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12月10日 星期五

中華文化@馬來西亞

「中華文化無限好,發揚光大永無窮。」這是我在唸中學時每週必須朗頌一遍的「校訓」。它是我們偉大的前校長嚴元章博士 寫在校歌給我們南洋炎黃子孫的勉勵。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是人類文化最壯麗的瑰寶。在中華文化的一脈相傳中,儒家一直都被認為是主流,這當然是無可否認的。可是中華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自是因其納百川之大氣魄。我在這裡比較希望的是探討的是「中華文化在馬來西亞」這問題。基本上,如果說儒家文化是中華文化的主流,那麼我是不會離題的。

目前,全球3,000多萬華人定居在100多個國家。各國的華人政策千差萬別。從文化與民族方面分析,大致可分以下四種類型:

1、 多元文化政策:以北美洲、大洋洲、西歐、毛里求斯及新加坡為代表。它們多為移民眾多的國家。為了維護社會的穩定,這些國家實行民族平等的多元文化政策(當然在實踐中仍有歧視少數民族的現象)。即允許各民族保留本族的文化。有的國家還撥款資助發展多元文化。允許中國人等到這些國家定居。

2、 包容政策:以馬來西亞及汶萊為代表,實行馬來民族特權政策。但是,華族占馬來西亞總人口近三分之一。馬來西亞政府為維系個民族的團結,允許華人社團、學校和報刊的存在。1997年大馬華人社團達5,000多個,華文報紙雜志有 25家 ,華文獨中有60所,華小1,290所,華人辦的大專院校有2所 。馬哈迪首相 認為,各族文化不會帶來分裂,各民族可維護自己的文化特征。他又說:「華人是不易被同化的族群,我們必須接受這一現實。」大馬政府不承認獨中及華人辦的大專學校的學歷,不資助其辦學經費,禁止中國人移居馬來西亞。

3、 自然同化政策:以泰國、菲律賓為代表。泰國政府尊重華人的各項權益。給有貢獻的華人授勛賜爵。鼓勵華人加入泰國國籍,增強華人的歸宿感。華人社團、學校及報刊可保留。

4、 強迫同化政策:以印尼最為典型。從1966年起,印尼政府把全面同化華人政策作為基本國策,取締了所有華文學校、報刊和華僑社團。禁止發行、進口華文讀物。

我是大馬華人移民第三代,我祖父祖母和父親從中國福建披荊斬棘來到南洋的馬來半島討生活。他們親眼目睹了二次大戰日軍暴行、日本投降、馬來亞獨立 、馬來西亞聯邦成立 、新馬分家 、五一三種族暴亂 、八十年代經濟大蕭條等歷史一直走到了九十年代末的今天。我們是幸運的,我們能夠在這塊「別人」的土地上自由的學習和應用我們的母語──華語。這讓我們更能夠在黃河的遙遠南方接受中華文化的洗禮,呼吸著從黃土高原飄來的泥土氣息,讓我們永不忘懷古代聖人的諄諄教誨。

我知道在這個時代裡談論文化優劣論是「政治不正確」的,可是我們好好的冷靜想一想,為什麼有些民族能夠比其他民族有更好的創造力、有更精巧的工藝、有更精緻的藝術、有更繁複的知識體系、有更完善的社會制度、有更複雜的政治組織、有更好的能力應付惡劣的環境……排除了生理差異的因素後,剩下的唯一最佳答案就是因為文化上的差異了。華人在東南亞同當地土著一起生活,我們同他們在處理事物的能力的良窳是非常明顯地能夠比較出來的。華人在馬來西亞同佔大多數的馬來人和較少數的印度人比較下,一般上是被認為頭腦好、勤奮節儉、刻苦耐勞、勇于進取、堅韌不拔、廣結人緣、講求信譽、愛護集體、注重倫理,以及經濟力強、教育程度較高的民族。我想這絕不是巧合,想信華人在其他國家──甚至是先進的歐美國家中也是給他們如此印象的。華人在某些方面的確是非常優秀的。不過要補充的是,盡管如此我們不能夠斷言說我們是最優秀的民族!這種沙文主義的心態是最要不得的。華人還是有太多太多的醜陋劣根性的。我們只能說我們炎黃子孫站在世界的舞台上,我們是能夠仰頭挻胸充滿自信的!

我想討論的是藉著比較我們是否有哪些共通的文化特質讓我們能夠在某些領域裡表現得比其他民族更優秀?這些文化特質在現代化的過程中究竟能夠扮演什麼角色?華人在異國文化的薰陶下在心態上做了什麼改變?我們需要發揚中華文化嗎?


