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做夢情有獨鍾,因為身在夢境就像經歷無法預測的奇幻旅程,讓我暫時擺脫現實的桎梏,遨遊在光怪陸離的世界。有時,我能騰雲駕霧;有時,我能闖入不存在的城市,與素未謀面的陌生人一起打怪探險。我認為若非在夢中,此生恐怕難以體驗這些離奇的場景。甚至,我的某些夢境竟然會在現實中上演,宛如命運的伏筆悄然揭曉。雖然理智告訴我,「預知夢」是大腦對記憶與潛意識的重組與解讀,但我的心底仍難掩幾分訝異。或許,夢境的魅力不僅在於它的奇幻無邊,更在於不確定的神秘感。畢竟,人生如夢,何不讓這場夢多添幾分奇幻與趣味呢?
人的一生有將近1/3的時光都在夢境中流轉。過去的科學家大多關注在快速動眼期,認為我們每晚約有兩小時沉浸於夢中。然而,後續研究卻顛覆了這項假設——做夢並非快速動眼期的專利,而是可能發生於睡眠的任何階段。這意味我們在夢中的時間遠超預期,彷彿與大腦締結了一紙夜幕低垂後無聲的契約。
美國知名神經外科醫師兼神經科學家詹迪爾(Rahul Jandial),以妙手回春的醫術和鑽研大腦的奧秘、探索人類心智的幽微角落而聞名。他在《我們為何會做夢:睡夢中的大腦如何激發創造力,以及更好地改善清醒時的生活》(This Is Why You Dream: What Your Sleeping Brain Reveals About Your Waking Life)中,帶我們潛入夢境的深海,揭開大腦睡眠時的神秘面紗。
大腦的創作工廠
本書涵蓋夢境的多種面貌,從解析噩夢、情色夢,到夢境對健康與幸福的潛在影響。其中最令人著迷的是「清醒夢」,即人能在夢中意識到自己在夢中,甚至能掌控夢境的發展。這不僅能啟發科技的創新,對人類的未來產生深遠影響。過去也為無數天才帶來靈感——苯環、元素週期表、DNA 結構的發現等,皆受益於夢境的啟示。
當白晝的理性暫時被關閉,夢就像是大腦在狂歡,讓想像、情感與視覺系統全面啟動。在夢裡,負責邏輯推理與檢驗現實的「執行網路」偃旗息鼓,而「預設模式網路」則如脫韁野馬馳騁——我們夢中變幻莫測的場景,便是由電脈衝與葡萄糖編織,這也是大腦在夜晚高效運轉的證明。
夢境的轉變並非完全隨機,而是基於相似性、情緒、聯想記憶等內在規律進行。這些規律讓夢境雖然變幻莫測,卻仍有邏輯,讓我們不會在夢中感到突兀,而是自然地接受當中的場景。
夢境也有可能是基因與演化的產物,根據跨國的研究顯示,做夢者無論其文化背景,主題皆驚人地一致:被追逐、考試、情色經驗。夢境也反映人類共同的恐懼與焦慮。學齡前的兒童夢境特色,常受故事與卡通影響,但隨著他們的年齡增長,做噩夢的頻率上升,為成人的五倍。不過,雖然噩夢令人不安,卻是心理發展的必經之路。有趣的是,那些常在考試前夢見遲到、忘記複習的學生,成績表現往往較佳。這類「災難夢」或許是大腦的模擬訓練,助人提前適應挑戰,提升應變能力。
夢與我們健康的關聯
詹迪爾表示,夢既非睡眠的附屬品,也非大腦的「雜訊」。神經科學研究顯示,做夢是大腦的重要功能之一,與記憶處理、情緒調節、創造力、問題解決、心理健康密切相關。當睡眠嚴重不足時,大腦甚至會跳過非快速動眼期,直接進入快速動眼期來補充做夢時間。在某些罕見的「致死性家族失眠症」(fatal familial insomnia)中,患者會因無法入睡而在清醒時看到生動的夢境,因此無法區分虛實。從這點看來,夢不一定與睡眠相依相存,甚至可能比睡眠更重要。
如今,我們逐漸了解睡眠對身心健康的重要性。然而,我們需要的或許不是睡眠,而是夢。夢境如生命的「無聲歌劇」,讓我們在平凡的日子裡體驗不凡。夢並不是虛無縹緲的幻象,而是通往內心深處的橋樑。不過,解讀夢境並非像翻閱夢境字典那般容易。詹迪爾直言,許多關於夢的解釋往往是牽強附會,讓人以偏概全。他認為夢是大腦在特定時刻的投影,隨著人生的不同階段而改變。
