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29日 星期一

Be Quiet!安靜,就是力量!

安靜,就是力量:內向者如何發揮積極的力量!

Quiet: The Power of Introverts in a World That Can’t Stop Talking




有一種好書,在讀到的時候,心中有會一個念頭:「這就是為我而寫的吧?」,對個性內向害羞的我而言,這本《安靜,就是力量:內向者如何發揮積極的力量!》Quiet: The Power of Introverts in a World That Can’t Stop Talking)就是這麼一本好書,雖然在Anobii上的評分貼到非死不可馬上就有人...哦不...有大猩猩問道:「 你應該不需要討論內向問題吧」...XD

這本《安靜,就是力量》像是一本自助書,事實上並非如此!可是社會上認為內向者多需要自助呢?只要上博客來用「內向」當關鍵字搜尋三年內出版的繁體中文書,標題或副標有出現「內向」的,除了這本《安靜,就是力量》,還有其他八本:


而且從以上書籍的標題和副標來看,內向者似乎真的很需要幫助XD 可是如果在博客來用「外向」來搜尋,能找到的三年內出版的繁體中文書有多少呢?和外向者有關的,只有一本《外向性格能量書》哦!另外一本還是因為副標才出現的《內向心理學: 享受一個人的空間,安靜地發揮影響力,內向者也能在外向的世界嶄露鋒芒!》XD 外向者顯然不需要什麼協助,或者外向者根本不讀書?

從那些和內向有關的九本書中,其中有五本是翻譯書,因為內向的問題,在歐美外向的社會,似乎是個更加嚴重的問題。我雖然是個內向害羞的人,可是卻被很多經歷磿練得成為一個乍看之下外向的人,到了美國唸書還是因為不夠外向而吃了一大堆苦頭,更何況本身就是徹頭徹尾內向者。

美國是公認非常外向的國家,甚至其外向性格就是主流文化的一部分。歐美在文化一般上比亞洲國家外向,畢竟他們有許多民族一直到了幾百年前才從遊牧進入農耕社會,可是亞洲的諸古文明在幾千年前就進入了穩定的農耕社會,使得在我們的文化傳統中,比起外向的體育冒險等,我們更重視智識的學習。歐美在海權時代,也因其外向的性格在全球各地冒險和殖民,中國在外的僑民卻仍夢想老死前回故鄉。美國更不必說了,那是歐洲冒險者拓荒的天堂。

然而,在《安靜,就是力量》這本書中指出,其實有三分之一的美國人個性內向。他們可能比較喜歡傾聽,少說話,喜歡閱讀,擁有自處的空間、不喜歡參加派對...但這些還沒有「出櫃」的內向者,很多都假裝自己天性外向,為了贏合大環境中「外向」價值系統裡理想的自我形象:充滿活力、樂觀積極、合群、有主導力、自信而不自疑。

《安靜,就是力量》這本書其實不太算是什麼內向者自助或勵志的書,因為《安靜,就是力量》直接指出,內向者其實是很寶貴的資源,因為美國沒有內向者,就不會有相對論、個人電腦、史努比(Snoopy)、E.T.、第三類接觸(Close Encounters of the Third Kind)、Google等傑作!

《安靜,就是力量》作者蘇珊.坎恩(Susan Cain)本身就是一位內向者,雖然她畢業於普林斯頓大學和哈佛法學院,曾在華爾街擔任律師多年,專長領域是公司法,後來商業諮詢顧問,客戶多為大型企業及律師事務所,諮詢項目主要為談判策略和個人專業形象。如果她自個不透露出她的個性,大部分人看了她的經歷,一定會以為她是外向者吧?這就和大家以為我是個不折不扣外向好動的人一樣令人誤解啊XD

蘇珊.坎恩是位非常會說故事的好作家。《安靜,就是力量》還以嚴謹的研究為基礎,用不同的角度說明內向的人如何具有更多的力量。《安靜,就是力量》列舉了許多心理學和神經科學研究成果,就這些內容而言,就是本不容錯過的優異科普書。不管是內向者也好,外向者也好,讀了這本不容錯過的好書,會改變你看待自己、看待別人、看待世界的方式,讓內向者更瞭解自己,也讓外向者瞭解更多同學、同事和親友。可是沉浸在弱肉強食的華爾街十幾年,她回憶起來說她彷彿是身處異國。




《安靜,就是力量》指出,內向者本來有的天賦,確實就能讓創造力發揮到極限。但是在美國外向的社會上,尤其是強調領袖魅力的情況下,內向者的能力卻容易被誤導或忽視。蘇珊.坎恩很肯定地指出,甚至在許多情況下,內向者的沉穩與耐心,反而能能強悍又沉穩地解決各種棘手的問題。蘇珊.坎恩也指出,能言善道者易被賦予過多的權力以致讓許多口才好的人處理超出能力的工作。她表示,華爾街的金融風暴顯然是極為外向的投機者一衝再衝而闖的禍。她並非臆測而已,她也舉了不少實例指出沉穩的投資者如巴菲特(Warren E. Buffett,1930-)等企業家就是個性內向者。她甚至還舉了聖雄甘地(Mahatma Gandhi,1869-1948)、愛蓮娜·羅斯福(A. Eleanor Roosevelt,1884-1962)和羅莎·帕克斯(Rosa L. M. Parks,1913-2005)為例說明為何內向者不僅也能夠成為政治家和社會運動家,而且還更具有深遠的影響力。

不僅是人類,連動物也有內外向之分,一位研究動物內外向有名的行為生態學家Andy Sih就在我博士班的母校UC Davis任教,是我們學校唯一教生態演化的華裔(The New York Times: The Animal Self)。當時他問了我們班上同學(只有九位)內外向的個性,依稀記得只有我和另一位老美同學舉手吧。他研究了魚類和昆蟲,都發現有內外向之分。《安靜,就是力量》一書也提到,在溪流上游無天敵之處,孔雀魚以外向居多,可是在把它們放到下游有天敵之處,隔了幾年內向就成了主流。我在美國領養的兩隻貓,雖是姐妹,但是一隻極外向,最愛被我學弟虐待,另外一隻卻非常內向,只要在家裡開趴就躲起衣櫃內。在台灣養的兩隻貓,也是一隻人來瘋,另一隻見到生人就沒命似地躲起來。家裡兄弟個性也不一,我老大是內向、老二是很外向、老三是很內向、小妹是超外向。

雖然《安靜,就是力量》是難得一見的好書,可是它還是有一些刻板印象,例如認為亞洲學生就是比較內向。可是,以我在美國的經驗來說,能出國到美國唸書的中國理工科學生大多個性外向具侵略性,在美國社會他們簡直就是如魚得水。在美國研究所上課,最辛苦的就是課堂討論,一來英語說得不夠好,二來不習慣那種方式,對個性內向害羞的我來說,每節課簡直都是惡夢。我原本以為科學界是內向者的天堂,沒想到在美國學科學還得能言善道。

蘇珊.坎恩在《安靜,就是力量》中舉了許多她個人的體驗,我也談談自己的一些體驗吧,雖然箇中有許多不為人道的苦痛和辛酸。現在只要我說自己是個性內向害羞的人,十個朋友中有十個會直斥我是在騙肖,因為我不僅和人交談沒有問題,大學時還當過社團領導人,在美留學時當過台灣學生會會長,最近還剛在學術演講競賽得獎,可是事實上我真的是內向害羞的人啊。我從小就非常內向害羞,另說遇到陌生人或環境,小時候在家中最愛幹的事是拿被子把書桌包起來,然後躲在底下漆黑的角落,而且出外坐要在車子裡頭才會有安全感。

我從小最愛的事是唸書,只不過唸的是課外書,小學三四年級就能每天把報紙幾乎從頭到尾讀完,爸爸訂閱的《亞洲周刊》家裡也只有我一個人在讀,還沒上中學就把所有倪匡的衛斯里科幻全集倒背如流。可是我完全不是天才,因為讀的東西其實大部分都看不懂,學校的功課也一塌糊塗,幾乎有至少一半科目不及格,只是閱讀能讓我正當地逃避許多和人接觸的機會。我小時候孤僻怪異的個性讓我連和家人相處都有困難,後來成績實在太爛了,考不上我們當地唯一的中文學校,只好到我爸故鄉小鎮唸書,寄宿在大伯家,可是那反而是種解脫,因為我在大伯家只要躲在自己房間就不必面對爸媽和弟弟的吵鬧。

上了高中有了一些好朋友就變得比較外向一些,可是到台灣求學時,在校友會學長姐的熱情招待幫助下,還有在僑生大學先修班的集體生活卻讓我非常不適應,每天都問自己為何要符合大家的期待來參加團體活動,偶爾還會為了一些小事暴走。選大學時,也刻意選環境清幽的清大而不考慮繁雜的台大。上了大學終於可以自己一個人乖乖專心唸書了,基本上我大學前兩年只有在教室、宿舍、實驗室和圖書館出現,以致有些大學同學對我沒啥印象,後來在美國碰到時還驚訝我那麼會社交,怎麼在大學四年都好像從沒認識過我。

