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冒著夏日的酷暑騎機車出門,發現大街上車禍頻傳。有一次,短短不到二十分鐘的來回路程中,我竟目睹了四起車禍!烈日下,警察汗流浹背地忙著記錄事故,讓人不禁感嘆夏天真是交通災難的高峰期。
再來是台北的公車司機,有不少在夏天簡直像是用賽車的駕駛執照開公車。才剛踏上車,司機就猛踩油門,彎道甩尾是家常便飯,完全不像一個文明城市應該有的公共交通體驗。記得有一次,天氣熱得要命,人們一上車,急躁的司機就直踩油門往前衝,然後突然猛踩煞車,因為撞上了前方的轎車。公車內乘客們猝不及防,有好幾位外國遊客和我的家人都摔倒,我家人的手臂還因此受了傷,得立即處理。
這些觀察可能並非巧合。研究顯示,酷熱天氣下,駕駛者的疲勞感會增加,注意力也會下降,這讓車禍風險大大提升。高溫會使人體反應遲緩,決策能力下降。一項美國經濟學家的研究發現,高溫會讓人煩躁,焦慮情緒也跟著上升,增加駕駛失誤的機率。同樣,2015年的一項西班牙研究指出,在熱浪期間,由於駕駛者的疲勞和分心,交通事故風險顯著提高。
法國格勒諾布爾大學(Université Grenoble Alpes)的社會心理學副教授漢斯.羅查.艾澤曼(Hans Rocha IJzerman)在《做個有溫度的人:溫度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行為、健康與人際關係》(Heartwarming: How Our Inner Thermostat Made Us Human)指出,溫度對我們的心理和行為確實有著深刻的影響。當熱浪來襲時,不僅身體感覺不適,高溫還會讓人情緒波動,變得更易煩躁、衝動,甚至影響我們的人際關係和決策。這意味著,熱浪不僅影響我們的身體健康,還會悄悄改變我們的情緒、行為,甚至如何與他人互動(請參見〈做個有溫度的阿宅〉)。
美國記者傑夫.古戴爾(Jeff Goodell)在新書《熱浪會先殺死你》(The Heat Will Kill You First: Life and Death on a Scorched Planet)中更是提到,極端高溫能輕易奪去生命,只要你在錯的時間出現在錯的地方。他帶領讀者進行了一場全球追蹤高溫的旅程,從北極圈到熱帶,再回到那些因氣候變遷而遭受極端高溫的地區,如何融化冰川、摧毀珊瑚礁,甚至讓病媒蚊擴散得更遠更廣。
《熱浪會先殺死你》中開頭有一個震撼人心的案例:2021年8月的一個清晨,一個四口之家——兩位年輕的父母、一歲的嬰兒和他們的大狗——滿懷期待地踏上加州內華達山脈的徒步健行之旅。那時天氣宜人,氣溫約在攝氏20多度,讓人感到無比舒適。誰能想到,這樣美好的一天會演變成一場悲劇。
他們失蹤後,經過九個小時的搜尋,他們的屍體終於被找到。然而,當地的治安官在調查他們死亡原因時卻百思不得其解,沒有任何謀殺或掙扎的跡象。人們懷疑過河流中的有毒藻類,甚至步道旁廢棄礦坑排放的一氧化碳,可能是罪魁禍首。
直到兩個月後,真相才水落石出。當這家人徒步回到停車處時,原本宜人的天氣突然變得酷熱難耐,地表氣溫飆升至攝氏43度以上。在這無情的高溫中,這家四口——包括狗——全都死於中暑和脫水。簡單來說,他們被活活熱死了。這對年輕的父母健康強壯,身上也有水源,但烈日炙烤下,徒步回程幾乎沒有遮蔽,他們最終不幸命喪高溫。
