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24日 星期四

只要有心,人人都可以獲得「不理性的力量」!

不理性的力量

The Upside of Irrationality


《不理性的力量:掌握工作、生活與愛情的行為經濟學》The Upside of Irrationality: The Unexpected Benefits of Defying Logic at Work and at Home)基本上可視作丹.艾瑞利(Dan Ariely)的《誰說人是理性的!:消費高手與行銷達人都要懂的行為經濟學》Predictably Irrational: The Hidden Force That Shape Our
Decisions)之續集。

在經過一連串有趣的人性實驗後,發現觀察到,人類做決策的過程,常常是很不理性的。更變態的是,不理性的行為,甚至還會有跡可循地重覆出現,所以還可說是可預測的不理性。在《誰說人是理性的!》中,丹‧艾瑞利深入淺出並且極為幽默地,為我們探討了人類有多不理性,但卻又是可以預測的不理性,到底是這麼一回事。《誰說人是理性的!》是少數能在我心中留下很大震撼的好書。

《誰說人是理性的!》中,丹.艾瑞利主要要探討,人們的不理性有許多時候,有多麼的愚昧,甚至在面對許多重大的人生或經濟決策上,還不理性地做出不利的抉擇。在《誰說人是理性的!》的續集《不理性的力量》中,丹.艾瑞利卻用另一個角度來探討人類的不理性,試圖研究我們究竟能夠反過來利用不理性來達到良善的目的嗎?同樣的,在《不理性的力量》中,丹.艾瑞利也例舉了不少他和學生同事進行的人性實驗,可是和《誰說人是理性的!》很不一樣的是,他在《不理性的力量》加入更多他個人的親身經歷及見解,份量之多甚至快成了半自傳的地步XD


水可覆舟,亦可載舟。世間許多事件,只要不發展到極端,就很難說有什麼好壞,而且甚至是雙面刃,端看我們用什麼角度來觀看,或許如何應用,不理性的行為也一樣,因此所謂的「不理性」,甚至還能夠被當作一種資源來使用。在《誰說人是理性的!》《別當正常的傻瓜: 教你如何明智做決策》中,前者告訴我們人有時候在決策時有多不理性,後者告訴我們要如何理性地做決策,可是《不理性的力量》卻告訴我們,有時候我們其實甚至可以利用不理性來達成一些好的目的,讓我們在職場與情場、公私生活之間,都能做出更好的決策!


《不理性的力量》分為兩部,第一部分探討工作中意想不到的非理性行為,第二部分則是個人生活中意想不到的非理性行為。由於《誰說人是理性的!》出版時,其實是發表在全球金融風暴之前,當時行為經濟學的理論還不為主流經濟學給接受,可是金融風暴爆發後,大伙才發現原來古典經濟學認定人們是理性的定論基礎,是大有問題的。丹.艾瑞利《誰說人是理性的!》增訂版中也針對該問題作了補充。

《不理性的力量》第一章中,丹.艾瑞利首先就要探討,那些闖禍的金融財團執行長等主管,平時拿的超高薪資及紅利是否有道理(估且不論厚頻無恥的他們在闖禍後,還從納稅人提供的紓困金中提領得心安理得的紅利)。結果他們一系列在各地進行的實驗反將了金融財團主管一軍,因為對於需要高度心力付出的工作,超高報高反而會讓表現大打折扣!因為領有超高薪資或紅利的主管,不再是「NOTHING TO LOSE」了,加上心猿意馬,反而會分心和添加壓力。儘管他有證據顯示高薪對工作的表現反而不利,不過丹.艾瑞利在書中也指出,幾乎沒有任何銀行家選擇相信。或許政府機關是時候該監管財團執行長等主管的超高薪資了!

接著他們在第二章中描述的實驗,他們將了古典經濟學一軍,因為他們的實驗發現,原來人們對於工作的期待,並不僅是經濟上的報酬而已,還包括了心理上的成就感,如果成就感被剝奪,繼續好好用心地工作的動力就大打折扣。關於這點,我就好奇了。人們從工作中期待的,並不僅是金錢還包括成就感,對耗費大量心力於入學術研究卻得不到大量金錢回報的經濟學教授們,不是一種常識嗎?而且人們甚至還厭惡不勞而獲!不僅人類,連動物也不愛不勞而獲,而寧可不理性地選擇自食其力。

