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2日 星期三

禍福難料的敵我之間




當我把呂世浩老師剛出版的《敵我之間:一場歷史的思辨之旅3》和他上一本《帝國崛起:一場歷史的思辨之旅2》分享到臉書時,朋友的留言討論,沒人在問書好不好看,大多是在討論呂世浩老師還會繼續出更多的續集嗎?

希望會,畢竟這三本好書加起來,也只談了整部《史記》的冰山一角啊!而且都和秦始皇有關。作為中國首位皇帝,奠定中國未來兩千多年中央集權的政治形態,各界對秦始皇充滿複雜的情感,讓他可以以各種不同的面目出現在世人心中。

推行郡縣制、徙置富豪、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統一貨幣、重農抑商、修築長城、築馳道與車同軌、開鑿靈渠,大興土木蓋阿房宮、驪山陵、兵馬俑,開疆拓土北伐匈奴和南征百越,後世帝皇再英明,也還是要依靠他的基業,雖然不想承認。可是,他的功業也很快隨他的駕崩而灰飛煙滅。

《秦始皇︰一場歷史的思辨之旅》談的當然是秦始皇(請參見〈一場歷史思辨的秦始皇〉),《帝國崛起:一場歷史的思辨之旅2》談的是秦始皇列祖列宗的故事(請參見〈 峰迴路轉的帝國崛起〉),《敵我之間:一場歷史的思辨之旅3》談的對秦世皇而言,很重要的兩個人--李斯和燕太子丹,他們對秦王政亦友亦敵、亦敵亦友。

秦王朝成也李斯、敗也李斯,是大家都知道的。可是燕太子丹怎麼亦友了?這就要看呂世浩老師娓娓道來。燕太子丹,本人不算有名,更有名的是他派去行刺秦王政的刺客荊軻,歷史差一點就改寫了。為了述說燕太子丹的故事,呂世浩老師不僅參考了太史公的《史記》,同時也參考了野史《燕丹子》和《三秦記》。

行刺歷史上頭號暴君,世人對荊軻「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瀟灑和捨身就義的勇氣感到十分佩服,對遣送荊軻的燕太子丹就也算作好人了吧。可是呂世浩老師在《敵我之間》就是要跟大家分析,那哪是我們想的那麼簡單。

相較能夠把理智置於感情之上的秦王政,燕太子丹的所作所為就只是要出他在秦國當人質時受的鳥氣而已,哪裡是為國為民,他表面上禮賢下士,卻滿腹猜疑、優柔寡斷。姑且不論行刺秦王政對天下局勢之利弊,荊軻準備十足的行刺之所以失敗,從《敵我之間》可清楚看出,除了運氣實在太背,就是因為燕太子丹的成事不足、敗事之餘有個性所致。

《敵我之間》 中,呂世浩老師也把《燕丹子》和《三秦記》這些野史史料和《史記》的作比對,指出太史公整理耙梳史料的功力,以及對史實呈現的負責,讓我們見識《史記》的偉大。

《敵我之間》談的另一個人,是堪稱屌絲逆襲的李斯。他原本是個楚國的低層公務員,賤識到茅厠裡的魯蛇鼠和糧倉中的溫拿鼠的不同處境,毅然投靠強秦。他當到高官,差點被秦國沒有競爭力的即得利益者趕走,還好他寫了天下第一嘴砲文《諫逐客書》:

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無四方,民無異國,四時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也。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謂藉寇兵而齎盜糧者也。

讓秦王政見識到「有容乃大」,不僅留了下來,還被重用!李斯協助秦王政建立空前霸業,其能力之高強是毋庸置疑的。可是這麼絕頂聰明之人,怎麼會把一個強權搞得分崩離析,連自己老命都不保,被腰斬咸陽時,只能成為一個可憐的老人對兒子說「吾欲與若復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得了個夷三族的悲慘下場?答案盡在《敵我之間》

為何要讀史?台灣社會為課綱問題弄得雞飛狗跳,自私的政客不惜撕裂社會也要推出心目中的正宗。中國才子高曉松的《曉松奇談》開場就說:「歷史不是鏡子,歷史是精子,犧牲億萬才有一個活到今天!」

不管是鏡子還是精子,呂世浩老師都要談,如何學習歷史,才能對我們的人生有用?亂世出英雄,小時候我以為我們生活在太平時代,只能注定無聊終老。現在才知道,其實我們就是人生有史以來最大的時代,是一個前所未有的紛亂的時代!過去幾千年來,價值觀恐怕要一兩百年才會出現那麼一點點的小變化,可是現在才隔不到十年,變化之大就彷彿像過去過了百年一樣。

我們生活在一個價值觀混亂的時代,對錯是非難辨,位高權重者可以道貌岸然地用華麗的字詞包裝猥瑣卑劣的思想,小人物卻不得不下海淈其泥而揚其波、餔其糟而歠其釃地保高風亮節。比起秦始皇那時代,或者一個又一個過去大時代,我們人生中面對的混亂,恐怕有過之而無不及。

如果要尋找純粹的強者或者壞人,就把歷史豐富的紋理看得太扁平了!我們的未來會如何,我從來不認為學歷史能給我們完整的解答,因為歷史處理的畢竟是過去的事,然而現在的挑戰過去不曾有過。但是歷史至少還會教我們,什麼叫作愚蠢,這是歷史最擅長的。這世間沒有絕對的溫拿,也沒有絕對的魯蛇,禍和福可以是一體的兩面,敵亦可是友、友亦可是敵,端看我們要在站在何種高度和角度吧?我們唯一能做而且必做的,是不斷地思辨!



沒有留言: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