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27日 星期三

愛台必讀!-2020台灣的危機與挑戰

2020台灣的危機與挑戰


或許台灣近十幾廿年來,雖然在政治和經濟上雖有進步,但是在過去幾年,卻有愈來愈多不公不義的大事浮現,因此從各種不同角度抨擊政府和社會制度的書籍陳列在各大書店最顯眼的平台上而成為暢銷書。這幾個月出版的就有監察院院長王建煊的《公平正義何處尋?》,還有前衛生署長楊志良的《台灣大崩壞:挑戰沒有希望的未來》,更重要的是清大彭明輝老師的《2020台灣的危機與挑戰》,以及彭明輝老師大力推介過的《崩世代:財團化、貧窮化與少子女化的危機》

說老實話,我其實很不想推介這本《2020台灣的危機與挑戰》,我甚至非常期望彭明輝老師是錯的,雖然彭明輝老師是我的恩師(請參見〈愛台必讀!-糧食危機關鍵報告:台灣觀察〉〈生命是長期而持續的累積-彭明輝老師談困境與抉擇〉),就算被朋友討厭和誤解,我都不放棄推廣彭明輝老師的理念。那為何我會希望彭明輝老師是錯的?因為我更希望台灣未來不會面臨到能源危機而且可以任意發展任何產業,台灣的財團其實並沒有變相壓榨人民,台灣受薪階級的待遇是完全公平,台灣的少子化也不會拖垮台灣的未來,台灣的產業競爭力超強到不管轉不轉型都沒關係,台灣的政治人物都是高度敬業和廉能...

《2020台灣的危機與挑戰》一出版,我就買了,只是心裡想這些挑戰都是很硬的問題,這本《2020台灣的危機與挑戰》想必也是讀起來不輕鬆愉快的書吧,所以讓我們繼續活在歌舞昇平的日子裡吧...最近在彭明輝老師的部落格看到這篇文章〈十二年國教與台灣的競爭力〉大受感動,才趕快把書翻出來讀。我雖然真的很希望彭明輝老師大錯特錯,可是從台灣現今的各種不公不義的政治和社會狀況來看,真正大錯特錯的恐怕更可能是粉飾太平的人吧。連深藍的《聯合報》都做了個「願景工程」系列承認過去幾年台灣仍在空轉!

《2020台灣的危機與挑戰》主要檢視peak oil對台灣能源、交通、糧食、產業與經濟的劇烈衝擊,以及peak oil降臨之前必須完成的政治、經濟、交通、能源與產業結構變革。《2020台灣的危機與挑戰》全書分兩大部分,第一部討論後石油時代的地球與亞洲,第二部討論永續台灣的可能與不可能。

《2020台灣的危機與挑戰》雖然主要是要探討能源問題,不過內容涉及非常廣,和在《糧食危機關鍵報告:台灣觀察》一樣,彭明輝老師又再度展現了他的非常用功,注釋佔了68頁,引用的文獻就共近600條!能源危機這個大問題,也得要從能源業、國際貿易、工業發展、經濟、政治、社會、學術界下手,彭明輝老師在這本書中同樣最讓我敬佩的其中一點是,這麼多錯綜複雜的問題,彭明輝老師都有辦法用簡明有條理的論述方式把各大問題清晰地擺在我們眼前!書中幾乎沒有任何艱澀難懂之處!

《2020台灣的危機與挑戰》裡頭列舉了許多資料,顯示油價持續往上推高,使得全球經濟開始廿卅年的衰退。根據學術界的各種預測,peak oil很可能會在2015年之前發生,2025年之前石油價格可能會高達每桶500美元,並在2035年左右達到每桶800美元,帶動所有民生物資價格的狂飆!《2020台灣的危機與挑戰》雖然大多引用油價會飆漲的資料,可是只要這些論文或資料都是根據確實數據推算出來的,其實並沒有任何問題。只是我認為這些數值其實是高估的,因為過高的油價會導致經濟的大幅衰退,而經濟的大幅衰退又可能引起油價下跌,可是油價下跌又會讓經濟起色...因此台灣未來恐怕不是單單被高油價給擊沉,而是難以預估的油價大幅起跌震盪給搞得雞飛狗跳,尤其是如果還是由一個沒有長遠政策和魄力,只任由媒體政客炒作起舞的政府領導下。更糟的是,台灣未來雖然沒有石油,可是卻還有少子化的危機在火上澆油。

《2020台灣的危機與挑戰》裡,彭明輝老師批評我們一直追隨美國的經濟與社會發展政策,而完全沒有警覺到台灣跟美國天壤之別的先天條件差異。我是留學美國回來的,其實我早在2007年就告訴剛來見識到美國富強的朋友,美國人其實是在自取滅亡,因為美國的發展模式完全是建立在所有資源都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基礎上而無所不用其極地鼓勵肆無忌憚的貪婪和浪費!在金融風暴爆發前,在美國談節約和惜福,不啻是試圖破壞經濟發展的髒話!美國的發展模式完全無法永續!而事實也證明了,美國在小布希政府主政下的所有經濟發展,全都是打腫臉皮充胖子!美國當然也有她偉大之處,只是不管是她打腫臉皮充胖子也好,真正地偉大地好,全都是因為美國佔有其獨特的文化、歷史和地理優勢,而這些優勢幾乎不可能被複製,因為全世界各國也沒有其文化、地理和歷史優勢,除了文革時把所有優良的傳統破壞掉的中國,才有可能複製出沒有偉大的美國山寨版!

