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19日 星期三

蟲蟲新視界




我曾幾乎遺忘,自己實際上是從事過昆蟲研究的。在碩士班中,我研究了蜜蜂的磁鐵礦化和磁場感應;而在博士班階段,則轉向研究果蠅的演化和發育。這兩種生物作為研究模型,非常特殊,以至於我時常忘記牠們實際上屬於昆蟲類,並非僅是實驗室裡的樣本或馴化生物而已。但牠們確實是昆蟲,這使得我經常與昆蟲系畢業的專家合作。我原本認為他們遇到任何昆蟲都能從容應對,直到我見到一位老師面對蟑螂時的驚慌失措。

《小蟲大哉問》一書的作者也坦承自己對蟑螂感到恐懼。他在台灣進行田野調查時,發現許多昆蟲學者對蟑螂避而遠之。作者曾在馬來西亞著名的燕窩產地——山打根的戈曼洞,遭遇到成千上萬以燕子糞便為食的蟑螂,這讓我感到如果是我自己,可能會因此產生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

我雖然出生於馬來西亞,但相較於作者,對於我們國家昆蟲的多樣性了解甚少。作者曾在馬來西亞進行過多次田野調查,在森林酒店旁的溪流中見證翠葉紅頸鳳蝶飲尿的奇觀,並在一個破敗的酒店倉庫中發現了三個巨大的蜂巢,隨即冒死進行了研究。

《小蟲大哉問》融合了生物學、生態學、文化歷史及人類學等多個學科,全面剖析了昆蟲及其與人類的互動關係。這本書展現了昆蟲在各種文化中的象徵意義及其對生態系統的重大影響。作者深入研究了多種昆蟲,如糞金龜、蝗蟲、蜜蜂、蠶等,探討了牠們在自然界及人類文明中的角色。書中還探討了昆蟲在農業、醫學、工業等領域的應用,展示了昆蟲學的實際價值。

《小蟲大哉問》首先深入探討昆蟲與人類文化之間的聯繫。書中透過對昆蟲的觀察,揭露了牠們在自然界的角色和對人類社會的影響。例如,聖甲蟲(屎殼郎糞金龜)在古埃及文化中象徵重生和太陽神,而蟬在中國文化中象徵君子與重生。作者還探討了昆蟲的獨特行為,例如飛蛾撲火,並把其與人類文化相結合進行深刻的哲學思考,展現了自然界與人類社會間的細膩且深刻的連接。

接著,作者探討了昆蟲,特別是像蝗蟲這樣的種類,對人類社會和文化的影響。從昆蟲的生態特徵出發,分析了牠們的生存策略,如蝗蟲的群居行為和食性。此外,他們還討論了人類社會對昆蟲的態度和相關文化習俗,從古代的象徵意義到當代的經濟價值。

《小蟲大哉問》還揭示了昆蟲在各領域中的多樣應用和價值。從傳統的昆蟲食品,如蠶和蜜蜂產品,到昆蟲在現代科技和醫學中的創新應用,這本書展現了昆蟲對人類社會的廣泛影響。此外,作者還著眼於昆蟲在文化和歷史中的地位,探討了牠們在古代傳說與現代科學中的角色。

昆蟲在自然界的模仿和適應策略啟發了人類科技和設計。例如,蜜蜂蜂巢的結構展示了空間和資源的高效利用;切葉蟻的組織和工作方式啟發了物流和農業技術;白蟻巢穴的通風和溫度調節系統為現代建築設計提供了靈感;在現代科學和技術的發展中,昆蟲展現了巨大的潛力和前景。蝴蝶翅膀的結構對太陽能電池板設計有所啟發,而蒼蠅的飛行能力和感官系統對小型飛行器的設計具有重要影響。

最後,作者強調了昆蟲在地球生態系統中的關鍵角色,並反思了人類是否真的是地球上最智慧的生物。他們指出昆蟲在演化史上的成功和其對自然環境的適應能力,並探討了昆蟲如何啟發人類在管理學、建築學、材料學等多個領域的學習。作者認為昆蟲是理解世界的重要鑰匙,能讓我們從新的角度看待地球。

《小蟲大哉問》結合了豐富的實例和故事,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增加了閱讀的趣味性和教育性。書中的語言簡潔明了,適合非專業讀者閱讀,不僅提供了關於昆蟲的豐富知識,還對昆蟲與人類社會的相互作用提出了深刻的見解,非常適合對自然科學和人文學科都感興趣的讀者。


本文為《小蟲大哉問》推薦序

閱讀全文...