到了要升大三時,僑生聯誼會有學長姐主動找我要推我出來選會長,當時僑聯會是我唯一有出席還算是社團的團體,偶爾會被學長姐叫去幫忙一些活動,內向害羞的我就乖乖聽話人家叫我做啥就做啥。有學長姐認為當時想出來選會長的同學太過有野心和具侵略性,可能會把當時已經不太團結的僑聯會帶進太多政治鬥爭(畢竟我們有來自馬來西亞、港澳、緬甸、韓國等地的僑生,大家的個性和文化都差異頗大),所以認為個性溫和的我才比較可能讓僑聯會團結。

當時是我人生的轉捩點,我非常恐懼出來當領導人,可是在學長姐的再三邀請之下,盛情難卻只好答應,後來兩位欲出來競選會長者就只好當副會長。另外兩位副會長都是辦事能力超強的人,原本我只要出來作樣子就行了。可是當了會長就要常常主持會議,還要辦一大堆活動以及參加行政院僑委會搞的一堆活動,幾乎週週都要應酬,多少在最忙碌的大三還影響了一些課業(清大基本上是把一般大學四年的課程在三年內上完,大四讓學生選修研究所的課程或準備各類考試,所以大三是課業最繁重的一年),還好我前兩年埋頭苦讀把班上同學拖在後頭。最痛苦的是,在眾人面前顯露自信說話和分派工作,後來為了把事辦好還得暗地耍政治手段,根本就有違我的個性,可是為了社團好只能每天都催眠自己,當時每天都覺得自己是為別人而活而演戲,只能每晚用酒精來麻醉自己,喝到爛醉幹出的荒唐事真是磬竹難書。

最難過的是,一整年的犧牲奉獻卻因為堅持推舉當時原本不服人心則大有潛力的學妹出來當會長而引起長官和朋友的責難,半灰頭土臉地下台後大四和研究所又不問世事重新回到每天宿舍、圖書館、教室、實驗室的日子,還好那位學妹沒讓人失望,在一年內跌破大家眼鏡成了一位優秀的領導者。雖然大三那一年很多日子要靠借酒澆愁才能過下去,可是卻也開了一扇門,讓我知道外面的世界沒那麼可怕,因為再糟也就灰頭土臉那樣子而已嘛。

到了美國留學時因為樂於助人,一堆台灣研究生還推舉我出來當台灣研究生同學會會長,當時台灣駐舊金山辦事處聽說有馬來西亞人出任台灣研究生同學會會長,氣憤得揚言要刪掉我們的活動經費,我嚇得在雙十節國慶和擅於社交的另一位會長(我們算是雙會長制),飆車衝到舊金山灣區去赴國宴和長官聊了天才解決危機,結果活動經費反而還加碼XD

其實我在讀《安靜,就是力量》就愈讀愈困惑,因為照理說我是個敏感的內向者,可是為何後來又變得公認的外向者,可是又有一堆地方和真正的外向者不符,但是也愈來愈不像內向者啊,讀著讀著就愈來愈迷糊。一直讀到了第九章才拔雲見日地恍然大悟!那章介紹到一位前哈佛心理學家,現任英國劍橋大學教授的布萊恩.利托(Brian Little),他在哈佛大學任教時是3M卓越教學獎(3M National Teaching Fellowships)得主,他在哈佛的課不僅爆滿還常常贏得如雷掌聲,也是用心指導學生的好老師。可是他內心卻和我一樣是位內向害羞者,每次他受邀去演講完總要給自己獨處休息的時間甚至寧可躲到厠所去當避風港也不願受邀用餐,我大部分時間晚餐都一個人用,也算是一整天接觸眾人後的避風港休息吧。

利托教授用一個「自由性格理論」來解釋為何內向的人會變成外向者,因為我們為了核心志業,而演出外向的行為。我們為了工作或社會期待,努力演出外向者的樣子,這對敏感的內向者來說,說難不難、說容易卻不容易,但是我們善於觀察,觀察了外向者的種種行為後,再加以模仿。加上,當時暗戀的同學是個性極為外向的女生,所以對外向者的世界也愈來愈好奇,就慢慢學起了外向者的行為。心理學研究發現,有許多企業領導者也是這類的表演者。

從前中學時因為文筆不錯,有一年被老師推出當班上的演講比賽代表,只是上了台只差沒尿褲子。剛好我碩士班導師李家維老師和博士班導師Artyom Kopp,還有當研究助理時的老闆丁照棣老師和曹順成老師,全都是風格各異的一流演講者!他們只要到了台上,不管什麼主題都能妙語如珠,我只要偷偷向他們各學一點皮毛,都夠我非常受用了!所以儘管上台是非常令人緊張的,不過我都把上台演講當作是表演,把自己認定成演員,一個優秀的演員只能演符合自己個性的角色嗎?後來還發現自己教學的才能和熱情,如果台灣有一流的教學型大學或文理學院(Liberal Arts College),博班一畢業我就直接去申請了XD

可是我們的人生從此就因為符合了自己的理想和社會期待而美滿了嗎?其實要表演,也不是所有內向者都辦得到。《安靜,就是力量》在第九章還提到所謂的「自我監控」,自我監控高的人更擅長在特定情境下調整自我行為,也就是善於逢場作戲。很多低自我監控的人會認為我們這麼做很不道德,是表裡不一的雙面人,是兩頭倒的墻頭草,是不忠於自己和別人的騙子。《安靜,就是力量》提到有學生對利托教授說他和伴侶因為自我監控等級不同而分手。事實上,我自己也遭遇到一樣的狀況,被指責的理由也都差不多。

可是,我們真的是不道德嗎?這樣累人的演戲,難道只是為了自己?在《安靜,就是力量》中,利托教授指出,自我監控其實是一種謙虛的表現,是為了符合社會規範,自我監控高的人有時候是為了避免在社交場合犯錯,而不是為了成為聚光燈的焦點。這點我深感同意,其實這樣的演戲,很多時候只是為了不想讓別人失望或受傷。而且,對我們這些科學研究工作者來說,大部分都是內向者,可是當要上台報告或教書時,努力表演來做好演講和教書,不也是利人利己的工作嗎?

在現實中,我也被強力指責成想要成為聚光燈的焦點而做出不適當的行為,其實自己的內心更清楚,自己成為聚光燈的焦點時,內心其實有多失落和寂寞,因為只有自己才知道,大家在那時候認識的並非真正的我,可是真正的我卻可能是大家意興闌珊的人(這篇文章是當初博班畢業時寫的感想,感謝讓我成為聚光燈的焦點的豬朋狗友:〈好人的逆襲!!!〉,要不是剛好最近裡頭的影片被同事挖出來在實驗室流傳,我還寧可一輩子都不再去面對咧XD))。

這本《安靜,就是力量》好書真是令人相逢恨晚,如果能早點讀到的話,也許就能更瞭解自己,也讓周遭的人瞭解自己和其他內向者,而避免了許多誤解。如果你是位內向者,一定要讀這本《安靜,就是力量》;如果你是外向者,可是有內向的好友,也讀讀這本書來多瞭解他們 :)

2012年10月15日 星期一

錢買不到,也不應該買的東西

錢買不到的東西

What Money Can’t Buy: The Moral Limits of Markets


《錢買不到的東西:金錢與正義的攻防》What Money Can’t Buy: The Moral Limits of Markets)是一本讓我們對自由市場資本主義有所省思的好書,值得所有公民一讀!甚至該列入大學生和公務員必讀之好書單中!

《錢買不到的東西》作者邁可.桑德爾(Michael Sandel)是哈佛大學教授,曾於巴黎索邦大學擔任客座教授,於牛津大學的坦納人類價值講座講學,也是英國廣播公司2009年里斯講座的講者。他是哈佛大學有史以來人氣最旺的教授,許多台灣讀者對他的《正義:一場思辨之旅》Justice: 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 )可能也不陌生(請參見〈一場思辨之旅的正義〉)

邁可.桑德爾從1980年起擔任哈佛大學通識課程「正義」(Justice)的主講,到目前為止已有超過14,000多名學生修讀了這門課程。連續多年成為哈佛大學註冊人數最多的課程,學生人數打破哈佛375年校史所有紀錄。2007年秋季更是有1,115名學生選擇了該課,創下了哈佛大學的歷史紀錄。2009年,哈佛大學啟動的課程公開化項目也首推了該課程。

《錢買不到的東西》其實延續了他在《正義》中提到的許多問題。桑德爾教授直言,當今世界有愈來愈多的人事物都能標價出售,市場機制變得無所不在。當社會變得什麼都能買賣,我們其實正付出無形而巨大的代價,承受著想像不到的後遺症。雖然市場機制帶給人類史無前例的富裕,但是一個以市場為導向的社會,卻讓我們遠離了美好生活的理想。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看清這個代價!

