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29日 星期一

Be Quiet!安靜,就是力量!

安靜,就是力量:內向者如何發揮積極的力量!

Quiet: The Power of Introverts in a World That Can’t Stop Talking




有一種好書,在讀到的時候,心中有會一個念頭:「這就是為我而寫的吧?」,對個性內向害羞的我而言,這本《安靜,就是力量:內向者如何發揮積極的力量!》Quiet: The Power of Introverts in a World That Can’t Stop Talking)就是這麼一本好書,雖然在Anobii上的評分貼到非死不可馬上就有人...哦不...有大猩猩問道:「 你應該不需要討論內向問題吧」...XD

這本《安靜,就是力量》像是一本自助書,事實上並非如此!可是社會上認為內向者多需要自助呢?只要上博客來用「內向」當關鍵字搜尋三年內出版的繁體中文書,標題或副標有出現「內向」的,除了這本《安靜,就是力量》,還有其他八本:


而且從以上書籍的標題和副標來看,內向者似乎真的很需要幫助XD 可是如果在博客來用「外向」來搜尋,能找到的三年內出版的繁體中文書有多少呢?和外向者有關的,只有一本《外向性格能量書》哦!另外一本還是因為副標才出現的《內向心理學: 享受一個人的空間,安靜地發揮影響力,內向者也能在外向的世界嶄露鋒芒!》XD 外向者顯然不需要什麼協助,或者外向者根本不讀書?

從那些和內向有關的九本書中,其中有五本是翻譯書,因為內向的問題,在歐美外向的社會,似乎是個更加嚴重的問題。我雖然是個內向害羞的人,可是卻被很多經歷磿練得成為一個乍看之下外向的人,到了美國唸書還是因為不夠外向而吃了一大堆苦頭,更何況本身就是徹頭徹尾內向者。

美國是公認非常外向的國家,甚至其外向性格就是主流文化的一部分。歐美在文化一般上比亞洲國家外向,畢竟他們有許多民族一直到了幾百年前才從遊牧進入農耕社會,可是亞洲的諸古文明在幾千年前就進入了穩定的農耕社會,使得在我們的文化傳統中,比起外向的體育冒險等,我們更重視智識的學習。歐美在海權時代,也因其外向的性格在全球各地冒險和殖民,中國在外的僑民卻仍夢想老死前回故鄉。美國更不必說了,那是歐洲冒險者拓荒的天堂。

然而,在《安靜,就是力量》這本書中指出,其實有三分之一的美國人個性內向。他們可能比較喜歡傾聽,少說話,喜歡閱讀,擁有自處的空間、不喜歡參加派對...但這些還沒有「出櫃」的內向者,很多都假裝自己天性外向,為了贏合大環境中「外向」價值系統裡理想的自我形象:充滿活力、樂觀積極、合群、有主導力、自信而不自疑。

《安靜,就是力量》這本書其實不太算是什麼內向者自助或勵志的書,因為《安靜,就是力量》直接指出,內向者其實是很寶貴的資源,因為美國沒有內向者,就不會有相對論、個人電腦、史努比(Snoopy)、E.T.、第三類接觸(Close Encounters of the Third Kind)、Google等傑作!

《安靜,就是力量》作者蘇珊.坎恩(Susan Cain)本身就是一位內向者,雖然她畢業於普林斯頓大學和哈佛法學院,曾在華爾街擔任律師多年,專長領域是公司法,後來商業諮詢顧問,客戶多為大型企業及律師事務所,諮詢項目主要為談判策略和個人專業形象。如果她自個不透露出她的個性,大部分人看了她的經歷,一定會以為她是外向者吧?這就和大家以為我是個不折不扣外向好動的人一樣令人誤解啊XD

蘇珊.坎恩是位非常會說故事的好作家。《安靜,就是力量》還以嚴謹的研究為基礎,用不同的角度說明內向的人如何具有更多的力量。《安靜,就是力量》列舉了許多心理學和神經科學研究成果,就這些內容而言,就是本不容錯過的優異科普書。不管是內向者也好,外向者也好,讀了這本不容錯過的好書,會改變你看待自己、看待別人、看待世界的方式,讓內向者更瞭解自己,也讓外向者瞭解更多同學、同事和親友。可是沉浸在弱肉強食的華爾街十幾年,她回憶起來說她彷彿是身處異國。




