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華生(James D. Watson)和克立克(Francis Crick)發現DNA雙股螺旋的五十年週年記念,從基因的研究已經進展到基因組,甚至功能基因組等的地步了。不可不謂日新月異。所以這幾個月來各大中英文科普雜誌和科學新聞網站都製作了不少特輯來記念這生命科學在廿世紀最偉大的發現。
今年剛出版的中文版《基因、女孩、華生》不可不謂為應景之作。
以下是這本書在封底的書評:
「這本書詳述了一個成功者的理想與執著,而成功的路常常有很多的資源來自周圍的朋友,如何能匯合而有所突破,是每個人都渴望的指示,這本書帶給了我們很多啟示。」── 彭汪嘉康,中研院院士
「從一九五三年到一九五九年……,從DNA到RNA到蛋白質,奠定分子生物之骨幹。華生這段回憶錄,就紀錄了這段歷程。」──程樹德,陽明大學微免所教授
「雙螺旋發現滿五十週年前夕……,想要閱讀華生真情告白的讀者,本書及之前的《雙螺旋》,還是不二選擇。」──潘震澤,前陽明大學生理所教授
「本書無價之處,在於帶領我們一窺孕育華生革命性典範發現的知識圈內。」──紐約時報書評
說真的,看完這本書之後,我才恍然大悟,原來上書評都沒說到重點:這本書其實主要是華生在發現雙股螺旋後的把美媚日誌。話說華生在年輕氣盛時就完成了其一生中最偉大的發現之後(也是廿世紀最偉大的發現之一),他下一步還能干嘛?當然還有許多學術上的要務可以夠他忙,但是血氣方剛的他腦中控制求偶行為的區域,想必也在雄性激素的旺盛分泌下被刺激得蠻興奮的。當然,諾貝爾獎得主難道不是人嗎?他當然也可以追求女孩啊,只是華生對他當時對漂漂美媚垂涎的心理描寫得還蠻露骨的,就不能不讚他說:真有夠誠實的。如果當時就流行A片了,搞不好他還會在書中寫出對小澤圓AV的一些評語。
其實這本書的英文書名開宗名義就道出其主旨:Genes, Girls and Gamov,注意哦,其中的Girls還是複數的。那英文書名中的Gamov是怎麼回事?Gamov者,俄裔物理學家伽莫夫也,「RNA領帶俱樂部」(RNA Tie Club)創辦人之一。可是在中文書名中,Gamov反而變成了華生。當然啦,如果有本書名叫《基因、女孩、伽莫夫》的,買氣頓時大打折扣。不過這改得還不太離譜,賈德.戴蒙(Jared Diamond)的The Third Chimpanzee就被時報的編輯改成了《第三種猩猩》,真搞不清楚狀況,人那是第三種猩猩?據該書所言,人根本就是一種猩猩!(離題了...:p)
華生從出版了其第一本自傳性的《雙螺旋》(The Double Helix)就以誠實稱頌,其實《雙螺旋》在交付哈佛大學出版社時,原名是為《老實的吉姆》(Honest Jim),被克立克和魏爾金(Maurice Wilkins)等人抗議而被退件送交問學館出版社(Atheneum)時才定名為《雙螺旋》的。至於為何一本描寫DNA雙螺旋發現史這麼重要的一本書會被抗議呢?因為華生實在是太老實了。他很露骨地寫道,他在劍橋過著看似悠閒的生活,其實腦子中一直有個極大野心--破解遺傳物質DNA的終極結構!他把研究看作是一場競賽--爭奪名聲的競賽,在競賽過程中他還不惜耍賤。加上他把一位女性科學家佛蘭克林(Rosalind Franklin)描寫成潑婦,實在是在製造爭議話論。事後克立克還出面澄清把那發現當作競賽的只有華生,他是無辜的(他不過是想拿個博士學位的過氣物理學家)。克立克也出版了其自傳What Mad Pursuit,據說對當時DNA雙螺旋的發現過程廖廖幾頁就帶過了,而且那本該的名氣和買氣實在連《雙螺旋》的十分之一都不到,因為內容不夠辣吧?《雙螺旋》的成功後,華生還出版了把美媚日誌,想必他還想再滿足大眾對著名科學家生活的好奇心(或者偷窺慾)吧?
