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是人類祖先的原鄉,可是對我們來說,在心理上似乎比其他大陸更遙遠和陌生,甚至還有不少偏見、歧視和誤解。
讀了胖胖樹王瑞閔這本臺灣熱帶植物五部曲的非洲篇——《利未亞的禮物—生活中的非洲植物誌:給大人的植物學,來自非洲大陸的植物學啟蒙》,才豁然開朗地發覺,原來各種各樣源自非洲的花草樹木,如西瓜、迷迭香、茴香、月桂、葫蘆、咖啡、高粱等等,早就生活在我們周遭,有些甚至已是我們老祖宗自古就很熟悉的——彷彿它們就原生於歐亞大陸。
《利未亞的禮物》是胖胖樹的第五本書,他的處女作《看不見的雨林──福爾摩沙雨林植物誌》就大受好評,之後第二本書《舌尖上的東協──東南亞美食與蔬果植物誌》與第三本書《悉達多的花園──佛系熱帶植物誌》分別於2019年與2020年出版,2021出版第四本著作《被遺忘的拉美─福爾摩沙懷舊植物誌:農村、童玩、青草巷,我從亞馬遜森林回來,追憶台灣鄉土植物的時光》。書名中的「利未亞」是明清時期華人認識世界的教科書《職方外紀》中對非洲的稱呼,而「禮物」指的是植物。
胖胖樹在《利未亞的禮物》中,融合植物學、生態學、歷史人文等知識,並且生動地引用了電影、小說、歌曲等大眾文化,讓我們對非洲植物有更全面的認識,連封面字體都參考非洲的藝術來設計。他在介紹非洲植物的多樣性時,不僅從植物的分類、形態、生理等角度進行介紹,還從非洲的氣候、地理等因素進行討論。以下就來談談這本好書中,記憶中印象最深的非洲植物吧。
西瓜(Citrullus lanatus)在許多文化中,與夏天緊密相連,西瓜含有豐富的水分和維生素,是夏季健康飲食的絕佳選擇,象徵著清涼和消暑,常常出現在夏季聚會和節日慶典中。許多阿宅的童年回憶中包括與家人一起享用西瓜的時光,這種經歷經常與家庭的溫馨和愉快的暑假時光相關聯。雖然西瓜起源於非洲,但它已經在全球範圍內廣泛種植和消費,成為了世界各地夏季飲食的一部分。
我在馬來西亞的舊家院子就種有西瓜,最近有個網路迷因圖把西瓜PS到樹上,可是種過西瓜的朋友都知道,西瓜是長在地上的,但我卻有朋友相信了那張圖。只不過,我們舊家院子的土質可能不太適合種植西瓜吧,那些西瓜不管我們在上面撒再多童子尿,再怎麼偎大邊都長不太好,只能當玩具玩,所以平時吃的,大多是從菜市場買的。
西瓜子常被用作家庭聚會和社交活動中的共享食物,象徵著團聚和歡樂。老實說,我是讀了《利未亞的禮物》,才知道原春節期間常見的瓜子,是西瓜的種子。原來胖胖樹家和西瓜子有很深的淵源,瓜子的各種知識是信手拈來。其實,我一點也不喜歡嗑瓜子,因為總是不知道該怎麼適當地用力把殻裡頭的瓜子肉咬山來,不是一口把整顆瓜子咬爆,就是咬半天都咬不開,愈咬愈上火。
迷迭香(Salvia rosmarinus)也是另一種我誤會是來自歐洲的,因為迷迭香在西餐中是種廣泛使用的香草,用於增添肉類和蔬菜菜餚的風味。迷迭香自古以來在多種文化中被用作藥草和香料,在地中海地區特別受到重視,與該地區的烹飪和傳統緊密相連。在不同文化中,迷迭香象徵著記憶、愛情和忠誠。在某些傳統中,它被用於婚禮和葬禮,象徵著紀念和敬意。
