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29日 星期日

六大錯覺的操縱,為什麼你沒看見大猩猩?

為什麼你沒看見大猩猩?:教你擺脫六大錯覺的操縱

The Invisible Gorilla: And Other Ways Our Intuitions Deceive Us


當初收到這本書《為什麼你沒看見大猩猩?:教你擺脫六大錯覺的操縱》
The Invisible Gorilla: And Other Ways Our Intuitions Deceive Us),書名令人感到有點Orz,因為我每天在實驗室都看到一隻大猩猩(不要扁我XD)...

其實這本書的書名,是來自一個很著名的經典心理學實驗,這個1999年在哈佛大學進行的大猩猩實驗還讓作者克里斯.查布利斯(Christopher Chabris)和丹尼爾.西蒙斯(Daniel Simons)榮獲2004年搞笑諾貝爾心理學獎(Ig Nobel Prize):




如果你早知道答案了,就找不知情的親朋戚友來做實驗吧。不過,我還是讓以下這個實驗給騙著了:




進行以上經典心理學實驗的作者丹尼爾.西蒙斯的訪談,以及這本書的簡介:




很了不起的,作者克里斯.查布利斯和丹尼爾.西蒙斯居然把那麼簡單的實驗延伸成洋洋灑灑的一部科普書。

這個經典的大猩猩打破了「眼見為真」這個信念,原來即使最明顯的資訊也會被我們漏掉。當我們的大腦集中資源在注意力時,我們會忽略發生在眼前的事件!就算那些事件有多麼異常,或者我們原本以為會有多顯目。在當今這個有許多新事物大量快速出現在我們眼前的時代,生活中的「大猩猩」更是無處不在。

很有趣的,《為什麼你沒看見大猩猩?》一再指出我們都過自我感覺良好地相信透過感官所建構出的世界。他們利用巧妙的心理學實驗與精彩的真實故事,來顛覆我們對人類大腦運作的自信,帶領我們認識令人目瞪口呆卻真實存在的日常錯覺,並點醒我們是如何受到這些錯覺操弄而不自知。以下兩個實驗將說明我們有多麼視而不見:






《不理性的力量:掌握工作、生活與愛情的行為經濟學》The Upside of Irrationality)及《誰說人是理性的!:消費高手與行銷達人都要懂的行為經濟學》Predictably Irrational)顫覆人們在做重大決策時是理性的這一理論,《為什麼你沒看見大猩猩?》則要指出,我們的日常生活還中充斥著各種錯覺。

《為什麼你沒看見大猩猩?》這本書指出了注意力、記憶、自信、知識、因果以及潛能六大層面這深深影響我們日常生活的六大錯覺。《為什麼你沒看見大猩猩?》列舉了許多反直覺性的科學研究證據,揭發許多日常生活中時而可見但人們卻完全沒有意識到的錯覺與邏輯謬誤,我們只看見我們想看見、所預期看到的一面,而遺漏了許多就出現在眼前但卻未進入意識層面的真相,這真是標準的「YOU SEE WHAT YOU WANNA SEE!」。

在進行大猩猩實驗時,兩位作者都很驚訝地發現將近一半的實驗者都沒看到大猩猩,即使後來的實驗還發現他們的眼光確實在大猩猩身上停留過好一陣子。因此,他們發現因為注意力錯覺的存在,誰說眼見便為真了!?「看到」不等於「看見」,你只看到你準備看到的一切。這個錯覺,甚至真的釀出好幾起很扯的大禍,包括汽車駕駛視機車不見、飛機師視跑道中闖入的飛機或其他物體不見、潛艇指揮官視漁船不見、醫生視異狀不見...

在第二章中,作者舉了不少實例來說明其實記憶都經過大腦的篩選與重組,所以越鮮明的記憶不代表越真實,我們只記得「感覺」起來像真實的部分。我不僅「看到我們想看的」,還「記得我們想記得的」。錯誤的記憶,有時候是很可怕的,例如因為錯誤的記憶而定罪了無辜的人。

第三章是很有趣的一章,因為它和時下流行的「自我感覺良好」有關。在西方文化中,自信是種美德,可是有時候自信滿滿只是自我感覺良好的表現,而且無知往往比知識更能讓人產生自信。美國從前有個調查,詢問駕駛者對自己的駕駛技術有多好,結果有九成駕駛者答說比平均的好。當然,如果駕駛技術的優劣是常態分佈的話,不可能有九成駕駛者高過平均,也就是說有相當一部分駕駛者的技術低過平均,可是他們卻以為高過平均。當然,除了極少數司機或賽車手是以駕駛車輛為生,大部分人都是「業餘的」,那麼專業人士呢?書中舉了不少例子,來說明專家對自己判斷的過度自信。可是自信有錯嗎?作者認為,錯不在自信,錯在迷戀自信。

第四章是對知識的錯覺,知道「怎麼用」跟知道它「為什麼」能被用是兩回事。他們舉例指出,如果要人畫出單車或馬桶這些生活中常見的東西,很多人還是會搞笑地犯了一些常識性的錯誤,例如鏈條的位置有誤等。知道發生「什麼」事,不代表知道「為什麼」會發生!別誤把熟悉的感覺,當成真正的知識。其實在科學界,對知識的錯覺也頗常見,例如當初在定序人類基因體時,大家都來預測人類的基因數。結果絕大部分遺傳學家都猜錯了,基因數從十幾萬,降到實際的兩萬多!股票和基金經理人賭錯名牌的事情也常發生,上次金融危機爆發時,只有極少數經濟學家發現了異狀。我們或許都聽過猴子猜對股票名牌的機率,和股票分析師差不多的故事,可是為何還是有一堆人靠股票分析吃飯?作者解釋道,那是因為我們偏愛專家對知識抱持著肯定的態度,使得他們即使不那麼確定,也還是得斬鐵截釘地下定論。

第五章討論因果的錯覺。作者先提到美國有家長拒絕讓小孩施打麻診的疫苗而釀成疫情。然後就去討論「相關」不等同於「因果」,別把「以為」變成「因為」。賣了關子,繞了一圈再回來討論麻診疫苗。其實,因果的錯覺,在日常生活很容易產生。因為人的大腦就是演化來把相關當因果的。例如電線桿的密度和當地的心臟病發病率相關,是電線桿造成了心臟病發?還是只是因為電線桿愈都市化的地區密度愈高,心臟病是都市中常見的文明病?在學術界,把相關當因果的研究也頗常見,尤其是許多研究還不容易有隨機分配的控制組。

第六章,作者嚴正批判了所謂的「莫札克效應」,他們指出聽莫札特會變聰明和打電玩可以開發大腦潛能這些都是沒有根據的,雖然有人還因此發了大財。他們指出,當初的實驗後來無法再被複製,那些都是媒體炒作的結果,所以別被偽科學與媒體操作給擺布了,還提出訓練大腦不如站起來動動身體!

