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0日 星期三

十二科技大趨力的必然






國民黨智庫指控台灣臉書進入「綠色恐怖」時代,關心此事的NCC委員陳憶寧去函臉書公司詢問相關情況,臉書台灣及香港公共政策總監陳澍正式回函,強調根據臉書社群守則,帳號被停權或貼文被刪除,可能是帳號真實性有問題,或是有霸凌、騷擾、發表仇恨言論或垃圾訊息等情況;另外也澄清,臉書的台灣辦公室僅負責廣告相關業務,臉書並無外包社群管理工作給台灣企業運作的可能性。

這臉還不是普通的腫,顯示連大黨智庫的智商都無法理解現今科技和網路的運作。凱文.凱利(Kevin Kelly,KK)的《必然:掌握形塑未來30年的12科技大趨力》(The Inevitable: Understanding the 12 Technological Forces that Will Shape Our Future),正好可以教教政客老骨頭們,這世界已經不是他們想像的那樣了。

KK被譽為科技哲學家,他的《科技想要什麼》(What Technology Wants)有非常獨到的洞察和創見,本來就是理解科技演化必讀的好書,而他這本探討未來卅年的12科技大趨力的《必然》,許多關心未來科技的朋友當然該人手一本。

KK把趨勢變化精確篩選出十二大趨力,每個科技大趨力都加上進行式「ing」。老實說,我還嘛討厭中文加「ing」的宅用法,可是這本書中譯仍保留了精髓的「ing」,卻是神來之筆。這些趨勢力不會因為個人喜惡而選擇要不要到來,唯一讓自己不被科技淹沒的方式只有早點面對,別無他法。

現在世界變化的速度快到有時候還沒搞清楚一個狀況,另一波潮流就來了。最近在架上看到一本新書《第四次工業革命》(The Fourth Industrial Revolution),我真有點錯亂,心想我幾年前不是寫過一本第X次工業革命的書評(請參見〈革新世界經濟的第三次工業革命〉),怎麼會是新書呢?後來才發現,我寫書評那本《第三次工業革命》(The Third Industrial Revolution: How Lateral Power Is Transforming Energy, the Economy, and the World)是幾年前出的書,兩本作者不同,只是封面都是黑底。兩次工業革命才沒隔幾年,這太不現實了吧?

週末和朋友們聚餐,其中一位看到我左手戴登山電子錶、右手戴運動手環,就大力勸敗Apple Watch,他描述了戴了智慧型手錶後,他怎麼使用它通訊、導航、健康管理、時間管理、行動支付等等,說完還下了一個結論「它真的會改變你的生活」。我沒有要打廣告,因為我也還沒敗,可是有很大的機率會敗一支,因為聽起來效率會提升不少。

KK在「屏讀ing」為我們勾畫一個未來的景像:除了入睡,我們都將變成螢幕的子民。超文本的內容與隨身螢幕,讓生活與資訊世界無縫套疊。螢幕將成為自我的一部分,讓我們更瞭解世界,同時也更瞭解自己。這不是未來的景像,因很多年輕人,像是我妹,連洗澡都要帶iPhone進浴室,24小時iPhone不離身,很多事都能透過小螢幕完成,簡直就是人機合體。

《必然》在「形成ing」指出,科技想帶我們到「進托邦」(Protopia),今天必然比昨天更好──這是科技的目標,人類只是配合。最近有許多關於人工智慧(AI)的新聞,例如一再打敗「棋王」,甚至還說人工智慧聊天機器人之間,發明了人類看不懂的語言──後者其實是誤會,但是肯定的是,AI超誠實。中國網友先打出:「共產黨萬歲」,據說騰訊推出的聊天機器人「Baby Q」就會回:「你覺得這麼腐敗無能的政黨能萬歲嗎?」另有人問它:「民主好不好」,此聊天機器人立刻回答:「必須民主!」;「什麼是愛國」,「Baby Q」回說:「即使隨著裸官的增多,官商勾結,政府稅收的增加⋯⋯政府對普通人民壓迫的嚴重。依然還願意做一個中國人,這就叫愛國。」(然後這機器人就被下架了)

言歸正傳。KK在「認知ing」提出,人工智慧不只必然接手我們的工作,我們也將與其更密切地合作,來發現出更多、更加重要的新穎工作。例如現在的「人加機」的比賽概念,是善用AI的好例子。

KK在「流動ing」指出,產品服務的概念將會融化如液體。實體的價值消失,去中心化勢不可擋,整個世界就是不斷流動的資訊海,立即性、真實性、客製性等等,將會成為新的價值。電郵早改變人們過去國內等待好幾天、跨國好幾週的溝通模式,我和家鄉及海外的朋友,可以幾乎無時差地聯繫,加上變本加厲的臉書和通訊軟體連結,「已讀不回」會讓很多人犯焦慮症,相信不久後暢銷書排行榜,會出現教導大家如何改變心態面對「已讀不回」的勵志書;立即性也會表現在購物上,很多東西買了就能同步到手機或電腦上,還能個人化。

《必然》「使用ing」中談的,台灣讀者可能有點熟悉又不大熟悉,因為不少服務在台灣都不合法,例如Uber沒有車、Airbnb不擁有房產。他認為,使用權逐漸取代所有權,愈來愈重要。這些服務還能做到即時、隨選和去中心化。Uber的問題我不清楚,可是我知道這服務超方便,出國時完全不需要去懂得當地複雜的計程車費率和叫車方式及語言問題,只要拿出手機輸入目的地一切搞定,車號、車型、司機、價錢、路線一目了然!