《2020台灣的危機與挑戰》裡,彭明輝老師指出,在台灣最需要加強政府職能以及公民監督機制,並且在必要時減少工時以促進就業時,政府卻反過頭賤賣國產、降低稅賦與政府職能、聽任貧富差距擴大與實質所得的降低,受薪階級為了自保而拼命加班,因而更加沒有時間和精力去瞭解、關心國是,也因而使得劫貧濟富的各種政策益加猖獗!這些可能都是真的,尤其是最近我和一些在業界工作的朋友談起這個問題,工作長期加班忙得焦頭爛額的朋友們,竟然有人不曉得台灣的平均薪資倒退回13年前,而且還以為他們最重要要做的事是顧好自己的飯碗和家庭就好。

再來看看這些在《2020台灣的危機與挑戰》列舉的真實數據:1999年到2009年間,台灣人的實質GDP成長了17.5%但薪資卻是4.3%的負成長!2008年的GDP中47%給了受雇者當薪資,5%繳稅,都遠較日、美、法、英、德等主要國家低;而企業盈餘卻吃掉了GDP的48%,遠較上述國家高。2004年高科技產業實質有效稅率為5.8%,遠低於經營艱困的傳統產業的14.8%;2012年台灣的稅率僅佔GDP的8.4%,遠低於新加坡的13.4%、香港的13.9%和韓國的25.6%,更遠遠低於北歐國家的43~49%,歐洲的40%~50%左右,以及美國的42%。全國排名前40位的富豪中有15位全年所繳稅額不及總所得1%,甚至有八位免繳稅。

我來自馬來西亞,熟悉新加坡,在美國留過了學,回來工作時看看台灣,原來台灣稅制是全世界最怪!在台灣,買賣股票和房產的資本利得,幾乎完全不必繳稅!現在遺贈稅率只有10%,更可以名正言順的將個人財富幾乎原封不動地讓子孫不勞而獲!賣買房地產因為不需要按實際市場價格課稅,真正繳交的實質稅率僅僅是資產市值的3%~4%左右,比給仲介的還少!

身為社會上極大多數努力工作、乖乖繳稅的中產階級,或者更受壓迫的低下階層,不曉得自己的利益被制度嚴重剝削嗎?難道不該透過各種政治手段(選票、抗議)爭取自己的權益嗎?可是,絕大多數台灣民眾似乎更想利用這些不公平來創造自己的利益,例如台灣沒有證所稅,所以炒股成了全民運動,使得台灣散戶比例之高世界罕見;賣買房地產不實價客稅,讓大把投機客湧入房地產業,使得大台北房價與薪資脫鉤,房子蓋愈多卻愈貴,然後空房一大堆;民間企業實際薪資凍漲又血汗,於是愈來愈多年輕人無心工作,成天補習K書考高考,希望有天走運成為萬中選一的鐵飯碗公務員。就因為有這些不公不義還有不夠良好的監督機制,使得台灣社會彌漫著不利經濟發展的投機取巧的心態!

我不曉得這是否真是林語堂說過的話,不過這句話對極了!

林語堂


至於要怎麼做呢?聽聽胡適的就對了!

胡適


除了社會公義,彭明輝老師在書中提了歐美跨國企業如何培養人才和累積經驗和知識,這點真的非常值得台灣政府和企業仿佼,不要再把人才當成即用即拋的消耗品,甚至讓人才外流(有朋友去對岸工作,自嘲說不外流就無法證明自己是人才XD)。台灣有制度地培育人才的企業真的太少,這些企業希望政府盡量少抽他們的稅,可是為他們培育人才時,卻老實不客氣得很!面對這個嚴重的問題,台灣企業界真的讓政府寵成這般簡單思維嗎?

基本工資漲到兩萬 企業錯愕…個什麼?


面對能源危機,彭明輝老師主張發展綠能、節能的能源、運輸與產業政策。開發太陽能發電、地熱發電與風能發電,暫時忍受高電價但節省能源使用。然後發展公共運輸取代私人動力車輛,充分利用台灣所累積的知識、 技術與創意,發展「低耗能、低耗水、低污染、高附加價值、合理工時與工資」的產業,取代「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低附加價值、高工時與低工資」的代工產業。

之前有讀者在我這裡不看好還較昂貴的綠能,主張現在成本最低最經濟的能量是啥,就該用啥。這樣的主張是毫無見識的,因為用腳趾想都知道現在最便宜的化石燃料不僅會變貴,而且還會因為排碳太高造成嚴重氣候問題而有天無法使用!因此現在最便宜的能源,過了三四年就可能會變成昂貴的能源!蓋發電廠或改用其他能源不是換衣服,甚至不是一兩年就能輕易搞定的,未雨籌繆提早部局才是正道!

在書的最後部分,彭明輝老師對台灣學術界提出很用力的批評!彭明輝老師之前在媒體上很有名的是,他大力批評了台灣的學術界,尤其是五年五百億,還有學術殖民!五年五百億裡教育部提出,事實上應該優先花在教育人才的工作上,可是卻優先花在研究上。然後應該把錢花在研究刀口的國科會,卻要擔負培育科研人才的任務。這樣的職權劃分不明,不應該是良好的行政效率吧?

彭明輝老師力爭台灣學術界應以研究台灣的問題為優先,而非一味跟隨歐美起舞。關於這點,我想台灣學術界如果能清楚自己的優勢,而非一味去和歐美做一樣高度競爭的領域而使用藍海策略,至少能把資源更有效利用。彭明輝老師在他的部落格中提出創設任務式的研究中心構想 (譬如:晶片設計核心技術研發中心、半導體周邊設備核心技術研發中心、亞洲經貿與市場資訊研究中心、產業競爭策略研究中心、跨世代人口調整與財政策略研究中心、糧食與農業發展策略研究中心等),在臉書上有朋友質疑沒有那樣的研究中心存在過,在討論時有一些拋磚引玉的想法,在這裡提出。

其實在我的母校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就有一些這樣的研究中心,那些研究中心會設立一個由資深教授組成的理事會來指導,中心教授分兩群,一群是由即有的系所招募;另一群由中心直接招聘,可是仍需掛名在一兩個系所名下。像我老闆就主要是由研究中心招聘,而且掛在一個傳統科系名下。由研究中心招聘的教授,升等由研究中心評鑑。這樣做的好處是,研究中心可以定出一個明確的研究目標,而由研究中心直接招聘的教授,其研究就必須符合研究中心的目標。

假設成立一個生質能源的研究中心,招聘了一個酵母菌分子演化專家來研究如何從分子演化的方式研究酒精代謝等問題,而該教授也掛在演化生物學系上。則該教授的升等評鑑就需要符合研究中心研究生質能源的目標。假設該教授發現一個酵母菌種化的有趣問題要研究,基於學術自由,不應反對,只是不會列入其評鑑內,如果他有能力該成評鑑目標,則沒有問題。假設該中心因任務達成或者其他原因解散,而由研究中心主聘的教授可以選擇回到自己掛名的系所上(我老闆就是降XD),或者選擇其他出路。如此一來就可兼顧任務式的研究目標和學術自由!