《為什麼你沒看見大猩猩?》舉了不少刑案為例,來說明這些錯覺對刑事調查的干擾。最近剛好看了兩部運用心理學來辦案的推理日劇《真正的犯人:心理特搜事件簿》(ホンボシ~心理特捜事件簿~)和《CONTROL:犯罪心理搜查》(CONTROL~犯罪心理捜査~),就對心理錯覺和刑事調查稍有著墨。

《為什麼你沒看見大猩猩?》書中也不時批判了葛拉威爾(Malcolm Gladwell)的《決斷2秒間》Blink: The Power of Thinking Without Thinking)。《決斷2秒間》指出,「慎思明辨」、「三思而後行」是我們面對重大問題時一貫的態度,我們總認為收集的資訊越多,思考的時間越長,對我們的幫助也就越大。可是葛拉威爾運作了許多研究題材,指出人們在一眨眼瞬間做成的決策,其內涵遠比表相來得複雜。所以在壓力沉重的時刻,瞬間判斷與第一印象是理解周遭最好的工具。在事情發生前
兩秒就精確掌握狀況的能力,能夠自我培養而得。藉由接受訓練和累積經驗,能夠培養出當機立斷的能力。可是,《為什麼你沒看見大猩猩?》卻指出,基於我們受控於各不同層面的錯覺,直覺是否能戰勝分析,是有疑問的。

雖然這對西方科學而言,「看見」不等於「看到」,心理錯覺影響日常生活的各個層面——包括群體與個人,們是常常受到這些錯覺操弄而不自知,是相當新的大發現。可是對於人類受限感官,讓意識主導了各種對世界認知的錯覺,這在佛教哲學中早有不少討論,尤其是大乘佛教的瑜伽行派(योगाचार, Yogācāra)的大部頭論典《瑜伽師地論》(योगाचारभूमिशास्त्र, Yogācārabhūmi-śāstra)(取得這部論典,是唐朝玄奘大師西行取經求法之最大要因),就試圖透過嚴謹的邏輯辨證來闡述我們的意識對世界的認知,如何充滿各種錯覺,以及我們該如何擺脫等等。

《為什麼你沒看見大猩猩?》是值得一看的好書,讓我們瞭解我們對這個世界的認真,有多少很扯而且搞笑的錯覺XD


延伸閱讀:

The Sky of Gene - 為什麼我選的常常不是我要的?究竟是誰在操縱你的選擇?

The Sky of Gene - 只要有心,人人都可以獲得「不理性的力量」!

The Sky of Gene - 蝦米!誰說人是理性的!?

The Sky of Gene - 讓人乖乖聽話的影響力

The Sky of Gene - 教你59秒變A咖的怪咖心理學

The Sky of Gene - 別當正常的傻瓜了吧!?


相關網站:

The Invisible Gorilla: And Other Ways Our Intuitions Deceive Us

2011年5月28日 星期六

是的,教育應該不一樣!

教育應該不一樣


原本我對這本書《教育應該不一樣》應該是不感興趣的,因為我天生反骨,最討厭聽什麼教育大師指導我們該怎麼樣怎麼樣,雖然他們不見得沒道理。加上我從前自名清高,對商管類的書籍一概不屑,後來對勵志書也頗不屑(那些作者最好人生有比我更變態),所以也沒讀過嚴長壽的其他書,甚至孤陋寡聞到連嚴長壽是誰都不曉得(雖然他顯然是名人)XD

會想要讀這本書,是因為無意中讀到嚴長壽在《教育應該不一樣》序言中的這幾段話:

『忽然在我眼前浮現出一個畫面,原來我們政府的所有首長就像是綜藝節目裡機智問答遊戲中的來賓。舞台正上方懸掛一顆不斷充氣變大的氣球,他們得輪流坐在氣球下方的座位,在倒數計時壓力下,面對一個接一個的問題,拚命想出答案,好安全過關,逃離這個位置,換下一位苦主上台。

時間愈來愈少,氣球愈來愈大,伴隨著旁人的摀耳、尖叫、喘息,答題時間愈來愈少,思考也愈加窘迫,最後只好亂槍打鳥,祈求應付過關。

這景象其實我們一點都不陌生,我們的官員,一上台就急著答覆每位由立委、首長、媒體、學界、黨派等各方人馬丟過來的問題,他唯一盼望的是:「唉,答完所有問題之後,我能全身而退」「我只求還在位子時,頭頂的氣球千萬不要爆掉,剩下的我管不著,也沒時間管,更沒機會思考。」結果,不同任期的官員,便像跑馬燈一樣轉上台,又轉下台,但沒有人有時間、有能力去停止那顆不斷脹大的氣球,問題也永遠沒有解決的一天。』

我當時就想,這幾段話真是少見的一針見血地中肯!嚴長壽批評的主要是教育問題,可是這幾段話,不僅是教育,對台灣或美國或其他民主國家的諸多問題如環境、農業、經濟等也都適用。我當時就想,連序言都能夠這用這麼好的比喻點出問題的,那這本書還能不值得一讀嗎?

讀完這本書,我才有種相逢恨晚的感覺,雖然我不能完全苟同書中所有的觀點。這本書我會大力無條件地推薦!這本《教育應該不一樣》真的很不一樣!

首先,《教育應該不一樣》和台灣其他著名的教育大師很不一樣的是,作者嚴長壽連大學學位都沒有!他僅有高中學歷,和其他握有博士學位的大師和高官相比,他差了不是一截,而是好幾大截!

可是一位連大學學歷都沒有的人,憑什麼資格才討論和批評台灣的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他憑的是「社會的真正需要」!嚴長壽比許多社會上優異的人士還早出了社會,也很早就憑自己的努力在社會上闖出不俗的成績,因此他比象牙塔裡的博士們更清楚這個社會需要的是什麼樣的人才,而不是憑自己的想像!

嚴長壽雖然連大學學歷都沒有,可是他的社會成就卻不下絕大多數有大學學歷的人。全球首富比爾蓋茲和市值全美第一的蘋果電腦的賈伯斯,也都是沒有大學學歷的人,他們領導的卻是員工絕大多數都有大學學歷,甚至好一部分員工有博士學位的高科技公司!

嚴長壽的這本《教育應該不一樣》,是同時寫給對家長、學校、執政者、媒體與民意代表看的,所以在書中他從各種不同的層面和角度分析台灣教育的問題。

他也提出「我們是選民,也是公民」的觀念,這也是民主政治中的精華,也就是公民參與(citizen participation)!民主不僅是投票選議員或總統而已,其精華其實是公民參與!也就是一種「由下而上」的參政方式,有別政府「由上而下」的統治方式。而公民參與,就是有心改變現狀的公民,或者讓政府更著力國家發展的公民,藉由媒體和輿論,社區營造,或者街頭運動,來讓政府知悉和感受民意,來達到溝通和改革的目的。有了良好的公民參與,政府才能有效地被監督,並且和公民進行良好的互動和溝通。

也因為嚴長壽是本著公民參與為意來寫這本《教育應該不一樣》,因此當然也不能什麼都是人家嚴長壽說的算數,而是激發大家去思考其中的問題,因此思考書中提出的問題究竟是不是問題,以及問題該如何解決,是更重要的。

嚴長壽的《教育應該不一樣》第一章是寫給家長看的。嚴長壽基本上是反對標準答案的制式教育的!這點我同意,我在〈李家同,你錯怪漫畫和《達文西密碼》了!〉這篇文章中,就引用了一篇文章道出標準答案之致命傷。而嚴長壽也提出標準答案的考試其實完全不公平,因為那樣主要是只考記憶力,而那僅是社會所需五花八門的能力的其中一樣而已。

