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27日 星期一

都是經濟學家惹的禍?

上一篇文章〈問題出在經濟學,笨蛋!〉和這篇要談的問題其實真的頗無聊,經濟學是什麼,是由我們幾個部落客的嘴砲來定義的嗎?就好像幾個部落客在爭論,病毒不是非生物體嗎?生物學家幹嘛研究病毒?研究病毒在生物學上不合理,應該把病毒學逐出生物學界…這類問題一樣無聊到爆。

經濟學是什麼,就是要看看整個經濟學界在研究什麼,不是自己高興就來個定義,或者非議他人的定義!我不過引了MBA智庫百科的定義「經濟學是一門研究人類行為及如何將有限或者稀缺資源進行合理配置的社會科學。 」,結果有人看到「合理」兩個字就起笑,說那是強姦經濟學。

有人問說,說物理學難道是研究物體如何「合理」運動的學科嗎?這種問法,不僅不瞭解基礎科學和應用科學之間的差異,那也就算了。經濟學難道是不談應用的學科嗎?元毓自個也指出,價格理論用在投資上非常好用。如果要提到應用,那麼就不能不提到「合理」。

物理學界或許不太在乎應用(這應說也有問題,研發原子彈的曼哈頓計畫,就集結了許多頂尖的理論物理學家),並不研究合不合理的問題,可是應用物理學的工程學,就要考量到合不合理的問題,否則難道在設計一般驕車時就該不計成本到防撞防彈嗎?設計橋樑時就不必考量合理的寬度和強度嗎?

更何況,根據維基百科,經濟學還包括了實證經濟學(Positive economics,研究「是什麼」)以及規範經濟學(Normative economics,研究「應該是什麼」)、經濟理論與實用經濟學、行為經濟學與理性選擇經濟學、主流經濟學(研究理性-個體-均衡等)與非主流經濟學(研究體制-歷史-社會結構等)

像規範經濟學就是指那些依據一定的價值判斷,提出某些分析和處理經濟問題的標準,並以此樹立起經濟理論的前提,作為經濟政策制定的依據。在經濟學看來,由於資源的稀缺性,因而在對其多種用途上就必然面臨選擇問題,選擇就存在一個選擇標準,選擇標準就是經濟活動的規範。可以看出,規範經濟學要解決的是「應該是什麼」的問題。

元毓對經濟學的定義是是研究「人的行為」的學問,不是研究「資源應該如何分配」,就是壓根兒不瞭解經濟學的整個領域。個體經濟學確實是研究人類行為的學問,特別是透過成本、價格與租值的角度來看。他也指出,比起心理學等不見稱得上科學的學問,經濟學的預測與解釋能力都是一流的。

姑且不論學科偏見,這樣對其他學科的輕視、誤解和偏見,本來是個人問題,沒什麼值得討論的,不過還是不禁令人懷疑其論點的可信度。我是學生物學的,後來對經濟學有點興趣,就是因為經濟學對我好奇的事物有還不錯的解釋力,可是經濟學也不過是透過成本、價格和租值來分析事物的道理罷了,並非研究人類行為的萬靈丹。


或許涉及價值觀判斷的規範經濟學對一些人來說不算是經濟學,不過把自己不懂或不認同的,就當作不算是經濟學,那就像醫生現在不能用現代醫學治療的疾病,都踢出醫學的領域一樣,到時癌末也不知該找誰看病還是自個服偏方算了?如果規範經濟學完全不是一回事,就別寫那麼多文章從經濟學的角度針砭時事嘛!經濟學家也別要求政府不要提高基本工資啊!

最後偷偷奉上朋友的在臉書很讚的經典留言:


「…尤其當批評者向Ng強調經濟學僅解釋交易行為,不管資源如何分配,更令在下感覺有人倡言醫學只研究病症病理,不理病人死活尊嚴一般。如果『真正』懂經濟學的人腦子都這般思想,那彭教授的批評就完全正確不是嗎?」


PS:這種文章,我真的很不愛寫,這兩篇不過是騙騙流量,資源回收讓這裡乍看之下多產一些而已。上一篇標題〈問題出在經濟學,笨蛋!〉(原本是〈問題出在經濟嗎?笨蛋!〉)是模仿自美國前總統柯林頓(Bill Clinton,1946-)1992年在阿肯色州的競選總部辦公室牆上貼著標語:「問題出在經濟,笨蛋!」(It's the economy, stupid),沒有羞辱任何人的意思。這篇文章的標題是來自一本書《都是經濟學家惹的禍》The End of Progress: How Modern Economics Has Failed Us),也沒有要罵人的意思。若要庸人自擾地對號入座,請自便~


延伸閱讀:

The Sky of Gene: 問題出在經濟學,笨蛋!

The Sky of Gene: 國敗論-國家為什麼會失敗?

The Sky of Gene: 快思慢想的世界

The Sky of Gene: 決定健康、財富與快樂的推力(Nudge)

The Sky of Gene: 故意視而不見的大難時代

The Sky of Gene: 不公平的代價和真相!

The Sky of Gene: 台式市場民主

The Sky of Gene - 錢買不到的東西--一場思辯的正義講座

The Sky of Gene - 錢買不到,也不應該買的東西

The Sky of Gene - 富人為何該多繳稅?-也論稅制

The Sky of Gene - 新第三世界的自食惡果

The Sky of Gene - 該死!大債時代裡的泡沫炸了!

The Sky of Gene - 只要有心,人人都可以獲得「不理性的力量」!

The Sky of Gene - 蝦米!誰說人是理性的!?

The Sky of Gene - 別當正常的傻瓜了吧!?

