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6日 星期三

陪伴人生的一本書




大學時有幸修習彭明輝老師的通識課,那是一輩子受益最深的課。更幸運的是,過去幾年,幾位想要用寫作改變社會的朋友,和彭老師在台北或新竹定期有一個聚會,彭老師不僅分享他寫作的心得,還深入分析各種國家社會問題的根源,最重要的是分享了他做學問的方法,尤其是跨領域學習和研究的方法。我們有幸聽到許多從未聽過的觀點,彭老師總能從縝密的思辨和分析中說服人。不僅讓我們受益非常,這個做學問的過程本身就是種享受!

我們深感這些好方法和見解不能只有我們知道,所以一得知彭老師在百忙中完成了這本書,感到非常的振奮!彭老師用系統化的方法把他畢生功力展現給有心向學的研究生和社會人士。這是他從求學時到任教幾十年退休後,仍不斷學習前進的紀錄,彌足珍貴!

研究所階段,一般是人生中最後在校園裡學習的時光了,比起大學時期只要乖乖在課堂和圖書館中用功,就能當上好學生,研究所時期在實驗室或田野裡的歷練,造就的不僅是量變,也該是質變!也就是說,並非是把大學部學到的能力加強而已,而是該學習到新的能力!

到了研究所,大多數研究生,尤其是碩士生都愈來愈聚焦在一兩個小的學術問題上,希望畢業時能夠做出讓指導教授和口試委員讚賞的新東西。這當然很重要,但是別忘了獲得學習的能力,比具體做出了什麼還更重要,因為世界局勢和科技瞬息萬變,保有終身學習的能力才能更穩紮穩打地面對未來。《研究生完全求生手冊:方法、秘訣、潛規則》是一本一步步協助你學習的優異指南,讓你除了順利得到一紙文憑當作事業的敲門磚,還真正掌握探索新知的信心和力量。

在研究所裡,不管未來是要進入學術界或投身產業界,要學習的能力是多元的。如果能跟到一位好教授,就能從他身上學習到各種各樣的能力,除了沿續大學時就該學的溝通力、領導力和時間管理力等等,還有尋找問題、整理和閱讀文獻、批判性思考、論文寫作和報告等等的能力。本書非常清晰地整理好了如何從準備進研究所,一直到研究所畢業進入社會工作的過程中,能夠如何好好深入學習。

身為一位新進大學教師,這本書對我的幫助也很大,也讓我有很多新的啟發。《研究生完全求生手冊》協助我能夠更有效地指導研究生,一步一步穩紮穩打地培育他們成才。我會希望學生們都能好好用心閱讀,了解到他們應該學會的能力。這些方法和能力在研究室或課堂中,如果遇到好老師也能學習到一些,但是這本書還把脈絡交待得更清楚,更有助於我們深切領會,並印證從前學習到的。

《研究生完全求生手冊》更具特色的是,彭老師並非只是提出抽象的概念和一板一眼的方法,而是用很多具體的例子來說明,書中的例子都是切中台灣社會和產業各種問題的核心,在深懷象牙塔的理想的同時,還關懷社會,接了地氣。例如,書中提到的幾個經濟學問題,是彭老師長期關心的,他完整地呈現研究和分析的過程,這些方法不僅對自己所學領域裡的重要問題有幫助,更能夠讓有心進行跨領域研究的朋友提高許多效率,也免去了一些摸索過程的焦慮和試誤。

我就是從彭老師提出的文獻閱讀整理的心得,以及批判與創新的思維,得到很大的啟發。雖然我自己的研究僅能談得上是在自然科學領域裡跨領域合作,還未做到像彭老師那樣跨越工程、人文、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的研究。可是隔行如隔山,生命科學裡不同的領域要對話也有難度,況且我的一些研究要和物理學家合作,未來跨出自己舒適圈的機會只會愈益增加。而且在做科普寫作的過程,仍會不時面對自己待熟悉的領域要學習,需要在快速掌握該領域的知識要點的同時,不失精準地寫給大眾認識。書中提到的方法,無論是在學術上或寫作上,都讓我受益良多。

《研究生完全求生手冊》中談批判和創新就用了三章,並且在所有章節中都提及。「批判性思考」或者「創新」,是政府、企業或網紅朗朗上口的語言,因為它們真的很重要。然而什麼是「批判性思考」或者「創新」?對於這些抽象的概念,彭老師用實際方法來說明,讀到的時候有種腦洞大開的感覺,原來這些乍看之下高大上的概念,能夠用過去意想不到的具體方法來掌握!


