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11日 星期四

西方究竟憑什麼?








西方究竟憑什麼說他們主宰世界?《西方憑什麼:五萬年人類大歷史,破解中國落後之謎》Why the West Rules—For Now)的英文書名,就很明確地問到,只是中文書名較含蓄,完整版應該是「西方憑什麼主宰世界-至少現在是如此」。

西方真的在主宰世界?現在亞洲不是正在堀起?西方諸國不是正在沒落嗎?先別高興太早,我們看看周遭,即使是書中很針對的中國,我們平日用的,還有哪些是我們自己傳統文化的發明?包括服裝、廚房、房屋、通訊、交通工具,乃至教育、政治、金融、經濟、法律,幾乎全部都是從西方傳進來的,我們的物質生活,已經沒有多少樣不是西方人發明的,即使我們很阿Q地說指南針、火藥、紙張和印制術是中國人發明的,可是現在真正在使用的,有哪樣不是早就經過西方人的大幅改良。

因此,要解釋為何西方文明會稱霸全球,似乎是歷史學家的重要工作之一。相信各種各樣的理論一定不少,最近哈佛歷史學家尼爾.弗格森(Niall Ferguson)的《文明:決定人類走向的六大殺手級Apps》Civilization: The West and the Rest)就提出五百年前,西方文明憑六大「殺手級應用」(killer Apps)勝過外表看來比它優越的眾多東方帝國,而這六大利器正是世界其他地區所缺乏的:競爭、科學、財產權、醫學、消費社會與工作倫理。不過仔細讀了《文明》,就會發現,弗格森所謂的「西方」,意思其實非常狹隘,簡單來說就是英美等英文世界而已(請參見〈國敗論之西方文明決定人類走向的六大殺手級Apps〉)。

相較之下《西方憑什麼》所指的「西方」,卻是地理概念上的「西方」,包括兩河流域、丘陵兩翼和歐洲大陸,一般上歷史學家認為西方是這五百年內才超越東方的,所以探討的大概也差不多是這五百年來發生了什麼事,至於原因,從人種優劣論、文化決定論、地理決定論到英雄史觀、狗熊史觀都有。可是《西方憑什麼》作者伊安˙摩里士(Ian Morris),卻很大膽地鶴立雞群,把時間軸的尺度從史前一路跨到現代!

《西方憑什麼》很明顯的,其對照西方世界的,是東方過去有輝煌文明的中國。這是書介中對應的比較。

  尼安德塔人    vs 北京人
  埃及法老拉美西斯 vs 商王武丁

  羅馬帝國     vs 秦漢一統

  拜占庭淫后狄奧多拉vs 武則天

  葡萄牙恩里克王子 vs 明英宗

  宗教戰爭     vs 明末民變

  科學革命     vs 清代考證學

  《環遊世界八十天》vs 《浮生六記》

啥?連尼安德塔人出出場了?那可是好幾十萬年前的事了耶XD 像這麼大尺度地跨越好幾十萬年的寫法,在去年出版中文版的《人類大歷史》Sapiens (From Animals Into Gods): A Brief History of Humankind)也見過,據說這是西方近來開始流行的寫法。因為人類是個奇特的物種,其他的不說,人類是能夠遍布全世界的單一物種。呃,不對,小強不也是嗎?「物種」是有明確的生物學定義的,小強遍布全球,可是小強有好幾「種」,而不同大陸人類長得再不一樣,也是同一個物種,在大概廿萬年前演化出來。

可是依據《西方憑什麼》要問的問題,有必要把尺度拉到這麼大嗎?把歷史的尺度拉得這麼寬廣,就不會精確,尤其還得兼顧這麼多國家歷史。那《西方憑什麼》的作者伊安‧摩里士憑的又是什麼?

