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17日 星期一

GDP的多情撿屎






主計總處上周五大幅下修台灣今年GDP成長率腰斬至1.56%,是五年來最差。未來台灣要年年有超過3%的經濟成長,可能性並不令人樂觀。

這種小幅的GDP成長,對很多人,尤其是企業和主管經濟的官員來說,相當於是停滯甚至是衰退了,這令許多就業者和投資者憂心忡忡。我最近就好奇一件事,為何經濟一定要成長,過去幾千年,從人類有歷史記載的兩三千年來,絕大部分年月,都不知一個國家或部族的GDP是多少啊,因為GDP畢竟是過去幾十年才使用的,所以肯定不會為了今年比去年的物資生活少個幾趴就哀鴻遍野。

歷史上,我們曉得一個國家如果歷經飢荒、流民、瘟疫、動亂及氣候變化而經濟崩潰,那麼國家會滅亡,可是從沒看到有物資生活少一些些,就動搖國本的吧。不過,這麼說是不公平啦,因為過去沒有統計工具來報告數字,所以政府很難即時實際瞭解和掌握經濟活動的變化。那麼,為何GDP在現在的世界這麼重要呢?這個統計數字真的能告訴我們什麼?

先看數字,台灣現在的人均GDP是約20,000~23,000鎂(根據IMF和CIA的數據),如果按國際匯率算的話。我來自的馬來西亞是約10,500鎂,差不多是台灣的一半。台灣最大的競爭對手,雖然對方早就不把台灣當對手,韓國是24,000~28,000鎂,多了台灣至少十幾趴。

可是,如果作購買力平價的換算,台灣的人均GDP升高到43,000~45,000鎂,比日本的35,000~37,000鎂還高!也比韓國的約35,000鎂還高!這說明台灣人在國內的購買力甚至比日韓還強!看來台灣人該少出國XD應該是因為台灣國內服務實在太便宜了,上次我去換機車的一顆小燈泡,因為燈罩卡住了,花了廿分鐘才搞定,結果只花了卅元而已,這在歐美應該是卅英鎊都不止了吧XD

可是,如果你到街上去問幾百台灣人,說相不相信台灣的生活水平比日本高,應該只有不到9.2趴會相信吧,比馬總統的支持度還低。那麼,這些數字到底對一般國民又意味著什麼?台灣GDP約500億鎂,全部換成台幣小朋友大鈔,約27噸重,全部疊起來高約兩公里(一仟張小朋友約重1.667公斤,高約12公分)。但是,這些27噸的小朋友,給了我們什麼?

為了滿足好奇心,我讀了黛安‧柯爾(Diane Coyle)的《GDP的多情簡史:GDP到底是什麼?又是怎麼來的?為什麼每個國家都愛GDP?》GDP: A Brief but Affectionate History),之前在這裡也介紹過黛安‧柯爾的另一本《被賣掉的未來:拚經濟,不該拚掉我們的未來》The Economics of Enough: How to Run the Economy as If the Future Matters)(請參見〈一再被賣掉的未來〉)。

《GDP的多情簡史》要告訴我們,GDP從何而來?是怎麼編出來的?GDP能代表什麼?GDP又不能代表什麼?《GDP的多情簡史》指出,GDP無法衡量出國民福祉,因為 GDP打從一開始就不是被設計來衡量國民福祉或幸福指數。起初,GDP其實被拿來評估國家可以花多少錢打仗。後來,GDP被拿來算:不打仗,可以省多少錢?幸不幸福這件事,一開始就不在GDP的管轄範圍內,GDP本來就是政治的算計。

《GDP的多情簡史》簡單介紹了GDP是怎麼算出來的。其實不讀還好,讀了我更發現,我更加不瞭解GDP實際上是怎麼搞出來的XD 不過,無論清不清楚,GDP的計算方法,會產生一些荒謬的事,例如一個男人娶了管家,GDP會下降,因為不需要付薪水了,雖然家用的流向可能是一樣的。還有,戰爭和災難重建會增加GDP,雖然搞的是大破壞。可是家庭主婦做再多家事,對GDP都無益。更甭提好老師教出好學生,護士儘心照護病人等等,再都無法算進GDP。