遙想當年剛上研究所時的迷茫,如果當時就能有這本書該有多好。這本書也可以在大四時閱讀。如果能夠和同學組讀書會一起討論,不失是個互相激勵學習的好方式。不管你是大四要升研究所,或者已經在研究所就讀,甚至出了社會,剛讀這本書,可能有一些地方不見得第一次讀就能領會,但沒關係,這本書該放在你研究室的書桌最明顯的位子上,遇到問題時,就拿出來重新翻一翻,即使無法立馬解決問題,但至少能夠提供掌握解決問題的大方向和策略。我很確定會送實驗室所有研究生一人一本,並且自己在指導學生的過程中,肯定會常常拿來翻閱。

在還沒有臉書和噗浪的年代,彭老師的一些文章就在網路上廣為流傳,我大學求學最艱難的時光有幸讀到彭老師的文章,改變了對人生成敗的看法,人生是長期而持續的累積過程,一篇好文章就能改變一個人,更何況是一本好書。能夠受用一輩子的好書不多,本書就是一本從求學到退休都能一路陪伴有心向學的你的好書。


本文為《研究生完全求生手冊:方法、秘訣、潛規則》推薦序


延伸閱讀:

《研究生完全求生手冊》演講、摘要及投影片

《研究生完全求生手冊》自序與目錄


2 則留言:

  1. 張景森民事訴訟案及其他
    2017-08-01 清大彭明輝的部落格 彭明輝(國立清華大學退休教授)

    張景森撤銷刑事訴訟案時,我曾PO一文告知讀者。後來為了息事寧人,以及因為對政治的徹底失望而不想再跟政治有任何關涉,因此撤去該文。
    後來張景森又提民事訴訟。我在調解會上也以「捍衛憲法保障的言論權」為前提而盡可能地讓步,可惜張景森執意要告到底。但是我一秉「厭惡政治,不涉入政治」的原則,並沒有在網路上告知關心的讀者。
    週一(昨天)台北地院宣布張景森敗訴,我也沒打算「公告周知」。但是今天自由時報的報導讓我很不滿意,所以只好在此公布法院宣判的全文及重點,順便補充一些個人說明。

    一、台北地院新聞稿
    台北地院的新聞稿PO在司法院的《司法最新動態》這個網站裡。只要在該網站的「查詢條件」欄位內輸入「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有關被告彭明輝106年度訴字第866號損害賠償事件新聞稿」,就會找到判決全文。
    不要緊的細節我且略過,整篇判決基本上都是在探討兩個關鍵問題:(1)被告(彭明輝)是否有在其能力所及的範圍內善盡查證事實的義務,(2)被告(彭明輝)是否有表現出想要傷害原告(張景森)的「真實惡意」。
    由於我在〈在柯P身上看見陳水扁的影子〉一文中所舉證有關張景森的事實都是以可靠的新聞報導為基礎,所以法官認定我有在能力範圍內善盡查證事實的義務;此外,我基於事實所作的推測都有其合理之基礎,看不出有惡意的成分,因此法官認定我沒有「真實惡意」。基於以上兩大認定,法官判決張景森敗訴。
    法官的判決書條理分明且面面俱到,我覺得是值得欣賞的佳作。而沒有碰到恐龍法官,則是我的幸運(雖然我不知道在台灣碰到恐龍法官的機率到底有多高)。

