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的另一個問法是,吳哥窟是什麼?吳哥窟有什麼了不起?
怪妹妹夫婦送了我一些明信片,基本上那些明信片中的景象,就是我在之前對吳哥的基本印象:
吳哥窟位於東南亞的柬埔寨(Cambodia,ព្រះរាជាណាចក្រកម្ពុជា)。而在吳哥古蹟中,吳哥窟僅是其中一座寺廟,當地據說大大小小總共有三百多座寺廟遺跡,有開放參觀的,就有72座。
吳哥窟(又稱吳哥寺或小吳哥;英語:Angkor Wat;法語:Angkor Vat;柬埔寨文:អង្គរវត្ត)位於柬埔寨西北部。其原始的名字是「Vrah Vishnulok」,意思為「毗濕奴的神殿」。吳哥(Angkor,អង្គរ)是高棉語「城市」的意思,從梵文Nagara而來。中國古籍稱為「桑香佛舍」。它是吳哥古跡中,保存得最完好的的廟宇,以建築宏偉與浮雕細緻聞名於世,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宗教廟宇。到過了吳哥窟,全歐洲的哥德式大教堂,全都被貶為小教堂了。
View Larger Map
(Map from 背包客棧自助旅行論壇 > 論壇首頁 > 東南亞 >柬埔寨)
(Map from 背包客棧自助旅行論壇 > 論壇首頁 > 東南亞 >柬埔寨)
(Picture from アンコール遺跡群フォトギャラリーPhoto Gallery of Angkor Ruins)
吳哥古蹟地勢圖:
(Picture from アンコール遺跡群フォトギャラリーPhoto Gallery of Angkor Ruins)
吳哥各古蹟大小比較:
(Picture from アンコール遺跡群フォトギャラリーPhoto Gallery of Angkor Ruins)
去年由澳洲、法國、美國和柬埔寨各國組成的國際研究小組,利用美國大空總署(NASA)提供的地面感應雷達,對地下古城進行掃描,發現在吳哥王朝頂盛時期,吳哥地區面積近三千平方公里,比原先預估的還大三倍,是工業革命前全球最大的城市[1]。當時吳哥擁有五十至一百萬人口,為供應足夠糧食以及調節旱季與雨季,吳哥地區建立了一套精密灌溉系統,以完善的水渠與眾多的儲水用人工湖來發展農業。不過古城可能幅員太廣泛,難以維持,加上密集農耕,中世紀天氣暖化,以及過度砍伐,導致它最終走下坡。這和Jared Diamond在Collapse: How Societies Choose to Fail or Succeed(中譯《大崩壞:人類社會的明天?》)這本書中所提出的理論差不多。
對古代吳哥唯一的詳細記載,是出自中國元代人周達觀,他於元成宗元貞元年(1295年)前往真臘(即吳哥),他出使真臘,據信是元朝試圖要向南擴張勢力,先派使節去探聽虛實。他返國後以遊記形式創作了《真臘風土記》。周達觀逗留於吳哥時為因陀羅跋摩三世 (Indravarman III) 在位的期間,文中記錄了當時吳哥的城池及生活,如城郭、宗教、司法、官僚、農業、奴隸、動植物、沐浴、衣著、器具、商業、貿易、柴米油鹽等等。
(Picture from PNAS 104, 1427 (2007))
古吳哥遺留下來的水池、道路、運河遺跡
13世紀中開始,吳哥王朝國力漸漸衰退。連年與暹羅的戰爭使得王室對公共工程建設越來越疏於照管,吳哥地區稻田的灌溉系統一旦沒有好好維護,生產食糧便不足以應付龐大的人口,經濟規模也隨之減小,導致人口外移。灌溉系統成就了當時的吳哥城,但也可能因為龐大的系統中部分灌溉渠道錯置,導至過度開發水資源,造成水源枯竭。
(Picture from PNAS 104, 1427 (2007))
國際研究小組最新繪製出的古吳哥考古地圖
1431年暹羅(即今泰國)佔領吳哥地區,更摧毀許多建築和灌溉設施。王室被迫搬離吳哥,整個地區除了做為佛教聖地之用的吳哥窟外,幾乎完全荒廢。大部分學者認為導致吳哥的荒廢最直接的原因就是與暹羅間連年爭戰。13世紀暹羅逐步侵犯吳哥地區,至1431年暹羅佔領吳哥後,大肆毀壞城市建設。灌溉系統遭破壞後,賴以為生的田地無法耕種,吳哥王室遂遷都離暹羅較遠的金邊。吳哥民眾部分遷移至暹羅首都,部分隨王室搬到金邊,棄守後的吳哥漸漸凋零。
(Picture from PNAS 104, 1427 (2007))
國際研究小組應用地面感應雷達繪製出當時吳哥城的勢力範圍
原學術論文:
1) Evans, D. et al. A comprehensive archaeological map of the world's largest preindustrial settlement complex at Angkor, Cambodia. PNAS 104, 1427-7-14282 (2007). 10.1073/pnas.0702525104.
YouTube上有關吳哥景點的影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