邁可.桑德爾在《錢買不到的東西》中要批判的有兩件事,一件是經濟學無孔不入地擴張介入其他社會科學學科,另一件是自由市場的道德問題。

那什麼是經濟學?據定義,經濟學是一門研究人類行為及如何將有限或者稀缺資源進行合理配置的社會科學。過去經濟學研究的是商品生產與商品交換活動及其規律性,可是當商品的定義變廣了,經濟學研究的範圍也從傳統的商品入侵到我們生活的任何事物,造成了經濟學擴張(Economic imperialism),也就是經濟學向社會科學其它領域進行全面擴張,從而使許多經濟學的許多數學模型、經濟定律、經濟規律可以順利地拓展延伸到社會科學的其它領域,即實現社會科學的「經濟學化」。

想要瞭解經濟學擴張,可以讀一讀這幾本書:《蘋果橘子經濟學》Freakonomics: A Rouge Economist Explores the Hidden Side of Everything)、《超爆蘋果橘子經濟學》SuperFreakonomics: Global Cooling, Patriotic Prostitutes, and Why Suicide Bombers Should Buy Life Insurance)、《經濟自然學:為什麼經濟學可以解釋幾乎所有的事物》The Economic Naturalist: In Search of Explanations for Everyday Enigmas)、《海盜船上的經濟學家:為何四百年前的海盜能建立最好的經濟制度?》The Invisible Hook: the Hidden Economics of Pirates)(請參見〈相撲手經濟學?〉〈超變態蘋果橘子經濟學(SuperFreakonomics)〉〈經濟博物學家(the Economic Naturalist)〉〈經濟學家上了海盜船〉)。


覺得還可以接受的,再讀這一本經濟學擴張至極致的《親愛的臥底經濟學家:從FACEBOOK到劈腿,150個生活難題爆笑拆解》Dear Undercover Economist: Priceless Advice on Money, Work, Sex, Kids, and Life's Other Challenges)。

親愛的臥底經濟學家

Dear Undercover Economist: Priceless Advice on Money, Work, Sex, Kids, and Life's Other Challenges


這本《親愛的臥底經濟學家》絕對可以讓你瞭解經濟學家試圖把經濟學擴展到什麼樣的地步,首先來看看這本《親愛的臥底經濟學家》的目錄:


第1部 約會把妹,萬事如意
同居經濟學∕分享與折衷∕怎樣養小三∕三十五歲前,該定下來嗎?∕假裝性高潮∕求婚的時機∕老牛吃嫩草∕性愛經濟學∕暗示他,我很忙∕到約會網站,該貼上照片嗎?∕要不要戴保險套∕喝醉才覺得她美∕請跟我交往吧!∕兩人約會,該誰付錢?∕除毛好痛喔∕誰先開口求婚∕遠距戀情,禁得起考驗嗎?∕愛上好朋友,我該表白嗎?∕真愛難尋?∕失戀的補償∕外遇選擇權∕學業與愛情∕網路交友須知∕要狗還是要我?∕學校裡的性教育∕性愛初體驗∕男校與女校裡的愛情∕婚前該不該住一起∕他前女友的房子∕伴遊女郎

第2部 你在哪上班?
公司要我馬上去報到∕大家一起擺爛,可行嗎?∕他們聯合起來對付我∕樂在工作的祕密∕想存錢的你,有沒有雙重人格?∕理性上癮∕太忙了怎辦∕越有錢,越快樂?∕休閒上癮症∕念大學,還是找工作?∕種子基金∕我該從事哪一行?∕我中樂透了!∕買道德基金,有比較道德嗎?∕時間不夠用∕雇用廉價勞工∕怎樣爭取加薪∕人幹嘛燙衣服∕要不要跳槽?∕工作loading加重了,怎辦∕學拉丁文還是中文?∕找我開會?請先付錢∕兒子的Facebook朋友比我多∕參選要花多少錢∕績效的迷思∕考試,一定要準備嗎?∕要不要轉學∕要不要買旅遊險∕為什麼老是有人愛擋住車門?∕什麼樣的工作最棒?∕American Idol與X Factor的共同點∕菜鳥該學什麼?∕阿西西與盧森堡∕倫敦與紐約

第3部 誰該陪寶寶睡覺?
處罰孩子,好嗎?∕只儲蓄,不消費∕開車心理學∕孩子翅膀硬了∕信教有什麼好處∕離婚夫妻如何分產∕有時候,禮物平庸點比較好∕女兒揍兒子∕家有不肖子∕生兒子,還是生女兒?∕舊愛的身影∕怎樣查外遇∕生幾個孩子好?∕我是敗家子∕相親經濟學∕送禮∕該不該讓孩子看電視?∕馬桶坐墊該立起還是放下?∕要花錢請人,還是DIY?∕怎樣留遺產給孩子∕離婚好苦∕偏心∕孩子很皮,該揍嗎?∕女強人,該不該生小孩?∕為孩子取名字∕請你戒酒,好嗎∕公平∕道歉經濟學∕離婚律師∕生日派對的盈餘∕與妹妹共同置產∕父母縱容妹妹∕生產後,該住院幾天?∕誰陪孩子睡覺?∕爺爺奶奶老愛亂餵寶寶∕怎樣跟孩子解釋金融危機

第4部 要不要上健身房
輪流請客∕放心讓孩子去追星吧∕競爭者太多,怎麼辦?∕給我吃一片你的牛排,好嗎?∕該給網路賣家壞評價嗎?∕該不該看排行榜∕取消休假,值得嗎∕健身房經濟學∕電影票價∕食量小,怎樣享用「吃到飽」?∕盜版書可以買嗎?∕葡萄酒經濟學∕誰偷喝你冰箱裡的牛奶∕下載影片有錯嗎?∕拿賞味期限最久的∕當美女犯規,該怎麼辦?∕廣告時間∕電影裡的暴力∕把餐廳裡的牙籤帶回家∕為什麼YouTube免費∕點菜心理學∕牌桌上有沒有友情?∕放煙火安全嗎∕去朋友家吃飯,該帶什麼酒
第5部 給詐騙集團的一封信
贏家的詛咒∕要不要延長保固期?∕排隊經濟學∕開車老愛講手機∕給詐騙集團的一封信∕萬聖節糖果∕你常倒車入庫嗎?∕搬到鄉下住,好嗎?∕賄賂有效嗎?∕侏儒、妓女與血汗工廠∕資源回收∕襪子總是剩一隻,怎麼辦?∕牙線經濟學∕為什麼裝潢工人總愛遲到∕怎樣下決心減肥?∕定價的尾數∕一個吻值四十九英鎊?∕怕遲到,把手錶撥快五分鐘∕施捨的對象∕洗車經濟學∕抽菸好,還是短命好?∕記住:千萬別酒駕!∕老是忘記帳戶密碼∕減碳,很假仙?∕人為什麼偷懶?∕最佳送禮策略∕把密西根州賣給中國人

想知道他給了150則怎麼樣的忠言嗎?原則大致上如下:


*精選答客問:

Q:忙到快死了,怎樣解脫?──倫敦的一個著名的經濟學家
A:為自己訂一個「價格」吧,低於這個價錢,寧可休息。──能說會道的臥底經濟學家

Q:孩子很皮,該揍嗎?──切爾西的吉兒.杭斯利
A:不要揍他,扣他零用錢即可。──非暴力的臥底經濟學家

Q:人幹嘛燙衣服?──新加坡的茱蒂絲.奧利佛
A:因為我們缺乏其他更有效的指標,來判斷一個人的能力。──不修邊幅的臥底經濟學家

Q:要不要在乎童貞?──紐約的葛蘿麗亞
A:看你的性別。女人失去童貞,是一種投資;男人失去童貞,只是一種消費。──不浪漫的臥底經濟學家

Q:真愛,很難找嗎?──巴塞隆納的露絲
A:放心,人總是很快就降低標準的。──務實的臥底經濟學家

是的,你只要為任何事物,不管它們是愛、友情、信仰,還是它們有多可貴,貼上了價格的標籤,你就可以當一位經濟學家來分析它們。說老實話,讀這本書很有趣,我也很愛讀用經濟學來解釋商品所以然的書,可是要為生活中任何人事物貼價格的標籤?我無法那麼理性。不過作者並非是鬼扯,而是引經據典地套用了許多嚴肅的經濟學理論來作討論。