The Sky of Gene - 超變態蘋果橘子經濟學(SuperFreakonomics)

The Sky of Gene - 相撲手經濟學?

The Sky of Gene - 經濟博物學家(the Economic Naturalist)


The Sky of Gene - 大杯星巴克比較划算!?

The Sky of Gene - 聰明反被聰明誤

The Sky of Gene - 向錢看

2013年5月25日 星期六

問題出在經濟學,笨蛋!

要長篇大論前,先讀這篇文章〈打開經濟學的多元視野〉,還有這一篇〈是多元視野的經濟學?還是程度太差的經濟學?-論清大教授彭明輝〉

原本今天就有一堆公事要忙,根本不想漟這渾水,不過在朋友臉書輕輕鞭笞了元毓說的那篇文章一下,居然有老同學認真了(他輸了),在臉書分享了連結寫了一段文字還TAG我名字,害我不得不認真回了一下(我也輸了),不經意就寫成了長篇大論XD 這裡的內容大部分原本來自臉書 :p

經濟學家群體由於對政策制定者給出的建議相互衝突而屢受批評,說明經濟學界是沒有標準答案的。可是許多寫部落格的人,或者政客等,都搞得好像經濟學對所有問題都有唯一解一樣(就是自由市場?)。「如果把所有經濟學家們聚集在一起,他們連一個結論也無法得出。」,大文豪蕭伯納(George Bernard Shaw,1856-1950)的這句妙語充分說明經濟學家的觀點通常不一致。

美國前總統雷根(Ronald Reagan,1911-2004)曾經開玩笑地說道,如果紙牌游戲Trivial Pursuit是為經濟學家設計的,那麼游戲開發者在准備一個個問題的同時,得要為這些問題准備三千個答案。

《科學革命的結構》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提出典範說的科學哲學大師孔恩 (Thomas Kuhn,1922-1996),原本是物理學家,他有次跑錯會場進到經濟學的研討會,發現經濟學家居然還為基本問題吵架,就改行去研究為何自然科學家不會為基本問題吵架(孔恩的理論可以參見〈全球變暖說真的是聳人聽聞嗎?〉)。元毓拿屬於自然科家的牛頓力學來說嘴,表示他沒搞清楚經濟學和自然科學在本質上的差異!

為什麼經濟學家們為政策制定者提出的意見通常是衝突的?基本原因有兩個,一來在世界是如何運行問題上存在多種實證性理論,經濟學家們互相難以說服對方;二來,經濟學家們的價值觀可能不同,因此對於應該實施什麼樣的政策這類規範性問題看法不一。

在歐美有超過百人就因分析經濟學大師凱因斯(John Maynard Keynes,1883-1946)的經典之作《就業、利息與貨幣的一般理論》(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Interest, and Money)而拿到經濟學博士學位,持左右派論點的都有,論點互相矛盾的都有,每個人都說自己最懂凱因斯,結果應該根本沒人真的懂凱因斯才是吧。連一位大師都沒人搞懂了,天下有完全懂經濟學的人?

去讀讀幾本經濟學的基礎教科書就會瞭解,為經濟學家之所以會吵架,還有因為在分析分配的合理性時,有人著重效率,有人著重公平;有人不考慮政治,有人考慮政治;有人考慮制度,有人不考慮制度。總而言之,連前提都有考不考慮的問題,誰能有標準答案?

很多右派都把經濟學化約為以自由市場為前提來OOXX,搞得好像經濟學僅為自由市場服務而已。自由市場要運作良好的其中一個前提是,人在做市場決策時,總是理性的。可是現在有許多心理學、實驗經濟學、行為經濟學、神經經濟學的研究嚴重挑戰了這個前提,結果大部份主流濟學家都還當那些研究不曾存在似的。

還有,經濟學是研究稀有資源如何合理分配的學科,不少主流經濟學家後來把合理分配簡化成市場效率。而且近年經濟學擴張主義(Economic imperialism)興起,侵入許多社會科學領域,甚至讓其他傳統社會科學學科邊緣化。經濟學擴張主義的結果,往往把許多政治或社會問題化約成「市場效率」的問題而已。彭老師只是點出「公平性」和「多元性」也該是重點而且,確實不算是什麼百年大發現。

元毓的批評,也還有搞混了經濟學思想和經濟學研究的差別。經濟學思想(Economic Thoughts)問的是「經濟對於人類意味著什麼?」,這裡頭就包含了價值觀判斷,只要包含價值觀判斷,任何有識之士,不管是不是該領域的專家,都有資格來討論。就像複製科技不是非專家就能隨便嘴砲的,只是複製人的倫理問題,任何人都有資格提出意見和想法。

是的,效率和公平,就像魚與熊掌一樣,可能很難兼得。要如何把餅做大,還是如何把餅分得更公平,還是該由經濟學來告訴我們該怎麼做。可是究竟該優先把餅做大,還是優先把餅分得公平,這個涉及價值觀判斷的問題,不僅是經濟學家,我們任何一個人都有資格說話!

還有最後一點也太好笑了,如果期貨預測不準(彭老師預測的是2020年的吧?),就沒資格說話,那麼2008年的金融海嘯就該讓99%的經濟學家就此噤聲了吧?


續集:〈都是經濟學家惹的禍?〉

延伸閱讀:

The Sky of Gene: 國敗論-國家為什麼會失敗?

The Sky of Gene: 快思慢想的世界

The Sky of Gene: 決定健康、財富與快樂的推力(Nudge)

The Sky of Gene: 故意視而不見的大難時代

The Sky of Gene: 不公平的代價和真相!

