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15日 星期四

線的故事:知識和藝術交織的布






先說件糗事。某年春節回馬來西亞過年,大年初一在餐廳用餐時,被媽媽發現我隨意亂穿一件破了大洞的衣服,正當她勃然大怒想要以傳統習俗的觀念數落我時,我情急之下先回她說,返鄉過年,應該是要感念小時候父母為了生活辛苦打拚讓我們衣食無憂,連衣服破了也捨不得丟,長久下來也養成我勤儉持家的精神,莫忘世上苦人多⋯⋯。有驚無險化解這場家庭衝突。

但事實也正是如此,與台灣過去經濟發展的脈絡頗為相似,在我兒時的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紡織業是經濟發展起飛前最重要的產業之一。我有好幾位親戚在紡織工廠上班,三不五時帶回一些碎布給我阿嬤。家裡的床單、被子,還有我們上學前穿的衣褲,可能是來自某位親戚穿過的,或者是阿嬤一針一線用碎布縫出的。等我長大後,紡織業慢慢轉移到工資更低廉、政府法規管制更少的其他國家,在星馬便成了夕陽產業。但不同的是,我們越來越少穿舊衣,甚至許多衣服還沒穿破就被丟棄,衣物成為唾手可得,也隨手可棄的日常消耗品。

現今衣物不斷推陳出新又物美廉價,身處在這個快時尚時代,波斯崔爾(Virginia Inman Postrel)的《棉花、絲綢、牛仔褲:從畜牧、紡紗到工業革命,一窺人類與紡織的文明史》The Fabric of Civilization: How Textiles Made the World)挑戰了我們對織品的普遍看法,並重新評估這些日常品背後的歷史意義和文化價值。織品在形塑我們今天生活的世界佔有重要的地位,也是映照出社會結構、文化價值和技術發展的一面鏡子。






《棉花、絲綢、牛仔褲》有著多維度的探索,波斯崔爾不僅探討織品的材質和製造技術,還深入介紹織品在不同文化、經濟和社會中的影響。在纖維、線、布、染色技術,貿易商、消費者、創新者等主題下,結合了藝術、科技、歷史和社會學的視角,提供一張經緯分明而全面的布景,展現織品的豐富性和重要性。她先以織品的技術史來看:從古老的手工紡織技術到現代的機械創新,詳細揭示織品在各時代的發展和影響,例如原本是某文化或地區的特色織物,又因為貿易和商業活動而在全球流通。另外,深入探討織品在人類歷史中的重要角色,不僅是日常生活的一部份,也是文明進步的核心驅動力。波斯崔爾透過生動有趣的案例和故事,使織品的技術和歷史活了起來。

縱橫的線,成就古今的布

漢字中,只要有「糸」部的字,就和織品有關,中文仍有許多現代常用的字詞,最早就圍繞著紡織的概念發展而來,例如組織、交織、編造、細緻、綿密等等,波斯崔爾也告訴我們,英文中有許多字詞,例如捏造(fabrication)、文本(text)、秩序(order)等,也和紡織有關。

織品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發明之一,它們存在已數千年。紡織生產中的每個要素(纖維、線、布、染料)都需要人類的聰明才智把「無」變成「有」。波斯崔爾從早期的手工紡織開始,講述如何從動植物纖維中製作出線和布料。植物纖維可以從植物的莖、葉、果實、種子等部份採集,例如棉花纖維從棉花種子、麻纖維從麻莖中採集。動物纖維可以從動物的毛髮、皮膚等部份採集,例如羊毛纖維從綿羊毛、蠶絲纖維從蠶的絲腺中分泌。

