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30日 星期一

一切都是誘因的問題嗎?






人心真的很難懂嗎?善意是舖往地獄的道路嗎?為何政府口口聲聲說是對全民極為有利的政策,卻成效不彰最後成為箭靶?為什麼慈善事業成了全民公敵?要把事情做對有那麼難嗎?

想要找對人、用對方法、做對事嗎?來讀讀這本《一切都是誘因的問題!:找對人、用對方法、做對事的關鍵思考》The Why Axis: Hidden Motives and the Undiscovered Economics of Everyday Life)吧!

《一切都是誘因的問題!》作者之一李斯特(John A. List)不是鋼琴王子(冷~),他是芝加哥大學經濟系系主任,被譽為未來的諾貝爾獎得主。他的學術生涯是學術界的傳奇,在《超爆蘋果橘子經濟學》SuperFreakonomics)中,史帝文.李維特(Steven D. Levitt)和史帝芬.杜伯納(Stephen J. Dubner)有非常好的奉承…哦不…介紹(請參見〈超變態蘋果橘子經濟學(SuperFreakonomics)〉)。

李維特就是李斯特的好麻吉,除了都姓李,同是芝大經濟系的同事。基本上,經濟學界是遇強則強的領域,不像理工可以靠努力死嗑來闖出名堂,所以菁英都集中在最頂尖的大學,不像理工學界排名落後的大學都至少都還有幾位優秀的教授。所以在經濟學界,博士班唸到排名不怎麼樣的大學,就很難往上爬,往下掉才是常態,例如頂尖大學的博士到一二三流大學任教。可是李斯特卻是特例中的特例!

李斯特生長於威斯康辛的藍領階層家庭,他大學唸威斯康辛大學史蒂芬斯角分校,老實說是所在中西部都不怎麼樣的學校;博士班唸的是懷俄明大學,這所大學唯一可稱道的是,她是美國高校之中海拔最高者(2195公尺);他應徵教職時,到處吃閉門羹,只能到名不見經傳的中佛羅里達大學任教,可是他卻一路從亞利桑那大學、馬里蘭大學一路爬到諾貝爾獎得主最多的芝加哥大學經濟系,還當上講座教授,甚至近年還接了系主任。

李斯特對人類行為感到非常有興趣,從棒球卡交易開啟他的經濟學現場實驗研究之路。誘因是人類行為最強的驅動力量,但如果沒有先搞清楚因果關係,誘因反而可能讓事情荒腔走板,脫序演出。相關不等於因果,要參透因果,是前世要有修行…哦不…要透過隨機實驗來驗證。他不斷在研究方法上推陳出新來探討行為的誘因,他們的現場實驗,正是行為經濟學的重大創新。

李斯特在現實世界中操作隨機的經濟學實驗,他在方法學上的突破,讓不曾想過可以在實際的經濟環境中,以真人為隨機實驗的對象經濟學家一盞明燈。他們有時深入街頭巷口,有時飛到地球的另一端翻山越嶺,為的是運用現場實驗,在真實世界裡尋找關於歧視、競爭、性別差異、慈善行為的真實答案,他們的研究不但是行為經濟學的重要里程碑,研究的結論對於個人選擇、家庭教育、企業策略乃至公共政策,更有重要寓意,因為不把人的誘因和行為搞清楚,公共政策的制定就像是在廟裡求籤。

誘因如何玩弄人們?如果喜歡讀行為經濟學的書,相信應該對這些例子不陌生:幼稚園園長祭出遲到罰款,希望能約束家長準時接小孩放學,結果家長遲到的情況不減反增,這是怎麼一回事?鄰居原本熱心環保,常主動做資源回收,但自從實施空瓶罐可以兌換現金後,鄰居反而變得意興闌珊,這是為什麼?童子軍年度募款活動開始了,今年增加了分組競賽獎勵辦法,募款愈多的組別,能按募款金額拿到一定比例的高額獎金,結果總募款金額竟不如往年,問題又是出在哪裡?

不想讓《超爆蘋果橘子經濟學》專美吧,李斯特和葛尼奇(Uri Gneezy)也下海來用《一切都是誘因的問題!》透露他們的一手研究成果,並且闡述研究過程中的心路歷程,來告訴大家,其實,一切都可能是誘因的問題。沒搞懂誘因之前,先別急著靠直覺做決策!他們要我們,先放下預設鏡片看世界來探究行為的表相與真相,探討什麼能使鬼推磨?誘因為何有效或失靈?