那華生在破解DNA雙螺旋結構之後,還有什麼大貢??說老實說,對研學生命科學的莘莘學子來說,我們實在想不出幾樣。除了他寫過的學過分子細胞生物的學生都應讀過的經典教科書: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Gene、Recombinant DNA和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Cell。華生和克立克兩人是非常不一樣的科學家,克立克是苦心鑽研學問的學者,他後來對RNA的研究貢?也頗大,還建立了分子生物學的中心教條:DNA → RNA → 蛋白質。在英國劍橋,他協助建立了歐洲最高水準的研究機構--分子生物實驗室(MRC Laboratory of Molecular Biology)。在玩夠了分子生物學之後,他對心智產生了興趣,轉而到美國聖地雅哥的沙克研究所(Salk Institute)研究認知神經科學。這和【時間‧愛情‧回憶】的Seymour Benzer的研究生涯是有點相像。
把焦點轉回華生,以華生愛耍賤投機的個性加上喜好參加派對和把美媚,應該很難只待在象牙塔裡當個苦哈哈的教授終老。他在當了哈佛教授之後,就轉作行政工作,到遺傳學聖地之一的冷泉港實驗室(Cold Spring Harbor Laboratory)當主任,硬是把一個原本就極富盛名的研究機構發展得更卓越。他周旋於紐約上層社會名流之間,為冷泉港A到不少經費。在Jonathan Weiner的書Time, Love, Memory裡還提到有趣的一點:有次在冷泉港開研討會時,有些參加的博士後研究員看到華生走過時,還驚呀地叫到:「他還活著啊!?」後來他當上人體基因組計劃(Human Genome Project)的主要負責人,最後實在不能忍受有些國家衛生研究院等的政府官員的官僚作風,憤而辭官。
愈扯愈遠,好了回到書中的主題吧。這本書其實是華生把美媚的經驗談,在偉大發現之後,他的心思主要不是要在學術工作上,而是女孩們身上。但是他卻不算是什麼花花公子,他也不是一個能用甜言蜜言討好美媚的師哥。不過既然其中的Girls是複數,與他有交情的女孩們也還不少,名字能列出的就有雪拉、瑪妮、莎拉、琳達、珍娜、茱麗亞、莤莉雅、琳、瑪格特、瑪麗葉......不過在眾多女孩當中,他對哈佛大教授麥爾(Ernst Mayr)的掌上名珠克莉絲塔(Christa Mayr)情有獨鐘,書中有一大部分其實就是他對她的真情告白。不過他們的戀情最後卻冰銷雲散,只留下刻骨銘心的愛情在華生心中。
有趣的是,在程樹德的推薦序中說華生在哈佛時瞧不起演化生物學,可是他居然而追演化學大師麥爾的女兒,實在令程老師不解。我反倒奇怪程老師怎麼沒有搞清楚狀況,華生到了哈佛教書之時,他已經被克莉絲塔給甩了。或許他對演化學的感冒也來自於那段受挫的感情?而麥爾到底是何許人也?他就是提出物種起源中的異地種化(allopatric speciation)理論的德裔鳥類學家,並且他也創立物種概念中的生物物種觀念(biological species concept)--即強調以生殖隔離為界定不同物種的要件。他現年高齡九十九了,在去年還出版了本書What Evolution Is。
本來想看看這本書中,他究竟是如何的瞧不起生態和演化生物學的,可是華生僅把他在哈佛當教授的生涯輕輕帶過,完全沒著墨於另一位哈佛演化學大師威爾森(Edward O. Wilson)在其精彩自傳《大自然的獵人》(Naturalist)中的一章〈分子大戰〉的戰狀。據說華生很瞧不起傳統生物學,認為那不過是像集郵,不算是科學。他認為真正上道的,是分子生物學。在教評會討論是否要聘用一名出色的生態學家時,華生就很不屑的說:「只有瘋子才會想要聘用生態學家」。分子生物學家和傳統生物學家的大戰,延燒開來後,使得威爾森等人被迫遷出生物學實驗室,搬到比較動物學博物館等。最後使得哈佛生物系經過幾次分裂重組最後分成兩系:機體及演化生物學系(Dept. Organismic and Evolutionary Biology)和分子及細胞生物學系(Dept. Molecular and Cellular Biology)。在美國其他各著名大學如耶魯和普林斯頓等的生物系也分成兩系(生態及演化 vs. 分子及細胞)。其實,兩派人馬研究的不過是生命科學中不同的層級,卻分裂開來,還互相不往來,甚至互相瞧不起,嚴重的還互相幹瞧,實屬生命科學學門之不幸。(又扯遠了...:p)
據說他在哈佛當教授時也還死性不改地不斷把美媚,終於哄騙到一個十九歲的女生願意和他結婚,他大喜過望之下急電克立克說:「她才十九歲,現在屬於我了!」生物系有位研究生為此幽他一默,畫了一張卡片,上有一老男人與一小女生,旁白則是:「她九歲,她是我的!」華生不太能欣然笑納,就走了該名研究生。再回到這本書來吧。雖說華生腦子裡充滿美媚們的倩影,華生在當時還是沒有忘掉科學,要不然這本書干脆真改稱作《華生愛上女孩》(A Passion for Girls)好了〔華生還有另一位著作《華生愛上DNA》(A Passion for DNA)〕。書中也提到他們在RNA研究上的發現等。在書末還附上他和RNA領帶俱樂部的創始人老喬(Geo,即伽莫夫)討論RNA的書信集。老喬原是物理學家,此君甚愛搞怪,他在發表劃時代的宇宙起源大霹靂理論時,還特地找來學生艾爾特(Ralph Alpher)和老友貝特(Hans Bethe)一起在愚人節時刊出的論文上掛名,讓作者姓氏唸起來有α、β、γ的諧音之趣味。如果當時就有搞笑諾貝爾獎(Ig Nobel),想必這篇論文會榜上有名:p
可是令人覺得有點乏味的是,這本書結構鬆散混亂,讀起來竟然有讀日誌的味道。我猜搞不好是華生把當時寫的日誌拿出來,稍作整理修飾就交給出版社。當中不僅有提到他對各美媚們的感覺,還不厭其詳地談到他在當時如何和科學大師們高談闊論、把酒言歡,還有經常參加的各種舞會派對等,而且不時還常常到處遊山玩水。真是羡煞我們這些苦命研究生。不過想一想,如果有誰能在廿五歲就作出諾貝爾?級的貢?,那他過的生活就是我們這些小囉囉可望不可及的。
推薦網站:
Celebration 50 years of DNA
http://www.dna50.org/main.htm
Cold Spring Harbor Laboratory
http://www.cshl.org/
James D. Watson Archives
http://www.cshl.org/watson-archives/
Cavendish Laboratory
http://www.phy.cam.ac.uk/
MRC Laboratory of Molecular Biology
http://www2.mrc-lmb.cam.ac.uk/
Salk Institute for Biological Studies
http://www.salk.edu/
1 則留言:
Comment's author: klavier
01/14/06 07:59:00 PM
This is a very great article.<br />
I have read the double helix and GGG.<br />
He was such a lucky bastard!!<br />
But a very smart one!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