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1日 星期四

科學真的說服不了反核四的人?


http://zh.wikipedia.org/wiki/File:Nuclear_Power_Plant_Lungmen.jpg


有一篇文章〈人渣文本 Ninjia Text: 為什麼科學說服不了反核四的人?〉,還有〈王立第二戰研所 Evil Overlord International affairs and Strategic Studies: 從反核衍生出的感想〉想法和我的頗接近,分享到臉書的時候,有朋友指出,「 如果把擁核換成演化論、宇宙起源理論、手機電磁波無害論、10ppb瘦肉精無害、乃至於基改作物無損健康等,我們仍然堅持無法說服相反立場的民眾是自己的問題嗎?」的話呢?

老實說,如果可以的話,我一點也不想漟這渾水,因為擁/反核的人士裡頭,有不少表面上理性,實際上理盲濫情,而且愛各說各話,自以為是地堅持己見,無法溝通。當然,我這種說法兩邊都得罪,不過誰叫我最大的缺點是坦白老實。對於核能,我的主要看法在〈核必有核不可?〉這篇文章中,在此就不再贅述了。因為那兩篇文章主要探討的是核四,我主要也針對核四來討論。

由於有網友提到演化論,那我就來說說話吧,畢竟演化生物學是我研究的專業,加上以傳播科學為嗜好。這裡就僅是點淺見,拋磚引玉一下。不過,因為看過太過擁/反核的之間的攻訐、謾罵、羞辱,我實在沒有心情、時間和精力參加。這裡很多話很說得直白不客氣,如果不爽我的論點,要怎麼攻訐、謾罵、羞辱隨便你們,不過抱歉我真的沒興趣參與,除非是理性認真的討論。

首先,我得要說,擁核的朋友,請不要把演化論扯進來。說難聽一下,請不要來收割演化生物學家的稻尾!

核安問題,牽涉的是成千上萬人的性命,不是一兩個核電廠委任的專家說的算數,也不是一群很懂核電,但對台電說法照單全收的業餘專家說的算。科學知識並非是絕對的真理,只是理論在即定條件下,經由科學實驗一再檢驗而成立的。如果把學到的科學知識當作絕對的真理,一來失去科學社群最寶貴的自我修正能力,二來那麼科學就成了無法挑戰的宗教,三來別忘了「即定條件」這件事。

在科學界,除了少數領域如數學或理論物理,大多數領域,尤其是我工作的生命科學,學術論文幾乎嚴禁使用「prove」這個字,不管你的證據有多紮實,而是要用「imply」、「indicate」、「suggest」、「support」、「demonstrate」、「reveal」等等這樣的字眼,頂多再加上「strongly」、「clearly」這類的副詞,因為絕大部分實驗只能說在特定條件下會得到特定的結果,要其他團隊也能再現實驗下,科學社群才會有所謂的共識。有些高複雜度、高難度的研究(例如抽菸致癌或全球暖化等等),甚至還有上千篇學術論文都得到一致的結果,壓倒性地多過反例的論文,科學社群才會接受。擁/反核方,不要忘了,你們手上的科學知識,並不見得在對方關心的條件下是成立的!

如果死抱著自己相信的科學數據來攻擊人,無疑是種科學霸權!我是反對科學主義的,科學不過是人類文明最值得嘗試的智能活動之一,所以我願意終身投入。然而,科學並不是人類唯一的高成就,否則去除科學,難道人類幾千年的歷史中,絕大部分人們都活得毫無任何意義了嗎?人文、藝術、哲學不也是人類同樣該努力追求學習的嗎?

如果說,科學數據無法說服人,那麼科學就該退出這個爭議中嗎?錯!科學知識固然有限,可是科學的態度和方法才是這個爭議中最需要的!科學的方法,講求可再現性,以及資料和實驗過程公開透明!科學論文要能面世,必須要交由沒有利益糾葛的同儕公正公平的審查,而不是你自己實驗室的人說的算數,也不是你聘請的專家可以幫你背書的!當然,這個方法運作起來並不完美,可是至少科學社群有這樣的理念,來促進科學的進步,避免偏見而誤入歧途。

科學知識也不該過度擴張,例如在一堆完美的條件下,核四是安全無虞的,並不表示現在的核四必定安全,因為那些讓核四安全的條件必須先存在,這才是擁核方最該做的事,不要以為成天反駁人家的論點、數據,核四就自動安全了,請問那些即定條件真的都滿足了嗎?而且滿足核四安全的條件,有經過科學社群的檢驗了嗎?老實說,我是擁核的,我也樂見核四商轉,只不過現在還沒有那樣的信心,而且還愈來愈失望。

為何國內最高學術機構中央研究院46名院士,包含現任院長翁啟惠、前院長李遠哲在內,要發表連署聲明,批評政府遲遲未制訂節能減碳的能源政策,又未提出讓全民信服的核四安全數據?當然,不能說院士就一定對,但是院士們關注的就是,核四的風險評估,還未符合科學社群所能接受的方式在進行!在沒有用對科學方法時,再多所謂的科學數據都不能直指到核心!如果說要用科學說服反核四的人,請先從科學的方法來下手!

再來,演化論本來就是學術研究的課題,宇宙起源理論也是,相不相信演化論,或者宇宙起源理論,純粹是個人信仰或信念,會影響和危害到其他人嗎?除非有人或教會,不相信演化論,認為病毒不會演化,因此沒有必要每年進行公共衛生調查和更新疫苗;或者強行介入科學教育,要求教導相反的理論,或者禁止某個科學社群廣泛認同的理論。所以,演化論這個純學術問題,和核安涉及的層面根本不同,除非是反方用科學社群不認同的方式介入教育、研究和公共政策,那也不是個單純的科學問題,而是政治問題了!

把自己相信的理論,無論是核安也好,自由貿易也好,推展實行到全國社會,就不是你一個人相不相信的問題了!而是需要經過公開透明的討論和溝通來達成大多數民眾和政府間的共識。涉及公共安全的課題,沒有讓人民安心就要推動或實行,是個民主國家應該有的做法嗎?沒有考量到社會、政治和心理的複雜層面,把問題簡化就要不同領域的人來相信,這算是種尊重嗎?

