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4日 星期四

尷尬又失控的噁心科學






不瞞大家說,前陣子我壓力很大的時候,會到YT去看一些人家擠那種特大粉刺的影片來抒壓一下。可能被萬惡的Meta刺探到這個隱私吧,一直到現在,臉書天天推送一款醫院角色扮演的手機遊戲給我,廣告影片是各種清理各種粉刺、膿瘡、蛀牙、寄生蟲、感染傷口等等的內容⋯⋯老實說,我看了也覺得超抒壓,可是有時老婆不小心看到會大驚失色⋯⋯為了維繫我們的婚姻,我都要趁她不在身邊的時候偷看⋯⋯

其實,我自己也搞不清楚,這些噁心的事情怎麼會做成手機遊戲,還有阿宅付費來玩。好吧,我自己不也常常偷看嗎?所以我也不曉得為啥會對那些清理各種粉刺、膿瘡、蛀牙、寄生蟲、感染傷口等等的醫療行為感到興趣盎然,要不是看到這本《有點噁的科學:尷尬又失控的生理現象》Rude Science: Everything You’ve Always Wanted to Know About the Science No One Ever Talks About),我大概會繼續隱瞞自己這方面的癖好吧?

這本《有點噁的科學》是搞怪科學作家史蒂芬.蓋茲(Stefan Gates)續《狗麻吉的科學》Dogology)、《貓主子的科學》Catology),還有《一顆屁的科學》Fartology)之後的大作(請參見〈貓奴完全手冊〉〈狗僕完全手冊〉),盡情地談論許多你我可能不會也不想在社交場合談論的噁心事物,例如汁液、黏液,以及酥脆的屑屑和令人作嘔的皮膚等等各種你我都可能經歷過的人體生理現象,他也不時透露出自己一些難以啟齒的癖好,嗯⋯⋯有夠噁的⋯⋯

《有點噁的科學》讓我憶起一段超尷尬的往事。大二升大三暑假,我遠赴北京清華大學當暑期生,趁老闆不注意偷溜出去玩了幾次後,開學前要回台灣面對現實。當時兩岸之間還沒有三通,於是我要先飛到澳門機場再轉機回台灣,結果快抵達澳門時遇到了颱風,只是風力還未到達禁止降落的限制,飛機就在空中搖搖晃晃了幾十分鐘吧。我當時感到天旋地轉,等到我發覺不大對勁時,四肢已不聽大腦使喚了,等到飛機一降落,就失去了意識。等到清醒過來時,飛機上只剩我一個乘客了,幾位機組人員都用驚訝的表情看著我⋯⋯

原來我吐了一大攤在身上,衣褲上盡是嘔吐物。把嘔吐物清理一番後,身上仍帶著濃濃的氣味。最令人尷尬的是,我還得搭機回台灣,可是換洗衣物全在託運行李中,當時晚上機場還有營業的商店賣的衣服,別說是窮大學生,我現在大概也買不起。於是,我只能厚顏無恥地上機時,把登機門前擺的報紙全都拿了一遍,舖在身上假裝超級關心時事,然後在聽著周圍的乘客抱怨為啥機內臭氣熏天時,也跟著他們一起東張西望,然後帶著擔憂萬一被發現會被圍毆的恐懼完成剩下的旅程⋯⋯

生病時把胃裡的汁液或食糜吐出來,有保護身體的作用,我們會覺得「嘔吐」這事噁心還算正常。對膿和血也差不多如此,我自己常受傷所以對身上出現的膿和血很無感,可是在現實生活中看到別人身上出現的血,我會有種毛骨悚然的感覺,這或許是我只能玩手機遊戲cosplay醫生而無法念醫學院的主因之一吧。可是許多平時就分泌的汁液,例如鼻涕、口水和汗水,有時候也令人感到不太舒服,尤其是唾液,當它出現在我們口中,沒人會感到不對勁,甚至少了它還會非常不適,可是它一旦離開了嘴巴,就沒人想要接觸到吧?