最後,彭明輝老師在《2020台灣的危機與挑戰》書末提出台灣十願:一願大學重拾中西學術傳統、 二願能力強的人以造福社會和鄰人為人生目標、 三願知識分子與知識青年願意關心公共事務、 四願企業界的菁英以合理利潤為前提、五願建立合理的稅賦與表揚制度、 六願參照德國與荷蘭的萊茵模式、北歐福利國家模式和美國的凱因斯模式、 七願回歸亞熱帶農漁牧整和的生產模式、 八願發展綠能、節能的能源、運輸與產業政策、 九願破除GDP的迷思、 十願以過去的儲蓄跨過少子化與peak oil的危機。

我想,只要這十願能達成其中七八願,台灣就能成為少數幸福感很高的國家了!

 

延伸閱讀:

The Sky of Gene: 生命是長期而持續的累積-彭明輝老師談困境與抉擇

The Sky of Gene: 愛台必讀!-糧食危機關鍵報告:台灣觀察

The Sky of Gene: 世界大學排名有意義嗎?

The Sky of Gene: 參與式民主政治的公民批評者角色

The Sky of Gene - 富人為何該多繳稅?-也論稅制

The Sky of Gene - 新第三世界的自食惡果

The Sky of Gene - 該死!大債時代裡的泡沫炸了!

The Sky of Gene - 只要有心,人人都可以獲得「不理性的力量」!

The Sky of Gene - 蝦米!誰說人是理性的!?

The Sky of Gene - 別當正常的傻瓜了吧!?

The Sky of Gene - 超變態蘋果橘子經濟學(SuperFreakonomics)

The Sky of Gene - 相撲手經濟學?

The Sky of Gene - 經濟博物學家(the Economic Naturalist)


The Sky of Gene - 大杯星巴克比較划算!?

The Sky of Gene - 聰明反被聰明誤

The Sky of Gene - 向錢看

The Sky of Gene - 【分享】用白話文來解釋這次的美國金融風暴&10分鐘讓你全面了解當前世界金融危機

The Sky of Gene: 台北士林文林苑都更案之不可取

The Sky of Gene: 台灣的半套式民主

The Sky of Gene: 人民的心聲,該聽見了吧!?

The Sky of Gene: 是的,教育應該不一樣!

The Sky of Gene: 再談為何反對國光石化開發案

The Sky of Gene: 活在象牙塔裡的化工學者

The Sky of Gene: 台灣政府財團之惡,在於不食人間煙火。

The Sky of Gene - 南港202兵工廠搬遷爭議之我見


The Sky of Gene: 當怪手都可以隨便糟蹋稻穗......

The Sky of Gene: 當怪手都可以隨便欺壓秧苗......

The Sky of Gene: 中科三期爭議之我見

The Sky of Gene: 是的,教育應該不一樣!

The Sky of Gene: 民主究竟有多好?

The Sky of Gene: 一場思辨之旅的正義

The Sky of Gene: 民主有多好?

The Sky of Gene: 民主真正好?


The Sky of Gene: 民主萬歲

The Sky of Gene: 民主係蝦米?

The Sky of Gene: 蝦米係民主?

The Sky of Gene: 中國爛趨勢

2012年6月18日 星期一

富人為何該多繳稅?-也論稅制

身為一個乖乖繳稅的中華民國納稅人,我絕對有資格在這裡討論為何該繳稅,還有富人為何該多繳稅等的問題。

有些媒體在富人該不該多繳稅上立場反反覆覆,那就算了。像素質一向還不錯的《商業周刊》卻還有專欄「童言識李」試圖用經濟學的方式來說明不該開徵證所稅,甚至提出「固定比例制」,還有投機客沒有炒高房價,說這樣才符合經濟學原理。還指出不要被經濟學謬論給綁架,說得好像只有那裡說的經濟學才是經濟學。我讀了覺得十分古怪,於是在這裡討論一下好了。我想,根本不需要提出什麼高深的經濟學理論,只要用基本經濟學原理,加上大家日常生活的例子,就足夠說明為何富人該多繳稅了。

首先,先問個問題,租稅的功能是啥?根據維基百科,簡單來說有提供政府支出所需財源、依據量能課稅,達成所得重分配、矯正外部性,例如課徵能源稅、污染稅、穩定經濟,減輕景氣循環波動、促進成長,例如獎勵投資、儲蓄、寓禁於徵。我相信租稅的功能比這幾點複雜,不過這幾點很合理,就先用它們來討論。

那什麼是經濟學?據定義,經濟學是一門研究人類行為及如何將有限或者稀缺資源進行合理配置的社會科學。租稅的問題,不是個單純經濟問題,而涉及政治和社會等層面,可是單單從經濟學,也能夠知道「固定比例制」的稅收有多荒謬。

所謂「固定比例制」的稅率,事實上是在製造假公平。怎麼說呢?主張「固定比例制」的人,看到的是高所得人士的稅相對變輕了,可是沒看到的是低所得人士的稅事實上是變重了!因為不是富人要和窮人要繳一樣少的稅哦!而是窮人要和富人繳一樣多的稅!

我們來假設這樣一個情況好了。政府必須收取一定稅捐才有辦法執行其功能,現在有一大群人平均月薪是兩萬二,有一個高所得人士(他們的主管)月薪兩百廿萬。根據累進稅制,前者要繳10%的所得稅,後者要繳30%的所得稅。可是有人主張要改用固定比例制,為了維持大致相同的稅收,所以乾脆大家都繳20%的稅。照後者,月薪兩萬二者每年要多繳兩萬六千四百元的稅,而富人則每年少繳兩百六十四萬的稅。乍看之下,只要低所得人士多繳一些些稅,這對富人能夠節約一大把稅,所以皆大歡喜嗎?

