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25日 星期四

人文書呆與理工阿宅?






台灣中學就文理分家了,文科生和理科生上的課程內容差異頗大;但美國在高中教育,大多是文理不分家的,只是依個人興趣而有不同的課程選修。

儘管台灣,或者說所有亞洲國家的高等教育,基本上都複製歐美、尤其是美國的大學制度,然而,很多美國頂尖大學,文科和理科基本上是在同一個學院,而非分屬不同學院,很多自然科學的學系,大學生可以選擇拿文學士,而非一定拿理學士學位。

甚至有很多提倡博雅教育的小型文理學院(Liberal arts college),也沒要求學生選擇主修。像是影響世界消費科技發展的賈伯斯(Steve Jobs,1955-2011),就是在愛修什麼課就修什麼課的里德學院(Reed College)鬼混,修過最有心得的課是字型書法課。

雖然美國科學研究撐霸全球,但是美國中學教育的數理程度其實很弱,只要在公立大學當過助教的外國學生都有目共睹,剛去美國時,和不同學校升學的朋友見面,最大的樂趣之一就是一起談論那些阿宅學生犯的錯誤有多離譜,我敢說美國公立大學的理工科學生,很多素質都比台灣高中生好不到哪去。

很多長春藤名校,工學院的地位並不高,像是耶魯大學至到2015年才整合分散各學院的工程科系成立工學院(Yale School of Engineering & Applied Science),2007年才成立的哈佛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Harvard John A. Paulson School of Engineering and Applied Sciences)甚至是哈佛文理學院(Harvard Faculty of Arts and Sciences)下轄的一個二級學院。

美國大學其實無法培育足夠的科技人才,如果真的不再發給外國人學生簽證,美國的數理化和工程相關科系的博士班會倒掉至少八、九成。去矽谷看看,工程師主力大多是華人或印度人,只是老闆和高階主管大多是白人。

很多美國菁英在大學主修文科,目標是學士後時考上法學院或商學院,因為念理工的科系實在太辛苦了,未來頂多當上傑出的科學家或工程師,可是念文科的人卻可以當律師或企業主管,等阿宅工程師因為過勞發生車禍時幫他們打官司,或者等他們來控訴專利被竊時獅子開大口。

然而,這個現象在過去十幾年有了不一樣的轉變,教育界意識到美國過去長久不像亞洲國家那樣重視數理教育,會傷害美國未來的科技競爭力,於是社會愈來愈強調所謂的STEM教育。STEM是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及數學(Mathematics)四個學科的首字母縮略字。為了爭取更多經費及優異的學生,美國大學也愈來愈注重實用的科系,理工科系所獲得的資源,相較人文科系是愈來愈多。

不僅是美國,日本內閣文部省也提出縮減大學人文科系師生數量的目標,大砍人文科系經費甚至變相強迫科系整併。更甭提更功利主義取向的台灣,在高等教育資源愈來愈貧乏的情況下,先被動刀刪減資源的往往是人文社科科系。儘管高官和名嘴一直口口聲聲說要提升台灣學生的人文素養,可是明明政府似乎就是只想要人工智慧,還要以提高大學生寫程式能力為施政目標。所以相形之下,原本比較強勢的美國文科生,對此也感到了焦慮吧。

在這樣的情況下,美國創投資本家與全球新創公司顧問史考特.哈特利(Scott Hartley)寫的這本《書呆與阿宅:理工科技力+人文洞察力,為科技產業發掘市場需求,解決全球議題》(The Fuzzy and the Techie: Why the Liberal Arts Will Rule the Digital World)就是告訴大家:因為科技發展太快,傳統上認為是「理科人」(Techie)幹的活,沒有「文科人」(Fuzzy)幫忙的話,可能會事倍功半。哈特利在史丹佛大學主修的是政治學,就是所謂的文科生。

在仔細談這本《書呆與阿宅》前,我得要說,這本書的中文翻譯有個很大的疏失,因為「Techie」翻譯成「理科人」,是大大有問題的。我已說過,美國是文理不分家的,嚴格來說,如果所謂的「理科」指的是基礎的自然科學如數學、物理、化學⋯⋯等等,這些科系其實隸屬於文理學院,史丹佛大學也不例外。作者哈特利明確指出,「Techie」是指主修電腦科學和工程學科的阿宅,實際上和「理科」(sciences)無關。