大馬華人的生活

儒是是很常重視教育的,孔子的一生就是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在馬來西亞和其他民族相比,華人的教育程度平均來說是頗高的,這顯然是因為華人特別重視後代的教育。

俗話說「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華人家長對子女的教育的重視自是很非現實的。在早期教育不普及時,有好多人還是靠自己的雙手一點一滴打出自己的江山。可是那些受教育不多但有相當成就的家長還是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們能爭氣努力讀書受高等教育以便出人頭地。

華人是很現實的民族沒錯,可是還是有人抱著理想一身貢獻教育以傳播中華文化為己任。因此,有一批熱血人士誓要在馬來西亞正規的馬來文中等教育外闢出一片我們的天地。於是我們的先賢們出錢的出錢,出力的出力在馬來西亞的十二州 的各地辦了六十所華文獨立中學。他們努力抗拒政府馬來文主流教育的目的為了讓我們這些莘莘學子能在優良的母語環境裡專心學習。還有一個更偉大的目的是為了要傳播五千年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像我唸的中學──華仁中學(Chinese High School) 更是所堅持完全華文教學的獨中。

我們的華教人士不知投下了多少心血不遺餘力地把完全不受政府資助的華文獨中搞得有聲有色,雖然我們的中學文憑完全不受政府承認,可是我們的學術成績毫不遜於政府辦的國民型中學,甚至某些方面例如數理能力我們是明顯優於政府國中 的,在國際上有許多大學都承認我們的學歷,新加坡大學在今年開始就直接承認馬來西亞華校董事會辦的高中統一考試文憑。

我們在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唸的中文,接受的中華文化的洗禮和中港台三地相比是不逞多讓的。我們的課本裡有一半是文言文,另一半的白話文有很大部分是五四的。看過摘自經典的文章自是不少,不過像是四書五經的文章到是不常見,印象中是乎只有孟子一兩章和詩經幾首罷了。不像台灣要唸論語孟子等的。不過這樣也好,不必去死背硬記反而引起反感,而且我們中學裡指定要唸的《水滸傳》、《西遊記》、《封神榜》、《三國演義》和《紅樓夢》等古典文學名著是台灣和中國大陸中學生都不一定常看的。

很可惜的,這世界是愈來愈現實的。華文獨中的發展是一波三折的。除了受政府的阻攔外,獨中的經濟來源完全要靠華教人士到社會去籌款,其至學生都三不五時被動員。可是,最大的問題還是落在華社身上,馬來西亞執政黨國民陣線的成員馬來西來華人公會(簡稱馬華公會) 向來同華校董教總不和,所以不甚支持華文獨中。而有一些華人甚至抱持著華文無用論而不鼓勵其子女學習華文,因為不會華文在馬來西亞也能生活得很好。我們的社會普遍崇尚英文,認為英文好的人比較high class。殖民國留贈下來的遺毒正無形中侵蝕著我們民族的自卑心理。

有一部分華人(很難說是多少),包括我母親,總覺得把孩子送到英校去唸書是會光宗耀祖的──因為比較有前途。有更多人認為能到歐美的大學唸書喝了洋墨水回國後身價就會與眾不同(當然很多人也只是為了求學而已)。會聽講英語更是件了不得的事,這顯示了自己的身份地位嘛。一般的華校,無論在新馬,有時候真被這種意識形態壓得透不過氣來。一般父母從來只會關心孩子的外語好不好(唸中文學校的也是如此),至於華語嘛,who care?

說實在的,在新加坡和馬來西亞華人不會說華語還是能生活得好好的,而且也不會造成什麼太大的不便。那麼,為什麼我們還要堅持每語教育,被同化也不是很好嗎?我想要回答這個問題不容易,也許這是一種不能用純理性來衡量的民族感情吧!?一種我們漂泊在他鄉仍舊要叮嚀自己沒要忘掉自己的根的一種傻氣吧!? 如論如何,我們是黃皮膚黑頭髮的炎黃子孫!這是我們的命啊!我們的英語說得再好再棒,我們在白皮膚金頭髮的洋人眼裡還是異族啊 !其實做個堂堂正正的華人有什麼不好?中華文化曾經輝煌過、燦爛過啊!

華人佔馬來西亞人口約百分之二十五,可是如果華人都走光光了,那馬來西亞的經濟就會馬上落後得同非洲的一些小國一般。這看來或許有點誇張,但事實是八九不離十的。在印尼華人操縱的經濟比例更是非常之高的。

華人的經濟能力為何如此的強?原因是眾說紛紜的,看人說經商本是中國人的本性、有人說是因為儒家文化造成的、有人說是因為華人的頭腦好、有人說是因為華人教育程度高、有人說是因為華人刻苦耐勞和精打細算等等。

我想先看看華人在馬來西亞經濟的好表現,再討論華人在亞洲的輝煌經濟成就。好了,為何華人在東南亞的經濟表現這麼好呢?我想上述原因中的後兩者是可以做參考的,至於真正的原因我想可能是因為不是華人太會做生意,而是當地的土著太沒生意頭腦了!他們的文化和中華文化相比簡直是小巫見大巫,當鄭和的大艦隊到馬六甲海峽時,當地的馬六甲王國 才剛成立,人民都還是過著漁農獵的生活,在馬來西亞真正的大型商業活動要待英國人的殖民和中國人的移民後才開始的。