事實上,只要不是晉惠帝,應該都能理解,對一個低所得人士來說,每年如果要多繳兩萬多的稅,生活就會打了多少折扣,因為他們可支配的所得就大幅下降了!對一個月薪只有兩萬多的人,每個月多或少兩千塊,影響是不小的,月入剩近一萬八和兩萬,差別可能是餐餐吃便當或吃泡麵哦!可是對一個每月所得兩百多萬的高所得人士,每月多或少廿萬,會影響他們的生活水準?稅後月入一百五十多萬和近一百八十萬,真的有差嗎?而且當大量低所得每個月把這兩千塊當去消費改善生活,對經濟就沒有幫助了?更何況正常國家繳稅的主要是大量的中產階級。非得要富人拿廿萬去買奢侈品才對經濟有幫助?這種經濟學是何種道理?

「固定比例制」根本就是不公不義的劫貧濟富!所以事實上,累進稅率,才是經濟學的最良好應用!因為累進稅率,把稀缺資源進行更合理配置!同樣的資源,事實上是不等價的。只要有基本常識,就能理解甭說同樣兩萬塊對收入高低的人有不同價值,富人的廿萬和窮人的兩萬都不等價,後者的兩萬比前者的廿萬都還寶貴。就像同樣是水和石油,對中東和台灣來說,價值也天差地遠!量能課稅把相對充沛的資源,有效合理地分配到資源相對較稀少的地方,正是非常符合經濟制學原理的吧?

就算資源分配不能完全解釋為何富人該多繳稅,因為中東就算油多,也不見得一定得要賣油給台灣啊。其實,富人該多繳稅,還有基於使用者付費的立場,而使用者付費,正是商周一直強調的。假設富人可以透過經營企業和買賣房產致富好了。

一家企業在運轉時,難道不會用到納稅人的稅金?運送貨物的道路、碼頭是花誰的錢蓋的?維持治安保護工廠安全的警政民防,花的是誰的錢?工業或者就算是服務業,企業員工和主管上的小學、中學和大學,花的是誰的錢在補助?因此,愈上位而收入愈高者,使用到的人事物資源愈多,該付的費就該愈多。

賣買房地產的話,房地產漲價,單純是投資者的眼光?維持該地段的治安,是誰付的費?修馬路、蓋捷運、開公車、築水電等公共設施,花的是誰的錢?因為社會的發展,或者公園捷運站的設立而大漲的房屋,讓該地段大漲的發展和建設,花的是誰的錢?這樣花費,不該算在投資者的花費裡頭嗎?

另外,為何資本利得也該課稅?如果政府對高薪資課稅,可是對買賣股票或房產不課稅,那麼無疑就是釋放訊息說,一個人努力經營企業的價值,比炒作股票或房產的還低!這根本就是不折不扣地懲罰努力!我想,應該沒有人懷疑,懲罰努力對經濟是一個多重大的傷害!共產體制之所以垮台就是因為不公不義和懲罰努力。

對薪資課稅,稅額也不能過重,因為那有懲罰成功之嫌;買賣股票,也活絡企業資金之所用,所以不適宜用過高稅額來阻斷資金,因此稅率可以討論。而且炒短線和長期投資,也是不同的行為,後者比前者有利經濟,因此前者就要開徵較高稅率,也是公平正義且促進經濟發展的。可是因為各界雜音就變相改用提高證交稅的方式進行,說穿了只是為了稅收而稅收,完全沒有量能客稅的公平正義;至於郭台銘提出的「富人稅」就可以不必討論了,因為不論其所得來源為何,就拿前三百名富人來開刀,是不分清紅皂白的勒索,不是公平正義之舉(第三百零一名富人應該會很想笑吧XD)。

還有,自由市場的積極擁護者,主張價格完全是市場決定的,不要怪投機客,可是這樣的主張是幼稚的,因為這主張完全沒有考量到價格的攀升,是可以炒作的,而且可以是不理性的泡沫化的。如果市場是完全理性的,那麼當然不會有泡沫化,因為笨蛋才會拿大筆錢去買實際價值更低的東西。從經濟高度發展的歐美日來看,不理性的泡沫化一再發生!而且,價格還可以是因為屯積商品給製造出供需不平衡的假像給炒高的。而這樣作不是經濟學原不原理的問題,而是道德和法律的問題。假如在糧食供應不足時屯積糧食,是可能讓掌握資源者把不足的資源,用低成本的方式再炒作哄抬價格,可是正常國家都會讓這樣的行為慘痛的代價!

而台北的房價就是如此,因為不實價課稅,造成養房養地成本相對極低,使得口袋夠深的投機客大量湧入市場大肆購買他們不會用到的資源(養空地、空屋),造成原本稀少的資源更稀少,甚至不出租,造成供給的失衡,使得需要使用資源的人無法使用資源,這分明就是投機客炒作的,還不能怪投機客?如果是自由市場,為何我不能花錢聘請流氓霸佔公廁,讓要上公厠的人付我費才讓位?無條件崇拜自由市場者根本沒有考慮到政策鼓勵霸佔資源的問題。

《史記 ·貨殖列傳》:「是故本富為上,末富次之,姦富最下。」而經濟要富強,鼓勵努力、獎勵務本業而致富的本富(當時商業、服務業和金融業的末富現在也算是本富),打擊投機、懲罰因投機取巧使財產重分配而致富的姦富。租稅還有寓禁於徵的功能,因此打擊不勞而獲,也是其促進經濟發展的功能之一。就是為何要徵收遺贈稅,而且還要以更高的稅率開徵,因為遺產就是一種不折不扣的不勞而獲!而炒短線買賣股票期貨等的投機套利行為,也近乎不勞而獲,因此多課些稅也是公平正義且促進經濟發展的。