《安靜,就是力量》指出,內向者本來有的天賦,確實就能讓創造力發揮到極限。但是在美國外向的社會上,尤其是強調領袖魅力的情況下,內向者的能力卻容易被誤導或忽視。蘇珊.坎恩很肯定地指出,甚至在許多情況下,內向者的沉穩與耐心,反而能能強悍又沉穩地解決各種棘手的問題。蘇珊.坎恩也指出,能言善道者易被賦予過多的權力以致讓許多口才好的人處理超出能力的工作。她表示,華爾街的金融風暴顯然是極為外向的投機者一衝再衝而闖的禍。她並非臆測而已,她也舉了不少實例指出沉穩的投資者如巴菲特(Warren E. Buffett,1930-)等企業家就是個性內向者。她甚至還舉了聖雄甘地(Mahatma Gandhi,1869-1948)、愛蓮娜·羅斯福(A. Eleanor Roosevelt,1884-1962)和羅莎·帕克斯(Rosa L. M. Parks,1913-2005)為例說明為何內向者不僅也能夠成為政治家和社會運動家,而且還更具有深遠的影響力。

不僅是人類,連動物也有內外向之分,一位研究動物內外向有名的行為生態學家Andy Sih就在我博士班的母校UC Davis任教,是我們學校唯一教生態演化的華裔(The New York Times: The Animal Self)。當時他問了我們班上同學(只有九位)內外向的個性,依稀記得只有我和另一位老美同學舉手吧。他研究了魚類和昆蟲,都發現有內外向之分。《安靜,就是力量》一書也提到,在溪流上游無天敵之處,孔雀魚以外向居多,可是在把它們放到下游有天敵之處,隔了幾年內向就成了主流。我在美國領養的兩隻貓,雖是姐妹,但是一隻極外向,最愛被我學弟虐待,另外一隻卻非常內向,只要在家裡開趴就躲起衣櫃內。在台灣養的兩隻貓,也是一隻人來瘋,另一隻見到生人就沒命似地躲起來。家裡兄弟個性也不一,我老大是內向、老二是很外向、老三是很內向、小妹是超外向。

雖然《安靜,就是力量》是難得一見的好書,可是它還是有一些刻板印象,例如認為亞洲學生就是比較內向。可是,以我在美國的經驗來說,能出國到美國唸書的中國理工科學生大多個性外向具侵略性,在美國社會他們簡直就是如魚得水。在美國研究所上課,最辛苦的就是課堂討論,一來英語說得不夠好,二來不習慣那種方式,對個性內向害羞的我來說,每節課簡直都是惡夢。我原本以為科學界是內向者的天堂,沒想到在美國學科學還得能言善道。

蘇珊.坎恩在《安靜,就是力量》中舉了許多她個人的體驗,我也談談自己的一些體驗吧,雖然箇中有許多不為人道的苦痛和辛酸。現在只要我說自己是個性內向害羞的人,十個朋友中有十個會直斥我是在騙肖,因為我不僅和人交談沒有問題,大學時還當過社團領導人,在美留學時當過台灣學生會會長,最近還剛在學術演講競賽得獎,可是事實上我真的是內向害羞的人啊。我從小就非常內向害羞,另說遇到陌生人或環境,小時候在家中最愛幹的事是拿被子把書桌包起來,然後躲在底下漆黑的角落,而且出外坐要在車子裡頭才會有安全感。

我從小最愛的事是唸書,只不過唸的是課外書,小學三四年級就能每天把報紙幾乎從頭到尾讀完,爸爸訂閱的《亞洲周刊》家裡也只有我一個人在讀,還沒上中學就把所有倪匡的衛斯里科幻全集倒背如流。可是我完全不是天才,因為讀的東西其實大部分都看不懂,學校的功課也一塌糊塗,幾乎有至少一半科目不及格,只是閱讀能讓我正當地逃避許多和人接觸的機會。我小時候孤僻怪異的個性讓我連和家人相處都有困難,後來成績實在太爛了,考不上我們當地唯一的中文學校,只好到我爸故鄉小鎮唸書,寄宿在大伯家,可是那反而是種解脫,因為我在大伯家只要躲在自己房間就不必面對爸媽和弟弟的吵鬧。

上了高中有了一些好朋友就變得比較外向一些,可是到台灣求學時,在校友會學長姐的熱情招待幫助下,還有在僑生大學先修班的集體生活卻讓我非常不適應,每天都問自己為何要符合大家的期待來參加團體活動,偶爾還會為了一些小事暴走。選大學時,也刻意選環境清幽的清大而不考慮繁雜的台大。上了大學終於可以自己一個人乖乖專心唸書了,基本上我大學前兩年只有在教室、宿舍、實驗室和圖書館出現,以致有些大學同學對我沒啥印象,後來在美國碰到時還驚訝我那麼會社交,怎麼在大學四年都好像從沒認識過我。

