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篇文章〈送出國就能增進青年的國際觀嗎?〉,經關鍵評論網編輯厚愛轉載過去的〈出過國不見得就有國際觀,台灣年輕人何不先把這14個國際媒體中文版看一看?〉,意外破了我畢生最熱門的記錄,迄今已有43.7K個讚。
如果早知道,我該把那篇文章寫得更清楚,因為有些地方交待不夠清楚,反而引起誤會,例如我舉一些台灣人前所未聞的國際大事,不是為了嘲諷我朋友,是要婊媒體的荒謬。另外,我指美國人沒有國際觀,是排除移民和移民第二代的。
還有,美國人沒有國際觀為何強大,是因為美國得天獨厚,他們是移民社會,有來自世界各地菁英,又有資本和資源,各國拼命想賣東西給老美,或者需要老美的服務(如IT和教育等),他們躺著等人上門就好。
另外,有不少網友提出,難道不該先關注身邊的事務嗎?為何一定要有國際觀?連自己的國家社會都不關心了,會想要知道遠方發生的事情嗎?
姑且先不提對國際上發生了什麼大事都不漠不關心的人,通常對自己國家社會發生了什麼問題也不聞不問,要關注自己國家社會,眼光就不可能只局限在台灣島上。
台灣是個島國,從海權時代就和東南亞以及列強有不少接觸,台灣在二戰前後還吸收了日本、中原、歐美的文化,包容性其實很高。如果要瞭解台灣的過去,眼光可能只放在這個小島上嗎?
Mason Vank's Maps, CC BY-SA 4.0
台灣是個後發現代化國家,幾乎現在所有教育、經濟、政治、法律、科技、軍事制度,全都是從國外移植或學習過來的,如果要建設一個更富強進步的國家,眼光又能只放在這個島內嗎?
什麼是國際觀?
有些人質疑,我根本沒把國際觀是什麼說清楚。其實我不知道真正的國際觀是什麼?因為這本來就沒有明確定義。好吧,要談的話,國際觀可以有好幾種,我只能說不管是哪種,台灣都很欠缺。
我自己聽過的國際觀有三種,可以說是三種層次。最基本的,是對世界的好奇,想要去認識其他國家、文化;第二層是搞懂世界各地各種現象的根源,也就是知道軍事衝突、難民問題等的遠近根源;第三、能夠有不受制國際大媒體而有以自己國家利益為優先考量的觀點。
然而,我自己心中真正的國際觀,除了以上三層次,說穿了其實很簡單也很務實,就是透過和各國的接觸賺大錢!
國際觀,就是清楚知道世界上哪裡有適合自己的生意去做!不管是去買產品或服務,還是投資基金撈一筆,都算!還有知道人家有什麼好東西(人才、知識)可以帶回家讓國家社會更富足,也算!我相信,如果自己對世界局勢的認識有信心,就能推測出哪裡出現有利可圖的機會,然後拿真金白銀下注!不管是賣商品和服務出去,還是把好東西弄回來增加社會的財富。這才是我心中真正的國際觀,非常的務實!
所以,為何要有國際觀?我不會認為該局限在去認識什麼其他國家的歷史、文化、經濟、政治等空泛的議題,重要的是搞胖自己荷包。有人會和自己荷包過意不去?有機會合法、合情又合理的賺錢,不想要嗎?更甭提學習各國文化菁華還是精神上的享受!
台灣的經濟支柱主要靠外銷,可是台灣已經淪為代工的血汗工廠多久了?台灣的問題不是出在要不要繼續代工,而是要有經濟上的躍升就要產業升級,不要產業升級就不要奢望經濟上的躍升,魚與熊掌不可兼得。這是經濟學的硬道理。只想要代工不要產業升級,就不要再奢望633,不要產業升級還要633,無異於緣木求魚,是發什麼魚與熊掌都可兼得的春秋大夢啊?