可是,如果不用標準答案,就考不到學生的能力,也不公平了?有天我在網路上看到篇文章,大意是台灣考歷史,大致上要學生把歷史事件和年代整個背出來,可是歐美卻可能會降考:「如果帖木兒(Timur)沒有在1405年病逝的話,說問歷史會有什麼樣的改變?」之類的。考這類沒有標準答案的考題,難怪不是在測試學生更多的能力嗎?要回答這問題,不是要把當時的歷史弄得更清楚嗎?如果現在要考我,帖木兒是誰?有何功蹟?我現在就能馬上從維基百科拷來答案,可是要問那個問題,給我三天的時間準備,我都未必有把握咧XD

最近我遇到了一些很久不見的高中同學,和他們聊了聊後發現,原來我中小學會念放牛班,不過是因為我痛恨死背我認定無用的知識而已,而他們過去成績會比我好很多,只不過他們順從了家長和老師。可是沒去背那些死知識,反而讓我在其他方面有更多獨特的見解。我從前痛恨樂理、地理和歷史,因為要背很多東西。可是現在我卻喜愛和享受古典音樂,也很愛讀歷史和地理的書,而且有空就愛上維基百科亂看歷史地理的東西。那幾些極低分害我年年留級的科目,卻因為我從沒浪費心思在考試,現在反而能夠享受音樂、歷史和地理給我的樂趣。

《教育應該不一樣》第二章是寫給老師看的。現在因為有愈來愈多的直昇機父母,加上學校霸凌等問題,使得老師的工作愈來愈難當。不過更大的問題還有不適任校長、老師沒有退場機制的問題。我去年到中央大學參加了一場科普活動,回台北時搭了一位高中老師的順風車。在途中和他聊了聊台灣的科學教育,他是高中生物老師,他提到自己的小孩在小學學了很多令他Orz的錯誤知識,原因就是因為小學老師沒有退場機制,所以人格有問題不適任導師的老師就被迫去教自然,然後就亂教一通XD 我聽到這段,簡直就是感到毛骨悚然...囧rz

《教育應該不一樣》第三章是寫給年輕人看的,也是給政府看的。嚴長壽鼓勵年輕人走自己的路,也鼓勵政府該資助年輕人出國或在國內壯遊,這真的很有意義。因為我覺得台灣年輕人的理想或學識其實不見得輸年長的人,只是抗壓性愈來愈低,而出國或在國內壯遊,是讓他們訓練膽識及提高抗壓性的好機會。加上台灣社會對國際事務一向不關心,在國際事務上常吃悶虧,讓年輕人多認識真正的外國,對台灣加入世界村,是相當正面的助力。不過,現在的年輕人其實搞不好更關心自身的教育呢,從我這篇文章〈三個傻瓜(3 idiots)-三個忠於自己的笨蛋〉的受歡迎程度可略知一二。

在第三章的延伸閱讀中,嚴長壽舉了江振誠(Andre Chiang)為例,鼓勵年輕人尋夢。江振誠只有高中畢業,但他是印度洋上六星級飯店的主廚。他沒有上過一堂法文課,但他的履歷全是用法文寫成。他二十歲成為台灣史上最年輕五星級飯店主廚,二度被《時代雜誌》(Time)封為「印度洋最偉大的料理」、頂級餐飲指南Relais and Chateaux將他列為「二○○六年全球最佳一百五十位主廚之一」、Discovery 選他為「亞洲十大最佳青年主廚」。2010年英國《餐廳》雜誌(Restaurant)「聖貝勒格利諾全球最佳餐廳榜」(S. Pellegrino World's 50 Best Restaurants)中,江振誠負責、開幕僅僅兩年的新加坡瑞士史丹福酒店法國餐廳JAAN par Andre,竟擊敗歐美各國好手,排名第39。更難得的是,江振誠還是前50大榜單中最年輕的主廚。在書中,江振誠的故事很令人感動。

《教育應該不一樣》在第在四章中,嚴長壽指出,只有創意和實力才能面對高學歷通膨時代。高學歷時代,年輕人要闖出一片天,已經不能僅靠學歷,而需要具備更多的能力,這或許是高學歷時代對社會唯一的貢獻吧。不過這也代表年輕人要學的比父母那輩還多很多,多到搞不好可以嘲笑爸媽過去念大學是在打混了XD

不過對大專院校而言,挑戰會更嚴峻,因為台灣少子化的問題,遲早會浮出水面。因此,把學校辦得更有特色,是學校解套的唯一方法。可惜台灣的制度,似乎還無法因應社會的快速變化和需求。我在這篇〈世界大學排名有意義嗎?〉中稍微點到台灣對全球大學排名的迷思,而嚴長壽在延伸閱讀中,則舉實踐大學為例,另一角度用國外的排名來指出教育部評鑑旳盲點。一家讓國外多次認可和推薦的設計學院,卻屢屢在教育部評鑑中掉車尾。嚴長壽也一再指出,因為制度的僵化,也讓許多身在花東的國立大學沒能結合當地文化創出特色。

《教育應該不一樣》第五章,嚴長壽指出了台灣技職教育崩潰的問題。由於技職教育和一般的高等教育性質差異甚大,所以我們一般上對技職教育的問題不太清楚,也有不少誤解。書中提到技職教育後來因為各學校的改制升格等弄得不倫不類,使得學生學不到真正有用的技能,也讓舊有的教師被迫要玩3I的遊戲(SCI、SSCI和A&HCI),而且也因為學術博士和產業及實務脫結,讓學生愈來愈無法學到該學的技能,而只能和一般大學一樣去學理論。這些問題雖然從前時有所聞,只不過沒想到問題會那麼嚴重。

嚴長壽在《教育應該不一樣》第七章,提出文化是台灣最偉大的軟實力,這是毋庸質疑的。台灣的閩南文化,加上原住民,原本就夠有特色。加上台灣還讓日本給殖民,留下不少日本的精神,後來又有中國的文化菁英到台灣,連中國文革時毀掉的國粹,在台灣還能見到,加上留學歐美的知識份子帶回西方文化,讓台灣一個小小的島嶼就集中了台、中、日、歐的各家特長。而且各宗教在台灣都能自由發展與包容,這在倡導宗教自由的西方都不可能看得到。到了美國念書,在全美國都找不到一家在文化上能和誠品相提並論的書店,許多在台灣書店或唱片行隨處可買到的好書和CD,在美國反而要去一些網站才能找到,這個恐怕是許多台灣朋友身在福中不知的福。

雖然嚴長壽在書中的許多觀點我大致上同意,不過有一點我比較想提出來的是,嚴長壽在第一章的延伸閱讀中指出台灣年輕人拚命地報考公務員考試,而優秀人才卻在當上公務員後開始白爛。這一點,嚴長壽似乎把問題推給國家公務員的制度,這有些道理,不過我認問最大的問題,應該是出在台灣民間企業以及不公平的稅務制度。

台灣過去十年來雖然經濟有超過百分之十的成長,可是實際薪資卻反而倒退。加上台灣平均工時之長,又是世界排名數一數二的。不僅如此,台灣老闆還老是嫌年輕人不耐操,卻三不五時在景氣好轉時仍要員工同體時艱所以加班不加薪。而且台灣因為稅務不公,加上方便投機炒作,貧富差距不斷拉大。如此血汗待遇,如何說服年輕人在民間企業奮發向上?