到了要升大三時,僑生聯誼會有學長姐主動找我要推我出來選會長,當時僑聯會是我唯一有出席還算是社團的團體,偶爾會被學長姐叫去幫忙一些活動,內向害羞的我就乖乖聽話人家叫我做啥就做啥。有學長姐認為當時想出來選會長的同學太過有野心和具侵略性,可能會把當時已經不太團結的僑聯會帶進太多政治鬥爭(畢竟我們有來自馬來西亞、港澳、緬甸、韓國等地的僑生,大家的個性和文化都差異頗大),所以認為個性溫和的我才比較可能讓僑聯會團結。

當時是我人生的轉捩點,我非常恐懼出來當領導人,可是在學長姐的再三邀請之下,盛情難卻只好答應,後來兩位欲出來競選會長者就只好當副會長。另外兩位副會長都是辦事能力超強的人,原本我只要出來作樣子就行了。可是當了會長就要常常主持會議,還要辦一大堆活動以及參加行政院僑委會搞的一堆活動,幾乎週週都要應酬,多少在最忙碌的大三還影響了一些課業(清大基本上是把一般大學四年的課程在三年內上完,大四讓學生選修研究所的課程或準備各類考試,所以大三是課業最繁重的一年),還好我前兩年埋頭苦讀把班上同學拖在後頭。最痛苦的是,在眾人面前顯露自信說話和分派工作,後來為了把事辦好還得暗地耍政治手段,根本就有違我的個性,可是為了社團好只能每天都催眠自己,當時每天都覺得自己是為別人而活而演戲,只能每晚用酒精來麻醉自己,喝到爛醉幹出的荒唐事真是磬竹難書。

最難過的是,一整年的犧牲奉獻卻因為堅持推舉當時原本不服人心則大有潛力的學妹出來當會長而引起長官和朋友的責難,半灰頭土臉地下台後大四和研究所又不問世事重新回到每天宿舍、圖書館、教室、實驗室的日子,還好那位學妹沒讓人失望,在一年內跌破大家眼鏡成了一位優秀的領導者。雖然大三那一年很多日子要靠借酒澆愁才能過下去,可是卻也開了一扇門,讓我知道外面的世界沒那麼可怕,因為再糟也就灰頭土臉那樣子而已嘛。

到了美國留學時因為樂於助人,一堆台灣研究生還推舉我出來當台灣研究生同學會會長,當時台灣駐舊金山辦事處聽說有馬來西亞人出任台灣研究生同學會會長,氣憤得揚言要刪掉我們的活動經費,我嚇得在雙十節國慶和擅於社交的另一位會長(我們算是雙會長制),飆車衝到舊金山灣區去赴國宴和長官聊了天才解決危機,結果活動經費反而還加碼XD

其實我在讀《安靜,就是力量》就愈讀愈困惑,因為照理說我是個敏感的內向者,可是為何後來又變得公認的外向者,可是又有一堆地方和真正的外向者不符,但是也愈來愈不像內向者啊,讀著讀著就愈來愈迷糊。一直讀到了第九章才拔雲見日地恍然大悟!那章介紹到一位前哈佛心理學家,現任英國劍橋大學教授的布萊恩.利托(Brian Little),他在哈佛大學任教時是3M卓越教學獎(3M National Teaching Fellowships)得主,他在哈佛的課不僅爆滿還常常贏得如雷掌聲,也是用心指導學生的好老師。可是他內心卻和我一樣是位內向害羞者,每次他受邀去演講完總要給自己獨處休息的時間甚至寧可躲到厠所去當避風港也不願受邀用餐,我大部分時間晚餐都一個人用,也算是一整天接觸眾人後的避風港休息吧。

利托教授用一個「自由性格理論」來解釋為何內向的人會變成外向者,因為我們為了核心志業,而演出外向的行為。我們為了工作或社會期待,努力演出外向者的樣子,這對敏感的內向者來說,說難不難、說容易卻不容易,但是我們善於觀察,觀察了外向者的種種行為後,再加以模仿。加上,當時暗戀的同學是個性極為外向的女生,所以對外向者的世界也愈來愈好奇,就慢慢學起了外向者的行為。心理學研究發現,有許多企業領導者也是這類的表演者。

