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是個很特殊的動物,大部分雄性哺乳動物都是射後不理,可是鬧出人命把妹肚子搞大的男人,只要夠有種,就要為尿布、奶粉和養育而做牛做馬後半輩子。因此,父親在人的成長過程中,就成了一個尷尬的角色。
在亞洲文化,父親尤其是個不可親近的角色,似乎主要功能是提供經濟資源和發號司令。相信很多亞洲家庭,母親管小事,父親管大事,所以家裡幾乎沒有大事。
現在因為西化,加上少子化,父親的角色和傳統的大不同了。有些朋友在外地拚事業時,要刺激他們,就只要跟他們說,小心小孩長大後把他們當怪叔叔。今天吃飯時,朋友說個另一個朋友的八卦,就是因為兒子把爸爸在家中地位排在媽媽、阿嬤和姐姐之後而大受傷。
老實說,我跟我爸不太熟,在家幾乎從來沒有好好說過幾句話,因為我從中學時就離家,生命迄今有長達三分之二的時間在外面的世界唸書和工作。在外面的世界,大多數時間人與人之間講的是理,可是回家後父親為了要維護尊嚴而擺出的威權,很難接受,沒吵架就已經算是天下太平了,能不說話儘量不說話。打回家的電話只要是爸爸接的,幾乎馬上轉給我媽,如果媽媽不在幾乎是交待晚點再打後馬上掛掉
直到我博士班畢業時,爸爸覺得有點面子了,到美國參加畢業典禮時,我開車帶爸媽出去玩時,才有好幾個小時平等的長聊,不過那是空前,也是絕後,回到家裡,爸爸又回到裝權威的老樣子。
其實對哺乳動物而言,過去一般認為母親對子孩的影響遠遠超過父親,不僅是因為相處時間較多,還是幼兒時營養唯一來源,還有在子宮孕育的時間也不算短,而且受精卵細胞質大部分是來自母親的卵子,父親似乎在生物學上僅貢獻了一半遺傳物質,如此而已。可是近年,因為遺傳學研究技術的大幅進展,愈來愈多證據發現,父親在我們的遺傳物質上也留下了意想不到的影響,在母親懷孕時也能不同程度地影響胎兒未來的健康。
我們在實驗室的書報討論時,有人報導了肥胖的父親在孩子的DNA上留下印記到孫輩,也有討論了父親抽菸也會在DNA留下印記而讓子孫有不良健康。這些發現連我們這些成天和DNA打交道的生命科學工作者都嘖嘖稱奇。
為了慶賀這些科學的新發現,好幾位孩子的父親保羅‧雷伯恩(Paul Raeburn)就用《父親重不重要?讓科學告訴你!》(Do Fathers Matter?: What Science Is Telling Us About the Parent We’ve Overlooked)來為父親的新認識而立碑!這是一位父親旺盛好奇心的科學探索之旅!他走訪了許多科學家和實驗室,為大家帶來精彩的報導。其中有許多是從其他不同動物的研究而來的,讓我們思索人為何為人?
這些有趣的問題,只要有父親的人都該知道:父親到底有多麼重要?孩子會不會影響父親的健康?父母親的遺傳基因如何進行拉鋸戰?誰的基因影響孩子較多?神經科學和賀爾蒙如何影響一個父親的表現?父親的荷爾蒙在孩子發育的各個階段會出現什麼變化?孩子成長過程中,父親扮演什麼樣的角色?母親懷孕期間,父親有什麼變化?嬰兒出生後,身為父親的男人會發生什麼事?一夫一妻制對於父母親代表著什麼意義?父親與青少年的性格轉變有何關聯?父親對於家庭有何貢獻?男性在「將為人父」時會有什麼改變?父親會影響子女的語言發展嗎?高齡父親要面臨什麼樣的風險、會得到什麼樣的回報?
上述問題,科學記者保羅‧雷伯恩,從演化生物學、神經科學、社會學、發展心理學的角度深入探討「父親」這個家長,在孩子各個成長階段所扮演的角色。是一本很有故事的書,讓我們可以一次瞭解科學家現在發現了什麼,涵蓋範圍從精子到社會都有。《父親重不重要?讓科學告訴你!》讓我們清楚地瞭解到,身為一位好父親有多重要!男人在拚事業的同時,千萬不要忽略了和孩子的親密互動!因為父親在孩子成長過程,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有顯著影響!父親的參與,也為母子互動加分!
過去,我們認識了孟德爾遺傳學,可是近年愈來愈多證據顯示環境因子會在我們的DNA上做記號,就像在課本上劃重點一樣,讓同樣的DNA序列也能有不同解讀。這個後天的劃重點,影響居然不僅是我們自己而已,連子孫輩都會有影響,我們的身心健康居然有一部分是由爸爸甚至爺爺年輕時過的生活而決定的!這顛覆了過去在學界的許多認知,更甭提對社會大眾來說有多匪夷所思。男人身為人父的年紀,對孩子也有正面和負面的影響。
《父親重不重要?讓科學告訴你!》裡提到的,有許多是近年才發現的,這個領域還方興未艾,未來鐵定還會有許許多多科學新發現,所以不管《父親重不重要?讓科學告訴你!》說的關於父親的重要性有多少,都只是冰山一角而已,雖然已經夠令人感到新奇和震撼了!生命科學的研究,肯定會帶來更多更多驚喜!
可喜的是,當社會愈來愈不缺溫飽,父親就愈能夠參與孩子的成長,至少現在愈來愈多男人不僅是拿錢回家後就啥事都不管,也想要讓孩子長大後對他們有美好的回憶。在這樣情況下,整個社會是否該思考亞洲富裕國家的超長工時,讓父親少了和孩子的許多互動,是否像是吸毒,在生物學上就葬送了下一代的幸福未來?
2015年9月16日 星期三
讓科學告訴你,父親究竟重不重要?!
張貼者:
Gene Ng
於
晚上10:17:00
4
意見
2015年9月15日 星期二
好奇心萬歲!
剛看到《好奇心:生命不在於找答案,而是問問題》(A Curious Mind: The Secret to a Bigger Life)時以為這是本探討好奇心的心理學書籍,結果讀到一半才發現根本不算是XD
其實《好奇心》算是美國奧斯卡金獎製作人布萊恩‧葛瑟(Brian Grazer)的半自傳。從 1970 年代末起,葛瑟就持續每週與一位演藝圈外各種有趣的專業人士交談——從科學家到時尚設計師,從探險家到企業執行長,從藝術家到中情局局長,他都充滿好奇。
我也是個好奇寶寶,從小就天天打破沙鍋問到底地問我媽一大堆問題,小時候最愛的讀物除了科學家傳記,就是《十萬個為什麼?》。可惜這種好奇心,到了亞洲校園就成了災難,我窮追不捨的發問和試圖和老師討論,一而再、再而三被老師當作干擾教學的問題學生。到了中學,被發配邊疆讀放牛班,自暴自棄下乾脆更變本加厲在上課時吐槽老師,追問老師為什麼不能是這樣那樣……我個子算高,卻要坐到第一排,因為老師動手扁人不必跑到教室後面。隨著年級愈大,就愈圓融了些,不再干擾老師無趣死板的教學,乾脆看自己帶的書。
身為一個個性內向害羞的好奇寶寶,只有讀書少數幾個正當嗜好。讀這麼多閒書,無非是為了滿足好奇心,這比關心女星胸圍多大、跟誰上了床、用了什麼姿式好吧?只是在這個社會,似乎關心女星胸圍多大、跟誰上了床、用了什麼姿式,比讀萬卷書正常XD 搞到我都要懷疑是不是自己心理有病Orz
葛瑟是一位極為優異的電影、電視製作人,他是名導演朗霍華(Ron Howard)的長期好友和搭檔,他製作的電影與電視共獲奧斯卡獎提名43次、艾美獎提名149次,並以《美麗境界》獲得奧斯卡獎最佳影片、金球獎最佳劇情片,電視劇則曾獲金球獎、艾美獎最佳劇情類影集、最佳喜劇類影集、最佳連續短劇等獎項。他製作的電影在全球院線、音樂和錄影帶上的總營收逾130億鎂,是少數在好萊塢星光大道留名的製作人之一。
他著名的作品包括《美麗境界》(A Beautiful Mind)、《阿波羅 13》(Apollo 13)、《達文西密碼》(The Da Vinci Code)、《美國黑幫》(American Gangster)、《王牌大騙子》(Liar Liar)、《24 反恐任務》(24)、《發展受阻》(Arrested Development)、《勝利之光》(Friday Night Lights)等電影與電視節目製作人。
在《好奇心》,他就提到了一些製作上述著名電影或影集的發想、過程和心得,所以說《好奇心》比較像是他的半自傳。他公認最傑出的作品《美麗境界》,是部叫好又叫座的電影,可是我在看電影前讀了奈許(John F. Nash Jr.,1928-2015)的傳記,也就是電影的原著,對電影的煽情灑狗血很不屑,所以這部電影在我心目中並不及格,雖然就好萊塢電影而言是頗具水準。
可能是因為不實際的期待吧,我對《好奇心》是感到有點小失望,因為這本書與其是探討好奇心的魔力,還更像是一本炫耀文的合輯。雖然說,只因為聽到窗外的閒談就馬上找到一份有趣的工作,這不僅是好奇心強烈而已,還有更高的執行力和勇氣。以一位電影電視製作人而言,葛瑟的作品範圍極廣,可能是從那些極廣的訪談而來的靈感吧。
其實,要滿足好奇心,不見要像他那樣到處找人攀談,我相信絕大部分好奇寶寶都是用其他方式,例如讀書、做實驗等等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否則你對林肯和富蘭克林感到再好奇,在還沒學會觀落陰前,要怎麼找他們攀談啊?讀他們的傳記,收獲搞不好更多啊。他那個方式只能稱得上是獨特,而且要不是他的身份特別,也不會有那些機會,我對他的勇氣、毅力和執行力更感到欽佩!他的訪談不是都是順利的,儘管他也算是老手了,不僅吃過閉門羹,也曾因為沒做好功課而讓人拂袖而去。所以他的毅力還真是令人折服!
另外,除了好奇心,他的人脈和人緣也好得異常,他在《好奇心》中也提出,他的管理風格不是發號命令,而是問問題,這是很值得的態度和方法。總之,我認為就他和這麼多名人進行訪談,以及製作出許多優異作品來看,好奇心的成份可能佔不到一半,但仍然讓他鶴立雞群,所以好奇心依舊是重點吧,只可惜書中的對他的好奇心本身著墨卻仍不夠深入,裡頭許多人物,他都沒有著墨太多對他們好奇的具體內容是啥?問了哪些問題?心得為何?等等等……
他訪談的這麼多位名人中,老實說,大部分我都沒啥感覺,唯一令我最振奮的是他和喬納‧沙克(Jonas Salk,1914-1995)之間的友誼。眾所皆知,沙克最大的科學成就,發現和製造出首例安全有效的「脊髓灰質炎疫苗」。1955年「脊髓灰質炎疫苗」發明前,俗稱小兒麻痺症的脊髓灰質炎是戰後美國對公共衛生威脅最大的疾病之一。單單1952年的疫情,在美國造成58,000人感染,造多兩萬人殘疾,三千多人喪命!脊髓灰質炎疫苗讓小兒麻痺症近乎絕跡,在世界各地造福了成萬上億人,讓我們免於活在終生殘疾的陰影。
沙克雖然沒有榮獲諾貝爾獎,可是他在科學上的成就,可能比大部分諾貝爾獎得主還大,他在1960年和雅各布·布羅諾斯基(Jacob Bronowski,1908–1974)和弗朗西斯·克里克(Francis Crick,1916– 2004,1962年諾貝爾奨得主,DNA結構發現者之一)在加州南部拉霍亞成立了沙克生物學研究所(Salk Institute for Biological Studies),發展成世界最頂尖的生命科學和生物醫學研究機構,是分子生物學和神經科學的聖地。沙克生物學研究所的建築是由建築大師路易斯·康(Louis Kahn,1901-1974)設計傑作,是實驗室建築的里程碑!