而經濟學不僅是無孔不入,上述的150則生活忠言不盡然要用到錢,可是金錢交易的市場機制,已經滲透到日常生活的各面向,大舉侵入了原本非屬市場的領域。從健康醫療、教育、法律、政治到人際關係。

想瞭解自由市場的興起,有部很棒的記錄片-- 《制高點:世界經濟之戰》(Commanding Heights: The Battle for the World Economy。作者丹尼爾.尤金(Daniel Yergin)〔他最近的書是《能源大探索:石油即將枯竭?》和《能源大探索:風 太陽 菌藻》The Quest: Energy, Security, and the Remaking of the Modern World),請參見〈石油和新能源的未來-能源大探索(The Quest)〉〕深入淺出地介紹了上個世紀的經濟學思潮,描述了經濟政策的轉變到全球化,是不可多得的佳作(請參見〈【分享】台灣公共電視台-制高點:世界經濟之戰(Commanding Heights: The Battle for the World Economy)〉)。在冷戰的對抗結束後,自由市場無疑是大勝利!不僅東歐和蘇聯紛紛垮台,連亞洲的共產國家如中國和越南也擁抱自由市場。

於是大勝利的自由市場宣稱是運作得最有效率的模式,而開始出現了許多狂熱的支持者,狂熱的程度甚至直逼宗教,他們信的教稱為「市場教」,拜的神叫作「效率」和「利潤」,教義是新自由主義(Neoliberalism),他們反對國家對於國內經濟的干預。新自由主義強調自由市場的機制,主張減少對於商業行為和財產權的管制。在國外政策上,支持利用經濟、外交壓力或是軍事介入等政治手段來打通外國市場。他們支持私有化,反對由國家主導的直接干預和生產(如凱恩斯主義)。為了增進公司的效率,新自由主義強烈反對最低工資等勞工政策、以及勞工集體談判的權利。新自由主義反對社會主義、貿易保護主義、環境保護主義、以及公平貿易,認為這會妨礙民主的制度。由於效率至上,只要喊出公平正義者,這些異端就被他們打壓成「仇富」、「社會主義」、「不懂經濟學」、「沒有能力」的一群。

想知道這些崇拜效率的市場教信徒在想什麼嗎?可以讀讀《商業周刊》一個稱作「童言識李」的專欄,那專欄就是典型的自由市場教義,持相反意見的都叫作不懂得經濟學,彷彿通用的經濟學教科書就是他寫的。

在自由市場教氣勢如虹下,邁可.桑德爾《錢買不到的東西》試圖探討自由市場的道德問題。邁可.桑德爾指出,當金錢買不到的東西愈來愈少,我們面對的,不只是財富的分配不公,而是必須去思考市場的極限,以及我們要選擇怎樣的人生!

邁可.桑德爾在《錢買不到的東西》中指出,自由市場造成了兩大問題:不平等和腐化。在《錢買不到的東西》中,邁可.桑德爾舉了許多例子說明為何自由市場會造成不平等,而且還把各種原本就美好的事物標上價格,讓其腐化或墮落。

自由市場造成的不平等是極度明顯的,看看以下這個圖吧。從1979年到2007年,美國收入前1%的富人,財富的增加是顯而易見的,可是中間60%和低層的20%的收入卻是持平的,這說明了收入前1%的瓜分所有的實質經濟成長,而中產階級和窮人的增加的收入全都被通貨膨脹給吃掉了!

Inequality-by-Kenworthy


這根據《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的這篇文章(The Self-Destruction of the 1 Percent)指出,就算是2008的金融海嘯讓前1%的富人財富縮水,可是從2009-2010年的復甦中,前1%的富人也硬生生把93%的成長搶走,其中前0.01%的富人分到了成長
37%

這是美國的例子,那台灣呢?過去十幾年,台灣的經濟實質成長了至少27%,然而人民的平均薪資卻停滯不動,還掉到十三四年前的水準,為什麼會這樣?那些經濟成長的果實被偷吃掉了?只要看到台北市的豪宅價格節節飆升,這還用問嗎?

台灣經濟已落後南韓,這是不爭的事實。可是韓國人有過得比較爽嗎?韓國最近揚名國際的,不是三星、LG或現代汽車,是這首《江南Style》(Gangnam Style)。《江南Style》來自南韓俚語,指首都首爾一個富裕和時尚的地區——江南區的豪華生活方式,《江南Style》嘲諷了韓國富人的膚淺。《江南Style》在YouTube的官方音樂錄影帶已經有破4.5億次的點擊率,而且得到400萬次網友點擊「喜歡」,成為YouTube歷史上獲得最多網友「喜歡」的MV影片。想更瞭解《江南Style》,請參見〈Gangnam Style的經濟解讀-青少年學經濟系列〉〈鍾樂偉: Gangnam Style的南韓社會流行現象〉




自由市場教的信徒可以信誓旦旦地說,那些高所得是有能力的人應得的。而自由市場鼓勵的是競爭,透過競爭可以提高效率。真的是降嗎?《紐約時報》的那篇文章就指出,富人可以提高階級流動的門檻,讓中產階級無常往上爬。他們先佔有了資源,可以用這些資源來打擊後來可能居上的競爭者,如果錢可以買到政治影響力、醫療、教育、居住的話。例如現在要創業,得面對已有龐大資源的大企業之打壓,例如要開雜貨店、小吃店要面對7-11的龐大力量,這是過去所沒有的高門檻。

過去無論窮富,都可以藉著聯考努力進好大學,可是現在當台清交的學生愈來愈多來自天龍國時,家境就成了上好大學更重要的條件之一,而非單憑能力!較富裕的家庭可以送孩子上好學校讓他們出社會贏在起跑點,贏在起跑點又可以賺更多錢讓子女上好學校,這樣一來我們還會看到過去的階級流動嗎?由此可見,自由市場教創造出的,並非公平競爭,而是運氣,因為老爸的口袋比實力還重要!

自由市場教的信徒看到的只有GDP和效率,可是卻忽略了GDP是可以操作吹大的泡沬,否則2008年的金融海嘯是玩假的嗎?自由市場除了不平等和腐化,其實其基本運作的道理也有很大的問題。

有機會來讀讀丹‧艾瑞利(Dan Ariely)《誰說人是理性的!:消費高手與行銷達人都要懂的行為經濟學》Predictably Irrational: The Hidden Force That Shape Our Decisions)和《不理性的力量:掌握工作、生活與愛情的行為經濟學》The Upside of Irrationality: The Unexpected Benefits of Defying Logic at Work and at Home)。過去前聯邦準備理事會主席葛林斯班(Alan Greenspan)等極大多數主流經濟學家,都對自由市場中「一隻看不見的手」(an invisible hand)堅信不疑,深信如果讓社會上的每一個人都去做對自己最有利的買賣,則市場會如同被「一隻看不見的手」牽引著似的,在不知不覺中得到對社會最有益的結果。他們主張解除各種管制,認定投資者不會拿投資風險來開玩笑(請參見〈蝦米!誰說人是理性的!?〉〈只要有心,人人都可以獲得「不理性的力量」!〉〈別當正常的傻瓜了吧!?〉)。

可是丹‧艾瑞利等行為經濟學家的研究卻發現,人實際上並非主流經濟學家預測的那樣理性。《誰說人是理性的!》利用實驗來證實,社會規範使人更願意且賣力工作。因為我們同時生活在兩個不同的世界,一個是由社會規範所支配,另一個由市場規範所支配。社會規範,固能激勵人心。但如果兩種規範相互混淆、衝突,就會讓人作出很令人Orz的行為。我們來看看邁可.桑德爾舉的這個好例子:




錢買不到的東西可多著吧,錢甚至還買不到高薪主管的能力咧!丹.艾瑞利在《不理性的力量》中,也提到他們一系列在世界各地進行的實驗發現,對於需要高度心力付出的工作,超高報酬反而會讓表現大打折扣!他們後來的實驗更發現,原來人們對於工作的期待,並不僅是經濟上的報酬而已,還包括了心理上的成就感,如果成就感被剝奪,繼續好好用心地工作的動力就大打折扣。

更多的金錢會讓我們更快樂嗎?這要看是多少錢。如果你很窮,那麼金錢確實能讓你比較快樂。可是根據心理學家Elizabeth Dunn和商管專家Michael Norton在《紐約時報》撰文(Don’t Indulge. Be Happy.)表示,美國人年收入達到US$75,000之後,再多的收入也難以令人更快樂。美國人年收入達到US$75,000的生活水準相當於台灣人月入NT$75,000。也就是說,賺超過月入NT$75,000的錢,對人生的幸福快樂而言,是白賺的!除非,除非這些多賺的錢能夠用一些方式和和親朋戚友分享。

