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9日 星期三

探索夢的疆界——從清醒夢到夢裡的訓練








我對做夢情有獨鍾,因為身在夢境就像經歷無法預測的奇幻旅程,讓我暫時擺脫現實的桎梏,遨遊在光怪陸離的世界。有時,我能騰雲駕霧;有時,我能闖入不存在的城市,與素未謀面的陌生人一起打怪探險。我認為若非在夢中,此生恐怕難以體驗這些離奇的場景。甚至,我的某些夢境竟然會在現實中上演,宛如命運的伏筆悄然揭曉。雖然理智告訴我,「預知夢」是大腦對記憶與潛意識的重組與解讀,但我的心底仍難掩幾分訝異。或許,夢境的魅力不僅在於它的奇幻無邊,更在於不確定的神秘感。畢竟,人生如夢,何不讓這場夢多添幾分奇幻與趣味呢?

人的一生有將近1/3的時光都在夢境中流轉。過去的科學家大多關注在快速動眼期,認為我們每晚約有兩小時沉浸於夢中。然而,後續研究卻顛覆了這項假設——做夢並非快速動眼期的專利,而是可能發生於睡眠的任何階段。這意味我們在夢中的時間遠超預期,彷彿與大腦締結了一紙夜幕低垂後無聲的契約。

美國知名神經外科醫師兼神經科學家詹迪爾(Rahul Jandial),以妙手回春的醫術和鑽研大腦的奧秘、探索人類心智的幽微角落而聞名。他在《我們為何會做夢:睡夢中的大腦如何激發創造力,以及更好地改善清醒時的生活》This Is Why You Dream: What Your Sleeping Brain Reveals About Your Waking Life)中,帶我們潛入夢境的深海,揭開大腦睡眠時的神秘面紗。

大腦的創作工廠

本書涵蓋夢境的多種面貌,從解析噩夢、情色夢,到夢境對健康與幸福的潛在影響。其中最令人著迷的是「清醒夢」,即人能在夢中意識到自己在夢中,甚至能掌控夢境的發展。這不僅能啟發科技的創新,對人類的未來產生深遠影響。過去也為無數天才帶來靈感——苯環、元素週期表、DNA 結構的發現等,皆受益於夢境的啟示。

當白晝的理性暫時被關閉,夢就像是大腦在狂歡,讓想像、情感與視覺系統全面啟動。在夢裡,負責邏輯推理與檢驗現實的「執行網路」偃旗息鼓,而「預設模式網路」則如脫韁野馬馳騁——我們夢中變幻莫測的場景,便是由電脈衝與葡萄糖編織,這也是大腦在夜晚高效運轉的證明。

夢境的轉變並非完全隨機,而是基於相似性、情緒、聯想記憶等內在規律進行。這些規律讓夢境雖然變幻莫測,卻仍有邏輯,讓我們不會在夢中感到突兀,而是自然地接受當中的場景。

夢境也有可能是基因與演化的產物,根據跨國的研究顯示,做夢者無論其文化背景,主題皆驚人地一致:被追逐、考試、情色經驗。夢境也反映人類共同的恐懼與焦慮。學齡前的兒童夢境特色,常受故事與卡通影響,但隨著他們的年齡增長,做噩夢的頻率上升,為成人的五倍。不過,雖然噩夢令人不安,卻是心理發展的必經之路。有趣的是,那些常在考試前夢見遲到、忘記複習的學生,成績表現往往較佳。這類「災難夢」或許是大腦的模擬訓練,助人提前適應挑戰,提升應變能力。

夢與我們健康的關聯

詹迪爾表示,夢既非睡眠的附屬品,也非大腦的「雜訊」。神經科學研究顯示,做夢是大腦的重要功能之一,與記憶處理、情緒調節、創造力、問題解決、心理健康密切相關。當睡眠嚴重不足時,大腦甚至會跳過非快速動眼期,直接進入快速動眼期來補充做夢時間。在某些罕見的「致死性家族失眠症」(fatal familial insomnia)中,患者會因無法入睡而在清醒時看到生動的夢境,因此無法區分虛實。從這點看來,夢不一定與睡眠相依相存,甚至可能比睡眠更重要。

如今,我們逐漸了解睡眠對身心健康的重要性。然而,我們需要的或許不是睡眠,而是夢。夢境如生命的「無聲歌劇」,讓我們在平凡的日子裡體驗不凡。夢並不是虛無縹緲的幻象,而是通往內心深處的橋樑。不過,解讀夢境並非像翻閱夢境字典那般容易。詹迪爾直言,許多關於夢的解釋往往是牽強附會,讓人以偏概全。他認為夢是大腦在特定時刻的投影,隨著人生的不同階段而改變。

夢境也可能是健康狀況的預警訊號,例如帕金森氏症、阿茲海默症等神經疾病的早期徵兆,甚至成癮與憂鬱症惡化的警報。帕金森氏症患者在夢中出現激烈動作,例如揮拳、踢腿、大聲喊叫,甚至從床上摔下,就是因為大腦無法正常抑制肌肉活動。阿茲海默症患者則會頻繁做與空間迷失相關的夢,例如夢見自己迷路或無法找到回家的路。憂鬱症患者則經常夢見失敗、孤獨、無助或反覆出現災難性場景(例如墜落、死亡)等。

詹迪爾不僅剖析了夢境的奧秘,也提供實用建議來挖掘自身潛能。他認為,解讀夢境是打開內心世界的鑰匙,探索自己的深層情感。透過夢境,我們也許能換個視角審視生活,挖掘潛藏情緒,理解潛在的焦慮與壓力。夢境中的負面情緒可能反映心理壓力或憂鬱症的惡化,提醒我們應適時尋求心理諮詢。

詹迪爾指出,清醒夢不僅能增強自我意識,還能提升幸福感。如今清醒夢是科學研究的新領域,已逐漸不再是科幻情節。就如這期56頁的文章〈擺脫噩夢,夢境工程改善身心健康〉指出,受試者利用智慧型頭帶、震動感測器等設備,在清醒夢中可獲得現實感受。未來,或許我們能「設計」夢境,在夢中自由翱翔、與偶像對話,甚至探索宇宙奧秘。應用清醒夢可拓展至心理健康,尤其對創傷後壓力症(PTSD)患者而言,透過夢境訓練可重塑創傷記憶,學習掌控夢境。除此之外,清醒夢還能改善睡眠、激發創造力,甚至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畢竟,大腦在夢境中學會打破界限,現實中自然也能突破框架。

試想未來有一天,我們能像訂電影票一樣選擇夢境內容——今晚想遨遊星際?沒問題!想加入中世紀魔法學院?你的大腦已經準備好!甚至,未來科學家或許能把夢境記錄下來,讓我們「重播」夢境,甚至與他人共享。

《我們為何會做夢》宛如一場腦科學與夢境的對話,透過生動筆觸帶領我們徜徉夢的奇幻國度。它不僅啟迪心靈,也讓我們重新審視夢境與睡眠的價值。在夢境的指引下,或許我們能揭開更多生命的奧秘,邁向嶄新的自我境界!




【欲閱讀全文或更豐富內容,請參閱〈科學人知識庫〉2025年第277期3月號】

沒有留言: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