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17日 星期三

不自然的第六次大滅絕






《第六次大滅絕:不自然的歷史》The Sixth Extinction: An Unnatural History)這本好書,是本月的泛科學選書,更難得的是,它是今年《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的年度十大好書

《第六次大滅絕》這本書有多棒呢?我本來只是拿來翻翻而已,結果不小心就一直讀下去,一直讀到想停下來休息一會,就不知不覺讀到將近一半了。這真的是本非引人入勝、不可多得的科普好書,用作者親身經歷以及歷史故事,述說地球生命史上一連串重大事件!

《第六次大滅絕》作者伊麗莎白‧寇伯特(Elizabeth Kolbert)是位非常傑出的科普作家,她曾獲得2005年美國科學促進會新聞寫作獎、2006年美國雜誌類公共議題報導獎、Lannan文學獎、學術傳播獎,2010年又獲得第十六屆年度Heinz獎、美國雜誌類新聞評論獎、古根漢基金會科學寫作獎。

《第六次大滅絕》並沒有像許多倡導生物保育的書籍一樣,聲嘶力竭地為將永遠消失於地球上的生物請命,而是用生動的筆觸,讓人感到大滅絕事件是歷歷在目的。

《第六次大滅絕》透過歷史,讓我們先瞭解科學界是如何發現「物種滅絕」這一回事,即使在今天我們從各種管道清楚地知道過去曾縱橫地球的許多生物,例如著名的恐龍、菊石和三葉蟲等,都只剩下無數的化石供人瞻仰。可是知道地球曾多次發生大滅絕,和我們體會到大滅絕,又是兩碼子事。我們人類,毫無疑問地,正快速地殘害許許多多千萬年來演化形成的物種,其中好多都是天擇千錘百鍊的精品,讓它們悲哀地永永遠遠地告別世界。

我們還不清楚許許多多永遠逝去的生物,對我們來說是什麼樣的寶藏,或者它們在整個地球生態系統中的角色。例如我們對覆蓋地球大部分面積的海洋所知還不如天邊的月球,可是我們卻大量地排碳而造成海洋暖化和酸化,而終極的後果我們仍然不清楚,雖然有很大部分人口是要靠海洋來提供食物。

我們人類,從工業文明興起後,幾乎不曾停下腳步來好好認識它們。甚至我們也不曉得我們人類究竟還能在生物物種愈來愈貧瘠的地球延續多少代!即使沒有人類,地球過去也經歷了五場大滅絕事件,而事實上,地質年代的劃分,就是直接或間接地根據主要物種的滅絕來定的。上一場大滅絕,我們都熟悉得很,因為在地球上繁衍了上億年的恐龍,幾乎全都滅絕了!

如果千萬年後,我們的後代(如果還有的話),或者外星人來到地球來看,他們鐵定會發現這個世紀,可能也是地球有史來最大規模的生物大滅絕,而我們正好「有幸」目睹這個巨變。有災難片會以慧星撞地球啊、外星人入侵啊等等為聳動的題材,可是當我們周遭正發生了比災難片實際上更悚目驚心的劫難,卻沒多少人正視過。

寇柏特試圖在世界各地奔走,到雨林、群島、海洋、動物園等處,去追查的一場場正在進行中的大滅絕事件,並將這事件放進更寬闊的生命史背景脈絡中。《第六次大滅絕》藉由五種已消失的物種(乳齒象、大海雀、菊石、筆石、尼安德塔人)以及七種瀕危生物(珊瑚蟲、顆石藻、巴拿馬金蛙、鬼針游蟻、雙翼果、避光鼠耳蝠、蘇門答臘犀牛)的故事,來探討地球環境的變遷與人類的處境。

今天地球上面臨的危機,既非天災(小行星撞擊地球)、也不是地變(龐大的火山爆發或冰河時期降臨)的錯,所以我們沒有THEY可以抹黑,一切幾乎都是WE的錯。我們現在有了許許多多過去人類所有世代都未曾享有的榮華富貴,以及一堆新奇的科技,讓我們大多數人的大多數時候脫離了大自然,從沒體認過我們其實也是地球生物演化的產物,我們不過是地球生物的一份子而已。

讀了《第六次大滅絕》,很難說我們會馬上想到,我們還能為生物圈未來保留什麼,可是至少我們先得要面對問題,才能開始尋找答案。很幸運的,《第六次大滅絕》提供了我們絕佳的入門。





書摘:


生存遊戲的規則改變了-《第六次大滅絕:不自然的歷史》

芬克島上的大海雀-《第六次大滅絕:不自然的歷史》


沒有留言: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