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22日 星期二

是想要,還是必需?——漫談我們為什麼要戀愛








五年前,如果有人說我終究會得到真愛,我多半會嗤之以鼻。其實,我當時就懷疑,自己是否真的要單身直到死,一輩子不能、也不配得到愛情和幸福?

無獨有偶,《為什麼要戀愛:情愛、孤獨與人際關係》Wired for Love: A Neuroscientist's Journey Through Romance, Loss, and the Essence of Human Connection)的作者,美國芝加哥大學醫學院腦動態實驗室主任史娣芬妮.卡喬波(Stephanie Cacioppo)也曾認為她不會墜入愛河,雖然她早期力排眾議研究浪漫愛情的神經科學基礎,但卻未曾發現同事對她的好感和示愛。因為她一直是位工作狂、愛著自己的工作,直到她因發燒而差點錯過真愛。




想要研究浪漫愛情,要先攻克學術圈的冰冷理性

首先,我必須要說,一本科普書能夠讀到熱淚盈眶,甚至潸然淚下,也算是個奇特的經驗。史娣芬妮不僅是以一位神經科學家的身分和角色來討論戀愛關係,她在《為什麼要戀愛》中每個篇章,都加入了自己的感情世界,用她和丈夫感人肺腑的愛情來不斷印證書中的科學。她的先生,約翰.卡喬波(John T. Cacioppo)也是位著名的心理學家,創立了芝加哥大學認知與社會神經科學中心,同樣是位工作狂,而研究的是孤獨對人的影響,兩人年紀相差超過20歲。她研究戀愛的好處,他研究孤獨的危害,用兩人的故事為本書鋪墊,相得益彰!

《為什麼要戀愛》的內容得來不易,因為當史娣芬妮在學術事業早期決定投入研究愛情的心理學時,不少師長都反對,甚至明白告訴她那是自毀前程,因為當時並沒有多少心理學家認真看待這個議題,畢竟研究浪漫愛情不夠嚴肅和實在。並且「愛」這個議題也不夠具體和過度主觀,難以有效研究。她早期申請研究經費時,甚至要把「愛」改成「配對連結」(pair-bonding)才終於過關。

浪漫愛情的心理學怎麼會不嚴肅和不實在呢?

然而,一旦浪漫關係變得越來越罕見,甚至可能動搖國本。並且許多社會事件也是所謂的「因愛生恨」而起。事後諸葛地分析,浪漫愛情的心理學怎麼會不嚴肅和不實在呢?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對愛的需求看來不如躲避病毒的危險那麼迫切,可是疫情趨緩後,對單身人士來說,就少了躲避約會的藉口。史娣芬妮指出,部份單身人士甚至出現「約會恐懼」。另一方面,疫情期間的封城,全家成員長期關在家無法自由外出,對婚姻和家庭關係造成的各種影響,媒體也曾爭相報導。

《為什麼要戀愛》指出,美國在1950年代僅有兩成多的成人仍單身,如今卻有五成。交友軟體的營收從2015年的16億9000萬美元躍升至2020年的30億8000萬美元,預計2025年還會增長一倍。事實上,我就是使用了交友軟體才發展出現在的穩定關係,因為我客觀理性地分析發現,要在忙碌多變的現實生活中,巧遇上最適合的伴侶,猶如大海撈針。一款有眾多目標明確的使用者,而且正派經營的交友軟體,才能大幅提高配對成功的機率,於是我的浪漫關係就是在一點也不浪漫的考量下發展出的。這對一些朋友來說有點匪夷所思。或許不能認真面對這個問題,也是許多現代人難以尋覓真愛的原因之一。

史娣芬妮的真愛也得來不易,她原本是法國人,在瑞士日內瓦工作。機緣巧合下,在中國上海的一場神經科學研討會中遇見在美國芝加哥工作的未來丈夫,兩人有極高的相似性,於是很快墜入愛河。他們談了一段時間的遠距離戀愛,大多時候在跨國參加學術研討會時秘密溜出去約會,後來心血來潮決定結婚,臨時起意到了法國巴黎的一座公園進行儀式。身為馬來西亞人,我也是到台灣工作才認識現在的妻子,雖然出生和成長於不同國家,我們在價值觀和許多喜好上都有很高的默契,可能多次發生了神經科學上描述腦波同步的「腦對腦曳引」(brain-to-brain entrainment)的現象。

心靈與化學反應,何者影響著我們的戀愛感?

