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5日 星期三

人生成功的究極恆毅力






我上課很喜歡跟學生說一個故事。

有個DNA定序技術稱作「454」,曾經是次世代定序技術的主流之一。其名稱「454」令人好奇,據說那是發明人做實驗驗證他天才想法的次數。後來454公司被羅氏大藥廠併購,發明人成了億萬富翁。這正是「鍥而不捨」的好例子,所以有學生實驗失敗了十次,我就會告訴他們說,還有444次機會⋯⋯

不久前我好奇自己過去在「科景」網站發表過的文章數,查出來時嚇了一跳,因為數字正好是454──第454篇文章已經是好幾年前寫的了,那時我都還不知道454這家公司呢。雖然後來知道那數字可能只是公司計畫的代號,不是實驗次數,不過我還是會繼續以訛傳訛⋯⋯

雖然還沒有老到要講古,可是過了而立之年,看到許多人的事業發展成不成功,就會發現很多跟在校成績、智商的關係還真不太大。除了機運之外,一個人能否有成就,幾乎就是取決於能否鍥而不捨地堅持理想,在每次挫敗後修正做法、捲土重來。

倘若這只是個人觀察,就可能失之偏頗,但有本重要的好書《恆毅力:人生成功的究極能力》(Grit: The Power of Passion and Perseverance)正是告訴大家:是熱情與努力讓人更成功,而非天賦;是堅持與毅力讓人更優秀,而非智商。

《恆毅力》作者安琪拉.達克沃斯(Angela Duckworth)是美國華裔心理學家,任教於賓州大學,得過2013年麥克阿瑟天才獎。她爸爸是杜邦的化學家,她自己當過中學教師,也在全球聞名的麥肯錫公司工作過,見識過商業顧問公司的唬爛和嘴炮。

達克沃斯博士班師事正向心理學之父馬丁.賽里格曼(Martin E. P. Seligman)。賽里格曼的《學習樂觀.樂觀學習》(Learned Optimism)是影響我這一生最重要的書之一。過去我一直是個悲觀的人,活得很不快樂。讀了《學習樂觀.樂觀學習》,我才恍然大悟:很多自以為是的慣性思考決定了一個人能否接受自己,只要改變思想習慣,就能撥雲見日(請參見〈學習樂觀地樂觀學習〉)。

心理學家早就知道,如果稱讚小孩「因為聰明而達成成就」,反而會讓他們不敢去面對挑戰困難,也會害怕錯誤,可是稱讚小孩「因為努力而達成成就」,會激勵他們勇於挑戰困難和嘗試錯誤。

達克沃斯長期研究恆毅力,雖然她是「天才獎」得主,但她發現社會和企業即使肯定後天努力的重要,卻過度推崇天賦和崇拜天才。天賦當然重要,天賦可以讓人學習的速度加快,可是過度崇尚天賦,會讓人忽略其他重要的因素。有潛力不等於發揮潛力,如果沒有後天努力,天賦就只是承諾,而非保證,和熱戀期情人愛要得要死時許下的承諾一樣不靠譜。

許多大家公認的天才,例如莫札克,仍要付出非常多的時間練習,才能譜出高難度的交響曲;貝多芬是極為努力的音樂家,天才程度雖不如莫札克,但承先啟後,不僅在古典時間有極為優異的作品,還開創了浪漫時期,音樂的深廣度現在還持續啟發不少音樂家。

台灣長期依賴標準化測驗為大學入學唯一考量,但隨著時代的演進,單單從標準化測驗已難以判斷哪些學生更有資格利用公共資源學習成為社會人才;達克沃斯認為判斷學生能否持之以恆地完成目標,可能比學期成績更重要。

她在《恆毅力》提出:天賦是注定的,恆毅力卻是可以習得的。天生我才必有用,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天賦,不會數學的人可能是繪畫天才。如果發現自己的天賦,加上後天努力,就是一個很努力的天才。

恆毅力不僅是要努力學習──那只是變相的血汗工廠──恆毅力包括在真心喜愛的事物上努力,以及因為那樣要熱愛而產生重要的意義感。米開朗基羅在繪出梵蒂岡西斯廷禮拜堂的《創世紀》天頂畫時,長時間仰頭站立,造成身體極大的痛苦和傷害,若非對藝術極為熱愛,他不可能承受巨大的痛苦,也因此完成了曠世巨作。

對讀者而言,知道恆毅力很重要,知道恆毅力如何培養更重要,達克沃斯建議大家首先找一個可以燃燒脂肪⋯⋯哦不⋯⋯燃燒熱情的興趣,然後很努力地反覆練習,發展出更高的目的,最後要有希望,相信努力就可以改變未來。達克沃斯也發現,培養恆毅力要有適當的外在環境,例如家庭的教養、課外活動練習對困難事務的堅持,以及組織文化裡周圍夥伴的鞭策力。

可惜在東亞的家庭教育中,興趣有時候是被扼殺的──只要不符合家長期待,或者乍看之下沒錢途。我們被教導得不擅長尋找自己的興趣,但是有時候只要問問內心,自己關心的是啥?重要的是啥?願意花大量時間去做的是啥?

找到自己的熱情,練習去學習,除了花費時間,還要把自己推出舒適圈,以成就對自己重要的技能;達克沃斯發現,沒有更高目的(例如希望對社會有正面的貢獻)的興趣不容易維持。有了目的會讓人學會自律;在邁向目標的路上是艱辛的,透過培養一種成長的心態,相信我們的能力會因練習而改善,也知道挫折或失敗只是暫時存在的,所以值得堅持!

《恆毅力》這本好書除了所有想要成功的人必讀,也該是所有父母和教師必讀!《恆毅力》清楚地讓我們知道,我們真的是人人生而平等,只要我們能找到終身努力不懈的熱情,以及打造一個良好的環境讓夥伴一起面對挑戰!




本文原刊登於閱讀‧最前線【GENE思書軒】,並同步刊登於泛科學

沒有留言: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