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1日 星期三

善用學術功底、補足跨界就業力、調整溝通方式離開學術界






人生就像一場無盡的馬拉松,尤其是在學術界,處處充滿挫折與無奈。從小我們被教導要努力讀書,以為這樣就能通往光明的未來,但現實往往比想像殘酷得多。

即使我們竭盡全力,挑燈夜戰,熬過無數個不眠之夜,最終也未必能拿到象徵著榮耀的博士學位。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花費了無數的心血,卻只能感受到層層疊疊的壓力和焦慮。

好不容易拿到了博士學位,滿懷希望地踏入職場,卻發現找一份理想的博後工作比想像中困難得多。學術界的競爭異常激烈,每個人都在爭奪稀少的職位,有時運氣和人脈比能力更為重要。即使我們僥倖找到了博後工作,這也僅僅是另一段艱難旅程的開始。

即便在博後工作中表現優異,能夠成功拿到教職的人也是少數。教職的競爭更加殘酷,不僅需要出色的研究成果,還需要良好的教學能力,甚至還需要一些運氣。拿到教職後,挑戰並沒有結束,而是進入了另一個層次。

有了教職,接下來就是申請研究計畫。研究經費的競爭異常激烈,每個研究計畫的申請都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還要面對評審的苛刻挑剔。即使我們成功申請到研究計畫,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就能順利進行研究。

擁有了研究計畫,接下來的問題是如何找到好學生。一個好學生是研究成功的重要因素,但在現實中,找到理想的好學生並不容易。即使找到了好學生,這也只是成功的一部分,還需要在研究過程中保持高度的協調和配合。

研究有了成果,發表論文又是一個巨大的挑戰。頂尖期刊的門檻高得令人望而卻步,審稿者的意見往往苛刻而嚴苛。即使我們最終發表了論文,這也不代表我們的職業生涯會一帆風順。發表論文只是學術生涯中的一小步,能否升等、能否繼續取得研究資源,依然充滿了不確定性。

好友曾告訴我,在升等時可能被審查委員挑剔得體無完膚,讓人覺得無論怎麼努力都無法滿足眾人的期望。與從前的老闆合作,結果被說沒斷奶,完全依賴過去的人脈;不合作,又被指責沒把握住已有的人脈,不懂得利用資源。不和系上的同事合作,被說性格孤僻,不合群;與資深同事合作,被說是西瓜偎大邊,只知道攀炎附熱。和資淺同事合作,又被說是結黨營私,搞小團體。

努力用心教學,卻被評價說沒有做好研究,學術成就不夠;當研究做得很好,又被指責沒用心教學和服務學生,忽略了教育的本質。即便把行政服務做好了,還是會被批評說雜務太多,無法集中精力在重要的學術研究上。這些矛盾和批評讓人感到心力交瘁,似乎無論怎麼努力,總是有人不滿意。

然而,即使再多抱怨,對許多付出多年心血的學術界人士而言,離開學術界似乎很難想像。只是,隨著學術界就業市場的惡化,越來越多的博士和教授面臨找不到專任教職的困境,迫切需要轉型的指導,而《離開學術界:善用學術功底、補足跨界就業力、調整溝通方式,Step by Step從為學而活到學會生活,無痛開啟多元職場》Leaving Academia: A Practical Guide)正好填補了這一需求。這本書提供的具體建議和方法,使學術界人士能夠更加自信地面對職業轉型的挑戰。

《離開學術界》作者克里斯多福.凱特林(Christopher L. Caterine)曾走在獲得終身教職的正確道路上。他擁有古典學博士學位,並曾在杜蘭大學(Tulane University)擔任客座助理教授。在書中,他詳細描述了自己的職業轉型旅程,從一開始的恐懼,到辨別新的道路、發現選擇、把學術經驗轉化為非學術語言、進一步發展技能,並最終在新領域找到自己的位置。






這本《離開學術界》不僅成為學術界人士尋求職業轉型的指南,也吸引了廣大非學術界讀者的關注。凱特林以自己的轉型經歷為基礎,真實地講述了他從學術界轉向非學術界的過程。書中提供了大量實用的求職技巧,包括如何撰寫求職信和簡歷、如何進行資訊訪談和面試準備等。這些建議對於缺乏非學術界求職經驗的學者來說,非常有價值。此外,書中還提供了許多案例和具體的操作步驟,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和應用這些技巧。

凱特林強調,學術界的訓練賦予的技能在非學術界同樣寶貴,並展示了這些技能在不同領域的應用。他介紹了企業、政府和非營利組織中的工作機會,並鼓勵讀者探索創業和自由職業等選擇,為讀者提供了廣泛的職業靈感和選擇。