這個故事只是極端高溫奪命的眾多案例之一。在《熱浪會先殺死你》中,古戴爾提醒我們,如果這本書只教你一件事,那就是——當你的身體過熱,無論是外界的高溫還是內部發燒,你都將面臨嚴重威脅。他解釋說,熱是一種看不見的無形力量,因為我們太過熟悉它,反而常常低估它的危險。當熱量超過身體的承受極限,死亡變得無可避免,這是殘酷而簡單的事實。
多年來,氣候記者和作家們一直在努力描述全球暖化引發的極端高溫所帶來的毀滅性影響。自人類開始大規模使用化石燃料以來,全球平均氣溫上升了約攝氏1.2度,若不採取行動,本世紀末氣溫還可能再上升攝氏3.3度以上。
溫室效應是大氣層吸收和重放熱量的自然現象,使地球維持適宜的溫度。隨著人類大量燃燒化石燃料,二氧化碳和其他溫室氣體(如甲烷和一氧化二氮)排放急劇增加,這些氣體在大氣中聚集,強化了溫室效應,使地球的「熱力罩」更加厚重,導致氣溫不斷上升。
二氧化碳在大氣中滯留時間長達數千年,因此即便我們立刻停止排放,這些氣體的影響仍會持續,讓地球陷入「火爐被打開,卻關不上的困境」。這種無法逆轉的熱效應帶來了全球連鎖反應:極端高溫、乾旱、洪水、颶風和野火等天災頻發,生態系統遭到重創,物種滅絕加劇;同時,人類健康受到嚴重威脅,熱浪導致的死亡率上升,社會衝突與政治不穩定的風險也逐步增大。
真正讓我們感到氣候變遷威脅的,並不是日常的幾度升溫,而是那些極端天氣的突然降臨。在《熱浪會先殺死你》中,古戴爾描繪了一連串與極端高溫相關的全球災難:巴黎的致命熱浪、加州索諾拉沙漠中移民的死亡、以及颶風重創休士頓的悲劇。他強調,我們對極端高溫的威脅知之甚少,而這些風險往往被大大低估。他希望透過這本書,喚醒我們對熱這種無形力量的重新認識。
然而,熱是一個難以討論的話題,部分原因是它太過尋常。誰不懂得溫度呢?每個人都知道夏天熱冬天冷,連小嬰兒都能感受到。但直到有一天,古戴爾在炎熱的街頭走著,離鳳凰城市中心只有十個街區,卻熱得快要昏倒,這才驚覺,自己對於熱的威脅和它對身體的影響了解得如此之少。甚至,連熱到底是什麼也一無所知。
《熱浪會先殺死你》充滿了震撼的洞見,揭示了高溫如何深刻影響人類演化,甚至有可能是數百萬年前促使我們的祖先從四肢行走變成直立行走的推動力之一。書中描述了熱對人體的影響,大多數人對於「人體內部噴水系統」──也就是汗腺──的運作並不在意,但這個系統正是我們能在極端環境中存活的關鍵。人類的汗腺演化賦予我們在狩獵中保持優勢,早期人類能夠長時間追逐獵物,直到獵物如羚羊或鹿因熱衰竭倒下。
然而,儘管擁有這樣的生存機制,人類仍然十分脆弱。在極端環境下,沒有防寒衣物我們會被凍死,沒有空調和水,我們也會在高溫中崩潰。當體溫升高到攝氏38度或40度時,人體就開始無法正常運作;到41度時,會出現抽搐和癲癇。古戴爾生動地寫道,當體溫超過42度時,細胞開始崩解,內臟熔化,血液無法正常循環,整個人體會迅速崩塌。
不同族群面對高溫的脆弱性也有所差異。古戴爾講述了一個令人心碎的故事:來自瓜地馬拉的移民塞巴斯蒂安.佩雷斯(Sebastian Perez),在美國奧勒岡州的威拉米特谷(Willamette Valley) 一家苗圃工作,最終因酷熱倒在田間,奄奄一息。他是無數在極端高溫下工作的無名英雄之一,他們的生命每天都被酷熱威脅著。
但高溫並不僅僅影響農場工人或建築工人。整個社會都在與高溫作鬥爭。古戴爾指出,城市設計對我們的「熱」體驗有著關鍵影響。現代建築讓我們得以在過去因高溫而無法居住的地區生活,但這一切都依賴電力支撐。空調成為美國南部陽光地帶居住的關鍵,也成為對抗極端氣候的主要武器。然而,這項科技並非萬無一失。當熱浪來襲,數百萬台空調同時運轉,電網隨時可能崩潰。當電力中斷,高樓大廈很快會變成巨大的烤箱。