我建議,「Techie」較好的翻譯是「工科人」,美國高等教育確實認為應用科學及工程科學的性質和基礎科學有別。就一個我這個在理工科見長的大學就讀和任教的「理科人」來說,很肯定「理科人」和「工科人」的氣質差異不小,「理科人」(科青)比起「工科人」(阿宅工程師),搞不好還更像「文科人」(文青)多一些,一般上比務實的工科人更有理想性和浪漫情懷(沒有貶意)。

《書呆與阿宅》主張,如果高科技企業的主管能好好重視人文學科的軟技能,就能夠創造新價值。或許,就像賈伯斯主張的,消費者可能搞不清楚自己想要啥,直到你設計出產品拿到他們面前。很多台灣阿宅完全搞不清楚蘋果電腦的成功,因為比拼SPEC,蘋果的產品明明就大輸很多韓日台的品牌。那是太沒文化自覺了,搞不清楚蘋果成功的根本不是在SPEC有多厲害,而是在文化細膩度的層次上。

科技始終來自人性。這句話是過去當紅手機NOKIA的廣告詞,很可惜的是,他們內心或許真正相信的是「科技始終來自宅性」,因此今天還有多少年輕人聽過NOKIA啊?阿宅工程師設計產品,如果沒有「人味」,那產品只會有大量我們搞不清楚的功能,不相信拿個電視機搖控器看看你有幾顆按鈕完全不知道是啥功能,用到電視機掛掉前都從來沒按過,或者不小心按到跑出奇怪的畫面而驚惶失措。

和阿宅工程師相比,文青更能體驗生活。文科教育或博雅教育原本是很不功利主義的,但是《書呆與阿宅》卻以極為功利主義的心態來討論文科教育,畢竟一旦大學畢業,就要面對生計等殘酷現實問題。哈特利用大量的實際案例(甚至多到有點讓人難以消化),探討文科人在科技世界中的角色,讓大家認識到文科畢業生的潛能。不僅消費科技,國防科技也需要文科生,否則阿宅工程師弄出的演算法,會搞不清楚誰是敵人,或者誤判對方的意圖。政府和教育界要發展科技也需要大量文科人。

現在的消費科技市場,真的日新月異到可怕。小時候看到新聞說有什麼新的科技出爐時,都知道甭說在發展中國家、即使在先進國家也要一陣子才會普及;可是現在大部分科技產品,是直接把上市當宣傳,在發展中國家也不難買到。消費科技已成了紅海,創新創意比功能強大或經久耐用更重要。

在台灣,文青對於科青或阿宅來說,是不食人間煙火的書呆。但是《書呆與阿宅》提出文科人,更能夠體驗生活,因此更能夠為企業帶來解決生活難題或提升生活品質的新主意;另外,文科生也能改善演算法來為人類提供更優質的服務,而非只是把人類當笨蛋;還有提升政府服務品質,倡導政府透明化,用更高的效能保衛國家和公共安全。

《書呆與阿宅》非常值得台灣教育界參考。不過值得一提,美國的文科教育,甚至比理科教育還不「填鴨」,非常強調思辯和批判思考。其實,也不僅是這本書探討人文學科在科技公司的貢獻,另一本好書《大賣場裡的人類學家:用人文科學搞懂消費者,解決最棘手的商業問題》(The Moment of Clarity: Using the Human Sciences to Solve Your Tougest Business Problems)也提出很多實際案例來說明人類學、現象學等方法如何讓科技公司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請參見〈大賣場裡的人文科學家〉)。

近年教育界提出新的「STEAM」框架,亦即在原本的「STEM」加入藝術(Art)的意涵,強調未來的學生應培養跨領域人文素養和能力;另外,也有很多有識之士提出設計思考的理念,就是以人為本的解決問題方法論,透過從人的需求出發,為各種議題尋求創新解決方案,跨領域合作地做中學習,並創造更多的可能性。

這本《書呆與阿宅》,當然值得台灣的學生、家長、教育者、政策制定者、科技創投家、科技業從事者參考。台灣在中小學教育,長期不注重學生的生活能力,更甭提培養生活品味和美學感受力。因為缺乏足夠的設計和國際行銷人才,讓台灣長期只能投身代工業,產業難以升級。