最重要的是華人的韌性極強,非常的刻苦耐勞,請一個華人工人搞不好還可抵上兩三個馬來人。加上華人精打細算,對理財自是比友族拿手,所以經濟較好是不足為奇的。加上華人教育程度較高更助長了華人的經濟能力。而所謂的華人本善經商,相信這只是相對本地的友族而言罷了,而華人頭腦較好這言論更是沒根據,我更相信這種現象是因為文化的因素。不過,華人比起友族有時的確是出較有「生意頭腦」──比較「奸」!其實,印度人也善於經商,只是他們愛貪小便宜 ,而且文化上有許多陋習,所以經濟能力平均沒華人好。不過,印度人的語文能力好 ,受英文教育的專業人士如醫生和律師的比例較高。

接下來容許我跳出馬來西亞來看看東亞的華人經濟表現。東亞的經濟在這十幾年來的飛黃騰達是令歐美老外看到咋舌垂涎的。於是他們一直想知道我們是著了什麼魔?讓我們來看看東亞發生了什麼事吧。日本在戰後短短五十幾年的努力已擠身先進發達的富國之列,亞洲四小龍──韓國、香港、台灣和新加坡再加上一個後起之秀馬來西亞在這短短的十幾年裡頭的經濟成長是歐美在早期要花五十年才能辦到的,這豈不令他們暈眩?

他們分析這些地區的共同特徵後,發現這幾個國家都是在他們所謂的儒家文化圈裡的。所以他們結論出東亞的經濟高成長是儒家文化助長的,也許是儒家文化所造成的社會次序和穩定吧?有人認為儒家的價值觀──如重視教育、責任、忠信、勤儉等和社會觀──重視社會中尤其家庭裡面各成員的彼此合作與互補,對受影響的亞洲地區之經濟表現有積極的貢獻 。相信這種結論是許多人所樂意見到的,在東南亞在政治和社會裡這些討論是很熱門的。然而事實上,因為在歐美亞洲資訊的不足──我指的不是資料的來源問題,而是語文和文化解讀上的問題,所以可想而知他們往往是容易見樹不見林的。我認為經濟表現有其錯綜複雜的因素主導,絕非由單一思想體系所直接造成的。可是他們會有這種看法是可以理解的,在歐洲新教的喀爾文派之善經商理財是有目同賭的 。,於是使得他們比較相信有一種宗教文化是對經濟在行的,在亞洲他們的眼中就相中了「儒教」。而這種結論不管對不對,很多時候常被政治家利用了。

不過,說儒家是經濟發展的絆腳石那卻是個謬論。相反地最近有一個研究顯示中國人的文化傳統對經濟發展是有利的,而這點可以說是儒家文化的影響結果。美國有社會科家學徵求一些學生給一些諺語打分,覺得讓諺語的進取心愈高的則打愈高分(一至五分)。他們把幾十個西諺和中諺(英譯)摻半混雜在一起去測驗以求公平。結果出乎眾人意料。他們發現中國諺語在事業方面比西諺有更大的進取度,在道德方面則是一般意料的──較保守。他們分析認為這是因為西方的新教文化重視個人經濟表現,認為個人的經濟表示的良窳代表個人的努力盡心程度。所以他們對錢財方面一向勸人不要太冒險。可是傳統中國的社會重視的是個人在社會、在家庭裡的整體表現,對一個人的經濟成就反較不注重,所以可以盡可勸人放手去博。

華人在世界各地在政治參與度低已是公認在事實,只有在這次美國國會選舉時因為切身利益實在不可不顧時才有點改觀。在馬來西亞,華人自己都譏笑自己的政治冷感。中國人是一盤散沙,愛窩裡鬥等醜陋的醬缸文化已是公開的密秘。一個華人可能會勝過一個日本人或一個美國人,可是三個中國人就等著看三個日本人或三個美國人來看笑話吧。

在馬來西亞也還不過是如此一般。我們的執政黨馬華公會很多時候都為了他們的烏紗帽著想,都不太想為華人爭取應有的權力。華人在馬來西亞的成立之時的確有一定的貢獻,我們在人口上雖是少數,但我們享有的權益卻是不成比例的。而馬華公會和華社的組織,如華校董教總的不和是全馬華人皆知的。而從小處來看,華人總愛搞一些宗鄉會館和同姓會館等小團體,甚至有時候相互瞧不起對方。

為什麼中國就是不愛團結呢?東方文化不是比個人主義的西方文化還要重視團體精神嗎?我們不是愛不斷地強調國家社會的利益重於個人利益嗎?可是為何現實總是和理想相反呢?難道中國人總愛自欺欺人嗎?

我想也許我們都被誤導了太久了。其實,中國人本來就是一盤散沙的!我們馬來西亞社會標榜是三族多元文化的,可是比較中華文化來說,中華文化是更加豐富多元的。中國的地理面貌省和省之間的差距甚至比起歐洲各國間的差異還來得大,而華北和華南的地理和人文的差異簡直是像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國度。只因為中國北邊有戈壁沙漠、東邊有青康藏高原、西南有喜瑪拉雅山脈、東邊有太平洋等地理障礙阻隔,所以中國被視為一整個大陸,而且我們一般認為中國常態上是一個統一的政治實體。可是,仔細縱觀中華五千年歷史,統一和分裂的時間其實是各半的,所以這究竟怎麼說得通呢?

