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大彭明輝老師在《蘋果日報》發表了〈兩岸之間只有一個問題〉一文,商周專欄作家李柏鋒(其實他的專欄不僅在商周了XD)在臉書簡單作了些評論了,知名社運人士陳豐偉跟著在臉書也作了些負面批評,加上知名部落客林雨蒼也在臉書寫了些評語。後來彭老師得知了這些訊息,就在部落格發表了篇長文〈近況與「兩岸之間只有一個問題」一文〉回應。
台灣數位文化協會執行長徐挺耀在PunNode發表了一篇文章〈回應彭明輝的「兩岸之間只有一個問題」一文與其他人對該文的批評〉,主旨是彭老師的憂慮並非杞人憂天,如果台灣的產業再不盡快升級,是有可能被大陸打趴的;接著中國作家余杰也在想想論壇發了一篇長文〈莫將納粹當天使──駁彭明輝《兩岸之間只有一個問題》〉回應,這篇文章的批判性更加強烈。雖然裡頭提到許多不爭的事實,不過我想彭老師並沒有文章提到那樣膚淺,余杰先生可能是多慮了。
前天我剛好見到彭老師,稍微談到李柏鋒和陳豐偉的言論。他也說主要是擔心大陸和台灣產業已有重疊,台灣不能掉以輕心等等。我想,彭老師會反應那麼大(理性上來說也不算太大XD),主要也應該是因為李柏鋒和陳豐偉是彭老師認為很有見地的人吧。在台灣自由民主的社會,這篇文章能引來大家關注甚至批判,也不是壞事,只要辯論的過程是理性的,在這幾篇交鋒的文章中,雖然不見得有全面地對話到,但也不失理性的風度。多元且理性的思考對自由民主社會來說不僅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
柏鋒兄在昨天也在部落格發表了文章〈回應彭明輝老師的兩岸觀點〉回應,提到與其產業升級,還不如開創新產業。他也還提到台灣人在工時上的耗時,以及壓力和收入的問題,對資訊消化的低落等等,這點我想和彭老師的觀點應該不衡突;然後雨蒼兄也在臉書的「近況動態」中寫了他的看法(他這一兩天應該會整理成更完整再貼到部落格「雨蒼的終端機」上)。
這幾次剛好有些淺見,在柏鋒兄的鼓勵下,就在這裡整理一下,主要是想探討台灣的國際資訊及視野,還有小國台灣需要害怕和投靠大國中國嗎?
李柏鋒在《聯合報》有篇文章〈蠢人才會跟中國比〉很有啟發性!中國愈來愈富裕與強大是事實,可是老實說,在富強的同時,中國有比台灣贏得更多先進國家的尊重嗎?我敢說,對中國又敬又畏的,都是落後國家!中國人就算再自我感覺良好,如果有機會,他們會想留國內還是到他們瞧不起的歐美國家,這個大家心知肚明。不過,中國畢竟也是個正常的獨裁國家,是台灣必須要面對的__(這個__請自行填充)。
先就國際觀來說吧,就彭老師在文章中指出「檢查制度的大陸媒體卻供給民眾遠比台灣更優質而豐富的國際資訊和視野。」來討論。因為離上次去中國太久遠了,我就從另一個較熟悉的國家來談好了。我馬來西亞的家住在柔佛新山(Johor Bahru),就在新加坡隔壁,因為大馬電視台實在太難看,我們柔佛人大多都只看新加坡電視台(柔佛應該是大馬唯一接收得到新加坡電視台訊號的一州)。
新加坡的無線台只有五六台吧(小時候只有三台),有其中一台是專門以英語播報國際新聞為主的Channel NewsAsia。對以英文為主要媒介語的新加坡人而言,看CNN和BBC是不太費力的(就跟台灣人看中國央視一樣XD),要不然新加坡電視台把外媒的東西剪進去播(就像台灣大多數新聞台的做法一樣)也更輕鬆。可是我發現,人家專門播報國際新聞的這個電視台,所有新聞都圍繞一個主題,就是那些事件會對新加坡,或者東南亞甚至亞洲的政經造成什麼影響來播報的,而非被動地接受外媒的觀點!發生了重大事件,也都會找專家來分析對新加坡或東南亞甚至亞洲的長短期影響。
