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30日 星期三
房間裡最明智的人
每個人都想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更美好,大企業也希望能時時做出明智的決策。
不過近來商界令人敬重的大老闆失言,差點把企業多年苦心在年輕社群中經營的形象,一夕之間化為烏有;航空公司把付費的顧客強拖下機造成身心重大創傷,號稱最佳溝通者的CEO還火上燒油地指責顧客,在全球社群媒體炸了鍋;國內頂尖大學陷入論文造假醜聞風暴,至今仍一整個狀況外⋯⋯要能在大企業和頂尖大學當經理人和高層當然不簡單,必須具備多方能力,可是他們卻犯下超低級的錯誤,這說明在事業或學術上絕頂聰明能幹,和是否有足夠的智慧面對社會大眾,可以完全是兩回事。
為了解決氣候變遷、中東的衝突、貧富差距等,兩位令人敬重的社會心理學家湯瑪斯.吉洛維奇(Thomas Gilovich)和李.羅斯(Lee Ross)寫了《房間裡最有智慧的人:康乃爾X史丹佛頂尖心理學家帶你洞悉人性、判辨真偽》(The Wisest One in the Room: How You Can Benefit from Social Psychology’s Most Powerful Insights)。他們在書中指出,智慧和聰明一大關鍵分野在於「智慧」關乎對人性的洞見與掌握,所以智慧和高智商可以完全脫勾。
湯瑪斯‧吉洛維奇長期與行為經濟學鼻祖阿莫斯‧特沃斯基(Amos Tversky)以及諾貝爾獎得主丹尼爾‧康納曼(Daniel Kahneman),研究「熱手效應」、「偏見盲點」、「群聚錯覺」、「自我設限」、「焦點效應」、「錨定效應」、「後悔心理」、「自我中心主義」等認知現象,康納曼的《快思慢想》(Thinking, Fast and Slow)中就詳談到其中一些觀念(請參見〈快思慢想的世界〉)。
這兩位社會心理學家表示,有知識的人深諳結果與方法,有智慧的人則明辨因果。一個有智慧的人,必然了解人類行為背後的來龍去脈,洞悉錯誤判斷、失敗預測與糟糕決策的前因後果,所以他們必須應用社會心理學的方法和研究,才能找出房間裡最有智慧的人。他們倆人加起來的研究資歷超過八十載,畢生所學的洞見和功力都投注在這本《房間裡最有智慧的人》。
他們認為有智慧的人不會讓眼前的訊息綁架,也不會被錯覺騙倒。
《房間裡最有智慧的人》第一部提出智慧的五大支柱,而第一章就令人意外地指出,要當個有智慧的人,首先就是認清一件事實:「客觀,其實是種幻覺」。即使這是個沒圖沒真相的年代,航警把顧客強行拖出飛機都能被輕易拍成影片上傳社群網站,人們還是會因為先有各種偏見而腦補。為何我們比較容易看見別人而非自己的偏誤?客觀公正到哪去了?我們該如何超脫各自的歧見?他們用了兩人和其他社會心理學家的研究一一說明。
第二個支柱是善用情境的推力與拉力,例如為何瑞典人同意器捐的比例遠遠高過丹麥人?為何消除障礙比提高動力還要容易達成目標?這在行為經濟學之父理查.塞勒(Richard H. Thaler)和哈佛法學家凱斯.桑思坦(Cass R. Sunstein)的好書《推出你的影響力:每個人都可以影響別人、改善決策,做人生的選擇設計師》(Nudge: Improving Decisions About Health, Wealth, and Happiness,舊譯《推力:決定你的健康、財富與快樂》)中也很棒的討論(請參見〈決定健康、財富與快樂的推力(Nudge)〉)。
只要出了社會,慢慢就會學會一件事,那就是「巧立名目」的能力十分重要,很多作法能否被接受,不是因其實際內容,而是故事如何被呈現。例如「如果你說一個女大學生,晚上去夜總會陪酒,聽起來就不太好,可如果你說一個夜總會小姐,白天堅持去大學聽課,就滿滿的正能量了。如果你說你是一個學者,開了個公司,會被鄙視,認為你俗,真是斯文敗類。可是如果你說你是一個商人,經商之餘還專研學術,別人會肅然起敬⋯⋯想想現在一些犯罪分子,還在政府各部門堅持為人民服務,真是很勵志!」
所以「遊戲的名稱,意義的創造」是事情能否成功的關鍵之一。同一個遊戲被稱作「社群遊戲」或「華爾街遊戲」,就能產生天差地遠的觀感。我們如何跳脫語言的框架,主動找出事物的真實樣貌?
