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8日 星期二

國民拚經濟指南








現在不管哪個政黨上台,泛藍的也好、泛綠的也好、泛白的也好、泛黃的也好,都要拚經濟,每個政客也都是拚經濟高手⋯⋯只可惜幾乎全都用嘴來拚。

在非選舉期間,政客攻擊政敵的方式,最常見的起手式也是「只會OOXX,就是不會拚經濟⋯⋯」。看著這些紛紛擾擾,我都被洗腦成「拚經濟」是政客唯一的功能了,沒有之一⋯⋯

我過去很好奇為何所有國家都拚經濟成長,甭說經濟衰退,就連經濟沒成長,或者成長得不夠迅猛,人民都能叫苦連天。經濟沒起色,在民主國家讓政黨連連輪替,在極權國家發生暴動,已非新聞。

然而,人類的文明過去幾千年都沒在計較經濟年年都要成長的啊。後來,我終於懂得這個道理了,原來我們現在所有政治、經濟、金融制度,都是在假定經濟年年都要明顯成長的情況下設計的,一旦經濟成長的引擎慢下來,就像一個在跑步機上跑步的人,如果沒跟上輸送帶的速度,就會仆街。如果經濟不成長,很多政治、經濟、金融制度會整個垮掉。屆時就是標準的「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

既然拚經濟真的這麼重要,那麼在這個時代還能沒有一些些經濟學知識嗎?我幾年前因為金融海嘯對經濟學有了興趣,買來幾本經濟學的書來看,也自學讀了教科書,還有在網路上閱讀國內外的部落格和媒體專欄等等,結果發現經濟學家真的超愛吵架,而且不少部落客只讀過幾本書,就視作聖經不再繼續學習了。一些寫經濟部落格的人,吵架的常見起手式,就是先稱對手程度太差,然後把自己想不相信的都當作不存在⋯⋯

要不然就是說什麼經濟學是最科學的學科,啥都能解釋,甚至還有更甚的說連生物現象都可以經濟學解釋,只差還沒聽到連物理現象也服從經濟學原理的。然後問人家為何經濟學家的預測不準?他們都說那是「那些」經濟學家程度太差⋯⋯然而,經濟學是不是科學,其實經濟學家自己都有爭議呀反方一定是程度太差⋯⋯

後來,我慢慢對經濟學的興趣就愈來愈冷,連架都不想吵了(面對先稱呼你程度太差,然後你不管你說啥,或者引那些教科書或經典,看不懂或不想承認的都能說沒這回事,架要怎麼吵?都你最行就是了吧),後來我還是讀些自然科學和人文史地的東西還比較實在。

然而,這本張夏準(Ha-Joon Chang)的《拚經濟:一本國民指南》Economics: The User’s Guide)還是引起了我的興趣。來自韓國的張夏準本來就是我很敬佩的經濟學家,我過去在一些書籍、文章和記錄片中就陸續有看到他的一起見解,但是卻未讀過他過去的著作,如《富國的糖衣:揭穿自由貿易的真相》Bad Samaritans: The Myth of Free Trade and the Secret History of Capitalism)、《資本主義沒告訴你的23件事》(23 Things They Don't Tell You About Capitalism)。他首爾國立大學畢業後赴英留學,1992年取得劍橋大學博士,現在是劍橋大學經濟系教授。






《拚經濟》這本書是台灣出版界異數的雅言文化出版的,創辦人顏擇雅寫的這兩篇文章很值得一讀:〈要成為經濟公民一點都不難──九月選書《拚經濟》〉〈導讀《拚經濟》/ 戳破「拚經濟應該交給專業」迷思〉,還有她的好書《最低的水果摘完之後》可視作《拚經濟》的姐妹作來讀(請參見〈低垂的果子摘完之後〉)。

張夏準不是單單把主流經濟學教科書中的東西簡化給一般讀者看而已,他也客觀批判了許多主流經濟學教科書中都有的盲點等等。這和眾多只是想把大學課堂的經濟學課生活化,或者把艱澀的經濟學理論科普化,是很不一樣的。另外,《拚經濟》是宏觀地談論整個經濟學本身,和聚焦一個領域的經普書也很不同。

儘管不是單單把經濟學說淺而已,張夏準的這本《拚經濟》,卻還是一本非常深入淺出的好書,完全沒有經濟學基礎的朋友讀起來也不吃力。張夏準主張,經濟學啊,「連科學都不是。所有理論都是特定時空背景的產物,沒有最正確,沒有最客觀,只有最符合產業環境需求,或最符合國民道德價值。因此,經濟學應該是一門政治思辨之學。」。經濟學不是自然科學,所以理論和數據全都是人為在特定學術背景和社會紛圍下弄出來了!