還有,演化論是聯繫幾乎所有生物學學科,包括分子生物學、生物化學、生物物理、遺傳學、細胞生物學、生理學、生物醫學等等等,幾乎所有生物學家都可以從自己的領域切入,或者演化論可以切入任何生物學學門,有極壓倒性的科學證據支持。因此,生物會演化,是個科學社群廣泛支持,幾乎毫無異議的理論,而且演化論甚至是很好的工具,可供疾病機制的研究等等。可是核四的問題,連原能會都指出有不少政府該重視的缺失,還有前美國奇異公司(GE)原子爐設計師、福島第一核電廠施工總工程師的菊地洋一也不認同其安全性的情況下,核四安全監督委員會委員林宗堯直指核四的建造歷經工序紊​亂、系統倉促移交、控制室失火、纜線敷設錯亂、試運轉測試紊亂無​章的缺失,要說科學社群對核四之安全有信心,拿獲得學界廣泛支持演化論來相提並論,是自抬身價嗎?

演化生物學之中,當然還是有一堆爭議,例如天擇是否解釋了大部分性狀的演化,其他隨機的力量,例如遺傳漂流、瓶頸效應、遷徙等等到底有多大等等。把核四和整個核電及核安劃上等號,把攻擊核四當作反核,就好像看到有人探討是否有些特徵、性狀是否可能非天擇的產物,就扣上反演化、背叛達爾文的帽子一樣愚蠢。要拿演化論來說嘴,除了天擇的廣泛性解釋的問題,也請先瞭解演化論不僅談「generalization」,更還要談「specification」,也就是除了理論的廣泛適用性,還要探討特例之所以產生的特殊相關條件!核四本身的問題就有「specification」的成份! 


身為一個研究演化的科學工作者,演化論對我而言當然也非個人相不相信的問題,而是我熱衷傳播的理論學科。我資歷很淺,不過即使整個科學社群都壓倒性地支持演化論,我們傳播演化的理論和知識就曾經有輕鬆過了嗎?如果要說服大眾那麼簡單,我們幹嘛花費那麼大的心力來做科普傳播?

在科普界,有多少學術極有成就的科學大師,以及頂尖的作家,來創作演化生物學的一流科普作品?隨便提,就有Stephen Jay Gould、Richard Dawkins、Jared Diamond、E. O. Wilson、Matt Ridley、Steven Pinker、Sean B. Carroll、 Jonathan Weiner、Carl Zimmer等等等在創作深度和廣度以及有趣度都一流的高水準科普作品,連達爾文最最最經典的《物種起源》On the Origin of Species),事實上就是本寫給普羅大眾閱讀的科普書,因為達爾文試圖擴展其影響力到社會各階層,而非僅是象牙塔而已。更甭提博物館和學會的一大堆展覽和演講等等等,結果西方社會迄今仍有相當比例人口不相信演化論。

所以,我真的不曉得擁核方以為秀秀數據,然後再捉反核方的大小錯,民眾就該倒向支持擁核的信心到底是從何而來的?是台灣社會反智,還是西方社會反智?以為自己比別人懂的傲慢會增加信徒嗎?不僅是反方,連要嘗試說服中立的人,也都得要費心費力充實自己論述的能力,無論是在邏輯力和述事能力上,能否用淺顯易懂並且有趣的方式來說服別人,是門藝術,也是我們科普工作者必須要正視和面對的重要課題。如果僅一味追求自以為是的正確性,就要別人花心思來細讀,還一味批判對方愚蠢、幼稚、腦殘、智障等等,除了炫耀學識、自以為高人一等的自嗨之外,根本只是想把敵人踩在腳下的權威心態!沒有清楚紮實、簡潔有力的論述能力,憑啥就要人家相信?就憑自己學過科學而已嗎?

當然,用很生動有趣的方式傳播錯誤的事實和觀念也同樣可惡!我也很瞧不起為了達到目的而扭曲科學事實的人,也想逆轉這種反智的社會現象。有些人,受到批評時,先認定對方懷著惡意,也先不搞清楚自己的陳述不夠精確完整,是否會造成不必要的誤解,就先婊了人再說,還有先扣人家帽子,冠人家「XX腦」等等的,甚至貶低不同的學術領域的人,就會讓自己看起來比較高級了嗎?演化論在學界和社會上的傳播,靠的可不是罵人哦!對於一個這麼高度複雜的議題,自己根據的數據、事實、模型,自己應該比對方更雞蛋裡挑骨頭,別嚴以律人、寬以待己地抱持雙重標準。

加上其他例子,例如瘦肉精、美國牛肉、基改作物,這些高度爭議的議題,甚至在學界都還未有共識前,有立場並不是問題,但是要能適當地陳述什麼是已知的事實,還有什麼是未知的,憑什麼已知的事實做出決策。在決策過程中,就要涉及價值觀判斷,因為這些事物無所謂完全的好壞,我們會根據自己的信念,在價值的取捨上對不同參數做輕重的加權,綜合評估而得出支持或反對的決定。並非站在你的對立面的人,參考的數據、事實或者模型就一定有誤。

回到核四的議題,擁核方多次無條件支持核四,並且中傷替代能源,還為台電的經營背書,不知是何居心,說踢爆很多反核方的論點,但反核方提出的方案及見解,例如〈Re: [新聞] 廢核四 台電:將破產 無法正常供電〉〈[爆卦] g0v新提案:省電取代蓋電廠,數據收集〉〈核四停建台電恐破產?或許那也不是壞事〉等等,也頗有道理啊,憑什麼核四才是台灣經濟的救世主?

看來核四的不商轉,並不是什麼必然的危機啊,只是後續要怎麼解決問題而已,甚至可能是轉機呢。我最愛看的國家地理頻道和DISCOVERY節目,是偉大工程之類的。通常工程進行前或進行到一半,會出現令工程師剉屎的狀況,而工程師們靠著創意和智慧來一一解決,造就一個又一個偉大的工程範例。沒了核四,台灣就會停止運轉甚至沒有出路了嗎?是太小看台灣工程師及公民們的創意和智慧了吧?

26 則留言:

余重立 提到...

其實這也沒什麼好訝異啊,畢竟科學也有不到之處,不一定不符科學的就不值得一哂,這都和生活習俗有關,還是有粉多事兒,非科學技能所能破解,如宗教、迷信、哲學、藝術、飲食等等。

ottokang 提到...

文中提到的科學社群,包含了

無核能專業的中研院院士
土建工程專業,參與核電廠工程的菊地洋一
林宗堯1人

所以這樣的社群組成就可以作為核四安全沒有得到科學社群的證明?

Gene Ng 提到...

@余重立:嗯,不過我主張還是要以「科學的方法」來討論核四問題!

Gene Ng 提到...