我過去見過的迷迭香,是種在花盆中一小株的。我嘗試在台灣家中種過兩盆迷迭香,它們現在還在,只是都成了乾草在盆中屹立不搖。我到了美國加州戴維斯市念博士班時,發現我們校園中,有不少圍籬植物是迷迭香,才知道原來迷迭香是種灌木,可以長高到超過一公尺,做菜的時候在路邊就有無限量供應的迷迭香可用,可能是加州氣候和土壤太好了?在散步時和迷迭香圍籬擦身而過,全身都沾滿迷迭香的香氣,肚子餓的時候差點想把自己作成菜吃掉。
茴香(Foeniculum vulgare)和蒔蘿(Anethum graveolens)是另外廣泛用於烹飪的香草,各有獨特的香味和烹飪用途,我也原本以為它們來自歐洲,原來又是誤會。茴香味道稍微甜一些,常用於魚類和肉類料理;蒔蘿則味道清新,適合用於沙拉和湯料理。因為我口味頗重,很愛茴香的香味。大學時看了幾部法國電影,看到南法的阿宅到酒吧會點一種茴香酒來喝,覺得那是種很有法式品味的生活方式,就到來自法國的家樂福買了幾瓶回來當餐後酒喝。除了法國,地中海地區和一些歐洲國家如希臘、義大利、土耳其,也有製作和享用茴香酒的傳統。除了茴香,有些茴香酒中還可能包括其他香料和草藥,如茴香籽、薄荷、迷迭香等,以增強其風味,收集各地的茴香酒也是我的興趣愛好之一。
還有一個很希臘的植物是月桂樹(Laurus nobilis)。據傳古希臘神話中的太陽神阿波羅(Απόλλων,Apollō)愛上了美麗的女神達芙妮(Δάφνη,Dáphnē),但她拒絕了他的求愛並化作一棵月桂樹來逃避。心碎的阿波羅把月桂葉編織成冠戴在自己頭上,後來代表著榮耀和勝利。在古希臘,勝利者和詩人常被授予月桂冠,作為榮譽和成就的象徵,桂冠於是成了榮譽的代名詞。因此,我也一直以為月桂源自歐洲。月桂葉在台灣的烹飪中被用作香料,尤其是在燉煮肉類和湯類時,增添獨特的香氣。
油橄欖(Olea europaea)也頗地中海風情,是地中海飲食的重要組成部分,橄欖油在地中海國家被廣泛用於烹飪,以其健康益處和獨特風味聞名。我同樣也誤會油橄欖也是源自歐洲的植物,又沒想到它也是來自非洲。因為加州同樣是地中海氣候,也出產許多高品質的橄欖油,用麵包沾著吃就香氣四溢。橄欖油,尤其是特級初榨橄欖油(extra virgin olive oil),含有多種抗炎成分,如橄欖多酚,可以幫助減少體內的發炎反應,對抗與慢性發炎相關的疾病。其富含的抗氧化劑幫助身體抵抗由自由基引起的氧化壓力,從而預防癌症和延緩細胞老33l,化。橄欖油的健康脂肪和抗炎特性有助於改善胰島素敏感性,從而降低二型糖尿病的風險。
葫蘆(Lagenaria siceraria)又是另一種我完全不知道是源自非洲的植物(真是夠了)。在許多文化中,葫蘆象徵著福氣、繁榮和長壽。乾燥後的葫蘆可用作容器,如當水壺、碗或儲物容器。在某些文化中,葫蘆被用來盛裝藥品,可能與「葫蘆裡賣什麼藥」這一成語有關。在一些文化中,葫蘆與宗教儀式和神話故事有關。例如,在非洲傳統中,葫蘆常被用作儀式容器或樂器。
在中華文化中,葫蘆因其形狀(狹窄的頸部和膨脹的下部)被視為吉祥物,象徵著天地之間的連接,據說還能用於收服妖魔鬼怪。我高中時學過水墨畫,曾經在比賽中得到我們州的前三名,還上了報紙的地方版,畫的就是葫蘆(雖然我還沒見過活生生的葫蘆),讓爸媽大跌眼鏡,因為我不在學校闖禍被記過,他們就謝天謝地了,沒想到我還能暫時光宗耀祖一下。只是我們校長在頒獎典禮上說學畫的阿宅身心一定很健康時,我問了他:那梵谷(Vincent van Gogh ,1853—1890)呢⋯⋯