2024年6月6日 星期四

跳脫人類感官,從動物的角度看世界










「莊周夢蝶」是一則出自中國古代哲學家莊子著名的寓言,描述他有天夢見自己變成一隻蝴蝶,自由自在地飛舞。夢裡的他無憂無慮,完全沉浸在化為蝴蝶的喜悅中。但是當他醒來後,卻開始質疑自己的真實身分:究竟他是一個夢見自己成為蝴蝶的人,還是一隻夢見自己變成人的蝴蝶呢?

身為一位生物學家,看到這個寓言時,我不由自主地想到:他在採蜜時,吸到的花蜜感覺到是甜的嗎?當莊周在夢中化身為蝴蝶時,他所看到的世界,是透過蝴蝶的複眼嗎?如果他看到的世界,和原本看到的並無二致,那他怎麼會質疑自己的真實身分是否為蝴蝶,而莊周這個人不過是蝴蝶在夢中化身的呢?

我們永遠無法體會其他動物是怎麼感知這個世界的,包括夢到化身為蝴蝶的莊周也是。每種動物都被限制在其獨有的「感官泡泡」之內,只能感知到廣闊世界的極小部份,這個感官範圍稱為「環境界」(umwelt),由德國動物學家魏克斯庫爾(Jakob Johann von Uexküll, 1864~1944)提出。根據魏克斯庫爾的說法,如果蝴蝶做夢化身為莊周,那夢裡「莊周」看到的世界,相信也會是透過複眼看到的樣子。

比人類更靈敏的動物感官

繼佳評如潮的《我擁群像:栽進體內的微米宇宙,看生物如何與看不見的微生物互相算計、威脅、合作、保護,塑造大自然的全貌》I Contain Multitudes: The Microbes Within Us and a Grander View of Life)後(請參見〈我包羅萬象〉),科學記者楊(Ed Yong)在《五感之外的世界:認識動物神奇的感知系統,探見人類感官無法觸及的大自然》An Immense World: How Animal Senses Reveal the Hidden Realms Around Us)中,深入探討動物如何透過其獨特的感官,體驗身處的自然世界,並展露出這些與人類截然不同的豐富性和多樣性感受,挑戰我們過去對於自認熟知的「現實世界」的理解。同時也藉由呈現不同物種的感知,來鼓勵讀者跳脫人類感官的局限。雖然忠實複製動物的體驗在人體上,短期內應該是不可能會實現,但我們仍能嘗試用想像力從動物的視角來觀察世界。

楊拜訪了許多動物學家的實驗室,這些學者因長期專注於研究某些不為人知的動物感官體驗而略顯孤僻,研究也鮮為人知。可是聚沙成塔後,將這些大量的動物學研究集合起來,卻是一場令人目不暇給的旅程。楊在這本書中一一詳述,其中更有許多讓我們大開眼界的例子。

首先,動物也和人類一樣有傳統五感的感官體驗,能看到、聽到、嗅聞到、品嚐到。但是牠們的能力優於我們,例如:蝙蝠和某些海洋哺乳動物(如鯨豚)使用超聲波進行回音定位,得以在黑暗中導航和捕獵;一些蛇類能夠感測紅外線輻射,這讓牠們得以在黑暗中定位獵物,伺機而動;還有一些動物,如狗和昆蟲,具有高度發達的嗅覺,能夠偵測和追蹤微量的化學物質;某些昆蟲和鳥類能夠看到偏振光,因為這對於牠們遷徙的導航和尋找食物非常重要。