例如他們研究了歧視的經濟學,用分類廣告、迷宮和投球遊戲透露來研究男女為什麼同工不能同酬?他們飛到非洲和印度從母系社會中發掘女人不愛競爭的秘密,不是女人不愛談判價碼,是因為社會不鼓勵她們那麼做;除了性別歧視,他們發現殘障人士也會被歧視,可是根源可能不是惡意,而是荷包XD 因為殘障人士比較不便到處趴趴走比價。 拿到奧運銀牌或銅牌,哪個比較爽?當然是銀牌啦!呃,不對,有可能是銅牌哦!因為銀牌是與金牌失之交臂,可是銅牌卻是比啥牌都沒還好。於是《一切都是誘因的問題!》探討了用得失框架激勵學習,消弭成就落差。

李斯特接了案子研究教育成效,他找了贊助進行了一個大型的幼齡教育現場實驗計畫,試圖為貧窮創造平等的教育起跑線。除了教育,美國也面對一大堆社會問題,像是芝加哥,尤其是芝加哥大學附近的治安敗壞是舉世皆知,可是他們舉例指出善用資料庫,警方提高了辦案效率;美國肥胖問題也是舉世皆知,李斯特等人也努力利用誘因讓學童愛吃健康的食物。

台灣最大的慈善事業面臨有史以來最大的危機,李斯特的一項經典研究,就是探討人為何會慷慨解囊?做善事是因為菩薩心?還是虛榮心?他們討論了慈善事業如何突破傳統思維,例如讓人們能輕鬆說不,反而能增加捐款機會。無論是慈善事業,還是企業,已經不能再憑想像做決策,而是該善用實驗擬定策略,例如把酒價格訂高,反而刺激了銷售,這和直覺是相反的,所以台灣慣老闆為何只想到COST DOWN呢?

2015年3月26日 星期四

對酒當歌--你不可不知的酒的世界史






從前嗜酒如命時,即使知道喝酒傷肝,但不喝卻傷心啊XD

在美國留學時,還寫了一篇讓很多朋友Orz的〈其實我才是劈腿的超強者(21禁)〉,真是人不癡狂枉少年XD

近來愈來愈多研究顯示,適量飲酒(一天不超過一小杯烈酒、一杯釀造酒或一小罐啤酒)有益身心健康。人類會嗜酒,因為過去當我們祖先還是猿類的時候,酒精的存在也代表了食物的來源。過去單從發酵的果子攝取,並不容易讓人攝取過量酒精,所以我們可以開懷暢吃發酵的果子,可是這個嗜酒的偏好在現代社會卻會讓我們容易飲酒過量。但是,也有人提出飲酒有助人類放鬆而促進社交。過去歐洲因為衛生不良,最乾淨安全的飲料就是酒,讓歐洲人篩選出更強的酒精代謝酵素,而亞洲人喝茶要煮水,所以酒精代謝酵素就常常無用武之地。

人因為酒醉而發生的憾事,古今中外不絕於書。酒,本身不是罪過,罪過的是放縱和濫用的行為。現在雖然較少飲酒,不過偶爾小酌還是頗有樂趣,尤其是嘗嘗來自世界各地的美酒。可是,有些美酒不是想喝就喝得到的,而且世界上究竟有多少美酒有待我們去發掘呢?

來讀讀這本宮崎正勝的《你不可不知的酒的世界史》(知っておきたい「酒」の世界史)吧 :) 宮崎正勝專攻前現代的國際交流史、世界教育史 ,他的《你不可不知的日本飲食史》( 知っておきたい「食」の日本史)和《你不可不知的世界飲食史》( 知っておきたい「食」の世界史)也很值得一讀(請參見〈吃的樂趣-你不可不知的日本飲食史〉〈舌尖上的世界-你不可不知的世界飲食史〉)。

人類釀酒最早的考古記錄是距今9000年前,在中國河南省漯河市舞陽縣北舞渡鎮西南1.5公里的賈湖村有目前世界上發現最早釀造酒類的古人類遺址。考古化學家曾對在賈湖遺址採集到的部分陶片發現了一些殘留物,分析發現這些殘留物中含有一種酒類飲料的沉澱物,其化學成分與現代稻米、米酒、葡萄酒、蜂蠟、葡萄(或山楂)丹寧酸,以及一些古代和現代草藥所含的某些化學成分相同。