從工作的成就感,他們在第三章討論到所謂的「IKEA效應」,就是我們會高估自己的工作成果,這一點在《誰說人是理性的!》就有討論到了。他們發現當我們親自參與某項產品的製作過程時,卻會產生自戀心態,甚至不理性地用更高的價格來購買自己設計或製作的東西,例如網路上流行的DIY T-Shirt。也因為高估自己的工作成果,所以在第四章他討論到為何「我的」想法一定比「你的」高明的「非我族類」症候群,這種敝帚自珍的心態不時阻礙了團隊合作的工作成績。

第五章「有仇必報」,丹.艾瑞利提供了他和車商交涉的經驗,指出我們對不公平的事會產生強烈的感覺,甚至願意花費不符成本效益的寶貴時間和精力來報仇。而他自個遇上了機車車商,後來就用了一個完全的復仇計畫:在頂尖的《哈佛商業評論》上,用虛擬但是目標明顯的個案研究,把車商給好好修理了一番!

到了《不理性的力量》的第二部分,丹.艾瑞利探討個人生活中意想不到的非理性行為。第五章是其中最有道理的一章。他指出從行為經濟學的角度來看,物慾的消費,因為人類天生的適應力,事實上花再多錢在每天都接觸到的物質上,利用名車、名錶、高級家具等,享受到的快樂,持繼的時間都不長,而且還有時候還會因為比較上不如人,反而感到失落。因為人的適應力,人們面對物質享受的誘惑,會容易感到厭倦,而導致永無止境的追求,以及求無止境的失望!可是精神相關的享受,如旅遊、音樂、文學或嗜好等,卻不容易厭倦,反而會隨著時間發酵,而愈來愈快樂。其實,除了《不理性的力量》,許多行為經濟學和心理學的好書就一再指出,物質享受和精神體驗相比,後者才真正地物超所值。但也因為適應力,人們對災禍的痛苦,也會隨著時間變淡。因為理解和善用適應力,真的能夠為我們巧妙地創造幸福。

我個人認為,第一部分寫得比第二部分好很多,因為以實驗果依據的第一部分,比個人經驗為主的第二部分有說服力得多。接著丹.艾瑞利以他自身為例子指出,醜男也會有春天的,因為他本身全身皮膚70%遭灼傷,住在燒燙傷病房達三年之久,結果滿身疤痕的他還是成功娶了老婆等等。這點的說服力實在是有限,雖然說女生不像男生,是愛看正妹的視覺動物,可是沒有實驗或統計根據的論述還是很虛啊。

接著他以他年輕有為卻把不到妹的同事來說明男人約會市場的失靈。是沒錯,因為工作忙碌或社交圈子變小,許多適婚年紀的有為好男女(像我這樣...),反而沒機會碰上和有機會好好瞭解彼此。只是,《不理性的力量》除了否定社交網站的成效,卻也沒有提出什麼有建設性的建議。

在第九章中,丹.艾瑞利解釋了為何人們會不理性地關注一隻溺水的小狗,卻放任北極熊餓死;或者捐錢給以小貓小狗謀福利的慈善機構,而坐視更嚴重的物種消失危極不理;或者關注智利被困在礦坑中69天的33名礦工的生死,卻無視整個智利礦工的工作安全。史達林曾說過:「一個人的死亡是個悲劇,但是一百萬人的死亡只是統計數字。因為人們總是眼不見為淨,而無法理性地以整體效益為考量來把資源用在刀口上。

雖然《不理性的力量》的書名很正面,不過丹.艾瑞利卻舉了他的親身慘痛經歷來說明不理性所造成的短暫情緒的長遠影響,所以我們不該在負面情緒下做決定。他當時因為排課的問題,居然當然學生的面幹譙MIT裡的大佬,後來當然後悔莫及。因此,理解和認知不理性的短暫情緒所造成的後果,才能讓我們避免一些人禍啊。

總而言之,《不理性的力量》《誰說人是理性的!》一樣,都是難得的好書。它們不僅能夠提供閱讀的樂趣,還有增長見識,更能夠讓我們用全新的角度,來看待自己以及周遭的事物!




延伸閱讀:

The Sky of Gene - 蝦米!誰說人是理性的!?

The Sky of Gene - 讓人乖乖聽話的影響力

The Sky of Gene - 教你59秒變A咖的怪咖心理學

The Sky of Gene - 別當正常的傻瓜了吧!?

The Sky of Gene - 超變態蘋果橘子經濟學(SuperFreakonomics)

The Sky of Gene - 相撲手經濟學?

The Sky of Gene - 經濟博物學家(the Economic Naturalist)


The Sky of Gene - 大杯星巴克比較划算!?

The Sky of Gene - 聰明反被聰明誤

The Sky of Gene - 向錢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