還有其他超越我們的感官系統,例如某些海洋動物,像是鯊魚,能夠感知到微弱的電場變化。這種能力幫助牠們在深海中導航和狩獵;海龜和某些鳥類能夠感知到地球的磁場,這對牠們進行長距離的遷徙至關重要;有些魚類例如海牛,具有非常敏感的壓力和振動感應,能偵測到水中的微小變化。甚至,連尚未孵化的蝌蚪都能感受到外界的振動,當牠們察覺到將被蛇當成食物時,牠們會以極快的速度孵化以逃離蛇口。以上這些例子顯示出生物感官世界驚人的多樣和複雜。

以「牠」者出發,理解動物的敏感脆弱

本書也挑戰了以人類感受為中心的觀點,作者透過展示動物感官的豐富多樣——許多動物能夠感知人類無法察覺的訊號和刺激,如超聲波、紅外線、電場和磁場,凸顯人類在感知自然界的廣度和深度上的局限。這表示,如果多彩多姿的動物感官世界遠超出我們日常生活的感知,那我們人類所有的感官經驗,在整個「真實的」自然界中只是一小部份。

然而,我們卻常常以人類的感覺為基礎,卻忽略了動物是如何理解世界。例如許多飼主在遛狗時,漠視了狗用嗅覺探索世界的需求和樂趣,僅是急促的拖著牠們趕路。但透過這些動物感官研究,說明自然界存在著許多我們無法直接感知或理解的現象,不同動物以不同的方式體驗世界,這挑戰了我們常把人類的經驗視為普世標準。《五感之外的世界》提醒我們去思考和尊重生物的多樣性,並意識到每種動物都有其獨特的生態棲位和角色,鼓勵我們從更廣泛的視角來理解生態系統,不僅考慮物種之間實質上的互動,還包括牠們的感官世界,才能更理解生態平衡和生物間的依賴關係。

透過對動物感官能力的科學探索,作者也鼓勵我們進一步研究和了解生態系統的運作機制,可以更清楚地看到人類活動對生態系統的影響,包括光汙染、聲音污染和化學物質污染對動物感官的影響。了解動物感官世界的脆弱和奇妙,或許能促使我們思考如何更加負責任地與自然共存,強化保護生態的意識。

追求更深刻更廣闊的感知世界

值得一提的是,本書還涉及動物學、神經科學、生態學等多門學科,展現了跨學科研究的價值和魅力。透過探索動物的獨特感官體驗,展示自然界中我們未知或理解不足的方面。這種發現的樂趣和對未知的探索,是激發科學興趣的強大動力,令許多動物學家廢寢忘食。楊完美平衡科學的嚴謹和個人的激情,以引人入勝的敘述方式,把科學事實和發現,融入生動的故事中,讓我們在享受閱讀的同時,也能學習到新的動物學知識,甚至激起對生命科學研究的興趣。

《五感之外的世界》的主旨,是探索非人類的感官世界,但對於深入理解人類的感官,以及這些感官如何塑造我們每個人獨特的世界觀則較少討論,我另外推薦兩本主要探討人類感官能力的《超級感官:人類的32種感覺和運用技巧》Super Senses: The Science of Your 32 Senses and How to Use Them)和《跨感官心理學:解鎖行為背後的知覺密碼,改變他人、提升表現的生活處方箋》Sense: Unlock Your Senses and Improve Your Life)剛好可以遞補這些資訊的空白(請參見〈人類的32種超級感官〉〈解鎖跨感官心理學的生活處方箋〉)。

也許是關於感官的科學研究成果在近年大爆發,另外有不少書籍探討聽覺、嗅覺、味覺,是如何在動物的生活和演化中扮演關鍵角色,也非常值得一讀。例如《傾聽地球之聲:生物學家帶你聽見生命的創意與斷裂,重拾人與萬物的連結》Sounds Wild and Broken: Sonic Marvels, Evolution's Creativity, and the Crisis Of Sensory Extinction)、《你聞到了嗎?:從人類、動植物到機器,看嗅覺與氣味如何影響生物的愛恨、生死與演化》Smelling to Survive:The Amazing World of Our Sense of Smell)和《舌尖上的演化:追求美味如何推動人類演化、演化又如何塑造飲食文明?》Delicious: The Evolution of Flavor and How it Made us Human),這幾本書都能讓我們用全新的方式來感知這個世界的繽紛多彩(請參見〈地球之聲的過去、現在與未來〉〈來當個「嗅」外慧中的「嗅」才!〉〈別有風味的科學〉)。


【欲閱讀全文或更豐富內容,請參閱〈科學人知識庫〉2023年第262期11月號】

閱讀全文...