我們馬來西亞華人的祖先來自中國南方各省,他們之間所用的方言互相聽起來,簡直就像外國話。他們到馬來亞半島主要是為了討生活,受過教育的極少?所以說,在馬來西亞的華人基本上是呈分裂狀的。而究竟華人有沒有一個大家都能夠共同維護的文化遺產和價值呢?我進一步會提出一些淺見做討論。


亞洲價值觀?

在今天西方文化在地球村裡棋行無阻,大家無不以喝可口可樂、大啖麥當勞漢堡包、聽Michael Jackson的搖滾樂、看好萊塢出品的商業電影為樂的什麼xyz時代還談些什麼沒幾個人搞得清的「亞洲價值觀」是否是在開倒車反其道而行呢?

「亞洲價值觀」這高級的名詞不知是新加坡李光耀還是我們英明的首相馬哈迪醫生先發表的。李光耀的亞洲價值觀說得比較清楚些,簡單來說就是儒家的價值觀。而馬哈迪的亞洲價值觀主要是反西方的自由主義和個人主義。他們兩者說的有一個共通點就是要尊崇權威,反對西方的自由民主人權是放諸天下皆準的。

在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二十幾年半獨裁式的統治下從一個什麼資源都沒有被人看死的彈丸小島國奮鬥成有為一個極為生活富裕、法治良好、政府非常廉潔有效率的國家,這的確不能不是他們可以感到非常驕傲自豪之處。如非李光耀英明的領導,新加坡是無論如何都不可能成為東亞奇跡的最佳典範!生活在那種街道乾淨整齊、治安無虞、交通便利、居者有其屋的東方瑞士的舒適環境裡,不啻就像是活在人間淨土裡了。

馬來西亞在首相馬哈迪醫生十幾年的領導下,長達十年以百分之七至八的高成長率驕視東南亞各國。他在九十年代初提出的2020年成為先進國的宏願給了全國人民無比堅定的信心和目標以奮斗努力。我們在物質生活在這十年裡有著非常顯著的改善,我們無不相信明天會更好!

我們的經濟成就常被西方家看得眼紅,他們強硬的領導作風也常被西方國家看不過去,所以西方媒體三不五時就愛作文章譏諷他們一番。李光耀不啻是亞洲廿世紀最偉大的政治家之一,可是他的肚量一點也不偉大。西方媒體喜歡三不五時朝諷他不民主和半獨裁,三番四次都被他騁請英女皇律師打官司勝訴後賠以名譽損失的巨額賠償。也許他真是被西方輿論搞煩了,於是他便提出西方自由民主是不適合東方國家的言論,而且更進一步提出「亞洲價值觀」以提倡儒家忠君愛國的團體主義思想。

馬哈迪在之後也呼應這種東方權威式的價值觀以抵抗西方自由民主價值觀的另類殖民。他自許為南方國家的代言人常在國際場合諷刺西方國家的霸權心態。西方國家以民主自由為經濟發展的優先要件在新馬兩地簡直是個反例。而且西方國家如美國常講一套做一套純粹為自己的利益考量多次對人權問題保持雙重標準的的自私心態和做法己令許多國家不快了,馬哈迪的率口直言常讓人拍手叫好。

新加坡實行了法家 的那一套造就了今天的繁榮安定,在李光耀光榮退休後卻提出了儒家的價值觀是為了什麼呢?在回答這回題前我們再回來馬來西亞看一看吧。前幾年安華被巫統大會推選為副首相成為馬哈迪名正言順的繼承人時,為了嬴取華人的民心以洗脫他曾為激進回教青年的過去以「安華」,他努力用心的練習毛筆字和華語,這還不夠,他還讀儒家的經典和到孔子的故鄉曲阜朝聖,他還說他最敬佩的政治家是王安石 。且不過問其居心,他努力倡導的回儒對話的確為華人開拓了較寬廣的文化空間,也為大馬創造文明對話的條件 。

於是儒家在五四的批孔到文革打倒牛鬼蛇神至九十年代的今天總於被一個外族和受西方教育的英明政治家看重而視為社會國家安定之本。自漢武帝獨尊儒家以來我們繼續的兩千多年的傳統終竟還是會在邁住廿一世紀的今天發光?1982年不是有百名諾貝爾得主不是讚同了將來的廿一世紀最需要的思想是「孔子的思想」嗎?