倫敦、紐約、巴黎這些歷史悠久的城市,當初建設時並未考慮如何應對酷暑。2003年巴黎的熱浪就奪去了15,000條生命。這座城市過去不需要面對這樣的高溫挑戰。記得那年夏天,我和家人也在巴黎旅行,我們住的旅館沒有空調,窗戶設計是為了禦寒而非通風,幾乎打不開。當時天黑要到晚上22點,我們只好待在外面直到太陽完全下山再回去旅館。然而,來自熱帶的我們,還是完全無法理解「熱死人」這回事。
但事實是,巴黎那些漂亮的歷史建築──帶著鍍鋅屋頂的公寓──成了高溫的陷阱。厚重的石牆和鍍鋅屋頂加劇了室內的悶熱,為災難埋下伏筆。2003年的熱浪期間,巴黎的老建築裡,居民被困在燒灼的房子裡,死亡人數高達1.5萬人。一個觸目驚心的故事中,一名女子回到家裡,發現公寓地板上到處是血跡。原來是樓上的老年鄰居在熱浪中去世,屍體腐爛後的液體滲透到她家。
古戴爾強調,最可怕的是我們對高溫這個無形殺手缺乏足夠的尊重與警覺。當溫度升高時,植物、動物和人類都會死亡。冠狀病毒大流行向我們展示了,社會能承受相當程度的死亡與痛苦,甚至逐漸麻木接受這一切。他悲觀地指出,苦難與死亡,可能將成為我們這個世紀無法避免的一部分,並最終成為我們生活中「接受」的現實。
古戴爾也觸及了另一個嚴峻的問題──享有遮蔭、空調、乾淨水源和涼風的特權,在不同人群之間存在著巨大不平等。對於那些缺乏這些資源的地區,隨著氣候變遷的加劇,生存將變得更加艱難。
今年就有個重大新聞:2024年6月14日至19日,數百萬穆斯林前往沙烏地阿拉伯的麥加參加年度朝覲,但這場重要的宗教盛會卻因罕見的極端熱浪蒙上了陰影。當地氣溫飆升至驚人的攝氏51.8度,這遠遠超出了人體的承受極限,而現有的降溫設施也無法應對如此極端的天氣。
大量朝聖者因中暑、脫水、和熱衰竭倒下,特別是那些本身患有心血管疾病的年長者,最容易遭受致命打擊。截至6月23日,官方統計顯示,這場悲劇已造成至少1,301人不幸身亡,死者多來自埃及、巴基斯坦等國家。
這次事故不僅僅是極端高溫的結果,還包括了非法入境朝聖者過多、醫療資源分配不足,以及參加者年齡偏高等多重因素。沙烏地阿拉伯政府迅速展開行動,為死者提供身份確認和安葬服務,並協助非法入境者進行身分核實。同時,埃及等國也對非法的朝覲旅行社採取法律措施,防止未來類似事件的重演。
儘管這些災難令人心碎,《熱浪會先殺死你》並非一部充滿絕望的末日宣告。相反,古戴爾清晰地指出了我們在這個逐漸變暖的世界中所面臨的挑戰,並強調了國家和城市如何透過積極改變來拯救生命。未來十年,極端高溫將成為影響我們生活方式的關鍵因素。它不僅推動了氣候遷徙、揭露了社會不公,威脅生命,還導致農作物枯萎,增加了人畜共患病的風險。他在書中詳細剖析了這些挑戰,並呼籲社會未雨綢繆,應對這場無形的戰爭。
隨著氣溫上升,人類、動物、植物、工作、財富和疾病將不得不進行大規模遷徙。古戴爾進一步警告,過去六千年來孕育文明的適居氣候正在遭受極端高溫的衝擊。一項研究預測,未來50年內,全球將有多達30億人被迫離開現有的適居區域。
《熱浪會先殺死你》探討了高溫如何影響人類健康,特別是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和戶外工作者等脆弱群體。書中為公共衛生專業人士和政策制定者提供了寶貴建議,幫助他們更好地預防和應對高溫帶來的健康危機,並制定針對性策略。此外,書中也深入分析了高溫對戶外活動安全的影響,對於戶外運動愛好者和旅行者來說,這些資訊至關重要,幫助他們規劃行程,避免高溫危險。