The Sky of Gene: 台式市場民主

The Sky of Gene - 錢買不到的東西--一場思辯的正義講座

The Sky of Gene - 錢買不到,也不應該買的東西

The Sky of Gene - 富人為何該多繳稅?-也論稅制

The Sky of Gene - 新第三世界的自食惡果

The Sky of Gene - 該死!大債時代裡的泡沫炸了!

The Sky of Gene - 只要有心,人人都可以獲得「不理性的力量」!

The Sky of Gene - 蝦米!誰說人是理性的!?

The Sky of Gene - 別當正常的傻瓜了吧!?

The Sky of Gene - 超變態蘋果橘子經濟學(SuperFreakonomics)

The Sky of Gene - 相撲手經濟學?

The Sky of Gene - 經濟博物學家(the Economic Naturalist)


The Sky of Gene - 大杯星巴克比較划算!?

The Sky of Gene - 聰明反被聰明誤

The Sky of Gene - 向錢看

2013年5月22日 星期三

第三次工業革命的自造者時代

自造者時代:啟動人人製造的第三次工業革命

Makers: The New Industrial Revolution


這本《長尾理論:打破80/20法則,獲利無限延伸》The Long Tail: Why the Future of Business Is Selling Less of More)、《免費!:揭開零定價的獲利祕密》Free: The Future of a Radical Price)作者前《連線》(Wired)雜誌總編輯安德森(Chris Anderson)的新書《自造者時代:啟動人人製造的第三次工業革命》Makers: The New Industrial Revolution),著實有趣,很值得一讀。

在他的上一本書《免費!》, 探討「數位經濟學」如何使「免費」這件事產生革命性的變化,揭示企業如何利用免費的服務來賺大錢。結果《免費!》出版後,引起了一個很有趣的爭議,另一位暢銷書作家麥爾坎.葛拉威爾〔Malcolm Gladwell,《大開眼界:葛拉威爾的奇想》What the Dog Saw)、《異數:超凡與平凡的界線在哪裡?》Outliers: The Story of Success)、《決斷2秒間》Blink)、《引爆趨勢》The Tipping Point)作者〕跳出來亂,吐槽安德森為何在一本談免費經濟學( freeconomics)的書上,還標了US$17.99。於是,千夫所指的安德森凍未條了,只好忍痛把整本書於上Scribd,讓大家免費試讀一個月(我當時就趁亂把《免費!》免費地讀完)。

我猜,有了《免費!》的前車之鑑,為了不重蹈覆轍,再被批為不以身作則,2012年底安德森震撼性地宣布離開服務11年的Wired美國版總編輯一職,去擔任3D Robotics執行長,並經營由DIY社群成立的網站DIY Drones。他們沒有融資,但是第一天就產生收入,目前已經成為一家營業額數百萬美元的公司。

拜3D印刷技術的快速革新所賜,安德森宣稱「自造者時代」的來臨,並表示3D列印等技術將承繼19世紀蒸汽機動力、20世紀流水線生產,帶動21世紀的「第三次工業革命」。

不久之前,有則新聞說美國德州大學25歲法律系學生威爾森(Cody Wilson)認為人人都有擁槍權利,設計出可用工業用3D印表機列印出來的單發塑膠手槍「解放者」(The Liberator), 除了金屬製的子彈和撞針,其餘零件都是由3D印表機用塑膠列印而成,居然還試射成功,並把藍圖放上網開放下載。連槍都可以列印出來了,看來3D印表機已經帶我們進入了一個新時代。

安德森在《自造者時代》中指出,網路開放式社群讓無數同好上網分享點子、衍生設計出更多更好的產品,並集資讓夢幻逸品得以生產,將成果送達全球愛好者手上。3D印刷技術進一步推動物品的長尾效應。開模成本大幅降低,使得生產工具大眾化,拜實體產品數位資訊化之賜,「全民製造、量身客製」已成現實。將來3D列印的成本降到夠低,自己就可以在家裡「生產」一些商品,第三次工業革命可能真的就會產生,住家就可能變得名符其實的「家庭工廠」!

我們都知道中國基本上就是世界的工廠,在美國幾乎沒人可以不買「Made in China」的東西而過正常生活。中國的血汗工廠讓美國人在克林頓時享受最長的經濟擴張和溫和的通貨膨漲,購買力爆增。可是中國的工資上漲以及人口紅利耗盡,加上運輸能源成本飛飆升,還有為促進新業率,創新力超強的美國的製造業很有可能東山再起,而推動力就是《自造者時代》提出的「第三次工業革命」,《自造者時代》探討這些科技發明將會如何徹底衝擊美國的製造業 。

安德森在《自造者時代》中指出,在製造數位化、供應鏈開放且扁平化、創業家取代發明家、人人都是設計家、開於資源成為必然趨勢的情況下,配合開放的硬體、開放的組織、開於的財源和雲端工廠,不僅是個人,自造者企業也能在業界呼風喚雨,甚至大型企業也開始利用3D技術製作小量多樣的高級技術零件。

就算是最頂尖的大企業都不見得總是聘到最理想的人才,可是三個臭皮匠都能勝諸葛亮,更何況是三打諸葛亮,自造者企業比大企業更能夠充分利用人才長尾。舉例來說,汽車不是個隨便就可以製造的商品吧,《自造者時代》卻以Local Motors這個社群為例,指出一群同好如何利用現成的零件,拚裝出一部很酷的跑車「拉力戰士」(Rally Fighter):




還有汽車公司Tesla,生產的每一個零件都可重新設定,從車門內飾板顏色到電池模組放幾顆電池,都依要求生產,甚至在室內試車,發生問題能立即解決。

《自造者時代》表示,只要有想法,就能夠以製造為業,而且有了網路,便能將成品銷售到全世界。甚至小蝦米也能打敗大鯨魚,例如能和iPhone和Android搭配的鵝卵石表(Peddle Watch),就打敗了SONY的Smartwatch,讓後者的銷售灰頭土臉:




而且,小蝦米也不見得需要傳統銀行的融資以及傳統通路的行銷,有了Kickstarter這類募資網站的集資, 在Kickstarter平台上流通的資金,還代表著更高的理想,那是大家因某件美好的事產生共鳴以及發明家令人驚艷的創造力展現。

在另一個自造者籌資平台,Quirky社群中,還協助發明家對社群行銷創意、調查現有技術、修改構想、改善品名、建議可能售價,一旦產品構想大受社群歡迎,Quirky就會協助這些發明家運用3D列表機打造產品原型來試賣,產品製造成本與失敗風險均由Quirky負擔。如果業績夠優異,再找代工廠量化製造生產。

還有Etsy這個一個網路商店平台,以手工藝成品買賣為主要特色。Etsy的營收來自陳列商品手續費,每一件商品收取US$0.20,如賣出商品,則收取商品售價3.5%的手續費,多數Etsy的商品價格在US$15到US$20元間,而多數的賣家都為女性。

《自造者時代》還舉了許許多多有趣的實例,來深入探討這股正在醞釀的改變力量,我們的未來生活很有可能會被這些發明給形塑出樣貌給改變!趕快先睹為快吧!

不僅是美國,安德森也舉了中國「阿里巴巴」的馬雲為例說明網路電子商務對於山寨文化之助力。馬雲是個急流勇退的企業家,剛卸任阿里巴巴集團首席執行官(CEO)一職, 他在訪問過台灣後,落下了一句經典台詞:「我說台灣沒希望了,假如七八十歲的人還在創新」。

我想,《自造者時代》應該非常適合台灣各界參考吧。台灣的努力打拚,也快速工業化,成為亞洲四小龍,有羨煞歐美的經濟奇蹟,後來還夾半導體產業優勢,廿世紀下半葉在全球製造業中占有一席之地,可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台灣現在卻因為製造業沒有及時產業升級,結果陷入中等收入困境的悶經濟,現在還要面對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動盪時代,台灣究竟準備好了嗎?

既然3D列表技術這麼重要,來好好認識3D列表技術,看看其他專家們怎麼說吧:















2013年5月16日 星期四

全球氣候變遷的關鍵報告

氣候變遷的關鍵報告

Global Weirdness


全球暖化在台灣並不太算是一個政治問題,因為幾乎所有政客都承認這個事實,並且提倡節能減碳,問題只是他們都說一套做一套。

不過多少還是有少數被歐美右派洗腦的人,自以為是地宣稱全球暖化是大騙局,在16位科學家在聯名在《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發表措詞嚴厲的文章後,我在臉書上就和一些朋友辯論,結果集結在這篇文章中〈全球變暖說真的是聳人聽聞嗎?〉

不過全球暖化畢竟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要快速地瞭解其中各種科學問題,是不容易的。這本淺顯易懂的《氣候變遷的關鍵報告:人類會繼續存活,只是你得學會適應過程。》Global Weirdness: Severe Storms, Deadly Heat Waves, Relentless Drought, Rising Seas, and the Weather of the Future)對一般大眾而言,或許是不錯的選擇。

雖然地球科學家還不完全曉得有關氣候變遷的所有問題,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完全不清楚部分的問題。《氣候變遷的關鍵報告》試圖提供清楚完整的資訊。《氣候變遷的關鍵報告》是由美國氣候中心(Climate Central)編撰。美國氣候中心是備受尊敬的非營利組織,由科學家和科學記者組成,向公眾傳播氣候變化的問題。

《氣候變遷的關鍵報告》是深入淺出地介紹氣候變遷/全球暖化的科學背景。他們儘量用最簡單、易懂的例子解釋科學觀察與推測,試圖推出這本打基礎的入門書。為了確保正確性,全書每一篇都經過美國氣候中心內部科學家的仔細審核,並根據他們的意見加以修改。然後再請相關領域中的外部知名科學家加以審訂。

如果要對氣候變遷抱持懷疑態度的朋友說明問題,這本《氣候變遷的關鍵報告》相當適合。可是想要進一步瞭解氣候變化對文明的影響,那可以再加上這本《氣候文明史:改變世界的攻防八萬年》(気候文明史:世界を変えた8万年の攻防)(請參見〈改變世界的攻防八萬年之氣候文明史〉) 。

二氧化碳量的增加會帶來廣泛的效應,現在幾乎沒有爭議。上週,美國大氣總署(NOAA)夏威夷測站在發現測得二氧化碳濃度首次超過400 ppm,不過經校正後尚未破400 ppm,而是399.89 ppm,不過其升高之速度仍叫人擔憂。溫室氣體效應能夠解釋地球暖化現象,忽略這個問題就會非常危險。政治家需要依靠既有的證據,瞭解有哪些事情將會成真,以及有哪些事仍無法確定,來有效地制定政策。《氣候變遷的關鍵報告》想要呈現出目前已知的、有關氣候變遷的知識,並以簡單清楚的文字說明科學上的解釋。

雖然他們儘量用字遣詞簡單易懂,試圖讓小學生也能理解,不過由於《氣候變遷的關鍵報告》的圖其實不多,圖說也不夠詳盡,加上為了力求敍述的四平八穩,讀起來是有些乏味。雖然一味嘩眾取寵是不可取的,可是更生動有趣地介紹這些知識給大眾,或許也還是必要的!


延伸閱讀:

The Sky of Gene: 改變世界的攻防八萬年之氣候文明史

The Sky of Gene: 世界,真的沒你想的那麼糟嗎?