沙克在學術上,科學發展上非常偉大,葛瑟提到他好不容易約到他見面時,身體不適而面色慘白,沙克不僅主動關心,還到廚房為他倒了杯柳橙汁。後來他們結為好友,各自約了各界菁英好友在他家中相聚談天,蔚為佳話。可見沙克在人格上也是極其偉大!沙克本身就是位充滿好奇心的科學家,否則就不會主動關心葛瑟的臉色好不好看。就是旺盛的好奇心,讓沙克解決了人類疾病史上一大難題!
我們身處的環境比較不幸,學校和長輩非旦不鼓勵我們懷著好奇心,還提倡學習更不是為了滿足好奇,而是為了好好地混口飯吃。於是,大家就只好把好奇心用在關心女星胸圍多大、跟誰上了床、用了什麼姿式等等完全事不關己的無聊八卦,可是對社會、國家、世界發生了啥事不聞不問,火燒了屁股才靠北靠母!
如果沒有旺盛的好奇心想要去瞭解事物運行的道理,還有解決問題,又何來創新呢?如果我們的祖先中沒有三不五時就有好奇心旺盛的人,不畏成敗地嘗試一下新方法,我們還在森林裡茹毛飲血,我也不會在這裡打這個嘴砲啦!
敬好奇心一杯吧!
2015年9月10日 星期四
也來談談《鴻觀》
之前在這裡介紹過一個中國的知識脫口秀的自媒體節目《羅輯思維》,得到不錯的反應,有不少朋友也愛智求真來了(請參見〈也來談談「羅輯思維」〉)。
其實中國這類知識脫口秀的節目還不只《羅輯思維》,更早就有才子高曉松的兩季《曉說》,和後來他迄今還在做的《曉松奇談》,雖然不似羅胖那麼嚴謹,也是天馬行空地談歷史、社會、足球啊等等等的,有些朋友也是粉絲。
台灣朋友比較少談論的,是另一個知識脫口秀節目《鴻觀》,從2014年開播迄今一年了,有51集了!《鴻觀》的主持人宋鴻兵,赫赫有名!他的《貨幣戰爭》系列,一共出了五集!
《貨幣戰爭》這本書,在中國非常暢銷,深具影響力,我在幾本老美寫的書裡,還看到他們提到《貨幣戰爭》這本書,雖然《貨幣戰爭》是以中文出版的,可見美國經濟學家對《貨幣戰爭》的影響力從不小看。歐美媒體對《貨幣戰爭》 也有不少報導和討論,認為這是影響中國不小的一本書。所以說《貨幣戰爭》,在華文世界造成轟動,引發全球關注,是完全不誇張! 宋鴻兵還接著推出《貨幣戰爭2:金權天下》、《貨幣戰爭3:金融高邊疆》、《貨幣戰爭4:群雄並起》和《貨幣戰爭5:後QE時代的全球金融》。
宋鴻兵是環球財經研究院院長,宏源證券首席國際金融戰略分析師、結構融資部經理、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國際技術經濟研究所客座研究員,內蒙古大學客座教授。1990年畢業於中國東北大學自動控制系,1994年赴美留學,主修資訊工程和教育學,獲美利堅大學(American University)碩士學位。長期關注和研究美國歷史和世界金融史。
他曾在美國媒體遊說公司、醫療業、電信業、資訊安全、聯邦政府和著名金融機構供職,曾擔任美國最大的非銀行類金融機構房利美(Fannie Mae)和房地美(Freddie Mac)的高級諮詢顧問,主要從事房地產貸款自動審核系統設計,金融衍生工具的稅務計算分析,MBS(資產抵押債券)的風險評估等方面的工作。2009年參與創辦環球財經研究院,並參與籌備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CCIEE)舉辦的「全球智庫峰會」,承辦「全球儲蓄消費與金融安全」分論壇的「金融安全」專題。
《貨幣戰爭》是部相當陰謀論的書,宋鴻兵談歐美近代金融發展史,認為從滑鐵盧戰役、美國獨立戰爭、南北戰爭,到美國多名總統被刺殺、以至經濟大蕭條,全部由羅斯柴爾德家族((Rothschild)所領導的國際銀行家在背後操控。他們透過策劃和資助暗殺、戰爭、經濟蕭條而獲得巨大利潤,並進一步掌握貨幣發行權,控制世界的經濟和政治命脈。他提出中華人民共和國應該重回金本位,嚴防國際銀行家入侵,以免中國經濟受到外國勢力操控。
我對《貨幣戰爭》裡頭的內容感到很新奇和震驚,尤其是國際銀行家,如羅斯柴爾德家族的崛起和掌控世界金融,以及原來美聯儲是私立機構等等,印象深刻。不過後來看到一些評論,指出宋鴻兵對羅斯柴爾德家族的財富估計過度誇大,美聯儲不完全是私立的,並且指出《貨幣戰爭》過於陰謀論,忽略金本位的缺陷等等。
我個人對陰謀論這玩意兒,也很不屑!認為陰謀論是該用來寫小說和拍電影,不是用來認識世界的好方法,是相當嗤之以鼻的。因此,知道宋鴻兵約在一年前在中國的優酷推出知識脫口秀節目,是抱持懷疑態度,心想不會又是在大搞陰謀論了吧?
好奇之下先看幾集,看看很會寫書的宋鴻兵能打什麼嘴砲,沒想到居然也聽出耳油來了。宋鴻兵用經濟學的道理分析歷史、時事和世界局勢相當有一套,即使他不會是全對的(這世界上沒有全知全能的人,如果有人說他說的一定全對,那就表示他十之八九是錯的),很多他引用的事例都要仔細考證,可是都相當有啟發性。
有人問宋鴻兵為何興趣和涉獵那麼廣,他就做了兩集節目來談讀書心法,那也是給我很大啟發的兩集:
最近歐洲的中東難民問題,引起世界熱切關注,連國際觀很差的台灣社會,也開始重視了。現在成群湧入歐洲的中東難民,起因是敍利亞長期的內戰,可是更真正的原因是各方勢力在敍利亞打代理戰爭,《鴻觀》早在好幾個月前就談到這點,剖析了敍利亞錯綜複雜的中東亂象:
《鴻觀》談論的題材很廣,從二戰的日本、美元霸權史、金融戰、互聯網金融、大國博弈等等無所不談。《鴻觀》基本上是中國有識之士,已經在思考一個問題,就是認定中國的大國堀起已經不是會不會發生的問題,而是中國該以一個什麼樣的姿態大國崛起。看了《鴻觀》 ,心中感嘆,不管同意其論點與否,那樣的思考和分析,才叫作國際觀啊!
中國過去相當少參與國際事務,因為其價值觀和歐美日等先進國崇尚民主、自由、人權格格不入,並且極為反對歐美主導的聯合國以侵犯人民自由和人權為由來干涉其他國家內政,簡單來說就是從不認定民主、自由、人權是放諸四海皆準的普世價值!可是全球大部分國家,或多或少都承認民主、自由、人權是普世價值,只是程度問題而已。即使像是星馬的民主和人權記綠有污點,遇到中國的蠻橫,我們還是能不屑地嗆五毛黨回去說,至少我們還有那麼一點點對民主、自由、人權的尊重,而非全然踐踏和漠視!面對和中國價值觀不同的世界大部分國家,中國要如何崛起,就是《鴻觀》裡要思考的。
雖然是在談中國的大國崛起,可是對台灣人和東南亞人來說,《鴻觀》提供了寶貴價值有二大點,一是宋鴻兵分析了許多大國博弈的歷史和局勢,對尤其像台灣這麼封閉的國家來說,是一個認識到中國如何去認識這個世界的機會;另一個當然是知己知彼,台灣尤其是很可惜的不知己也不知彼,媒體上很少深刻和理性地思考自己的優勢,以及中國崛起的優劣勢。
像是中國要如何大國崛起,宋鴻兵就提到了最近頗夯的亞投行和一帶一路:
不過我得要說,連中國這麼有智之士,都還沒搞清楚一個問題,就像他在某集提到美國錯估中東的宗教文化和地方勢力,草率入侵伊拉克,導致舊權力架構崩盤,後來還一路燒殺出IS這個邪惡組織。像宋鴻兵在以下這集提的一帶一路計畫,其實是非常天真的。
姑且不論用高鐵來運貨穿越好幾個國家實不實際,中亞就是個小中東,好幾個國家都是伊斯蘭國家,中國高壓欺侮殘害新疆穆斯林,那些中亞和新疆穆斯林有語言、文化、宗教情感的中亞伊斯蘭教國家不找中國碴,中國就要偷笑了,還妄想他們和中國合作?那些中亞窮國的政客可能為了經濟發展和中國合作,可是如果有天中國新疆局勢緊張了,難保同情疆獨的穆斯林弟兄不會在廣袤的中亞,針對中國投資的基礎建設作亂,讓中國吃不完兜著走。所以說如果中國人漠視普世價值也就算了,還踐踏穆斯林人權,怎麼安心一路向西呢?
我想,以宋鴻兵之聰明和博學,不會不知這點,只是無法在中國討論這個敏感問題。為了能一路向西,《鴻觀》推出了幾集土耳其特輯。中國人對伊斯蘭教國家瞭解甚少,土耳其人對中國也很沒有好感。他到了歐亞交界的土耳其這個伊斯蘭教國家實地做了考查,製作了幾集節目來討論研究土耳其這個新興市場過去鄂國曼帝國的輝煌歷史,頗精彩!就像是個深度文化旅遊節目。
他還意猶未盡,繼續到中東另一個文明興盛之地以色列去實地走訪。那幾集對猶太人歷史的講解,真是令人茅塞頓開!宋鴻兵對猶太人的一神教創新、三王時期、猶太文明的傳承等等,讓人聽出耳油!難怪中國和台灣都出現了猶太熱,《羅輯思維》、《曉松奇談》和《鴻觀》都不約而同地提到猶太建國史。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提到了猶太人如何在四散各地仍透過信仰和《塔木德》(התלמוד,Talmud)這部智典凝聚、訓練思考和安身立命!台灣書市這一兩年也出了一堆和《塔木德》有關的書籍如《向塔木德學做租屋達人》、《猶太智典《塔木德》》、《破譯《塔木德》:猶太人快速致富的101條超強商規》、《塔木德-猶太人的致富聖經:1000多年來帶領猶太人快速累積財富的神祕經典[修訂版]》,還有上禮拜才剛出版的《塔木德精要》(The Essential Talmud)。
總而言之,對《鴻觀》這個野心勃勃地推動中國大國崛起的知識節目,其國際觀和視野,是台灣和東南亞都該瞭解和借鑑的!雖然宋鴻兵其人和著作相當有爭議,不過看完整個系列的《鴻觀》,我想只要抱著判斷性的精神來觀看並思考,還是會很有收獲的!