對於非學術界的職業人士,這本《離開學術界》同樣具有啟發意義。凱特林提供的求職技巧和職業發展建議,不僅適用於學術界轉型者,也適用於任何考慮職業轉型的人。書中的方法和策略,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職場動態和求職技巧,提升他們在職業轉型中的成功率。凱特林強調職業多樣性,鼓勵讀者探索不同領域的工作機會,幫助讀者打破傳統的職業觀念,勇於嘗試新的職業方向,對促進職場的多樣性和包容性具有積極作用。

凱特林首先探討了恐懼,這是離開學術界時常見的感受,因為未知的事物總是令人畏懼。他建議對留在學術界的利弊進行現實的評估,並剖析自己的動機,考慮學術夢想是否真的是最佳選擇。當凱特林的妻子獲得美國某大學的永久職位時,面對學術夫婦同時找到職位的困難,他們經歷了五年的異地戀,不希望職業生涯再次將他們分開。此外,他厭倦了反復教授相同的課程,不確定是否願意一直過這樣的生活。作為古典學研究學會臨時教員委員會(Contingent Faculty Committee for the Society for Classical Studies)主席的工作經歷,也讓他意識到美國大多數教師的工作條件非常糟糕。這些認識促使他決定跳槽,開始了解非學術界的運作方式。

在離開學術界後,個人和職業生活的五個面向──地點、人員、職業軌跡、薪水和工作的意義──將重新回到你的掌控之中。凱特林揭示了阻礙他離開的思維模式,並介紹了如何從新的角度思考自己,才能在學術界之外找到一席之地。他強調資訊訪談和建立人際網路的重要性,並提供了實用的建議。

《離開學術界》教導讀者如何把學術經驗和履歷轉化為非學術界使用的語言。凱特林分享了製作履歷和建立工作經驗的技巧,並透過具體例子展示如何將學習內容與學習方式區分開來,以便在商界中更好地展示自己的技能。

凱特林還大膽指出,許多學者對其機構的忠誠度是錯誤的。他建議,如果有更好的職業機會,即使在學期中途也應該考慮接受,並讓學校處理後果。他強調,薪水是社會幫助人們獲得想要或需要的商品和服務的工具,並指出把教授視為職業而非事業會讓人陷入困境。

《離開學術界》中,凱特林強調了人際網路的重要性。他承認自己在學術界時並未重視建立人際網路,認為這是浪費別人的時間甚至是作弊。然而,當他開始探索非學術職業時,他意識到建立人際網路的重要性。在非學術界,人際網路和關係建設是優先考慮的事項。

凱特林在《離開學術界》中指出,建立人際網路不僅僅是為了找工作,而是為了向他人學習並幫助他們。他建議在會議中盡可能多地了解聯絡人的職業歷史、目標和當前挑戰,這些知識不僅能幫助他們解決問題,同時也能增強自己對該領域的了解。

凱特林強調,建立人際網路的核心在於學習和分享。他建議學者在與非學者溝通時,應該用對方能理解的術語來解釋自己的經驗價值。他提醒,不要假設其他人會自動重視你的工作,如果他們無法理解你的工作,不要感到氣餒。相反,對新聯絡人保持好奇心,了解他們的工作和挑戰,並在交流中保持簡潔明了。

凱特林分享了他在非學術界工作的經歷,作為一家全球顧問公司的傳播策略師和提案撰寫者,他運用了在獲得博士學位時學到的一系列技能,如綜合資訊、權衡證據、清晰寫作等。他強調,建立人際網路是找到這份工作的關鍵。

凱特林提醒讀者,需要重新評估對公司和商業文化的看法,不應只把所有公司視為壞公司,而所有非營利組織視為好的。他指出,學術界並不壟斷智力高、要求高、具挑戰性的計畫,並建議讀者考慮在非學術界中尋找影響力。

近年來,台灣的高等教育經歷了顯著變革,對教授的要求真的越來越高。現代教授不僅要在教學、研究和行政服務等傳統職責上表現出色,還要積極參與產學合作、國際招生和交流合作,面對嚴格的績效考核,並應對各種學生的不同狀況,確保學生能學以致用。這一切為教授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簡直就是希望教授們都有三頭六臂。

教學一直是教授的核心職責之一,但現代高等教育對教學品質和創新性的要求越來越高。現代學生期望教授能利用多媒體和互動技術來豐富課堂體驗,激發學習興趣。因此,教授需要不斷學習和適應新技術,例如使用線上學習平台、翻轉教室和混合式教學等方法,讓教學更加生動有趣。

此外,隨著學生背景和需求的多樣化,教授們還需針對不同學生提供個性化的指導。對於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教授需要提供額外的輔導和支持;對於有特殊才能的學生,則需設計進階的學習計畫,以激發其潛力。教學評鑑成為衡量教學品質的重要指標,教授們被要求必須關注學生的反饋和滿意度,持續改進教學方法。