《西方憑什麼》的主旨很簡單,就是地理能夠解釋為何西方能統治世界,而非文化、政治、遺傳和偉人。伊安‧摩里士有考古學訓練,所以和一般歷史學家的研究方法不同,他也把出土物質的當作量化文明的重要指標。他發展出社會發展指數來衡量各地區的進步程度,根據的是能源消耗、組織大小、作戰能力和資訊傳播等等來為各各社會打分數,標準的數字化管理。








因為一開始他就很明確地開宗明義,我心中就一直OS,把問題簡化成地理而已,究竟靠譜嗎?賈德‧戴蒙(Jared Diamond)的經典之作《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Guns, Germs and Steel: The Fates of Human Societies)就已經闡述了地理對文明發展的重要性。可是《槍炮、病菌與鋼鐵》要對比做比較的,是有文明發展的地方,和沒有產生文明的地方如非洲、大洋洲。《槍炮、病菌與鋼鐵》雖然算是科普書,可是對學術界也是當頭棒唱,賈德‧戴蒙漂亮地用生物地理來解釋文明的產生條件,還讓多才多藝的他,在UCLA醫學院生理系退休後,在UCLA繼續當地理學教授。

可是如果把西方之所以勝出的因素歸到地理,那不就是古早決定論了嗎?可是伊安‧摩里士卻一再強調他不是古早決定論者。身為一位史丹福大學的講座教授,伊安‧摩里士不可能犯這麼低級的矛盾錯誤吧?儘管心中高度存疑,還是繼續把會說故事的《西方憑什麼》讀下去。另外,《西方憑什麼》裡頭量化社會發展指數,也令人存疑,雖然他強調詳細方法和討論在他的一本學術專著The Measure of Civilization裡頭。

伊安‧摩里士果然是位說故事的高手,讀著讀著是有些讓他給說服了。他每一章就丟出一些些令人不難接受的證據,然後一章章讀下去,慢慢(這本書不薄)就被說服了一些又一些,讀到最後只能被收買而感嘆「至於你信不信,我反正是信了」。





根據《西方憑什麼》裡的社會發展指數圖表,中國在過去上千年的時間裡,確定是穩穩地比西方還進步的,如果退回五百年前,根本沒人相信西方人會在幾百年後稱霸主宰世界,清廷被西方列強捅了幾次,都還完全在狀況外呢。東方並非在過去一直都是領先的,他指出西方其實先領先東方一直到五世紀(別忘了,他的西方包括最早發展出農耕的中東)。可是之後中國一直領先到約三百多年前卻是事實。然而,在地理上,西方有比中國強力的地理優勢在於,中國要運輸要靠運河作漕運,成本比西方用地中海還高。另外,太平洲的面積比大西洋來得廣闊,這讓中國人比西方人更難發現美洲大陸。

伊安‧摩里士主張人類出於懶惰、貪婪、恐懼,所以才會求新求變,這是根植在人性的。可是外在的「天啟五騎士」,飢荒、流民、瘟疫、動亂及氣候變化卻一再擾亂我們的文明發展。西方經歷了鼠疫等等重大打擊,可是發現了美洲大陸後,遭受瘟疫大屠殺的是美洲原住民,讓歐洲人可以輕易統治廣大的美洲大陸,而且把美洲大陸的資源強行搜刮到歐洲去,阻礙了西方的崩潰循環。中國過去的文明即使比西方強盛,因為人力和獸力的功率輸出終有限,而西方發展出了工業革命後,機械力就能輕易超越所有使用人力和獸力的文明,於是就一發不可收拾了。

雖然差點被伊安‧摩里士給洗腦收買了,不過經過一段時間的冷靜後,我還是認為伊安‧摩里士太小看文化、制度等的力量了。當中國明朝的鄭和在多次下西洋後,中國沒有繼續擴展海上霸權,和文化、經濟等因素息息相關,也由於中國當時明朝皇權極大,出不出海僅由極少數人作主,這和西方是私人競利很不同,加上明朝有許多政治考量,加上歐洲是多國林立,所以很難由一兩個君主就能決定是否要開拓新航線等等。我想,地理很難是唯一因素。