2015年9月8日 星期二
心智的未來:2050科幻大成真
'
有個著名的笑話是降的,埃及人、以色列人和中國人吹牛自己老祖宗有多厲害,埃及人就說在埃及挖到了千年以上的電話線,證明他們老早就用電話了;以色列人就說,他們在耶路撒冷挖到光纖,證明他們老早就用網際網路了;中國人就說在中原啥也沒挖到,正當埃及人和以色列人露出鄙視的表情時,老中就說那證明中國人老早就用衛星通訊了XD
科技進展的神速,我們這些六年級最清楚,從像是《我的少女年代》(Our Times)那樣沒有手機、沒有網路,更甭提Google、臉書的年代到今天的低頭滑智慧手機,真叫人難以想像。
甚至,未來智慧手機可能根本不需要低頭用手滑了,只需要用意念就能操作。甚至連螢幕都不需要了,可以出現在任何地方,一張紙上、桌上、窗上,任何你看得到的東西都有可能。耳機也會進入歷史博物館,就像我們童年許許多多不再用到的東西一樣,到時會有裝置直接魔音入耳式地把聲音傳入你腦中。只要我們還沒提早毀滅地球,這些景象已經不再只是想像,而且還只是冰山一角,問題只是何時能量產到像iPhone一樣普遍而已。
實際上,要如何達到呢,日裔美國物理學家加來道雄(Michio Kaku)在《2050科幻大成真:超能力、心智控制、人造記憶、遺忘藥丸、奈米機器人,即將改變我們的世界》(The Future of the Mind: The Scientific Quest to Understand, Enhance, and Empower the Mind)就要帶我們到2050年的世界。加來道雄並非首次帶我們穿越到未來,他另一本《2100科技大未來:從現在到2100年,科技將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Physics of the Future: How Science Will Shape Human Destiny and Our Daily Lives by the Year 2100)就要帶我們到接近百年後的世界(請參閱〈既科幻又科普的2100科技大未來〉),探討腦、人工智能、醫學、奈米科技、能源、太空旅行、財富、人類的未來。
可是好玩的是,前一本書是《2100科技大未來》,怎麼另一本卻倒退了50年成了《2050科幻大成真》?其實年代不重要,因為原文書名一本的意思是「未來的物理學」(Physics of the Future ),另一本是「心智的未來」(The Future of the Mind ),主題不太一樣,和年份沒有直接關係。物理學家談「未來的物理學」,當然是很稱職,可是談「心智的未來」呢?
《2050科幻大成真》涉及許多神經科學、腦科學等知識,可是讀了《2050科幻大成真》會發現,加來道雄真的下了很多苦功,不僅知識是夠嚴謹的,而且以他優異且經驗豐富的寫作功力,可讀性也不輸由神經科學家或腦科學家來寫的科普書。
在《2050科幻大成真》,我們可以瞭解到,殘障人士利用靈活地控制義肢已經不是天方夜譚了,現在連猴子都能透過網際網路搖控遠方的機械手臂了。不僅是心靈控制機器和穿帶式智慧裝置的革命,我們未來還可能把我們的意識和記憶下載到機器上,達到理論上的永生不死!作為一位物理學家,加來道雄更具備探討這方面問題的學術功力。
《2050科幻大成真》分三篇,第一篇描述人腦的歷史,解釋物理實驗室的儀器如何描繪思考機器的樣貌,也討論人腦「意識」的種類;第二篇探討「腦機介面」,這個新技術能讓記錄記憶、讀取心智、錄影睡夢和念力移動成真;第三篇深入探討意識的各種不同變化,從夢、藥物與精神疾病,到機器人與外太空的異形生物,也介紹控制與操縱腦部的可能方式,以對抗憂鬱症、帕金森氏症、阿茲海默症與其他多種疾病,以及機器人的意識。
對這位物理學家來說,腦不過就是肉做的電腦,要破解腦的運作,只是個超級有挑戰性和困難的工程問題。姑且不論他是否太樂觀,他很盡職地帶我們參觀了一間又一間頂尖的腦科學實驗室,讓我們瞭解科學家是怎麼研究大腦的,用了哪些儀器。在參觀的同時,加來道雄一直想像那些儀器出現的訊號,有天是否能完整記錄下我們的意識、潛意識和記憶,然後用機器重播,甚至移植到別人腦中。
如果心智只是純粹的物理、化學現象,那麼有一天機器人會思考了,甚至還有了情感,就沒啥好驚訝的。現在一個非常熱門的腦科學研究題目,是建構出腦的「連結體」(connectome),找出腦中所有神經元的連結,只要完成了這個工作,科學家理論上可以用逆向工程的方法破解大腦的秘密。這個試圖解析腦內每一個神經元的野心,台灣科學家也當仁不讓,由清華大學生命科學院院長、腦科學研究中心主任江安世老師帶領,針對果蠅腦進行的研究已有許多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的重要發表。
美國和歐盟也各自投下數十億鎂來研究人腦。其實這個數字,在小布希打阿富汗和伊拉克時,兩三天就燒光了!只要少打伊拉克戰爭,我們現在就有至少好幾十兆鎂來研究大腦,人腦都不知被翻遍多少次了!人腦現在相對於最強大的電腦,運算能力還是強了好幾十倍!如果以其消耗的少許能量(人腦消耗能量已佔人體的約兩成了)來看,和極為耗電的超級電腦相比,每單位能量的運算能力更是強上億倍!我們對腦的瞭解還只是皮毛的冰山一角而已。
就腦科學和物理學的討論,《2050科幻大成真》是相當精彩。可是,我們千古演化來的心智,目的不是用來破解這些心智的問題的,我們的心智演化成現在這個模樣,是為了談論八卦,還有猜測他人動機的,簡單來說就是為了社交生活,為了我們穴居人老祖宗之間的互動而形塑的。關於這部分有興趣可參考好書《人類大歷史:從野獸到扮演上帝》(Sapiens: A Brief History of Humankind)(請參見〈虛構事物和集體想像建構出的人類大歷史〉)。
心智離開了社交,就沒了多少意義。由此可見,心智並非是個單純的物理、化學,甚至生物學現象。不管我們的科技發展到何種面貌,即使是像今天所有人都低頭滑手機,仍是為了透過臉書、LINE和朋友溝通。科技始終來自人性,這恐怕是阿宅工程師無法完全瞭解和掌控的。所以人類心智的未來,可能還是要考量社會和文化的因素,我們畢竟不是機器人,很多無法想像的科技,不見得是我們未來一定會去追求的。
2015年9月2日 星期三
禍福難料的敵我之間
當我把呂世浩老師剛出版的《敵我之間:一場歷史的思辨之旅3》和他上一本《帝國崛起:一場歷史的思辨之旅2》分享到臉書時,朋友的留言討論,沒人在問書好不好看,大多是在討論呂世浩老師還會繼續出更多的續集嗎?
希望會,畢竟這三本好書加起來,也只談了整部《史記》的冰山一角啊!而且都和秦始皇有關。作為中國首位皇帝,奠定中國未來兩千多年中央集權的政治形態,各界對秦始皇充滿複雜的情感,讓他可以以各種不同的面目出現在世人心中。
推行郡縣制、徙置富豪、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統一貨幣、重農抑商、修築長城、築馳道與車同軌、開鑿靈渠,大興土木蓋阿房宮、驪山陵、兵馬俑,開疆拓土北伐匈奴和南征百越,後世帝皇再英明,也還是要依靠他的基業,雖然不想承認。可是,他的功業也很快隨他的駕崩而灰飛煙滅。
《秦始皇︰一場歷史的思辨之旅》談的當然是秦始皇(請參見〈一場歷史思辨的秦始皇〉),《帝國崛起:一場歷史的思辨之旅2》談的是秦始皇列祖列宗的故事(請參見〈 峰迴路轉的帝國崛起〉),《敵我之間:一場歷史的思辨之旅3》談的對秦世皇而言,很重要的兩個人--李斯和燕太子丹,他們對秦王政亦友亦敵、亦敵亦友。
秦王朝成也李斯、敗也李斯,是大家都知道的。可是燕太子丹怎麼亦友了?這就要看呂世浩老師娓娓道來。燕太子丹,本人不算有名,更有名的是他派去行刺秦王政的刺客荊軻,歷史差一點就改寫了。為了述說燕太子丹的故事,呂世浩老師不僅參考了太史公的《史記》,同時也參考了野史《燕丹子》和《三秦記》。
行刺歷史上頭號暴君,世人對荊軻「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瀟灑和捨身就義的勇氣感到十分佩服,對遣送荊軻的燕太子丹就也算作好人了吧。可是呂世浩老師在《敵我之間》就是要跟大家分析,那哪是我們想的那麼簡單。
相較能夠把理智置於感情之上的秦王政,燕太子丹的所作所為就只是要出他在秦國當人質時受的鳥氣而已,哪裡是為國為民,他表面上禮賢下士,卻滿腹猜疑、優柔寡斷。姑且不論行刺秦王政對天下局勢之利弊,荊軻準備十足的行刺之所以失敗,從《敵我之間》可清楚看出,除了運氣實在太背,就是因為燕太子丹的成事不足、敗事之餘有個性所致。
在《敵我之間》 中,呂世浩老師也把《燕丹子》和《三秦記》這些野史史料和《史記》的作比對,指出太史公整理耙梳史料的功力,以及對史實呈現的負責,讓我們見識《史記》的偉大。
《敵我之間》談的另一個人,是堪稱屌絲逆襲的李斯。他原本是個楚國的低層公務員,賤識到茅厠裡的魯蛇鼠和糧倉中的溫拿鼠的不同處境,毅然投靠強秦。他當到高官,差點被秦國沒有競爭力的即得利益者趕走,還好他寫了天下第一嘴砲文《諫逐客書》:
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無四方,民無異國,四時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也。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謂藉寇兵而齎盜糧者也。
讓秦王政見識到「有容乃大」,不僅留了下來,還被重用!李斯協助秦王政建立空前霸業,其能力之高強是毋庸置疑的。可是這麼絕頂聰明之人,怎麼會把一個強權搞得分崩離析,連自己老命都不保,被腰斬咸陽時,只能成為一個可憐的老人對兒子說「吾欲與若復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得了個夷三族的悲慘下場?答案盡在《敵我之間》。
為何要讀史?台灣社會為課綱問題弄得雞飛狗跳,自私的政客不惜撕裂社會也要推出心目中的正宗。中國才子高曉松的《曉松奇談》開場就說:「歷史不是鏡子,歷史是精子,犧牲億萬才有一個活到今天!」
不管是鏡子還是精子,呂世浩老師都要談,如何學習歷史,才能對我們的人生有用?亂世出英雄,小時候我以為我們生活在太平時代,只能注定無聊終老。現在才知道,其實我們就是人生有史以來最大的時代,是一個前所未有的紛亂的時代!過去幾千年來,價值觀恐怕要一兩百年才會出現那麼一點點的小變化,可是現在才隔不到十年,變化之大就彷彿像過去過了百年一樣。
我們生活在一個價值觀混亂的時代,對錯是非難辨,位高權重者可以道貌岸然地用華麗的字詞包裝猥瑣卑劣的思想,小人物卻不得不下海淈其泥而揚其波、餔其糟而歠其釃地保高風亮節。比起秦始皇那時代,或者一個又一個過去大時代,我們人生中面對的混亂,恐怕有過之而無不及。
如果要尋找純粹的強者或者壞人,就把歷史豐富的紋理看得太扁平了!我們的未來會如何,我從來不認為學歷史能給我們完整的解答,因為歷史處理的畢竟是過去的事,然而現在的挑戰過去不曾有過。但是歷史至少還會教我們,什麼叫作愚蠢,這是歷史最擅長的。這世間沒有絕對的溫拿,也沒有絕對的魯蛇,禍和福可以是一體的兩面,敵亦可是友、友亦可是敵,端看我們要在站在何種高度和角度吧?我們唯一能做而且必做的,是不斷地思辨!