研究是衡量教授學術成就的重要標準。台灣高等教育對教授的研究要求不斷提高,教授們需要在高影響因子的國際期刊上發表研究成果,以提升個人及學校的學術聲譽。這要求教授們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進行高品質的研究,並與國際學術界保持緊密聯繫。此外,教授們還需不斷申請各類研究經費,以支持其研究工作。他們必須具備撰寫競爭性研究計畫書的能力,並能夠說服評審其研究的價值和創新性。

教授們還需承擔各種行政服務工作,包括參與系院校各級會議、擔任系所主管、指導學生社團等。這些工作往往佔用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影響了教學和研究。教授們需要參與學校的各類委員會,幫助制定學校政策和決策,這是無法推卸的責任。此外,教授們還需要指導研究生和大學部專題生的學術研究,這不僅需要投入大量時間,還需要具備良好的指導能力和耐心。

隨著社會對高等教育實用性需求的增加,教授們被要求積極參與產學合作,將研究成果轉化為實際應用。我們需要與企業合作,提出應用研究計畫,以提高學校的社會影響力,期望能為學校和教授個人帶來經濟收益。此外,教授們還需將其研究成果進行技術轉移,推向市場。這需要我們具備創業精神和商業頭腦,能夠將學術成果轉化為商業產品。

加上,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國際化已成為台灣高等教育發展的重要方向。教授們需要參與國際招生工作,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優秀學生。這要求教授了解國際教育市場,能夠有效地推廣學校的優勢和特色。此外,教授們還需積極開展國際合作,參與國際學術會議,建立跨國研究團隊,以提升學校的國際聲譽,並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國際交流機會。

為了提升學校的整體水平,台灣大專院校對教授的績效考核越來越嚴格。績效考核不僅包括教學和研究,還包括產學合作、行政服務、國際合作等多個方面。教授們需要在各個方面都表現出色,才能獲得高評價。這些考核結果直接影響到升等、薪資和職業發展。這種高頻度的考核給教授們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高等教育不僅要傳授知識,更要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讓學生能夠學以致用。教授們也被要求設計實踐性強的課程,把理論知識與實際應用結合。例如,透過案例分析、實地考察、實驗操作等方式,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教授們還需促進產學合作,為學生提供實習機會和實踐平台。這不僅有助於學生了解行業需求,還能提升其就業競爭力。

台灣在過去廣設大學以來,為許多學生提供了更多的高等教育機會。隨著學生族群的多樣化,教授們需要應對各種學生的不同狀況,確保每位學生都能得到良好的教育。對於有特殊需求的學生,教授們需要提供個人化的支持和幫助。例如,對於有學習障礙的學生,需要設計特別的教學方法和評估方式。此外,隨著國際學生數量的增加,教授們需要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學需求,並能夠有效地進行跨文化交流和教學。

然而,雪上加霜的是,隨著少子化趨勢的加劇,這一高等教育體系又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這不僅對大專院校本身造成了巨大壓力,對於在這些學校任職的博士們來說,也帶來了諸多困難。

少子化直接導致高等教育機構的招生人數減少。根據統計,台灣每年出生的人口逐年下降,適齡學生的數量也隨之減少。這使得許多大專院校在招生季面臨巨大壓力,不得不降低入學標準以吸引更多學生,進一步影響了教育品質。對於一些地處偏遠或名氣較低的學校,招生困難尤為顯著,甚至可能面臨無法招收到足夠學生而被迫關閉或合併的風險。

隨著學生人數減少,學校的學費收入也大幅下降,導致財務困境。學校需要尋找其他收入來源,如增加海外學生招生、發展產學合作計畫等。然而,這些措施短期內難以見效,學校的財務壓力依然很大。一些學校甚至需要裁員或縮減教職員工的福利來應對財務困境,這對於已取得教職的博士來說,意味著工作穩定性受到威脅,可能面臨失業或被迫轉職的風險,這對職業生涯和生活造成了極大的不確定性。

財務困境也影響到研究經費的分配。隨著學校收入減少,研究經費變得更加稀缺,競爭也更加激烈。教授們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申請有限的研究經費,這不僅增加了壓力,也影響了研究工作和學術發展。經費短缺可能導致一些有潛力的研究計畫被迫中止或延遲,從而影響學術進步。

由於學生人數減少,一些學校可能會要求教授承擔更多的教學任務,甚至跨學科授課。這增加了教授們的工作量和壓力,減少了他們從事研究的時間和精力。對於一些教授來說,過多的教學任務可能導致職業倦怠,影響他們的教學品質和研究效率。