極端高溫和乾旱對全球農業的影響也十分嚴重,導致了糧食減產。過去20年來,高溫和乾旱導致的農業損失持續增加,主要糧食作物如小麥、玉米和大豆的產量顯著減少,這可能導致糧食價格上漲,進一步加劇全球糧食不安全。農業工作者和食品供應鏈相關人士應該了解如何應對這些挑戰,採取措施保護糧食供應。
氣候變遷帶來的糧食短缺、水資源匱乏和自然災害等問題,可能引發大規模人口遷移,對接收地區造成壓力,導致社會衝突與政治不穩定。《熱浪會先殺死你》提到,非洲和中東地區的高溫與內戰爆發存在一定關聯,這顯示了氣候變遷對社會穩定的潛在威脅。古戴爾揭示了氣候變遷如何加劇社會不平等和不公正,對於關注社會公正與人權的人士來說,這本書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來理解全球氣候危機。
在《熱浪會先殺死你》的結尾,古戴爾提醒我們,雖然熱浪是無形的,但它的威脅卻真實且迫在眉睫。由於熱浪的影響短暫而不易被記住,人們容易忽視其長期危害。他警告,我們對應對高溫的知識仍然不足,必須迅速採取行動,否則我們將面臨無法挽回的氣候危機。
本文原刊登於閱讀最前線【GENE思書軒】
2025年6月30日 星期一
熱浪會先殺死我們
2025年6月16日 星期一
為什麼記憶決定你是誰?
在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UC Davis)的五年博士生生涯,仿佛就在昨日,但一轉眼,竟已經畢業十五年了。那些年,我在這座充滿活力的小城裡度過了許多刻骨銘心的時光。
戴維斯(Davis, CA)的清晨總是寧靜的,伴隨著單車輪輕輕滑過柏油路面的聲音,我每天早上踩著單車,穿過綠意盎然的校園,奔向實驗室。那些為實驗資料熬夜的日子,和戰鬥民族老闆討論的每一場熱烈辯論,都依然鮮明如昨日。
在戴維斯的校園裡,除了緊張的研究和課業,也過著豐富多彩的生活。戴維斯的單車道四通八達,我喜歡在午後騎車在環市單車道穿越城鎮,感受加州陽光的溫暖,那是無比自由的感覺;每到週末,到當地的農夫市場買菜,挑選最新鮮的蔬果,然後在租來的小公寓裡料理,一邊品嘗來自納帕谷(Napa Valley)的美酒佳釀。
加州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也是一大亮點。優勝美地、紅杉、死亡谷國家公園⋯⋯我們在那些大自然的壯麗中流連忘返。無論是穿越森林、攀爬峭壁,還是靜靜坐在湖邊,看著晚霞染紅天際,這些經歷都讓我深深感受到自然的力量和美麗。露營的夜晚,篝火旁的我們談天說地,星空下的我們安然入睡,夢裡依然是那無邊的山水。
然而,時光荏苒,隨著歲月的流逝,有些記憶也漸漸模糊。曾經朝夕相處的同學和朋友,如今可能已經散落天涯,有些名字和臉孔在記憶中變得模糊。某些當時認為無比重要的事情,現在卻怎麼也記不起來了。但無論如何,那段時光留給我的不僅僅是學術上的成就,更是人生中一段無比珍貴的經歷。戴維斯的日子,有汗水,有淚水,有歡笑,也有忘卻,但這些都編織成了我人生中最美好的篇章之一。
讀到這本《記憶決定你是誰:探索心智基礎,學習如何記憶》(Why We Remember),讓我回想起十五年前在戴維斯的種種。然而,因為作者蘭迦納特(Charan Ranganath)是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心理學與神經科學教授、動態記憶實驗室主任、「記憶與可塑性計畫」主持人,他在書中常提及他在戴維斯的生活,來解說記憶是怎麼回事。在這本書中,也進一步探討了記憶的多樣性及其在塑造我們身份中的重要性。