我自個也算是旁觀者清。要不是很幸運的,因為台灣早年對僑生念大學有保障名額,我也不可能擠身台灣一流的大學念到碩士班畢業,並且後來到美國深造,所以我也是台灣高等教育的受惠者。我我這種在中小學在馬來西亞的小鎮念放牛班的學生,原本幾乎不可能進入高等教育的系統中,何甭提還在國際一流名校拿到最高的學位!可是我卻都辦到了,說明標準答案的考試可以真的不重要。雖然沒有經歷台灣用標準答案打壓學生創造力的中小學階段,可是在念僑生大學先修班才經歷台灣標準答案的魔鬼考試之折磨(還好只有一年Orz),就進入更需要創造力的大學和研究所。像但也因為如此,台灣教育的諸多大家學習以為常的現像,在我看來也頗為詭異。

《教育應該不一樣》中,嚴長壽一一把台灣教育的詭異之處點出。而這本書《教育應該不一樣》提供的並不是標準答案,卻也可作為公民參與的榜樣,面對和自身及下一代前途和競爭力息息相關的教育,沒有人該置身事外!








教育應該不一樣


延伸閱讀:

The Sky of Gene - 世界大學排名有意義嗎?

The Sky of Gene - 三個傻瓜(3 idiots)-三個忠於自己的笨蛋

The Sky of Gene - 李家同,你錯怪漫畫和《達文西密碼》了!

The Sky of Gene - 史懷哲是哪國人?

The Sky of Gene - 【分享】台大機械教授施文彬 語錄集

The Sky of Gene: 民主究竟有多好?

The Sky of Gene: 民主有多好?

The Sky of Gene: 民主真正好?


The Sky of Gene: 民主萬歲

The Sky of Gene: 民主係蝦米?

The Sky of Gene: 蝦米係民主?

2011年5月24日 星期二

賀!第六屆全球華文部落格大獎年度最佳訊息觀點部落格初審入圍




最近本應低調一些的,不過還是不得不發這篇疑似炫耀文XD

今天小弟又再度入圍第五屆全球華文部落格大獎年度最佳訊息觀點部落格的初審階段。 他們已於網站上公佈初審入圍名單,歡迎上來看看其他入圍參賽者的優質部落格:http://blogaward.chinatimes.com/2011/nomineesum.aspx

部落格大獎活動辦法規定,主辦單位要求入圍者在05月31日下午05:00前(入圍公佈後一周內),需在自己的部落格上張貼入圍貼紙,並附上連回活動首頁之超連結,同時發表一篇入圍宣告文章(內容、長短不拘),所以我不得不發這篇宣告文:p

今年總共有22個部落格在初審階段入圍
「訊息觀點」。小弟的部落格出現在「年度最佳訊息觀點部落格」的第二頁:http://blogaward.chinatimes.com/2011/nomineelist.aspx?id=8

一路走來,還是要再感謝親友們的厚愛,您們的鼓勵與支持,是我寫作源源不絕的動力來源:)


延伸閱讀:

The Sky of Gene - 狂賀!第五屆全球華文部落格大獎年度最佳訊息觀點部落格決選入圍

The Sky of Gene - 賀!入圍第五屆全球華文部落格大獎年度最佳訊息觀點部落格的初審階段

The Sky of Gene - 2010年精華文章

The Sky of Gene - 2009年精華文章

The Sky of Gene - 2008年精華文章

The Sky of Gene - 2007年精華文章


2011年5月15日 星期日

劃時代的愛地球電子書-高爾的Our Choice

Our_Choice_thumb

Al Gore's Our Choice Guided Tour from Push Pop Press on Vimeo.



美國前副總統、2007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高爾(Al Gore)的這本
Our Choice的iPhone/iPad/iPod Touch App實在是太讚了,Our Choice真的是下一代電子書的典範!

當蘋果推出了革命性的iPhone,然後是更適合電子書的iPad後,蘋果的App Store就有了一堆號稱是超酷的電子書或雜誌。可是這些電子書或雜誌,頂多是把一些影片嵌入書或雜誌內,或者讓你可以用手指翻頁或放大縮小圖片,頂多再加上一些動畫。有些玩意兒看來頗炫,可是對閱讀經驗的增進有限,有時候玩了兩下就膩了。

可是,高爾的這本
Our Choice電子書,卻是未來電子書值得學習的典範!因為Our Choice裡新穎的電子書功能,不多也不少,沒有為了耍炫而耍炫的功能。Our Choice的紙本書早在2009年就出版了,經過了約一年半才成為電子書。

our_choice_cover_high_quality


Our Choice的互動式電子書是由一家稱為PushPop Press的小公司發行的,現在只要US$4.99。PushPop Press的創使人Mike Matas之前任職蘋果電腦公司,所以PushPop Press充分發揮了蘋果旗下的iPhone及iPad的特長,讓Our Choice閱讀起來非常順暢。據說PushPop Press過去一年半,著力在出版2009年就出版了紙本的Our Choice的電子版上!Our Choice是PushPop Press過去一年半唯一在用心出版的書。PushPop Press為Our Choice研發出的技術和取得的寶貴經驗,相信能夠讓他們更能夠快速地出版其他更多更好的電子書。

Our Choice有超過400張可互動的圖和表,iPad簡直就是為這些互動式圖表而存在的。每一張在文字中的附圖,都能利用手指放大,而且點選圖中的地圖功能,還能夠利用Google地圖來顯示照片的拍攝地點。

our-choice-8

our-choice-7


有些圖還附有高爾的語音講解,突顯書中要傳達的重點。更酷的是有些圖表,你可以用手指碰觸其中的圖案或橫條,圖中就會顯示更詳細的內容或解說。

our-choice-3

our-choice-4


有一些互動式圖片更酷,例如講解如何儲存風力發電的電能,你可以對著麥克風吹氣,圖中轉動的風車會產生電流供及家庭使用並且把一部分電能用電池儲存起來,當風車停止轉動後,電池會把電能釋出。這類的互動方式,令人印象深刻,而且頗具教育意義。除了圖表,Our Choice也附有許多兩三分鐘的短片,提供紙本書所無法提供的影音資訊,這些影音資訊把讀者帶到現象去一探究竟。Our Choice書中提供的影片總共達一個小時哦。

Our Choice的翻頁功能也和傳統電子書不同,書中的18章可用手指翻閱,每章下方顯示各章內容縮圖,可用手指翻動及放大閱讀。這樣的翻頁模式突破了傳統電子書無法像紙本書一樣迅速及隨意翻選瀏覽內容的限制,而讓閱讀電子書的經驗更接近紙本書。

Our Choice的確是下一代電子書的典範,Our Choice沒有多餘且不必要的功能,其中使用的諸多模式,尤其適合用在出版教科書上!例如在高中化學教科書中,例如動畫讓學生更容易瞭解氣體定律等等;在大學細胞生物教科書中,例用影片讓學生更容易瞭解一些細胞的現象等等。除了教科書,科技驚悚小說家也可以利用這個模式在小說中嵌入許多動畫或影音來展示新科技!