@康家豪:呵呵,又回到上面的問題,我說核四還未用「科學的方法」來決定,而科學的方法文章裡有提到了。這46位院士的領域遍布數理科學、生命科學和人文社會,他們的職責之一是為國家科技發展建言,他們指出核四還未有令人信服的數據,是從科學的方法上著手,難道他們沒有資格?只有核工的人有資格?那核能流言終結者裡頭非核工出身的是否也該退出討論?

ottokang 提到...

當然可以討論啊,但是中研院院士拿車諾比跟拼裝車這種謠言來質疑核四的必要性,算是科學討論?

另外不能信服的數據是科學問題,還是對政府先入為主的想法?如果一直說核災會發生怎麼辦,但是卻對於核災發生的條件跟影響範圍提不出科學的討論,我覺得並不是所謂的科學,那只是販賣恐懼而已

Gene Ng 提到...

「院士聲明全文如下:

核電的使用向來備受爭議。不可諱言,核能發電的技術不斷改進、成本穩定,較不會受到國際能源價格波動而產生大幅度的變動,且排放的二氧化碳相對較少。雖然直到目前核廢料處理未獲妥善解決,但在「京都議定書」約束二氧化碳排放的壓力下,各國紛將核能發電視為重要的替代能源。惟經歷了1979年美國三哩島核災、1986年蘇聯車諾比核災,與2011年日本福島核災後,民眾深切體會核電災害的嚴重性。

憲法增修條文第10條明確規定,經濟及科學技術發展,應與環境及生態保護兼籌並顧。然而,102年臺灣每人平均二氧化碳年排放量為11.3公噸,遠高於全球平均的4.50公噸,也超過日本及歐洲國家,受國際節能減碳之壓力極大。依經濟部能源局統計,101年我國核能僅占8.3%,在全國大量減碳的過程中,同時廢核,將會帶來一些困難,但我們如果下定決心發展其他替代能源,同時改變我們的社會結構與生活方式,大量節約能源與自然資源;國家的基礎建設與產業政策,也朝避免費能耗電,增加能源效率的方向進行,必能兼顧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這是一個困難的決定,且會是一個辛苦的過程,甚至影響我們的生活、經濟活動、和國際競爭力。但如果這是大家的選擇,就必須一同承擔。

由於政府遲未制定節能減碳之能源政策,且對於確保核四廠之安全,又未有讓全國人民信服的數據分析,因此核四廠之續建及商轉與否,迄今爭議不斷。

現今各國對於核廢料之處理,並無完善之方法,僅有透過深埋方式置放於海洋或地底,或運至有認證的國家再處理,兩者皆所費不貲。臺灣之核一、核二及核三廠之核廢料目前放置於燃料池中,且早已達飽和狀態。2011年日本福島核災後,美國著名環保團體—自然資源保護委員會(Natural Resources Defense Council, NRDC)已點名全球位於極高震災風險區的核反應爐有12座,其中有6座在臺灣。歐盟於去年公布的核電廠壓力測試報告中,亦對臺灣核電廠座落區域,潛藏著天然災害提出警示與建議。加上臺灣地小人稠,核四位處大台北人口密集之首都地區,且緊臨翡翠水庫,萬一天災釀成核電廠事故,或因人為疏失發生輻射外洩,將是不可承受之罪。

此外,核四發電廠計畫早在1980年代便已提出,1986年因車諾比事件暫緩興建,直至1999年方正式動工,又於2000年停建,隔年宣布復工。核四廠興建工程並非採取統包方式,而是分由多家廠商合作興建,工程介面複雜,一旦有緊急事故,可能無法即刻統籌因應。

今日的能源困境,是大家所共同造成,因此我們也有義務共同承擔。雖然有些不在地震帶的國家為了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核能是他們選項之一,但是在台灣,尤其是核四,我們缺乏足夠的風險評估資訊及發展條件,也缺乏決心去努力發展其他替代能源。

據台電最新評估報告,在核四廠不商轉下,我們仍有時間進行理性探討。因此我們建議,儘快透過朝野同意且題目合理設計的公投辦法,尋求共識後,再決定核四是否續建及運轉。」

哪有車諾比跟拼裝車的謠言?車諾比沒發生過?還是工程事實上是採取統包方式?

ottokang 提到...

車諾比有發生過,但是他的狀況「完全不會」發生在我們的核電廠,拿車諾比產生的核災當反核的理由,就像是拿氫氣氣球會爆炸,來質疑氦氣氣球的安全性有問題。

拼裝車講過很多次,核一~核三也都是由不同的廠商「分包」興建完成,從來沒有統包這種東西,核四並沒有跟之前的電廠採用特別不同的方式,如果核四因為「拼裝車」不安全要公投,那應該是連核一~核三也要進行存廢公投才對。

至於院士裡面李遠哲的動態反核科學標準我就不再贅述,很好查

Gene Ng 提到...

院士聲明沒有用車諾比大作文章啊,我同意車諾比的狀況和核四真的不能相提並論,不過也不需要看到黑影就開槍吧?

核一~核三是否也退役,是可以再討論,不過對於核四與核一~核三的重大差異,核四安全監督委員會委員林宗堯以下論據差不多就是大家害怕拚裝車的原因:

「〈核四論〉中更指出,核四儀控系統的訊號點近4萬個,龐大複雜,​舉世罕見,儀控系統就像是核電廠的神經系統,準確性及穩定性攸關​安全至鉅,但是核四卻分由3個不同廠商各自分包,其介面衝突,準​確性及穩定性都難以預料,成為核四安全最大隱憂。

核一、二及核三廠(前三廠)採統包(turn-key) 建廠,由美國核能公司及工程顧問公司(顧問公司)負責整廠設計、設備採購、施工督導、試運轉測試及至滿載運轉,全程負責。以飛機為例,如波音標準737 型,整架購置。

然,核四建廠初期,即以世界最新、最好為規劃理念。因而設計出舉世罕見之特殊核電廠,諸如罕見巨大的汽機冷凝器,超級龐大複雜的儀控系統及揚程達20 米之主蒸汽管等。尤以儀控系統之龐雜,誠屬舉世僅見,且為承建商,奇異公司之首試。台電並結合經驗薄弱之石威顧問公司共同設計,並自行採購設備,獨立施工及試運轉,其艱難可預知。以飛機為例,堪稱自製之華航/長榮壹號。此乃核四延宕紛擾之首因」

請問,拚裝的程度有高低,也有好壞之差別,核四拚裝的程度真的和核一~核三差不多嗎?請問核四在眾多延宕和弊案的情況下,如何讓人安心?

以一個核能愛好者而言,我也衷心想看到核四商轉啊,可是我連自己都說服不了,如何去說服別人?