The Sky of Gene: 石油和新能源的未來-能源大探索(The Quest)

The Sky of Gene: 城市的勝利與驕傲

The Sky of Gene: 落腳城市‧城市落腳

The Sky of Gene - 全球變暖說真的是聳人聽聞嗎?

The Sky of Gene - 關燈一小時能改變世界拯救地球嗎?

The Sky of Gene - 真假環保

The Sky of Gene - 綠色EQ

The Sky of Gene - 從搖籃到搖籃(Cradle to Cradle

The Sky of Gene - 再談為何反對國光石化開發案

The Sky of Gene - 活在象牙塔裡的化工學者

The Sky of Gene - 台灣政府財團之惡,在於不食人間煙火。

The Sky of Gene - 當怪手都可以隨便糟蹋稻穗......

The Sky of Gene - 當怪手都可以隨便欺壓秧苗......

The Sky of Gene - 中科三期爭議之我見

The Sky of Gene - 南港202兵工廠搬遷爭議之我見


The Sky of Gene - 正負2度C--不願面對的真相

The Sky of Gene - 台灣必須面對的真相-正負2度C

The Sky of Gene - 世界資源真相,您可曾想過?

The Sky of Gene - 加州科學館(California Academy of Sciences)

The Sky of Gene - 【分享】地球很美有賴你-HOME盧貝松之搶救地球

The Sky of Gene - 2009世界地球日(Earth Day)

The Sky of Gene - 危急中的地球(Planet in Peril: Environmental Coverage

The Sky of Gene - 第11個小時(The 11th Hour

The Sky of Gene - 世界又熱、又平、又擠(上)

The Sky of Gene - 世界又熱、又平、又擠(中)

The Sky of Gene - 世界又熱、又平、又擠(下)


2013年5月12日 星期日

究竟科技想要什麼?

小學的時候家裡買了VHS錄影機,對我們而言是很新穎的玩具。除了可以播放影片,還能把喜歡的電視節目錄下來。我當時最愛錄的東西,就是電視新聞上有關新科技的報導,然後幻想能在多年以後用到那些新科技產品。

我也搞不清楚,究竟是馬來西亞真的太落後,還是那些產品要進入量產真的很慢,當年新聞裡看到的東西,往往四五年後都還未在市面上見到。長大了當然不再錄這些影片了,VHS錄影機也消失在廣大的家庭中了。現在市面上見到這些科技產品推出的速度,往往還讓媒體成了事後諸葛。馬來西亞雖然現在還是發展中國家,可是很多產品發表的時間和歐美日也僅差個幾個月。高科技的發展之神速,甚至讓中印等地的中低階勞工,能夠跳過市話而直接用手機,甚至還是智慧手機!這在十幾廿年前是很難想像的。

科技進展這麼神速,我們不禁都會問到這些問題:充斥科技的現代生活符合人性嗎?科技令人更快樂了嗎?我們究竟該多快適應新產品?科技到底要把我們帶往哪裡去?

科技想要什麼

What Technology Wants

What Technology Wants


關於這些大哉口問,凱文.凱利在《科技想要什麼》What Technology Wants)中,就大膽地提出他的理論。凱文.凱利被譽為科技趨勢的先知,數位時代的教父,他在1993年協助創辦了《連線》(Wired)雜誌並擔任執行編輯至1999年。在其主導期間,《連線》雜誌兩度獲得美國國家雜誌獎。






凱文.凱利早年也曾與比蘋果的賈伯斯(Steven Jobs,1955-2011)一樣離開大學校園,他以自由攝影師的身分浪跡亞洲偏僻荒涼的地方,記錄當地文化。他沒有筆電,身上不帶智慧型手機,不玩推特,不看電視,卻仍走在數位時代的尖端,預測科技趨勢的演變。在加州的工作室裡,他浸淫在科技、新媒介、新工具以及文化行為的長期趨勢當中,並且撰寫有關科技文化所產生的漣漪與後續效應的相關文章。他過去廿年來資訊科技革命的主要參與者及報導先驅。

《科技想要什麼》中,凱文.凱利認為科技是一個整體,不光只是一堆電線、晶片和金融而已,而是活生生的自然系統。正如生物演化具備的趨勢,科技也一樣會自我成長,持續演化。而透過這些長遠的趨勢,我們可以試圖瞭解解「科技想要什麼」。

《科技想要什麼》要談科技的演化,凱文.凱利把科技的演化用生物的演化來類比。科技是人類心智活動的集合體,可是凱文.凱利認為科技體已有超越人腦的力量。這並非不可能,因為在自然界中,有一種現象稱為「突現」(emergence),複雜系統中由次級組成單元間簡單的互動所造成的複雜現,例如中子、質子的行為和性質並不能完全用其組成單位-夸克來解釋,原子的性質和行為也不能完全用中子加質子加電子來解釋,分子的性質和行為也不能完全用其組成的原子來解釋…


因此,凱文.凱利在《科技想要什麼》中指的科技體(technium),也必然無法完全用人類的心智活動來解釋,也就是說科技體有其獨特的演化方式。凱文.凱利表示,科技必然的形式會聯合起所有十幾種反熵系統共有的動力。而其反熵趨勢和生命體的演化趨勢有異曲同工之妙:
  • 更有效率
  • 更多機會
  • 更高的曝光率
  • 更高的複雜度
  • 更多樣化
  • 更特化
  • 更加無所不在
  • 更高的自由度
  • 更強的共生主義
  • 更美好
  • 更有知覺能力
  • 更有結構
  • 更強的演化能力

