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27日 星期日

關燈一小時能改變世界拯救地球嗎?

Earth Hour




以上影片,是「地球一小時」(Earth Hour)的台灣宣傳影片。「地球一小時」是一個全球性節能活動,提倡於當地時間三月的最後一個星期六晚上,家庭及商界用戶關上不必要的電燈及耗電產品一小時。希望藉此活動推動電源管理,減少能源消耗,喚起人們以實際行動應對全球變暖的意識。

該活動最初由環保團體世界自然基金會澳洲及雪梨晨鋒報合作發起,並於澳洲雪梨當地時間2007年3月31日,晚上7:30至8:30期間舉行了第一次活動。地球一小時2007有近220萬人參與,相信節省了當天雪梨市市電電源的2.2%至10.2%。2008年,該活動被推廣到世界各地,全球40多個城市,近380個城鎮接力執行該活動。

台灣主要由台北市的地標台北101為首進行地球一小時的活動,另外配合響應的飯店業者包括六福皇宮、台北遠東、台南遠東與台北喜來登飯店;金融業則是有新光金控、玉山金控及匯豐銀行,在全台灣至少兩百五十三家分行配合響應。

我昨天看到這影片,就轉貼到FACEBOOK,還留下了這一句評語:
「這個活動實在有夠蠢。關燈一個小時完全不可能救地球,永遠都不要開燈才有可能會!這種活動只會讓人自我感覺良好地以為我們正在救地球,然後再幹更多蠢事加速地球的滅亡!」後來這句評語引起了一些討論,以及批評。我想乾脆藉機會,現在在這裡把我的主張說得更清楚!

首先,我當時的評語說得太重、太超過了。我想,比較好的說法是,
「這個活動實在有夠蠢。關燈一個小時完全不可能救地球,永遠都不要開燈才有可能會!這種活動只會讓人自我感覺良好地以為我們正在救地球,然後再繼續幹著蠢事坐視地球的滅亡!」總而言之,我是反對這個活動的。反對的原因,不是因為我不愛環保。事實上,我熱愛環保(請見「延伸閱讀」中我寫過的文章),我只是反對本末倒置、捨本逐末的環保運動!

為什麼說這個活動是本末倒置、捨本逐末呢?我要從多個角度來切入。首先,有朋友和活動主辦單位指出,可喚醒民眾環保意識,讓市民改變生活習慣,養成節能減碳生活型態。

可是我想說的是,這樣的作法有好幾個問題。首先,有心理學家指出,這類的活動,有時候會讓參與活動的人,以為他們做得夠了。更糟的是,對參加活動的民眾或企業,也會賦與一種贖罪的心理,反而降低他們參與其他更有意義的活動的意願,降子反而會有預期外的反效果。而且這類活動,也許要耗費大量人力和資源來進行,像是關燈這件事,就要有不少志工來宣傳。民眾的注意力有限,志工的時間精力更有限啊。

一些行為經濟學和心理學的研究也指出,人們會把注意力放在看到見的地方,而忽視看不見的。可是人的注意力有限,當看得見的問題一再出現,反而會降低對看不見的問題的可能關注!而可看見的問題,在這裡是「改變生活形態來節能減碳」,可是看不見的問題呢?接下來會討論。

而且,提高人們對能源危機的警覺,可以有多種方式。用一年關燈一小時,不是最好的方式。大力宣傳鼓勵和補助省電光源如LED燈的方式,肯定更有效!人們是不是因為關了一小時燈,就去在別處耗更兇的電。可是換燈泡比關燈有效,為何不宣傳換電泡?只是因為換電泡比較費事?補助LED燈比較花錢?人們不會因為因為關燈一小時就恣意揮霍能源,可是也不會因為關燈活動,而注意到LED燈泡的省電效果然後去換啊。

就算這個活動達到其目的,讓大家注意到生活中的水電消耗,而改變生活去省水省電。所以如果參與這個活動的民眾,都真正落實了在生活中省水省電的節能減碳生活型態,那麼我們能救得了地球嗎?關於這個問題,要從先從算術下手。

關燈一個小時,能減少多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根據報導,夏至關燈活動,台電統計60分鐘約省下25萬度電,減少了160公噸二氧化碳排放。好吧,我們假設全台灣家家戶戶都每晚都多關燈一小時,節約的電量會是該規模的十倍,那麼關燈一個小時減少的二氧化碳總共有1600公噸。六輕一年二氧化碳排放量是約6700萬公噸。八輕國光石化產能是六輕的約四成,就算他們的製程超先進,所以二氧化碳排放量是六輕的兩成而已,一年也有至少1340萬公噸。就算全台灣家家戶戶每晚都少用一個小時的燈光,一年所少排放二氧化碳還不及八輕一年排放的4.3%!全台灣家家戶戶每晚多關燈一個小時累積一年減少的二氧化碳,八輕國光石化兩個禮拜就給它補回去了!

我們在生活中再節約能源,也抵不過工業擴張所耗掉的。因此,關燈一個小時的活動,有比反興建國光石化更有意義嗎?我那樣的算法,要把這活動推到一個不可能的地步(家家戶戶每晚關燈一小時),也大幅低估八輕國光石化的二氧化碳排放,可是效果還不及其5%。更甭提全台灣已在營運或正在擴張的工廠。

還有,一般民眾在生活中省水省電的意義,其實有限。因為耗水耗電最兇的,不是民生的,而是工業的。地球一小時的活動,其中一個支持企業是遠東集團,可是大家可知遠東集團是國光石化的大股東嗎?一方面作樣子讓大家以為支持環保,另一方面卻投資極不環保的工業,所謂的偽善,還有比這境界更高的嗎?

就以省水來說,台灣人的用水量高於世界平均,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水價太便宜,二是大部分台灣人都以為台灣水資源豐富不缺水。可是實際情況呢?如果去街上問人說省水好不好,十個可能有八九個會說好;如果問說,調漲水價來達到省水的目的好不好,十個可能會有七八個說不好。可是價格過低無法反映成本,就會造成浪費,這是基本常識!要避免浪費,就要反映,或者貼近成本。前幾年油價狂漲,就讓不少美國人放棄開SUV。

第二個原因是,台灣的降雨量雖然高於世界平均2.6倍,可是有極豐和極枯期,所以保存水資源不易。我問過不少朋友,知道這點的台灣人不多,政府的應對方式是在山林中大興工程破壞生態來蓋水庫。因此,對民眾認識台灣水資源的教育,讓大家瞭解在寶島上,水還是寶貴的資源,是更重要的。

當水電都無法實際反映成本,最浪費它們的,還不是民眾哦,而是企業!我們在生活中耗水耗電最兇的時候,不是開水龍頭或電燈開關的時候,而是買東西消費的時候。舉電腦為例,大部分情況下,一台電腦在日常使用到被淘汰,其使用過程中所耗掉的能源,總和都可能都不會超過製造電腦時所消耗的。

如果政府官員要求大家在生活中節約用水用電,企業響應這個活動,就默許工業的浪費,根本就是只許州官放火,不准百姓點燈!這在道義上,也都是站不住腳的。當政府要求人民要節能減碳,卻協助高排碳工業擴張,這不是欺騙及背信棄義,是什麼?