自從漢武帝在兩千多年前獨尊儒家開始,中國思想就不再百家爭鳴。他為何不選擇法家呢?道家也還好啊,漢朝初期就蠻「道家的」。這也許同他的政治利益有關吧!?可是,在漢武帝之後,其他各家學說就都被丟到霉暗的小角落了嗎?好吧,我們回過頭來看看中國的歷史發展,在魏晉南北朝之時,儒家的思想跟本就沒人有興趣。在隋唐和宋朝之時,佛家曾經大盛,對當時一些傳統儒家知識份子造成了一種頗大的危機感,如韓愈之流。宋明理學就非常明顯的是一種儒家知識份子在危機感的壓迫下吸收了佛家和道家思想的哲學思想融會而成的哲學思想。

我在上面說了這麼多,不過想要說明一件事:在馬來西亞的華人當中,儒家思想對他們的影響其實是還是有限的。原因是早期來馬的華人主要來自文化水平較低的南方閩粵各省,遠渡南洋是為了討口飯吃,基本上沒受過什麼教育。雖然幸運的,我們有一些熱血心腸的有識之士如陳嘉庚等毀家興學,他們標榜的是要傳承中華文化。但馬來西亞華文界深受五四運動影響,像我中學時的中文課本的白話文其中有一半是五四時期作家如魯迅、巴金、老舍、朱自清等人的文章。所以對舊文化抱持著相當懷疑甚至批判的態度。

至到我上高中時,李光耀和馬哈迪提出亞洲價值觀以試圖制衡西方,加上安華大力提倡儒學并且舉辦回儒對話論壇。整個華社才開始有信心討論儒家思想在現代社會的作用等問題。不過,感覺上我們華社有點跟風的。華人無論古今中外皆是崇尚權威的,對權威的話都欲步欲趨的。

沒錯,曾經有百名諾貝爾獎得主讚同了將來的廿一世紀最需要的思想是「孔子的思想」。可是如果說我們就應該相信這是我們必須應該發展儒家的道理的話,那我們不啻是沒腦袋地人云即云!想一想,諾貝爾獎得主主要是精於自然科學而非人文學或社會科學的專家學者,而且他們大都是老外,能懂多少Confucianism?這是很容易令人懷疑的。這就是今天所謂的科學霸權的「高級迷信」吧!百名諾貝爾獎得主重視儒家只能相信他們是希望以一個東方的文化思想拯救墮落的西方文化。如果,我們的華社真的夠成熟的話,那麼就應該有獨立思考的能力,不需要別人來告訴我們應該要怎麼做!


我們需要儒家嗎?

確信儒家思家不僅代表了中華歷史文化的正統和主流,而且中華文化仍至世界文化的未來發展也須以維護儒家思想的主導地位為前提的看法不啻是一種狹隘的道統觀念。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豐富多姿從來就不是儒家在唱獨角戲的,中華文化是部壯麗的大合唱!如果,如果我們試圖把漢武帝之後的文化發展中的其他「消極」的道家和「麻醉人心」的佛家抽出後,相信中華文化就只會像是個跛腳的老頭。

所以說,中華文化即然是這麼多彩多姿,在今天自由多元豐富的時代裡,我們不應該發揚她讓她在廿一紀照出炫麗的光耀嗎?或許,另一個問題會出現了,那就是:中華文化還適合今天的後現代社會嗎?

五千年的包袱啊!不可不謂之沉重啊!中華文化拖著五千年的腳步蹣跚走到今天,她是否還能屹立不倒?

中華文化五千年,她只是像是一個有機體有生老病死嗎?很少有一個有高度文明的文化能維持一千年不倒,她真是個奇跡啊!她在這五千年的發展裡,是否就像我們一般被教導的是一個不變的文化從古貫徹至今?而今她是否早已老朽不堪了?

我們的中國歷史課不是己經很清楚的告訴我們:中華文化起源於黃河、我們是炎黃子孫,我們繼承的文化是夏商周一脈相承的等等等謊言!在今天的研究下,中華文化一元論已被強力挑戰了,另一個理論滿天星斗論在大陸已有人開始討論。更好笑的是我們不斷地告訴自己我們是炎黃子孫,可是有沒有人這樣問過:炎帝和黃帝不是分屬於不同的部落嗎?三皇五帝在古書裡,一本古書就有一個不同的版本,這是怎麼回事?華北和華南其實可以被證實是獨立各自發展出文明的 ;夏尚忠、殷尚鬼、周尚女,一看就知明明是不同文化嘛,夏商周根本就不是一脈相傳的,而是一個民族政權被另一個民族政權給革命了 !春秋戰國時百家爭鳴的榮景在世界思想史中恐怕是絕無僅有的;古代中國在我們看來每個朝代都差不多,變化不會很大,可是那是因為我們對她的歷史不夠了解吧!(被填鴨式的教條主義教壞了頭殼啦!)其實,仔細看看,每一個中國朝代都有其極獨特之處,無論是在思想、社會、政治等方面 。她更不是一些人認為的是一灘死水,如果是的話早該臭了不會流到今天!她對外也是非常開於放的,要不然那來絲綢之路?天竺僧人怎麼來中國弘法?玄奘怎麼去西天取經?利馬竇怎麼在明朝這麼吃得開?所以說中華文化在這三千年來(從周開始)是非常動態(dynamic)的。中華文化強大的包容力和強力的同化力 就不必再贅言詳述了。至於她會淪落本世紀初的落魄樣,都怪在明清長久的閉關鎖國政策上吧!