科技體,在科技的交互連結網路中迅速成長。凱文.凱利指出,在殖民地時代,美國家庭平均擁有一百樣東西,可是他和女兒調查了之後,他們家裡有至少一萬種東西。科技對人類的利弊,凱文.凱利是抱持著樂觀的態度的,雖然科技是雙面刃,不過與其消極地防堵不良的科技,凱文.凱利提出五個積極做法:一、預測未來;二、持續評估;三、排定風險的優先順序;四、快速修正損害;五、不要禁止、但要轉向。

凱文.凱利利用大學炸彈客(The Unabomber)和阿米希人(Amish)來討論科技的選擇。前者是激進的反科技份子,而後者還選擇性地接受科技。凱文.凱利在分析了大學炸彈客和阿米希人的主張之道理後,共同地指出他們之所以能夠有那樣的作法和選擇,不管是好或壞,都是拜科技所賜。大學炸彈客在田野過的生活和他寄出的炸彈,都是現代科技的產物;而阿米希人之所以能選擇那樣的生活,也要拜美國是科技先進國所賜,否則那樣的生活在落後的國家只是無法選擇的常態而已。

《科技想要什麼》中,可以看出凱文.凱利的博學多聞,以及他對問題思考的深度。可是《科技想要什麼》也有爭議性很大的地方。因為凱文.凱利主張科技體可視為生命體,並且將科技成長當作自然演化的一部分,因為它和演化一樣有既定方向,並且有跡可循。凱文.凱利認為有許多發明其實是注定的,就算沒有愛迪生,電燈泡的發明也只是遲早的事。他也指出,證據來自許多發明的專利申請常鬧雙胞或甚至多胞,例如電話等的發明家,事後發現原來不只是貝爾(Alexander G. Bell,1847-1922)一個人而已,只是他在商業上做得最成功。他把這樣的現象,用生物演化的「趨同」來類比。

這引起了芝加哥大學的演化生物學家Jerry A. Coyne在《紐約時報週日書評》(The New York Times Sunday Book Review)的強烈批評(Better All the Time),他試圖指出演化並沒有既定的方向,並且懷疑凱文.凱利在自己建構的理論裡偷渡上帝的觀念。Jerry Coyne以愛找碴出名,他的名著是Why Evolution Is True,並開了個同名部落格。關於這點,我認為Jerry Coyne是看到黑影就開槍。雖然凱文.凱利是虔誠的基督徒,可是並不表示他想要把上帝偷渡到《科技想要什麼》裡頭。事實上,關於凱文.凱利提到的,科技的必然性,和歷史的偶爾性,以及功能的適應性,在演化生物學界也是一個還吵不完的話題。

就以「偶然性」來說,著名的哈佛演化生物學家古爾德(Stephen Jay Gould,1941 – 2002)就曾在他的許多著作,如Wonderful Life: The Burgess Shale and the Nature of History中指出,如果把演化史當作一部影片,我們能夠把時間倒帶到寒武紀大爆發之時,讓生命的演化重來一次,重演的劇碼會有不同的結局,重演出的各種生物會和我們已知的有很大的不同。簡單來說,古爾德指出生物的演化,是由偶然性主導的。

可是,研究寒武紀大爆發的著名劍橋古生物學家康威莫里士(Simon Conway Morris,1951 –),卻在The Crucible of CreationLife’s Solution: Inevitable Humans in a Lonely Universe中,嚴正駁斥這個說法,他指出生物演化出許許多多相似的性狀和形態,也就是「趨同演化」隨處可見,因此如果寒武紀倒帶重播,還是很有可能演化出一模一樣的生物。換句話說,偶然性並沒有像古爾德說的那麼重要。

Jerry Coyne針對這點,也贊同古爾德的觀點,指出雖然北半球的狼和南半球袋狼各自獨立演化出相似的形態,可是生物界有許多特徵卻僅出現過一次而且,例如骨骼、羽毛和人的大腦。不過,我卻認為,Jerry Coyne的論點也不見得夠強力,因為很多乍看之下僅演化出現一次的特徵,說不定是因為早先也獨立演化出該特徵的物種滅絕了,我們現在能觀察到的物種,僅是地球所有出現的物種的極少部分而已。Jerry Coyne本身非常厭惡宗教,並曾表示宗教和科學是完全不能共容的,所以他認為凱文.凱利其實把科技發展的必然性推給神,然後忽略了推動科技發展的經濟學和心理學因素。

我自個認為凱文.凱利提出的「必然性」是個有趣的觀點,不過卻非《科技想要什麼》最具爭議之處。我從小就一直疑惑為何不同地方的遠古文明,都使用和製造非常類似的工具和產物,如果那些工具或產物不是在人類共同祖先分家四散全球各地前就已發明,那麼「必然性」必定有重要的角色,《科技想要什麼》解答了我多年的部分疑惑。

可是說起來,凱文.凱利畢竟還是個西方人,儘管他在亞洲遊歷了八年。《科技想要什麼》的觀點是純西方的,而西方人也一直認為大自然是可供人予取予求,凱文.凱利僅提出科技想要什麼,可是他並沒有提出科技不想被要什麼?如果我們不是活在歷史的終點,那麼誰能保證過去科技想要的,不會有一天成了大自然不想要的?



延伸閱讀:

The Sky of Gene: 世界,真的沒你想的那麼糟嗎?

2013年5月7日 星期二

誰無罪?誰有罪?