台灣近十年經濟毫無起色,最主要的問題,根本就不是什麼有沒有簽自由貿易協定等的,一堆媒體和專家都搞錯方向了。怎麼說呢?所謂的自由貿易協定的簽署,是要這對簽署的國家有利才行,也就是要互惠互利的,如果台灣的經濟力夠強,人家要和台灣簽都來不及了。因此,是要先圖自強,才能對外擴張,而不是本末倒置。簽署自由貿易協定等的,是錦上添花,不是雪中送炭!因此,政府對企業課稅正常、取消一堆產創減稅、過份的土地水電優惠。以提升效率來幫助企業,其實才是正道。

韓國經濟就是先富強,再去和其他國家簽署自由貿易協定等的,而韓國之所以能富強,是因為他們大肆投資研發,甚至在經濟不景氣時還加碼,所以每次景氣循環一次,就和競爭對手大幅拉近距離一次!韓國2010年GDP僅為台灣的1.133倍,但月薪卻願意給到台灣的1.63倍!台灣稅收佔GDP百分比僅12.8%,可是韓國稅收佔GDP百分比有26.8%哦!可見把台灣遠遠拋在後頭的韓國是個更大力鼓勵本富,而且公平正義地使用者付費的先進國家哦!

台灣媒體上不時有人提出高所得的香港、新加坡的稅賦有多低,有多自由開放等等的。這樣說的人,根本沒考慮到這兩個城市國家(地區)的歷史和地理。香港從前是英國殖民地,是英國用來當作自由放任式資本主義的實驗品,說穿了是隻實驗室裡的白老鼠,難道在白老鼠身上實驗成功的藥,沒有進一步檢驗就該直接給病人吃?新加坡的情況,我更熟悉了,因為我是看新加坡電視長大的。新加坡是被馬來西亞逐出聯邦後,貧困無援下自立自強的,是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最佳例子,台灣現在的企業就是因為一堆產創減稅、過份的土地水電優惠而從來再也沒面對過死地。

就算像是香港那樣的自由放任資本主義社會,都還是有照顧中低下階級的政策。香港貧富差距極大,可是香港約有三分之一居民(即逾200萬人)居住於香港公共屋邨出租單位裡。香港公共屋邨(簡稱公屋)是香港公共房屋最常見的類別,由政府或志願團體興建,出租予低收入居民。香港的公共屋邨政策,還保證這些公屋不會運用在自由市場上炒作哦!

至於新加坡,其實是社會主義的國家哦!可是僱主和僱員需繳交所謂的公積金(Central Provident Fund)給政府,讓政府把公積金運用在長期投資來當作雇員的退休金哦!這是由國家為人民規劃的長期投資計畫哦!新加坡也是貧富差距很大的國家,可是新加坡政府並沒有單純放任企業用血汗工廠的方式無情地把國內員工操到爆肝哦!

隨著國家發展而人事成本的提高,以及東南亞其他國家的工商發展,新加坡的外銷優勢逐漸喪失,許多工業、製造業紛紛外遷。於是新加坡又再置一次死地,她就讓國際貿易和金融業在機場經濟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成為亞洲最重要的金融和貿易中心之一。此外,新加坡也是亞洲的區域教育樞紐,每年吸引不少來自中國和馬來西亞等地的留學生前來升學,為國家帶來豐厚的外匯和吸納許多人才。旅遊業也在總體經濟結構中占重要比例,遊客主要來自日本、中國、歐美地區和東南亞其他國家。而台灣卻還是繼續逃避置之的死地,還是以血汗工廠的方式經營企業和國家降低成本大力外銷,以致實際薪資倒退回13年前的水準!

還有,新加坡有四分之三人口居住在由新加坡建屋發展局承擔建築的組屋裡。建屋發展局的規例只讓新加坡公民購買新組屋,而永久居民則只可以在二手轉賣市場上購入組屋。在組屋購入後,一般上必須在屋主住滿五年後才可轉賣。建屋發展局規定一個完整的家庭只能同時擁有一間政府組屋,另外對單身人士購買組屋,建屋發展局也有相當多的限制。

因此,拿新加坡和香港來當例子的人士,根本就是壓根兒忽視了這些國家(地區)的其他發展條件和政策!只是斷章取義地拿人家的冰山一角來討論台灣該怎麼樣怎麼辦!

既然租稅有穩定經濟,減輕景氣循環波動的作用,那麼鼓勵努力、獎勵本富,打擊投機、懲罰姦富,才是政府對經濟發展最該做的。大多數先進文明的國家都運用累進稅制、課徵資本利得稅、房地產實價課稅,都是因為那才是正常的稅制,台灣不過是要趕上成為正常國家而已。要公平正義的話,獲取資源較多的就要回饋較多。可是,在現有的稅制下,根本就是本末倒置地鼓勵投機、獎勵姦富,打擊努力、懲罰本富,因此如果沒有決心和魄力改革,「仇富」的不是人民,而是政府,而且不只是「仇富」,還是更糟糕的「仇本富」!


延伸閱讀:

The Sky of Gene - 新第三世界的自食惡果

The Sky of Gene - 該死!大債時代裡的泡沫炸了!

The Sky of Gene - 只要有心,人人都可以獲得「不理性的力量」!

The Sky of Gene - 蝦米!誰說人是理性的!?

The Sky of Gene - 別當正常的傻瓜了吧!?

The Sky of Gene - 超變態蘋果橘子經濟學(SuperFreakonomics)

The Sky of Gene - 相撲手經濟學?

The Sky of Gene - 經濟博物學家(the Economic Naturalist)


The Sky of Gene - 大杯星巴克比較划算!?

The Sky of Gene - 聰明反被聰明誤

The Sky of Gene - 向錢看

The Sky of Gene - 【分享】用白話文來解釋這次的美國金融風暴&10分鐘讓你全面了解當前世界金融危機

The Sky of Gene: 台北士林文林苑都更案之不可取

The Sky of Gene: 台灣的半套式民主

The Sky of Gene: 人民的心聲,該聽見了吧!?

The Sky of Gene: 參與式民主政治的公民批評者角色

The Sky of Gene: 是的,教育應該不一樣!

The Sky of Gene: 再談為何反對國光石化開發案

The Sky of Gene: 活在象牙塔裡的化工學者

The Sky of Gene: 台灣政府財團之惡,在於不食人間煙火。

The Sky of Gene - 南港202兵工廠搬遷爭議之我見


The Sky of Gene: 當怪手都可以隨便糟蹋稻穗......