相信在Our Choice中使用的模式,在未來將會有無窮的發展,只有我們能有無限的創意!而且搞不好日後許多人還會為了能夠閱讀這些電子而使得平板電腦銷量暴增。而且搞不好也會有程式能夠在一般電腦上虛擬平面電腦的效果,就為了讓沒有平板電腦的人能夠閱讀這類電子書。我們拭目以待吧。

不過Our Choice卻也不是完美的,還有許多待改進之處。例如有些語音圖片在一段落還沒讀完時就在翻頁後出現,會打斷閱讀的思緒。而且Our Choice的字體大小不能更改,這問題對我不大,不過對有年紀的讀者可能不太方便。而且不知為何,Our Choice沒有電子書的最大優點之一,就是可以搜尋的功能,甚至連索引(Index)都沒有,我想這是最大的缺點,因為這功能真的很重要!希望PushPop Press在未來出版的電子書中改善這些問題。

還有,也因為Our Choice有許多互動圖片和影音資訊,所以佔用的硬碟空間頗大。雖然程式在App Store下載時僅有58 Mb左右,可是那是基本程式和內容而,當首次閱讀每一章時,該章內容就要再透過網路下載。所以如果你沒有預先下載內容,在沒有Wi-Fi的地方,就不能用iPad閱讀還沒下載的章節了XD 整本Our Choice下載完後,估計要佔1 Gb的空間!如果硬碟快爆了,要先刪除一些程式或圖片影片。我是一次就把整本書的內容全部下載,花了...呃,一個多小時吧?我也不確定,因為我乾脆趁還在下載時外出去了XD

我沒用試用過iPhone的,Our Choice在iPad上運作的無比流暢。不知PushPop Press未來是否會研發Google Android平台的App,要不然就太可惜了。

Our Choice其實是很值得台灣人閱讀的,因為大部分台灣讀者都相信全球暖化是事實,這點不需要再教育了,台灣人較不瞭解的是問題的解決之道。只不過還不曉得要怎麼把其內容中文化,希望PushPop Press日後也能考慮到語文翻譯的問題,讓這類互動式電子書也能夠出版其他語文的版本。

Al Gore's Our Choice from Push Pop Press on Vimeo.



談過了電子書的部分,讓我們回到Our Choice的內容吧。一個革命性的電子書功能,能夠首先應用到這麼一本重要的書上,真是令人高興的事。

高爾成為一名世界著名的環境學家,他經常以全球暖化問題作為他在公開場合演講的主題。2006年,他推出了自己參與制作和演出的紀錄片《不願面對的真相》(An Inconvenient Truth),主要講述了工業化對全球氣候變暖和人類生存的影響。在《不願面對的真相》中,高爾力陳全球暖化的證據,可是甚少提到我們該如何應對。在Our Choice中,相信氣候暖化的大眾較多了,而且證據確鑿,所以高爾就把主力放在探討我們該如何面對和解決問題上。

高爾也是一些矽谷高科技和媒體公司的主席、蕫事或顧問,例如美國電視台Current TV公司主席、蘋果公司(Apple Inc.)董事會成員、Google高級管理層非官方顧問。這或許是他為何能夠把這麼多矽谷的創新元素用來製作他的書的原因吧。

Our Choice全書共有18章,是一本很棒的科普書,從各方面來探討氣候變遷問題的解決之道。高爾除了是位優秀的政治家,他更是位優異的科普作家!他的文筆非常好,雖然問題種類很多,有科學的、技術的、政治的,把各種問題分析得相當清晰透徹,在《不願面對的真相》中他用深入淺出的方式來介紹地球科學的知識,在Our Choice中,他也同樣深入淺出地介紹各種解決問題的綠色新科技。高爾的寫作功力,就是值得效法的對象。而且高爾還是念文科出身的,他一定在科學和科技的知識上下了很多的苦工。

首先,高爾在Our Choice中介紹了許多替代能源,例如太陽能、風力、地熱、生質燃料,還有智慧電網等。以台灣高科技的實力,發展太陽能、風力和地熱發電,完全不是問題,可是台灣替代能源的發電率還是極低,現在又有核能安全的問題,政府早就該全力藉著台灣的高科技實力來開發這些替代能源,而且這些替代能源的科技,才是台灣產業未來的出路!

台灣也是世界上少數,能夠在離工業及民生使用的地區這麼近就夠同時獲得太陽能、風力、地熱的國家耶!不去利用,真是糟蹋上天的美意啊!在高爾的Our Choice中,他當然是以美國的需求為考量。可是在探討這些替代能源時,就會一再發現,這些替代能源在美國,大多集中在人口稀少、工業不發達的州或地區,所以很頭痛的問題是在長途傳輸電力。所謂的長途,有時候甚至是跨好幾個比台灣大好幾倍的州哦!

可是在台灣,高科技工業雲集的新竹就有持續穩定的風力;台灣中南部陽光普照,就連冬天常常陰雨綿綿的北部,一天四季能夠接受到的陽光都還比高緯度的歐美國家多不少;台灣的多火山和溫泉,適合開發地熱。而且在台灣完全沒有像美國那樣的電力長途傳輸的問題!加上台灣的高科技研發實力,請問世界上還找得到第二個這麼適合發展替代能源的國家嗎?

台灣不是自認為能量資源稀少嗎?這些能量資源可是豐富得很啊!如果台灣現在不把玩藍海策略而把主力放在發展替代能源和智慧電網電表,而是繼續在紅海中玩3C及石化,保證未來的子孫一定會痛恨我們這一代人的!這就是這塊土地上的「Our Choice」!

2009年出版的Our Choice也提到了核能,在4月28日出版的電子版,甚至還提到了日本的福島核能危機事件!高爾也分析了使用核能的各種具體環境及政治問。原本核能有機會成為低二氧化碳排放的能源,可是這卅年來核能的發展問題重重,加上福島事件,核能成為替代方案幾乎是不可能的了!

在其他章節中,高爾以森林、土壤和人口為例討論了全球暖化和環境破壞錯綜複雜的關係。看得見的環境破壞和看不見的溫室氣體其實是互為表裡的關係。環境破壞加速溫室氣體排放,而溫室氣體排放又加速環境破壞。這幾章高爾闡述得得很好。

關於各種對於全球暖化的誤解和謬論,高爾在這本書中,先把對方論點陳述提出,再一一駁斥,這樣的辯論方式很好,因為能夠讓讀者更全面地認識問題。而且高爾也勇於承認錯誤,像是他早期支持的生質酒精影響了糧食價格,他就在書中一再認錯。

最後幾章,高爾從政治、心理和經濟的角度探討大眾對全球暖化的看法。在心理上,不理性的人們對看不見的問題的漠視,就是標準的眼不見為淨;而經濟上,沒有任何經濟指標用來衡量環境的價值;政治上,美國政界的保守派及利益團體,有太多意識形態的操作,不擇手段地無所不用其極,直接誤導大眾的認知。這些心理、經濟和政治的因素,大力影響和阻礙了科學發展,以及新科技的研發和使用。

美國國內的政黨惡鬥,使得美國就算在民主黨還能繼續主政個幾年,也難有太大的作為。因此像台灣這些新興先進國家,在替代能源這一塊不該再以美國馬首是瞻了,而是該勇敢的走出自己的路。替代能源的市場,未來很可能是在還沒有太多舊設施的新興市場中,就像中國消費者大多跳過市話直接使用手機一樣!

不管是對Our Choice的內容感興趣,還是想體驗下一代的電子書(最好兩者皆是XD),Our Choice這個App都值得有iPhone和iPad的朋友來投資!