夢境也可能是健康狀況的預警訊號,例如帕金森氏症、阿茲海默症等神經疾病的早期徵兆,甚至成癮與憂鬱症惡化的警報。帕金森氏症患者在夢中出現激烈動作,例如揮拳、踢腿、大聲喊叫,甚至從床上摔下,就是因為大腦無法正常抑制肌肉活動。阿茲海默症患者則會頻繁做與空間迷失相關的夢,例如夢見自己迷路或無法找到回家的路。憂鬱症患者則經常夢見失敗、孤獨、無助或反覆出現災難性場景(例如墜落、死亡)等。
詹迪爾不僅剖析了夢境的奧秘,也提供實用建議來挖掘自身潛能。他認為,解讀夢境是打開內心世界的鑰匙,探索自己的深層情感。透過夢境,我們也許能換個視角審視生活,挖掘潛藏情緒,理解潛在的焦慮與壓力。夢境中的負面情緒可能反映心理壓力或憂鬱症的惡化,提醒我們應適時尋求心理諮詢。
詹迪爾指出,清醒夢不僅能增強自我意識,還能提升幸福感。如今清醒夢是科學研究的新領域,已逐漸不再是科幻情節。就如這期56頁的文章〈擺脫噩夢,夢境工程改善身心健康〉指出,受試者利用智慧型頭帶、震動感測器等設備,在清醒夢中可獲得現實感受。未來,或許我們能「設計」夢境,在夢中自由翱翔、與偶像對話,甚至探索宇宙奧秘。應用清醒夢可拓展至心理健康,尤其對創傷後壓力症(PTSD)患者而言,透過夢境訓練可重塑創傷記憶,學習掌控夢境。除此之外,清醒夢還能改善睡眠、激發創造力,甚至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畢竟,大腦在夢境中學會打破界限,現實中自然也能突破框架。
試想未來有一天,我們能像訂電影票一樣選擇夢境內容——今晚想遨遊星際?沒問題!想加入中世紀魔法學院?你的大腦已經準備好!甚至,未來科學家或許能把夢境記錄下來,讓我們「重播」夢境,甚至與他人共享。
《我們為何會做夢》宛如一場腦科學與夢境的對話,透過生動筆觸帶領我們徜徉夢的奇幻國度。它不僅啟迪心靈,也讓我們重新審視夢境與睡眠的價值。在夢境的指引下,或許我們能揭開更多生命的奧秘,邁向嶄新的自我境界!
【欲閱讀全文或更豐富內容,請參閱〈科學人知識庫〉2025年第277期3月號】
2025年11月19日 星期三
探索夢的疆界——從清醒夢到夢裡的訓練
2025年11月4日 星期二
是誰打造身體的銅牆鐵壁?
嚴冬來臨,寒風陣陣。此時人類的宿敵,細菌和病毒容易找到空檔侵犯人類的健康。今年還多了幾種過去較少討論的面孔,例如在中國的「人類間質肺炎病毒」會造成長者的氣管阻塞和倦怠無力;而在日本由微小病毒B19造成的「蘋果病」,則導致民眾的皮膚出現紅斑。再加上餘波未息的新冠疫情,這些看不見的敵人讓我們的冬日雪上加霜。
試問,在新冠疫情肆虐期間,多少人做到口罩不離臉,酒精隨身帶,然而隨著時間流逝,又有多少人已逐漸把那些苦痛拋在腦後。人們總是容易「好了傷疤忘了痛」,當疫情趨緩時,是否還能保持那份對健康的謹慎與珍惜?
冬日時節,在流感、新冠和各種病毒虎視眈眈,伺機捲土重來的情況下,能未雨綢繆地接種疫苗、勤洗手和戴口罩才是明智之舉。身體是安身立命的根本,守護健康,才能笑迎生活中接踵而來的挑戰。
當問起「誰在保衛我們的健康?」人們往往想到醫護人員、藥物、甚至衛生習慣,這些固然重要,但真正的主角是我們那默默勤懇守護的免疫系統。《免疫:認識你的免疫系統,45個打造身體堡壘的必備知識》(Immune: A Journey into the Mysterious System That Keeps You Alive)的作者德特默(Philipp Dettmer)其實並非科學家,而是科普愛好者。他的科普頻道「Kurzgesagt–In a Nutshell
」,以清晰的動畫和深入淺出的講解,深受全球觀眾喜愛,至今已有近2000萬的訂閱數。他的起點來自於32歲時被診斷出癌症,但在與病魔對抗的過程,他對免疫系統產生了深厚的興趣。於是他把這份理解化為對知識傳播的熱情,成為一位自學的免疫學「專家」。
人體裡的特種部隊和情報官