另外,近年台灣的高等教育也好,或者科學研究也好,政府的政策有愈來愈功利和務實的取向,更追求能夠快速應用的研發,被認為「無用」的基礎科學研究,資源被狠狠大砍,更甭提人文社科了。政府獨斷的短視近利,實在令人感到憂心,這對台灣長期的競爭力而言,肯定是重傷!照著這趨勢下去,短期應付立法院是還好,但是長期要創造創新價值,無疑是緣木求魚。

《書呆與阿宅》提出了大量的案例,顯示美國企業和政府讓文科生大量參與科技計畫,並非真是新鮮事。不過對台灣來說可是很有價值的,因此這是本所有公民都值得一讀的好書!




本文原刊登於閱讀‧最前線【GENE思書軒】

閱讀全文...

2019年4月11日 星期四

放空的科學與藝術






遇到官大學問大,可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高官,人們愛用「腦袋裡裝漿糊」來形容;然而,面對紛亂的政局和社會,腦袋裡裝漿糊的人何其多?我們感到無力和不知所措,彷彿自己腦袋裡也裝了漿糊。

過去世代鴻溝是用廿、卅年在算的,現在大概快到兩三年就能有鴻溝了吧?現在的世界變化實在太快了,兩年一次的大選就讓政黨版圖大洗一次牌,還有多個令人大跌眼鏡的結果,專家的預測已經愈來愈失效了,儘管他們的工具應該越來越先進。

在大學教書,要改善所謂的學用落差,其實不是在讓學生去學什麼企業想要的技能,因為愈來愈多大中小企業都快搞不清楚市場的瞬息萬變,他們找不到快速創新並殺出紅海重圍的人才,導致台灣經濟在舊的僵化思維下欲振乏力。

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以及幾乎人人都可念的大學教育下,我們在學生腦子裡塞進的東西夠多了吧?所謂學用落差的改善,或許就是培育出畢業後仍有自主學習能力,並且能夠以創新思維設計好產品和服務、解決問題的學生吧。否則AI再繼續發展下去,就要取代許多大學畢業生能做的工作了。到時沒有學用落差──因為大學畢業生全都不能用了。

著名的科普作家雷納.曼羅迪諾(Leonard Mlodinow)在《放空的科學:讓你的理性思維休息,換彈性思維開工,啟動大腦暗能量激發新奇創意》(Elastic: Flexible Thinking in a Time of Change)告訴大家要如何獲得奇思妙想的能力。曼羅迪諾是位很優異的科普作家,他的《潛意識正在控制你的行為》和《科學大歷史》也是我很喜歡的好書。

曼羅迪諾受過嚴謹的科學訓練,是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理論物理學博士,曾任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學院的洪堡研究員,亦曾任教於加州理工學院,他用最新的心理學及腦神經科學的研究,來解說科學上已知大腦能夠冒出新穎想法的關鍵,讓腦袋不會被漿糊填滿而僵化,保持彈性來激發出創意。




以生物學的眼光來看,人類其實是個很詭異的物種,因為智人(Home sapiens)是地表上,唯一佈滿全球七大洲、五大洲的單一物種!咦,地表上不是到處都有蚊子和小強嗎?是的,但牠們在不同地方可是不同物種,不像人類全是同屬同一個物種,我們幾乎散布到所有地表上的生態環境和海拔高度。我們的祖先源自非洲熱帶稀樹草原,他們為何膽大到敢離開自己熟悉的環境,四處奔走散佈到全球各地呢?

到了新環境,要面對的可是一大堆新問題,新的氣候、新的天敵、新的食物、新的居所、新的交通等等,我們人類天生不僅愛嘗鮮,也要能夠彈性地面對不同問題,而且具有不斷創新的能力,所以我們祖先才能發明許多令人嘆為觀止的新工具和技術、遍及七大洲並且生生不息。因此,我們所有人生來就是充滿創意的奇才,這是根植在我們基因中的,只是等待適當的時機創新!