拜疫情所賜,我們結婚時,雙方家長都沒見過面,婚後近三年才回到馬來西亞老家。結束頻繁會見親戚交代婚事的巡迴行程後,我和妻子在吉隆坡一家購物中心的咖啡館裡讀這本書,每讀完一章,都要偷偷望向在另一桌帶心理手作活動的妻子,無比慶幸自己能夠得到真愛。書中提到,當我們眼神交會時,鏡像神經系統(mirror neuron system)被刺激,能夠理解並預測對方在想什麼;當我們擁抱時,大腦釋出催產素(oxytocin),促進了我們的身心健康;而讀著這本書的後半部時,我獨自一人搭機回台,思念著還留在馬來西亞繼續旅行的妻子。史蒂芬妮也指出,小別勝新婚是有道理的。研究顯示,遠距離的伴侶比天天見面的夫妻更常從事有意義的活動,因為不再把陪伴當做理所當然。我簡直是把這本書的內容,在真實生活中複習一遍,並且也在讀感情關係中的科學。

覺得我太放閃嗎?單身或失去一段關係就要覺得不是滋味嗎?其實,這本書是為在人生中任何感情階段的人而寫,無論尚未開始、正在進行中,或已經結束,都能在讀《為什麼要戀愛》有不同的體悟!大多數關於感情關係的書籍,是為已經或想要談戀愛的人撰寫的。然而,沒有任何戀愛關係的人也可以藉由閱讀這本書,了解戀愛中形成穩定的幸福健康關係。

史娣芬妮本身是頂尖的浪漫關係心理研究者,她也對自己的婚姻做了觀察,並詢問自己有關研究工作中會提問的問題,例如:他們一見鍾情背後的原理?當他們經常相隔兩地時,為何仍感覺非常接近?如果沒有身體上的吸引力,他們會墜入愛河嗎?兩個工作狂要如何在極為忙碌的事業中兼顧家庭呢?

從社會神經科學的某個程度上來說,愛其實是種必需品

《為什麼要戀愛》告訴我們,從社會神經科學的某個程度上來說,愛其實是種必需品。她的研究發現,透過功能性磁共振造影(fMRI),戀愛不僅讓大腦的愉悅中樞活躍,也活化認知系統,也就是我們用來獲取知識並了解周遭環境的能力。有人類學理論認為,我們智人的大腦相較其他靈長類動物更發達,是因為我們要處理更為複雜多變的社交訊息以及維持親密關係來共同撫育後代,因此需要設身處地去理解他人的心智活動。作者也讓我們理解並培養浪漫關係,在關係中自我拓展(self-expansion),在愛中學會成為更好的自己及伴侶。

相信我們在現實生活中,也見識過許多人不懂處理感情中的衝突。而史娣芬妮也從生物學的角度闡述了我們為什麼會形成戀愛關係。她以自己家庭為例,解釋了如何從父母那裡學到依戀在戀愛關係中發揮的重要作用;她的許多研究也發現,愛情對疾病和受傷的恢復也有很大的助益,甚至在她的關係中,在伴侶生病時身體力行地互相扶持和照顧。她也經歷了他們關係整個成、住、壞、空的過程。後來發展甚至令人不勝唏噓,這本書最後也談到痛失摯愛後,要如何走出悲傷深淵。

大量心理學實證研究一再告誡我們,健康穩固的感情關係是要後天努力培養的,這世界上不存在真正天造地設的伴侶,王子與公主永遠幸福地在一起真的只是童話。《為什麼要戀愛》讓我們經營百年修得共枕眠的感情關係,是一輩子值得珍惜的學習經驗!


【欲閱讀全文或更豐富內容,請參閱〈科學人知識庫〉2023年第253期03月號】

沒有留言: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