誰無罪

Der Fall Collini




讀過德國律師作家費迪南.馮.席拉赫(Ferdinand von Schirach)的《罪行》Verbrechen)和《罪咎》Schuld),就成了他的忠實粉絲,於是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誰無罪》Der Fall Collini)一推出,就一口氣把它看完了。

誰無罪

 
突然間一口氣讀完《誰無罪》後,還在狀況外以為買到了瑕疵品,雖然兇手的動機不難預測出,可是突其而來的結局還是令人措手不及。心裡冷靜沉澱了一下,把小說後半部再讀一遍,才發現原來整個小說的主角,原來不僅是柯里尼,雖然《誰無罪》的德文書名Der Fall Collini,是「柯里尼案」之意。

《誰無罪》的書名,原來也該稱作「誰有罪」。《誰無罪》中的謀殺案,死者原來並不僅是年邁的企業家漢斯‧麥亞。在意會過來後,《誰無罪》之中原來還隱含了另一個更令人不可思議的歷史事件,一個連兇手都無法追緝、正義都無法伸張的懸案。

費迪南.馮.席拉赫一貫冷靜的筆觸,白描出的不寒而悚感覺慢慢地在心中擴散。再次翻過《誰無罪》,未明的真相才在心裡迴盪,原來《誰無罪》貌似推理小說,實際上是部法理學之作。

《誰無罪》影響所及,還使德國聯邦司法部長在2012年下令,全面檢視司法沉痾!

究竟誰有罪?誰無罪?無法三言兩語而論。那是貌似沉著冷靜的德國人曾經不願面對的真相!

誰無罪 



延伸閱讀:

The Sky of Gene: 為了罪咎

The Sky of Gene: 罪行的告白

2013年5月4日 星期六

挑戰稻米達人

先說兩則趣事。

大學的某一年,我們高中校友會在嘉義的國立中正大學辦運動會,我奉命帶清大的高中學妹過去。我也沒到過中正大學,在嘉義搭車的時候,學妹就問了路人要在哪下車。公車走了一陣轉了彎後,學妹在我還在狀況外時,就按了鈴然後很高興地下了車,我反應過來後也只好跟著跳下車,然後我們才發現原來還有好幾公里才到中正大學。

於是就只好走過去,在四周都是綠油油的稻田邊走著走著,學妹突然間問我說,為什麼台灣的草都種得那麼整齊?我當場笑翻了XD 原來學妹所謂整齊的草,是稻田裡的秧苗Orz 後來這個「整齊的草」,被我笑了她好幾年。

上個月,有幾位高中同學,還有其中一位同學的妹妹來台灣旅遊。我趁週末帶她們去宜蘭玩,住在一家四周都是稻田的民宿(注1)。我望著四周翠綠的稻田,告訴了她們這個笑話。結果同學的妹妹突然露出尷尬表情,接著說她其實也想問我,為什麼台灣的草皮都泡了水Orz

看來她們都是不折不扣的城市小孩啊XD 不過想一想,在馬來西亞,從來沒見過稻田的人可能還不少吧。尤其是我們那個州,大規模種植的農作物,不是橡膠樹就是油棕樹。要不是我媽娘家是種稻的,我搞不好來台灣前也不見得會見過稻田。來到台灣後,其中一項讓我大開眼界的是,台灣農田到處都可見到,連台北市的關渡平原都有稻田。在馬來西亞,甭說首都內會有稻田,方圓好幾十公里都只有工商業區和住宅區吧。

在台灣,幾乎每個縣市都有稻田,稻田覆蓋率之高,真是世界罕見,尤其是台灣已經是高度工業化了!我們外國人來台灣,對台灣最讚嘆的就是台灣濃濃的人情味,這是農村社會留下來的優良傳統!

台灣受稻米文化的影響非常的深。就連台灣的高工時,搞不好也是稻米文化的深刻影響之一,雖然高工時主要出在的是在工商業。麥爾坎.葛拉威爾(Malcolm Gladwell)在其暢銷的《異數》Outliers: The Story of Success)中,舉了一個極為有趣的理論,那就是稻米文化和數學能力的關係。

稻米,基本上是一種在種植過程中,需要投入大量心力和勞力的糧食作物。稻米在種植過程中,從育苗基肥、整地、灌溉、施基肥、插秧、病蟲害防治、除草、追肥、斷水、曬田、施穗肥、犂田、輪灌、排水、趕鳥到收割,一天都不得閒,要付出極大的體力心力照顧稻田。

不過種植稻米的好處是, 付出和收獲常常是成正比的,不像種植小麥,常常需要看天吃飯。所以種植稻米的中國農村古諺,就比高緯度種植小麥的地區還正面,例如中國古諺既云:「一分耕耘,一分收獲」。葛拉威爾指出,數學能力的培養,正需要學生不斷地努力做練習,所以稻米文化鼓勵人們努力用功的文化,能夠促進數學能力的培養。

雖然我在〈如何成為超凡的異數?〉中指出,稻米文化和數學能力不見得真的相關。不過,稻米文化所倡導的辛勤,有可能是華人、韓國人和日本人能夠忍受高工時的主因之一。在工業化之後,日本、韓國、台灣,新加坡、香港和中國沿海省分能夠眾心一致地拚經濟,也很可能是受過去稻米種植時需要全村村民同心協力收割的文化影響。

稻米也造就了中華文化的興盛。在工業革命以前,人口能夠突破百萬的城市,就只有吳哥、北京和江戶。這幾個大城市都不同程度地以稻米為主食,而且都能夠有效利用水路來運送糧食。歐洲在工業革命以前,城市人口難以突破百萬的最主要原因是,利用獸力運送小麥等糧食非常耗能,在鐵路發明以前,偏遠的小麥運送到大城市的能源成本完全不划算。可是吳哥城有完整的運河和灌溉系統,中國有大運河作漕運,江戶有東京灣可做水運。加上稻米保存容易、營養均衡,能夠喂養百萬人口(注2)。稻米不啻是舊大陸最優良的糧食作物!