The Sky of Gene: 當怪手都可以隨便欺壓秧苗......

The Sky of Gene: 中科三期爭議之我見

The Sky of Gene: 是的,教育應該不一樣!

The Sky of Gene: 民主究竟有多好?

The Sky of Gene: 一場思辨之旅的正義

The Sky of Gene: 民主有多好?

The Sky of Gene: 民主真正好?


The Sky of Gene: 民主萬歲

The Sky of Gene: 民主係蝦米?

The Sky of Gene: 蝦米係民主?

The Sky of Gene: 中國爛趨勢

2012年6月11日 星期一

我在MIT燃燒物理魂-教學的典範!

我在MIT燃燒物理魂

For the Love of Physics




我一定是受了什麼刺激,在一個月內看完兩本有關基礎物理學的科普書,雖然我並不太喜歡物理課。不過看過了這本《給未來總統的物理課:從恐怖主義、能源危機、核能安全、太空競賽到全球暖化背後的科學真相》Physics for Future Presidents: The Science Behind the Headlines)(請參見〈給未來總統的物理課-必須面對的科學真相〉),然後再加上這本《我在MIT燃燒物理魂》For the Love of Physics : From the End of the Rainbow to the Edge of Time—A Journey Through the Wonders of Physics)。

《我在MIT燃燒物理魂》的作者華爾達‧盧文(Walter Lewin)在網路上很有名,當初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在做開放式課程網頁(MIT's OpenCourseWare)的計畫時,在新聞上就有聽說有位會在課堂上騎單車和盪鞦韆的老教授超有人氣等等的。後來在書店看到這本《我在MIT燃燒物理魂》時,馬上就想到一定就是那位老教授寫的,也一定很值得一讀。

華爾達‧盧文(Walter Lewin)是研究X射線天文物理學的權威之一,他在MIT任教逾卅年,發表科學論文超過450篇。但花去他最多心力的,卻是開設在大學部的三門基礎物理課。華爾達‧盧文一直嘗試將物理活生生地呈現在學生面前,以幫他們用不同的角度看這世界。他寫《我在MIT燃燒物理魂》的用意,是要開啟雙眼,讓我們看到物理是以多麼特別的方式支配著這世界,也讓我們見識到物理本身令人讚嘆的優雅與美麗!這本書的英文書名,就叫做For the Love of Physics

華爾達‧盧文在《我在MIT燃燒物理魂》詳述他如何把毫不客氣地自己的身體當成實驗器材,上課時經常像魔術表演或玩命的特技。他在教室裡變出一片藍天及一朵白雲;教你在手上做出一道彩虹上或者在課堂上對著兩個油漆罐開槍,以證明水是無法壓縮的,但是空氣可以;甚至將自己充電到卅萬伏特,讓頭髮全都豎立起來,然後告訴學生:高電壓本身並不會致命,關鍵是穿過身體的電流有多少……

華爾達‧盧文在荷蘭出生、長大,1965年於德夫特理工大學(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in Deft)拿到物理博士學位。1966年他到麻省理工學院(MIT)擔任博士後研究員,同一年成為助理教授,並在1974年升任正教授。他是猶太人,童年時經歷二戰大屠殺,他有不少家人死於納粹集中營。他從荷蘭到了美國,讚嘆美國學術界的開放自由和誠信至上,順便批評了荷蘭大學的官僚和僵化,這一點我想台灣學界應該也能感同深受吧,尤其是一大群教授因為國科會僵化的報帳制度而被告受害之後。

《我在MIT燃燒物理魂》介紹了華爾達‧盧文對物理學各領域的熱愛,以及他研究涯裡的八卦,是本趣味十足的好書。《我在MIT燃燒物理魂》推薦序和導讀就讚美華爾達‧盧文是最懂解說技巧的物理導遊,並讚嘆這本書散發物理教學的熱情。學物理就是在學「看事情的方式」,他手握彩虹、耳聽天籟,盡享物理之美!這真是教學的典範!雖然和費曼不一樣,可是讀了它你會更喜愛物理!

《我在MIT燃燒物理魂》這本書最大的意義就是對大學教育的啟發!MIT的學生平均智商冠全美各校,我們也不需要懷疑MIT的學生除了智商和成績,還要展現多大的學習熱誠才能弄到入學許可。面對這些智商超高又學習熱誠旺盛的學生,華爾達‧盧文居然還花費了他大量寶貴的時間設計出一套又一套的把戲來向世界最頂尖的學生展示物理學之美來感動他們,這份用心和熱誠又更難能可貴了!




大學教授最有意義的工作其實是教學,擔任哈佛大學通識課程「正義」(Justice)主講的邁可.桑德爾(Michael Sandel)的獨特互動式教學方式,讓哈佛大學引以為傲,特地請電視台以高水準的方式呈現世人眼前(請參見〈一場思辨之旅的正義〉);《給未來總統的物理課》作者理查‧繆勒(Richard A. Muller)雖然是大牌教授,可是卻開了堂通識課,還寫為課程寫了本教科書和科普書,他指導的博士生索羅‧珀爾穆特(Saul Perlmutter)在2011年還得了諾貝爾物理獎呢。


物理學大師理查‧費曼(Richard Feynman, 1918–1988)也在他的自傳中提到〔忘了是在《別鬧了,費曼先生》Surely You're Joking, Mr. Feynman!),還是在《你管別人怎麼想》What Do You Care What Other People Think?)〕,他寧可到大學裡當教授,也不願到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或其他純研究機構做研究,因為當他沒有研究的靈感時,他可以努力教書而不會感到內疚。他在加州理工學院的課程講義還出版成一系列的《費曼物理學講義I ~ III(共14冊)》The Feynman Lectures on Physics, The Definitive Edition Volume 1~III)呢。