我們的行動往往決定我們的感覺,我們不知不覺使用已發生的行動解讀自己的想法和偏好:買了監看幼兒戶外安全的商品,爸媽反而更提心吊膽;需要動手組裝的商品,銷路勝過不花力氣的商品。為何行動能改變態度,可是反之卻不然?
《房間裡最有智慧的人》要我們擺脫成見的限制,作者將它們比喻成是鎖孔、透鏡與濾片。意識形態與先入之見如同透鏡與濾片,讓我們容易看見與理解某些事物,同時也看不見其他事物。例如,如果你相信家庭的支持對孩子十分重要,自然會看到愛的教育培育出許多成功人士,卻看不見這些家庭養出的公主病和溫室草莓,也看不見虎爸虎媽也能教出快樂又頂尖的孩子。另外,他們也指出其他偏誤如何遮蔽視野,扭曲判斷,並拖累決策。
談完人類行為原則的各種現象,《房間裡最有智慧的人》第二部談智慧的應用在個人和社會面對的重大議題,例如如何追尋快樂、解決棘手衝突、協助弱勢與表現不佳的學生,還有因應氣候變遷的難題。
首先談如何過得快樂,分析快樂的個人和社會有何特徵,提個箇中竅門。同樣的旅遊預算,是該吃住省一點,換取兩週的時間,還是只待一週,但住好一點、玩更貴的行程?心理學建議,選擇值得回味的短天數旅行,因為把愉快假期的時間延長一倍,對提升快樂幾乎毫無效用。因為回憶將伴隨我們一生,所以購買體驗絕對比購買物質還划算。另外,在非常難受的療程後多加一段短的普通難受的,也有助提升品質。
接著《房間裡最有智慧的人》關注阻礙快樂與福祉的禍首,談為何人們不能好好溝通?從古至今,個人、團體與社會的衝突分歧無可避免,作者們認為再棘手的僵局也都有出路,只要詳加檢視不同團體之間有何心理障礙,導致難以達成雙贏的協議。
美國因貧富差距和族裔問題,教育面臨許多困境,教育可以怎麼改革?刻板印象與相關期望會否讓弱勢族群無法藉由教育翻身?如何破除低階的社會政經地位所造成的惡性循環?《房間裡最有智慧的人》提出兩類成功的教育案例證明巧妙運用心理學,從此進入良性循環,讓師生共創亮眼的成果,例如光靠口頭鼓勵就能提升弱勢族群學生的學業表現,也能拉高女生的理工科目成績。
米帝轟完敍利亞又轟了阿富汗,接著可能要滅了北朝鮮。全球有達成共識的一天嗎?除了戰爭、恐怖攻擊,全球所有人類還面臨一個最大的危機:極端氣候的威脅。他們從心理層面探討為何大家都願意當好公民,卻難拿出所需的資源和決心。《房間裡最有智慧的人》主張,有智慧的人知道如何從生活細節著手,透過行為與想法的改變,達到最終目標。他們最後用偉大的政治家曼德拉(Nelson Mandela,1918-2013)的智慧來說明他們心目中真正的智慧。
《房間裡最有智慧的人》對領導人和公民都有很高的參考價值,不過我認為書中提到的「智慧」(wisdom)似乎和大家的認知不太一樣,如果讓我取中文書名,我不會把「wisest」翻成「最有智慧」而是「最明智」,因為所謂「智慧」,我們應該想像到的除了處世之道,也包括對後世深遠的影響力,例如許多歷史中的聖哲,不僅是把事情辦好而已。不過如果要在本世紀做個超明智的文明人,這本《房間裡最有智慧的人》確實提出許多明智的方案,值得我們明智地參考。
本文原刊登於閱讀‧最前線【GENE思書軒】,並同步刊登於泛科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