2024年6月4日 星期二

八九.六四.卅五






自1989年天安門事件發生以來,中國政府對這一歷史慘劇的態度一直備受國內外輿論的譴責。如今,在習近平領導下,這種態度不僅未見改變,反而在某些方面變本加厲。同時,中共政府的強硬政策和高度集中的權力結構也對中國經濟造成了深遠的負面影響,其內政和外交政策進一步加劇了國內經濟的不振,同時在國際舞台上展現出不公不義的一面。

中共政府對「八九六四」事件的態度,延續了前任政府的做法,對事件真相進行全面掩蓋和篡改。政府對媒體和互聯網進行嚴格控制,禁止公開討論和紀念這一事件。學校教材中對事件隻字不提,年輕一代對此事一無所知。這種對歷史的篡改和掩蓋,不僅是對當年遇難者的侮辱,更是對整個國家的欺騙。歷史應當真實地呈現給人民,讓他們從中吸取教訓,推動社會進步。

在習近平治下,中國政府對異見人士的打壓達到了新的高度。參與過天安門事件的活動家和支持者,以及其他要求政治改革和人權的異見人士,遭受了更嚴重的迫害。許多人被捕入獄,或被迫流亡海外。這種對異見的零容忍政策,剝奪了公民的基本權利,壓制了社會的多元聲音,使得政府的錯誤無法得到糾正。

中共政府加強了對公民權利的控制。言論自由、新聞自由和集會自由受到嚴重限制。政府利用先進的科技手段,如大數據和人臉識別技術,對公民進行全面監控。這種對公民權利的剝奪,讓中國人民生活在恐懼和壓抑中,無法自由表達自己的意見和追求自己的權利。

中共政府的高壓政治環境,不僅壓制了社會的多元聲音,也抑制了經濟的創新和活力。企業家和投資者在這種環境中感到不安,擔心自己的財產和人身安全,導致投資意願減弱,創新活動減少。經濟的可持續增長需要一個自由和開放的環境,而不是一個充滿恐懼和壓制的社會。


中共政府通過修憲取消了國家主席任期限制,進一步集中權力於個人手中。這種高度集權的政策,導致政策制定過程缺乏透明和科學性,容易出現重大決策失誤。例如,中國政府在應對新冠疫情和房地產市場調控方面的政策頻繁變動,給企業和市場帶來了極大的不確定性和風險,影響了經濟的穩定發展。

中共政府通過修憲取消了國家主席任期限制,進一步集中權力於個人手中。這種高度集權的政策,導致政策制定過程缺乏透明和科學性,容易出現重大決策失誤。例如,中國政府在應對新冠疫情和房地產市場調控方面的政策頻繁變動,給企業和市場帶來了極大的不確定性和風險,影響了經濟的穩定發展。

中共政府的強硬外交政策,也對中國經濟造成了負面影響。與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的貿易戰和科技戰,增加了中國企業的經營成本和風險,減少了外商投資。國際社會對中國人權問題的持續關注和譴責,也影響了中國的國際形象和經濟合作。

中國政府在新疆和西藏等地區對少數民族和宗教的壓迫政策,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強烈譴責。特別是對維吾爾族穆斯林的大規模監禁和強制同化政策,被國際人權組織譴責為種族滅絕和反人類罪。這些政策不僅違反了基本人權,也給中國的國際形象帶來了極大的損害。

中共政府推行的「一帶一路」倡議,雖然旨在加強中國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但也引發了許多問題。許多參與國家因為債務問題陷入困境,對中國的意圖產生懷疑和不滿。此外,這一倡議中存在的透明度問題和環境破壞,也引起了國際社會的批評。