有朋友以德蕾莎修女幫助窮人為例,來指說如果不能消除貧窮,那意義何在?我想這個比喻並不當,一來德雷莎修女有要求大家每年貢獻一個小時來救窮人嗎?二來,以德蕾莎修女為例,做公益幫助窮人,一個人的付出,的確可以讓幫助到很多人。可是,要真正落實節能減碳,政府和企業是主要關鍵。因此最有效的方式,是對政府及企業施壓,以及密切監督其作為!

總而言之,我是反對這個活動的。可是,我要再說明以免引起誤會。我反對的,不是參加這個人,而是舉辦活動的單位組織。我相信參與活動的朋友,都是熱心公益和愛地球的,響應一個自己支持的理念並沒有不對或不好。我也不反對台灣為國際形象而參與這活動。我更不反對在生活中要省水省電(至少可以省錢XD)。

我反對的是舉辦這活動的世界自然基金會(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簡稱WWF)(虧我當年是窮學生時,還時常捐錢給他們Orz)。要舉辦這個本末倒置、捨本逐末的活動,也是要耗費資源的,卻沒有把資源用到刀口上。我想,這一整個問題的根源,是出在一個大型環保團體辦了一場環保趴,可是卻無法讓大家看見真正的問題所在,一切的愚蠢,都源自於此!所以,拜托國際環保團體,不要再浪費資源辦這種本末倒置、捨本逐末的活動了,好不好?


延伸閱讀:

The Sky of Gene - 劃時代的愛地球電子書-高爾的Our Choice

The Sky of Gene - 真假環保

The Sky of Gene - 該好好用心地面對的全球7大短缺

The Sky of Gene - 綠色EQ

The Sky of Gene - 從搖籃到搖籃(Cradle to Cradle

The Sky of Gene - 愛台必讀!-糧食危機關鍵報告:台灣觀察

The Sky of Gene - 再談為何反對國光石化開發案

The Sky of Gene - 活在象牙塔裡的化工學者

The Sky of Gene - 台灣政府財團之惡,在於不食人間煙火。

The Sky of Gene - 當怪手都可以隨便糟蹋稻穗......

The Sky of Gene - 當怪手都可以隨便欺壓秧苗......

The Sky of Gene - 中科三期爭議之我見

The Sky of Gene - 南港202兵工廠搬遷爭議之我見


The Sky of Gene - 正負2度C--不願面對的真相

The Sky of Gene - 台灣必須面對的真相-正負2度C

The Sky of Gene - 世界資源真相,您可曾想過?

The Sky of Gene - 加州科學館(California Academy of Sciences)

The Sky of Gene - 【分享】地球很美有賴你-HOME盧貝松之搶救地球

The Sky of Gene - 2009世界地球日(Earth Day)

The Sky of Gene - 危急中的地球(Planet in Peril: Environmental Coverage

The Sky of Gene - 第11個小時(The 11th Hour

The Sky of Gene - 世界又熱、又平、又擠(上)

The Sky of Gene - 世界又熱、又平、又擠(中)

The Sky of Gene - 世界又熱、又平、又擠(下)


2011年3月26日 星期六

科學之子的最後理論

最後理論

Final Theory

最後理論 2 科學之子

The Omega Theory


我雖然是愛看驚悚的人,可是卻還不常找到可以一口氣廢寢忘食地看完的驚悚小說。前陣子能讓我拍案叫絕的驚悚小說是去年看過的千禧年三部曲-《龍紋身的女孩》Man som hatar kvinnor)、《玩火的女孩》Flickan som lekte med elden)和《直搗蜂窩的女孩》Luftslottet som sprangdes)。最近,書單上又多了兩本-《最後理論》Final Theory)和《最後理論 2 科學之子》The Omega Theory)。

《最後理論》《最後理論 2 科學之子》是哥倫比亞大學科學史家大衛.史威夫(David Swift)、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理論物理學家莫妮卡.雷納多(Monique Reynolds)以及他們的親人朋友的冒險故事,兩部小說都非常有想像力,居然可以把高深的理論物理學方程式化為各國極力爭獲的間碟陰謀,真的很不簡單。

在美國,其實所謂的科幻小說(Sci-Fi)主要是描寫未來世界,卻沒有堅實科學或科技背景的小說,可是有堅實科學或科技背景的小說,應該稱為科技驚悚小說(Techno-Triller)。而科技驚悚小說(Techno-Triller)著名作家中的佼佼者,就是《侏羅紀公園》Jurassic Park)的作者麥可.克萊頓(Michael Crichton)。其實,科技驚悚小說(Techno-Triller)從英文名字就可以瞭解,要製造所謂的驚悚效果,是要從科技(technology)下手的!像麥可.克萊頓的多部科技驚悚小說,就是用科技的濫用
連結造成的災難為主要賣點。當然也有例外,例如《群》Der Schwarm)是從海洋生態下手。可是,用基礎科學裡頭最基礎的理論來下手,恐怕是少之又少吧。這也是《最後理論》《最後理論 2 科學之子》引人入勝之處。

《最後理論》《最後理論 2 科學之子》作者馬克.艾伯特(Mark Alpert)畢業於普林斯頓大學的天體物理學系,目前在《科學人》雜誌(Scientific American) 擔任編輯一職。他大學時期的畢業論文,就和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1955)的理論有關,也是小說中男主角的唯一一篇物理學論文。書中主角大衛.史威夫後來因為數學能力不足而放棄了理論物理而後來成為哥倫比亞大學的科學史學家,這和作者的生涯經歷頗為相似。作者和主角一樣,雖然不是物理學家,可是前者長期報導物理學最新的發展,後者研究物理學發展史,使得兩部小說中的物理學理論其發展頗具說服力。

Mark Alpert


《最後理論》利用愛因期坦後半生追尋的「統一場論」(Unified Field Theory)來玩好萊塢式的驚悚遊戲。愛因期坦試圖完成統一場論,是要用只用單一場論就可以允許所有種類的基本相互作用之間的基本粒子,在同一原則之下可以解釋他們之間關係的物理理論。愛因斯坦要利用一個方程式,就把廣義相對論以及電磁學整合成一個單一場論。對於愛因期坦的徒勞無功,愛因斯坦的研究專家亞伯拉罕.派斯(Abraham Pais,1918-2000)曾說:「愛因斯坦在1925年之後就應該去釣魚,而不是繼續做研究」