既然稻米不僅是我們最重要的主食之一,對我們的歷史和文化還有這麼深遠的影響,我們是不是更應該更加深入地瞭解稻米呢?去年底出版的這本《稻米達人大挑戰:稻田生態及稻米知識問答集》是不錯的選擇。我們可以透過這本書精彩、生動的實景照片、插畫與圖表,深入淺出地瞭解稻田生態、米食營養、稻米與米食文化、優良國產米食等的相關知識。《稻米達人大挑戰》也提供了台灣各地稻米相關的文物館及體驗活動的精彩資訊,鼓勵大家、親子一同親近稻田,體驗稻米文化。

稻米達人大挑戰:稻田生態及稻米知識問答集


有別於一般的知識書的文章式敘述,《稻米達人大挑戰》採用「知識問答」搭配「百科圖鑑」的編輯方法,深入淺出地介紹稻田生態、米食營養、在地消費、優良國產米食等的相關知識。《稻米達人大挑戰》有180多個常見問題,600張插圖照片,用簡明易懂的圖片、圖表輕鬆解答,完整呈現台灣稻米文化。

《稻米達人大挑戰》全書六大部分,涵蓋稻米六大主題知識,透視台灣稻米文化多元面貌:

  • 稻米基礎形態:談稻米的歷史、種類和型態,讓稻米的古往今來、來龍去脈及植物特性等一目了然。

  • 稻田生態:談稻米的生長及生態、 栽培的管理技術和 稻田的多樣性,探討稻田有什麼生態環境?稻米怎麼生長栽培?農民怎麼管理稻作?

  • 米食推廣:談米食的加工、營養和行銷,探討米的加工生產、銷售怎麼進行?米食有哪些營養?讓我們吃米還知道米價。

  • 稻米文化:談農村與農民、 傳統農具與現代農具、 節慶習俗與米食 、 稻草工藝,探討米食與息息相關的民間節慶習俗,台灣人應該知道的台灣米事,以及無數農村稻米文化蘊含的早年回憶 。

  • 便捷米食:,談米食料理的方法、 米食DIY、 米製點心等,提供多種食譜及圖鑑,輕鬆掌握米食DIY的秘訣。

  • 大家一起玩米樂:談稻米博覽和稻米體驗活動 ,提供資訊讓大家知道到哪裡看古老農具?去那裡體驗稻米收割?哪裡有米食製作觀摩?讓大家一起樂在米中。

台灣因為飲食習慣的改變,米飯的食用量大幅下降,使得有不少良田得休耕,還要進口大量玉米、麵粉等糧食。要改變飲食習慣並不容易,不過已有人發明了各式各樣以米為原料的甜點等,也有研發出在麵粉裡加入少量的米來製作麵包麵條等,卻不影響口味和口感的作法,是充滿創意的嘗試。

《稻米達人大挑戰》主要介紹的是台灣的稻米,其實世界上還有許多好吃的米食。我們馬來西亞吃的長米屬於秈米(Oryza sativa indica),和台灣人愛吃的粳米(Oryza sativa japonica)就不大一樣,比較鬆軟。我來台灣前不太會用筷子,筷子主要是用來吃麵,剛開始要用筷子吃便當,也手忙腳亂了一陣子XD 也因為馬來西亞吃的米比較鬆軟,所有用的碗也比較大,剛來台灣時不小心呈了一樣份量的飯,差點沒撐死。

雖然稉米的口感比秈米好,不過泰國的香米在東南亞是很有名的,不僅口感好,也帶有特殊的香氣。我弟有位朋友家裡是賣礱穀機的,他爸的興趣之一是造訪世界各地吃當地特有的米飯。他說吃過最好吃的,是南印度和斯里蘭卡的一種長米,長約有一吋多。後來,我在美國某家印度餐館終於吃到了,粒粒分明的香噴噴白米飯,配上咖哩真是霹靂無敵地搭啊!

除了秈米和粳米,另一種知名的米就是糯米(Oryza sativa var glutinosa)。因為糯米支鏈澱粉含量接近100%,黏性最高,很少地方會把糯米當主食,主要是用於製作釀酒、八寶粥、年糕、米糕、粽子、麻糬,可是泰國東北和寮國某些地方,卻是完全以糯米為主食,當地人已經演化出能夠適應糯米主食的胃腸,常有老外到泰國東北森林佛寺去修行,就胃腸不適而苦不堪言(注3)。

所以世界各地的稻米文化是非常多樣和豐富的,遠足文化的另一本《稻米全書》The Rice Book:The Definitive Book on Rice, with Hundreds of Exotic Recipes from Around the World)對稻米的宗教習俗、文化和神話,以及世界各地的稻米歷史文化有不錯的介紹。不過這本《稻米全書》的原文版其實出版已經近廿年了(1994年),而且全書超過三分之二篇幅是稻米的食譜,想體驗各地稻米料理的朋友可能會更感興趣吧。

稻米全書

The Rice Book



注解:

注1:那家民宿是宜蘭陋室影像民宿(The Art Gallery B&B),去年底才開張,老闆是攝影愛好者。在客廳展示了他爸的黑白攝影作品,留下了當地農村文化的珍貴記憶,老闆也很熱心地解說,值得推薦。

注2:可參考《貿易打造的世界:社會、文化、世界經濟,從1400年到現在》The World That Trade Created : Culture, Society and the World Economy, 1400 to the Present)(請參見〈多元貿易打造的世界〉

注3:在《師父:與阿姜查共處的歲月》Venerable Father: A Life with Ajahn Chah)中,作者美國人保羅.布里特(Paul Breiter)描述了他在泰國禪修大師阿姜查(Ajahn Chah,ชา สุภัทโท,1918-1992)在泰國東北的森林道場中修行的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