    二、我對張景森的了解
    我對張景森的了解遠遠超過他所能想像的——他的老師和學弟中,有好幾位是我長期從事台灣社會改革運動過程中認識的朋友。
    戒嚴時期我厭惡政治,李登輝統治期間我厭惡(看不起)檯面上的政治人物——我一向是只關心弱勢人權和台灣土地,而極端厭惡政治人物的人。
    1995年起,我陰錯陽差地捲入新竹所有的社會改革運動——如同一位記者後來滿臉訝異地問我:「老師,為什麼1990年代新竹有關文化、社會總體營造與環保的議題都跟你有關,而且你都好像是主導者?」
    1999年擔任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理事之前,我早就已經跟台北無殼蝸牛運動「生下來」的NGO團體(社區營造學會、Ours、溫州家園、崔媽媽無住屋協會等)的許多成員稔熟(裡面許多人是張景森的老師和學弟),也早就持續地在關注台北市14、15號公園預定地遷移案,並且對張景森的背景與為人聽聞甚久,也跟張景森的博論指導教授(夏鑄九)開過好幾次會。
    很不幸的是,一捲入台灣的社會改革運動,就會捲入民進黨的各種外圍組織。

    三、從關心台灣到(再度)厭惡政治
    我對民進黨的認識,遠遠超過許多把我扣上「統派」的深綠、淺綠人士所能想像的——長期從事社會改革運動的人,身邊總會有些直通民進黨權力核心的朋友。
    1997年劉守成跟廖風德競選宜蘭縣長時,我被朋友抓去站台助選。「沒空氣吸會死人」這句當時許多宜蘭人耳熟能詳的口號,就是我當時用來反駁廖風德「運動公園只能踢石頭、吸空氣」的。那一次的舞台操控是陳文茜負責,我第一次親自看清楚這是一個怎樣的女人。
    2001年蔡明憲參選台中市長時,我被邀請加入他的智囊團,不過婉拒擔任學術顧問團團長。那是我涉入政治最深的一次,經常參與他們的決策會議,也常睡在蔡明憲的辦公室裡。不過,也是那一次的經驗,讓我看清楚民進黨許多人的噁心嘴臉、以及卑劣的競選手段。
    經過這兩次的接觸之後,我知道:民進黨變質得非常厲害,早已不是黃信介他們那種懷抱真誠情感與理想,而是到處都有「為個人利害,不習犧牲同志與台灣社會」的政治新星。
    最粗略的描繪大概是這樣:民進黨內年紀越輕的政治明星越噁心、卑劣,沒有熱情與理想而不擇手段,而且他們地位越高越噁心、卑劣而不擇手段(例外的是有,但是不多)。其實,這也大致上就是台灣運動圈內的變化趨勢。
    於是,我再也不願意碰政黨和政治,而專注地於NGO團體。很不幸地,只要你關心台灣,願意真心地付出時間與心力,就總會捲入「披著羊皮的狼群裡」。
    我以為社區大學是一個超黨派、跨黨派的改革組織,卻很不以為然地發現:全國促進會一再利用民進黨的政治力量來加速組織的發展。很久後,我才知道:黃武雄是蘇治芬的先生,而全國促進會裡更有很多人根本就是民進黨的樁腳、甚至外圍組織負責人——雖然也很慶幸地有像老林(林孝信)這樣無私的老左派。
    NGO團體如果跟政黨過從過密,就會有裁判(NGO本應該是監督團體與倡議團體)兼球員(而且還是被政黨指使的低階球員,跑龍套的那種)的疑慮,以及欺騙支持者的疑慮(表面上宣稱是超黨派、跨黨派,實質上偏袒特定政黨)。但是,從2000年民進黨執政之後,這種問題層出不窮。
    921之後,我更發現:有些著名的NGO團體一方面拿行政院的災區活動補助,另一方面則出面打擊那些敢於批評民進黨執政的NGO,儼然已經變成民進黨的外圍組織。
    農陣是把我擊垮的最後一根稻草:裡面有人是超黨派的,有些人根本就是拿著「土地正義」當幌子在盼望民進黨「恩賜」的權力。但是絕大多數核心成員都搞不清楚NGO是監督團體,也不擔心它淪為特定政黨的外圍組織。
    我再也不想跟台灣的政治、NGO團體有關連。