Albert Einstein


馬克.艾伯特的寫作靈感,據說來自他訪問了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一項有關「萬有理論」的實驗。萬有理論(The Theory of Everything)用來指那些試圖統一自然界四種基本相互作用力:萬有引力、強相互作用力、弱相互作用力和電磁力成一體的理論。據說愛因斯坦在世時,其中兩種作用力還未知,所以他未能成功地把它們放入方程式中,以致不可能成功。可是在《最後理論》中,愛因斯坦其實早就完成了「統一場論」,只是因為某些重要的原因,而未能公諸於世。可是愛因斯坦又不想多年心血完全白費,就天真地讓幾位助手保護了方程式。《最後理論》也巧妙地利用了愛因斯坦提倡和平及反核的政治立場,來讓他隱藏方程式的動機,變得相當具說服力。

《最後理論》的故事,就是描寫各方人馬不擇手段地爭奪愛因斯場的統一場論方程式,因為據說統一場論比所謂的「E = mc2」更強大、更變態!爭奪統一場論方程式的過程,基本上非常的好萊塢,在緊湊的劇情中,除了男女主角及重要人士,隨時都會有一大票人被輕易做掉,簡直就是美國影集《24反恐任務》(24)的翻版。我想,《最後理論》相當適合改編成好萊塢電影,因為它簡直就是為好萊塢電影而寫的,各種好萊塢動作電影所需要的元素都有-有轉折不斷的劇情、火熱的男女愛恨情仇、緊湊的特務動作、神秘的陰謀、曲折離奇的解謎、高科技的軍事設施,還有各式人物-學者、天才科學家、工程師、軍警特務、俄國傭兵、循隱山林的弄蛇教徒、自閉症天才等等。

《最後理論》的政治諷刺也很明顯,其政治立場顯而易見的,是反小布希的!書中把總統和副總統的描寫,一看就知道是在影射小布希和錢尼。當然反小布希,其實不值一提,因為反小布希是所有有良知的人的義務,畢竟小布希是美國有史以來,最愚蠢的總統!《最後理論》最惡搞的是,它把美國國防部和聯邦調查局(FBI),描寫成無理又無能的機構,原本是打擊犯罪的FBI,卻蠻橫無理地迫害良民;連原本被視作英雄的美國軍方,不是在海外故搞瞎搞,就是為達到目的不擇手段,要不然就是紀律敗壞。

《最後理論》對美國軍方和FBI的描寫,看似惡搞,可是卻一丁點也不脫事實!小布希政府藉反恐之名,美國執法機構連對待美國國民都蠻橫無理,多次在美國境內外公然違反人權;美國各情報機構爭權奪利,浪費資源卻又效率不彰其實已經不是什麼秘密了!《最後理論》不過是把小布希政府的惡形惡狀用寫實的方式描寫出來而已。當然《最後理論》對小布希政府的批判,對一些自以為是,以愛國之名行迫害異已之實的保守派來說,應該會不是滋味,只是他們頂多只能指控馬克.艾伯特是個不愛國的叛國賊而已吧,呵呵。

對於各方人馬捨命爭奪或保護的理論而導致的一連串陰謀,馬克.艾伯特最後給了很好的交待。很多情彩的驚悚小說或電影,到最後陰謀被揭發時,心中卻幹聲連連道:「什麼?就降而已?」可是《最後理論》的陰謀卻頗具說服力,至少對我這個理論物理的門外漢(99%的讀者都是理論物理的門外漢吧?)來說,還頗具說服力的。雖然說從拿到方程式,到要幹出什麼了不起的大事,還得費好一番工夫,不會像《最後理論》裡那樣,衝進費米實驗室(Fermilab)胡搞瞎搞就能成得了大事的。

《最後理論》的續集《最後理論 2 科學之子》又更加精彩及更具說服力了。我想這主要也是因為作者的寫作功力增進了。在《最後理論 2 科學之子》中,各方人馬不像在《最後理論》裡頭那樣瘋狂地屠殺,雖然三不五時還是一堆人被隨便做掉,但至少都有較合理的理由,情況也比較多元XD

也可能美國終於換了個好總統,《最後理論 2 科學之子》中的美國政府幹員也像在《最後理論》那樣蠻橫無理又無知無能,至少男女主角還能和《最後理論》裡對他們窮追不捨的蠻橫FBI探員交上了朋友,而且對美國軍方的描寫也不再負面。不過,《最後理論 2 科學之子》把伊朗當作回教國反美的頭目來寫小說,倒是還蠻老梗的。

《最後理論 2 科學之子》中物理學理論,又比《最後理論》的統一場論更詭異,也因為詭異到沾上了一些宗教色彩,所以《最後理論 2 科學之子》的大半故事,是發生在宗教紛爭不斷的中東以色列和伊朗,也涉及一堆以色列的情報人員,就這點而言,可以說《最後理論 2 科學之子》又比《最後理論》更具國際觀吧XD

雖然說《最後理論 2 科學之子》中提出的理論沾上了宗教色彩,但卻不是亂拗或者強行把宗教和科學的問題混為一談。在《最後理論 2 科學之子》中,引入了一些猶太教哲學,但是僅是提供了另一個有趣觀點,而把科學理論來當宗教工具胡搞瞎搞亂來一通的,在《最後理論 2 科學之子》就是最主要的大反派!而這群反派和《最後理論》裡那個變態俄國傭兵又不一樣,他們是有行為偏差的瘋子,並不是純粹的壞蛋,就這點而言,《最後理論 2 科學之子》就比非黑即白,壞蛋通通該死的二流小說或電影來得高桿。雖然《最後理論》裡的幕後大反派也不完全是變態,但是那個變態俄國傭兵卻讓一切變得不可原諒,而《最後理論 2 科學之子》的反派的瘋狂行徑也比較有說服力。

《最後理論 2 科學之子》的英文書名也蠻具意思,The Omega Theory似乎指的是美國數學物理學家法蘭克‧迪普勒三世(Frank Jennings Tipler III)指出的「奧米加點」(The Omega Point)一詞描寫宇宙最終的命運之理論。我會說「似乎是」,是因為其實小說中並沒有解釋書名的來源,在小說及後記中,也完全沒提到奧米加點或迪普勒。

Frank Jennings Tipler III


在後記中,是提到美國理論物理學家約翰‧惠勒(John Archibald Wheeler,1911-2008)的有趣理論。惠勒於1967年的一項會議中提出了「黑洞」(black hole)一詞,以取代從前的「重力完全塌縮的星球」,取名原因是連光都會被黑洞所吸收。此外,「蟲洞」(wormhole )一詞亦由惠勒所提出。他也提出了「萬有來自位元」的理論,認為宇宙就是台量子電腦!