《你不可不知的酒的世界史》指出,在狩獵與採集時期,採用的是葡萄、椰子、蜂蜜等存在自然界且含糖量較高的素材,使其發酵產生「釀造酒」,所以最歷史最古老酒很有可能是蜂蜜酒。沿「海之路」蔓延的椰子酒,也有熱帶的浪漫情懷。

農耕時期所種植出的穀物,開始運用於發酵,因擁有大量釀酒的技術,也讓酒更為大眾化,因此四大文明擁有各自的酒,從最早農業起源的美索不達米亞流到歐洲都有啤酒只是啤酒後來不僅是麥芽發酵的,還加上讓口道更清爽且能防腐的啤酒花。啤酒應該是最多人飲用的酒,歐洲尤其是比利時和德國有喝不完的眾多啤酒,真是幸福。


我們東亞的穀物酒最有名的是「黃酒」,最典型的就是紹典酒,著名的「狀元紅」和「女兒紅」就是陳年紹興酒。作者是日本人,當然要介紹稻作與森林文化孕育而自成一格的日本酒,而我自己也是日本清酒的愛好者,每次去日本就要收集好酒;新世界也有釀造酒,是印加帝國的玉蜀黍酒吉查酒(Chicha)。

有趣的是,伊斯蘭教徒不喝酒,可是自蒸餾酒傳至東西方要拜大交流期間盛行於西元九世紀伊斯蘭圈的「蒸餾器」所賜。流傳發揚至東西方的「蒸餾器」,因而誕生中東亞力酒(Arrak)、燒酎、伏特加(Vadka,Водка)、威士忌(Whisky)、白蘭地(Brandy)等多種蒸餾酒。

我個人不太偏好烈酒,唯一的例外是成為高級酒的法國干邑白蘭地(Cognac),也就是俗稱的VSOP和XO。只是干邑白蘭地實在太高級,只能好好收藏,偶爾小酌;最多人喜愛的烈酒應該是威士忌吧?這我倒沒特別愛,會有興趣的也是泥煤味重的幾款;《你不可不知的酒的世界史》比較少討論中國的烈酒。雖然名聲不太好,不過真正頂級的中國白酒,例如芧台酒、酒鬼酒、五糧液、二鍋頭,還有台灣的金門高粱,其實都是很香醇的好酒。

大航海時代則隨著航海交流,讓香辛料、水果與酒文化產生密切的連結,促使「利口酒」(liqueur)更加多樣化。航海時代的最典型代表應該要算是當年砂糖革命與價廉的蘭姆酒(Rum),據說現在加勒比海還保留燒甘蔗製作蘭姆酒的傳統。因應航海最前線而誕生的高酒精葡萄酒,例如波特酒(Port),也是我的最愛,不僅風味迷人,也不像一般葡萄酒開了瓶就要當天喝完,可以放在冰箱天天小酌;有陣子我受法國電影和小說影響,去弄了幾瓶流行於南法的茴香酒(Anisette),很多朋友都難以接受,可是我卻甘之如飴。

工業革命後,西元十九世紀出現「連續蒸餾器」,開啟酒的大量生產,而後的商品化又加速大規模的生產製造。琴酒(Gin,杜松子酒)成了荷蘭和英國流行的烈酒,只是口味在荷英皆不太相同。英軍為了抵抗瘧疾還發明了琴通寧(Gin Tonic)的喝法,後來還成了時尚的雞尾雞。琴酒和乾苦艾酒(Absinthe)調成的乾馬丁尼酒(Dry Martini)有陣子也是我最愛的雞尾酒(Cocktail),週末下午或晚上喝上一杯,很能舒壓放鬆;除了酒和酒可以交會成雞尾雞,歐亞大陸大草原所孕育的馬乳酒傳到日本就慢慢演變成了「可爾必思」XD

如果要說最糟的喝酒經驗,就是喝了阿茲特克文明的偉大遺產龍舌蘭酒(Tequila)。過去台灣還有賣泡有蟲子的龍舌蘭酒,,對愛進補的台灣人如獲至寶。龍舌蘭酒節制地喝是還好,不過有一天不小心多喝了些龍舌蘭酒,第二天的宿醉是史上最嚴重,現在還沒有超越過,第二天頭痛、噁心、口渴、暈眩的感覺持續一整天,後來再也不敢再喝龍舌蘭酒。