另外,儘管中國人有許多重大發明,可是後來西方人卻比中國人更熱衷改進。西方的工業革命後的工商活動,不僅是因為技術上的突破,他們在教育、會計、法律制度上也比中國先進許多,以致現在有哪個非西方國家不是直接照抄人家的教育、會計、法律制度呢?這在文化心理學上,有研究認為是因為西方的小麥農耕讓他們更擅長抽象分析式思維,也更重視個人成就,因為小麥是靠天吃飯,勞力付出比稻米少,比較不需要整個國家社會協作灌溉,也比較不需要全村一起耕作收割,稻米則相反,需要國家社會協調灌溉,也需要鄰居合作耕作收割,所以中國重視整體性思維以及社會團體 [1]。中國雖然北方是小麥農耕,可是宋朝以後經濟重心就移往南方了。前者更有利工商經濟活動 [2],後者則適合農耕活動。

《西方憑什麼》中,伊安‧摩里士似乎把東西方的發展視為競賽,雖然他不見得真有此意。現在西方正臨許許多多社經和政治問題,而中國卻正在復興中,東西方還有許多混帳要算,東西方未來是否還維持現狀還是翻轉是未知數,我們剛好處於歷史上最混沌不明的時代吧。

儘管地理很重要,可是我們人類的科技文明發展迄今,地理差距真在縮減,所以他也認為東西方的區分已沒過去那麼重要了。伊安‧摩里士認為,我們現在面臨的是科技再爆發的「奇點」和文明再衰敗的「夜幕低垂」的競爭,不過這已算是未來學而非歷史了,所以結局恐怕真的沒人知曉。

儘管不能完全同意《西方憑什麼》的所有論點,可是《西方憑什麼》真的是本可讀性、啟發性超強的書,提供了閱讀的樂趣,還有看世界的新觀點。另外,非常難得的是《西方憑什麼》的譯文是難得的優異,和許多中譯作品明顯的歐化中文不太相同,連西方古籍的文字都譯成文言文,很有特色!可是很可惜的,這本書的參考文獻又被刪光光了,這相當不負責任,希望出版社能至少放電子版在網站上供有需要的人下載,否則這本書的價值還要打個折扣了!






參考文獻:

1. Talhelm T, Zhang X, Oishi S, Shimin C, Duan D, Lan X, Kitayama S. Large-scale psychological differences within China explained by rice versus wheat agriculture. Science. 2014 May 9;344(6184):603-8. doi: 10.1126/science.1246850.

2. Henrich J. Psychology. Rice, psychology, and innovation. Science. 2014 May 9;344(6184):593-4. doi: 10.1126/science.1253815.


6/12補充:感謝雅言文化的負責人解釋,他們並沒刪參考文獻,而是盡量把資料,如學者名、書名或期刊名融入內文。例如p61的「浙江大學的柯越海教授」、p361的「徐光啟《農政全書》」等等,全是英文版內文所無。出版社把這些從書末移入內文,是考量一般讀者的閱讀習慣,節省大家翻前翻後找註解的時間。

2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地理因素在史前時代,尤其是農業和最早的政治制度興起的時候,比較重要,沒有好的環境,沒有辦法撐起一個更複雜的制度,也無法走向農業;但是在歷史時代後,就變得比較不重要了。

匿名 提到...

上面有人提到說「所謂「東西方」的議題一直有種畫靶射箭的意味。先假設「西方」的對立面是「東方」,而這個「東方」即「中國」,真是何其落伍而荒謬的假設。」

我對此有個想法,就是東方人和西方人的思考模式,在大航海時代或工業時代之前,可能其實差異沒那麼大,所謂的東西方價值觀的分野,可能其實是工業社會和農業社會價值觀的分野,而不是純然的「文化差異」。《聖經》裡面十誡的內容,其實和中國傳統儒家價值觀沒有那麼很大。且不要忘了盡管皇帝是活著的人,但當代的皇帝無條件是「聖人」而且是「天子」─神的兒子。

我個人認為,西方勝出的原因應該不是價值觀本質的差異,而是外在制度(導致民主和法治的共和制度,是純然西方世界的產物,在其他地方,共和體制從來都沒能和君主制度並駕齊驅)、外在環境(西方國家平均要面對的競爭遠大於中國)和歷史機運(共和體制和常態性的競爭環境在西方世界的出現,很可能是歷史的偶然,而不是白人比較優越造成的,而事實上白人相較其他的人種也確實沒有比較突出)造成的。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