閱讀全文...
2015年8月31日 星期一
心的刺客--聶隱娘
《刺客聶隱娘》(The Assassin)是一部必須要好好用心地去面對的好電影,如果沒用心就去電影院看,就錯過了一部絕世好片,還誤會了大導演侯孝賢的用心。
用心,有兩個層面,一個是要作功課,《刺客聶隱娘》不是一部在不知前情提要下,就能輕易看懂的電影。可參見這篇〈給「侯孝賢電影麻瓜」的《刺客聶隱娘》觀戰指南〉,至少要把唐朝裴鉶在《傳奇》的〈聶隱娘〉原文讀一遍,原文很短,也不是難懂的文言文,要不然讀白話譯文也行。然後,還要再讀一次電影劇情大綱,因為《刺客聶隱娘》的故事和原著頗有出入,故事人物的關係也要先搞懂,這是一部不怕爆雷的好片。
更有心,可讀這幾本周邊文創商品:《行雲紀:《刺客聶隱娘》拍攝側錄》、《唐 風尚》、《拜訪刺客 唐傳奇》、《刺客聶隱娘美術原畫唐風著色集》、《印刻文學生活誌 7月號/2015 第143期(侯孝賢專號)》、《聯合文學 8月號/2015 第370期》。這是向外求的用心。
最重要的用心,是向心內求的。如果一個人一生,都不曾對自己負過責,都不曾做出違背父母師長旨意的事,不曾傾聽過了內心深處的聲音,不曾有掙扎著、矛盾著、勇敢地面對的人生抉擇,那麼也千萬不要進電影院去蹧踏了聶隱娘吧,隔壁廳放的,肯定是更合口味的爽片。
要懂《刺客聶隱娘》,要先懂全戲一再重覆出現的一首詩詞《青鸞舞鏡》:「瀱賓國王得一鸞,三年不鳴,夫人謂,鸞見類則鳴,何不懸鏡照之。鸞見影,終宵奮舞而絕。」
《青鸞舞鏡》典故來自《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宋文》卷十五〈范泰‧鸞鳥詩序〉:「昔罽賓王結罝峻祁之山,獲一鸞鳥。王甚愛之,欲其鳴而不能致也。乃飾以金樊,饗以珍羞,對之愈戚,三年不鳴。其夫人曰:『嘗聞鳥見其類而後鳴,何不懸鏡以映之。』王從其言。鸞睹形感契,慨然悲鳴,哀響中霄,一奮而絕。」
《青鸞舞鏡》是聶隱娘的心境,也是嘉誠公主的心境,恐怕也還是田季安、田元氏、聶鋒等等的心境,更可能的也是侯導的心境吧。
《刺客聶隱娘》回到了大唐,可是不同徐克《狄仁傑》系列展現大唐的繁華盛世風,《刺客聶隱娘》少有對白,更多的是風聲、蟲鳴鳥叫聲。《刺客聶隱娘》取的景也大都是荒涼的郊山、田野,感覺蒼涼啊!那些景,有如水墨畫裡的山水。自古以來,山水畫是中國文人的精神寄託。山水畫,畫的何止是山是水,畫的是文人的情與懷!
這樣的情與懷,就是為何侯導要回到大唐去的原因吧?而今神州可有大唐遺風?恐怕也剩東瀛京都還有大唐遺風仍可追憶。
回去,是為了尋找千古不變的。還不僅是千古不變,而中外也不變。人生千古中外不變的孤寂,人生中要做的決斷、抉擇和訣別,無論是台灣人、中國人、日本人,還是法國人,可有異乎?
什麼是「俠」?賈島〈劍客〉:「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識。今日把示君,誰為不平事。」李白〈俠客行〉:「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閒過信陵飲、脫劍膝前橫。將炙啖朱亥、持觴勸侯嬴。三盃吐然諾、五嶽倒為輕。眼花耳熱後、意氣素霓生。救趙揮金槌、邯鄲先震驚。千秋二壯士、喧赫大梁城。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誰能書閣下、白首太玄經。」
過去的「武俠」,是道姑告隱娘知「殺一獨夫以救千百人,則殺之。」
然而,以暴制暴,何以制暴?殺了田季安,就不會有更兇殘的藩主取而代之?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不殺田季安,不殺精精兒,該殺的是心中的懦弱。要殺田季安,對聶隱娘來說易如反掌,絕情比絕義還容易。做人很難,做好人更難,田季安與朝廷的對抗、田元氏的陰謀、胡姬用雞血偽裝,無非是守著自己難能的份。
對於暴君,聶隱娘可去而快之。可「惻隱之心,人皆有之」。聶隱娘見小孩蹴鞠可愛,不忍殺其父,道姑以為其道心不堅,先殺其所愛,要其殺表兄,如此就能絕情?聶隱娘不但不殺田季安,連武藝高強的精精兒要殺她,她仍不殺精精兒。
俠,可殺,更可不殺!《刺客聶隱娘》開創了武俠新格局,俠不僅是除暴安良,還以柔克剛。俠之大者,在於俠為自己負責,俠敢面對內心深處,俠願作痛苦的抉擇,俠觀全局而能決斷,俠能和身外物訣別。
「瀱賓國王得一鸞,三年不鳴,夫人謂,鸞見類則鳴,何不懸鏡照之。鸞見影,終宵奮舞而絕。」。「絕」,其實是《刺客聶隱娘》要談的深意。聶隱娘要殺田季安,留下的「羊脂玉玦」,其「玦」也通「絕」。絕,是絕情,是絕義,是絕響,是絕妙……絕,也是抉擇、也是決斷、也是訣別。這一「絕」,真是太「絕」了!
2015年8月27日 星期四
帶你住成癮套房的糖、脂肪、鹽
食安是大家都非常關心的議題,吃下肚的東西被爆了任何料,都讓人寢食難安,從三聚氰胺、塑化劑、毒澱粉、地溝油等等等事件,一再重創台灣的形象和信心。可是,難道沒了三聚氰胺、塑化劑、毒澱粉、地溝油等等黑心加料,我們吃下肚的加工食品,就真的是安全無虞了嗎?
透過麥可.波倫(Michael Pollan)的幾本好書《飲食規則:83條日常實踐的簡單飲食方針》(Food Rules: An Eater’s Manual)、《雜食者的兩難:速食、有機和野生食物的自然史》(The Omnivore’s Dilemma: A Natural History of Four Meals)和《食物無罪:揭穿營養學神話,找回吃的樂趣!》(In Defense of Food: An Eater’s Manifesto),我們瞭解到西方食品加工業和農牧業的內幕,還有像是《美味代價》(Food, Inc.)這樣的書和記錄片挖出其他黑幕(請參見〈飲食規則-我們該吃什麼?〉及其延伸閱讀),以及像是《把化學吃下肚 造假的美味,揭開食品添加物的祕密成分:有哪些東西?以及它們為何有害健康?》(Chemie im Essen: Lebensmittel-Zusatzstoffe. Wie sie wirken, warum sie schaden)這類的書透露出許多食品添加物的潛在健康危害等等(別把〈別把化學吃下肚?〉)。
這本《糖、脂肪、鹽:食品工業誘人上癮的三詭計》(Salt, Sugar, Fat: How the Food Giants Hooked Us)頗受好評,可是我原本卻懷疑,不是已經有很多人在寫書或拍記錄片爆美國食品加工業的料了嗎?這本書就算寫得再好,還會有啥新意呢?結果一讀下去,卻發現原來普立茲獎得主果然不是蓋的,邁可.摩斯(Michael Moss)這位頂尖的調查記者就是能透過精彩的一手報導,讓讀者身歷其境地跟隨他去挖出一個又一個食品業者的黑幕。
邁可.摩斯膽敢挑戰美國幾家富可敵國的食品業巨人,他採訪了數百名現任和前任食品業內人士,包括化學家、營養科學家、行為生物學家、食品科學家、營銷主管、包裝設計師、CEO和說客等等,在《糖、脂肪、鹽》報導中詳列卡夫食品、可口可樂、家樂氏、雀巢、奧利歐、嘉吉等大企業的經營實例。
邁可.摩斯以極具爆炸性的真實報導,揭露跨國廠商如何藉由控制產品成分,進而吸引消費者對其產品,尤其是垃圾食物上癮。他完整敍述了這些大企業的發展史,讓我們發現他們如何利用糖、脂肪、鹽這些我們非常熟悉,看來相對無害的食材,讓消費者和他們自己陷入兩敗俱傷的囚徒困境不可自拔。
讀了《糖、脂肪、鹽》,就會瞭解到這些一味迎合華爾街投資者和分析師的大企業,如何運用最尖端的科技,計算出甜味飲料的「極樂點」,或是重組脂肪的化學結構,以強化產品「口感」,混淆消費者感官。他們不會用「上癮」這名詞,而是用「渴望」。這些都是邁可∙摩斯為求報導真確,冒死大規模實地採訪眾多加工食品產業從業者,進入各大廠實驗室收集到各種令人驚心動魄的爆料,娛樂程度還不下《壹週刊》,如果愛看驚悚片的話。
食品本來是個很穩定的產業,很難大起大落,可是這些大企業,就商業手法而言,簡直就是地球上有史以來最成功!他們網羅的人才為企業創造豐厚的獲利!他們硬是能在有限的市場裡,擴展無限的商機,而使用的方法和菸草商和毒販幾乎無異,就是讓人上癮!食品大企業還採行學自菸草公司的行銷方式,混淆大眾對加工食品健康風險的顧慮;宣稱產品「低鹽、無脂」,但卻暗中調升其它添加物含量,還有他們也狡猾地操弄營養成分標示單位,降低消費者戒心。這些事實都是從精美包裝上無法得知的真相。
好的食物帶你上天堂,垃圾食物帶你住套房!這些食品大企業的產品,從麥片、餅乾、飲料、起司到冰淇淋,處處充滿「陷阱」。雖然他們死都不承認,也弄出一些科學證據,試圖反駁添加在產品中、但化為無形的糖、鹽、脂肪是全球嚴重的心血管疾病、高血壓、肥胖問題的潛藏肇因。可是,大量攝取糖、鹽、脂肪,會造成肥胖、糖尿病、高血壓,不是已知的、明確的常識嗎?
除了美國這個飲食文化極為薄弱的國家,我們都知道真正的美食,其滋味是無窮且有層次感的。雖然我們也嗜好甜的、鹹的、油的食物,可是一般上對非常甜、非常鹹、非常油的食物,在心理和生理上都會排斥,所以才會有人買手搖飲料要微糖、拒吃太鹹的食物,或者對太油的食物敬而遠之,這類的喜愛不僅是知道它們不健康而已,而是吃了身體也不適應而不舒服。
我在美國唸書時喜歡空閒時自己做甜點,因為實在受不了外面甜過頭的甜點。有次室友為同學慶完生,賞我幾塊吃剩的蛋糕,是美國超市隨著可見,厚厚的糖霜奶油蛋糕,我才吃了一塊,沒多久就昏睡死在床上,到第二天早上起床還覺得腦袋鈍鈍的很不舒服,據說吃了那些超高熱量蛋糕而身體不適的留學生還不少,美國人怎麼吃了就會沒事呢?