台灣要有怎麼樣的經濟呢?如果台灣人可以接受未來廿卅年薪資繼續凍漲,GDP維持小幅成長甚至只要不衰退就好,那麼台灣當然可以繼續代工賺取微薄的利潤就好,然後敢敢大聲嗆想要創新的人才,請他們滾到美國、中國、東南亞去,說台灣不歡迎他們吧!也不需要辛苦去擴展利基市場,只要讓勞工辛苦地加班,台灣繼續少子化,生產力不上不下地讓四大基金破產再說。
既然台灣沒有天然資源,主要經濟支柱要靠進口原物料加工外銷賺進外匯,還有從外國引進更先進的KNOW HOW,台灣能搞不清楚外國市場是怎麼一回事嗎?台灣是小國,在強權的夾縫中生存。中國為了顧及一個龐大人口的經濟發展,幾乎所有產業都會扶持壯大,遲早從台灣手中搶走大量原有的市場,台灣已經拼不贏韓國了,還繼續和中國拼紅海嗎?台灣需要的是去國外的利基市場找藍海,這是生存之道。活下來,是很現實的問題,並不高大上。
由於諸多因素,例如全球貿易談判以及能源價格的上漲等等,區域性經濟的整合,將會是大趨勢。東南亞諸國,雖然除了新加坡堪稱東方小瑞士,大多為比台灣落後的發展中國家。可是在積極參與自由貿易,以及進行政治、經濟體制改革後,東協各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將會是蒸蒸日上。東南亞一些國家也曾是富裕國家,像菲律賓和緬甸就曾經比日本都還富裕,迄今也仍有相當豐沛的天然資源。如果台灣能積極參加東南亞諸國的發展,將會對台灣的經濟成長注入一劑強心劑!
而台灣要能夠擴展在東南亞的利基市場,台灣實施好幾十年的僑務政策原本該是良好的助力!因為台灣各大專院校有許多來自馬來西亞、印尼和緬甸的僑生,在語言文化上能夠和台灣人作很好的溝通,也能夠和東南亞在地文化接軌。台灣也有大量的移工,台北車站前陣子為印尼移工搭舞台歡慶開齋節,也將在他們心中對台灣留下很好的印象和感動。
雖然東南亞各國仍落後,可是卻隱藏著許多台灣可以趁虛而入的商機,加上未來更受重視的是體驗式經濟,因為文化上較相近,以及有大量僑生可協助,不僅可能洞燭先機,甚至也可能比歐美日的大企業更靈活有彈性!
舉個實例,我幾年前去印尼旅行,到了爪哇南部的日惹(Yogyakarta),導遊是位印尼土生土長的華僑,他為我們解說了許多當地的文化等等。他跟我們說,大多數印尼人存到錢最想買的東西之一,是機車。而日本的一家企業因為先洞燭先機,所以在新機車市場的市佔率達六七成之高!那家公司是本田(Honda)!雖然印尼是馬來西亞鄰國,可是不到那,我都還不知原來Honda也做小型機車耶。我想,你我也都曉得,全球最擅長小型機車的製造商,其實就在台灣啊!
印尼國土廣袤,可是由於基礎設施有限,高速公路和鐵路非常少,機車是最佳代步工具,市場非常龐大!如果台灣能進軍這個有2億4千萬人口的大市場,將會為台灣的GDP有顯著貢獻。據說台灣有家機車製造商已經打算積極進軍印尼了。 除了機車,高科技產品例如通訊產品和光電產品真是台灣的強項。
我有認識的人從馬來西亞來台灣唸短期課程,發現台北生活費頗高就動起生意頭腦,辦起代購業務,接單帶台灣產品回馬來西亞去賺價差,差不多可以賣到台灣價錢的1.3倍左右。她帶回去的東西,五花八門到令人咋舌,最大宗是美妝品,還有書啊、沖泡式飲料、小電器、衣服、鞋子、包包等等等,連便利商店的罐裝奶茶都有人要,看得我許多台灣朋友嘖嘖稱奇。
她說,台灣的東西在東南亞頗受歡迎,因為台灣貨在東南亞人心目中品質僅次日韓貨,可是價錢上更平易近人。半年內,她只是買了東西塞行李箱幾次,就輕輕鬆鬆七八萬台幣入帳,這對學生來說是不小的數目。這些錢原本是台灣人該賺的呀XD
國際觀是什麼?再提一次,簡單來說,就是知道能去哪裡撈錢、撈人、撈知識回來改善國民生活所得。反之,什麼是沒有國際觀,就是連自己相對其他國家的優勢在哪?哪裡有利基市場?都不清楚,這就叫做沒有國際觀!有錢賺不好好去賺,只會讓人才外流,剝削所剩無幾的勞力,經濟不上不下,是嫌台灣GDP已經太高了嗎?
