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13日 星期二

中年的生物學意義






有誰不會歷經中年?除非⋯⋯

就像能讀到這篇文章的朋友,都經歷幼年、童年、少年和青年一樣,我們之中大多數人,都已經或都現在未來都要面對中年,甚至中年危機吧。

世界衛生組織(WHO),對中年人的年齡界定為45至59周歲年紀的人。也有人是這樣分的: 幼年期0~3歳、童年期4~9歳、少年期10~19歳、青年期20~40歳、壯年期41~50歳、中年期51~65歳、前期高年期65~74歳。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所以依孔子的分類,中年大概是不惑和知天命之年。

中年,不管實際上是從45歲還是50歲開始,彷彿是個介於青壯年期和老年期之間一個尷尬的時期。中年,給人的印象,似乎是個人開始變得頑固,卻沒有老年的智慧的一個時間,有人甚至說,中年就是個關心家裡草皮多過關心自己心靈的時期⋯⋯

中年,人開始發福(才怪,青年就⋯⋯),反應變慢、記憶力衰退⋯⋯中年恐怕只有幾樣東西變快:時間感變快,還有老化變快⋯⋯有人說,什麼是中年危機呢?就是,你想要實驗的人生夢想,如果不是在中年前就實現了,那麼就只是夢想了。中年時,如果沒有五子登科,那就無子登科科了⋯⋯

中年,彷彿就是個大家不想面對但又逃避不了的一個人生時期,是邁向晚年的過渡期⋯⋯可是,如果中年這個人生階段真的存在,而不是人為無意義的劃分,那麼難道就不能有其正面的意義嗎?

英國劍橋大學的臨床獸醫解剖學家大衛.班布里基(David Bainbridge),要以一個生物學家的觀點在《中年的意義:一個生物學家的觀點》Middle Age: A Natural History)探討中年的自然史。他問了以下問題: 什麼造就了中年人?什麼打擊了中年人?人類原來只能活到四十歲嗎?中年為什麼那麼重要?下垂?皺紋?毛髮灰白?為什麼?中年發福很正常,不是嗎?他試圖闡述,中年的重點完全不是變老。

接著,他要告訴大家,中年其實是個美好的時期。他從以下問題中主張,中年的頭腦其實好棒棒:巔峰已過,或是人生的全盛期?為什麼年紀愈大,時間過得愈快?四十歲時,心智發展「成熟」了嗎?中年人真的比較憂鬱嗎?中年人的心靈脆弱嗎?中年心智活躍的祕訣是什麼?

他不僅關心中年的腦袋,也關心中年的戀情、愛、性、嬰兒和人生等等。班布里基在《中年的意義》,充滿了理性的樂觀。過去人類有很長一段歷史中,大多數人無法活到40歲,可是只要一旦活到40歲,就有很高的機會活到60歲,所以中年有什麼好令人失望的?

班布里基指出,在石器時代或狩獵採集部落,中年的人是資產,他們不需要和年輕人競爭生育和打獵的機會,但卻有部落賴以生存的知識,所以中年人的固執,是為了履行供應社會和延續團體之重責大任的一種堅持;中年人的腦袋,乍看之下不如年輕人,那是個錯覺,因為中年的腦袋是更成熟穩重的,只是不像年輕時那麼愛出風頭,而能夠更睿智地處理問題,還有中年人情緒穩定且擅於內省。

他主張,中年發生的生理改變,也都是有演化生物學上的意義的。例如更年期的到來,婦女喪失了失育能力,有什麼適應上的優勢?他認為,上了一定年紀的婦女,與其繼續生養更多孩子,還不如照料原有的子孫,增加下一代或下下一代的生育機會等等。雖然中年期的性愛已和生育無關,但那麼無負擔的性愛,可能品質也會更高。

中年不該只剩下危機,而是人生的巔峰不容錯過的美好風景。如果要步入中年是個即定的事實,不如就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歡天喜地地迎接中年的到來,瞭解《中年的意義》,過個充實的中年吧!

沒有留言: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