當然,很多老美把可樂當白開水喝,也不算啥新聞了,一堆可樂上癮的留學生在美國發福,回台灣後變瘦,也不是什麼新聞了,老美怎麼就不曉得可樂會讓他們肥到死?這就是高熱量加工食品最可怕之處,當消費者上鈎了,肥胖的身體會渴求更多熱量而惡性循環,讓肥胖不再成為意志力的問題,而是一種不折不扣的疾病。
儘管這些食品大企業一再宣稱他們的食品不會造成健康問題,可是摩斯發現,這些加工食品業者老闆和主管會刻意避食自家產品。他糾舉出食品大企業如何利用行銷手段,瞄準兒童進行洗腦,誘其上癮。這些食品大企業發明了一種垃圾食品便當盒Lunchables,吸引懶得或沒空為孩子準備食物上學的父母,讓他們在學校大吃垃圾食物。
老美飲食文化極為薄弱,經濟學家泰勒.柯文(Tyler Cowen)在《中午吃什麼?一個經濟學家的無星級開味指南》(An Economist Gets Lunch: New Rules for Everyday Foodies)對美國的飲食文化之沉淪,有一些見解。柯文提出近一個世紀前的禁酒令讓大量優異的餐廳倒閉,加上美國人花太多時間在看電視,還有順從小孩的兒童口味,也是造成美國食物愈來愈難吃的原因(請參見〈經濟學家中午吃什麼?〉)。
美國食物難吃到只剩下甜、鹹和油。甜,當然是很明顯,可是說鹹,很多人可能不同意,油膩嗎?好像也還好。其實問題就是出在這上頭。我們對甜的接受度很高,你會直接把高純度的糖果直接拿來吃,可是沒有正常人會以吃鹽和喝油為樂,美國食物的高鹽和高脂,是被食品科學家巧妙地隱藏起來的,你的潛意識對那些高鹽、高脂的食物歡呼,儘管你吃了不覺得太鹹或太油。
像是脂肪,這是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除了油炸食品,這個舉世皆愛的料理方法,一般美國食物感覺並不會太油啊。反而是有老美跟我說,他們來了台灣夜市發現很多食物都是油炸的,怎麼台灣人感覺比他們更愛油膩膩的食物,可是身材卻比老美好很多。讀了《糖、脂肪、鹽》,才發現,原來美式食物有很大部分脂肪,是被巧妙地包裝起的來,而這個方法居然也是大家很熟悉的食物,那就是起司!美式食物使用大量起司,根本不是啥秘密。據說許多旅居海外的老美,最想念的家鄉美味就是起司漢堡,在薯條或通心粉上淋上厚厚的起司,也是老美首創的吃法吧。儘管老美愈來愈偏愛低脂牛奶,可是從牛奶移除的脂肪,反透過起司回到他們肚裡。
糖更甭說了,是無處不在,不管食物甜鹹。我有次看到篇《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的文章指出有位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小兒科醫師兼教授羅伯.魯斯提(Robert H. Lustig)指控糖是毒品,我原本以為不過是噱頭,可是讀了他的《雜食者的詛咒:當一卡路里不是一卡路里,食品工業的黑心糖果屋》(Fat Chance: Beating the Odds Against Sugar, Processed Food, Obesity, and Disease),才知道原來他的指控是有紮實的生化和生理證據的,糖確實是個會造成許多病理現象的成癮物質(請參見〈 雜食者的該胖詛咒〉)。
難道這些食品大企業不曉得他們是在禍害下一代嗎?其實他們正在陷入囚徒困境中,因為只要某家大企業良心發現而改進食品後,業績就會被其他昧著良心的企業超過,所以沒人能夠退縮。最近剛好讀了本書《賽局意識:看清情勢,先一步發掘機會點的終極思考》(Game-Changer: Game Theory and the Art of Transforming Strategic Situations),裡頭就提到如何讓帶賽者逃脫囚徒困境。其中一項方法是「引入管制,改變參賽者的利益得失」(請參見〈改變帶賽局勢的賽局意識〉)。
提到「管制」,許多倡導自由市場、小政府的人聽到一定大聲嗆說提「管制」的人不懂經濟學,或者搞社會主義等等。可是大企業無法自拔地昩著良心利用糖、鹽、脂肪釣著消費者,是因為沒人能退縮了,可是如果一旦管制了,限制了食物的份量和熱量,影響的就不會只是一兩家企業,而是所有企業都會同時受影響,就不會有因為管制本身而產生競爭落後者,因為所有企業受到的限制是一樣的,那麼只能各憑真本事較量。短期來說可能會對企業盈收造成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可是長遠來說卻是是企業和消費者的雙贏。
而要達成「管制」的目的,消費者必須要有自覺,拒絕再讓食品大企業操弄我們的大腦。雖然台灣相較之下是好多了,還有資格嘲笑老美。可是最近有些朋友提到,他們溜小孩時看到別人家肥胖的小孩,有時候甚至還有種錯覺,以為回到米國了XD 所以守護自己和下一代的身材和健康,還是不能掉以輕心的呀!
2015年8月19日 星期三
淺談中醫
llee_wu, CC BY-ND 2.0
我相信中醫嗎?這個問題很難回答,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只好寫了這篇文章。
緣起是降的,我很喜愛的一個中國知識脫口秀《羅輯思維》,談到了中醫(關於《羅輯思維》,請參見〈也來談談「羅輯思維」〉)。羅胖曾多次點到為止地說他不信中醫,但這個話題如果翻開來細談,恐怕會得罪很多人。在這集〈你怎么还信中医〉中,羅胖直接挑戰中醫,不愧是「有種、有趣、有料」XD
我原本想看戲,以為一定能找到攻擊羅胖論點的根據,結果看完了,只能說算他狠,他根本不是真正在談中醫,因為他完全是外行,他談的是「科學方法」。作為一個科學工作者,我能不認同「科學方法」嗎?
我對中醫也是外行,所以這篇文章,是在「羅輯思維」的臉書非官方討論區社團中,社友討論了起來了,隨之而來的感想。有這個社團讓大家做更多的思索真好!我想多了,就成了篇文章。不過真的只是淺談,而且還保證,你讀完了,也還是不知該不該信中醫XD
先談個人經驗,這部分大家參考就好,沒有要打廣告。我從小體弱多病,常常莫名其妙走路不穩、腳沒力就仆街了,手腳到處是傷痕,很少有沒有傷口的時候;而且還因為出生時短暫缺氧,小腦受了些損傷,手腳協調能力和平衡感很差,大部分運動都無法進行,在學校又長期被霸凌打成內傷。
到了初中,實在受不了全身的傷痛,加上太弱小一直被欺凌,就哀求爸媽帶我去看醫生。我們先去找西醫,什麼X光、心電圖、超聲波、驗血驗尿,當時能做的檢查大都做了,檢查結果全都「正常」,我就跟醫生說我「很弱」,還被醫師斥責說「有病就有病,沒病就沒病,什麼叫做『很弱』!?」就被轟走了XD
可是生活品質就是很差啊,我們只好去找中醫,一上門那位留學台灣的中醫就直接告訴我媽她懷孕時出的狀況,結果還全猜對。他下了很重很貴的藥,要天天吃上好幾個月,主成份是一堆大補的人蔘、田七等等等的。吃了幾個月,覺得漸漸有改善,可是有一天我突然胸悶,家人以為是吃中藥的問題,就找上那位中醫,他原本就因為講話太機車無禮弄得我們很不爽了,所以對他不完全信任。結果上門他才看了我一眼就說只是急性胃炎,不信去醫院檢查,結果去了醫院還真給他猜中。只是因為鬧得實在不太愉快,我只吃了幾個月,沒有完成他的療程就放棄了。
不過說也神奇,我的身體狀況,還真的改善很多,不再三不五時傷風感冒,體力也增強很多,過去很吃力的運動如騎單車和健行等,都可以做到了,也不再天天到處疼痛。這種大幅改善,幾乎不太可能是安慰劑效應。小時候,家人甚至懷疑我能否活過廿歲,可是我現在也快卌歲了,說得肉麻一定,我的命是中醫救的!
儘管如此,我還是對中醫半信半疑,身體出狀況,十之八九還是找西醫。過去有陣子一直鬧胃病,聽說中醫對慢性病比較有效,結果長期吃中藥也沒改善,後來還是放棄完全不吃中藥,看了西醫才治好的。不過,幾年前因為運動傷害,肩膀受傷多年不理,導致左手不舉,所以還是去看了中醫。去了幾次後,中醫有次在把脈時,就斷言我睡眠品質不好,也真確實如此。他先開了健保給付的藥,可是回診時他自己判斷效果不好,又被他猜中了。他就建議我吃自費的煎藥,我半信半疑,結果吃了兩個禮拜後,睡眠品質還真的有改善了,睡得比較沉穩,較少半夜起來睡不著。這又是另一次有效的見證吧。
中醫不只是中藥,還有針灸啊!我在美國看過一位中醫,她說我身體太燥熱,要用針灸調整。我夏天成天滿頭大汗,連冬天都常常穿短袖,吃點燥熱的食物,身體就容易出狀況,確實真如她所說。那是我的針灸初體驗,在針灸治療時,針一紮下去,我身上有些地方就感覺到有強烈的電流通過,像是有「氣」在裡頭跑。有時候是針紮到頭或腹,可是手腳氣感超強,很明顯感覺有像電一樣的東西在裡頭跑,強烈到不可能是心理作用。我不懂穴道和經脈,可是人生有很多事物,不管你原先選擇相信與否,一旦發生在自己身上,真的不可能選擇不相信。所以要我不相信中醫,真的很難!
況且這還不是唯一一次,我幾年前患上骨刺,壓迫神經而手麻,還有頸椎嚴重退化,有次在打坐時,突然覺得氣脈打通了,原本僵硬的肌肉居然都突然間鬆弛了,舒服得令人狂喜!原本復健科醫師判斷我至少要完全四五次療程才稍有改善,我只完成一次就大幅改善,他也覺得很驚訝。我知道,這種親身經歷,聽起來就像是怪力亂神。我是科學工作者,如果不是親身經歷,我絕對不會想說。而事實上,聽過我這段經歷的人,有超過一半是質疑、吐槽和嘲笑的,弄到我愈來愈不想談起。我不想當神棍,也當不了神棍啊XD
自己的親身經歷說得差不多了,來談談中醫科不科學吧。舖梗之前,先跳到結論,我的答案很簡單,就是「我不知道」XD
為什麼這麼說,是因為我真的不懂中醫!我受的是西方的科學訓練,而中醫在哲學、觀念、方法上,和西方科學是全然不同的。在科學上,簡單來說,是「不可共量的」,因為兩者有完全不同的語言。繼續深入談下去,要談到一些科學哲學的概念,我盡量不用科學哲學的術語,對科學哲學有興趣且有耐性的朋友,請參見這幾篇文章〈科學不是什麼?-【哲思台灣】16. 跟科學家聊一聊科學哲學:究竟什麼是科學〉、〈我們需要擔心科學霸權嗎?〉、〈為什麼那兩個TEDx演講最好寫成科幻小說?〉、〈為何倡導偽科學是犯賤?〉、〈TED死都不該讓你看的兩個演講?〉。
回到中醫。有些人斥責中醫不科學,因為一堆中醫術語,在科學上就不對,例如「氣」、「濕」、「虛」、「毒」等等,完全不像是有這麼回事。什麼是「氣」?空氣會在身上跑?毒是什麼化學物質啊?