雖然,中華文化在今天是否能再光輝依舊是不容易回答的。但我們只要了解她是如此的「動態」,那她就不會老,就算會老,她也能夠像隻浴火的鳳凰般地重生!

中國人常自稱是世界上受的苦難最多的民族 ,中國人自認擁有世上最悠久、最博大精深的文化,中國是世上最龐大的帝國之一,可是在本世紀初卻老是被全身是毛的洋鬼子到處挨打。這是怎麼回事啊!?為什麼中國人就是懦弱無能的東亞病夫啊!八國聯軍攻陷北平把圓明園燒得亂七八糟、上海租界內竟挂著「狗與中國人不得進入的牌子」、鴉片戰爭把白花花的銀子和一塊塊土地白白送給了侵略者……中國人啊還要受夠多少屈辱!?「棋局已殘,吾人將老,欲不哭泣也,得乎?」,多麼沉痛的時代情緒!

是什麼讓中國人如此頹廢如此墮落?即然中國自居天下,千百年來一向瞧不起四方蠻夷,而卻落泊至此。中國人難道就想這樣混下去了嗎?我們要一個答案啊!我們還是要不停地走下去啊!舊的即然是這麼的腐敗,我們要的是什麼呢?

胡適說,中國新文化運動的起點是十九世紀的百日維新;於是我們看見,百日維新之後有五四運動的全盤西化,之後有五○年代的全盤蘇化,之後有徐復觀等人掀起的新儒家運動,有蔣介石在台灣推行的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有錢穆所呼籲的舊文化運動……每一個運動都在尋找答案:西化、蘇化、傳統化……相對於十九世紀知識份子的篤定,二十世紀的人無寧是猶豫的、懷疑的、思索的。

我認為中華文化再生的生機再於其是否能再度「現代化」。也許要說「現代化」的話是太廣了,不過我還是要主張多元性的重要。我不是反對儒家,我反對學校裡的國文教育只教儒家的東西 ,我反對中華文化教材只教四書,我反對一切一切政治控制文化發展的霸權心態!本世紀的儒家被攻擊得奄奄一息主要并不是被五四的知識份子放「明槍」擊倒的,而是被不肖軍閥企圖利用以維護自己自私的利益而把儒家的象徵符號給強暴了 。

說到這裡,我想是該回到「正題」了。我們是否要發揚儒家思想?德國哲學家雅士柏(Karl Jaspers)提出了「軸心時代」的概念重新考察塑造人類文化的幾大精神傳統,在公元前一千年前蘇格拉底、老子、孔子、釋迦牟尼、耶穌、默罕默德等先知開拓了空前偉大的軸心文化。而軸心文化經過了兩三千年的發展已經成為人類文化的主要精神傳統。儒家思想既然乃是多元的軸心文化的組成部分,則必定有其「歷久彌堅的生命力」!我們若要深入而全面地理解現代人的生存意義,需要的不是對歷史傳統妄自菲薄,而是一種追根溯源的研究和對歷史傳統全面而深刻的反思 。

二十一世紀的華人,我們將何去何從?我們是繼續走五四運動的西化動運?還是回過頭來尋覓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藏?

或許,我們心中或許會這樣問:為什麼我們要復興中華文化?

這個問題我想不需再用什麼太過富麗堂皇的理論回答了,我想我們可以感性一點──因為我們是華人!我們應該要愛我們自己的文化!她是我們的母親、我們的根啊!一個失去根的民族還剩下什麼?

美國黑人幾乎都完全被同化了,他們完全不知他們的祖先從非洲何方而來,不懂得他們祖先說的是什麼話。但一位黑人作家寫的《根》,還是激起了許許多多黑人回到非洲大陸去尋根。難道美國黑人真的被同化了嗎?他們的靈歌成為美國主流文化的藍調(blue)。如果,他們真的完全失去了根,那他們和一般美國人,除了生活比較差外,那還有什麼不同?

如果,我們失去了根,那我們要跟隨那個民族文化?馬來文化的歷史淺薄,不似華人有許許多多優良的文化傳統。他們比我們好的地方是他們比較單純,比較樂天知命。是否,我們就要像許多華人父母把孩子拼命往英校裡送,在新加坡父母們的功利心態幾乎快讓「華校生」絕種了。我們能夠全丟去我們的文化傳統去學習西方的嗎?一個文化傳統絕不是幾個人或幾個家庭所有的,而是整社會環環相扣的。西方的那一套是否全都和我們的文化傳統能夠相容,這是人懷疑的。

在印尼,華人被當地政府強迫地同化了。年輕一代的華人已完全不會華文了。但今天他們還是一直被視為異族被暴族殘害。我們有幸生活在馬來西亞包容性大的國度裡,這不能不叫我們好好反省。

如果說我們要發揚中華文化,那我們應該發揚中華文化的那些部分,畢竟她是如此地博大精深啊!那我們是否應該發揚儒家思想呢?中華文化是如此的多元,為什麼我們單單選擇儒家呢?