從前碩士班老闆的大兒子到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UC Berkeley)物理系上去當交換學生,老闆就說美國教授有多認真教書,還說UC Berkeley物理系教得最爛的教授,教學水準都還是比國內的教得最好的教授差不多!除了要上研究所課程,我在美國唸博士班時當了幾門大學部基礎和進階課的助教,也被要求去大學部旁聽從前沒有上過的生態學方面的課。發現美國教授教書還真的必須很認真,上課所有教材都得自己準備,所有教科書都只是參考書,唸教科書是學生自個的責任,教授大多不照教科書內容教書。有些教授準備得太充分了,乾脆自己寫教科書。

看到這些大師對教育的熱誠,再來看看教育部的五年五百億為台灣的大學帶來了什麼,除了極大部分是用在研究上,有多少是直接或間接用在教學品質的提升?教育部不是管教育的嗎?補助研究不是主要是國科會的職責嗎?國外名校之所以頂尖,是因為用頂尖人才去教育出頂尖人才!像華爾達‧盧文、邁可.桑德爾、理查‧繆勒和費曼這些研究做得一流,可是還盡心盡力在教育的教授,到台灣的制度下恐怕只會被當作是笨蛋而大受打擊吧!


我們在國外接觸過美國的大學生後,恍然大悟原來台灣大學生原本的素質其實一點也不差,尤其是在理工方面。台灣比美國差的,不是學生的素質,是在大學教育的整體素質。而這幾十年在大學裡增加投注的資源,有多少是讓學生獲得一流的教學資源,以及讓有心教書的教授有更好的教學獎勵呢?

我在MIT燃燒物理魂


延伸閱讀:

The Sky of Gene: 給未來總統的物理課-必須面對的科學真相

The Sky of Gene: 一場思辨之旅的正義

The Sky of Gene: 是的,教育應該不一樣!

The Sky of Gene: 世界大學排名有意義嗎?

The Sky of Gene: 三個傻瓜(3 idiots)-三個忠於自己的笨蛋

The Sky of Gene: 李家同,你錯怪漫畫和《達文西密碼》了!

The Sky of Gene: 史懷哲是哪國人?

2012年6月4日 星期一

廿三年的六四

六四

六四

我真的超級不情願寫這篇文章,因為我真的非常希望有天六四天安門事件能夠被中國政府承認錯誤並且翻案。

中國雖然成為了經濟大國,可是政治文化卻鬧出了貽笑四方的鬧劇,這幾個月就有先是薄熙來事件,又有陳光誠事件,可見中共的內鬥有多兇!

今年很多人都提起了當年「六四事件」的第二天(即1989年6月5日),在北京長安街上隻身阻擋坦克車隊前進的一個男人。據說他叫作「王維林」(Wang Weilin),但事實上其真實身份至今仍然不詳,他的下落至今也不清楚。

這個在當時中央電視台的新聞報導中,被稱為「螳臂當車的歹徒」的人,後來被美國《時代》(Time)評選為「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100個人物」之一,評價稱他是「無名的反抗者」(The Unknown Rebel);「他的一個舉動為這個世界重塑了勇氣的象徵」。當外界討論「六四」時,經常會展示出王維林擋坦克的照片,西方有人稱其為「Tank Man」(坦克人),傳媒曾以「The Tank Man」製作過一部關於「六四」的記錄片:




有一篇文章描述了當時照片背後的攝影記者故事「Behind the Scence」。台灣有媒體大佬公然否認六四天安門事件的死亡人數,我不曉得為何他有資格,不過當時的照片就直的一幅幅刊登在媒體上,我當小學生的時候就看過很多次了:〈六四天安門事件照片(極端噁心)〉

 




延伸閱讀:

The Sky of Gene: 廿二年的六四

The Sky of Gene: 讓子彈飛個不停吧!

The Sky of Gene: 民主究竟有多好?

The Sky of Gene: 千年的魔咒-毋忘六四

The Sky of Gene: 中共重判劉曉波的警訊

The Sky of Gene - 再見,愛國主義!

The Sky of Gene - 永遠不該被遺忘的六四

The Sky of Gene - 【分享】草泥馬之歌

The Sky of Gene - 中國爛趨勢

The Sky of Gene - 民主有多好?

The Sky of Gene - 民主真正好?

The Sky of Gene - 民主係蝦米?

The Sky of Gene - 六四

The Sky of Gene - 民主萬歲

The Sky of Gene - 遺忘...

The Sky of Gene - 遺忘的慶幸


The Sky of Gene - 面對中國

The Sky of Gene - 【從電影看圖博】序


相關文章:


 23年前六四時的中時(馮光遠) 

期待六四翻案而非平反(王丹) 

何曉清:在哈佛教六四有什麼難


相關網站:

那夜無星-八九民運二十年顧後瞻前

六四事件-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天安門母親網站首頁

2012年6月3日 星期日

給未來總統的新聞地理課

新聞地理:完全看懂時事的20堂地理課


《新聞地理:完全看懂時事的20堂地理課》是本很值得推介的好書。之前介紹了一本好書《給未來總統的物理課:從恐怖主義、能源危機、核能安全、太空競賽到全球暖化背後的科學真相》Physics for Future Presidents: The Science Behind the Headlines),這是根據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UC Berkeley)的一門課「給未來總統的物理課」(Physics for Future Presidents)寫成的科普書(請參見〈給未來總統的物理課-必須面對的科學真相〉)。我好奇的查一下,有沒有「給未來總統的化學課」(Chemistry for Future Presidents)或「給未來總統的生物課」(Biology for Future Presidents)等等的呢?還真的找到這門課「Biology for Future Presidents」,還是在我博士班母校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UC Davis)開的呢XD

我沒找到有「給未來總統的地理課」(Geography for Future Presidents)這門課,不過如果要開的話,這本《新聞地理:完全看懂時事的20堂地理課》看來頗適合當課本或者主要參考書吧。如果不懂得這本《新聞地理:完全看懂時事的20堂地理課》中提到的重要議題,還不如:

