我的農曆生日在7月初一的子時。從小親朋好友就調侃我的長相和動作有點怪異,開玩笑說可能是當年鬼門一開,有個冒失鬼迫不及待地趁我出生時投了胎。關於這點我難以否認,因為我出生時是臍帶繞頸,所以誕生後的前十幾分鐘沒有呼吸,幸好搶救成功,只不過現在身體還留下後遺症。
不瞞大家說,我想親眼目睹的事物之一,就是鬼魂!如果能在有生之年邂逅鬼魂,那將顛覆我對科學中的唯物主義信念,雖然我確實遇過一些「類靈異事件」,但之中尚未有任何一件事能做為鬼魂存在的直接證據,而且幾乎都可以用科學解釋。好吧,或許人鬼殊途,也可能「祂」的存在不能讓我們發現,以免洩漏了天機。所以,與其說我是無神論者,不如說我是不可知論者。那麼,其他諸如心電感應、瀕死經驗的傳聞呢?
大腦喜歡在混亂中找秩序
謝爾莫即《科學人》專欄「真真假假」作者薛莫,在《我們為何相信:從鬼魂、神和外星人,到陰謀、經濟和政治,大腦如何打造信念並鞏固為真理》(The Believing Brain: From Ghosts and Gods to Politics and Conspiracies-How We Construct Beliefs and Reinforce Them as Truths)中反駁了鬼魂、神靈、外星人、陰謀論等存在。他主張,大腦具有從隨機事件尋找模式的能力,以及把自然事件歸因成某種意圖的傾向,讓我們更有系統地理解世界。且一旦形成某種信念,我們便會尋找證據來支持,進而強化。
謝爾默身為全球知名的懷疑論權威,也是《懷疑論者》(Skeptic)雜誌的創辦人兼主編,以揭穿非理性的信念而聞名。在本書,他用演化心理學解釋人類對超自然現象的奇異信仰,系統性闡述了信念是如何誕生、形成、鞏固、遭質疑、改變和消亡。
他提出,人類是先形成信念,然後尋找與這些信念一致的證據——我們傾向於先相信再透過各種認知技巧把發現的證據轉化為對信念的支持。而這些信念往往是為了應對環境中的不確定性和焦慮,以提高我們對於未知事物的控制感與安全感。
例如,人類的祖先生活在非洲草原上時,聽到草叢中的沙沙聲,必須迅速判斷那是風聲或者獅子活動。如果他們錯把獅子的行動當做是風聲,那就會一命嗚呼。因此我們草原上的祖先更傾向於把所有的沙沙聲認為是潛在的危險,這種偏向模式辨識的生存機制一直流傳至今。所以,看到黑影就開槍,其實是我們的天性。
不過,迷信並非人類獨有的特色,動物可能因爲錯誤的辨識模式而產生奇怪的信念。在一項動物行為實驗中,鴿子吃到隨機遞送的食物,會記住食物到達時自己的舉動,例如向左旋轉或啄按鈕,因此在等待食物再度到來前,就會不斷重複這些動作,以期待下一次的飽餐,這種行為就像是鳥類的祈雨舞。
謝爾默還探討「相信的大腦」神經科學層面。他引用的研究指出,高濃度的多巴胺會促使人們更容易從巧合中發現意義,甚至在即使沒有意義或不具模式的地方找出模式。當我們遇到符合自己信念的訊息時,大腦就會釋出多巴胺,帶給我們愉悅的感覺,強化我們的信念。
心理和文化背景也會影響我們的認知系統
此外,我們身為社會性生物,大腦除了在過程中尋找「模式性」(patternicity),也會對這些模式賦予意義和意圖,謝爾默稱之為「主體性」(agenticity)。他認為,人類演化出的模式性和主體性使我們容易相信各種超自然的力量,例如神靈、外星人,甚至是陰謀家。他也認為,媒體和流行文化對鬼魂信仰的影響也不可忽視,電視節目和影視作品頻繁推出相關主題,誇大並傳達錯誤的科學資訊,強化人類對超自然現象的信仰。
謝爾默認為,其他超自然現象例如瀕死經驗,可以透過神經科學來解釋。瀕死經驗往往在大腦功能受到極大壓力或損傷時出現,例如當大腦缺氧時,會產生視覺現象,這解釋了有些人在瀕死前「看見亮光」的感覺,而不是靈魂出竅或來世存在的證據。藥物或電刺激大腦特定部位,則可以引起類似靈魂出竅的經驗,進一步證實瀕死經驗是由大腦活動引起的。
儘管科學教育的目的是提升人們對世界的理性理解,但謝爾默認為,僅靠教育還不足以改變信念。科學教育不僅要傳授科學知識,還要協助人們懂得如何應用所學來評估超自然現象。信念的轉變往往來自個人的心理認知和更深層的社會文化。這也解釋,為何我們容易相信自然現象背後有某種有意識的力量在控制(例如古人認為天災是來自神靈的懲罰),我們的大腦之所以喜歡在隨機現象中尋找規律,並試圖解釋為有意圖的行為,是因為我們的心理和文化背景影響了我們的認知和信念系統。
本書討論的不只有超自然現象,也包括宗教、政治意識形態、經濟理論和陰謀論,並解釋了背後的心理機制。舉凡政治忠誠、宗教信仰,甚至對科學理論的支持,都會讓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尋找相關證據來鞏固已有的信念。謝爾默曾經是基督徒,他現在對宗教的觀點是,有神論信仰是經由演化而根深柢固的現象。這些信仰讓人類為生活中的事件賦予意義和目的,有助於促進社會合作和利他主義,並在歷史上發揮重要作用。然而,他質疑這些信仰在現代科學世界中的作用,轉而鼓勵人們透過科學方法來挑戰和檢驗這些信念。
政治、經濟和宗教的概念形成都來自信念
至於陰謀論,謝爾默指出,當陰謀論過於複雜、需要多人參與、從微小事件擴展到巨大影響、給無害事件賦予不祥意義、對政府或企業提出強烈質疑,通常會被視為無稽之談。但是,陰謀論者時常頑固地捍衛他們的理論、拒絕考慮其他解釋、排斥所有反駁的證據,並尋找能證實理論的證據。由於「確認偏誤」以及對已發生的事情進行事後解釋的「後見之明偏誤」,兩種傾向都容易形成陰謀論的基礎。
《我們為何相信》探討信念形成的心理機制,結合認知和演化,剖析了人類信念的形成和強化過程,幫助我們理解自身和他人的信念。謝爾默所提出的豐富實例,顯示這些過程如何在政治、經濟、宗教和超自然現象中發生。他不僅說明我們為何會相信怪誕之事,還強調科學方法在糾正錯誤信念中的重要性。本書不僅促使懷疑論者深刻的反思,也能為對人類思維和行為感興趣的讀者帶來啟發。
當然,人們的想法並非一成不變。如果對如何讓他人重新審視自己的觀點感興趣,可以參考科學記者麥瑞尼(David McRaney)的《如何讓人改變想法:關於信念、觀點與說服技巧》(How Minds Change: The Surprising Science of Belief, Opinion, and Persuasion)。這本書透過最新的神經科學研究,說明多數人在特定條件下,如何改變他們的想法,不僅闡述了人類思維的運作方式,還提出實用的策略,幫助我們在不破壞關係的情況下,改變他人的信念(請參見〈〉)。
【欲閱讀全文或更豐富內容,請參閱〈科學人知識庫〉2024年第270期8月號】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為什麼鬼故事和陰謀論都很迷人?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