相關網站:

Our Choice: A Plan to Solve the Climate


延伸閱讀:

The Sky of Gene - 愛台必讀!-糧食危機關鍵報告:台灣觀察

The Sky of Gene - 關燈一小時能改變世界拯救地球嗎?

The Sky of Gene - 真假環保

The Sky of Gene - 該好好用心地面對的全球7大短缺

The Sky of Gene - 不能沒有蜂

The Sky of Gene - 綠色EQ

The Sky of Gene - 從搖籃到搖籃(Cradle to Cradle

The Sky of Gene - 再談為何反對國光石化開發案

The Sky of Gene - 活在象牙塔裡的化工學者

The Sky of Gene - 台灣政府財團之惡,在於不食人間煙火。

The Sky of Gene - 當怪手都可以隨便糟蹋稻穗......

The Sky of Gene - 當怪手都可以隨便欺壓秧苗......

The Sky of Gene - 中科三期爭議之我見

The Sky of Gene - 南港202兵工廠搬遷爭議之我見


The Sky of Gene - 正負2度C--不願面對的真相

The Sky of Gene - 台灣必須面對的真相-正負2度C

The Sky of Gene - 世界資源真相,您可曾想過?

The Sky of Gene - 加州科學館(California Academy of Sciences)

The Sky of Gene - 【分享】地球很美有賴你-HOME盧貝松之搶救地球

The Sky of Gene - 2009世界地球日(Earth Day)

The Sky of Gene - 危急中的地球(Planet in Peril: Environmental Coverage

The Sky of Gene - 第11個小時(The 11th Hour

The Sky of Gene - 世界又熱、又平、又擠(上)

The Sky of Gene - 世界又熱、又平、又擠(中)

The Sky of Gene - 世界又熱、又平、又擠(下)


The Sky of Gene - 只要有心,人人都可以獲得「不理性的力量」!

The Sky of Gene - 蝦米!誰說人是理性的!?

The Sky of Gene - 讓人乖乖聽話的影響力

The Sky of Gene - 教你59秒變A咖的怪咖心理學

The Sky of Gene - 別當正常的傻瓜了吧!?

2011年5月14日 星期六

世界大學排名有意義嗎?

前天把清大彭明輝教授的部落格的這篇文章〈英國 Times 的世界大學排名根本是大笑話!〉推到FACEBOOK,又引來一陣討論,及不少共鳴。

彭明輝老師的文章中,指出幾個大問題:英國的學術水準遠遠超過德國和法國,澳洲的水準直追德國和法國而遠超過義大利,香港與新加坡的學術水準竟然直追德國、法國、加拿大和日本,而且遠遠超過義大利、荷蘭(沒有任何學校進入前70名)和北歐三國(瑞典、丹麥、芬蘭)的總表現? 英語系國家排名偏高,被英國殖民過的國家排名更明顯地偏高!

這個排名的確怪怪的,德國甚少大學上榜可能可以理解,因此德國過去提倡平等,各大學資源是平均分配,學生主要是依照學區入學,而且德國的研究主力不是大學,而是馬克斯‧普朗克學會(Max-Planck-Gesellschaft (MPG))散佈德國各地的的各研究所。德國近年意識到他們沒有頂尖大學的問題,最近才啟動九大頂尖大學的計畫。

可是北歐四國的大學甚少上榜,這就真的有問題。2010年人類發展指數(Human Development Index)排名前廿的國家,北歐的挪威、瑞典、芬蘭、丹麥統統上榜!可是排名第一的挪威在前百大中連一所大學都沒上榜!在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PISA)中表現最好的歐美國家是芬蘭,也沒有任何一所大學上前百大的榜!

我好奇去看了最近世界大學的三大排名:英國泰晤士報的高等教育報告的THE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俗稱上海交通大學排名的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結果看到的搞笑之處,還真是多到磬竹難書。




THE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ARWU

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首先,雖然說排名沒有什麼絕對,例如很難說哈佛就一定比耶魯、普林斯頓或史丹佛好,就算哈佛排在後三者之前。而且每家大學都有自己的強項和弱項。可是大學的整體聲望和地位,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心中總有個譜吧?例如說哈佛、耶魯、普林斯頓或史丹佛在大部分領域的表現及整體聲望和地位比我的母校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UC Davis)強,我想就絕大部分UC Davis的師生都不會有什麼異議吧?

可是,在這些全球大學排名中,幾乎每一個排名,都能找到幾個非常搞笑之處!例如不少美國公立大學,排名居然在資源更豐富很多的私立大學之前?例如在THE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中,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居然排在頂尖私立名校如芝加哥大學、約翰霍浦金斯大學、康乃爾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和賓州大學之前!

UCLA在美國最多學生參考的《美國新聞及世界報導》(US News & World Report)排名第26名,哥倫比亞大學和賓州大學在US News & World Report可是分別排第4和5名的超級名校哦!而美國公立大學的龍頭-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UC Bekerley),排名是第22,可是在UC Bekerley在THE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中排名第8名,在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中排名第2名。在US News & World Report大學排名落後的公立大學,在這兩個世界大學排名中卻大幅躍升,這有可能嗎?

不是不可能,因為US News & World Report的大學部排名和研究所排名是分開的,原因是美國的制度很特別。大部分國家的大學,大學部及研究所水準的排名,在國內都不會差太多。可是美國有很多大學部不怎麼樣,甚至頗遜(就像我的母校一樣XD),可是研究所超強的公立大學,因為公立大學大學部絕大部分學生只能來自本州,可是研究所能夠錄取世界頂尖的學生。因此,這些大學部不怎麼樣,可是研究所超強的美國公立大學,就有可能在世界大學排名中大幅躍升。

可是問題就來了!人家清楚自己國情的US News & World Report把美國大學部及研究所分開排名,你們這三大世界排名卻把大學部及研究所表現攪在一起排,這種做法,就像在實驗室用性質迴異的不同材料做實驗,你在發表論文時卻全部混在在一起無差別地去做分析。這款代誌如果在學界被發現,鐵定被視為醜聞!論文也鐵定會被期刊拆銷!

美國的大學佔了這這排名的大部分,因為這些排名根本就被一亂七八糟的資料給嚴重污染了!還有,這些大學總排名沒有分領域,這對美國大學而言,問題其實不大,因為美國的專業教育是學士後的,例如醫學、牙醫、獸醫、法學、商學、新聞、教育等學院,都是收學士後的學生。美國大學比起歐亞大學,非常注重通識教育,大學基本上算是通才教育,因此分大學部不分領域也無所謂。可是對大部分歐亞大學而言,大學是專業教育,因為不分領域排,真的有問題。例如英國的牛津和劍橋,一所重文史,另一所重理工,拿來比較就有點奇怪,可是牛劍畢竟是綜合型大學,所以還不至於太過搞笑。

搞不清楚國情狀況,才是更搞笑的。先我們來看看法國排名最前面的巴黎綜合理工學院(Ecole Polytechnique)和巴黎高等師範學院(Ecole Normale Superieure, Paris),我可以用這兩所「學院」為例來讓大家瞭解這幾個世界大學排名有多麼荒謬。首先要說明,巴黎綜合理工學院和巴黎高等師範學院在法國高等教育的體系中,是屬於「高等專科學校」(Grandes Écoles),這個譯名讓它們看來像是台灣的專科技職學校,其實誤會大了!