蘭迦納特回憶起一次在戴維斯的一家DVD出租店遇到一位熟悉的年輕店員的經歷。戴維斯是一個小型的大學城,因此居民之間經常會有這樣的相遇。當他見到這位店員時,他感到一種熟悉感,這種感覺在某種程度上是親切的,但同時也有些模糊和陌生。這種感覺反映了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情況:我們經常會見到熟悉的面孔,但有時我們可能無法立即想起對方的名字或具體的情境。
蘭迦納特利用這個例子來說明人類記憶中「熟悉感」的形成和作用。即使我們不一定能記住某個人的具體細節,熟悉感仍然可以觸發記憶中的某些連結。這種連結可能基於之前的互動、共同的地理位置(如戴維斯這樣的社區),或者是其他共同的經歷。這種「熟悉感」不僅使人們在社交場合中感到更加自在,也是一種重要的生存機制,有助於人類快速識別可能的盟友或潛在的威脅。
在戴維斯這樣的小城鎮,人們之間的相遇更為頻繁且自然。這種環境促使記憶的形成更多依賴於環境線索,例如店鋪的佈置、常去的路線或是城市中的標誌性建築。他的回憶展示了如何在一個熟悉的地理環境中,記憶可以依靠這些線索重新喚起。這些熟悉的面孔和場景成為生活的一部分,使人們的記憶不斷被觸發和強化。
還有,蘭迦納特回憶起一次與朋友在普塔溪(Putah Creek)進行槳板漂流的經歷。這次戶外活動原本計畫為一段輕鬆的漂流旅程,但最終變成了一場意料之外的冒險。他描述了自己和朋友從戴維斯出發,攜帶槳板和其他裝備,準備在陽光明媚的日子裡享受水上的樂趣。
在漂流的過程中,情況突然發生了變化。普塔溪中的水流比預期更快、更湍急,蘭迦納特的槳板撞到了水下的一個隱藏障礙物,導致槳板傾覆。他被拋入冰冷的溪水中,經歷了短暫的慌亂和無助。隨著水流的推動,他嘗試著穩定自己,並重新控制住槳板。在這個過程中,他面臨了多重挑戰,包括保持平衡、應對迅速湍急的水流,以及努力保持冷靜。在朋友的支持下,他們共同克服困難,重新回到安全地帶。
這次槳板漂流的經歷成為了蘭迦納特難以忘懷的回憶。他反思了這段經歷對自己記憶的影響,特別是高壓情境下如何強化記憶的形成。他解釋說,在如此刺激的環境中,記憶往往變得更加鮮明和持久。這次經歷的每一個細節,包括寒冷的水流、湍急的溪流聲音和與朋友的對話,至今仍深深刻在他的記憶中。
蘭迦納特還談到這次戶外活動如何影響了他的情感和感知。他描述了在危機中的情感變化,從初期的恐懼和不安到後來的冷靜和專注。他指出,這種情感的變化對記憶的鞏固起到了重要作用,讓這次槳板漂流的經歷變得更加深刻且難以忘懷。
2020年爆發的新冠疫情,影響了廣大的阿宅們的生活。蘭迦納特提到,在新冠疫情期間,戴維斯的日常生活變得非常單調和封閉。這段時間內,社會活動和人際交往幾乎完全停止,人們大部分時間都宅在家裡。學生們幾乎整個學期都宅在同一個房間上網路課程,這種日常缺乏變化的情境導致了時間感知的扭曲。他提到,學生們感到時間既過得很快,又覺得很慢,因為生活中的「事件邊界」(event boundary)減少了,而事件邊界通常有助於我們感知時間的流逝。
蘭迦納特提到,他與學生的互動主要透過線上教學進行。這些線上課程使得教學模式發生了顯著變化,師生之間缺乏面對面的交流,這讓他感到了一種疏離感。他發現,缺少了實體教學中的非語言線索和即時互動,學生們在理解和掌握課程內容上出現了更多的挑戰。這種教學模式的轉變,也讓他反思了記憶形成的不同方式,尤其是在缺少社會和環境刺激的情況下。