清理鼻屎、眼屎和耳垢也絕不能登大雅之堂,可是據說有些阿宅還嗜吃它們,作者自己是嗜吃痂,真是令人感到⋯⋯當然,《有點噁的科學》還是要一本正經地科普一下它們的成份和由來等等。像是耳垢,許多衛教文章和醫生都勸導大家千萬別自己清理,包括本書。可是我懷疑有多少阿宅遵守這規定,因為掏耳朵可是很抒壓的⋯⋯

除了身上各種黏糊糊的東西,在社交場合中,有些會發出聲響的舉動,也會讓人想找洞鑽吧?在公共交通上不小心打了噴嚏或咳嗽,尤其是在疫情期間,周圍乘客用恐懼、厭惡的表情相待,是不少朋友都有過的尷尬經驗吧?即使沒生病,我們身上不時也會出現打嗝、打噎或放屁等狀況,只是這些當然也不能登大雅之堂。我腸胃常出狀況胃脹氣,就有幾位朋友警告過我,再常常打嗝的話就注定要母胎單身。然而,《有點噁的科學》會一板正經地告訴我們,不放屁恐怕也不會活到需要擔心求偶的年紀就爆炸了。事實上,健康的飲食含有膳食纖維,可能會讓腸道內的微生物製造出更多氣體。我也是讀了這本書才知道原來女性的屁可能更易點燃。

我們的皮膚,是身上最大的器官,理論上應該好好保護我們,可是製造的麻煩卻不算少,尤其是長了痘痘、癤和癰等等的。擠痘痘和粉刺,對許多人來說是頗愉快的一件事,據說連看影片都很抒壓,至少我是如此。說不定這有演化上的意義吧,互相擠痘痘和粉刺搞不好是我們祖先的例行社交活動之一,就像山道猴子⋯⋯哦不⋯⋯猿猴會互相理毛一樣。

《有點噁的科學》接下來要談的令人尷尬的哩哩摳摳,可能都會讓人避之唯恐不及吧,甚至在用餐場合提到,輕則被白眼、重則絕交。那就是屎尿、 經血等等。我對這些人家想到就噁心的東西比較無感一些,因為我出國留學吃飯時常看《CSI》影集,看到栩栩如生爆漿的命案現場,再看看桌上的肉醬義大利麵,為了不浪費食物,還是勉強吃了下去,幾次以後也就習慣了;年紀比我小十一歲的小弟,小時候看到我去吃飯,他就故意去拉屎,一邊清理一邊繼續吃,是家常便飯,很多阿宅也是當了爸媽後,甭說聽到,就連屎尿在旁都能安心吃飯了吧?

《有點噁的科學》裡最讓我不解的是「蛋疼」,也就是睪丸被踢到。雖然教科書都說哺乳動物的睪丸在體外涼快有利精子的製造,不過許多哺乳動物和鳥類的睪丸也都在體內,牠們比少子化的人類社會更加會生幼崽,所以演化成藏在體內很難嗎?我高中參加球類運動常被擊中胯下痛不欲生,更甭提阿魯巴,對人類不演化成把睪丸藏在體內這件事,感到特別費解和困擾。

人類相較其他哺乳動物,毛髮特別少,但是《有點噁的科學》提醒我們,別忘了我們還是有不少頭髮、體毛、鼻毛與耳毛、腋毛、臉毛、眉毛與睫毛、陰毛等等。有些理論認為人類的毛髮較為稀疏許多,可能是為了擺脫寄生蟲。然而,我們身上還是可能寄生那些書中提到的細菌、寄生蟲、蠕形蟎蟲,還有陰毛蟹、體蝨與蝨子以及臭蟲,令人避之唯恐不及。

我們身上的體味、口臭有時候會令人感到十分尷尬,不過《有點噁的科學》卻告訴我們,體味可能也是擇偶時很重要的訊息,甚至排卵期女性的體味也更具吸引力。有些來自汗液的體味,還有口臭,其實都不是我們自己產生的,要拜身上的細菌所賜,體味過濃可能暗示衛生或健康狀況不太理想。

既然以上種種都令人尷尬到無地自容,如果發生在我們身上,很多人可能會害羞得臉紅吧?我們臉毛甚少的臉蛋,臉紅、哭泣、皺眉、微笑時都特別顯眼,彷彿我們的內心感受唯恐天下不知。這樣坦誠的狀況,就是維繫我們社交生活必備的吧?知人知面不知心,可是多少知道一點他人的意圖和狀態,還是讓人比較放心地交流。

《有點噁的科學》裡這些被視為「不體面」或「不合宜」但仍具科學價值的主題,通常在傳統的教育和公開談論中被忽略或淡化,但實際上,對這些「不雅」主題的科學研究可能會提供對人類生理、心理或社會行為的有趣見解,真的值得我們私下偷偷探索一番!


本文原刊登於閱讀最前線【GENE思書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