John Archibald Wheeler


而在迪普勒提出的奧米加點理論(Omega Point Theory)中,迪普勒提出有智能的生命體最終會讓整個宇宙塌掉,在塌掉的過程中宇宙可以處理的資訊將趨近無限,當宇宙塌近於奧米加點時,宇宙可處理的資訊量將會是無限!也因為宇宙可處理的資訊量是無限,所以死去的生命也將能復活!而迪普勒認為,基本上稱作奧米加點的最後奇點,就是所謂的「神」!當然,迪普勒的這個理論並不為科學界主流接受,甚至有許多理論物理學家斥之為偽科學。但是這個帶有宗教色彩的理論和小說的架構,簡直就是有異曲同工之妙,應該不會是巧合吧?

《最後理論 2 科學之子》中,除了理論物理學,馬克.艾伯特還真的把高科技和基礎科學給結合了起來!他利用氫彈之父愛德華‧泰勒(Edward Teller,1908-2003)為美國的星戰計畫(Star Wars Program,正式名稱Strategic Defense Initiative)而研發出來,可是後來未成堪用的星戰武器的「王者之劍」也搞到手,還改裝了一番放到小說中成為終極武器!

Edward Teller


除了精緊湊的劇情,以及有趣和想像力豐富的理論,還有具說服力的陰謀,馬克.艾伯特人物的描寫,也比好些過度著重科技細節或高潮迭起劇情的科技驚悚小說還生動鮮明,不像麥可‧克萊頓小說中的人物那樣扁平。我想,這和馬克.艾伯特從前的記者生涯有關吧。

身為科學工作者,我想單單就作者能夠巧妙地把理論物理的理論,用來編成具想像力與說服力的陰謀這點,我就覺得買下這兩部小說回來廢寢忘食,都值回了票價!


延伸閱讀:

The Sky of Gene - 不簡單的海洋生態驚悚小說--群(Der Schwarm)

The Sky of Gene - NEXT:危基當前的鬧劇

The Sky of Gene - 不可思議的天外來菌(The Andromeda Strain)

The Sky of Gene - 科技驚悚小說之父麥克‧克萊頓(Michael Crichton)病逝

The Sky of Gene - AIRFRAME

The Sky of Gene - 天才的世紀之迷思


2011年3月24日 星期四

只要有心,人人都可以獲得「不理性的力量」!

不理性的力量

The Upside of Irrationality


《不理性的力量:掌握工作、生活與愛情的行為經濟學》The Upside of Irrationality: The Unexpected Benefits of Defying Logic at Work and at Home)基本上可視作丹.艾瑞利(Dan Ariely)的《誰說人是理性的!:消費高手與行銷達人都要懂的行為經濟學》Predictably Irrational: The Hidden Force That Shape Our
Decisions)之續集。

在經過一連串有趣的人性實驗後,發現觀察到,人類做決策的過程,常常是很不理性的。更變態的是,不理性的行為,甚至還會有跡可循地重覆出現,所以還可說是可預測的不理性。在《誰說人是理性的!》中,丹‧艾瑞利深入淺出並且極為幽默地,為我們探討了人類有多不理性,但卻又是可以預測的不理性,到底是這麼一回事。《誰說人是理性的!》是少數能在我心中留下很大震撼的好書。

《誰說人是理性的!》中,丹.艾瑞利主要要探討,人們的不理性有許多時候,有多麼的愚昧,甚至在面對許多重大的人生或經濟決策上,還不理性地做出不利的抉擇。在《誰說人是理性的!》的續集《不理性的力量》中,丹.艾瑞利卻用另一個角度來探討人類的不理性,試圖研究我們究竟能夠反過來利用不理性來達到良善的目的嗎?同樣的,在《不理性的力量》中,丹.艾瑞利也例舉了不少他和學生同事進行的人性實驗,可是和《誰說人是理性的!》很不一樣的是,他在《不理性的力量》加入更多他個人的親身經歷及見解,份量之多甚至快成了半自傳的地步XD


水可覆舟,亦可載舟。世間許多事件,只要不發展到極端,就很難說有什麼好壞,而且甚至是雙面刃,端看我們用什麼角度來觀看,或許如何應用,不理性的行為也一樣,因此所謂的「不理性」,甚至還能夠被當作一種資源來使用。在《誰說人是理性的!》《別當正常的傻瓜: 教你如何明智做決策》中,前者告訴我們人有時候在決策時有多不理性,後者告訴我們要如何理性地做決策,可是《不理性的力量》卻告訴我們,有時候我們其實甚至可以利用不理性來達成一些好的目的,讓我們在職場與情場、公私生活之間,都能做出更好的決策!


《不理性的力量》分為兩部,第一部分探討工作中意想不到的非理性行為,第二部分則是個人生活中意想不到的非理性行為。由於《誰說人是理性的!》出版時,其實是發表在全球金融風暴之前,當時行為經濟學的理論還不為主流經濟學給接受,可是金融風暴爆發後,大伙才發現原來古典經濟學認定人們是理性的定論基礎,是大有問題的。丹.艾瑞利《誰說人是理性的!》增訂版中也針對該問題作了補充。

《不理性的力量》第一章中,丹.艾瑞利首先就要探討,那些闖禍的金融財團執行長等主管,平時拿的超高薪資及紅利是否有道理(估且不論厚頻無恥的他們在闖禍後,還從納稅人提供的紓困金中提領得心安理得的紅利)。結果他們一系列在各地進行的實驗反將了金融財團主管一軍,因為對於需要高度心力付出的工作,超高報高反而會讓表現大打折扣!因為領有超高薪資或紅利的主管,不再是「NOTHING TO LOSE」了,加上心猿意馬,反而會分心和添加壓力。儘管他有證據顯示高薪對工作的表現反而不利,不過丹.艾瑞利在書中也指出,幾乎沒有任何銀行家選擇相信。或許政府機關是時候該監管財團執行長等主管的超高薪資了!

接著他們在第二章中描述的實驗,他們將了古典經濟學一軍,因為他們的實驗發現,原來人們對於工作的期待,並不僅是經濟上的報酬而已,還包括了心理上的成就感,如果成就感被剝奪,繼續好好用心地工作的動力就大打折扣。關於這點,我就好奇了。人們從工作中期待的,並不僅是金錢還包括成就感,對耗費大量心力於入學術研究卻得不到大量金錢回報的經濟學教授們,不是一種常識嗎?而且人們甚至還厭惡不勞而獲!不僅人類,連動物也不愛不勞而獲,而寧可不理性地選擇自食其力。

從工作的成就感,他們在第三章討論到所謂的「IKEA效應」,就是我們會高估自己的工作成果,這一點在《誰說人是理性的!》就有討論到了。他們發現當我們親自參與某項產品的製作過程時,卻會產生自戀心態,甚至不理性地用更高的價格來購買自己設計或製作的東西,例如網路上流行的DIY T-Shirt。也因為高估自己的工作成果,所以在第四章他討論到為何「我的」想法一定比「你的」高明的「非我族類」症候群,這種敝帚自珍的心態不時阻礙了團隊合作的工作成績。

第五章「有仇必報」,丹.艾瑞利提供了他和車商交涉的經驗,指出我們對不公平的事會產生強烈的感覺,甚至願意花費不符成本效益的寶貴時間和精力來報仇。而他自個遇上了機車車商,後來就用了一個完全的復仇計畫:在頂尖的《哈佛商業評論》上,用虛擬但是目標明顯的個案研究,把車商給好好修理了一番!