在疫情封鎖期間,家庭和工作的界限變得模糊。蘭迦納特提到,由於辦公和生活都宅在同一空間進行,這給家庭生活帶來了一定的挑戰。他家的小阿宅也在家上網路課程,整個家庭成員都被迫適應這種新常態。這樣的情境增加了壓力和焦慮感,同時也影響了記憶和注意力的形成,因為持續的壓力和焦慮會影響前額葉皮質的功能,從而削弱記憶能力。
為了打破單調,蘭迦納特和家人嘗試了一些創新的方法來保持積極的心態和日常生活的活力。他們開始探索新的家庭活動,例如在後院進行小型探險,或者創造性地利用居家空間進行運動。這些新的活動成為了日常生活中的新事件邊界,幫助他們在單調的疫情生活中保持一些新鮮感和時間感知。
雖然提及了許多在戴維斯的事情,《記憶決定你是誰》卻不是本回憶錄,而是本詳細解釋了大腦的運作機制的科普書,蘭迦納特不僅從生物學的角度闡述了記憶的形成過程,還揭示了一些令人驚訝的現象。他指出,問題不在於我們的記憶力是否強大,而在於我們對記憶的期望存在誤解。記憶並不是一種完美的錄像機,它並非記錄我們所見所聞的一切。
蘭迦納特強調,對於記憶的普遍誤解之一是把記憶視為我們生活故事的檔案庫,認為記憶是固定且不變的。然而,事實是記憶極易受到損壞和扭曲。在過去的幾十年裡,科學家們對記憶如何運作的理解顯著增加。他介紹了情景記憶的概念,即回憶生活事件和經歷的能力。這一概念最初由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心理學家圖威(Endel Tulving)於1972年提出,挑戰了當時流行的行為主義觀點,認為記憶不僅僅是聯想的問題,而是一個更加複雜的神經網路活動。
現代研究,包括使用功能性磁振造影(fMRI)等大腦成像技術,揭示了大腦中的多個區域如何參與記憶的形成、儲存和檢索過程。這些區域包括前額葉皮質、新皮質區域(如默認模式網路,DMN),以及邊緣系統的其他部分,如杏仁核和伏隔核。這些發現顯示,記憶的運作涉及一個廣泛且相互連接的神經元網路,而這個網路的可塑性使得記憶可以根據我們當時的情境、情感以及其他人的行為不斷更新和改變。
蘭迦納特區分了兩種使我們成為人類的記憶:情景記憶和語義記憶。情景記憶是關於特定事件的記憶,讓我們能夠回憶並重新體驗過去的情緒和感受。這種記憶使我們能夠了解我們在世界中的位置,是我們演化歷程中的關鍵技能;語義記憶則是一種橫向思考的形式,利用過去的經歷來對未來的情境做出推測。這種記憶幫助我們識別模式,並在需要時做出快速反應,例如辨認掠食者的威脅或選擇合適的逃生路徑。
這兩種類型的記憶使我們能夠靈活應對環境的變化,但記憶並不僅僅是靜態的存儲單位。當記憶被喚起時,它們往往會被重建,填補其他記憶、上下文甚至想像力的空白。這意味著,即使是博聞強記的天才,他們可能記住了每個細節,但他們的記憶也可能是部分重構或想像的產物。
蘭迦納特告訴我們,人類的演化並沒有讓我們成為完美的記憶機器。相反,我們「生來就是為了忘記」。這是因為記憶過程中的干擾會影響我們記住不重要的細節,例如我們把錢包放在哪裡或是否吃過藥。在這種情況下,記憶中的事件邊界概念起到了重要作用。當我們從一個情境轉換到另一個情境時,大腦會更新上下文,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走進一個房間後會忘記為什麼進去的原因。
這種記憶更新的過程使我們能夠專注於當前的重要資訊,避免大腦因為處理過多無關緊要的細節而變得低效。蘭迦納特指出,如果我們的大腦無法清理和整理記憶,它將變得擁擠、低效且痛苦。