咦,怎麼把創新說得好像吃飯睡覺那麼簡單啊?根據《放空的科學》,可能就是那麼簡單,但也是那麼不容易。如同本書書名,關鍵在於我們能否放空。科學研究發現,大腦放空時,會進行一種無意識下的思維,那正是大腦啟動彈性思維的關鍵流程。換句話說,我們不是要去操控彈性思維,而是不要去壓抑它,它就會像個活潑的小孩,給你意想不到的驚喜。

和一般認知不同的,很多創意點子其實不是拚命想出來的。創意點子的產生來自潛意識的深層。要能夠激發出創意點子,血汗地拚命工作事倍功半,休息反而才能生出創意,因為人類大腦看似休息時,其實並未休息,如果大腦真的休息,那叫作腦死狀態,它只是在潛意識中以不同的方式處理資訊罷了。只有在分析思維的意識徹底休息時,點子的生成最為活躍。當我們分析力最差的時候,彈性思維反而最強!

要應付複雜的世界,也得先有分析和邏輯思維吧?當然,分析和邏輯能力也很重要,我們只是在分析和邏輯思維暫時休息時,才能讓彈性思維工作。如果沒有分析和邏輯思維,那也只是感情用事,創意也只能用作鬧情緒上吧。只是分析和邏輯能力太講求規則了,會壓抑不按牌理出牌的創意,所以要讓它們休息。

問題是,我們即使讓分析和邏輯思維休息,我們的意識也沒閒著。在智慧手機隨處可見的今天,我們愈來愈難真正地休息。因為難以休息,無聊才會是個問題。很多人都以為無所事事地放空,會產生無聊的感覺。其實這是大錯特錯,想像一下我們祖先過去幾萬年的生活,他們沒有電視機、沒有網際網路、沒有智慧手機,人生中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就做差不多的事情,如果那樣會無聊,我們人類早就因為無聊而滅絕了。放空是我們天生的本領,只是智慧手機等科技給了我們太多刺激,讓我們以為無所事事地放空是異常的。

就因為我們一直需要刺激,職場上一個人當兩三個人用的血汗文化丟了許多要用腦處理的工作,一直被時限追趕不斷應付當前的繁忙,下班和假日又用娛樂填滿,我們才被工作和娛樂灌爆到沒空放空。

曼羅迪諾的《放空的科學》是一本用很多科學研究和實際案例小故事讓我們認識放空力量的好書,但書中許多知識在心理學界是為人熟知的,例如許多研究已發現當大腦啥都不想,或者輕鬆散步時,會進入所謂的「預設網路」(default network),創意會從潛意識中不時湧現。

這也就是為何許多偉大的哲學家、文學家、科學家都有散步的習慣吧!我自己有不少工作或寫作上的創意,也是在散步或半夢半醒時在腦海中浮現出來的。我也聽說不少傑出的科學家說他們研究工作中最原創的創意,是週末在PUB裡兩杯黃湯下肚後在腦海中浮現的。

然而,有趣的是,我們的教育環境卻正在塑造一個巨大的學用落差──面對快速變化的世界,僅會要求學生學習更多的技能和知識,以便企業能夠讓員工習慣血汗的工作環境。整個社會學會放空,或許才會是解決台灣經濟困境之王道,只是政府和企業都在狀況外。歐美的創意遠遠比台灣高很多,他們就非常注重休閒,很排斥老闆下班要不斷煩員工做事的文化。

曼羅迪諾在《放空的科學》也談到了正念禪修。禪修對提升創意是有很大的幫助,因為禪修無疑就是要學會放鬆地放空。科技史上最具創意的賈伯斯,就是勤於禪修的阿宅。日本阿宅的創意也極為令人激賞,我們都以為日本人都是工作狂,但他們工作時間其實比台灣短,而且日本處處都有靜心的禪文化,很尊重人們在公共交通和公共場所不受手機和大聲談話打擾的權益,我想這也是日本人創意無限的主因之一吧。

《放空的科學》對現在異常忙碌的人們很有啟發性。或許我們如果無法讓學生和員工有更多的休息,並且學會放空的方法,並且重視放空的品質,在快速變化的世界,加上AI的突飛猛進,未來可能會遭遇很大的麻煩哦!






本文原刊登於閱讀‧最前線【GENE思書軒】

閱讀全文...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