    四、蠻橫的、霸道的、無限上綱的台獨基本教義派
    台獨有很多種,光譜最寬廣的「天然獨」裡幾乎什麼樣的立場都有,不過我覺得最重要的分類是「理性台獨」與「非理性台獨」。
    理性台獨是站穩「台灣人自主地決定內部事務」的前提下,有彈性、有策略、有階段性目標地思索經濟、社會、文化、國際、頂尖人才出路等課題,以「對台灣土地、人民與社會發展最有利」為前提下,務實地思索兩岸的關係與短、中、長程變化。
    非理性台獨是不在乎兩岸會不會有戰爭,即便犧牲台灣人民與土地的利益,斷絕台灣技術升級與經濟發展的各種契機,減損年輕人的出路與就業機會,窄化台灣人的文化與國際視野,也要蓄意激怒對岸的非理性力量,以便繼而操作成「強國欺壓台灣人」的印象,藉此激化兩岸立場來鞏固自己在島內(或特定政治團體內)的利益。
    可惜的是,理性台獨在台灣的網路世界裡沒有市場,而欠缺獨立思考能力的人都看不見:綠營媒體如何通過各種操作,在激化、加速兩岸的對立,並製造台灣在經濟、社會、文化發展上的各種困境。
    網路上很多人罵過我。其中有一部分人,單純只是要藉此搏點閱率,換取知名度和網路上的經濟利益;
    另一部分人,語焉不詳地批評我「文章品質低落」、「以前像洪蘭,現在更像洪蘭」。其實,他們真正的不滿是我違背「台獨基本教義派」的信念與綱領,甚至會損及「非理性台獨」的發展目標與利益——因為我一再提醒台灣人:目前兩岸關係中,統獨不是最急切的問題;搞好台灣的產業、經濟與財富分配等實質民主問題,以及有國際宏觀視野的開放性文化等實質社會發展問題,才是更要緊的事。

    五、網路世界:太多的激情,太少的理性
    既然網路世界的屬性如此,堅持理性的人只好退隱到網路上非理性力量到不了的角落,不浪費時間去跟非理性力量糾纏。
    我仍然厭惡政治與政治人物,不願意沾染到這些東西的穢氣,所以本文會在一週內撤除。

    回覆刪除
  2. 媒體可信度排行榜
    2016-02-04 清大彭明輝的部落格 彭明輝(國立清華大學退休教授)

    台灣的歷史與新聞很難有真相,首先是因為蔣家與本土政權輪流把歷史課本當洗腦的工具,其次是因為藍綠媒體惡意扭曲事實,最後是大學教授自己有藍綠、統獨、省籍的立場偏差。在這背景下想要真相,只能靠自己的「媒體識讀」能力。本文介紹三篇傳媒學界公布的「媒體可信度」調查報告,供大家參考。
    這三份報告都是「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委託的。後面我會說明為何只選這個單位的報告,而沒選其他單位的報告。

    報紙與電視評鑑
    第一份是政治大學新聞學系劉昌德副教授的「新聞媒體表現觀察指標研究」,受訪者是各大專院校新聞系與傳播系的53位教師。該報告第25頁「表2-3(續) 各家電視台在各面向之正向與負向得分一覽」第二項「平衡報導不同政治主張」裡,各電視媒體的得分如下表。
    從上表你可以看到,就「公信力、平衡報導、置入性行銷」三項而言,2013年初最可信的電視台是公視,第二名的TVBS得分已經只有公視的一半;最差的是中天(負面得分最高)和三立(負面得分次高),並列倒數第二名的有中視、民視、東森與年代。
    其次,就報紙而言,主要結果見下表(取自該報告第28頁)。
    聯合報最後的總評分是四報中最高的,但受訪者認為她的「政府置入」程度跟中時一樣地糟糕,而「平衡報導」一項則退居蘋果日報之後(雖然還遙遙領先自由和中時)。我猜,這兩項評價反應著聯合報的兩個主要缺點:政治立場上傾中偏統,經濟立場上偏GDP成長率而輕忽所得分配的公平性(偏袒資方而漠視勞方)。不過,他在處理事實與意見(報社立場)時至少有做到最佳的分離(得分161,遠高於第二名的蘋果日報)。我的觀察是,他會因為立場而在新聞處理上「刻意淡化新聞」或「刻意凸顯新聞」,但是基本上寧可不報導,而不像其他媒體那樣誇大事實、扭曲事實或製造假新聞。
    自由時報雖然較少政府置入問題,但是公信力、平衡報導與用字中立卻都得分極低。不拿錢(或少拿錢)而立場卻最偏頗,意味著什麼?一個值得追查下去的方向是:自由時報雖然較少直接從政府拿錢,但是他的股東是否有從偏頗的報導而獲得特定執政黨的其他利益?
    關於這份報告的其他說明參見文末的「說明一」。