記憶並不總是如我們所想那樣精確。即使我們對某些記憶充滿信心,整個故事仍然可能是錯誤的。蘭迦納特解釋說,記憶的重構過程受我們的動機、情感和信念的影響,即使是微妙的暗示也會改變我們如何記住過去的經歷。
因此,記憶在被重建的瞬間誕生,這種重建通常具有足夠的準確性,但它們從來不會不受情緒影響。情緒越強烈,我們的大腦就越傾向於保留這些記憶。心理干預通常試圖透過將記憶重新置於不那麼情緒化的環境中來修改它們。例如,退伍軍人必須學會在聽到巨大噪音時不再觸發恐懼的記憶反應。
蘭迦納特還指出,懷舊情緒雖然能喚起積極的情感記憶,但也可能使我們偏向於回憶過去的美好時光,而忽略現在的挑戰和困難。他指出,遺忘不僅有助於我們擺脫個人的過去包袱,也可以促使我們重新想像自己,以便過上更豐富和有創意的生活。
當然,如果可以的話,我們還是想要成為博聞強記的阿宅吧?蘭迦納特還是在《記憶決定你是誰》中提供了幾個實用的技巧來增強記憶力:
1. 積極處理資訊:讓大腦主動參與資訊的處理有助於更好地學習和記憶。將學習時間分成更短的間隔,也能提高記憶效果。
2. 集中注意力與意圖:注意力是大腦對所接收資訊進行優先排序的方式。為了更好地記住事情,我們需要有意識地專注於要記住的內容。
3. 保持好奇心:好奇心能激發大腦中的多巴胺接受區域的活動,促進學習效果。那些具有開放性人格特質的人,通常在學習新事物時能獲得更大收益。
4. 健康生活方式:保持良好的睡眠、規律運動、健康飲食和控制壓力,有助於促進大腦健康和提升記憶力。有氧運動能增加大腦的可塑性,減少壓力對記憶的負面影響。
5. 蘭迦納特還討論了現代生活對記憶的挑戰。例如,過度依賴相機記錄生活會使我們的記憶減少,因為我們在拍照時更關注視覺細節,忽略了其他有助於記憶的線索。多工處理也被證明會削弱前額葉皮質的功能,影響記憶力。
總之,蘭迦納特的觀點挑戰了我們對記憶的傳統理解。他提醒我們,記憶不是一個精確的檔案庫,而是一個充滿活力和適應性的系統,能夠幫助我們解釋世界和我們自己。記憶的功能在於它的靈活性和它幫助我們應對變化的能力,而不是它的完美精確性。
記憶的特性和功能不僅影響個人的心理狀態,還影響著我們的社會和文化。在《記憶決定你是誰》最後一章,蘭迦納特討論了共享記憶作為治療方法的重要性。他強調,在個人主義盛行的醫療體系中,記憶的集體性和共享性可能提供一種新的治療方式。
《記憶決定你是誰》提醒我們,記憶並非靜態的過去紀錄,而是動態的、隨時可更新的心理構造。這一觀點對我們理解自我、塑造身份有著深刻的啟示。記憶是一種力量,它既可以是治療的工具,也可以是創造力的源泉。我們需要認識到,記憶既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藝術,它使我們能夠在時間的流動中重新創造和定義自我,從而過上更有意義和充實的生活。
這種理解讓我們認識到記憶的真正力量——它不僅僅是儲存過去的工具,而是我們用來建構現實和未來的一種工具。我們的記憶力問題並不是記憶本身的缺陷,而是我們如何理解和利用記憶的問題。這樣的認識讓我們能夠更好地接納自己的記憶特質,並在必要時進行調整,以適應我們不斷變化的生活。
理解記憶的本質,有助於我們更好地掌控自己的學習和生活。記憶的力量不僅在於它讓我們保持對過去的連結,更在於它幫助我們理解現在,並指引我們走向未來。
本文原刊登於閱讀最前線【GENE思書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