到了《不理性的力量》的第二部分,丹.艾瑞利探討個人生活中意想不到的非理性行為。第五章是其中最有道理的一章。他指出從行為經濟學的角度來看,物慾的消費,因為人類天生的適應力,事實上花再多錢在每天都接觸到的物質上,利用名車、名錶、高級家具等,享受到的快樂,持繼的時間都不長,而且還有時候還會因為比較上不如人,反而感到失落。因為人的適應力,人們面對物質享受的誘惑,會容易感到厭倦,而導致永無止境的追求,以及求無止境的失望!可是精神相關的享受,如旅遊、音樂、文學或嗜好等,卻不容易厭倦,反而會隨著時間發酵,而愈來愈快樂。其實,除了《不理性的力量》,許多行為經濟學和心理學的好書就一再指出,物質享受和精神體驗相比,後者才真正地物超所值。但也因為適應力,人們對災禍的痛苦,也會隨著時間變淡。因為理解和善用適應力,真的能夠為我們巧妙地創造幸福。

我個人認為,第一部分寫得比第二部分好很多,因為以實驗果依據的第一部分,比個人經驗為主的第二部分有說服力得多。接著丹.艾瑞利以他自身為例子指出,醜男也會有春天的,因為他本身全身皮膚70%遭灼傷,住在燒燙傷病房達三年之久,結果滿身疤痕的他還是成功娶了老婆等等。這點的說服力實在是有限,雖然說女生不像男生,是愛看正妹的視覺動物,可是沒有實驗或統計根據的論述還是很虛啊。

接著他以他年輕有為卻把不到妹的同事來說明男人約會市場的失靈。是沒錯,因為工作忙碌或社交圈子變小,許多適婚年紀的有為好男女(像我這樣...),反而沒機會碰上和有機會好好瞭解彼此。只是,《不理性的力量》除了否定社交網站的成效,卻也沒有提出什麼有建設性的建議。

在第九章中,丹.艾瑞利解釋了為何人們會不理性地關注一隻溺水的小狗,卻放任北極熊餓死;或者捐錢給以小貓小狗謀福利的慈善機構,而坐視更嚴重的物種消失危極不理;或者關注智利被困在礦坑中69天的33名礦工的生死,卻無視整個智利礦工的工作安全。史達林曾說過:「一個人的死亡是個悲劇,但是一百萬人的死亡只是統計數字。因為人們總是眼不見為淨,而無法理性地以整體效益為考量來把資源用在刀口上。

雖然《不理性的力量》的書名很正面,不過丹.艾瑞利卻舉了他的親身慘痛經歷來說明不理性所造成的短暫情緒的長遠影響,所以我們不該在負面情緒下做決定。他當時因為排課的問題,居然當然學生的面幹譙MIT裡的大佬,後來當然後悔莫及。因此,理解和認知不理性的短暫情緒所造成的後果,才能讓我們避免一些人禍啊。

總而言之,《不理性的力量》《誰說人是理性的!》一樣,都是難得的好書。它們不僅能夠提供閱讀的樂趣,還有增長見識,更能夠讓我們用全新的角度,來看待自己以及周遭的事物!




延伸閱讀:

The Sky of Gene - 蝦米!誰說人是理性的!?

The Sky of Gene - 讓人乖乖聽話的影響力

The Sky of Gene - 教你59秒變A咖的怪咖心理學

The Sky of Gene - 別當正常的傻瓜了吧!?

The Sky of Gene - 超變態蘋果橘子經濟學(SuperFreakonomics)

The Sky of Gene - 相撲手經濟學?

The Sky of Gene - 經濟博物學家(the Economic Naturalist)


The Sky of Gene - 大杯星巴克比較划算!?

The Sky of Gene - 聰明反被聰明誤

The Sky of Gene - 向錢看


2011年3月19日 星期六

讓人乖乖聽話的影響力

俗話說:「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當然「騙人之心也不可有,防騙之心也不可無。」

前陣子流行MSN詐騙,詐騙集團弄到一些無辜者的MSN帳號密碼,於是利用來欺騙朋友去買一些什麼遊戲點數卡之類的,還好沒上當。到前幾天,都還是有人盜用MSN來玩同一招,讓我騙回詐騙集團說那個帳號已經不能再用了,因為我已經用MSN、FACEBOOK和EMAIL通知所有朋友該MSN帳號被盜的事了(事實上沒有,因為我連那個MSN是誰的都還搞不清楚XD)。可惜的是,就是因為還有不少無辜的民眾一再被騙,詐騙集團才能一再食髓知味地行騙,三不五時甚至還有新聞報導說,有些被騙的民眾甚至是有博士學位的高學歷人士。

詐騙集團當然是極為可惡,而且他們絕對是非法的犯罪之徒,但是要防範非詐騙集團可能還不難,因為他們的手法其實不難搞懂,只要不一時貪心或焦慮,大多數人總能判斷出其中有詐。詐騙集團用的手法,其實非常粗糙,不外乎利用人性的貪婪,或者害怕損失的焦慮,讓人們以為中了意外之財,或將失去珍惜的友情、親人或財物。

非法的詐騙可能好防,那合法的呢?什麼叫做合法的詐騙?其實,說詐騙其實是太超過了,可是只要打開電視看幾則廣告,或者直接轉到購物台去,或者讓推銷員上門,那些合法的行銷,在道義上就比較站得住腳了嗎?

要介紹的這本書《影響力:讓人乖乖聽話的說服術》Influence: The Psychology of Persuasion)可以算是一本商管的書,雖然這本書的主題是心理學,不過討論的諸多案例都和商業行銷有關。例如滯銷的商品,為何突然造成爭相搶購?婚紗公司施了什麼魔法,新人為什麼總是乖乖就範?消費者在百貨公司週年慶為什麼會陷入瘋狂?