等等,如果降說,反而是誤解了中醫。是西醫借用中醫的術語來翻譯西方的術語才對!當然西醫要引進中國,在翻譯時借用了中醫的名詞,所以一堆專有名詞,版權是在中醫,而非中醫亂用科學名詞,例如人家中醫講「腎虧」,概念上就不是西醫概念上的腎壞掉,導致有人駁斥中醫說性能力和腎臟無關,這根本就是張飛打岳飛啊!中醫的解釋不見得是對的,可是卻常常不是錯在西醫的理解方式上!
既然兩者沒有交集,那麼用西醫或科學的觀念去探討中醫,就一直會充分誤解中醫。可是我又沒學過中醫,所以我就無法判斷,中醫是一個和西醫不可共量的理論嗎?在一定範圍內是對的嗎?
可是,即使我無法去用中醫的理論來談,也非不能用科學來理解一些現象,因為只要現象存在,就有一天能夠用科學的方法來研究。
再來談個小故事。我不是說過從前吃中藥補身嗎?吃中藥時,中醫不是會告誡要戒吃一些東西嗎?我在大伯家和堂哥吃飯時,我就不吃中醫說不能吃的苦瓜。堂哥問我是不是怕苦,我說是中醫說不能吃。結果在台灣唸台大微免所的堂哥就暴走了,跳起來大罵說滾回去問中醫苦瓜裡有什麼成份會讓人不能吃!那時候我才初中,除了很害怕就只能默默不吃苦瓜XD
不過,現在我在學術界混了幾年了,可能說些話了。苦瓜有什麼成份?老實說,我們並不完全清楚XD 這不是說了等於沒說?好啦,是降的,過去我們知道食物不外就是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和脂肪?據說有科學家過去主張只要分別攝取這三種成份就能把人養大,結果實驗失敗了,後來知道原來還需要維生素、礦物質等微量元素。
後來,人們以為食物不過就是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和脂肪加維生素、礦物質而已。結果又發現,其實不然,許多植物含有的次級代謝物(secondary metabolites),如一些生物鹼、萜類化合物、多酚、聚酮等等,也會影響人的生理。次級代謝物是不直接涉及到生命正常生長、發育或繁殖的有機化合物,可是卻有長期的生理功能。
由此可見,現象的存在與否,不是它們是否是真的存在,還涉及科學知識和研究技術的進展。很多我們現在熟知的、有生理效用的次級代謝物,幾十年前科學上是「不存在」的,因為沒有被發現,因為沒有分離的技術,因為沒有研究的方法,所以才「不存在」。現在很多次級代謝物名聲可響亮的,如可能延年益壽的白藜蘆醇等等。
除了發現新化合物,更重要的是,科學的進展,帶來了觀念和方法上的突破,過去科學家只能在實驗室裡控制大部分變數,只研究少數變量,簡單來說就是只能一次研究一種化合物和一個基因,可是現在早已興起一種「系統生物學」(systems biology),或者一堆「-omics」(XX體學或XX組學),像是基因體學(genomics)、轉錄體學(transcriptomics)、蛋白質體學(proteomics)、代謝體學(metabolomics)、反應體學(reactomics)等等。這些新學門就是要捨棄過去單打獨鬥的研究方法,以更全面性地、完整地、系統地全盤瞭解生物系統如何行使功能。
我們曉得,一個人有兩萬多個基因,很多時候至少有好幾千個基因在作用,才產生一個生物功能。科學在進步,過去只能研究單一基因或化合物,是受限於技術,而且也有其必要。但拜技術的進步,科學家現在可以用先進的儀器,如次世代DNA定序儀、質譜儀、晶片等等收集更全面的大數據,利用高速電腦做運算解析,讓我們對生命現象的理解突破了一個層次!小弟對這些領域略懂略懂,因為我的研究就直接涉及了基因體學和轉錄體學。
像是前述的苦主…哦不…苦瓜,有許多次級代謝物,過去可能只能一一分離出來研究,可是現在可以用代謝體學的方法,來瞭解苦瓜有多少種未知的次級代謝物,有可能是哪種化合物,日後可以把它們的功能和生理效果一一檢定出來。所以說,我們現在跟苦瓜很熟嗎?其實還不,可是未來會變熟嗎?很有可能!苦瓜只是其中一例,許許多多中藥具有療效的,也是次級代謝物,現在已有不少實驗室開始對中藥進行大規模的系統生物學研究,未來肯定對正確瞭解中藥療效會有具體的幫助!
除了中藥,中醫不是很強調人體質的差異嗎?所以不僅要對症下藥,也要對人下不同的藥。西醫過去根本沒「體質」的概念吧?或者完全不強調。可是,族群基因體學的進展,讓我們開始在科學上理解到,不同「體質」是真實存在的!許多疾病,尤其是文明病,是多基因造成的,所以即使是相同的病徵,不同病人就有可能帶有些許差異。在藥理學上,也漸漸發現不同對偶基因,會影響藥物的藥效。因此,現在新興起一門「個人化醫療」(personalized medicine),簡單來說,就是為不同遺傳背景的病人,量身訂做醫療服務!
舉個例,我有朋友有高血壓,剛去治療時,醫師會先開一種藥,回去吃一個月看看有沒有效,如果沒有效就換藥,一直換到有效為止。為何如此?因為同樣是本態性高血壓,不同病人的遺傳背景可能有所不同,或者吸收、運輸、代謝藥物的效力也不同,因此適合不同的藥。數量遺傳學的研究也發現,歐洲人和亞洲人的高血壓,有些基因是不太一樣的,因為不同遺傳因子造成相似疾病是很有可能的。這就算是「體質」的不同吧?雖然我不敢說一定就符合中醫上體質的概念。
對「體質」愈來愈有科學上的理解,未來只要有足夠的知識,或許做個檢驗就能對症又對人下藥,減少醫療資源的浪費。想深入瞭解,請容小弟私心推介一本和好友合作出版的書《未來的基因體醫療:從基因標靶藥物,到實現個人化醫藥》(これからのゲノム医療を知る:遺伝子の基本から分子標的薬、オーダーメイド医療で)(請參見〈從基因標靶藥物,到實現個人化醫藥的未來基因體醫療〉)。
我相信,隨著科學的進步,過去以為不存在,或者不被重視的現象,可能會科學家發現,是不無可能的。我們現在的科學技術還不能研究「氣」,不代表它一定不存在,雖然某前校長的研究不見得靠譜。科學還是得講求可證偽性,要能夠讓同儕在別的實驗室再現才算數!所以羅胖談到的科學方法,確實是必要的!
在七八千年前,遠在牛頓力學興起前很久很久,埃及人就建起了金字塔。因此,建造埃及的金字塔和歐洲的大教堂和高棉的吳哥窟不需要「科學」,只需要經驗的累積!可是沒有現在科學、工程技術,是建造不出台北101的!以為中醫是國粹一定比西醫優異,是不可取的心態!拜現代醫學和公衛所賜,我們現代的生活品質和壽命比只有中醫的時代還好很多很多。
對古人的實際醫療狀況想知道多一些,可參考譚健鍬醫師的兩本好書《病榻上的龍:現代醫學破解千年歷史疑案,從晉景公到清嘉慶25位帝王病歷首度揭密》和《歷史課本沒寫出的隱情:那些帝王將相才子的苦痛》(請參見〈25條病榻上的龍,完全顛覆你的想像!〉和〈歷史課本沒寫出的隱疾〉)。
現代醫學,雖然不完美,可是攻克的疾病愈來愈多!我們不該只因為還有疾病無法被完全治癒就對現代醫學失去信心!我有位好友,父親剛逝世。他父親晚年患上一種罕見的貧血,原本可以透過藥物來控制病情延長至少好幾年壽命。可是他卻鐵齒拒服西藥,自己去四處尋覓偏方,結果沒有任何偏方救到他的命!因為不聽信任醫師專業把命玩掉的,我敢保證絕對比被偏方救活的,還要多個千百倍!
最後,作個總結。我還是不能保證中醫未來一定真能讓科學給破解,但是我仍有信心。如果說要下個定論,我會說,中醫可能真的還不夠科學,可是中醫還是有價值的!
張貼者:
Gene Ng
於
晚上11:16:00
9
意見
2015年8月17日 星期一
GDP的多情撿屎
主計總處上周五大幅下修台灣今年GDP成長率腰斬至1.56%,是五年來最差。未來台灣要年年有超過3%的經濟成長,可能性並不令人樂觀。
這種小幅的GDP成長,對很多人,尤其是企業和主管經濟的官員來說,相當於是停滯甚至是衰退了,這令許多就業者和投資者憂心忡忡。我最近就好奇一件事,為何經濟一定要成長,過去幾千年,從人類有歷史記載的兩三千年來,絕大部分年月,都不知一個國家或部族的GDP是多少啊,因為GDP畢竟是過去幾十年才使用的,所以肯定不會為了今年比去年的物資生活少個幾趴就哀鴻遍野。
歷史上,我們曉得一個國家如果歷經飢荒、流民、瘟疫、動亂及氣候變化而經濟崩潰,那麼國家會滅亡,可是從沒看到有物資生活少一些些,就動搖國本的吧。不過,這麼說是不公平啦,因為過去沒有統計工具來報告數字,所以政府很難即時實際瞭解和掌握經濟活動的變化。那麼,為何GDP在現在的世界這麼重要呢?這個統計數字真的能告訴我們什麼?
先看數字,台灣現在的人均GDP是約20,000~23,000鎂(根據IMF和CIA的數據),如果按國際匯率算的話。我來自的馬來西亞是約10,500鎂,差不多是台灣的一半。台灣最大的競爭對手,雖然對方早就不把台灣當對手,韓國是24,000~28,000鎂,多了台灣至少十幾趴。
可是,如果作購買力平價的換算,台灣的人均GDP升高到43,000~45,000鎂,比日本的35,000~37,000鎂還高!也比韓國的約35,000鎂還高!這說明台灣人在國內的購買力甚至比日韓還強!看來台灣人該少出國XD應該是因為台灣國內服務實在太便宜了,上次我去換機車的一顆小燈泡,因為燈罩卡住了,花了廿分鐘才搞定,結果只花了卅元而已,這在歐美應該是卅英鎊都不止了吧XD
可是,如果你到街上去問幾百台灣人,說相不相信台灣的生活水平比日本高,應該只有不到9.2趴會相信吧,比馬總統的支持度還低。那麼,這些數字到底對一般國民又意味著什麼?台灣GDP約500億鎂,全部換成台幣小朋友大鈔,約27噸重,全部疊起來高約兩公里(一仟張小朋友約重1.667公斤,高約12公分)。但是,這些27噸的三小朋友,給了我們什麼?