我是大約18年前來台灣念書的,來自不同國家地區的朋友,對台灣不解或不習慣的地方不盡然相同,可是幾乎所有僑生朋友都有一個非常大的共同不解--那就是,為何台灣媒體沒有國際新聞?就算有,也是沒有國際觀的「國際」新聞,要嘛是無關緊要的花邊新聞,要不然就是無保留地接受外媒的觀點。我過去有篇文章〈台灣的國際觀困境〉探討這點。
我有不少中國朋友,但我很不屑中國政府的專制、獨裁和極權!我個人也對新加坡沒太大的好感,因為他們的專制和管控言論的程度不下中共。不過,說句公道話,雖然說他們有政府支持媒體,所以不必擔心市場,但我並不認為那是主因,因為一來我想這個新聞台一定有市場,因為連我在馬來西亞英文沒有很好的爸媽都在看XD 二來,台灣過去戒嚴時期國家控制媒體的時候,就提供了更優質而豐富的國際資訊和視野了嗎?台灣就算是中文媒體,提供的大部分直接翻譯自歐美媒體的國際新聞,無條件地接受人家的觀點。
這個問題原因應該可能是,一來過去台灣政府就算是專制獨裁時期,都不想讓台灣人瞭解太多國外的事物,以免認識到威權的可惡可恨。這讓台灣人完全不曉得一個有自己國際觀的媒體的重要;二來,台灣鼓勵的填鴨式教育,只注重生活上可以很快用到的技能,忽略了瞭解國際大事也是社會發展長遠來說不可或缺的;三來,對歐美日的崇拜太超過了,以為月亮在國外就是又圓又大,可以毫無保留地接受;四來,過度偏重理工科的發展,長期忽略需要瞭解國際情勢的文法商和社科的發展,導致技術性官僚治國,對國際事務瞭解僵化無彈性!
上述的問題,導致台灣新聞不僅缺乏國際觀,還水準低落!解決之道並非沒有,我承認有國際觀的媒體不易打入主流,但並非不可能。如果現在因為市場做不起來,那公共電視總可以像BBC那樣成立新聞台了吧?公視成立的新聞台,就能夠盡量不管市場而播報有國際觀的新聞了吧?就算閱聽的大眾一開始不多,但先影響一部分有識之士,待社會大眾漸漸理解這些國際資訊和視野的重要性,就會悄悄有了更好的改善。
然而非常可惜的,現在的立委和高官,仍因黨派的私心而打壓公視的發展。就以台灣最大最可敬畏的競爭對手韓國來說,他們有三家公共電視公司(KBS、MBC和EBS),2009年的總預算是1.35 兆韓元(約新台幣378億元) ,為台灣公視(每年九億新台幣補助)的42倍(用人口來校正了,也有19倍!)!更甭提英國的BBC和日本的NHK了!說穿了,讓台灣陷入國際觀困境的,終究又是一個台灣政黨惡鬥,還有政權以試圖掌控或排擠優質媒體來愚民的問題!
我們當然也要注意的是,專制極權國家會把他們欲圖控制人民的心態悄悄灌輸到媒體裡頭(請參見〈獨裁者的進化與學習〉)。例如中共和新加坡,不管他們的國際資訊和視野如何寬廣,都不能碰觸到自己國家社會所謂的穩定!也就是說,會造成人民懷疑自己國家政策和制度的資訊,絕對不會出現在媒體(甚至部落格)上!對於思想和觀點更多元的台灣來說,要呈現多元的國際資訊和視野,有可能會比他們吃力些,但台灣現在的問題不是一元,而幾乎是零元XD
再來另一個問題,就是在大國夾縫中的小國如何生存?我們可以看看北歐的芬蘭、東南亞的新加坡和中歐的瑞士,她們全都在困境中走出了自己的路!台灣高等教育界和政界,有許多留美人士,所以都愛學美國那一套。可是美國是地球上最獨特的國家,台灣的人口、國土和資源遠遠不及美國,因此在大國旁生存而且還富裕的小國(相對的小),才是值得台灣學習的對象。
像芬蘭和新加坡,前者過去在蘇聯時期,經濟長期依賴蘇聯,他們漸漸發現蘇聯不可靠後,就大力投資教育、設計和科技,後來走出了自己的路,成了富裕的高科技國家!新加坡是個幾乎完全沒有資源的國家,而且還夾在大馬和印尼中間,和印尼還發生過小型軍事衝突!在1965年被逐出馬來西亞聯邦時,一窮二白!我小學的時候,新加坡的人均收入和大馬大城市差不多,因為關稅較低,所以物價低廉,我們家常去新加坡消費和購物。到了高中的時候,就來個大逆轉,他們到我們新山來瘋狂消費購物了XD 新加坡大力投資教育,保障中低階級的利益和福利,並且多元地發展化工業、科技業、運輸業、旅遊業、金融業和服務業,有效地多元投資才有今天的成就!