儒家作為中華文化的主流思想一至傳承迄今,她能夠做為世界軸心主化的一份子,自是其在中華文化的各種流派思想中獨具堅韌的生命力,這應該也是因為她特別地「動態」,有納百川成大海之氣魄。而且在儒家一開始的發展就注定了她會如此能夠充滿活力。在春秋戰國之時百家爭鳴,實力最強的有所謂九流十家──儒、道、墨、法、名、農、雜、陰陽、縱橫。除了儒、道、法三家,其餘各家在漢武帝獨尊儒術後就名不見經傳了,但他們還是不斷地在大江旁流匯成小河流向中華文化的大洋裡頭。而儒、道、法三家無論在春秋戰國的形成初期,或中國兩千多年的歷史發展裡都有著大量的互動。宋明理學更是儒家吸收了「外來的」佛家思想的而大力發展起來的 。

其實,我們只要跳脫一種固執的門派成見就可以看得更清楚了。所謂「儒家」、「道家」、「法家」等名堂不過是後世之人為整理典籍和作學問研究之便而將先秦諸子的思想歸類而己。每一家的人物在當時都有積極的互動,而非老死不相往來,自家做自家生意的。例如最有名例子,孔子不是就曾經向老子請教過禮嗎?韓非、李斯是「法家」的典型人物,可是他們都是「儒家」大師荀子的學生啊!?其實,說各家當時有積極的互動也不太對,因為他們當時那有分家?

儒、道、法三家人物的思想春秋戰國一連串巨變中堅韌不拔地流傳下來,在兩千年的歷史長河裡不停地翻滾前進。無可否認的,其中儒家是最大最豐富的主幹。在那種紛亂不堪的世間,各哲人們都在尋找答案,尋找他們認為可以信相的價值。道家太超脫了,太快看透了世間的一切一切。法家太講求現實了,是乎太不近人情了。而儒家則不偏不倚,孔子抱著一顆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業,他也講禮法,但他更注重人性化。儒家的傳統經典有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涵蓋面很廣──形而上學、文學、藝術、歷史、法律、社會、生活等等。儒家文化繼承的是中國上古周朝的文化,之前提過中國上古的夏商周本為不同文化,周代商後中華文化的主要內容是在周朝時定形的,所以可以說孔子所繼承的是中華文化的根!是他使周文化在亂世中重新注入生命力在後世中重生起來。

所以,如果說我們要尋根的話,我們應回來尋找那條路呢?答案應該是儒家吧!?為什麼呢?因為儒家夠「博」,他不像道家和法家太偏重一面。條條大路通羅馬,在儒家這條寬廣路上,我們不會寂寞,有時不妨還可以到其他的路上看看。做學問的人實在不應該劃地自限!


當東方遇上了西方

要討論儒家的現代化這問題,無可避免的就要面對「西化」這個老問題。雖然,在今天我們可以很明確地說,現代化并不等於西化。可是中華文化若要現代化則必須與其他的文化對話,天底下畢竟沒閉門造車這回事。西方文化在今天的世界簡直就是縱橫無阻、無遠弗屆。西方的科學文明在今天的世界裡形成了一種霸權,無論從任何角度來看我們都置身於科枝的強大威力之下。美國的通俗文化──小說、電影、流行歌曲和飲食更源源不絕地從美國本土向全世界放送。

我曾說過中國文化能流傳這麼久是因為他不只不是一灘死水,相反地她是會不斷地吸納其他文化而融會之的。從五四運動後過了半世紀,在今天我們大可不必激動地大呼什麼「全盤西化」、「中為體、西為用」、「西化為現代化」等等口號了。我們應做的是理性地探討西方文化有那些優點可供我們借鏡的。

中國也有其科學技術史,英國劍橋的李約瑟為此奉獻了一生研究。可是為何中國沒能發展出西方當代進步有力的科學呢?或許問題很多,例如東方文化較不重視物質文化、中國人的邏輯觀念不強、中國人較不講求系統化等等。但在今天,一門學問若要能夠有所發揮則必須將之系統化。這是中國人比較不善長的,不過我們可以藉著學習西方的科學以求勤能補拙。同時,中國人的對授藝不時藏兩手的封閉保守心能是非常令人垢病的,如此一來許許多多優良的傳統就慢慢的末落,直到另一個天才起來創新為止。可是歷史中究竟能有多少天才?我們能就這樣任憑我們優良的文化起起沉沉嗎?西方開放的態度使他們能制定一翻遊戲規則,并且很有系統化的執行。例如在科學發展方面,他們對科學發現的發表有一套規則,對私人發明的專利則也給予很好的保護。這使他們可以開放式的互通消息,不會讓費時在重覆別人做過的,并且可以讓發現或發明者能夠得到他們應有的獎賞利益等。只有如此,好的發現、好的創意才能夠累積而愈來愈有力量。