兩所「學院」在THE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中分別排第39和42名,在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則為第36和33名。可是巴黎綜合理工學院排在巴黎高等師範學院之前,或者相反,有意義嗎?一所是工程學院,另一所是文理學院耶!只是差三名,可能其實是沒差啦。可是把領域完全不同的大學拿來排名,有意義嗎?

還有,Grandes Écoles在法國其實是菁英大學!根據維基百科,Grandes Écoles是法國對通過入學考試(concours)來錄取學生的高等院校的總稱,用來區別於大學(université)(持有高中會考畢業證書的學生都可以申請進入本科 階段學習)。因為法國高中畢業生通過全國會考(baccalauréat)後,可以直接進入普通大學(université),或者進入技術專科學校讀「高級技術員文憑」(BTS),但是只有優秀學生可以進入精英大學預科,經過兩年的專門培養,再參加競爭激烈、淘汰率高的競考 (concours),通過者才可根據成績雙向選擇,然後進入某一精英大學。被錄取的考生在大學校里學習三到四年。Grandes Écoles在法國,基本上是用來訓練社會菁英,如政治家、哲學家、文學家、科學家和工程師的!

Grandes Écoles也有公立和私立之分,但無論公私,其教師隊伍素質高,學生基礎紮實、天賦條件好,所以畢業生在社會上很受歡迎,被稱為法國的精英教育。相對於綜合性大學而言,其專業性更強,更重視教學與實踐的結合,以培養社會各界精英而聞名於世。在法國及歐洲的就業市場上得到了很高的認可,他們在校期間,各重點企業就定期到學校舉辦介紹性展覽,以招攬自己需要的優秀人才。頂尖的Grandes Écoles就包括巴黎綜合理工學院、巴黎高等師範學院和國家行政學院(École Nationale d'Administration)。

這是法國獨特的高等教育特色,THE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算是識相,法國最強的前三所大學都是Grandes Écoles。可是法國頂尖的Grandes Écoles在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和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中,居然遠遠落後法國的一般綜合性大學!例如在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中,巴黎高等師範學院排名第71,遠落後第39名的巴黎第六大學(Pierre and Marie Curie University - Paris 6)及第46名的巴黎第十一大學(University of Paris Sud (Paris 11))!法國人看到這排名,他們會有怎麼樣的感覺呢?基本上,就像台灣人看到居然有個世界大學排名把台灣的兩所私立大學評為台灣最好的大學,而且台成清交還遠遠落後Orz

另一個問題就來了,這些排名究竟到底在排什麼?是排大學的教育成效,就是評估學生未來的優異的表現,還是排研究成果?說老實話,以這三大排名把教學效果及研究成果當作不同的加權混在一起排的方式,看來是無差別分析啦。好吧,如果要把研究成效用來排,那就是把研究所表現也當重要指標。可是如果要排研究所,那不是要分領域排嗎?要不然有些拿醫科大學和理工學院來比,不是很搞笑嗎?

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裡頭,有兩家大學上世界前百大的榜,可是這兩家大學在THE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和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裡頭是找不到的,它們是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CSF)和洛克菲勒大學(Rockefeller University)。為何它們沒有出現在其他兩大大學排名中呢?原因是因為它們都是只提供醫學和相關教育的醫科大學!它們都沒有大學部!硬把它們排上榜,就出現了一些很搞笑的現象。UCSF的醫學院公認全美最頂尖之一,也是加州大學系統中的醫學院龍頭,結果它卻排在UCLA和UCSD之後,這個鐵定成了加大學生的笑話!出了20幾位諾貝爾獎得主的洛克菲勒大學居然也排在好幾所公立大學之後,根本就是搞笑!這就是硬把不能相提並論的東西拿來硬比的結果!

既然要照領域排名,我就去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看看自己熟悉的生命科學領域排名吧。結果一看差點沒昏倒,沒啥名氣的亞利桑那州立大學(Arizona State University)居然排在UCSF和洛克菲勒大學之前!這個排名真的很令人Orz,因為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論文引用率,居然是滿分100分!排名第一的哈佛「只有」78分哦!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老師是非ScienceNatureCell不發嗎?連新加坡國立大學(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NUS))都可以排28名,也在出了20幾位諾貝爾獎得主的洛克菲勒大學之前!UCSF和洛克菲勒大學看了這個排名,應該有虎落平陽被犬欺的感覺吧!?更扯的是,沒有醫學院的麻省理工學院(MIT)和加州理工學院(Caltech)都在醫學排名中上榜!他們在排啥?臨床醫學、基礎醫學還是生物醫學?

由於這幾個排名問題實在多到磬竹難書,小弟就不再一一探討了。我想再問的問題是,為何各大排名居然會這麼荒謬搞笑,和學界認知落差甚大的排名出現呢?我想原因有幾個:一、雞鴨同籠!把不能比較的硬拿來比較!例如拿發展迴異的大專院校來排名;二;忽視各國國情,各國的高等教育發展,尤其在大學歷史悠久的歐洲各國,忽視各國高等教育發展歷史的重大差異,而且嚴重偏頗英語系國家。也忽視美國大學部和研究所應該分開比較的事實;三、使用錯誤的指標,或者使用了錯誤的資料,這就是所謂的「Garbage In, Garbage Out」:

Garbage In, Garbage Out


不管原因為何,這幾大世界大學排名都不約而同地出現了各種搞笑的狀況,掌管各國未來的教育部官員,該認真看待?錯誤的決策比貪腐更可怕!拿錯誤的資料,怎麼可能做出正確的決策?

不過,有個有趣的現象是,國立清華大學(第107名)居然排在國立台灣大學(第115名)之前。這有可能嗎?

清大在五年五百億中,拿的乍看之下比台大少很多,可是相對三萬兩千多學生的台大,清大全校才一萬一千多名學生,如果拿到的五年五百億經費除於師生人數,清大拿的比台大多耶!而且清大全校才16個系,台大全校有近50個系!清大一直都是走小而美路線,各系發展均衡,完全沒有任何爛系,可是台大有些系所的發展就公認不太好。所以如果照一些標準,清大排在台大之前,不是沒有可能。

可是兩校相比,真的有意義?大型綜合大學有綜合大學的優點,小型理工大學有小型理工大學的優點。問題是,台灣的高等教育制度就偏愛大就是美!而且一味追求國際排名,漠視一所優異的大學可以發揮自己的強項發展出自己的特色這一點!

我的朋友小威在FACEBOOK上說得好「台灣就是因為太人治了,所以某些攸關利益的事務上,就非得要完全排除人的觀點與力量,就跟考試就非要一翻兩瞪眼的筆試一樣。學校分錢,國內,教育部的評定有人說話,當然只好拿國外的排名來用。說到底,還是我們太懶,不肯花心力去想怎樣才是一個好的評鑑,不肯由下而上地討論出好的評鑑機制,怎樣去讓各校有各自的發展方向,卻又能夠評估各自的發展好壞。而只想用一套韁繩去套所有的馬」!