雖然扯有點遠,像我自己馬來西亞人,在馬航事件還沒澄清前,我是不敢也不願意搭馬航的啦~就算馬航秀一堆數據指稱他們過去記錄良好,不過他們處理的態度無法讓人滿意的情況下,抵制馬航,並非僅是不理性而已哦!

ottokang 提到...

既然車諾比跟核四無關,那何必提出製造恐慌?

至於林宗堯的討論,台電本身已經有回覆:http://taiwanenergy.blogspot.tw/2013/03/blog-post_17.html,我是希望林宗堯先生可以針對這些回應再回覆,不過他已經退出安檢小組了,大概是不會再針對這些問題做出回答

不過林宗堯先生是支持核一~核三延役,核四再花錢做好安檢上路,我是沒看到他有沒有改變這個立場

至於您說核四有眾多弊案,我是不知道這個眾多到底有多少,那這樣好了,5個就好,你可以找給我核四真的被起訴(起訴就好,不用到判刑)的弊案到底有沒有5個以上。

我先幫你刪掉一個,鬧最大的副廠長驗收弊案,已經是不起訴處分了。

我也不是台電員工,我也不會認同台電的數據跟資料一定是對的,但是反核卻屢屢用不科學的數據還有方式來檢驗,對於台電的澄清都是射後不理,我實在看不出這些檢驗的科學討論在那

Gene Ng 提到...

院士聲明提到的是全球三場曾發生的核災,沒有進一步說明,妥不妥當恐見仁見智。

林宗堯確實認為核四好好體檢搞不好可以再上路:http://www.gvm.com.tw/Boardcontent_22142.html

一場工安事件,有一兩件弊案就不算少了,況且是核電廠。如果要算,好吧,核四的也不算多到爆,不過嚴重性得專家來評估,主要有以下工安問題:


‧2013年2月26日,綠色消費者基金會董事長方儉投書媒體,直指核四工程中圍阻體上有工人於灌漿時順手丟入的寶特瓶,以及剪力牆鋼筋被截斷但並未打掉重做等等問題。依照土木專家王偉民的看法,鋼筋一旦外露就「完全沒有用處了」。但台電對於相關報導則強調係單一個案,對於相關報導以行政院原能會核能管制處2007年4、5月的《核四廠建廠管制現況》報告為證,指寶特瓶與鋼筋等缺陷由原能會分別於2007年4月與5月發現,台電隨後已改進。且已於2007年10月23日准予結案。至於報載「混凝土拆模後提不出檢驗紀錄」,台電強調,混凝土澆置施工拆模後收尾工作,係以陸續提出檢驗方式辦理,因此170件拆模檢驗及80件養護檢驗係陸續提出,均已完成檢驗合格結案,且於歷次混凝土齡期壓驗強度試驗結果均高於設計值,品質無虞,原能會並已於2007年10月23日准予結案。
‧2012年10月1日 媒體爆出核四管線亂裝,台電在今年五月採購驗收時,涉嫌「放水」護航,讓廠商以不符輻射安全規範的防水產品取代抗輻射導線管;原能會官員認為,台電應該沒有故意亂搞,是施工處和相關廠商看不懂英文說明書、對輻射所知有限,將鍍鋅層13微米的管線裝到只要5微米的部分,才造成這起事件。台電於2012年10月6日鄭重發表聲明澄清,核四工程量體龐大,設備及工程界面極多,工程結束前均須先全面檢視所有大小細節問題並進行改善,均屬正常狀況,並強調,在未經原能會及世界級權威核能機構檢視認定為安全前,核四絕對不會貿然運轉。本事件錯裝金屬導線管及所謂19個地雷等,就是台電進行履勘時主動發掘的問題,並正進行改善工作中。
‧2012年05月16日 廉政署查出,台電核能技術處副處長林俊隆(54歲)涉嫌在5年前驗收一筆2億6千萬元電氣導線管路採購案時圖利廠商千萬元,放水讓廠商以不符防輻射規格的低價次級品濫竽充數。一旦反應爐發生核能意外,最嚴重得撤離1千萬人。台電公司曾對此事件澄清:當時已要求廠商送請專業機構測試,並確認符合防輻射規範後,始予驗收。由於本案已進入司法調查程序,將尊重調查並全力配合,如有違失情事則依法處理。
‧2012年03月20日 監察委員提案糾正行政院、經濟部和台電。2000年10月27日行政院貿然宣布停建進度已達33.81%之核四工程,核四工程未能採統包方式辦理,亦未有總顧問協助整合複雜之施工界面,導致工期延宕、預算追加、鉅額損失及品質安全疑慮等情事,其工期至少增加44個月,且損失高達1,870億元。又經濟部對於臺電公司三度函詢核四停建相關疑義,卻一再模糊虛應,恝置所屬無所適從。另臺電公司為迎合上意,未待上級正式函示或召開董事會應變,即由公司高層僅以口諭方式擅為傳達停建核四,並倉促發函指示廠商不限期暫停契約執行。
‧2011年6月8日 監察委員提案糾正臺電公司駐工地設計辦公室自2007年初起,自行辦理之設計變案件高達1500餘件,且多已施作完成。於2013年3月14日台電新聞稿表示自行變更設計修改共1536項,經全數送請奇異公司審查後,其中僅46項需進一步補強,台電公司已依奇異公司之設計圖,將其中40件施作完成,且依既定品質、品保程序完成檢驗並結案,其餘6件,將於近期施作。
2011年7月12日 監察委員提案彈劾台電核能火力發電工程處副研究員周吉村,於2006年1月13日後續混凝土採購案,利用職務機會收受廠商賄賂。
‧2011年7月19日 監察委員提案糾正台電辦理核四混凝土採購案,於2004年8月17日調查已經得知工程所需混凝土數量不足,卻未及早辦理採購作業延遲至‧2005年7月21日始辦,復曲解法令,誤以限制性招標辦理發包作業。
‧2003年1月10日 中船及台電於核四廠一號機反應爐工程未落實監督及檢驗,導致反應爐基座施工長期偷工減料,更導致焊道發生裂紋。監察委員提案彈劾中船公司總經理江元璋及台電核能火力發電工程處長呂學義等十二人。最後江元璋僅遭申誡、呂學義不處分。


好,我同意你的說法,如果反核方沒有正視台電的資料,也不是正確應當的作法,如果台電提供的數據不正確,好歹也用科學的數據和方法去給人家反駁一下嘛XD 不過如果反核方已經用科學的數據反駁過了,那還是能繼續討論下去。如果有找到,研究一下再來這裡報告。

匿名 提到...