從前中學時因為文筆不錯,有一年被老師推出當班上的演講比賽代表,只是上了台只差沒尿褲子。剛好我碩士班導師李家維老師和博士班導師Artyom Kopp,還有當研究助理時的老闆丁照棣老師和曹順成老師,全都是風格各異的一流演講者!他們只要到了台上,不管什麼主題都能妙語如珠,我只要偷偷向他們各學一點皮毛,都夠我非常受用了!所以儘管上台是非常令人緊張的,不過我都把上台演講當作是表演,把自己認定成演員,一個優秀的演員只能演符合自己個性的角色嗎?後來還發現自己教學的才能和熱情,如果台灣有一流的教學型大學或文理學院(Liberal Arts College),博班一畢業我就直接去申請了XD

可是我們的人生從此就因為符合了自己的理想和社會期待而美滿了嗎?其實要表演,也不是所有內向者都辦得到。《安靜,就是力量》在第九章還提到所謂的「自我監控」,自我監控高的人更擅長在特定情境下調整自我行為,也就是善於逢場作戲。很多低自我監控的人會認為我們這麼做很不道德,是表裡不一的雙面人,是兩頭倒的墻頭草,是不忠於自己和別人的騙子。《安靜,就是力量》提到有學生對利托教授說他和伴侶因為自我監控等級不同而分手。事實上,我自己也遭遇到一樣的狀況,被指責的理由也都差不多。

可是,我們真的是不道德嗎?這樣累人的演戲,難道只是為了自己?在《安靜,就是力量》中,利托教授指出,自我監控其實是一種謙虛的表現,是為了符合社會規範,自我監控高的人有時候是為了避免在社交場合犯錯,而不是為了成為聚光燈的焦點。這點我深感同意,其實這樣的演戲,很多時候只是為了不想讓別人失望或受傷。而且,對我們這些科學研究工作者來說,大部分都是內向者,可是當要上台報告或教書時,努力表演來做好演講和教書,不也是利人利己的工作嗎?

在現實中,我也被強力指責成想要成為聚光燈的焦點而做出不適當的行為,其實自己的內心更清楚,自己成為聚光燈的焦點時,內心其實有多失落和寂寞,因為只有自己才知道,大家在那時候認識的並非真正的我,可是真正的我卻可能是大家意興闌珊的人(這篇文章是當初博班畢業時寫的感想,感謝讓我成為聚光燈的焦點的豬朋狗友:〈好人的逆襲!!!〉,要不是剛好最近裡頭的影片被同事挖出來在實驗室流傳,我還寧可一輩子都不再去面對咧XD))。

這本《安靜,就是力量》好書真是令人相逢恨晚,如果能早點讀到的話,也許就能更瞭解自己,也讓周遭的人瞭解自己和其他內向者,而避免了許多誤解。如果你是位內向者,一定要讀這本《安靜,就是力量》;如果你是外向者,可是有內向的好友,也讀讀這本書來多瞭解他們 :)

9 則留言:

Tomaso Life 提到...

我第一次看到這TED影片時,美國經濟不好的新聞正在台灣蔓延,所以我在讀書會的時候下了一個結論:"這種行為跟經濟也很有關係,以前的美國或許不會看重這種內向的言論,等到經濟衰退了就開始了檢討的聲音,如同之前他們看著日本車打敗美國車,開始學日式管理一樣"

經濟的因素讓這種言論開始被重視的這個論點,版主的看法如何呢?

Gene Ng 提到...

嗯,我想您說的是有道理的,美國文化的個性並非一本書就能改變的,不過搞不好一些美國企業日後也會更重視內向者的意見也說不定。

Unknown 提到...

謝謝分享此書 還有版主的人生經歷~ 讓在 在美國求學的我 有得到一些安慰+啟發: )

Gene Ng 提到...

如果早點讀到這本書,那段日子應該會好過很多XD 加油 :)

匿名 提到...

我喜歡這本書的原因,是它讓我變得更自然,也瞭解了自己。

Gene Ng 提到...

嗯,這本書也讓我思考了許多內心和外在的互動,還有對自己的個性更有信心 :D

匿名 提到...

感謝分享
然後文中的伊蓮娜羅斯福英文名字應該是Eleanor Roosevelt

Gene Ng 提到...

謝謝您的指正,她的全名是Anna Eleanor Roosevelt,一般歐美人士多數省略中間名,但也有少數例外,她顯然是傾向省略first name。

goodseller 提到...

謝謝分享, 真想快點看一下這書~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