最了不起的,其實是瑞士!瑞士是個非常有趣的例子,瑞士也夾在多個如虎似狼的強國之間,台灣只有一個中國,而且背後還有美國撐腰。瑞士的獨立建國也充滿血淚,他們有今天超級安定和富裕的生活,是努力爭取來的!不是天上掉下來的!瑞士的建國史,可以參見藍弋丰的這幾篇文章:〈瑞士鄉民無雙戰史(1)〉、〈瑞士鄉民無雙戰史(2)〉、〈瑞士鄉民無雙戰史(3) 〉。
用瑞士來當好例子,還有個原因是,他們國內主要有三大不同民族,就是講德語、法語和義大利語的三大民族共同組成聯邦。對講德語、法語和義大利語的民族有刻板印象的話,就應該會想到這三大民族迴異的民族性,在同一個國家裡頭是會有多混亂啊!連三個幾乎無法用語言溝通,而且文化差異頗大的民族都可以搞得這麼融洽而且富裕安定,我相信制度才是最重要的關鍵!民族性可以解釋一些即有的現象,可是並不是國家社會發展的限制,國家政經制度才可能是最重要的關鍵!《國家為什麼會失敗:權力、富裕與貧困的根源》(Why Nations Fail: The Origins of Power, Prosperity, and Poverty)這本好書值得參考(請參見〈國敗論-國家為什麼會失敗?〉)!
瑞士的制度最優異之處,就是他們實施的是直接民主,任何議會通過的法案,公民都能公投否決!更有趣的,可以參考風險專家納西姆.尼可拉斯.塔雷伯(Nassim Nicholas Taleb,نسيم نيقولا نجيب طالب)的《反脆弱:脆弱的反義詞不是堅強,是反脆弱》(Antifragile: Things That Gain from Disorder)對瑞士下而上民主如何穩定、從容和自制有更進一步的瞭解(請參見〈脆弱的反面不是強固,是反脆弱(Antifragile)〉)。
台灣雖然已進入了民主時代,可是絕大部分主政者仍僅認知到上而下的民主,可是真正有效的民主,是下而上的(請參見〈台灣的半套式民主〉)!不僅是投票選舉而已,還包括了公民的參與、有效的監督、法治的精神、獨立的司法、實質的公平、權力的制衡、自由的言論、多元的社會、開放的氣氛、透明的政策與進步的媒體!
另外,彭老師提到大陸工程方面的書籍遠比台灣札實、有用、豐富、完整,我想這個問題可能不大,原因有二:一來,台灣的理工學界偏重使用英文文獻,這些英文書的品質很有可能在大陸的中文書之上。像我的工作,在學術專業上幾乎完全不用任何中文的資料,即使對岸的同行也愈來愈偏重英文的資料。所以,我們可能要比較的是一般社會大眾閱讀的書籍之質與量。不過,理科的狀況和工科及社科可能有差吧,這可以再討論;另一個原因,又要提到瑞士。
就拿瑞士的德語區來說,如果跟同樣以德語為國語的奧地利相比,瑞士德語區的出版品或者文化刊物之質與量能和奧地利相提並論嗎?奧利地也能和德國相提並論嗎?拿瑞士法語區和法國比,以及義大利語區和義大利比呢?如果降一比,我相信瑞士會整個遜掉!《反脆弱》也提到瑞士人平均教育程度在西方國家裡也不算高的,德國在高等教育、科技研發和工業上,整體上也比瑞士強很多。因此,從出版品和教育上來看,根本無法想像瑞士的人均國民所得比德國、法國和義大利還高!就算出版品的品質,中國會追上台灣,但台灣因為市場和言論的自由,可以接觸到的比中國變得更廣和多元了,只要台灣人還有學習能力和獨立思考的精神,短期的劣勢也可能轉化成長期的優勢。
瑞士,勇敢地走自己的路,從此也不必擔心害怕德國、奧地利、法國和義大利!台灣不可能成為瑞士,因為新加坡已經奪去了亞洲瑞士的頭銜!但是,如果台灣人能像瑞士那樣有遠見地發展對自己有利的產業,並且不斷地努力提升產業競爭力,珍惜得來不易的自治和民主,讓公民充分參與民主和自治,在教育上放棄僵化的做法,更加鼓勵獨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維,就算台灣整體在物質生活上落後了中國少數大城市,仍然可以過有自信和尊嚴的生活!台灣人在歐美日等國得到的尊重,現在肯定比中國人還多。如果台灣能夠在政經上更落實公平正義,而非圖利裙帶資本主義財團,讓經濟全民雨露均沾地成長,中國人反倒要來欣羡台灣人呢!
2014年2月17日 星期一
兩岸之間只有一個問題和其他等等的一些問題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