科學解釋不了人心為何如此貪婪與愚昧,解釋不了為何官商勾結、貪贓枉法弊案叢生

Gene Ng 提到...

我想,科學(心理學、行為經濟學)還是可以解釋這些行為的XD

Ric 提到...

基本上我的態度是「對核能有疑慮」&「應該要漲電價」:我認為現階段對於核能發電「成本」的評估應該要加上「風險」,也就是以「保險」的概念計算,才能正確評估這種發電方式的利益。不能一味只想說「核電比較便宜」就無條件支持。

但是我發現很多反核者的論述都犯相同的毛病:只看電廠不看電網。包括很多掛教授頭銜的人,只要不是在這個領域,對於電力系統到底是怎樣運作,全部都是一知半解。而且很多人想當然耳的「常識」,其實根本只是「想像」。這種傾向尤其是在反核者講「電力缺口」與「再生能源」這兩件事的時候特別明顯。

講白了就是三個盲點:

1. 電力不是「夠用」就好。

很多反核人士在講到這個議題時,都喜歡把發電量、用電量「加起來比較」。實際上「加起來比較」這種作法只能當做是長期(以十年為單位的長期)整體電力發展的指標,而真實世界的電力系統不可能像這樣運作:你不能把兩小桶電混在一起變成一大桶,然後擺到明天早上再用。

電力系統的邏輯說穿了其實很簡單:負載大於供應,就會跳電。而且電力系統的崩潰是連鎖反應,一個小區域的電力供應系統跳電,負載就會轉移到其他饋線,如果這個「其他饋線」也沒有足夠的電力供應,就會被拖下水。然後受影響區域就會持續擴大。

電力系統任何的負載反應變化都是瞬間發生,2003 年的美東大停電,從紐約到底特律、多倫多到渥太華,就是因為俄亥俄洲一個發電廠跳電(業界內幕傳聞說起因是一根樹枝壓倒高壓電纜線...不過官方調查報告並沒有提到這些細節),在短短十秒內,電力網路全面崩潰。而且跳電之後引發的各種問題,花了美國佬花了快一個星期,才完全復電。

要避免這種現象,除了電網設計要能即時反應以防止連鎖崩潰(講白了就是讓部分區域斷電)以外,就是要有足夠的備載容量。目前台灣的備載容量,除了排定的歲修外,還可以忍受兩組火力發電機組在運作時臨時跳離。如果核四不商轉,核一、核二、協和電廠依照表定計畫陸續除役,台灣必定會回到民國 70、80 年代,經常發生計畫與非計畫限電的狀況。

而這個電力缺口,不是靠「冷氣開到 28 度」這種程度就能補足的。當然,以「愛護地球」的角度來看,節省用電永遠是好的而且應該鼓勵;但是以電力系統的角度,完全是杯水車薪。

真的要靠節能來彌補電力缺口,最好的方法就是:漲電價。當然,這會造成全國從上到下哀鴻遍野、產業出走、失業率上升、啥子「實質可支配收入」降低...云云云云。

我只想說:台灣產業在上受政府保護、下面基層員工乖乖不敢反彈的優渥環境下,喊產業轉型產業轉型喊了這麼多年,經濟部工業局產業發展計畫一個接著一個,補助金像散彈一樣一直往外灑,真正成功轉型變成「靠腦袋賺錢」的產業,到底有多少?


2. 不能直接把國外的電力發展狀況套用到台灣。

很多擁核/反核者都喜歡講德國,講當地的再生能源發展、備載容量計畫云云。但是很少人想到這個問題:歐洲的電網基本上都是相連的,而且每家電力公司也都會互相買賣電力,但是台灣只有台電這唯一一個主要電網。

講難聽點,就是別人以鄰為壑,我們卻不行。

當然,如果台灣願意接受向大陸買電,把大陸這個鄰當成壑,那就另當別論了。不過,這已經不再是技術或政治經濟問題,而是宗教問題,所以就不用多講了。


3. 再生能源的成本不只是「發電設備」,輸配電系統的隱藏成本才是恐怖大王。

再生能源現行科技最大的問題,就是單位面積的發電量,也就是發電密度太低。先不管「比利時太陽能公路」這類的理盲臉書笑話;很多「理性」的反核者喜歡用日本、美國的太陽能電廠來質疑國內的再生能源發展政策。但問題是,我不曉得有沒有人真的去算過,他們自己舉例的太陽能電廠,效率到底如何。

以日本九州大分上個月剛剛蓋好的太陽能發電廠為例,佔地 105 公頃,輸出功率 82MW,以能量密度來說已經比大陸的電廠要高很多了。電廠所在的大分縣日照時數差不多和嘉義相當,但是年度總發電量預計只有約 8700 萬度。

而目前台灣火力電廠,以面積差不多大小的興達火力電廠為例,總面積 135 公頃,總裝置容量是 4325 MW。一般火力電廠機組年運作時間大約是 7000 小時,亦即年度總發電量是 302 億度。

雖然不能這樣依此類推,不過我忍不住換算:總共要蓋 365.4 平方公里的太陽能電廠,也就是整個台北市 + 基隆市的面積,才比得上一個興達火力電廠!

另一個很多人喜歡舉的例子就是號稱全世界最大的 Ivanpah 發電廠,這個電廠用的是聚光塔式發電技術,發電量可以到 392 MW,常被反核人士用來反駁反反核人士的反再生能源論點。

但是這些「很多人」也同時自動忽略一件事:Ivanpah 發電廠的總面積大約是 1.5 個台北市大安區,而且當地的有效日照時數是 3700 小時/年,是台灣南部的 1.8 倍。換句話說,Ivanpah 發電廠如果要蓋到台灣,大概就需要整個內湖區這樣的大小。

而向反核人士指出這一點時,話題通常就會神奇的被轉到風力、小型太陽能板等民間設置。但是這些人還是有意無意忽略最重要的事:這些東西發出來的電,到底是怎樣進到你家的?