誠徵總統一名


更何況中華民國現任總統常常看了報紙才發現很多大條的代誌的啊,所以這本《新聞地理:完全看懂時事的20堂地理課》也真的非常適合他啊。

地理原來是我初高中最討厭的科目,除了語文課之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背多分」。歷史課雖然也背多分,可是至少歷史課還有一些些故事可以聽,可是地理課除了背一大堆這輩子大多去不了的地方的地名,還有一大堆什麼經緯度、人口、物產等硬邦邦無趣的資訊。

我高中在馬來西亞唸的是理科班,所以理論上不必唸地理,可是因為馬來西亞中文獨立中學因政府打壓而師資嚴重不足,所以初中該上完的地理課沒能上完(我們應該窮到沒幾門課能夠上完的吧XD),可是校方認為某大國(中國?美國?)的地理也很重要,所以要求我們在高二補上。那位老師教學非常認真,所以一開始我也還算用功,期中考考得還不錯。可是有一天,當我在背書時,突然間覺得,不要說十年廿年,考完試後十分鐘廿分鐘,我就會把考過的東西全部統統忘掉(果然,我連那是哪個大國的地理都忘了XD),那麼背那些東西對我的人生還有什麼意義呢?更何況意義是三小?於是我就丟掉課本完全不唸了,然後把時間拿去改看《三國演義》,因為我覺得那樣對我的人生比較有益。老師後來很錯愕,因為沒有學生的分數會短期退步六七十分到近乎零分的吧,我忘了我當時如何回答她,可是當然就是這麼反骨不懂事。

雖然小時候我幾乎沒有上過地理課,上一次在僑大先修班上地理課還因明目張膽睡大覺而被老師丟粉筆,不過後來我居然有一個嗜好,就是上Wikipedia看世界和國各大小地方的地理資料,看看世界各地不同的風土民情還有面對各種不同問題而設計出的不同制度,或許因為沒有背多分反而更有樂趣吧。可是就是因為沒有真正上過地理課,所以我以為地理不過就是那些人口、地形、經濟啊等資料,直到看了 《新聞地理:完全看懂時事的20堂地理課》

《新聞地理:完全看懂時事的20堂地理課》全書共分廿章,涵蓋生活各層面中的重要議題,如 地理知識架構、自然景觀、糧食、氣候、產業、全球化與在地化、自然災害、都市聚落、觀光旅遊、社區營造、環境經理、地圖與地理資訊系統、衛星影像…等。有趣的是,《新聞地理:完全看懂時事的20堂地理課》每一篇章皆以近年來所發生的熱門新聞為破題,將時事與新聞與地理知識結合,以最生活化的角度,搭配精緻圖解、 精闢文字。《新聞地理:完全看懂時事的20堂地理課》試圖將地理概念與新聞事件生動帶出,讓我們在享受閱讀樂趣、增廣見聞之餘,更能完整的建立起清晰、精準的地理知識概念,同時達到提升地理實力的最佳學習效果。

這本《頭條新聞看世界:完全看懂時事的20堂地理課》的編輯概念,是一群高中地理教師本著推廣地理教育的概念所發想出來的參考書籍,撰稿的就是這群高中老師,是從台灣社會和教育的需求出發的好書。《頭條新聞看世界:完全看懂時事的20堂地理課》中的資料,雖然大部分在網路上都還是找得到,而且也有不少解釋不足或者編排上的小錯誤,所以有些東西我還得再上網去查證。不過瑕不掩瑜,其綜合的廿章資訊本身也是一大工程吧,就其廣度而言,就值得所有關心時事、文史和科技的讀者一讀!

來到台灣唸書時,我們這些僑生對台灣最不習慣的一件事之一,就是台灣幾乎沒有國際新聞!尤其是在十幾年前,台灣雖然在經濟上領先馬來西亞廿卅年,可是國際化的程度卻落後了有四五十年吧!在馬來西亞或新加坡,一般大報的國際新聞差不多佔了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主版面,如果有國際大事發生時,甚至佔了三分之一主版面。可是台灣當時各大報只有一版國際新聞版,報的新聞完全沒有任何深度可言(現在也好不到哪去),而且幾乎沒有追蹤各大事件,似乎所有國際大事都毫無關連。

更甭提電視新聞,迄今還根本都沒有任何國際新聞可言,更不用討論到深度和廣度的問題,因為沒有的東西怎麼討論?在馬來西亞或新加坡,電視新聞至少有一半是國際新聞,我想香港應該也差不多。我們高中生聚在一起時討論國際大事,是很平常的事。在馬來西亞社會,不懂得分析國際大事,是件很丟臉的事,就算真的不懂也要裝懂打些嘴砲。可是在台灣唸大學和研究所時,我找台灣同學或朋友討論國際大事,他們大都認為我是怪咖吧Orz

台灣民眾和媒體對國際大事的漠不關心,其實已經嚴重傷害了台灣的國際競爭力。怎麼說呢?台灣是個幾乎完全沒有天然資源的小島國,所有天然資源都靠進口,而台灣的經濟長期依賴把進口的物資加工出口,外銷佔台灣GDP高達近三分之二!因此台灣對國際局勢變化非常敏感,甚至是脆弱。就算要搞服務業和觀光,也要為了把外國旅客吸引過來。


如果台灣社會和媒體長期對國際大事漠不關心,那麼絕大部分企業員工和主管無法平時輕易就透過國內媒體接觸夠深廣的國際新聞資訊,透過外國媒體又有觀點被主宰的問題,又如何立基本土而快速地作出正確判斷?最近我想要投資基金,可惜因為是外國人所以不能買境外基金,可是研究了一番,發現即使是投資同一國家地區,國內基金的績效大多硬是差了境外基金一大截!看來很有可能就是因為台灣環境或經理人對外國的不夠瞭解。而且台灣政府在準備和外國進行貿易談判時,似乎找不到懂國際事務的大量合適人才而屢屢受挫或者一再接受不公平甚至是喪權辱國的待遇。

這篇〈不是有沒有競爭力的問題,而是不知道自己有多小〉寫得非常中肯,值得一讀! 


如果台灣政府真心要提升台灣國際競爭力,其實NCC應該要直接規定台灣各大新聞台要報導一定比例的國際新聞,而不是放任台灣各大新聞台除了腥羶色外就是報些小貓小狗的爛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