2011年5月4日 星期三

笑中帶淚的人在囧途

人在囧途




上回提到了中國電影《讓子彈飛》,是一部很值得看,但不算好看,可是卻寫實並含深意的電影。可是這部《人在囧途》,卻是一部寫實而且很好看,讓人笑中帶淚的小品好片。

《人在囧途》可以算是一部公路電影吧。其劇情是,農曆春節將近,各處都擠滿了渴望回家的人,任何交通工具皆是一票難求,那就是中國恐怖的春運。經營玩具公仔事業的大老闆-李成功(徐崢飾),是個為人機車的老闆,僅僅36歲就人如其名擁有成功的事業,還有個賢淑美麗的老婆在故鄉照顧孩子及母親,有錢有閒的李老闆,卻在功成名就時遇上了年輕貌美的小三-曼妮, 年關將至的春節裡,李成功因小三的聲聲催促,準備踏上團圓返鄉路,向老婆攤牌談離婚。

人在囧途>


李成功預定搭乘頭等艙回長沙老家過年,卻陰錯陽差和一名單純傻氣的擠奶工人-牛耿(王寶強飾)一同搭上了經濟艙,命運捉弄下,李成功竟一路甩不掉倒楣鬼牛耿,兩人自結伴而行後一路冏事不斷,也遭遇了各式各樣的人和千奇百怪的事,弄得李成功狼狽不堪高貴形象蕩然無存。原先預定好的返鄉路,卻經歷了飛機、火車、公車、大巴、汽車、牛車、 卡車、拖拉機、渡輪…等等,所有的交通工具幾乎都被他們搭上,一連串的旅途災難,讓冷漠理性的大老闆和誠摯樂觀的擠奶工的關係起了變化,一趟旅途湊合了身分地位懸殊的兩人,卻讓彼此對人生有了不同體悟。

《人在囧途》裡,兩人遇到的各種囧事真的讓人笑掉大牙。中國的春運是有名的恐怖,電影似乎都還不夠寫實,因為我從中國朋友那聽來的,比電影裡的誇張太多太多了。而我本人在中國經歷的,也比電影裡的火車恐怖XD

人在囧途


我在十幾年前和同學去了北京清華大學當暑期生,我們算是第一批正式到中國的大學實習交流的台灣大學生吧。當時北京清華大學正值轉型期,要從教學型大學轉變成一流的研究型大學,校園內到處都是破舊立新的軟硬體工程,實驗室也在剛蓋好的生物科學與技術系新館中。當時我們接觸到了不少新舊思維的矛盾,也看到中國旺盛的企圖心。

我們在那待了兩個月,結識了不少中國朋友,在我們要回台灣前,和實驗室裡一位博士後研究員王巍,趁老闆不注意時偷偷溜去山東花天酒地。當時是我們第一次搭中國的火車。之前讀余秋雨的書,他有次忘了帶教授證,雖然買了票也不准進入軟座車廂,只好改坐硬座。當時就對共產黨維護的假平等真特權印象深刻。從台灣帶去的旅遊書中,也註明外國人只准坐軟座,可是當時我們是窮學生,加上隨行有中國人,就去買硬座的票。

我們一到當時的北京火車站,就看傻了眼。有許多農民,把家當都帶在身上,鋤子、耙子、裝蔬菜雞鴨的籠子都有,還有瘦弱到不行的老農民背著華髮的老阿嬤去搭車。我們進了車廂,看了座位,想說還不算擠,雖然是木頭座椅。沒想到我和同學兩人坐下後,朋友就要我們再擠一擠,說那是三人坐的。我們才真正體會到啥叫作硬座了,因為兩人坐起來都稍嫌擠的座位,其實是給三個人坐的XD 於是我們只好像三明治一樣從北京擠到山東濟南,後來回去北京時,才發現原來那麼擠的座位,還真是天堂呢!

人在囧途


我們去爬了泰山後,回程時林巍想去淄博找他的大學同學。我們就跟著他去了趟淄博,隨便參觀了《聊齋志異》作者蒲松齡的故居。回北京時,才在淄博買票,結果只有站票。原本想說,站票也還是可以在地上坐會吧,結果進了火車,全車都擠到爆,我們只能和其他人像沙丁魚一樣,被夾著九個小時回北京。我們前幾天爬完泰山還在痠痛的雙腿,硬是要陪我們死命撐九個小時Orz

當時火車內有多擠了呢?基本上,在車廂中間,要擠到兩側的廁所,要龜速前進至少半個小時!所以只要尿意一起,就得起身向廁所擠去,否則在半途,保證尿都會被擠出膀胱!也正因如此,座位上有好心的乘客要上廁所,就讓座給面色慘白我們,一個人可以坐上十幾分鐘XD 在旅途中,有個男生撞到了一個女生,那山東大妞頓時暴怒,就和那男的打起來的,可是男的一出手就被旁人奚落,一個大男人只好讓女的像俗辣一樣痛扁。經歷了九個小時的恐怖磨難,我們到了北京,兩腿差點都無法正常直立了...

後來我在加州和中國朋友聊到在中國搭火車的故事,他們卻說,我那算是還OK的。他們在春運時,有不少乘客,連火車的門都擠不進去,只好從窗子裡擠進去!然後再被一群人騰空夾著!從車廂中間到廁所,沒一兩個小時是擠不到了。別說有尿意時就要起身,連還沒有尿意時就要開始移動了XD

以上個人真實經歷加上朋友的敍述,讓我相信在中國的春運,無論發生什麼時,都不算誇張。不過這麼多囧事,竟然能發生在路上的所有交通工具上,這兩傢伙實在是太牛逼了!不過,這就是人生啦,人倒霉起來的時候,多囧的事都可能發生。我一直相信,能夠苦中作樂的人生,才是真正快樂的人生。傻裡傻氣的農民工牛蛋,幾乎預言了所有可能會發生的蠢事,可是也因為他天真的樂觀,他們才能一再化險為夷。

人在囧途


《人在囧途》有不少笑點,尤其是在旅館中的那一段,真是讓人笑得肚子痛。《人在囧途》卻不單只是部搞笑片,《人在囧途》中有不少感人之處。很多人認為最感人之處,是在小學老師家中遇到一群孤兒的時候,可是最讓我感動之處,卻是在男主角李成功打開小三的信而反省之時。

《人在囧途》在玩笑中揭露了不少中國的現實狀況,牛蛋是被老闆欺騙的農工,幹了一整年活居然一毛錢都拿不到,對照對員工殘酷而事業成功富有的李老闆。在旅途中,不管是鐵路也好,公路也好,他們走到哪,路就塌到哪,實在是對中國公共工程品質最給力的嘲諷。城市中,人們之間的互不信任,對照農村裡可愛好客善良的村民。

人在囧途


不過,雖然說《人在囧途》是難得出色的中國電影,但是卻也不是完美的。《人在囧途》有一些太做作之處,而且一再重申「人間自有真情在 」得太樂觀天真了。李成功後來失而復得的皮夾,實在很難讓人相信中國社會上居然會有那麼善良的員工。李成功的小三的成全,也未免完美得令人難以置信,有個漂亮賢淑的老婆,離鄉在外有年輕貌美的小三陪伴,可是後悔的時候小三還懂得自動退出,那簡直就是男人最終極的夢幻嘛!

據說《人在囧途》的如果賣超過八千萬人民幣,原班人馬就會接著拍續集《人在囧途2》,讓牛蛋當老闆,我們就拭目以待吧。

人在囧途http://www.blogger.com/img/blank.gif

人在囧途


延伸閱讀:

The Sky of Gene - 讓子彈飛個不停吧!

The Sky of Gene - 海洋天堂中的父愛

The Sky of Gene - 在戰場上,有誰不是無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