現在的電力系統中,火力、核能產生的電壓是 345KV,經過超高壓變電所、一次變電所、二次變電所轉成 22KV 的中壓,送到架設在大樓地下室、電線杆、路旁的低壓變電箱,轉成 220V,再送進一般民宅。而超高壓變電所產生的 161KV、一次變電所產生的 61KV,部分也直接供應工業用戶使用。然後也有部分配電變電站是直接接受超高壓變電站的 161KV。

現在問題來了:如果蓋不了兆瓦(100MW)等級的再生能源電廠,那蓋一堆中小型的再生能源電廠如何?確實可行,但是這些中小型的再生能源電廠發電容量&電壓都低,現行技術下最適合的就是併入 22KV 的配電電網系統。

22KV 中壓配電系統相當於電力網路的微血管,而且再生能源發出來的電,不是說拿兩條電線和主幹線絞在一起就好;同樣需要經過逆變、切換等電網處理程序,而且當 22KV 主饋線斷電時,要避免再生能源往源頭反饋,同時也需要避免發生電力孤島現象。更重要的是:再生能源的發電量需要更即時的監測,不能像水力這樣只靠每日的負載預測,使用再生能源的微電網系統,需要以每 15 分鐘為單位進行調節。

換句話說,原本電力系統的 SCADA 資訊系統只需要蓋到二次變電所,要納入分散式再生能源,就必須要延伸到每個用戶的配電變電箱。當然,這要花錢,很多錢,很多、很多、很多錢。

現在台電光是要搞個 AMI 前後就搞了快十年,技術也不曉得換新多少代;先是卡法令、再來卡採購法(該死的『圖利』兩個字至少卡死台灣三十年競爭力)、卡標準,搞到現在,則是最現實的問題:沒錢繼續搞。現在要搞再生能源微電網,要花多少時間多少錢,抱歉,我完全無法想像。

如果台灣真的要認真發展再生能源,個人的看法是以氣電共生模式,以個別高壓用戶為單位,讓使用者自行建造微電網,然後台電以躉售電價方式計算,這樣比較有可能實行。而政府要做的就是提供動機:如果「補助」無法成為有效的胡蘿蔔,那麼「漲電價」就是棍子。


總之,電力網路是一個極度複雜的系統,不是你想怎樣他就能怎樣。如果反核人士聽不進去「核能是安全的」這樣的科學論述,卻一味相信「缺電不會發生」「全台蓋太陽能加起來超過核四」這種完全不考慮電力系統的錯誤科學論述,這恐怕也不是什麼正確的態度。

CT Wang 提到...

濮勵志、江仁台、鄒成虎、張枝峰

 各位尊敬的院士:
 我們早年在台灣受教育,後到國外進修,曾在核能相關單位實作30多年,嫻熟核電廠設計運作、風險與效益等分析。最近25位中研院士聯署公開信,希望解決核四相關問題,但我們認為有些關鍵看法值得商榷:
 1.「對於確保核四廠之安全,又未有讓全國人民信服的數據分析」
 龍門(核四)電廠依據美國核能管制委員會規定,並經認證的安全度風險評估(PRA)方法評估,結果爐心融毀頻率(CDF)是每百萬年7.93次,早期大量(輻射)外釋頻率(LERF)是每百萬年0.57次。至於「未有讓全國人民信服」,就需專業者向大眾解釋。
 2.「核四廠興建工程並非採取統包方式,而是分由多家廠商合作興建,工程介面複雜,一旦有緊急事故,可能無法即刻統籌因應」
 舉世重大工程包括核能,統包多為業主自身經驗不足或在新興國家,台灣當時已有三廠六機組經驗,且選擇及要價等種種考量,決定分由多家廠商合作,正是表現台灣的實力和自信。完工後在數百項安檢中一一測試,至今已完成90%。例如,測試高壓核心噴水泵時發現流量不夠,即送英國原廠檢修,上月運回再試已達標準。不可能等到緊急事故發生時,才面臨「無法即刻統籌因應」狀況。
 3.「萬一天災釀成核電廠事故,或因人為疏失發生輻射外洩,將是不可承受之罪」
 「萬一」並非負責任的說法;如上述的龍門廠爐心融毀頻率和早期大量外釋頻率,天災及人為疏失都已在科學方法中嚴謹量化評估,而非「萬一」。另外褔島事故後,電廠全黑(喪失所有電源)造成的不確定性,相關反應器降壓和灌水的能力已補正,即指美國發展出的多元及彈性應變策略(FLEX)導則和聯邦法規10CFR50.44ii,或是台灣發展出的斷然處置措施。龍門電廠現在已有7道防護措施,因此現在我們可以很肯定的說不會有「萬一」了。這也是為什麼除德國外各個強國都仍選擇繼續發展核能。
 4.「缺乏決心去努力發展其他替代能源」
 風場在台灣有限,太陽能成本高又占地方,努力發展再生能源是有必要,但很快就會發現它們的極限。
 5.「各國對於核廢料之處理,並無完善之方法」
 利用乾式護箱將核廢料貯存在廠內,以新反應器之延役期限60年再加上60年,亦即保障120年安全,已是美國和英國的標準。新技術可用耗乏核燃料為燃料,預期到時候就可商業化。
 6.「美國著名環保團體—自然資源保護委員會」
 該組織並非有聲譽組織,其風險評估方法並不科學。單用地震頻率評估核電廠風險,就列出前6或12個危險電廠,不會被任何嚴謹的同儕評估接受。
 龍門停工很荒謬,更比核一二三廠除役還糟。請大家想想︰1.龍門一號機商轉後,每天約1億元收入,若不運轉就得多花錢買天然氣或煤碳來替代。2.台電現有的3座核能電廠運轉現況甚佳。美國運轉機組現有100部,其中73部已獲准延役至60年,我們曾參與美國Ginna反應器與墨西哥Laguna Verde電廠的功率提升和延役。一些國人批評我國核電廠老舊,而不研究就全除役,難道台灣比不過墨西哥?3.為何反核者不去勸日本把所有的核能廠全廢掉?又不曾在有分量的國際期刊發表過科學論文?
 各位尊敬的院士,我們不忍見國家動盪,以多年專業澄清。各位輕率用「萬一」假設情況,指責「將是不可承受之罪」,則若恐怖主義更驚恐亂局。上述均為專業分析,絕非臆測,敬請各位院士逐條公開答覆,接受社會公評。(濮博士為聯合國國際原子能總署先進反應器講習班主講、江博士為美國核能學會反應爐物理技術標準委員會委員、鄒博士為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高級經理、張博士為美國西屋公司核能服務部亞洲客戶計劃前總經理)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506001515-260109

Gene Ng 提到...

@Richard Liu:真的是太太太專業了!!!