影響力:讓人乖乖聽話的說服術

Influence: The Psychology of Persuasion


也因為書中討論的心理學,探討了人們為何會受影響而順從他人的行為,所以箇中專家羅伯特.席爾迪尼(Robert B. Cialdini)能夠開創國際訓練及諮詢的研究機構,把影響力六大原則應用於商業世界。他任教於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服務過的知名企業包括:Google、微軟、可口可樂、IBM等等。

可是,如果把《影響力》這本書看成是商管的書,那就太大材小用了,雖然社會上不少大眾視賺錢為王道。是的,賺錢或許有時候是王道,可是事實上,錢不被白白地賺走,其實才是王道中的王道啊!因此,對於一般讀者而言,如何才能排除誘惑,做出明智的決策?以及怎麼樣才能避免受人影響任人擺佈?是更重要的問題。書中討論的各種行銷案例,正是讓我們消費者不得不防的行銷花招啊。

《影響力》中,對人類行為多麼容易讓人給擺布的討論,和之前兩篇文章〈蝦米!誰說人是理性的!?〉〈別當正常的傻瓜了吧!〉中要探討的主題一樣,其中各種實驗及觀察所揭示出的,一再顯示人類有多麼地不理性,甚至在面臨人生或經濟上的重大抉擇之時也如此。《影響力》的第一章,用雌火雞對雛鳥的「嘰嘰」聲「一按鍵就播放」的行為,來解釋人類用來指導消費的「刻版印象」能夠有多愚蠢。當然,能夠善用人類愚蠢行為的商人,荷包自然能夠莫名其妙地漲起來。

我們今天無疑是活在一個節儉已開始變得不再是美德,敗家消費享受來促進經濟成長才是社會推崇的年代了!對於像我們這樣的一般消費者,每天無時無刻面對一堆商業廣告轟炸,而且我們也必須認知到,誘使我們敗家的廣告行銷,是愈來愈高明了!

是的,消費敗家或許能夠讓經濟數字變得好看,可是我們會更快樂嗎?我想這個問題,在這裡可以從兩個角度來探討。一是,從行為經濟學的角度來看,物慾的消費,因為人類天生的適應性,事實上花再多錢在每天都接觸到的物質上,利用名車、名錶、高級家具等,享受到的快樂,持繼的時間都不長,而且還有時候還會因為比較上不如人,反而感到失落。當我滿意自己家裡的27吋LCD螢幕時,去朋友家看了42吋的LED電視,回來還好受嗎?當有42吋電視的朋友,看了另一位朋友家的56吋電視,他們回家會好受嗎?相反的,一次性精神經驗的享受,例如旅遊、電影、文學、音樂會、冒險活動、戲劇表演等得到的經驗,卻能夠在記憶中儲藏和發酵,而反而能夠長時間享受其中的樂趣。可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常常面對到的消費誘惑和刺激,卻一再誘使我們花愈來愈多錢在買這個、買那個上面,甚至有不少人連去旅遊都把主要的時間和金錢花在購物。可是買了愈多,結果反而愈來愈不快樂。這其中的原因,主要不外是我們常讓廣告行銷給誤導,以為我們需要的是我們其實不需要的。

第二點是,許多行銷廣告,事實上把產品的功效誇大了!或者利用權威的行象來創造假象,還有書上提到的,搬弄虛構的消費者經驗來諕弄大眾。把產品的功效誇大,雖然可惡,可是只要保持合理的懷疑,大部分消費者還不至於上當。就算上當了,只要能證實效果誇大,可以讓保護消費者權益的團體或公權力介入,或者直接訴諸司法。可是利用權威、偶像來為產品代言,而不直接以功效為訴求,可能更容易上當。無論如何,不理性的消費行為,當認知到產品的形象與功效有落差時,誰還爽得了啊?當然是買產品的公司啊XD

其實,如果說把《影響力》說成是行銷或者反行銷的書,還是不足以指出這本書更有趣之處!這本書還有趣之處,是它可以當作一本心理學科普書來讀!《影響力》提供了許多有趣的例子,來說明書中列舉的六大原理-互惠原理、承諾和一致原理、社會認同原理、喜好原理、權威原理、稀有性原理。這些原理也是行為經濟學和商業行銷學的重要依據,文末附的一則中國人寫的有趣文章,就充分地把書中的各項原理清楚地以實例表達。這六大原理,能夠讓我們更瞭解一些重要人類行為、社會事件或歷史事件背後發生的原因。也因為《影響力》裡的例子,不管是熟悉或未曾知悉的,都是有趣又切身的,所以我在閱讀時,從頭到尾不時要發出「SOGA」(原來如此)的感嘆!

《影響力》這本書,真的是一本很有趣、很有好,也很有能讓讀者有所大收獲的好書。

影響力


延伸閱讀:

The Sky of Gene - 別當正常的傻瓜了吧!?

The Sky of Gene - 蝦米!誰說人是理性的!?

The Sky of Gene - 教你59秒變A咖的怪咖心理學

The Sky of Gene - 超變態蘋果橘子經濟學(SuperFreakonomics)

The Sky of Gene - 相撲手經濟學?

The Sky of Gene - 經濟博物學家(the Economic Naturalist)


The Sky of Gene - 大杯星巴克比較划算!?

The Sky of Gene - 聰明反被聰明誤

The Sky of Gene - 向錢看


附文:

我在蘇州被和尚騙了, 那和尚一定熟讀《影響力》 by 馬牛

首先我得說明,我不是一個那麼容易上當的人。中國移動常常給我打電話說有什麼免費活動,我都是一概拒絕的。在街上遇到乞丐,我從來不給錢。有次遇到一個手段高明一點的:兩個穿著時髦的女生站在路 邊把我叫住了,當她們說第一句話的時候,我就走了。她們說的是“我們是從新疆來的…”。另外有一次,有一對中年夫婦也是叫住我,我停了下來,他們一開口說 “小兄弟,我們從山東…”,我就走開了。因為我立馬想起這兩人之前在其他地方也叫住我一次。(我求求你們了,要行騙也不要老在一個地方,怪眼熟的…)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次類似的經歷。我不是說我每一次都遇到的是騙子,我只是想說我是一個謹慎的、不愛貪小便宜的人。可是在08年,我被騙了,數目不太,但和尚的騙術讓我心服口服,沒法逃出來。在看完《影響力》之後,我為和尚找到了理論依據。

08 年10月,我和兩個同學從長沙去上海,後來就順道去蘇州玩。有一個景點是報國寺*(應該是吧),寺裏有一個許願堂(應該是叫這名字)。進 去之前,導遊跟我們講,這地方大家自願地進去,並且本著自願的原則捐錢。我一開始沒在意這話,抱著看看這裏面是什麼樣的心態就進去了。一進去,一個和尚就 叫大家保持肅靜和嚴肅,因為這是每天和尚誦經的地方。我本來因跟同學開幾個玩笑的,聽了這話就正經起來了。和尚開始給大家講下跪的正確方法什麼的,然後三 十幾個遊客就雙手合十地跪下了。和尚開始和大家講人生的大道理,在當時那個環境下,我聽著句句都像是佛祖直接給我講的,他媽太有道理了。這和尚還給大家都 撒了聖水之類的東西,說這東西能給大家帶來好運幸福。