自香港回歸中國以來,「一國兩制」的原則應該保障香港的高度自治和法治。然而,自習近平上台以來,中國政府對香港的干預日益加劇,導致這座國際金融中心的社會和經濟遭受了重創。以下將詳細探討中共政府如何摧毀香港的社會和經濟。

自2014年「雨傘運動」以來,香港市民不斷要求真普選和更多的政治自由。然而,中國政府和香港特區政府對這些要求一再拒絕,並逐步加強對政治異見的打壓。

首先,2020年6月30日,中國全國人大通過並實施《香港國家安全法》。這部法律的範圍廣泛,定義模糊,對「分裂國家」、「顛覆國家政權」、「恐怖活動」和「勾結外國勢力」等行為進行嚴厲打擊。實施後,許多民主派人士被捕,反對派組織被迫解散,言論自由和集會自由被嚴重壓制。

其次,《國安法》實施後,新聞自由受到嚴重打擊。獨立媒體《蘋果日報》在2021年被迫停刊,其創辦人黎智英和多名高層被捕。此外,其他媒體也面臨自我審查和政府壓力,記者和媒體工作者的工作環境變得愈發艱難;此外,中國政府不斷干預香港的司法系統,對法官施壓,要求他們按照政治指示辦案。這導致了司法獨立的侵蝕,使得公民無法獲得公正的審判。

中國政府對香港的教育系統進行了大規模的改造,強調愛國教育,淡化民主價值和公民權利的教育內容。這引起了教師、學生和家長的廣泛反感和擔憂,導致教育系統內部的信任度下降;同時,許多非政府組織(NGO)和社會運動組織被迫解散或停止活動。公民社會的活力被嚴重削弱,社會信任度和合作精神也隨之下降。

《國安法》的實施和政治環境的惡化導致許多外國企業對香港的信心大幅下降。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對香港實施了制裁措施,限制了對香港的經濟和金融合作。這使得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受到挑戰,資本外流和人才流失加劇;此外,政治不穩定和法律環境的不確定性使得許多外商對在香港投資持謹慎態度。一些企業選擇將亞太總部遷往新加坡等其他城市,減少在香港的投資和業務。

香港長期以來是亞洲的旅遊熱點,但政治動盪和疫情的影響使得旅遊業遭受重創。旅遊業的萎縮對香港經濟造成了重大打擊,許多相關行業如零售和服務業也因此受到影響;同時,香港的房地產市場受到政治環境和經濟前景的不確定性影響。儘管政府推出了一些政策以穩定市場,但高房價和房屋短缺問題仍然存在,影響了市民的生活質量和經濟活力。

政治環境的不確定性和對言論自由的打壓,使得創業者和年輕人對未來感到悲觀。許多原本在香港發展的初創企業選擇將業務轉移到更自由和穩定的地區。優秀人才的流失對香港的創新和經濟發展造成了重大影響。許多年輕人選擇離開香港,前往其他國家尋求更好的生活和工作機會。

中共政府對香港社會和經濟的摧毀是多方面的,從政治自由的剝奪到經濟活力的削弱,無不對這座曾經繁榮和自由的城市造成深遠的負面影響。這些政策和行為不僅違背了「一國兩制」的承諾,也損害了香港市民的基本權利和利益。國際社會應該繼續關注和譴責中國政府在香港的行為,支持香港市民的合法權益和民主訴求,並共同努力,尋求解決之道,恢復香港的社會和經濟活力。

中共政府對「八九六四」事件的態度,延續並強化了對歷史真相的掩蓋和對異見人士的打壓,進一步剝奪了公民的基本權利。這種高壓政治環境,不僅損害了中國社會的自由和公正,也對經濟造成了深遠的負面影響。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需要一個自由、開放和透明的環境,需要尊重歷史真相和公民權利。中共政府應該正視歷史,承認錯誤,還原真相,釋放異見人士,恢復公民權利。只有這樣,中國才能真正走向強大和進步,才能在國際社會中贏得尊重和信任!

閱讀全文...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