    談話性節目評鑑
    第二份報告是中正大學傳播學系唐士哲副教授「時事議題談話性節目表現評鑑(第一階段)」報告。這份研究先排除「以強調名嘴展演式解說,主持人搭配串場之類型節目」後,只剩八個節目(TVBS 麗文正經話、TVBS 少康戰情室、民視 頭家來開講、年代 新聞追追追、年代 新聞面對面、高點 新聞看透透、三立 新台灣加油、公視 有話好說)。比較可惜的是,這份報告只由計畫主持人唐士哲教授遴選四位大學傳播系研究生擔任觀察與評鑑員(可能礙於經費)。
    這份報告的評鑑結果見下表(取自該報告第6頁):
    上表顯示:「有話好說」六項接得到最高分而居首。「新聞面對面」只有一項是兩星,居其次。其他節目都相當地偏頗,看的時候警覺性要高一點。可惜,其他節目的主要觀眾都有極高比例是無知的羔羊。關於這份報告的其他說明參見文末的「說明二」。

    影響報紙性格的關鍵因素
    影響媒體獨立性與公正性的根本原因,是媒體的利益考量與背後的政商關係。
    蘋果日報的辦報風格似乎是以青年與中等收入者為主要訴求,其獲利應該是來自廣告,因此統獨、藍綠與省籍的色彩很淡,但是議題的選擇上也明顯偏淺薄、短視,因此我通常不把他當成嚴肅的報紙看待。
    自由時報從李登輝時代就是所謂「本土政權」的捍衛者,但是他的偏頗程度太嚴重,很難相信這是一份為了公平與正義而辦的報紙。至於本土政權是否有給過這報紙間接的好處,就很值得進一步去查索與推敲了。
    中時是很可惜的報紙,戒嚴時代他是推動改革的重要媒體,解嚴前後卻為了從政黨獲得好處而在立場上開始忽藍忽綠,漸失報格。後來他公開宣稱立場偏中時,我早已不看這報,而沒有多出一項遺憾。
    聯合報在戒嚴時期是與軍系關係良好且偏袒蔣家與資方的報紙,一個典型的「保守派」。但是在許多議題上聯合報的主要操作手法是「刻意淡化新聞」或「刻意凸顯新聞」,以及在評論上有明顯的立場,但是基本上寧可不報導而不輕易製造假新聞。所以,這個兩大報時代我最討厭的報紙後來卻變成我唯一會偶而看一下的報紙。

    台灣媒體之中國置入現象調查
    媒體的政府置入原本應該包含兩大項:本國政府(執政黨)的置入(直接給錢,或者間接給其他好處),以及外國政府的置入。
    本國政府的置入影響通常遠遠大於外國政府的置入。但是「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卻刻意委託台灣大學新聞所張錦華教授研究「台灣媒體之中國置入現象調查」,而沒有同時委託(任何學者)進行「台灣媒體之本國政府置入現象調查」,這個動作會讓我聯想起這個基金會的立場是否偏「促獨反中」。
    中國置入現象對閱聽者的影響重點應該是「拉攏兩岸情誼以促統,醜化獨派以化獨」,可以操作的項目非常多。但是張錦華教授的報告卻僅僅聚焦在「臺灣四報刊載中國參訪團新聞分析」,我覺得太大題小做了(中國參訪團的新聞報導是中國統戰的次要戰場,主戰場應該是在其他新聞中強調「大陸市場為台灣存續不可或缺之要素」、「中國經濟發展強勁,政治清明遠勝台灣」,或不擇手段地醜化與獨派有關的人物)。
    在我看來,這篇報告所揭露的置入行銷手段,都遠遠比不上藍綠媒體為了撕裂族群、遮掩官商勾結而「不擇手段地造謠、曲解、誇染、打壓言論」等行徑。不過,如果你認為「防微杜漸」是很重要的(就像戒嚴時期我們謹記在心的「小心,匪諜就在你身邊」),那你就去讀一讀這一份報告吧。