(*注:應該是報恩寺)

然後,他又說了,今天,佛祖 要是覺得你們中的一些人與佛有緣,我會單獨留你們下來。要是特別有緣的,我們方丈會接見你們。(這不就是《影響力》裏說的“缺乏”嗎!這跟商場裏的限量限時有什麼區別!)我當時就激動了,心想不會選中我吧,我該不會是與佛有緣的那個人吧,要是我,我的一生一定會飛 黃騰達的。果不其然,我、我的兩同學,還有一個跟我們年紀差不多的男的被留了下來,另外有幾個中年人被帶去見方丈了。我當時特高興-老子跟佛有緣!這時, 和尚開始說話了:你們年輕,要努力開創自己的事業。但是在努力的同時,運氣也很重要,俗話說*¥#%…。然後,他送了我們每人一個方丈開過光的金符!(注 意注意,他開始送東西了!他使用了“互惠原則”!)並且他說,佛不求回報,只要我們在心願達成之後,朝著報國寺的方向燒上三柱香就行了。這個時候,我的所 有疑慮都打消了--看來這和尚是真心的,他不求回報!我當時就覺得,這人是我一生的導師!話講得太有道理了!給我們金符之後,他又講了幾分鐘,我心想我要 牢牢記住咱導師的每一句話,當時覺得對他特崇拜。

臨近要走的時候,他突然說,希望我們幾個給寺裏捐點 錢,20,30,50都可以,錢不在多,表示給對佛的敬意,寺裏的和尚都靠這個過活。(他 說20 30 50都可以,所以最低就20,我們就不能給個兩塊錢就打發了)更可氣的是,他說要是不捐的話,就要我們把金符留下。(我們從《影響力》裏知道,失去比得到 給心靈帶來的衝擊更大)這個時候,我的胃告訴我,我們上當了,這之前的一切都是為了從我們手中拿走錢。我當時就想走,可是這之前我已經喜歡上他了--他真 像是我的人生導師(“喜好”)。我拿了他的東西並且不想放下--我就有了負債感,想要償還以求得平衡(“互惠原則”)。我之前相信了他所有的話並認為他是 一個好人,我不想承認我之前錯了(“投入與一致”)。

這時我就問我旁邊的同學:“你給多少?”(天啊,請注意,我不是說“你給不給”!)。他說,20吧。然後我們(連接那個和我們年紀差不多的年輕人)都一起給了20。(《影響力》裏的“社會認同”!)

出門之後,我們就開始一路罵娘…

這 一次,我真正知道了什麼叫圈套,一環一環。你明知道自己中計了,卻(如書中所說)卡嗒,嗶~做出了被人影響了的決定!太可怕了。我一直在懊惱自己在這件事上為什麼沒有像自己以前想像中的那樣理智和清醒,直到看了《影響力》,我發現了“你為什麼會說‘是’”的力量。雖然無形,但這種力量大到足 以玩弄你於股掌之間。《影響力》訓練我們更加清楚地看待這世界上的種種花招。當然,這書也告訴一些人如何玩弄花招。

這個世界本來就是一場場博弈。

Blog原文鏈結,帶圖片~

http://manio.org/influence-i-was-treated-by-mock-72.html

隨便說一句,我不是出版社的人,我不是賣書的,我只是一個傻裏傻氣的Computer Science的學生。別說我是托。。。人家的書是寫得好嘛。


2011年3月7日 星期一

如何成為超凡的異數?

Malcolmgladwell


Malcolm Gladwell是個不可多得的天才作家,他能夠把一堆乍看之下不相干且不起眼的事件互相連結起來,帶來讀客一場精彩的知性冒險!他的好幾本書,如《引爆趨勢》The Tipping Point: How Little Things Can Make a Big Difference)、《決斷2秒間》Blink: The Power of Thinking Without Thinking)、《異數:超凡與平凡的界線在哪裡?》Outliers: The Story of Success)和《大開眼界:葛拉威爾的奇想》What the Dog Saw)都極為值得一看!
連結
outliers

outliner


在這裡,先談Malcolm Gladwell的《異數》,這是部探討「成功」的書。在《異數》中,Malcolm Gladwell列舉了和成功有關的許多有趣現象,《異數》的中心思想是,成功不是偶然的。天賦、家世、學歷、努力還不夠,之所以超群成為「異數」,還牽涉周遭的人和環境。並不是最聰明的人就保證成功,正確的決定或努力不懈,也不見得能保證;要成功,除了必須有把握「機會」的智慧、善用特有的「文化」遺澤;必要時,還得脫離部分的身分,擺脫傳統的束縛。

當然,《異數》可如其英文書名Outliers或其中文書名「異數」(或簡體中文版的「異類」),其指的「成功」,是從社會上普遍認為成功的人中,再挑出其「離群值」(outlier)!所以基本上,是萬中選一的。

《異數》強調要成為成功的「異數」,天賦、家世、學歷、努力、人脈、環境,缺一不可,是很有道理的。偉大的俄國文豪托爾斯泰(Лев 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 1828—1910)在其名著《安娜‧卡列尼娜》(Анна Каренина)就開宗明義地說道:「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則各有各的不幸。」(Счастливая семья всем таким же, несчастливая семья соответственно имеет разницу фактическ!)如果把這名句中的「幸福家庭」換成「成功」,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異數》第一章先列舉出幾個有趣的現象,例如英超聯賽(Premier League)大部分球員都在9月至11月出生。原因為何?是因為9月到11月的星座特別擅長足球嗎?其實,原因是因為英超球員注冊時間是9月。在同齡的球員中,9月份出生的人實際上比8月份出生的人幾乎大了一歲,對要求體能的足球運動而言,一歲的差距對他們的職業生涯有著不可低估的影響。加拿大曲棍球聯盟也有類似現像,出生在一年中前三個月的優秀選手特別多,因為其年齡分級,自一月開始。

這個所謂的「馬太效應」(The Matthew Effect)在學校教育環境中,可能表現得更為明顯,「馬太效應」出自新約聖經的〈馬太福音〉(Gospel of Matthew):「因為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這是來自一則寓言〔《馬太福音》第25章第14-30節(和合本)〕:

「天國又好比一個人要往外國去,就叫了僕人來,把他的家業交給他們,按著各人的才幹,給他們銀子,一個給了五千,一個給了二千,一個給了一千,就往外國去了。那領五千的,隨即拿去做買賣,另外賺了五千;那領二千的也照樣另賺了二千;但那領一千的去掘開地,把主人的銀子埋藏了。過了許久,那些僕人的主人來了,和他們算賬。那領五千銀子的又帶著那另外的五千來,說:『主啊,你交給我五千銀子,請看,我又賺了五千。』主人說:『好,你這又良善又忠心的僕人,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要把許多事派你管理,可以進來享受你主人的快樂。』那領二千的也來,說:『主啊,你交給我二千銀子,請看,我又賺了二千。』主人說:『好,你這又良善又忠心的僕人,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把許多事派你管理,可以進來享受你主人的快樂。』那領一千的也來,說:『主啊,我知道你是忍心的人,沒有種的地方要收割,沒有散的地方要聚斂。我就害怕,去把你的一千銀子埋藏在地裡。請看,你的原銀子在這裡。』主人回答說:『你這又惡又懶的僕人,你既知道我沒有種的地方要收割,沒有散的地方要聚斂,就當把我的銀子放給兌換銀錢的人,到我來的時候,可以連本帶利收回。奪過他這一千來,給那有一萬的。因為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把這無用的僕人丟在外面黑暗裡,在那裡必要哀哭切齒了。」


在教育上,馬太效應讓比最年幼的同學大了快一歲因而在學校表現愈好的成熟孩子,可以獲得老師更多的關注,所以就贏在了起跑點;相反的,而實際年紀比較小者,可能會獲得更多的挫折感和壓力。

《異數》既然那麼強調後天條件的重要,當然也更要強調後天努力的重要!《異數》舉了莫札克(Mozart)和比爾蓋茲(Bill Gates)這兩位天才來說明一萬個小時的努力之重要。《異數》指出心理學研究發現,任何的複雜性認知工作,都要經過一萬個小時的不斷練習,才能成為頂尖高手。莫札克雖然是公認的曠世音樂奇才,可是《異數》以他作品成熟的時期來推斷,就連莫札克這曠世奇才也需要一萬小時的努力,才能讓作品達到一定的水準!而除比爾蓋茲的成功的年代來推測,他除了要累積一萬小時寫程式的努力,也因為他剛好出道在個人電腦革命的1975年!就這點而言,《異數》破除了天才的迷思!

《異數》還舉了兩個很有趣的對比例子來說明後天環境的重要,一個是原子彈之父歐本海默(J. Robert Oppenheimer,1904-1967),一個是在益智節目中所向披靡的失意天才藍根。前者在劍橋大學卡文迪許實驗室攻讀博士班的時候,差點下毒殺了導師;後者因為媽媽不知道可以申請助學貸款,而面臨繳不起學費的困境。但前者最後經過協商,校方決定包容歐本海默,暫時讓他休學;而藍根根本就是現實版的《心靈捕手》(Good Will Hunting),他後來則是走投無路,最後只能休學跑去當建築工人。兩者的差異在於,前者家世良好,所以歐本海默差點幹了傻事,還能夠經過據理力爭以及協調來處理;可是後者則從小是住在貧民窟長大,成天必須和酗酒的繼父打交道,他面對問題的方式是逃避。

除了成功,《異數》還用了一章來探討空難,雖然我搞不清楚這章和整本書的關係,不過那是很有趣的一章。《異數》分析了幾起著名空難,來說明空難其實有多難發生。就像成功的「異數」一樣,空難這樣的「異數」也得同時累積許多的因素才會發生,而瞭解這樣後天的因素,可是一些惡名昭彰的航空公司得以起死回生的原因。例如從前意外頻傳的大韓航空,就是因為韓國人對權威的習慣性屈服,而導致機件故障等事件無法有效即時向上呈報,而大韓航空在改用英語溝通後,才擺脫傳統的束縛,結束「航空界安全記錄最差的航空公司之一」的稱號。

最後要特別討論的是,《異數》還舉了一個極為有趣的理論,那就是稻米文化和數學能力的關係。稻米,基本上是一種在種植過程中,需要投入大量心力和勞力的糧食作物,不過種植稻米的好處是,付出和收獲常常是成正比的,不像種植小麥,常常需要看天吃飯。所以種植稻米的中國農村古諺,就比高緯度種植小麥的地區還正面,例如中國古諺既云:「一分耕耘,一分收獲」。Malcolm Gladwell指出,數學能力的培養,正需要學生不斷地努力做練習,所以稻米文化鼓勵人們努力用功的文化,能夠促進數學能力的培養。

Banaue_Rice_Terrace_Close_Up_(2)


2009年的國際學生評量計畫(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PISA)排名中,和稻米文化有關的國家和城市,在學生數學能力排名前十名的國家中,就佔了六個(上海、新加城、香港、韓國、台灣和日本)!這似乎印證了Malcolm Gladwell的理論。只不過,他並沒有解釋,為何同樣是稻米文化的越南、寮國、柬埔寨、泰國、菲律賓、馬來西亞、緬甸、印尼、印度和孟加拉,卻榜上無名?Malcolm Gladwell在書中也說到這純粹是個理論,如果要驗證這理論,可以比較以小麥為主食的北方和以稻米為主食的南方,學生數學程度有沒有這樣的差異。

800px-RiceYield


如果仔細看看學生數學能力特強的六個國家或城市,我們還可以看到,它們不僅是稻米文化,還是儒家文化圈的!而排名沒上榜的稻米文化國家,除了越南,都是非儒家文化圈的!我想,這絕對和儒家文化圈人們重視教育的程度絕對有關!

600px-East_Asian_Cultural_Sphere


這差異在馬來西亞尤其顯而易見。在馬來西亞,華人的數理程度明顯比馬來人好很多,原因並非華人特別聰明,而是因為華人非常重視子女的教育。華人就算在被打壓的情況下,都要拚命自力辦教育!而華人家長對小孩課業成績的重視也遠比其他族裔高,就算到了教育普及的美國,都還是非常明顯。從前我們在加州大學,就常常可以看到大學部班上有一半是黑頭髮黃皮膚的亞裔,讓美國人都自嘲UCLA其實是「University of Caucasians Lost Among Asians」,而UCI其實是「University of Chinese Immigrants」。而華裔耶魯大學法學教授蔡美兒(Amy Chua)的宣揚中國式管教方式的新書《虎媽的戰歌》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就把老美搞得翻天覆地!

Amy Chua

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


我想Malcolm Gladwell的理論並非沒有道理,看看稻米文化的國家對努力的態度,相較以小麥為主食的歐洲國家,我們對辛勤工作更是正面的肯定。雖然我認為稻米文化不能夠完全解釋學生數學能力的突出,不過卻能解釋為何台灣和日本成著長工作時間的文化!或者就是對辛勤工作的過度正面肯定,才是造成台日長工時,以致頻頻傳出過勞死的原因吧XD


相關網站:

gladwell dot com

虎媽戰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