還有,GDP數據常常被經濟學家和政府官員當作重要的政策制定依據,用久了都讓人以為GDP像是重量、長度、溫度、功率等等一樣能客觀測量的物理量,而忽略了GDP的統計計算是人為的,所以是可以去喬一喬的。因此,把GDP當然一個可精確測量的數據,無疑是一個幻覺而已。《GDP的多情簡史》指出,計算方法的改變,甚至能讓一個國家的GDP大幅上升或下降。

要收集所有用於統計GDP的數據,是大工程。《GDP的多情簡史》很誠實地爆了一堆GDP的料,指出GDP的計算多處不靠譜,即複雜又可以造假,而且還無法顯示國民真正的福祉,所以黛安‧柯爾主張砍掉重練嗎?並沒有。她認為GDP不完整,需要修正,可是衡量的,仍是重要的,因為經濟成長創造的就業和物資生活的改善,確實和人們的幸福感有關。 


這有一定的道理,經濟成長很多人來說,長遠的意義和感受就是,過去無法享用的產品和資源,現在能夠輕鬆擁有。過去只有少數家庭擁有冰箱、抽水馬桶,所以因衛生不良而導致的疾病肯定對生活品質大受打擊,可是今天冰箱和抽水馬桶,讓我們少生了很多病,肯定過得比較好。我一直到研究所畢業,在宿舍都沒吹過冷氣,度過一個又一個蹍轉難眠的悶熱夏夜,現在空調是大學宿舍必備的吧,生活品質肯定比我們那時好很多啊。況且,許多國家社福等等支日漸龐大的支出,是在假定GDP會成長的情況下制定的。

不過,如果施政者,只盯著GDP,那麼一定會制定出錯誤的結果。例如過去十幾年,台灣GDP仍成長了廿幾趴,可是人民收入所得完全沒增加,而且怨氣還愈來愈大,可見成長的GDP並只被極少數人瓜分去了,努力工作增高生產力的成果,99%的人民都沒有享受到,這難道非只盯著GDP的惡果嗎?

然而,即使GDP成長緩慢,人民的生活水準真的沒上升嗎?現在一台智慧手機的功能和運算速度,比廿年前的桌機都還強,網路上愈來愈多免費的資源,例如這篇文章XD,生活品質難道不算上升嗎?臉書、GOOGLE和維基百科的使用,全都沒有付費,除非購買加值服務,因此不算入GDP內啊。GDP的計算方式已趕不上時代了,導致我們便於使用的服務在GDP中全都不存在。我們似乎進入了大數據時代,可是還沒人知道要怎麼用大數據來設計出更好的GDP吧。

另外,很多國家都死盯著短期GDP成長,生怕GDP成長少個幾趴,就要被選票換下台,或者政權就不穩固。因此,GDP成長只要一不振,政府就拚命出手瘋狂挽救,也不管景氣循環是否是正常的,許多刺激方案不是石沉大海,就是短期奏效了,可是又導致某種泡沬,於是之後又要再出手拯救從前種下的因長出的果。另外,盯著短期GDP成長,也讓大家忽視了更長遠而永續的發展,把經濟上和環境上的債留給子孫,逼他們吞下惡果或者創造出新方法把新債留給他們的子孫。

因為,我們可能要用另一種指標來衡量人民生活水準的升降,關於這點聯合國發展出人類發展指數(Human Development Index,HDI),根據出生時預期壽命、受教育年限(包括平均受教育年限和預期受教育年限)、人均國民總收入計算出HDI。另一種方式,就是別把一堆數據往一個指標裡丟,結果什麼都看不清。


就像開車,如果把速度、轉速、油量、溫度等等代入一個公式去算,開車時你就只會看到一個數字,這種車你敢開嗎?如果這種車你不敢開,為何一個國家開往未來發展的道路只盯著一個數字呢?所以該用一種儀表板的方式,把不同指數指標分別列出,現在有許多新的指數就是為了更全面衡量人們的生活品質等等,「社會進步指數」(Social Progress Index)、「最適出生國家指數」(Where-to-be-born Index)、「繁榮指數」(Legatum Prosperity Index)等等等,更多指數可參見〈誰說民主不能當飯吃?〉

不管新指數再多,也不管GDP完不完美,GDP這個數字,在未來可見的日子,仍會透過政策的主導來影響我們的生活,我們不能漠視它,不管有多討厭它,所以《GDP的多情簡史》是我們認識這個令人又愛又恨的數字的一個好入門吧。

沒有留言: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