從發電及配電的專業角度分析,似乎是比較少在討論的。我也同意漲電價,至少讓電價能代表成本,漲電價,至少工業用電不能再補貼了,民生用電只漲用電大戶,似乎是最合理的反式。

可惜有些擁核和反核人士卻無法接受這點,前者因為反對漲電價而支持核電,反而還有一點道理,可是反核卻反漲電價,反而比擁核更沒道理。

發電,基於國家安全、穩定性和排碳等等考量,不會只看帳面上的成本的。關於再生能源,確實除非有高效率的儲電科技出現,否則問題確實不少,但是科技的發展還很難說,加上智慧電網等等也可以考慮,我並不悲觀。

您提到的「氣電共生」,也是很多有識之士提倡的,政府怎不積極作為呢?

Gene Ng 提到...

@ CT Wang:謝謝您的轉貼,這些回應,希望反核人士也能認真面對。

匿名 提到...

我個人不像樓上那些大大,有著專業知識來談論核四這個問題,我只是從一個公民的角度去看這件事情;最近從網路平台上看到各方的意見,有擁核的,也有反核的,所提出的看法都有相當的道理,也增加了我不少核能知識。
但是我個人在此想提供一些小小意見供大家參考;以台灣的土地面積以及人口密度而言,我認為並不適合把核電作為永續的電力來源,核電廠再怎麼安全也無法永遠運作,它終有廢棄的一天,廢棄之後的核電廠再也無法利用;試想一百年甚至五百年後,台灣會不會滿地都是核電廠遺址?或者出現核電廠就蓋市中心的狀況?然後我們的子孫必須依賴核電廠觀光來維持生活,更不用說核廢料的處理;樓上的大大們專業知識比我強多了,應該不用我來跟你們解釋核輻射的衰退期要多久,我只問一件事,三哩島事件距今多久了?然後那塊土地現在能拿來用了嗎?

賴柏任 提到...

我是學電力的學生,基本上我認同Richard Liu先生所說的,他說的基本上和我在電力系統裡學到的知識差不多。

不過我想從另一個層面討論,我認為台灣的核能問題本質上是個政治問題,不足以單純用科學角度解決爭議,因為核四(核能也是)的政治性在台灣「很自然地」遠高於其他國家,最重要的原因我認為有兩個:

1.台灣是一個缺乏自然資源,能源自給率非常低的「小島」,能源問題基本上就是全體國安問題,要建或不建核四都會影響全島嶼的人(在一些大國可能只會影響局部人口,但台灣實在太小),難以像其他大國那樣單純從科學角度解決問題。比如說,台灣地震那麼多,台北人又那麼稠密,在討論時完全用抽象統計排除核災的發生本來就是不合理的,因為這違背多數人的實際經驗,於是政治問題就跑出來了。
事實上,從科學和科學史的角度來說,科學本是注重經驗的。但當代科學工具越來越多,討論越來越抽象時,不小心就遺忘了科學本來來自經驗與觀察,而非一開始就是抽象的數學和統計。這並不是說不可以用機率探討,而是說應該要去思考「特例」和「善後」的問題,而非直接句點。不去思考特例並不是一個好的科學態度,歷史上很多科學的突破都來自於對特例的思考,而善後更是重要,因為那是共同生活的基礎。

2.台電從台灣的威權時代過渡到民主時代的過程中,沒有經過大刀闊斧的改革,所以到現在仍是一個黑箱作業的機構,缺乏第三方客觀公正的機構監督(監察院基本上已經形同廢物,而原能會本身也是有很多弊病),沒有適當的權力制衡機制,所以民眾難以信任,加上到處弊案連連,使得不信任的問題更加嚴重。

尤其關於第二點,這根本就是目前台灣所有重大爭議的根源:「缺乏權力制衡的機制,或是這個制衡機制已經腐敗」。不管是馬王政爭、服貿、核四等,民眾最大的憤怒根本上來自於當權者的黑箱、官商勾結和不知反省,而非科學技術本身。
以前孫運璿的時代,雖然政府是威權體制,但當官的有不少人仍堅持儒家的傳統,修身治國,因而民眾能「雨露均霑」,沒有信任上的問題。反倒是現在的馬政府,似乎除了歷史定位的追求外,沒有意思想要解決2008年以來出現的所有一切爭議,無怪乎民調只剩9%。

從上面兩個角度看,台灣的核四很自然的首先是個政治問題而非科學問題。如果不先看清政治上的糾結,擁核反核是幾乎不可能有共識的,就算某一方辯贏了,大概也是爽到無能政府而已。所以面對核能,我們真的能只單純考慮科學因素嗎?

Gene Ng 提到...

我同意核電問題,其實要從風險管理的角度來看。如果是風險管理,就要涉及人的問題。只要有人,就有江湖!

核四當初本來就非民主公開的方式來決定的,如果當初投入的2千7百億台幣花一半在替代能源的研究上,搞不好台灣已經有一兩項獨步全球的技術了。

我有位朋友說得好,火力發電的後果全球承擔,外部性高;核電萬一出糗的後果是區域性的,是使用者付費。可是,既然是承擔風險,台電那樣搞,當然也要承擔無法商轉的風險啊XD

ottokang 提到...

好久沒有來了,路過回應一下

1. 關於你提出的核四的問題,都已經是修正過的問題,而且也沒有任何一個被起訴,林俊隆更是我說被不起訴的案例,更不用說方儉萬年老梗寶特瓶。

附帶一題,方儉在天母搞的反對運動讓國家浪費了3億,不知道他有沒有意願要還?

2. 我覺得您對基改食物風險的觀念,可以放在核四上:核四絕對不可能是0風險,但是因為有缺點就把核四廢掉,很顯然是弊大於利的蠢事。

3. 你說核四不是民主公開的方式來決定,那這樣戒嚴時期蓋的所有電廠,包含了核一核二核三,是不是都要考慮拆掉?況且,核四經過了兩大政黨執政時期興建的背書,這還不夠民主公開嗎?

4. 把核四興建經費的拿來發展再生能源已經是老梗到不行的論調,實際上台灣就是做不到。事實也證明多年來國外發展一堆再生能源,對火力跟核能的依賴並沒有減少,況且台灣沒有電網,也沒有發展再生能源的條件(土地面積、風力、水力、地熱),要發展再生能源取代核四,除了翁啟惠的嘴炮外,我還沒有看過哪個能源專家為台灣的再生能源發展背書。

不然要不要請您來提供意見,1500億的經費,每年核四1/4的發電量就好,台灣有哪種再生能源可以提供這樣的供給?

Gene Ng 提到...

