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19日 星期三

蟲蟲新視界




我曾幾乎遺忘,自己實際上是從事過昆蟲研究的。在碩士班中,我研究了蜜蜂的磁鐵礦化和磁場感應;而在博士班階段,則轉向研究果蠅的演化和發育。這兩種生物作為研究模型,非常特殊,以至於我時常忘記牠們實際上屬於昆蟲類,並非僅是實驗室裡的樣本或馴化生物而已。但牠們確實是昆蟲,這使得我經常與昆蟲系畢業的專家合作。我原本認為他們遇到任何昆蟲都能從容應對,直到我見到一位老師面對蟑螂時的驚慌失措。

《小蟲大哉問》一書的作者也坦承自己對蟑螂感到恐懼。他在台灣進行田野調查時,發現許多昆蟲學者對蟑螂避而遠之。作者曾在馬來西亞著名的燕窩產地——山打根的戈曼洞,遭遇到成千上萬以燕子糞便為食的蟑螂,這讓我感到如果是我自己,可能會因此產生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

我雖然出生於馬來西亞,但相較於作者,對於我們國家昆蟲的多樣性了解甚少。作者曾在馬來西亞進行過多次田野調查,在森林酒店旁的溪流中見證翠葉紅頸鳳蝶飲尿的奇觀,並在一個破敗的酒店倉庫中發現了三個巨大的蜂巢,隨即冒死進行了研究。

《小蟲大哉問》融合了生物學、生態學、文化歷史及人類學等多個學科,全面剖析了昆蟲及其與人類的互動關係。這本書展現了昆蟲在各種文化中的象徵意義及其對生態系統的重大影響。作者深入研究了多種昆蟲,如糞金龜、蝗蟲、蜜蜂、蠶等,探討了牠們在自然界及人類文明中的角色。書中還探討了昆蟲在農業、醫學、工業等領域的應用,展示了昆蟲學的實際價值。

《小蟲大哉問》首先深入探討昆蟲與人類文化之間的聯繫。書中透過對昆蟲的觀察,揭露了牠們在自然界的角色和對人類社會的影響。例如,聖甲蟲(屎殼郎糞金龜)在古埃及文化中象徵重生和太陽神,而蟬在中國文化中象徵君子與重生。作者還探討了昆蟲的獨特行為,例如飛蛾撲火,並把其與人類文化相結合進行深刻的哲學思考,展現了自然界與人類社會間的細膩且深刻的連接。

接著,作者探討了昆蟲,特別是像蝗蟲這樣的種類,對人類社會和文化的影響。從昆蟲的生態特徵出發,分析了牠們的生存策略,如蝗蟲的群居行為和食性。此外,他們還討論了人類社會對昆蟲的態度和相關文化習俗,從古代的象徵意義到當代的經濟價值。

《小蟲大哉問》還揭示了昆蟲在各領域中的多樣應用和價值。從傳統的昆蟲食品,如蠶和蜜蜂產品,到昆蟲在現代科技和醫學中的創新應用,這本書展現了昆蟲對人類社會的廣泛影響。此外,作者還著眼於昆蟲在文化和歷史中的地位,探討了牠們在古代傳說與現代科學中的角色。

昆蟲在自然界的模仿和適應策略啟發了人類科技和設計。例如,蜜蜂蜂巢的結構展示了空間和資源的高效利用;切葉蟻的組織和工作方式啟發了物流和農業技術;白蟻巢穴的通風和溫度調節系統為現代建築設計提供了靈感;在現代科學和技術的發展中,昆蟲展現了巨大的潛力和前景。蝴蝶翅膀的結構對太陽能電池板設計有所啟發,而蒼蠅的飛行能力和感官系統對小型飛行器的設計具有重要影響。

最後,作者強調了昆蟲在地球生態系統中的關鍵角色,並反思了人類是否真的是地球上最智慧的生物。他們指出昆蟲在演化史上的成功和其對自然環境的適應能力,並探討了昆蟲如何啟發人類在管理學、建築學、材料學等多個領域的學習。作者認為昆蟲是理解世界的重要鑰匙,能讓我們從新的角度看待地球。

《小蟲大哉問》結合了豐富的實例和故事,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增加了閱讀的趣味性和教育性。書中的語言簡潔明了,適合非專業讀者閱讀,不僅提供了關於昆蟲的豐富知識,還對昆蟲與人類社會的相互作用提出了深刻的見解,非常適合對自然科學和人文學科都感興趣的讀者。


本文為《小蟲大哉問》推薦序

沒有留言: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