    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的屬性
    這個基金會有他對自己的說明,請看他的官網。底下是我的個人化意見。
    我用「媒體識讀」為關鍵詞去查了幾個網站。有些是政府補助下建立的,通常經費一停網站就「重度中風」,無法正常運作。有些網站(組織)立場明顯可疑,有些網站資料品質不夠高。最後,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的品質與立場獲得我比較多的信任(但並非100%的信任)。
    台灣大多數(甚至絕大多數)NGO團體表面上立場中立,實際上團隊內部掌權者立場上嚴重地向「反中促獨」、「反藍挺綠(親綠)」傾斜而不肯對外明說。因此藍營執政時正義凜然,綠營執政時噤聲不語;面對中國的政府植入時「毫釐必較」,面對嚴重地媚美、媚日或國內政府(直接與間接)的植入時卻又悄然無聲。
    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裡有一兩位董監事我能相信是有能力在立場上超越統獨、藍綠與省籍的,但是有很多位我對他們的立場能否超然很沒信心。
    所以,我最後是根據報告的內容(方法的嚴謹度與下筆的中肯度)來決定要不要摘錄來推薦給大家。
    未來我會再寫一篇文章介紹台灣社運圈內關鍵人物的政治立場分類,用以說明我對綠營執政期間的憂慮:完全執政使政黨監督力量失衡,NGO團體又是「綠>超然,偏藍者趨近於零」,而媒體則是綠營比藍營更惡劣。

    說明一
    劉昌德教授領銜的「新聞媒體表現觀察指標研究」報告裡,一開頭就指出台灣媒體「透過每天經常性的製作意識形態偏態或『藍綠對立』,或是聳動、物化等之內容,已成為臺灣媒體界一大『奇觀』。」
    這份報告以學術研究的嚴謹要求交代了他們採取質性與計量評鑑指標的項目與方法依據。耐心地讀完這些大篇幅的文字,等於是一份很深刻的「媒體識讀教材」,會讓你對「媒體社會責任」、「新聞自由」、「新聞客觀性」的觀念和具體內涵有很好的釐清。
    這份報告有很多評鑑指標項目。因為本文主要關切在政治立場的扭曲與族群的撕裂,所以只摘錄一部分評鑑結果。
    這份報告的各項評鑑結果吻合我個人的觀察,看不到藍綠、統獨、省籍的立場偏差。主要原因可能是受訪者皆為傳媒系所教師,且受訪人數較多,能較有效地中和掉個別教師個人的立場偏差所致。不過,或許主持人態度的中立程度也有關係(但我不確知,因為我對劉昌德教授一無所知)。

    說明二
    唐士哲教授的評鑑報告中只遴聘四個學生執行觀察與評分,一不小心就可能會受到這四位學生個人預設立場的影響而使結果有偏差。不過,就結果論而言,評鑑結果跟我的個人觀察還算吻合,這或許是因為評分過程有較客觀的評分項目與方法所致,而非全屬運氣。
    唐教授另有一份「建立電視時事議題討論(政論)節目觀察評鑑指標」,縷陳近年報紙與電視媒體五大弊端(內容正確性與公正性有問題、名嘴論政暴露政媒關係失據、干預司法、違背公平原則、公器私用化),認真讀一讀,也可以大大地增強你媒體識讀的能力。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