這點我非常同意,我當初讀了人類學家大衛.格雷伯(David Graeber)的《債的歷史:從文明的初始到全球負債時代》Debt: The First 5,000 Years),就發現原來人類的經濟活動是五花八門的,我們現在熟知的自由市場資本主義不過是近代的事(請參見〈債的歷史和演化〉);另外,讀了歷史學家哈拉瑞(Yuval Noah Harari)的《人類大歷史:從野獸到扮演上帝》Sapiens: A Brief History of Humankind),就會發現自由市場資本主義是建立在大家對虛構的政經制度的共同想象上的,也就是說政府和金錢都是我們現在才共同想象出來的(請參見〈虛構事物和集體想像建構出的人類大歷史〉)。因此,經濟學理論真的是特定時空背景的產物,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張夏準用一章交待了我們現在習以為常的自由市場資本主義過去五百年的發展史,並且例出各有優缺點的九大學派。他把這九大學派視作工具,而非像是想要一統江湖的武林門派。打個不算太恰當的比方,就像上醫院看醫生一樣,你不會不管什麼病,就只想看最熟悉的一科吧?對症下藥最重要,管他是哪一科醫師來診療。

醫師可以有其專科,可是病人不需要啊。死守一門一派的人,就像不管啥病就只想看一科的病人。當然,我們這見解,對固步自封的人來說,這不僅大逆不道,也是程度太⋯⋯既然經濟學非科學,對一般公民來說,實用最重要,能有效低副作用解決問題就好,管他啥學派啊?!

任何經濟政策,都會有受益的一方,以及受害的一方。是要講效率多一些?還是講公平多一些?是要讓自以為有能力的人賺到沒有上限?還是為可接受的貧窮設下限?只要資源是稀缺的,就是經濟學的事。資源的不同分配方式會造成什麼後果,是經濟學家研究的主題,可是資源該怎麼分配,卻是政治的議題,而政治是妥協的藝術。說穿了,選擇哪種方法都是價值觀的問題而已,而主流價值觀是會隨時空變化的。

我們平時從媒體中可以接觸到各種經濟數據,包括GDP、GNP、CPI、Gini Index、通貨膨脹等等,可是不管所有國家都使用這些數據,也沒有任何經濟學數據是完全客觀的,因為都涉及了人為的認定。不像自然科學,室溫是攝氏25度是人為設定的,可是物體溫度上升或下升一度兩度,可非用人為公式數出來的。《拚經濟》用GDP和GNP來說明經濟數據是怎麼算出來的。雖然GDP很好用,但是很多經濟活動都無法計入GDP裡頭,拚經濟真的不能只緊盯著GDP(請參見〈GDP的多情撿屎〉)。

貧富永遠都會有差距,因為人賺錢的能力一定有差別。很多民主國家政府也都頗重視貧富差距是否帶來社會動盪,只有黑板經濟學家才以為貧富差距即使擴大也可以完全不必理會,或者甚至說會把貧富差距當作問題,是因為程度太差⋯⋯然而,貧富差距太大確實會阻礙階級流動,縮短人均壽命,增加經濟的不確定性。張夏準主張,拉近貧富差距不只是為了社會公平,也是為了拚經濟。

我也認為,既然我們現在熟知的自由市場資本主義本質上建立及運行在人類近代共同的想象之下,那沒什麼理由我們不該服從人類對公平的追求和剝削的厭惡之天性來設計一個對全體人類幸福更大化的政經制度。別忘了,拚經濟只是工具,目的是讓全體人類可以享用更多稀缺的資源。千萬別拚到忘了目標而把工具當唯一不可動搖的目的了。很可悲的,這樣的本末倒置卻似乎成了常態。

政府在經濟活動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這是令人忽略的,尤其是右派崇信小政府,常洗腦民眾政府啥都不會、效率最差等等,讓人忘了政府提供的司法、國防、警政、消防、醫療、交通、通訊、教育等等等的服務,都是維持有品質的現代文明生活所必需的。所以問題不是政府太大或太小,而是政府該不該介入特定的事務,這是因案而異的,不是一竹竿打翻整艘船的。

政府有很多事可以不必管,然而對金融機構的放縱,過去已造成一次全球性危機,未來很有可能還會。金融業原是助人投資融資、分散風險,近三十年卻成為華爾街之狼的金錢遊戲,玩別人的錢圖利自己,風險全民承擔,真是人類史上最好棒棒的無本生意。可惜金融業對英美政府的影響力太過深厚,他們在各國政府中輸送高層去當高官已是公開的秘密了,改革之日恐怕是遙遙無期。

另外,張夏準也在《拚經濟》指出,一種學理適合別國,不見得適合你的國。適合你的國A領域,不見得適合B領域。這點我很想一再推薦另一本好書《成與敗: 亞洲國家的經濟運作之道》How Asia Works: Success and Failure in the World's Most Dynamic Region)(請參見〈東亞的成與敗〉)。

其實,很多所謂的發達國家,因為接收落後國家的學生來留學升造,可以把對他們有利的經濟思想推廣到落後國家,加上本來就有更大的話語權,這已非陰謀了,而是陽謀。經濟活動和地理、歷史、文化都有關聯,本來就非放諸四海皆準的。不過對信奉教條的人來說,我們這種想法又是因為程度太差⋯⋯

不管是否修過經濟學,這本《拚經濟》都能讓我們帶著批判思考的精神來檢視經濟學家或政客的言語,看看他們是否因為侷于門派之見或意圖牟取私利而倡導某一家一門一派的學說理論,或者因為太深入專精而眼界沒開闊到看到另外的可能性,這對國家社會的經濟未來是有助益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