德特默形容免疫系統為忠誠的「守衛軍隊」,不分晝夜地在體內巡邏,阻止病原體的入侵。然而這支「軍隊」有時會疲憊、來不及反應。這時,疫苗的介入便成為身體保衛戰的關鍵。疫苗的機制是以毒攻毒,讓免疫系統能事先「模擬演習」,提前熟悉敵人的樣子,為之後的戰鬥準備。每一劑疫苗的接種,都為免疫系統添加一層銅牆鐵壁,守護著我們的健康。每年在台灣的流感大流行期,接種疫苗約能降低數十萬人感染的風險,並有效減少重症與死亡的發生;新冠疫情期間,全球使用了超過130億劑的疫苗,避免了至少數千萬人死亡,也減輕醫療資源的壓力,對於之後全球的經濟復甦大有助益。
要如何把身體守護得固若金湯?首先皮膚是最外層的「城牆」,它由多層死細胞堆疊而成,堅韌如磚石,另外汗液還帶有抗菌物質,讓病原體無法輕易突破;黏膜則像「護城河」分佈於身體內部如氣管、胃腸道等處。這些黏膜看似柔弱,卻能透過分泌黏液和派駐免疫細胞,築起靈活的屏障。由於這些精巧的防線,讓我們身處在細菌病毒環佈的環境中仍能保持氣定神閒。
但是,如果病原體突破前面提到的第一道防線,免疫系統會立即警鈴大響。體內的巨噬細胞化身「大食怪」,吞噬前來的敵人並啟動戰鬥訊號;嗜中性白血球則是免疫系統的快打部隊,面對敵人,抱持著即使「殺敵一千,自損八百」也在所不惜的模式。這些免疫系統的迅速行動還能引起發炎,透過「火燒連營」來壓制病原體;自然殺手細胞如同「精衛隊」般地巡視身體,如果發現到異常細胞就會迅速出手,消滅病毒感染的細胞或癌細胞;樹狀細胞則像「情報官」,收集敵人特徵,為後續的適應性免疫提供情報。
與先天性免疫的「普遍掃蕩」不同,適應性免疫是支精挑細選、訓練有素的「特種部隊」,核心成員為T細胞與B細胞。適應性免疫的運作像一場高明的戰爭藝術。當病原體入侵時,「情報官」樹突細胞會迅速收集敵人的特徵(抗原),把情報傳遞給適應性免疫的核心部隊。在雙重確認情報準確性,才活化T細胞與B細胞。
一旦T細胞活化,會迅速分化為不同類型:輔助者T細胞如同「戰場指揮官」發號施令,協調其他細胞聯合作戰;殺手T細胞則是「刺客」,能精確識別並摧毀被病毒感染的細胞。B細胞則會進一步轉化為漿細胞,製造大量抗體。這些抗體像網子捕捉病原體,並召募其他免疫細胞將其殲滅。
抗體的標示讓打擊更精確
抗體是適應性免疫中最具標誌性的武器,就像「密鑰」與「鎖」的完美匹配,能精確鎖定病原體上的特定結構,並發揮多重作用。不僅如此,抗體還能黏附在病原體上,將其標記為「待處理對象」,吸引巨噬細胞或嗜中性白血球等免疫細胞前來「打掃戰場」。抗體的存在讓免疫系統的效率大幅提升。正是分工明確、協調有序的「部隊」,讓適應性免疫成為對抗病毒與細菌的終極武器。
如果我們生活作息紊亂,這支「軍隊」就會疲憊不堪,無法全力以赴地抵禦敵人;此外隨著年紀增長,若再加上慢性病例如糖尿病或化療等治療,免疫系統更容易雪上加霜;另外環境污染、季節變化也容易導致免疫系統腹背受敵;飲食中若缺乏維生素和微量元素,會讓免疫細胞像缺糧的士兵,打仗時有氣無力;最糟糕的是,當免疫系統過度緊繃,長期處於慢性發炎的狀態,可能自亂陣腳,反過來搞壞身體!
免疫系統就像雙刃劍,過強或過弱都會為身體帶來災難:羸弱的免疫系統無法抵擋病原體;而過強的免疫反應則會觸發嚴重的過敏,甚至導致自體免疫的疾病。這尤如一場迴圈戰,德特默在討論免疫失衡的時候,也詳細地解釋了如何把免疫「這隻雙刃劍」從失控中拉回。
想要把免疫系統從失控中拉回,最需要的就是「平衡」而非「強化」。這種平衡猶如在做工精良的木製傢俱中一支互相契合的榫卯,需要順應生活的自然規律:均衡飲食、適度運動、不抽菸以及保持愉悅的心情,來維護免疫健康的關鍵。免疫系統在日常中默默運作,幫助我們抵禦外敵,清除癌變細胞,需要我們加倍珍惜。
《免疫》這本書以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描述免疫系統的複雜運作,讓我們了解這個安靜的系統是如何構築了我們生命的銅牆鐵壁。讀完這本書,讓我們懷著感恩之心,為免疫系統的辛勤勞動致上最高的敬意吧!
【欲閱讀全文或更豐富內容,請參閱〈科學人知識庫〉2025年第276期2月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