為了滿足好奇心,我讀了黛安‧柯爾(Diane Coyle)的《GDP的多情簡史:GDP到底是什麼?又是怎麼來的?為什麼每個國家都愛GDP?》(GDP: A Brief but Affectionate History),之前在這裡也介紹過黛安‧柯爾的另一本《被賣掉的未來:拚經濟,不該拚掉我們的未來》(The Economics of Enough: How to Run the Economy as If the Future Matters)(請參見〈一再被賣掉的未來〉)。
《GDP的多情簡史》要告訴我們,GDP從何而來?是怎麼編出來的?GDP能代表什麼?GDP又不能代表什麼?《GDP的多情簡史》指出,GDP無法衡量出國民福祉,因為 GDP打從一開始就不是被設計來衡量國民福祉或幸福指數。起初,GDP其實被拿來評估國家可以花多少錢打仗。後來,GDP被拿來算:不打仗,可以省多少錢?幸不幸福這件事,一開始就不在GDP的管轄範圍內,GDP本來就是政治的算計。
《GDP的多情簡史》簡單介紹了GDP是怎麼算出來的。其實不讀還好,讀了我更發現,我更加不瞭解GDP實際上是怎麼搞出來的XD 不過,無論清不清楚,GDP的計算方法,會產生一些荒謬的事,例如一個男人娶了管家,GDP會下降,因為不需要付薪水了,雖然家用的流向可能是一樣的。還有,戰爭和災難重建會增加GDP,雖然搞的是大破壞。可是家庭主婦做再多家事,對GDP都無益。更甭提好老師教出好學生,護士儘心照護病人等等,再都無法算進GDP。
還有,GDP數據常常被經濟學家和政府官員當作重要的政策制定依據,用久了都讓人以為GDP像是重量、長度、溫度、功率等等一樣能客觀測量的物理量,而忽略了GDP的統計計算是人為的,所以是可以去喬一喬的。因此,把GDP當然一個可精確測量的數據,無疑是一個幻覺而已。《GDP的多情簡史》指出,計算方法的改變,甚至能讓一個國家的GDP大幅上升或下降。
要收集所有用於統計GDP的數據,是大工程。《GDP的多情簡史》很誠實地爆了一堆GDP的料,指出GDP的計算多處不靠譜,即複雜又可以造假,而且還無法顯示國民真正的福祉,所以黛安‧柯爾主張砍掉重練嗎?並沒有。她認為GDP不完整,需要修正,可是衡量的,仍是重要的,因為經濟成長創造的就業和物資生活的改善,確實和人們的幸福感有關。
這有一定的道理,經濟成長很多人來說,長遠的意義和感受就是,過去無法享用的產品和資源,現在能夠輕鬆擁有。過去只有少數家庭擁有冰箱、抽水馬桶,所以因衛生不良而導致的疾病肯定對生活品質大受打擊,可是今天冰箱和抽水馬桶,讓我們少生了很多病,肯定過得比較好。我一直到研究所畢業,在宿舍都沒吹過冷氣,度過一個又一個蹍轉難眠的悶熱夏夜,現在空調是大學宿舍必備的吧,生活品質肯定比我們那時好很多啊。況且,許多國家社福等等支日漸龐大的支出,是在假定GDP會成長的情況下制定的。
不過,如果施政者,只盯著GDP,那麼一定會制定出錯誤的結果。例如過去十幾年,台灣GDP仍成長了廿幾趴,可是人民收入所得完全沒增加,而且怨氣還愈來愈大,可見成長的GDP並只被極少數人瓜分去了,努力工作增高生產力的成果,99%的人民都沒有享受到,這難道非只盯著GDP的惡果嗎?
然而,即使GDP成長緩慢,人民的生活水準真的沒上升嗎?現在一台智慧手機的功能和運算速度,比廿年前的桌機都還強,網路上愈來愈多免費的資源,例如這篇文章XD,生活品質難道不算上升嗎?臉書、GOOGLE和維基百科的使用,全都沒有付費,除非購買加值服務,因此不算入GDP內啊。GDP的計算方式已趕不上時代了,導致我們便於使用的服務在GDP中全都不存在。我們似乎進入了大數據時代,可是還沒人知道要怎麼用大數據來設計出更好的GDP吧。
另外,很多國家都死盯著短期GDP成長,生怕GDP成長少個幾趴,就要被選票換下台,或者政權就不穩固。因此,GDP成長只要一不振,政府就拚命出手瘋狂挽救,也不管景氣循環是否是正常的,許多刺激方案不是石沉大海,就是短期奏效了,可是又導致某種泡沬,於是之後又要再出手拯救從前種下的因長出的果。另外,盯著短期GDP成長,也讓大家忽視了更長遠而永續的發展,把經濟上和環境上的債留給子孫,逼他們吞下惡果或者創造出新方法把新債留給他們的子孫。
因為,我們可能要用另一種指標來衡量人民生活水準的升降,關於這點聯合國發展出人類發展指數(Human Development Index,HDI),根據出生時預期壽命、受教育年限(包括平均受教育年限和預期受教育年限)、人均國民總收入計算出HDI。另一種方式,就是別把一堆數據往一個指標裡丟,結果什麼都看不清。
就像開車,如果把速度、轉速、油量、溫度等等代入一個公式去算,開車時你就只會看到一個數字,這種車你敢開嗎?如果這種車你不敢開,為何一個國家開往未來發展的道路只盯著一個數字呢?所以該用一種儀表板的方式,把不同指數指標分別列出,現在有許多新的指數就是為了更全面衡量人們的生活品質等等,「社會進步指數」(Social Progress Index)、「最適出生國家指數」(Where-to-be-born Index)、「繁榮指數」(Legatum Prosperity Index)等等等,更多指數可參見〈誰說民主不能當飯吃?〉。
不管新指數再多,也不管GDP完不完美,GDP這個數字,在未來可見的日子,仍會透過政策的主導來影響我們的生活,我們不能漠視它,不管有多討厭它,所以《GDP的多情簡史》是我們認識這個令人又愛又恨的數字的一個好入門吧。
2015年8月16日 星期日
漠視專業分工的台灣社會
Rico Shen,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Share Alike 4.0 International, 3.0 Unported, 2.5 Generic, 2.0 Generic and 1.0 Generic
最近台灣一則令人喪氣的財經新聞是,GDP成長主計總處下修至1.56%,是五年來最差,慘到GDP保2破功,未來台灣進入經濟寒冬的可能性很高。
台灣現在的人均GDP大約是22,000-23,000鎂左右,算是中高收入國家,可是未來的發展彷彿有堵無形的天花板,因為未來經濟成長要每年超過2%,恐怕沒多少人有太大的信心。對富裕的先進國家來說,一般是達到人均GDP約35,000鎂之後,才進入緩慢的成長或停滯,而台灣只達到三分之二就不行了。
讓台灣停滯成長的原因恐怕多不勝數,小弟這裡就只談一個可能的原因。要討論這個原因,就要先探討過去台灣為何能有高快的成長一直到九十年代中期。台灣能夠有所謂的經濟奇蹟,一個很大的原因是因為台灣政府解除了很多管制後,大量人口從農村往城市移動發展,帶來大量的人口紅利,在產業發展上進入分工更細緻的發展,分工讓個人、公司、國家或地區都負責自己所擅長的工作。由於工人的工作效率提高,產量及產品質素也相繼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也因而得以改善,分工的發展是人類社會經濟進步的重要里程碑。加上人民勤奮地工作,所以在過去幾十年時間創造大量的財富。
可是台灣現在面對了少子化,人口紅利喪失,加上因為稅制不公和美元陷阱,大量資金投入沒有生產力的炒房導致貧富不均和阻礙產業升級外,台灣成為富裕國家後佔GDP比重愈來愈高的服務業卻沒有進入更高度分工的階段而升級。
怎麼說呢?我敢說,台灣恐怕是全世界人均GDP兩萬鎂以上,最不重視分工專業精神的國家!舉幾個實際的例子,我前陣子到機場去搭飛機,要進入安檢管制區前,不是要先刷機票和看證件嗎?我看到刷機票的員警,制服上居然貼上「霹靂小組」(SWAT)的肩章,當場就傻了!「霹靂小組」就是特警,在國外的編制就是警隊裡反恐、打擊危險罪犯、營救人質的準軍事菁英單位!台灣警察居然叫「霹靂小組」隊員去幫忙刷機票,而且還是在國家門戶,歐美人仕來看是什麼感想!
我保證,看到此舉的外國人肯定對台灣對專業的不尊重印象深刻,對那些拿機票給「霹靂小組」隊員掃的外國商務人仕,還會信任台灣的專業職業倫理嗎?不管他們對台灣印象多好,他們也只會把台灣當落後國家!別說是歐美,連在東南亞,機場出現特警,手上一定有衝鋒槍,炯炯有神地巡視,多看他們兩眼還會被狠狠瞪回去!讓「霹靂小組」隊員去刷機票,不僅是不尊重專業,而且連會辱國都不曉得,是作賤專業還丟臉丟到國外!
這是個特例嗎?很不幸的,不是!身兼數職是台灣正常的職場文化!只要有跑過幾家銀行,一定會知道銀行裡的保全,還順便做服務,例如要領號碼牌時,保全會上前親切的詢問,需要什麼服務,甚至親自遞上號碼牌,讓人有賓至如歸的感覺,尤其是對要搶銀行的強盜而言!要搶台灣的銀行,實在太容易了,只要去調虎離山,隨便從保全後頭攻擊,很輕易就能把手無寸鐵而且弱不禁風的保全給放倒。
甭說歐美了,去東南亞的銀行,保全手上都有霰彈槍,多看幾眼也會被瞪回去,更甭說還親切地服務。當然,台灣治安算是很好,所以保全這樣幹才沒出大事。不過,這也說明了,台灣企業在購買不太需要的服務時,是什麼樣的心態!保全不是用來保衛銀行安全的,因為實在用不上,可是沒買這服務又不安心,買了不用又可惜,所以乾脆叫保全去服務顧客,一個專業當兩個專業來用,於是就沒了專業!就像一個多情的男人,對兩個女人專情,那還叫專情?
台灣不重視、不尊重專業,職場上讓員工身兼數職的例子頗多,消防隊員要去拯救小貓小狗、捉蛇和處理蜂巢早就非新聞了。我在美國唸書時,在校園社區發現一隻小貓被困在車引擎蓋下,打電話報警,來處理的是縣警的「Animal Control」小組隊員,這才叫作專業!
和先進國家分工愈來愈細相反,台灣還有一個弔詭的特色,就是便利超商業務愈來愈多元,包山包海。收入卑微的店員業務種類和量愈來愈多,在社會普遍貪圖方便和划算的情況下,生產力從何提高?服務品質從何提升?國民收入從何增加?
台灣對專業的不重視,還體現在一個刻苦耐勞的文化上,把女生當男生用、男生當畜牲用,而不是在提升專業品質上(請參見〈什麼叫「進步的社會」?〉),那又如何提升服務業水準,如果放寬國外服務業無限制來台,台灣企業能有多少競爭力抵抗?更甭提還想要輸出高端服務業到他國。
不過提到銀行,我對台灣的銀行,最討厭的,就是網路銀行的服務,介面比我在美國用的還差很多!版面配置更是其醜無比!字型和大小都亂配,要找的服務常常要花上好些時間,很不直覺!密碼要一再輸入,更甭提連轉帳還要有讀卡機。我原本以為是美國的太好用了,所以就別嫌了。
沒想到我妹來台灣唸書,看她用星馬的銀行網路介面,才發現原來是台灣銀行的太爛,不是美國的太好,那些星馬銀行的介面就是令人舒服,要點選的服務簡單明瞭,要轉帳也極其簡單。台灣的網路銀行介面相比,簡單就是石器時代產物!國外很多重大的網路設計時,都有找心理學家,利用眼球追蹤還有設設科系出身者來共同研究開發,所以好的網站設計費往往是天價!我想台灣業者心裡應該只在乎COST DOWN吧?