少子化的影響下,大專院校的縮減規模意味著管理職位和領導機會也相應減少。這對於已取得教職的博士們來說,職業發展的機會變得更加有限。學術升遷和職位晉升的難度增加,需要更加努力才能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中脫穎而出。

在學術界外尋找機會成為一些博士們的選擇。這需要轉化和適應新的工作環境和要求,可能面臨職業轉型的挑戰。對於一些專注於學術研究的博士來說,進入企業、政府或非營利組織可能需要重新學習和適應不同的職業技能和文化。

不僅在台灣,即使歐美沒有嚴重少子化問題的國家,或者能靠國際學生來維持人數,但也面臨著其他重大挑戰。例如近年來,歐美媒體頻繁報導高等教育中兼任教授(adjunct professors)數量迅速增加,且他們的待遇愈來愈差。這一現象背後蘊藏著深刻的結構性問題和社會動態,反映了高等教育體系的變遷和挑戰。

讓我們來看看一位典型的兼任教授的生活。瑪麗擁有文學博士學位,在三所不同的大學任教,每學期需要教授五門課程。每天早晨,她開車前往第一所大學,利用短短的時間為課堂做準備。中午,她趕往第二所大學,午後則在第三所大學結束一天的教學。瑪麗幾乎沒有時間進行研究,也無法參加學術會議來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她的收入僅能勉強維持生活,且沒有任何醫療保險或退休保障。這樣的生活讓瑪麗感到無比的壓力和焦慮。

在過去十年中,許多歐美大學面臨嚴重的財務壓力。政府對高等教育的資助不斷減少,使得大專院校不得不尋找削減成本的方法。與專任教授相比,兼任教授的薪酬和福利成本低得多。這導致學校更傾向於雇用兼任教授來填補教學崗位,以應對財務困境。兼任教授的雇用方式為學校提供了更大的靈活性。學校可以根據學生人數和課程需求的變化,靈活調整兼任教授的數量和課程安排,避免了全職教職員工帶來的長期人力成本和合約束縛。

為了吸引更多學生,許多大學擴展了課程和學科的範圍。兼任教授在某些專業領域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可以補充專任教授的不足,提供更多樣化和實用性的課程。這種需求促使學校更多地依賴兼任教授來滿足教學需求。 

兼任教授的薪酬普遍低於專任教授。許多兼任教授只能按課時計酬,每教一門課可能只獲得幾千美元。這些薪酬往往不足以支付生活費,使得他們需要兼職多個教學職位,甚至尋找其他工作來維持生計。這種經濟壓力對他們的生活品質和心理健康造成了極大的影響。兼任教授通常不享有醫療保險、退休金等基本福利。他們的工作不穩定,合約期通常只有一學期或一學年,缺乏長期保障。這導致他們的生活和職業前景充滿不確定性,進一步增加了他們的壓力和焦慮。

有些兼任教授需要同時在多個學校任教,以增加收入。他們的工作量大,但卻沒有相應的支持和資源。缺乏辦公室、研究經費和學術支持,使他們難以進行研究工作和職業發展。許多兼任教授不得不在咖啡館或家中備課,缺乏基本的教學設施。

兼任教授的待遇和工作條件影響了教育品質。由於工資低、壓力大,他們難以投入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在課程準備和學生輔導上。此外,兼任教授的高流動性和不穩定性也不利於課程的連續性和一致性。學生無法從穩定的師生關係中受益,教學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專任教授和兼任教授之間的待遇差距加劇了學術界的兩極分化。專任教授擁有穩定的工作和豐厚的福利,而兼任教授則面臨低薪、缺乏保障的困境。這種不平等不僅影響了兼任教授的生活品質,也損害了學術界的整體形象和聲譽。學術界內部的不平衡進一步削弱了其對優秀人才的吸引力。

兼任教授難以參與研究工作,這不僅限制了他們的職業發展,也影響了學術創新的進程。缺乏穩定的研究經費和時間,使得他們難以進行長期的研究計畫和發表高品質的學術論文。這對整個學術界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損失,因為許多具有潛力的研究計畫因此被迫中止。

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迫切需要《離開學術界》。這本書不僅為學術界人士提供了寶貴的職業轉型指導,幫助在非學術界找到理想的工作,還為任何考慮職業轉型的人提供了普遍適用的方法和技巧。無論你來自哪個行業,通過自我評估、職業探索、技能轉化和面試準備,你都能成功過渡到新的職業領域,開創職業生涯的新篇章。

職業轉型是一個充滿挑戰但也充滿機遇的過程,只有勇敢邁出第一步,才能找到屬於自己的理想職業。凱特林的《離開學術界》為讀者提供了清晰的路徑和實用的工具,幫助我們在職業轉型的道路上取得成功。





本文原刊登於閱讀最前線【GENE思書軒】

沒有留言: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