除了酒本身,《你不可不知的酒的世界史》也介紹了酒的文化,例如為夜生活增添樂趣的「酒吧」之起源,還有酒世界的「產業革命」,以及美國曾有的禁酒令和全球化的社會與雞尾酒文化等等。

酒不醉人人自醉,人生得意須盡歡,不過「喝酒過量,有礙健康」,還是要「喝酒不開車」,還有「未滿18歲請勿喝酒」。

2015年3月25日 星期三

重返犯罪現場:中國古代




如果說《誰說仵作不科學:古代刑事鑑識實錄》是中國古代版的《CSI犯罪現代》(請參見〈CSI犯罪現場:中國古代〉),那這本《你也能當包青天:中國古代犯罪偵查實務與理論》就是中國古代版的福爾摩斯探案了吧?

和主要聚焦在法醫學並且取材自《洗冤集錄》、《棠陰比事》及《折獄龜鑑》的《誰說仵作不科學》不同的,《你也能當包青天》的題材主要來自廿四史等的正史,以及其他野史散文等史料,探討的範圍包括偵查人員的素質及偵查不公開的原則的犯罪偵查基本前提,以及現場調查、證據鑑識、偵查謀略、圍捕戰術、偵訊技巧和犯罪理論。

愛看推理小說或電影影集的朋友,對證人訪查、時間重建、空間重建、犯罪剖繪的現場調查當然不陌生,中國史書原來也有記載了過去的案例,《你也能當包青天》還指出,中國古代也有微物跡證、各種痕跡、文書鑑識等的證據鑑識,當然也少不了《誰說仵作不科學》已詳細介紹過的法醫鑑識;警匪片是香港電影過去的主流,最扣人心弦的劇情有線民、臥底、監聽、跟蹤等緊張刺激的情報蒐集,這些劇情居然在史書上也有記載哦。

正邪對立的交戰,用上欲擒故縱、將計就計、挑撥離間、打草驚蛇等的偵查謀略,也不是僅出現在警匪片中,而讓壞人落網的兵貴神速的速補、靜如處女的掩捕、以贓追賊的跡捕、引蛇出洞的誘捕,當然在史書上也沒缺席;過去我們似乎有不少印象,以為中國古代官員審案,先棍棒伺候了再說,或許這並非沒有道理,可是遇到好官時,望聞問切(看)、虛張聲勢(嚇)、溫情攻勢(勸)、曉以利害(講)、污點證人(拐)、李代桃僵(騙)等的常用偵訊技巧也會派上用場。

如果一味亡羊補牢,可能還是治標不治本,警政單位莫不希望能從犯罪防治下手,讓人不敢也不想犯罪,西方有各種犯罪學的理論,這些理論在中國史書上居然也能找到相對應的篇章,例如教化為先的社會控制理論、防微杜漸的補破窗理論、殺雞儆猴的嚇阻理論、下情上達的犯罪被害調查、連坐保正的情境預防理論、寓警於民的社區警政等等的犯罪防制。

《你也能當包青天》讀起來頗有中國章回小說加福爾摩斯探案的味道,其編著者鄒濬智是中央警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專任副教授、審訂者蕭銘慶是中央警察大學公共安全系專任助教授,他們從浩瀚的中國史料中耙梳出這些中國古代的犯罪偵查推理資料,很不容易!不過,從中我們或許也能看出,中國即使有些官吏有推理和調查的能力,卻不像法醫學那樣有完整系統化的專書出現,所以才會散見各種史料當中。

《你也能當包青天》書中列舉的的案例,或許也是因為難得,所以正史才會記載,所以看來中國幾千年歷史中,有推理調查能力的官吏,看來還只的只是少數而已。從《你也能當包青天》之中以現代犯罪調查原理作的補充來看,犯罪偵查其實是非常專業的。中國過去的科舉選的是聖賢書讀得好、文章寫得漂亮的文人,對治安治理大多不熟悉。

中國過去用道德原則治理國家,在以農立國、交通不便的小地方,鄰里街坊大多熟識,要幹壞事可能很快就會被捉包。可是當城市發展到到一定的大規模,或者鄉下人口成長到一定的數量,往往就難以治理,甚至土匪流寇橫行時,地方官府往往沒戲唱,到最後演變成了叛亂,就只能借助軍事力量。這樣的循環一直在中國古代的所有朝代重複上演,導致盛世後就是快速的大崩壞。