或許自由市場教信徒會指出,自由市場不僅是為了錢。倡導自由意志主義(Libertarianism)的美國經濟學家米爾頓·傅利曼(Milton Friedman,1912-2006)曾經表示,經濟自由是政治自由的前提,政府介入經濟的任何控制將會削弱我們的自由,而導致獨裁。他認為「市場變得自由,最終也會為人民帶來自由。」可是自由市場中的大企業,有哪個沒有對民主政府有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從政治獻金到收買說客,請問我們看到的自由的表面,掩蓋了多少變相的奴役。對於自由市場下,企業的變相奴役,可以看看兩部科技驚悚小說:《守護程序I :網路殺神》(Daemon)和《守護程序II:自由之戰》(FreedomTM(請參見〈守護程序:網路殺神的自由之戰〉)。

金錢無法買到選票和公民參與,可是很不幸的,金錢卻可以買到對政策的影響。可是對政策的影響,是金錢應該做的事嗎?邁可.桑德爾在《錢買不到的東西》就是要我們思考這類的問題。《錢買不到的東西》的中文譯名不夠好,因為邁可.桑德爾不是要討論金錢買不到什麼(例如愛情、幸福XD),而是要討論什麼東西是金錢不該買的!所以比較好的中譯名應該是《錢不應該買的東西》或《錢不能買的東西》。

邁可.桑德爾在《錢買不到的東西》中指出,經濟學家避談道德的問題,對他們而言效率才是最重要的。可是經濟學家真的能避談道德嗎?當自由市場教的信徒在追求效率之時,例如提高工資或以低本資追求利潤之時,他們就認定效率和利潤比員工的福址和公平重要。於是這就有了價值的判斷和取捨,也有了利益權益的差別化。憑什麼效率和利潤就一定比福址和平等重要?

自由市場並非是絕對萬惡的,我自己也相信在過去我們普遍認知的商品市場中,自由市場的模式是運作良好的,也能讓我們享有更多的創新,如果自以為是的政府過度介入扼殺了效率造成景氣衰退和高失業,那也沒道德到哪去。問題是自由市場介入了公共領域的話,不僅造成墮落和腐化,許多原本立意良善的創新都會被抹殺,所以我們確實要瞭解到什麼東西不該被商品化!例如新聞就不該被商品化,否則讀了記者收錢而寫的假新聞,不僅被有心人士洗腦,而且那比讀小說還有意思嗎?

邁可.桑德爾在《錢買不到的東西》提醒,我們應該自問:世上有什麼東西是無論如何都不該用錢去買的?我們也必須決定,應該以什麼樣的價值來管理社會及公民生活的各領域。當一切皆可待價而沽時,面對日益「商品化」的社會,道德與正義不斷受到金錢與市場的腐蝕。雖然當今的市場機制已與道德脫鉤,而我們需要將兩者重新連結起來--面對金錢的蔓延,我們必須選擇,如何劃定正義的防線,以守護我們都渴求實現的美好生活!

雖然在美國留過學多少聽說過一些書中的例子,不過那些人壽險和人命賭博還有命名權等的貪財例子還是令人嘆為觀止。雖然台灣和美國這些令人瞠目結舌的例子比起來,還是小CASE。可是我從前在16年來台灣時,台灣正好有一堆宗教詐財事件,當時一堆媒體感嘆台灣錢淹腳目。可是過了16年,台灣人現在不僅在景氣不佳時得面對油電雙漲而過得苦哈哈,收入還倒退回10年、13年、14年前...可是台灣的經濟在這十幾年明明就是正成長。

台灣人正視自己的權益了沒?可能還沒有,台灣仍然有太多人肖想富人的生活,還沒有夠多人勇敢爭取權益,以為自已有一天也能像有錢人那樣好像金錢可以買到一切,可是背地又嘲笑耍闊的小開和富家女。要不然就是狂考錄取率極低的高考,希望自己得到一份錢多事少離家近的鐵飯碗。甚至還有人主張我們這些被壓榨的大多數應該先讓利,以期即得利益者能捨施出一些好處。

其實,這些痛苦都是來自太多的矛盾。如果有夠多人能夠透過瞭解《錢買不到的東西》中闡述的道德辯證,我們可以不必像富人那樣要白賺多賺很多錢,也能真心地過得自在、幸福、快樂,因為我們將學會什麼東西不該用金錢來買,或甚至標價!

最後,為美國將在11月舉行的總統大選來亂一下。基本上,只要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羅姆尼(Mitt Romney)當選,《錢買不到的東西》反對的一切,就會更變本加厲,因為羅姆尼是共和黨有史以來最沒有信念的總統候選人,他在當麻州州長時為了討好選民可以實施自由派的政策,可是當上了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卻把他過去的政策當垃圾,簡直就是為權力見風轉舵的最高境界啊!以下的影片更是寫實地刻畫他的嘴臉。

Mitt Romney




相關網誌

清大彭明輝的部落格: 當你碰到「市場教」教徒時(1)

清大彭明輝的部落格: 當你碰到「市場教」教徒時(2)

清大彭明輝的部落格: 當你碰到「市場教」教徒時(3)


延伸閱讀:

The Sky of Gene - 富人為何該多繳稅?-也論稅制

The Sky of Gene - 新第三世界的自食惡果

The Sky of Gene - 該死!大債時代裡的泡沫炸了!

The Sky of Gene - 只要有心,人人都可以獲得「不理性的力量」!

The Sky of Gene - 蝦米!誰說人是理性的!?

The Sky of Gene - 別當正常的傻瓜了吧!?

The Sky of Gene - 超變態蘋果橘子經濟學(SuperFreakonomics)

The Sky of Gene - 相撲手經濟學?

The Sky of Gene - 經濟博物學家(the Economic Naturalist)


The Sky of Gene - 大杯星巴克比較划算!?

The Sky of Gene - 聰明反被聰明誤

The Sky of Gene - 向錢看

The Sky of Gene - 【分享】用白話文來解釋這次的美國金融風暴&10分鐘讓你全面了解當前世界金融危機

The Sky of Gene: 台北士林文林苑都更案之不可取

The Sky of Gene: 台灣的半套式民主

The Sky of Gene: 人民的心聲,該聽見了吧!?

The Sky of Gene: 參與式民主政治的公民批評者角色

The Sky of Gene: 是的,教育應該不一樣!

The Sky of Gene: 再談為何反對國光石化開發案

The Sky of Gene: 活在象牙塔裡的化工學者

The Sky of Gene: 台灣政府財團之惡,在於不食人間煙火。

The Sky of Gene - 南港202兵工廠搬遷爭議之我見


The Sky of Gene: 當怪手都可以隨便糟蹋稻穗......

The Sky of Gene: 當怪手都可以隨便欺壓秧苗......

The Sky of Gene: 中科三期爭議之我見

The Sky of Gene: 是的,教育應該不一樣!

The Sky of Gene: 民主究竟有多好?

The Sky of Gene: 一場思辨之旅的正義

The Sky of Gene: 民主有多好?

The Sky of Gene: 民主真正好?


The Sky of Gene: 民主萬歲

The Sky of Gene: 民主係蝦米?

The Sky of Gene: 蝦米係民主?

The Sky of Gene: 中國爛趨勢

2012年10月14日 星期日

守護程序:網路殺神的自由之戰

守護程序I:網路殺神

Daemon


守護程序II:自由之戰

Freedom


《守護程序I :網路殺神》(Daemon)和《守護程序II:自由之戰》(FreedomTM是很值得一讀的科技驚悚小說,因為不僅是因為想像力豐富而好看而已,還有小說中嘲諷自由市場和代議式民主的深意,雖然這兩本小說就像好萊塢電影一樣充滿暴力和驚險刺激的劇情,但其要探討的卻是在網路科技時代,在民主的假象中的自由和奴役。

我上了大學後就甚至玩電腦遊戲了,可是還是可以清楚看得出來《守護程序I :網路殺神》和《守護程序II:自由之戰》這兩部小說,從頭到尾的劇情其實就是徹頭徹尾的超大型多人網上遊戲!在這套堪稱變態的大型多人線上遊戲就是駭客、資安專家、間諜、特務、政府、企業、民兵等團體在全球的超大型鬥法,峰迴路轉的劇情當然不能少得了好萊塢和電動式的爆破、攻堅、追殺、槍戰、飛車、超炫科技等。

我原本最愛的科技驚悚小說家是麥可‧克萊頓(Michael Crichton)(請參見〈科技驚悚小說之父麥可‧克萊頓(Michael Crichton)病逝〉),可是這兩本小說在各方面(劇情、佈局、角色設定、對白等)都遠超過了麥可‧克萊頓的功力。