台灣少子化是全世界最嚴重的國家!少子化,讓許多大學因招不到學生而倒閉,招得到學生的大專院校也苦於學生平均素質下滑。韓國也有少子化而讓高等院校增加招生壓力的問題,可是他們是怎麼解決的呢?一位韓裔美國教授曾跟我說,韓國大學就去東南亞招生,她有些在韓國大學教書的朋友,實驗室都開始收到東南亞的學生,素質不輸韓國學生。據說這緩解了一些少子化對韓國高等院校造成的壓力。
我問她,韓國大學並非用英語教學,對東南亞學生有足夠的吸引力嗎?她說,其實有,靠的是韓國的軟實力。他們還發現,因為迷上韓劇和韓言流行歌,東南亞各國前去韓國升學的學生,甚至都先自學韓語了,至少會一些口常會話。他們發現這現象後,韓國各大學就往東南亞衝了!台灣的大學有到東南亞招生嗎?其實有,可是政策不夠明確,而且起步比韓國晚,最優秀的學生都去了韓國。台灣離東南亞還比韓國近很多耶!高等教育的成敗,決定發展中國家能否成為已開發國家。沒有國際觀,不會動搖國本嗎?沒有國際觀,還會鬧笑話,我在〈台灣的國際觀困境〉就曾提到了一個。
而且,台灣不是要搞旅遊業嗎?不放眼天下,搞不懂外國旅客的需求,不瞭解其他旅遊大國如何搞旅遊業,就只好讓陸客來台灣把各大景點馬路停車場塞爆,讓陸客在陸資企業門下吃喝住,犧牲生活品質賺取微薄利潤吧。台灣是有潛力成為觀光大國的,這我在請參見〈台灣能夠成為觀光大國嗎?〉就談過了。台灣人很不會賺老外的錢,只會靠剝削自己人,還有踐踏國土,或者炒房炒土地來賺自己人的錢。台灣的教育程度遠超過許多國家,加上文創產業比大馬發達非常多,會沒人才嗎?
SalFalko, CC BY-NC 2.0
媒體的問題
有網友說,為何我沒有舉出台灣獨立媒體的例子,我把努力經營獨立媒體的工作者辛勞放哪?而且現代人吸收資訊的方式已經多元化了,不侷限傳統媒體如四大報和新聞台而已。
對這樣說沒錯,我很肯定獨立媒體是台灣近年進步完全不可缺的力量,事實上台灣公民力量的覺醒,獨立媒體不僅功不可沒,還創出佳績。台灣的優異獨立媒體可以在這篇〈受不了腦殘新聞?另類媒體大全 4.0 版〉一覽。
我自己也常閱讀和分享一些獨立媒體的好文章,如「公視新聞議題中心(PNN)」、「台灣好生活電子報」、「新頭殼」、「民報」、「Peopo公民新聞」、「苦勞網」、「NPOst 公益交流站」、「沃草」、「上下游News&Market」、「台灣環境資訊中心」、「環境報導」,還有知性及趣味爆錶的「泛科學」、「哲思台灣」、「故事| 寫給所有人的歷史」、「guavanthropology.tw 芭樂人類學」、「WTF! JURISPRUDENCE | 花惹法理學」、「菜市場政治學」、「巷仔口社會學」等等,我自己還是其中一個網站「泛科學」的專欄作者和顧問(請參見〈參與泛科學的心得〉)。
獨立媒體雖然很重要,可是卻很難取代主流媒體的功能。原因是大部分獨立媒體都聚焦於特定議題或領域,這是獨立媒體成功之處,把一個議題或領域做深入的分析和追蹤報導,可是只要對該議題或領域不感興趣,或者理念不合,就敬而遠之。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什麼都感興趣,很多議題報導做得再好,只要不進入大眾主流媒體,知道的人就永遠是小眾而已。
雖然有綜合性的獨立媒體,可是獨立媒體的經費一般來說很有限。綜合性獨立媒體,在國際新聞的報導品質真的能和國際大媒體如《美國之音》、《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英國的《金融時報》、《經濟學人》、《BBC中文網》、《路透社》,日本的《NHK》和《共同通訊社》,韓國的《朝鮮日報》、《東亞日報》、《中央日報》,俄國的《俄羅斯新聞網》,德國的《德國之聲》 等等相提並論嗎?他們不僅資金雄厚,在世界各地長期派駐記者,報導的品質和深廣度,是台灣所有媒體都難以企及的。既然打不贏,人家又做了中文版,何不直接去取用就好?