為何中國沒有發展出系統化、科學化的犯罪偵查和防制方法及理論,原因可能很多,或許是因為中國實在太地大物博了,地方官的審案往往靠自由心證,要不然屈打成招也能交待應付,而且資訊不發達、交通不便利的古代要吃案並非難事,導致沒有足夠的誘因把犯罪偵查系統化。加上官大學問大,對專業分工的重視不高,審案的官員往往沒有受過正式的現場調查、證據鑑識、偵查謀略、圍捕戰術、偵訊技巧和犯罪理論等等專業訓練就能上場。

我們不必因為讀了《你也能當包青天》就去阿Q地炫耀老祖宗有多厲害,因為史書上記載的這些明察秋毫的好官,畢竟可能還真的只是少數。中國古代的種種固然有其優異之處,但是現代建立的犯罪學理論和犯罪防制,確實還是比古代過去的良善許多。我們不僅要學習過去成功的經驗,更要吸取失敗的教訓。人心不古不見得就是壞事,沒有人想過到過去古代還會屈打成招的時代,也更不想回到一堆造成十室九空的亂世,我們該做的其實是發揚現代化的民主精神,建立一個科學辦案的法治社會!



本文原刊登於閱讀˙最前線【GENE思書軒】,並同步刊登於泛科學

2015年3月24日 星期二

豐富的早餐之書






老實說,我已經很久沒有好好作早餐了,現在一早不是吃麥片粥就是香蕉配雞蛋而已。從前在美國唸書時,真的很有美國時間,作過的早餐有烤飯糰、杯子蛋糕、班迪克蛋、還有西式蛋捲,不過現在往事只能回味了,也不會有朋友相信我會做這些早餐了T.T

其中最拿手的是西式蛋捲,混好牛奶、酸奶油等的蛋汁剛下鍋時,只要灑上一層、馬蘇里拉起司(Mozzarella)或切達起司(Cheddar cheese),隨便你閉著眼睛翻,蛋皮都不但破,而且融化的起司還能把內饀包得更紮實。內饀用美國超市就很方便買到的新鮮莎莎醬(Salsa)和一些菇類或培根,就是完美的早餐。

回台灣工作後,實在沒有美國時間和心情準備早餐,加上便利超商方便,就買麵包解決。有一次吃飯時遇到一位朋友,聊天時聊到早餐吃啥,她驚訝我居然吃麵包當早餐,因為她也有胃疾,說不能吃麵包因為容易胃酸過多而胃食道逆流,還會脹氣。我聽從她的勸告改吃其他東西,結果胃疾雖不至不藥而癒,但也改善很多。最近早餐不小心吃了一次麵包,結果又胃痛脹氣一整天,所以早餐吃啥對健康真的很重要!

作為一天中的第一餐,有句順口溜說要「早餐要吃得像皇帝、晚餐則吃得像乞丐」,不過總是要上了些年紀要注意身子,才會想要真的照作吧?早上第一餐吃什麼?各種文化都不一樣,個人選擇當然也有。很多馬來西亞人早上會吃辛辣的椰漿飯,那我的腸胃是肯定受不了的,即使我很嗜辣。 

 這本《早餐之書》The Breakfast Book)帶領讀者去認識早餐的起源與演變。作者安德魯.道比(Andrew Dalby)是旅居法國的英國語言學家、翻譯和歷史學家。他用大量的藝術畫作和文學作品讓讀者享用早餐之旅。關於早餐的歷史,作者當然是以西方人的觀點切入。早上起床要吃什麼,從古至今不盡相同。

大學時去澳洲旅行時,導遊是位移民澳洲的中國人,路上我們看到一些招牌叫「Bed and Breakfast」,導遊說那是西方人特懶惰,連吃早餐都要在床上吃,所以才叫「Bed and Breakfast」。那是我第一次去西方國家,還當真了,以為住「Bed and Breakfast」就是等人送早餐到床上吃,後來才知道那是民宿的意思Orz

除了西方的早餐,《早餐之書》也介紹了其他國家的早餐,還有早餐流行的飲料如茶、巧克力、咖啡等等的歷史,現在有些人已經很難想像一日之初沒有茶和咖啡要怎麼清醒呀。到其他城鄉或國家旅行,其中要品味也當然是當地的早餐,早餐甚至是一些旅遊達人選擇下榻之處的重要考量,還宅在家就叫好先看這本書或這篇文章吧:〈一日之計在於晨︰拍攝世界各國的傳統早餐〉

《早餐之書》最重要的不是談早餐有什麼,而是在文化中,早餐算是什麼?所以《早餐之書》談了早餐的其它豐富面向和早餐觀感,不過可能因為文化迴異,這部分實在不太好讀。《早餐之書》書末附了一些食譜供大家嘗試,來做看看一些平日不會想到的早餐,豐富在於晨的一日之計吧!