採集回來的動植物纖維,首先需要整理、去除雜質。植物纖維可以用水洗滌,動物纖維則以手或機械梳理,這些整理體現了我們祖先對大自然的認識。整理好的動植物纖維才可以進行紡紗,把纖維拉長並纏繞成線。接著,紡紗後的線可以進行捻線,把兩根以上的線扭曲在一起,增加線的強度和耐磨性。而為了紡紗和捻線,古人也發明出各種工具,波斯崔爾描述了歷史上各時期的技術創新,例如輪轉紡車、梭子和機械紡織機,以及這些技術如何改變生產方式。

捻線後的線最後可以進行織造,把線交織在一起便形成了布料。非常有趣的是,在書中,波斯崔爾告訴我們,數學和幾何學最早的源起,是為了解決織造的問題。如果隨手拿塊布來仔細端詳,就可知道把線織成一塊布是多麼複雜的幾何學問題。另外,織物上的圖案,可以是簡單的幾何圖案,也可以是一幅場景複雜且充滿細節的畫,圖案的設計需要運用數學和幾何學原理來計算圖案的尺寸、比例和位置。織品不僅成為我們的衣物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還被用來創造藝術與文化,例如描繪歷史事件、神話或宗教寓言的掛毯、地毯等,可以用來表達人們的思想、情感和信仰。

織造而成的布料,可以用天然染料或化學染料進行染色,化工產業最早即是為了合成染料而誕生。現在,我們以為天然染料可能比化學合成染料更無毒或環保,可是波斯崔爾很有實驗精神地帶我們還原製造現場並且翻轉過去的成見。古代用天然染料在進行染色時,染坊所製造出的污染和散發的惡臭不亞於早期的化工廠(我自己也玩過藍染,染缸的氣味確實不太好聞),例如在古羅馬,紫色布料的衣服只有權貴才穿得起,因為紫色染料來自稀少的海螺,那些紫色衣物事實上可能會散發出噁心的惡臭;波斯崔爾也帶我們到美國加州洛杉磯的一家大型染整廠,參觀他們如何利用科技節約能源和水源並且減少污染。

工業革命和資本主義的背後推手

從貿易角度來看,織品是世界上最早的商品之一,歷經數世紀的交易,絲路便是過去世界上最重要的貿易路線之一,連接各地不同的文化,並促進商業發展。《棉花、絲綢、牛仔褲》探討了織品在全球貿易的地位,以及如何驅動經濟發展和文明交流。埃及亞歷山卓港、中國蘇杭、墨西哥城、日本奈良、英國曼徹斯特、義大利佛羅倫斯、法國里昂等許多著名的富裕城市,就曾是織品生產或交易的中心。

織品不僅是重要商品,在政治和經濟的權力發展中也扮演極其重要的角色。英國的工業革命始於紡織業的發展,從原本的家庭手工業轉變為高度機械化的工業,進而成為日不落帝國稱霸全球;織品貿易也推動了金融創新,例如在佛羅倫斯大力促成文藝復興的梅迪奇家族(House of Medici)原本是經營紡織業,賺入大把鈔票後才轉型成金融世家,他們把複式記帳的方式引進銀行的管理中,催生出資本主義。

織品是生活的必需品,它們將持續影響人類的未來,本書最後討論了織品如何在現代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從服裝到醫療用品,以及對於未來技術的持續創新。舉例來說,近年越來越常見的涼感衣物造福了在酷熱天氣下生活的人們,太空科技所用的磁心記憶體,也運用了精密的編織技術。而我自己更是紡織技術創新的受益者,因為一年四季都會大量流汗的體質,過去穿著棉衣常常面臨乾不了,或者是乾了之後留下尷尬的鹽漬。但現在各種人造纖維卻可以解決這個問題,當各種快乾排汗的機能布料越來越物美價廉後,我把衣物全換成機能布製造的,和棉布揮別。

相信織品會持續在未來發揮重要作用,繼續形塑我們所生活的世界。波斯崔爾在本書的敘述方式引人入勝,是紡織和歷史愛好者的必讀佳作。




【欲閱讀全文或更豐富內容,請參閱〈科學人知識庫〉2023年第256期11月號】

沒有留言: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