我更覺得西方文化最值得學習的是他們掙扎百年學習到的民主自由人權。民主主義和自由主義是合乎人性化的。民主的真諦在於尊重每一個人的選擇,尊重每一個人的利益,讓每一個人的特長在一個開放性的社會裡能夠自由地發展放光。「不自由毋寧死」,對任何人來說都是一樣的。就算是在極權國家,還是有人在享受自由,只是那是少數的特權者而非草根小民。

而他們在講求自由民主的同時,更講求法治的精神。這是華人在學習西方自由民主之前不可不注意到的。沒有法治的民主自由只能叫亂七八糟。新加坡極重視法治,所以有他們現在安定高效率的生活。台灣的社會卻太沒法治觀念了,多人做的事就可以變成對的。馬來西亞則居中,法治觀念不如新加坡,但卻比台灣好。其實,如果能像新加坡一樣,大家都遵守法律加上擁有民主自由的精神,那這個社會將會更美好。

可是太講求法家式的威權卻也會造成極多弊病。華人就是太講求家長式的威權了,像中國大陸大家就只聽上位的人說話,各各死板得沒生氣,所以才在這半個世紀全無做為。在新加坡,在李光耀的家長式權威政府的治理之下,全民都沒自己的主見,媒體學界也只是在為李光耀說的話做注。他們的企業要出外投資還要政府實行一連串措施才能勉強上路。雖然他們的生活素質很高,但整體來說缺乏創意,簡直就是塊文化沙漠。馬來西亞可能會好一點,但整體來說還是不夠自由、不夠活力。西方施行了一個紀的民主體制至令仍井井有條,而且可以強盛了一個世紀不衰自是因為他們強調的多元性使得他們的文化更豐富而具彈性。

西方雖然要求個人主義,可是像美國人的團隊工作能力之強是舉世有目共睹的。華人則依舊是出名的一團散沙,為什麼會這樣的?我想這和他們所強調的民主主義和自由主義是息息相關,還有更重要的──個人主義。為什麼團體工作會和個人主義有關?這不是非常矛盾嗎?我們必須知道一個事實,團體工作是分工精細的且非每一個人都做同樣的事的,想想造架波音747需要多少不同專業領域的人才。西方在文藝復興過後開始重視人文藝術,并且尊重「個人」的獨特性。這樣,受到尊重的個人便能在他擅長的領域裡發揮潛能。如果太過講求團體主義,個人要為團體犧牲奉獻,可是人是自私的,這在生物學和心理學上都可以清楚說明的 ,一味的要求個人的獨特性降低以迎合整個團體是否能夠符合人性?這真的值得商榷。并且西方重視個人的意見,保障每一個人說話的權利。伏爾泰就曾說過:「我不同意你,可是我會以我的生命保障你說話的權力!」於是各人的專長和意見受到很大的尊重,他們便能在分工精細的團隊工作裡各自發揮所長,而個人更可從團隊的整合工作可取所需的利益。還有更重要的是各人的意見都能在團隊中受尊重,心裡自然舒服多了。而且,很多時候會面對的狀況繁多,愈多意見代表能做的準備愈能充分。而且他們對專家作出的專業判斷有信心。而華人的一大弊病就是愛放馬後炮,團體討論時什麼都不說,只愛對上位者唯唯諾諾,私底下卻愛大發偉論,出事後還洋洋得意。對專家的專業判斷又愛信不信,誰的聲音比較大誰就比較可靠。這是中國人非常叫人痛心的「陋習」。

西方的講求的自由、民主、人權是非常值得我們效法學習的。因為它們是合乎人性的,所以和儒家傳統強調的人文關懷是能夠密切配合的。孔孟并沒有叫人在死忠死孝,他們反而還贊同道義上對暴政的革命。他們的思想也是非常草根性的,他們一切都是強調以民為重、君為輕的。他們的人道精神追求的不就是對人的尊重嗎?而且儒家同時對倫理道德的重視,強調個人在社會中的定位還可中和一下西方極端的自由主義和個人主義的弊害。


結語

現在倒數還剩兩年多就要邁入廿一世紀了。在這個動盪的世紀裡,中華文化曾跌到了谷底。生為在海外華人的一份子,莫不對本世紀初中國人受到的苦難痛心。可是中國的衰微是其錯綜複雜的歷史因素,絕非是因為中華文化本性使然。往後的路還長,中華文化還是有機會再度放光的。我們要發揚我們的文化瑰寶,儒家思想不啻是我們的一條康莊大道。在這個複雜多變的時代裡,我們要做的不再是固步自封、墨守成規、閉門造車了,我們要積極地與其他優良文化互動,共同探求一個燦爛的世紀!

1 則留言:

timngtim2002 提到...

非常認同,筆者說的:中國人開會,不會開門見山說出問題。而,對上位者,唯唯若若。事情,出問題後,又馬後炮,發偉論!
中國人,人際互動沒有平等這回事!這就像日本企業的人事關係,下屬對主管彎腰致敬,很少說出不同意見,更不會看到兩者對某件事爭論到面紅耳赤。
所以...所以.....
就會,在後期發生大問題!而且,是對企業生存的大問題!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