當然,台灣的銀行不會倒,因為網路介面再難用,我們還是得用。可是介面難用是誰的問題?設計介面的時候,唸藝術的人,還有心理學家參與了嗎?還是說只要找會寫程式碼的程式工程師就好?介面好不好用,有差嗎?最近另一則重要財經新聞是,hTC的股價大跌,跌到投資者認為hTC只剩現金外,品牌形象一文不值。我身邊的朋友用hTC手機的極少,很多使用Android手機的大多是用三爽或索尼的,儘管hTC的手機算是很便宜,可是消費者就是不買帳。
我詢問用Android手機的朋友,為何不用hTC的手機?得到的答案,除了討厭王雪紅,以及嫌hTC的硬體配備不如日韓廠牌,最大的抱怨就是因為不好用。討厭王雪紅絕對不是原因,因為台灣一堆出事的,尤其是明確有黑心行為的廠商,台灣人都懶得抵制了,誰在乎王雪紅的政治傾向啊?我很多朋友就是覺得hTC手機不好用,所以才不買帳。好不好用是主觀的,可是人家三爽就是賣得火紅,難道是台灣人討厭好用的台灣貨?(8/18註:此說法有爭議,請參見留言,謝謝)
台灣出口產品,3C電子產品是大宗,可是台灣很少有讓人驚艷的電子產品,通常會購買台灣品牌商品的,不是因為好用,而是因為覺得便宜划算,尤其是賣到國外的產品。台灣的3C品牌在國際上的市佔率節節敗退,過去在歐美很紅的雙A,在歐美也愈來愈少人聽過了。
我有不少朋友在科學園區上班,我就詢問他們,難道工程師不也是人嗎?難道他們沒有自己的使用者經驗嗎?難道他們不曉得他們設計的產品不夠好用嗎?他們就說,設計產品的主力是工程師,他們從小到研究所很會唸書,可是沒啥生活情趣,怎麼可能設計出好的產品?我相信這個說法有一定的道理,因為我自己就是清大畢業的,有很多清交畢業的朋友,這些國立阿宅大學畢業的工程師,生活情趣有多少,我敢說真的很少。
而且他們主要要應付的,是高層主管和通路。高層主管大多也是從小很會唸書的工程師,沒有啥生活情趣,而通路主要是講交情和看SPEC而已,誰在乎消費者覺得夠不夠好用啊XD 我不是只有從朋友的經驗這麼說,宏碁董事長施振榮兩年前就重砲抨擊工程師不能從客戶角度去思考設計產品讓他相當失望。從客戶角度去思考設計是工程師的工作?工程師的專業何在?其他專業死哪去了?在一個講求使用者經驗的時候,台灣在設計科技產品的,主要決策者還是一群沒有生活情趣的阿宅,你想產品能多讓廣大的非阿宅覺得好用?
如果科技要來自人性,那麼懂人性的,會是工程師嗎?所以科技產品的設計,應該由人文科系畢業的來主導才是!在台灣業界,一個專業當兩個專業用的情況下,所以高科技公司的主力就是工程師。不是說工程師能力不好,可是和消費者溝通設計介面,本來就不該是工程師或程式設計師的工作,也非理工科系出身者擅長的。可是有哪家台灣3C電子大廠是由文法商出身者來主導產品設計的?我有朋友在國外軟體公司上過班,他說公司裡負責介面的,就是文科出身來負責的。沒有專業分工,就只能有代工。
有本好書《大賣場裡的人類學家:用人文科學搞懂消費者,解決最棘手的商業問題》(The Moment of Clarity: Using the Human Sciences to Solve Your Tougest Business Problems)就是要探討使用者經驗,不是靠阿宅就能解決的,是要靠許多人文社科科系出身的人才才能有突破的(請參見〈大賣場裡的人文科學家〉)。台灣過去到現現,都過度重視理工科系,人文社科科系的資源不成比例的少,導致社會上理工思維過剩,人文素養不足。
台灣雖然在經濟上是成功且富裕了,可是在分工文化上卻不愈來愈細緻,除了COST DOWN沒有能力創造高附加價值。台灣企業擅長一個專業當兩個專業用,還以為自己是賺到,又在不重視和尊重自己專業以外的專業的情況下,經濟發展不停滯,那才真是另一項台灣奇蹟了!
2015年8月11日 星期二
用腦看漫畫了解腦神經科學
千百年來哲學家絞盡腦汁想要探索腦袋裡的世界,可是一直到近代才有比較可靠的科學方法,破解一些千百年來的難題和謎團。然而,腦科學的原理乍看之下卻深奧難懂,令人望之卻步。幸好有這些腦袋特別聰明的人,能用這種淺顯易懂的方式為我們描繪出腦科學的世界,原來是如此趣味橫生!
人類是地球上唯一想要用意識來瞭解意識是如何運作的動物。單單能看懂這邊的這些文字就是個奇蹟了,無論這裡用的是象形的中文,還是拼音的文字,無論是何種文字,不過就是一連串的線條而已呀,人類就能從一堆線條中創造出各種意義來,這些線條可以拼湊出有高深的哲理,也可能會牽動你的喜怒哀樂。
而漫畫也是如此,只是圖像更貼近了生活。我們人類大腦在七萬年前產生了認知革命,原本這個能力不是用來追求哲學或科學的,是用來創造和理解故事的(請參見〈虛構事物和集體想像建構出的人類大歷史〉)。即使我們已經再演化了七萬年,除了少數菁英中的菁英,與其看懂艱澀的文字或方程式,我們還是更容易理解圖像的故事,與其想要讀懂高深的學問,我們更擅長懂得八卦背後的含意。
於是,很懂得人類大腦是如何運作的漢娜.羅斯博士 (Hana Roš)和很會畫漫畫的馬泰歐.法瑞內拉博士(Matteo Farinella, PhD)合作了《看漫畫了解腦神經科學》(Neurocomic),用一個像是八卦小報的開頭,一個好色的男人試圖搭訕一個正妹而展開了一個奇幻般的旅程,意外進入人類大腦裡探險,在旅程中遇到了多位奇人異士,用超現實的方式來告訴他(及讀者),在現實上大腦是由什麼組成的嗎?什麼是神經元?大腦如何思考?記憶如何運作?心靈只是大腦的產物嗎?我們是如何成為自己的?
那個在大腦中探險的男人,首先遇到的是神經科學大師聖地亞哥·拉蒙-卡哈爾(Santiago Ramón y Cajal,1852-1934),這位西班牙的大師是190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只要修過神經科學,一定會對他留下深刻的印象,因為想當初在修研究所的神經科學時,老師就一再提到說,拉蒙-卡哈爾當年只用細胞染色而建構出的理論又讓他猜中了!
接著《看漫畫了解腦神經科學》帶領主角,以及和主角處境差不多的讀者遨遊神經傳遞的細胞生化和電生理基礎,然後記憶又是怎麼一回事。我們還知道了大腦會騙人,而騙得最得心應手的,當然是最信任自己的主人,不相信的話,謝伯讓兄的《都是大腦搞的鬼》可以給你好幾打的例子(請參見〈真的都是大腦搞的鬼?〉)。
《看漫畫了解腦神經科學》 並沒有(也不太可能)回答一些很重要的問題,就是意識究竟從何而來?心靈又是怎麼一回事呢?《看漫畫了解腦神經科學》非常的淺顯,如果真的如神經科學很感興趣,讀了絕對會意猶未盡的,於是這裡介紹過的幾本好書,會是很棒的延伸閱讀,比如《我們真的有自由意志嗎?:意識、抉擇與背後的大腦科學》(Who’s in Charge?: Free Will and the Science of the Brain)、《潛意識正在控制你的行為》(Subliminal: How Your Unconscious Mind Rules Your Behavior)、《我即我腦:從子宮孕育到阿茲海默症,大腦決定我是誰》(Wij Zijn Ons Brein)、《其實大腦不懂你的心》(How We Fell: Understanding What Neuroscience Can and Cannot Tell Us about Our Emotions)、《夢的科學:解析睡眠中的大腦》(The Mind at Night: the New Science of How and Why We Dream)
等等(請參見〈我即我腦--我究竟從何而來?〉、〈潛意識正在控制你的行為嗎?〉、〈我們真的冇自由意志嗎?〉、〈其實大腦真的不懂你的心〉、〈夢的科學之全面啟動〉)
2015年8月6日 星期四
仰望夜空的宇宙奧祕
老實說,我過去真的不太關心發生在夜空的事,雖然懂一些星象、星座顯然比較好把妹,尤其是可以明正言順地帶正妹去暗暗的地方……
也有學妹問我,我不是興趣廣泛、好奇心旺盛的人嗎?怎麼對天文現象一點也不感興趣,我就回答說,我只對地球上的事物感興趣,地球以外的太遙遠了,沒時間和精力去多了解。
宇宙太深遠了,就一個地球,我們窮極一生也不可能瞭解徹底,還去管其他星球幹嘛?不過,我這個想法近來有些改變了,尤其是看了電影《星際效應》(Interstellar)之後。
地球,對其他星球來說,不也只是顆星球而已嗎?對,我們只有一個地球,就像地球上只有一種人類一樣。身為一個生命科學研究者,我們不也是利用其他微生物、動植物來研究生命的奧妙,期待有一天能夠解釋我們人類的各種生物學現象嗎?
或許,我們的眼界真的該擴大一些,往地球以外的地方看得愈遠,對地球這顆獨一無二的行星能夠瞭解得更深。讀了《星際效應》的科學顧問基普‧索恩(Kip Thorne)的好書《星際效應:電影幕後的科學事實、推測與想像》(The Science of Interstellar),對天文現象也更加的好奇,天文學現象的觀測也改變了許多物理學的基礎理論,讓我們對世界的認知產生翻天覆地的改變,並且也是許多現代高科技的搖籃(請參見〈讀完這本書,你會再看一次《星際效應》〉)。
如果想了解許多有趣怪異的天文現象,這本《仰望夜空:全世界最想知道的 362 個宇宙奧祕》(The Sky at Night: Answers to Questions from Across the Universe)是不錯的選擇之一,其作者之一摩爾爵士(Patrick Moore,1923–2012),是一部英國 BBC 出品的關於天文學的月度電視紀錄片《仰望夜空》(The Sky at Night)的主持人。
為了迎接了太空競賽的時代到來,BBC 從 1957 年四月二十四日推出了《仰望夜空》。首播以來,《仰望夜空》都由同固定的一名主持人摩爾爵士主持,成為電視史上同由一名主持人主持的最長壽的節目。
《仰望夜空》廣泛地涵蓋了所有天文學和宇航探索的相關內容,包括恆星演化、射電天文學、人造衛星、黑洞、中子星、國際太空站、太空旅行、外星生命等等。當彗星或流星雨出現時,《仰望夜空》也會即時報導。
為了慶祝《仰望夜空》開播五十五周年,摩爾爵士和新生代天文學家諾斯(Chris North),邀請全世界的觀眾提出心中最想知道答案的天文問題,並將所有問答收錄在《仰望夜空:全世界最想知道的 362 個宇宙奧祕》之中,涵蓋範圍極為廣泛,凡是你想得到的,書中應該都有吧。
書中的問題五花八門,除了廣泛的天文知識,還有摩爾爵士進入天文學領域幾十年不懈的心路歷程。看了真配服西方觀眾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之豐富。不過,這本書還是需要有一定的基本天文學知識才好讀,否則連為何有那些問題可能都不清楚。
真的對天文學產生了興趣,除了讀這本書和親自到暗暗的地方作不需告人的事,還可以到台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或台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參觀,還有參加台北、台中、嘉義、台南、高雄、屏東、台東等各地的天文協會或親子觀星會。另外一些年度盛會有十、十一月的台中天文學會辦的合歡山星空饗宴(Star Party),以及五、六月屏東天文協會辦的墾丁星空吶喊,相信都能滿足你的好奇心。
仰望夜空,珍惜寶貴的地球和生命吧!
本文原刊登於閱讀‧最前線【GENE思書軒】,並同步刊登於泛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