根據《守護程序I :網路殺神》和《守護程序II:自由之戰》的作者介紹,它們是丹尼爾.史瓦雷茲(Daniel Suarez)的處女作。在美國加州矽谷工作了大半輩子的程式設計師史瓦雷茲發現,大部分人在工作時只是根據指示辦事,如果在公司系統裡偷偷做手腳,幾乎不會被人發現。這個體會觸動了他,史瓦雷茲開始利用下班時間提筆寫作。

《守護程序I:網路殺神》完稿後,但沒有經紀人願意接手。史瓦雷茲想,既然寫的是網路世界的小說,不如就讓網路來決定小說的命運。他在網路上尋找按需印刷的工廠自費印書、在部落圈找專門寫線上遊戲、軍事、人工智慧、社會網路的部落客進行試讀。口碑漸漸發酵開來的同時, 它先是吸引科技社群的注意,躋身全國暢銷書,隨後獲得未來學者、文學批評家、政界人士的青睞。

到了2008年三月,這本自助出版的《守護程序I:網路殺神》,每個月可以賣超過一千二百本。亮眼的成績驚動了主流出版界,Dutton出版社一口氣跟史瓦雷茲簽了《守護程序I :網路殺神》和《守護程序II:自由之戰》兩本書的版權。2009年重新包裝上市的《守護程序I:網路殺神》也不負眾望,甫推出立刻衝上紐約時報暢銷書總榜第25名。同一個月,派拉蒙影業宣布簽下電影版權。

這個丹尼爾.史瓦雷茲的故事怎麼和狂掃情色文學界的《格雷的五十道陰影》Fifty Shades of Grey)有異曲同工之妙啊?當初《格雷的五十道陰影》的作者E L詹姆絲(E L James)只不過是在一個惡搞《暮光之城》Twilight)的網站上用《暮光之城》的主角來寫SM情色小說,沒想到該網路小說受歡迎到被國際大出版社藍燈書屋(Random House)買下版權,其三部曲(Fifty Shades Boxed Set)還攻上Amazon.com的暢銷榜首長達好幾個月!不好意思扯遠了...

如果要讀這本《守護程序I:網路殺神》非得要讀上這本《守護程序II:自由之戰》,你才能看到一個人們和人工智慧創造出的完整新世界,要不然你讀到的只是一本好人被壞人惡搞的血腥暴力的科技驚悚小說而已,那是一個由腦癌而死的憤世嫉俗電動企業家索伯創造出一個程式「Daemon」來惡搞人類的社會。「Daemon」(守護程序)是指在UNIX或其他多任務作業系統中在後台執行的電腦程序,並不會接受電腦用戶的直接操控,此類程序會被以行程的形式初始化。到了《守護程序II:自由之戰》,我們才看到一個極大的陰謀,原來殘殺政商名流的血腥暴力的背後,有一個更文明的目的!邪惡和良善在這個新世界是一體的兩面!

《守護程序I:網路殺神》和《守護程序II:自由之戰》有許多政治隱喻,錯過了就太可惜了!《守護程序I:網路殺神》和《守護程序II:自由之戰》對自由市場只顧效率,美國政府和大企業互相勾結有深刻的嘲諷。在自由市場中,自由的是誰?是消費者?企業家?還是政府?

《守護程序I:網路殺神》和《守護程序II:自由之戰》經常出現維持治安和國防的私人傭兵企業,現實中那不是科幻哦!一個強權大國居然把維持治安和國防的重任交給私人傭兵企業看起來像是科幻小說,可是其實卻是事實!美國從小布希政府時代開始為了圖利軍事工業,不僅發動無良戰爭還把一堆國防事業外包給私人企業。在伊拉克戰場上,私人傭兵的數量甚至已經超越正規美軍,甚至在傭兵爆發射殺無辜伊拉克平民和走私軍火的醜聞,傭兵企業也只要換個名字繼續營業(請參見〈超蝦的第九禁區(District 9)〉)。

《守護程序II:自由之戰》之中,貪得無厭的大型企業如大金融公司,不在乎道德地試圖建立出不需要生產只需要靠金流就能賺進大筆鈔票的制度,其實就是現在華爾街的真實寫照;一個在美國中西部的農民,受制於大生技企業,再如何努力耕作都不可能養活自己和家庭,如果不靠政府的補貼的話,這也是美國中西部農民的真實寫照;我們以為在自由市場的資本主義盛行之下,我們可以藉著企業之間的競爭而有更多的選擇,可是事實上我們在消費市場上的選擇其實是假象。全球消費者在自由市場中乍看之下的眾多品牌選擇其實是:

Choices


上面兩段說的都不是虛構的世界,雖然在《守護程序II:自由之戰》之中原本的世界就是如此。《守護程序II:自由之戰》中的人工智慧,除了帶領一群人像是在打電動式的一關過一關,不小心要會GAME OVER,但是科技引導出的新世界,可以即時投票(不像代議民主四年投一次票然後只能眼睜睜看著政客惡搞法案)、可以即時評分、可以衡量權力的分佈、可以自給自足等等。

這個新世界在《守護程序II:自由之戰》之中並非虛擬的,而是能夠真實存在的,如果他們能夠對抗因此而無利可圖的企業和政府的話。只是我想這個科技建構出來的世界要是在其局限吧,畢業電子產品掛了或沒電,就只能乾瞪眼了吧XD

「你必須證明,人類理當擁有自由。」,在人類的經濟和政治將要翻天覆地之時,前警探塞貝克和你我,都辦得到嗎?

2012年10月11日 星期四

網路真的讓我們變笨?

網路讓我們變笨?:數位科技正在改變我們的大腦、思考與閱讀行為

The Shallows: What the Internet Is Doing to Our Brains




基本上,我們幾乎不太可能不靠網路生活和工作了。前陣子有朋友問我,為何中研院的圖書館晚上幾乎都不開放,我才想到應該有超過一年沒上過圖書館了吧,雖然研究工作鐵定需要用到許多期刊論文,可是大部分都可以輕鬆透過網路下載電子檔。

過去網路需要靠電腦來使用,電腦最輕薄如MacBook Air也很難隨身任意使用,可是自從iPhone和iPad的發明後,隨手在擁擠的捷運車廂也都能無時無刻輕鬆上網,於是市面上就出了許多低頭族,我自個也低頭到頸椎退化和長骨刺到壓迫神經而麻痺XD

網路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和工作,甚至還改變了我們的腦袋!這本《網路讓我們變笨?:數位科技正在改變我們的大腦、思考與閱讀行為》The Shallows: What the Internet Is Doing to Our Brains)就是要用許多神經科學的證據來告訴我們,網路讓我們變得有多膚淺。《網路讓我們變笨?》的原文書名The Shallows就是「膚淺」或「淺薄」之意。

首先,《網路讓我們變笨?》要我們做幾個簡單的檢視:

□ 每天都會使用Google之類的搜尋引擎

□ 同時開啟的網頁常超過10個

□ 文章還未細讀就先轉貼到自己的塗鴉牆

□ 一發表文章就期待有人按讚回應

□ 離開電腦或手機就無法安排生活

□ 很久沒有讀完一整本書了


這六個之中,我中了至少三個(不過我不會告訴你是哪三個的XD)。

我相信,網路是個雙面刃,網路自然有許多好處,除了方便,還有大量有用的資訊,網路甚至也改變了政治生態,讓許多暴政無所遁形。

可是《網路讓我們變笨?》作者卡爾(Nicholas Carr),卻是對網路抱持悲觀的有識之士之一。他在《網路讓我們變笨?》中探討網際網路在智能和文化層面造成的影響。他表示數百年來,字母系統、地圖、時鐘、印刷術其實已經重新塑造人類的思考方式,他從各種歷史和科學證據來談,指出大腦會因應我們的經驗而改變。我們用來尋找、儲存和分享資訊的科技,確確實實改變了我們的大腦。

《網路讓我們變笨?》這本書雖然提到了許多東西,不過整本書其實就只是要談一件事,那就是我們的大腦讓網路給改變了,我們的行為也隨之而改變,甚至讓我們的專注力下降而難以進行深入而持續的閱讀。《網路讓我們變笨?》舉了許多神經科學的研究證據指出,我們的大腦具有相當程度的可塑性,而我們的經驗也塑造了我們的腦袋。

卡爾在《網路讓我們變笨?》彙整了從柏拉圖到麥克魯漢等各個思想家的觀點,說明印刷的書籍如何讓我們集中注意力,促成深度又有創造力的思考。書寫也更適合精細的邏輯辯證。甚至連書寫的方式也會改變文風,《網路讓我們變笨?》一書就舉了尼采使用打字球而使得原本就簡潔的文風變得像是電報般簡短。甚至他還指出,電子書甚至也讓作者因為可以輕易改版,而更不認真在出版前就愈可能把書籍寫得完美而無形中降低了品質。