2015年3月16日 星期一

如果這樣,真的會怎樣?








小時候,誰沒有問過奇奇怪怪的問題呢?只是愈長愈大,就愈來愈懂得節制,節制到只要覺得問題有那麼一點點蠢蠢的,乾脆就不問了,彷彿世間煩惱還不夠多嗎?

可是,沒想到,其實大家心中對這個世界原來還是藏有許多不可告人的蠢問題,雖然說蠢問題其實不存在,只有蠢答案……還好現在網際網路發達,可以輕易混在鄉民中亂入,或者讓有心人士發掘蠢答案,因此還有人以此為業,然後趁機出了這本《如果這樣,會怎樣?:胡思亂想的搞怪趣問 正經認真的科學妙答》What If?: Serious Scientific Answers to Absurd Hypothetical Questions) 。

《如果這樣,會怎樣?》作者蘭德爾•門羅(Randall Munroe)曾在美國航太總署(NASA)朗格里研究中心謀得「打造機器人」的工作。2006年離開NASA,專職畫網路漫畫,曾獲科幻界最受矚目的年度獎項「雨果獎」(Hugo Award)三次提名。

蘭德爾•門羅是xkcd網站的創辦人,每週都有幾百萬人瀏覽xkcd.com網站,專程為了看蘭德爾‧門羅的網路漫畫。眾多粉絲也問了他好多奇奇怪怪的一大堆假設性問題:開車撞到減速坡仍安然存活的最快車速是多快?如果某人的DNA突然間消失了,那這個人還可以活多久?在紐約市橫衝直撞的雷克斯暴龍,一天要吃掉多少人才吃得飽?要從什麼樣的高度把牛排丟下來,才能讓牛排在著地時已經煮熟?果地球上所有人統統站在一起,愈靠近愈好,然後大家同時往上跳、同時落地,結果會怎樣?……

《如果這樣,會怎樣?》的書介說「蘭德爾‧門羅都以令人捧腹大笑、佩服不已的答案,為我們解釋一切。」,不過我真不知哪裡好笑了?美式幽默到了一個境界,是美國以外的人都無法理解的,到美國看到電視上的許多廣告,很清楚他們正努力製造一個笑點,可是一點也笑不出來的感覺還真的有夠冰冷。

不管這本《如果這樣,會怎樣?》好不好笑,蘭德爾‧門羅為解答網友的變態問題的求知求真精神,還真讓人佩服。即使許多人都對這世界許許多多現象有過千奇百怪的問題,但是因此決定唸科學的畢竟是少數,而又只有少數最終能以科學研究為業。


所以這本《如果這樣,會怎樣?》會用科學的方法告訴你,以接近光速投出的棒球,可能會夷平整個城區;一莫耳的鼴鼠,可能會使行星窒息於一層肉當中;電影《星際大戰》(Star Wars)裡的尤達大師(Yoda),可以用原力來幫電動Smart車充電等等等不需要懂太多科學,或者到科學實驗室就能輕鬆理解的趣事。

如果科學教科書從小學到高中都能這麼有趣,或者至少加入一些有趣而且大家熟知的事物,或許就不會有這麼多天資聰慧的學子放棄學習理科了。

無論如何,《如果這樣,會怎樣?》可以讓你知道,真的沒有蠢問題,因為真的要認真回答,可能還真的要做不少功課,據作者自己指出,他至少要進行電腦模擬、挖出已解密的軍事研究紀錄、請教核反應器的操作人員、用碼錶為「星際大戰」電影的場景計時、打電話問他媽媽,還用Google搜尋一些看起來很恐怖的動物……讀了《如果這樣,會怎樣?》,如果你曾問過這些問題,你會慶幸有這個一個變態阿宅大叔,鍥而不捨地宅在電腦前尋找問題的答案XD


書摘:

DNA 突然消失──《如果這樣,會怎樣?》

大家一起跳──《如果這樣,會怎樣?》

天上掉下牛排來──《如果這樣,會怎樣?》

靈魂伴侶此生唯一──《如果這樣,會怎樣?》

萬箭齊發遮天蔽日──《如果這樣,會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