我雖然認為國際觀不該受限於歐美日,可是如果連人家在想什麼、關注什麼都不知道,那又怎麼會知道他們葫蘆裡在賣什麼藥?重要的不是不去讀他們提供的資訊,而是不被他們牽著走。不瞭解這些外國一流媒體的高水準,以為台灣有媒體能和他們相提並論,是癡人說夢話。
台灣獨立媒體難道在國際新聞上就一定完全不如人嗎?獨立媒體難道就完全放棄國際新聞了嗎?我想,與其回答是或否,不如想想台灣獨立媒體有的資源是啥,優勢在哪。台灣獨立媒體應該把資源放在比較熟悉的地方,例如關注本土議題著手,做和台灣比較相關的國際議題,例如南島和漁權爭議等等,或者從台灣數量較多的移工家鄉做起,或者從台灣大量的僑生訪談來認識他們家鄉等等,把其他地區報導的留給國際大媒體。
另一個獨立媒體無法取代主流媒體的原因是,台灣年輕人即使不看四大報和電視新聞,主流媒體只能在日漸滑落的收視率去爭食殘羹,只要一天電視新聞台不發生任何改變,台灣就很難從谷底走出,因為一來大眾還是受到不良資訊轟炸,二來會造成嚴重世代鴻溝,年輕世代和中老年世代無法有效溝通,而資源又掌控在中老年世代手上,只要他們思維不發生任何改變,年輕人就繼續窮忙,人才繼續外流。
其實,台灣主流媒體已進入他們自己也不想見到的囚徒困境,大家只能拼命COST DOWN和播一則又一則毫無營養的腥、羶、色新聞。〈黃哲斌:台媒嚴冬,萬一不見望春風?〉就很生動地道出台灣主流媒體不願面對的困境,只要一天不打破這個僵局,台灣的獨立媒體再優異,整個媒體生態仍不健康,就像一片森林,大樹全都染病了,樹冠下灌木層、草本層和苔蘚層長得再好,仍是一片不健康的森林。獨立媒體就像灌木層、草本層和苔蘚層,對森林健康不可或缺,能和樹冠組成完整的森林生態,但無法取代樹冠的作用。
我來台灣快廿年了,台灣社會在許多方面都有進步,可是唯獨主流媒體廿年來是每況愈下。問題是,主流媒體該怎麼改變?其實我也只能提出兩個不見得有可能發生的辦法。要打破囚徒困境,一個方式是去制定遊戲規則去管制。NCC直接規定新聞台至少一半時間要播報國際新聞。因為只是要播報國際新聞,並不干涉播報內容,不違反言論自由,而所有新聞台受到的限制和規範是一樣的,也不會有獨厚某台的問題。
想當然爾,會有不少電視台抗議,因為只要改變人們惰性的,多少會有反彈。但搞不好主流媒體也因為不需要只因為大家都用垃圾新聞來塞時間,所以要每天上網找垃圾新聞來塞滿時間,而鬆了口氣。雖然大家嘲笑「小時候不好好讀書,長大就去當記者」,可是有誰想要投入這個行業時,就想要自甘墮落?有誰不希望自己的行業和職業也能有尊嚴?
另一個方法,是大幅增加公共電視預算,讓公視成立綜合台、新聞台和戲劇台。公視成立的新聞台,因為沒有收視壓力,就能夠盡量不管市場而播報有國際觀的新聞了吧?就算閱聽的大眾一開始不多,但先影響一部分有識之士,待社會大眾漸漸理解這些國際資訊和視野的重要性,就會悄悄有了更好的改善。
然而非常可惜的,現在的立委和高官,仍因黨派的私心而打壓公視的發展。就以台灣最大最可敬畏的競爭對手韓國來說,他們有三家公共電視集團(KBS、MBC和EBS),KBS在2012年的總預算是1.56兆韓元(約新台幣432億元) ,為台灣公視(每年21億新台幣總預算)的20.6倍(用GDP來校正了,也有7.7倍!)!更甭提英國的BBC和日本的NHK了!說穿了,讓台灣陷入國際觀困境的,終究又是一個台灣政黨惡鬥,還有政權以試圖掌控或排擠優質媒體來愚民的問題!
韓國已經在人均GDP上超越台灣,也是歐美日認可的先進國家了,台灣人仍然看不起韓國,有時候我提到韓國的優點還會被鄉民嗆聲。可是當人家的公共電視預算是台灣的7.7倍時(按GDP校正),他們吸收到優質資訊的機會遠超台灣,他們的成功有可能會是僥倖而已嗎?台灣有多少人已經不看台灣的綜藝節目和連續劇了,可是天天追看韓國綜藝節目和韓劇,這不必再詳談了吧?還不需再提韓國用軟實力攻佔亞洲各國民心來為韓國品牌打下一個又一個市場!
當然,我不會天真到以為以上兩個方法在現實上一定可行,但有更好、更可行的方法嗎?有的話請讓我們知道,謝謝。
2015年11月3日 星期二
什麼是國際觀?為何要有國際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