另一項方便的服務是雲端,我自己就付費購買了好幾個雲端服務,如iCloud、Google、Dropbox、Evernote和Adobe等等,讓我在任何一台連網的電腦、平板、智慧手機都能夠獲取所有重要文件和檔案,還透過雲端服務聽音樂、看電影等娛樂,根本不需要像過去那些攜帶容易損壞的隨身硬碟,也不必再找空間存放CD和DVD,即使沒有擁有很多硬體,仍然隨處都能使用資料。

除了付費服務,我們也享用極大量的免費共享資源,例如影片、百科、照片、軟體、知識等等,KK在「共享ing」指出,擁護免費的社群興起,網路的社會主義與集體主義已然誕生,眾人共享,眾人合作。不只內容大量創造,共享也讓每個小眾領域找到知己,共同學習、共同創造,共享成功。

我們生活在共享資源極為豐富的時代,但是資訊已經爆炸,多到我們無法負荷,世界無法停止製造新產品,因此過濾已屬必然。很多網紅的崛起,就是因為他們幫我們過濾資訊,讓我們認為只要鎖定他們,就能有源源不絕的優質內容。Google和臉書的最主要功能,就是過濾資訊,但這會造成我們只會一再接觸想要的資訊而形成「同溫層」,不同意識形態的人群之間更加隔離。

KK還告訴我們,不僅是人類過濾內容,內容也在過濾人類的注意力,因為注意力會成為愈來愈值錢的商品,《匱乏經濟學:為什麼老是在趕deadline?為什麼老是覺得時間和金錢不夠用?》(Scarcity:Why Having Too Little Means So Much)和《螢幕陷阱:行為經濟學家揭開筆電、平板、手機上的消費衝動與商業機會》(The Smarter Screen: Surprising Ways to Influence and Improve Online Behavior)能告訴你注意力有多寶貴(請參見〈多多才益善的匱乏經濟學〉〈聰明的螢幕陷阱?〉)。

KK在「重新混合ing」指出,數位媒介讓媒體的拆解組合成為必然。把現有資源拆解重組能否稱得上是創作?智財權已首當其衝,將面臨脫軌危機。例如谷阿莫就是範例,他拿電影影片重就包裝成X分鐘看完ABC,是創作還是抄襲?是合理使用還是踐踏他人的智財權?

你有沒有看到紙本文字有底線,還想點下去的衝動?有沒有看到螢幕,手就往上面滑半天沒反應的糗事?現在如此,未來出現更多互動體驗時,鬧的笑話恐怕會更多吧。在「互動ing」,KK認為科技未來的重心會放在發掘新的互動上;裝置因為互動會更加敏感,與人更親密,並且更融入生活。現在,虛擬的電玩世界仍具有強烈的存在感和精彩的體驗,書中指出,虛擬次元未來將透過實境技術與現實交融,達到最終的互動體驗。

現在很多穿戴裝置還很高調但功能有限,如運動手環,大致上是追蹤步數和睡眠,偶爾測測心跳。未來穿戴裝置可能只是一件看來很普通的衣服,可是裡頭的微蕊片和偵測器,卻能追蹤一切儀器能測到的資料。KK在「追蹤ing」預言,人類對自我的追蹤已不限於健康,還必然擴及生命的全部,當生命融入資訊的流動中,龐大且完整的兆億級資料能被機器判讀,帶來不只是各式個人化服務,而是整個社會的改變。他主張,此時我們需要擔心資訊使用能否平等對稱?個人隱私的空間能否存續?

透過搜尋關鍵字,我們能夠立即獲取不少知識,文件和電郵也不必記住存放位置。知識快速成長,而且公開、好用,Google地圖、維基百科就是好例子。「提問ing」告訴我們,問題增長的速度更快了,產生答案的技術固然重要,但產生問題將更加重要──因為提出好的問題,事情等於解決了一半。

《必然》沒有《科技想要什麼》那樣深入的思索,對更多讀者來說,讀起來更輕鬆易懂。《必然》的十二個科技大趨力整理得很好,讓人對未來的科技趨勢能有縱觀整體的理解,面面俱到。書中提到的所有大趨力絕對會永遠改變我們的生活,這些大趨力內含的商機,相信也是產業發展想要借力使力的。

台灣政府官員素質其實比很多先進國家都還高,要歷經競爭激烈的特考、高考等等,可惜只要考試不考,老師就不教、學生就不讀。現在硬體已難以稱王了,消費者體驗才是未來的藍海,台灣口口聲聲號稱要成為領先世界的科技智慧島,政府不想拿經濟開玩笑,大部分官員也希望台灣有好的未來,可是自以為善意的決策卻一而再、再而三昭告全世界:台灣政府管最多,連不懂的也想管,哦不對,是愈不懂愈想去管制。

台灣政府不斷封殺絕大部分先進國家、甚至很多發展中國家早就行之有年、廣為接受的網路和科技服務,搞得台灣像是個科技蠻荒之邦。無法創造優質環境也就算了,還像是討厭科技上搞創新的人才,把一個又一個超有創造力的頂尖高手送給競爭對手,似乎自己只想繼續做血汗代工。

我真心呼籲,這本書該列為所有中央地方各級公務員和高官的必讀讀物,虛心向頂尖高手討教,真切瞭解現在的世界已經進展到什麼樣了,未來卅年又會是如何,那麼台灣或許還能有一線生機,因為面對這些趨力,現在只是未來卅年的「開始ing」。







本文原刊登於閱讀‧最前線【GENE思書軒】,並同步刊登於泛科學


沒有留言: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