終於,起源於非洲的阿拉比卡咖啡(Coffea arabica),我沒有誤會。相傳咖啡最早是由一位名叫Kaldi的牧羊人發現,他注意到羊吃了某種植物的果實後變得異常活躍和興奮。隨著貿易和文化交流,咖啡從非洲傳播到阿拉伯半島,並在葉門的摩卡(Mocha)港口附近開始被廣泛交易。阿拉比卡咖啡豆以其優質的風味而聞名,通常具有更高的甜度、較低的咖啡因含量和較平衡的酸度,通常生長在海拔較高的地區,這種生長環境有助於豐富其風味。咖啡的普及帶動了咖啡館文化的興起,特別是在中東和歐洲,咖啡館成為了社交、文學討論和政治辯論的場所。
咖啡現在已成為全球最重要的貿易商品之一,對許多國家的經濟有著重要影響。隨著對環境影響和公平貿易的關注增加,阿拉比卡咖啡的可持續生產和貿易方式也成為重要話題。我大學時,對咖啡因非常敏感,一喝咖啡就會胃出血,痛不欲生。後來到了美國,常和朋友跟風到星巴克喝去咖啡因的咖啡,有次熱昏了,忘了交待要去咖啡因,喝了之後居然沒事,我就開始狂嗑咖啡,要把前二十幾年不能喝的都喝回來,於是喝到重度上癮,沒喝咖啡就萎靡不振,才慢慢把咖啡戒掉。
有陣子,我過著白天嗑咖啡,晚上嗜酒如命的生活,沒想到名聲在外,不少學生畢業時都送我高粱酒當禮物,儘管我一再否認自己是酗酒的酒鬼⋯⋯不要再送我高粱酒了,喝不完了啦!還好,我早知道高粱源自非洲。金門以其高粱酒聲名遠播,而在非洲和印度,高粱(Sorghum bicolor)是許多傳統食品的重要成分。高粱是一種耐旱性強的作物,適合在乾燥的氣候條件下生長,這使得它在許多缺水地區成為主要的糧食來源,在世界許多地方,尤其是在非洲、亞洲和美洲的乾旱地區都有種植,不僅是重要的糧食作物,也用於釀酒、飼料和生質能源。
在台灣念書畢業,就會和鳳凰木(Delonix regia)結下不解之緣。鳳凰木以其鮮紅色的花朵而聞名,這些花朵在春末和夏初盛開,形成壯觀的視覺效果,剛好是畢業生們拍攝留念照片的理想背景。在許多學校和教育機構中,鳳凰木已經成為畢業的獨特和重要的符號,因此作為畢業典禮的裝飾元素,其圖像和花朵經常出現在畢業相關的裝飾、禮品和紀念品中。這種頗具台灣特色的植物,居然也源自非洲。
除了非洲植物,胖胖樹也在這本第五部曲中,探討了植物學林林總總的實用知識。我和老婆嘗試在自己家中種過植物,只是我們都沒綠手指,幾次把植物種成乾草後,就放棄了,改養貓咪為伴就好。可是,如果真的想蒔花弄草過生活,《利未亞的禮物》總結了胖胖樹多年的寶貴經驗,本書的第二部就是很實用的實戰手冊,讓你可以一起長出綠手指成為植物達人!
總而言之,《利未亞的禮物》深入探討了非洲植物及其在人類生活中的角色,涵蓋了植物形態、分類、生態、植物地理和民族植物學等多個層面,並且為那些希望更深入了解植物世界的朋友提供自學植物學的方向和系統。透過對植物的探索,胖胖樹以自身經驗分享了如何逐步深入植物學的各個分支,讓植物學變得更加生動有趣。如果你對非洲植物感興趣,或者想了解更多關於栽種植物的知識,那麼《利未亞的禮物》是一本不容錯過的好書。
本文原刊登於閱讀最前線【GENE思書軒】
2024年3月27日 星期三
福爾摩沙的利未亞植物誌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