2. 我就知道你們會拿基改的說辭來作文章,而嚴重忽略兩者間的差異,容我不客氣且半開玩笑地說:「你們可不可以不要來收割我們遺傳工程的稻尾?」

一、我不反GMO,但反孟山都。這和不反核,但反核四是一樣的。

二、不反基改,但因case by case而決定要不要反某個產品,如果有產品出包了,我不僅不會支持該產品,甚至還可能依個案數量和嚴重性修正態度。不像你們似乎無條件無限期支持核四一樣。

三、基改致癌的問題,學界是幾乎一面倒指出那篇論文有重大瑕疪,就算有科學家支持,也是因為反對EFSA持雙重標準,僅有極少數科學家為那篇論文背書:http://skygene.blogspot.com/2014/06/genetically-modified-food.html

四、基改食品現今面市已有廿年了,確實還未發現引起任何健康,我不保證未來也不會有,不過和核能界已發生三哩島和福島事件是不同的。請勿相提並論。

3. 是的,如果核四不商轉,那更老舊的核一、核二、核三怎麼辦?如果全廢了,那電力缺口怎麼辦?這確實是反核人士也該積極面對的問題,這個我也會去質詢反核人士。

4. 再生能源的發展,請多看未來十、廿、卅、卌年。沒有電網,是不能蓋嗎?沒有核四都能蓋了。你們是失敗主義者嗎?再生能源發電效率是沒有提升嗎?儲電科技是沒有進展嗎?


最後,我們來點建設性的吧,我先來:

基改作物的安全性,您打幾分(95%信賴區間):

基改作物安全性:70-90

孟山都的產品:60-80

孟山都的手段:10-30

基改食品風評評估(中短期):80-95

基改食品風評評估(長期):40-60

基改食品致癌可能性:0-10

基改食品致癌造成新生態問題可能性:20-40

基改食品如果可以選擇食用量,您可以接受的是:

A)完全不能上市

B)自己完全不吃

C)一個月吃一餐

D)一週吃一餐

E)一週吃2-5餐

F)一天吃一餐

G)天天照三餐吃

我選F。



換你們:

評分(95%信賴區間):

核能安全性:

核四安全性:

核四出第零級事故可能性:

核四出第一級事故可能性:

核四出第二級事故可能性:

核四出第三級事故可能性:

核四出第四級事故可能性:

核四出第五級事故可能性:

核四出第六級事故可能性:

核四出第七級事故可能性:

台電可信程度:

台電處理態度:

歡迎增加項目。

如果核四商轉,你可以接受全家大小住核四多近仍可以寢食無憂:

A)全家住進核四都OK

B)0-5公里

C)5-10公里

D)10-30公里

E)30-100公里

F)100-300公里

G)全家逃離鬼島

ottokang 提到...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ottokang 提到...

1. 所以你覺得基因工程可以用風險的方式來選擇要不要,但是建築工程、核能工程不行用風險來選擇要不要,這算是科學討論,還是信念的討論?

2. 再來,我並沒有無條件的支持核四,但是許多質疑核四的問題都禁不起檢驗,支持核能反核四可以,但是還是回到前面的問題,請提出核四工程無法運作的科學證據,而不是只靠指控就說反核四部反核。

3. 不要再扯未來會怎樣了,這根本解決不了現況的問題,核四造成的基載缺口再來幾年就「很可能」發生(甚至可以說已經發生,請不要忘記反核一直宣稱的少6%基載電力台灣不缺電,今年已經有幾天低於6%),你要拿一個10年後「可能」的技術來解決現況的問題,然後批評處理現實問題的人是失敗主義

說好的利大於弊呢?

4. 廢核之後基載電力要怎麼來,其實你自己就可以回答啦,你不是就是反核四人士嗎?

5. 既然我會來發言,當然就是會對核安有信心,比起眾多用謠言跟非科學方式指控台電的反核人士,台電在資料公開跟回應上,比反核人士誠懇太多了。

核能安全性:90
核四安全性:90
核四出第零級事故可能性:10以下
核四出第一級事故可能性:10以下
核四出第二級事故可能性:10以下
核四出第三級事故可能性:5以下
核四出第四級事故可能性:5以下
核四出第五級事故可能性:5以下
核四出第六級事故可能性:趨近於0
核四出第七級事故可能性:趨近於0

台電可信程度:90
台電處理態度:90

我曾經在核四一公里內工作過幾年(非台電員工),住在核四廠附近?OK啊,多給一點電費補助,很樂意

但是火力電廠、風力電廠請不要在我家附近,我不喜歡煤灰、臭味、噪音,謝謝

方正平 提到...

我真的不用科學來說服你核4是安全的。我想和你談談人性。
離核4廠反應爐最近的,不是貢寮的居民,更不是你我,是台電核4廠的員工。是現在建造的這群人,是未來啟用在裡面營運的人。這些人可能有重疊,有些則否。
有誰會為了台電區區那份薪水在不安全的核電廠裡工作?
核4還沒啟用,所有的安檢都被小心執行著,1號機更是完全通過啟動測試前的所有檢驗項目。對這些安檢項目,將來拿命來玩的台電員工,比你們這些反核人士更重視,你不相信他們,卻相信一個被委以重任卻經常缺席開會的林宗堯在外放話?

Gene Ng 提到...

核四是否真的安全,我真的不知道,不過我知道你的邏輯怪怪的,原因有三:一、術業有專攻,蓋核四的人和運轉核四的人,會是同一批嗎?大部分都不是吧?那怎麼讓運轉的人來保證建造沒狀況?這就好像有人宣稱,只要駕駛好好開車,車就保證一定不會壞;二、像核四這麼複雜的工程,大部分員工都是小螺絲釘,誰保證全盤都沒狀況?三、絕大部分致命車禍的駕駛(排除酒駕),都不會知道自己會出事吧?否則就不會上路了。你這說法,彷彿是說,只要敢開車,就保證不會出事一樣。

阿連 提到...

"一、術業有專攻,蓋核四的人和運轉核四的人,會是同一批嗎?大部分都不是吧?"
http://wapp4.taipower.com.tw/nsis/1/1_6.php?firstid=1&secondid=6&thirdid=4

強化安全檢測小組之組成

強化安全檢測小組-組織架構

1. Group Leader:

由核一/二/三廠20年以上經驗人員擔任,負責所轄系統試運轉測試,並管理試運轉測試主持人(TD)。

2. 技術支援(GE TA):

聘用奇異公司顧問12名,依專長分配於六個測試組,協助即時解決測試問題。

3. TD:

由核一/二/三廠具有豐富運轉/維護經驗人員擔任,負責執行各系統試運轉測試。

4. ATD:

調入龍門電廠現有各系統之測試人員,協助TD完成試運轉測試。

5. 現場支援:

核一/二/三廠現場設備操作員支援測試。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