卡爾在《網路讓我們變笨?》中指出,和閱讀書籍較完整取得知識相比,網際網路相反地鼓勵我們用打游擊的方式到處採集細碎的資訊,並且讓我們不斷被其他東西干擾。如今我們愈來愈習慣快速略讀,卻失去了專注與沉思的能力。他指出,許多心理學研究確實發現人們在使用網路時是習慣速讀的。電腦和網路的多工性質,也讓我們腦袋習慣多工而容易分心。他甚至認為,我們的大腦運作會和網路合而為一,導致攝取到的知識也支離破碎。

從神經科學的研究中指出,網路的使用確實會增強我們某些大腦功能,產更多的活動和神經連結,可是《網路讓我們變笨?》明確指出,大腦的活動和神經連結並不是愈多愈好。精神病人可能就是有太多的大腦活動而無法自我控制。而且愈多的活動也可能顯示我們愈分心。《網路讓我們變笨?》指出,網路對我們的影響甚至不僅限於在使用網路之時,也甚至長久地改變了我們的大腦,讓我們在進行其他活動時也無法專注!而且雖然網路確實增加了我們大腦的某些能力,不過那些能力和讓我們變得更有深度無關。

有人或許會說,使用網路以主動方式來搜尋和攝取資訊,可能比過去用收音機或電視機被動地吸收資訊來得好,不過卡爾卻又悲觀也指出,有研究顯示使用網路的時間增加了,也帶動了觀看電視的時間之增加。而且,他也不屑地指出,過去我們利用主流媒體如報章、雜誌、電視、收音機來接受資訊,是信任這些媒體的把關,現在我們只是讓把關的責任轉交給Google而已,因為Google研發出的演算法決定了搜尋出的網站在網頁上顯示的順序,變相成為了把關者。

《網路讓我們變笨?》的立論並非是用許多不切實際的猜測來評量網路的好壞,而是用紥實的神經科學研究證據來立論,所以有很大的參考價值。可是如果正如《網路讓我們變笨?》所闡述的,我們這些網民是否就沒救了?

我倒是沒那麼悲觀,因為我還是認為科技是雙面刃,水可覆舟、亦可載舟,心迷網路轉、心悟轉網路,重要的是我們要認清楚科技真正的用處,讓網路成為我們的奴隸,而非自己成為網路的奴隸。要怎麼做呢?《網路讓我們變笨?》並沒有提出具體的方法,所以請容許我提出一些看法。

首先,我想其實很簡單的,我們應該來逆勢操作,既然網路讓我們難以進行深入而持續的閱讀,我們就該偏要常常好好地閱讀一本完整的紙本書!這樣我們才不會讓網路控制得習慣略讀而愈來愈膚淺。

我有位經營出版社的朋友說,他的出版事業在智慧手機普及之後就愈來愈吃力,因為玩人們玩智慧手機的時間愈多,花在閱讀書籍的時間就愈少,連他自己都常因為玩iPhone而分心。如果這世道真是如此,那麼愛好閱讀的人就有福了!因為常大家都因為網路和智慧手機變得愈來愈膚淺,你還能持續閱讀好書,請問在知識爆炸的高度競爭社會裡能更有作為的,是好書讀得多的人?還是iPhone玩得多的人?

當然,這對已經不常讀書的人來說,要讀完一本書可能都會變得吃力。可是拿起一本好書讀完的投資是值得的,因為書會愈讀愈快愈有勁。當你讀了一本好書,吸收的知識會讓你更快更好效率讀完和理解另一本相關的好書,所以讀好書的努力就像買對了股票和基金,會錢滾錢一樣地知識滾知識!好書單這裡有。

可是長期重度的使用網路讓人愈不容易專注和深入思考,可能也會對讀書造成更大的障礙。其實專注力這個問題,最好的解決方式之一就是禪修靜坐。《賈伯斯傳》Steve Jobs)就暗示,賈伯斯的創意在IT產業迄今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也可能是因為他持續地禪修。禪修是增養專注力最好的方式之一。《網路讓我們變笨?》提到,我們大腦的活動不是愈多愈好,我想禪修靜坐正好就是要讓我們主動地去捨去許多不必要的雜念妄想而讓大腦有休息喘息的機會,讓我們不再容易分心而更力專注!

有不少科學證據顯示禪修靜坐對人腦的開發有很大助益,並且有許多科學研究確實顯示禪修靜坐能夠提高專注力以及自我控制還有加強各種視覺空間功能等 [1-20],各種神經科學的研究也發現禪修靜坐能夠改變大腦的可塑性並且甚至讓大腦用來進行學習與記憶和情緒控制的灰質密度增加 [21-27]。

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的國家另類與補充療法研究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製作了一個網站解說禪修靜坐的各種益處。我自己過度低頭使用電腦和iPhone的頸椎退化及骨刺的毛病,就是靠禪修靜坐大幅改善的。

禪修靜坐並不僅限於佛教,道教、印度教、錫克教、耆那教、猶太教、天主教、新世紀也有類似的冥想靜坐修行方法,禪修靜坐也非宗教專屬,只是佛教是禪修靜坐的方法發揮至極致,也整理得最完整和系統化。不過社會上有些禪修團體標榜自己能讓信徒快速開悟、見性,而且強調創教者個人權力、個人教導、個人言論的絕對至上,甚至收取各類高額費用,這類的禪修團體只會帶來更多邪見和其他損害。所以尋找正信的禪修團體也很重要,台灣主要的大正信佛教團體都有教導正念的禪修靜坐方法。我個人主要接觸的是法鼓山教導的實用、安全的禪修靜坐,這裡就順到介紹一下。

法鼓山有開辦一系列禪修班和禪修營,教導禪坐、動禪、行禪和臥禪,完全免費。初級禪訓班不強調宗教,其他宗教信仰的朋友也可放心參加。各類禪修活動請上法鼓山青年院法鼓山傳燈院的網站查詢。或者參考《聖嚴法師教禪坐》《 專注力:禪修10階釋放心智潛能》The Attention Revolution : Unlocking The Power of The Focused Mind),進階的可以參考《聖嚴法師教話頭禪》《聖嚴法師教默照禪》

透過閱讀或禪修,相信我們就能反制網路,不讓它把我們變膚淺,讓我們重新取得科技的掌控權!


參考文獻:

1) Jevning R, Wallace RK, Beidebach M. The physiology of meditation: a review. A wakeful hypometabolic integrated response. Neurosci Biobehav Rev. 1992 Fall;16(3):415-24.
2) Cahn BR, Polich J. Meditation states and traits: EEG, ERP, and neuroimaging studies. Psychol Bull. 2006 Mar;132(2):180-211.
3) Walsh R, Shapiro SL. The meeting of meditative disciplines and Western psychology: a mutually enriching dialogue. Am Psychol. 2006 Apr;61(3):227-39.
4) Jha AP, Krompinger J, Baime MJ. Mindfulness training modifies subsystems of attention. Cogn Affect Behav Neurosci. 2007 Jun;7(2):109-19.
5) Brefczynski-Lewis JA, Lutz A, Schaefer HS, Levinson DB, Davidson RJ. Neural correlates of attentional expertise in long-term meditation practitioners.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07 Jul 3;104(27):11483-8. Epub 2007 Jun 27.
6) Slagter HA, Lutz A, Greischar LL, Francis AD, Nieuwenhuis S, Davis JM, Davidson RJ. Mental training affects distribution of limited brain resources. PLoS Biol. 2007 Jun;5(6):e138.
7) Chan D, Woollacott M. Effects of level of meditation experience on attentional focus: is the efficiency of executive or orientation networks improved? J Altern Complement Med. 2007 Jul-Aug;13(6):651-7.
8) Tang YY, Ma Y, Wang J, Fan Y, Feng S, Lu Q, Yu Q, Sui D, Rothbart MK, Fan M, Posner MI. Short-term meditation training improves attention and self-regulation.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07 Oct 23;104(43):17152-6. Epub 2007 Oct 11.
9) Lutz A, Slagter HA, Dunne JD, Davidson RJ. Attention regulation and monitoring in meditation. Trends Cogn Sci. 2008 Apr;12(4):163-9. Epub 2008 Mar 10.
10) Kozhevnikov M, Louchakova O, Josipovic Z, Motes MA. The enhancement of visuospatial processing efficiency through Buddhist Deity meditation. Psychol Sci. 2009 May;20(5):645-53.
11) van Leeuwen S, Müller NG, Melloni L. Age effects on attentional blink performance in meditation. Conscious Cogn. 2009 Sep;18(3):593-9. Epub 2009 Jun 9.
12) Raffone A, Srinivasan N. The exploration of meditation in the neuroscience of attention and consciousness. Cogn Process. 2010 Feb;11(1):1-7. Epub 2009 Dec 30.
13) Manna A, Raffone A, Perrucci MG, Nardo D, Ferretti A, Tartaro A, Londei A, Del Gratta C, Belardinelli MO, Romani GL. Neural correlates of focused attention and cognitive monitoring in meditation. Brain Res Bull. 2010 Apr 29;82(1-2):46-56. Epub 2010 Mar 16.
14) MacLean KA, Ferrer E, Aichele SR, Bridwell DA, Zanesco AP, Jacobs TL, King BG, Rosenberg EL, Sahdra BK, Shaver PR, Wallace BA, Mangun GR, Saron CD. Intensive meditation training improves perceptual discrimination and sustained attention. Psychol Sci. 2010 Jun;21(6):829-39. Epub 2010 May 11.
15) Hodgins HS, Adair KC. Attentional processes and meditation. Conscious Cogn. 2010 Dec;19(4):872-8. Epub 2010 Apr 28.
16) Prakash R, Dubey I, Abhishek P, Gupta SK, Rastogi P, Siddiqui SV. Long-term Vihangam Yoga meditation and scores on tests of attention. Percept Mot Skills. 2010 Jun;110(3 Pt 2):1139-48.
17) Zeidan F, Johnson SK, Diamond BJ, David Z, Goolkasian P. Mindfulness meditation improves cognition: evidence of brief mental training. Conscious Cogn. 2010 Jun;19(2):597-605. Epub 2010 Apr 3.
18) MacLean KA, Ferrer E, Aichele SR, Bridwell DA, Zanesco AP, Jacobs TL, King BG, Rosenberg EL, Sahdra BK, Shaver PR, Wallace BA, Mangun GR, Saron CD. Intensive meditation training improves perceptual discrimination and sustained attention. Psychol Sci. 2010 Jun;21(6):829-39. Epub 2010 May 11.
19) Kozasa EH, Sato JR, Lacerda SS, Barreiros MA, Radvany J, Russell TA, Sanches LG, Mello LE, Amaro E Jr. Meditation training increases brain efficiency in an attention task. Neuroimage. 2012 Jan 2;59(1):745-9. Epub 2011 Jul 7.
20) "Meditation as Medicine", Amy Paturel M.S., M.P.H, online at http://journals.lww.com/neurologynow/Fulltext/2012/08040/Meditation_as_Medicine.9.aspx
21) Lazar SW, Kerr CE, Wasserman RH, Gray JR, Greve DN, Treadway MT, McGarvey M, Quinn BT, Dusek JA, Benson H, Rauch SL, Moore CI, Fischl B. Meditation experience i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cortical thickness. Neuroreport. 2005 Nov 28;16(17):1893-7.
22) Hölzel BK, Ott U, Hempel H, Hackl A, Wolf K, Stark R, Vaitl D. Differential engagement of anterior cingulate and adjacent medial frontal cortex in adept meditators and non-meditators. Neurosci Lett. 2007 Jun 21;421(1):16-21. Epub 2007 May 25.
23) Hölzel BK, Ott U, Gard T, Hempel H, Weygandt M, Morgen K, Vaitl D. Investigation of mindfulness meditation practitioners with voxel-based morphometry. Soc Cogn Affect Neurosci. 2008 Mar;3(1):55-61. Epub 2007 Dec 3.
24) Vestergaard-Poulsen P, van Beek M, Skewes J, Bjarkam CR, Stubberup M, Bertelsen J, Roepstorff A. Long-term meditation i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gray matter density in the brain stem. Neuroreport. 2009 Jan 28;20(2):170-4.
25) Grant JA, Courtemanche J, Duerden EG, Duncan GH, Rainville P. Cortical thickness and pain sensitivity in zen meditators. Emotion. 2010 Feb;10(1):43-53.
26) Jang JH, Jung WH, Kang DH, Byun MS, Kwon SJ, Choi CH, Kwon JS. Increased default mode network connectivity associated with meditation. Neurosci Lett. 2011 Jan 10;487(3):358-62. Epub 2010 Oct 27.
27) Hölzel BK, Carmody J, Vangel M, Congleton C, Yerramsetti SM, Gard T, Lazar SW. Mindfulness practice leads to increases in regional brain gray matter density. Psychiatry Res. 2011 Jan 30;191(1):36-43. Epub 2010 Nov 10.

2012年10月5日 星期五

滷肉飯,並不是吃與不吃的問題而已!

知名作家劉克襄日前文章〈我想吃便宜的滷肉飯〉,痛批鬍鬚張在經濟低迷時宣布漲價。鬍鬚張董事長張永昌今日大動作召開記者會鞠躬道歉,表示宣布調回原價後,劉克襄今日撰文肯定此舉。結果有篇文章〈白癡,不想吃昂貴的滷肉飯,就不要吃呀!〉來譙劉克襄。這篇文章從頭到尾用了許多情緒化表達方式,也多次用「白癡」來罵人,原本這種文章是毫無營養的,本來也不需理會,只是因為它太紅了,就在非死不可討論了一下。

這篇看似有道理,可是卻膚淺至極。我完全不認識劉克襄,印象中幾乎沒讀他其他文章或著作,除了這篇之外,所以並不是要幫誰說話。其實他這篇文章在幾天前讀到時,也覺得他有點天真幼稚,只是沒想到它居然成了小蝦米撼動大鯨魚之作。

價格的調整不僅是要不要去吃的問題,消費者和輿論本來就有權力去批評,就算我不去吃,我也可以寫文章譙說那個價格合不合理。至於要不要回應批評,那當然是企業的事。

在商場上,企業尋求利潤的最大化,可是消費者卻希望自己買到的東西愈接近成本卻好,所以企業和消費者其實是在鬥法。企業可以用一堆方法漲價,消費者當然也可以用方法讓企業不漲價。在商場上,企業和消費者就價格明爭暗鬥,沒什麼對不對的。由政府直接介入管制才是不對。東西的價格也部分反映了其供需,供應不足的商品因價格管制或補貼,會造成不必要的浪費,反而使短缺的商品更加短缺。

買與賣的關係就是商場。在商言商,劉克襄用一篇文章就讓企業老闆鞠躬道歉,是他在商場上戰勝了企業,這篇文章在罵啥啊?除非這篇文章的作者就是與鬍鬚張有關係,否則身為消費者,我們看到企業認輸了,居然還唾棄和羞辱自己的權益,這種奴才心態真是莫名其妙得可以。

有朋友指出,商場的供應不是價格,而是需求。客戶覺得貴就不要去吃,客戶覺好吃才付高價值去吃。如果客戶不別吃,廠商自然降價。可是卻朋友指出,消費者對價格的影響,本來就包括了消極的個人抵制與積極的鼓吹他人共同抵制。所謂「大家都不去買了,價格自然降」,當然也可能是經過消費者運動抵制後的結果。這其實跟自由市場精神並不衝突。過去台灣似乎一直忽略消費者的力量。其實消費者應該認識到自己的權益和力量而更照顧自己,而非消極地任由企業宰割!

消費者對價格的影響,正是自由市場的力量之一,雖然自由市場並非萬能。企業當然希望獲得最大的利潤,可是對一般的商品,消費者卻希望同樣的商品價格愈低愈好。企業如果是用創新,推出新產品來提高利潤,這當然是企業消費者雙贏的。


當然,也有消費者希望東西愈貴愈好,不過那不是一般商品,而是要嘛是品質頂級的,要不然就是彰顯身份的奢侈品。可是魯肉飯是一種沒啥創新的食品,鬍鬚張漲價並不會讓它變得更好吃,也不會彰顯身份,這就是問題所在。要不然為什麼這種萬元牛肉麵沒人抵制?因為人家一推出就標榜元首等級,那就是奢侈品而不是一般商品了!

鬍鬚張敗在經理人書讀太少,有本好書《誰說人是理性的!》Predictably Irrational: The Hidden Force That Shape Our Decisions)指出,人們接受物品的價格,也是不理性的,而會依據所謂的定錨效應。也就是說,當我們遇到新產品時,會受到一開始所看到的價格(初始價格)所影響,甚至影響我們未來對其他相關產品所決定願意支付的價格,這就是「任意連貫性」。這個稱之為定錨點(anchor)的初始價格,甚至還可以是是任意決定的。(請參見〈蝦米!誰說人是理性的!?〉〈別當正常的傻瓜了吧!〉

漲價是一種藝術,問題是出在鬍鬚張商業頭腦不夠,他們可以更有創新精神,推出新的菜單,讓消費者無法有舊價格可參考。要不然,他們可以在漲價的同時辦個活動,例如在頭一個月加購一盤小菜就可以用舊價錢吃魯肉飯,然後在活動結束後再悄悄恢復「原價」(也就是漲過後的價錢),這樣神不知鬼不覺XD 要搞好行銷,書不多讀些是不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