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選擇唸理科,主要的原因除了熱愛科學,另一大原因就是厭惡要死背硬記的史地。我迄今仍不懂死背硬記那些地名、人名、年代等等對國家社會有何貢獻,除了證明學生的記憶力和毅力之外,知道的朋友儘管賜教。
雖然討厭背多分,我還是蠻喜歡歷史的。不過在聽故事之餘,真正有興趣瞭解歷史是在大學之後,至少歷史相關的通識課主要是交報告而不必再背多分了。不過過去沒背多分也似乎沒什麼損失,因為長愈大就愈發現,怎麼過去學的好像都又要被改寫了?所以我自己都疑惑了,到底用教科書死背硬記的史地教學法,真的幫助我們瞭解這世界了多少?加上教科書裡的歷史是即得權力者寫的,不見得就是真相!
像這本《橡皮推翻了滿清》就顛覆了許多過去教科書裡教過的中國近代史知識和觀點。會注意到這本《橡皮推翻了滿清》,是在作者的部落格「明騎西行記」讀到幾篇標題就是「橡皮推翻了滿清」的幾篇文章〈[辛亥解密] 橡皮推翻了滿清(上)〉等,覺得十分有趣。作者藍弋丰在國立台灣大學醫學系畢業後,棄醫從事圖文創作。於知名BBS站台PTT擔任歷史群組下的「架空歷史板」(DummyHistory)板主,在網路歷史族群中相當活躍。著有《海角七號》電影改編小說《海角七號電影小說》,以及歷史小說《明騎西行記》。
作者藍弋丰顯然十分推崇中國歷史學大師黃仁宇的大歷史觀。黃仁宇的《中國大歷史》(China: A Macrohistory)從小事件看大道理;從長遠的社會、經濟結構觀察歷史的脈動;注重人物與時勢的交互作用,理念與制度的差距,行政技術與經濟組織的衝突,以及上層結構與下層結構的結合。黃仁宇的《中國大歷史》是我這輩子讀過最有啟發性的歷史好書!
傳統中國史家研究歷史,過去都是以斷代史方式研究,研究時又常會人事角度、意識形態以至歷史人物善惡評價。黃仁宇在《中國大歷史》中以其大歷史觀概念,指出中國數千年來發生的問題,都是缺少了現代社會發展下一些關鍵元素,他把這些統稱為「缺少數目字上管理」( mathematically manageable)。而所謂的「缺少數目字上管理」,就是沒有行之有效的經濟制度和相關法規系統,而這兩者都是現代社會必須包含,同時也是西方國家普遍已建立的框架。
黃仁宇觀點是,中國早在幾千年前為了對抗外族侵略以及治理黃河,早在二千多年前已完成大一統。自漢以來為了方便治理這個大一統國家,不斷以儒家的意識形態用作統治國家的工具,整個政治架構由文官集團主導,而皇帝的權威亦不過是由道德上的基礎維繫,而非明確的法律和經濟制度。這種社會文化,自明代起已越來越強烈,許多宮廷內爭議都由此而起。
同時黃仁宇認為中國傳統經濟都是由一些細小的自耕農作主導,貶低工商業,商業架構數千年來都從未建立,尤其是欠缺了一些像銀行、法律、保險等商業社會需要有的機構。所以在評論王安石變法時,便明確指出王安石改革內容具有現代金融體制的雛型,偏偏北宋的經濟本身缺少的現代社會的基本要素,因此改革推行工作不易見效。
而稅制也是黃仁宇研究的重點。他的觀點是中國傳統政權主要靠稅收維繫,失去了稅收,政權也無法維持。由東漢開始中央對地方失去掌握,主因是稅收基礎受到破壞,至唐朝才重新建立,到其後又沒有有效稅制建立,結果在每次對抗外患中,都總是敗的多,贏的少。黃仁宇還指出這種種結構加上社會經濟結構(廣大民眾都是一些細小的自耕農),令近代中國引進西方的代議政制時,出現了很大矛盾,故他簡單概括說這是「新舊體制不銜接」。
他的另一本好書《萬曆十五年》(1587, 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也是體現其「大歷史觀」的一部明史研究專著。一般史家認為的明朝滅亡之起點,如萬曆十年(1582年)張居正去世,萬曆廿年(1592年)援朝鮮之戰,萬曆卅一年間的「妖書案」,接下來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起的「三大案」(梃擊案、紅丸案、移宮案),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的薩爾滸之敗等。與這些年份相比,萬曆十五年(1587年)雖然有海瑞、戚繼光的去世,但終究只是無足輕重的一年,也即如其英文版的書名:無關緊要的1587年(1587, 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但黃仁宇提出與其他史學者不同的看法,指出此一年似是無重大動盪,實際上可能卻是明朝發展至盡頭而步向滅亡的一年。
《萬曆十五年》主旨在書中末段點出:「當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各人行動全憑儒家簡單粗淺而又無法固定的原則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創造性,則其社會發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補助技術之不及。」
黃仁宇引用典籍,特別是《神宗實錄》,就此年中發生的立儲之爭和一連串使萬曆帝感到大為不快的問題作分析,研究發生在萬曆帝身上的變化。黃仁宇指出,雖然最後萬曆帝在種種問題上妥協,但他由此怠政卅三年,可能是他對抗無效之後,對文官集團的一種報復方式。由此可以理解,明朝的皇帝表面看是有其無限權力,但終歸也要受到傳統文化和文官集團的制肘。中國歷代文官受的教育是儒家的抽象道德哲學,可是在官場的黑暗惡鬥讓他們人格分裂,辦事審案更是以主觀認定為準。
另外書中還提到海瑞、戚繼光、李贄等 人,也是受到傳統文化的制肘,而得不到有意義的發展。對海瑞,黃仁宇形容「他雖然被人仰慕,但沒有人按照他的榜樣辦事,他的一生體現了一個有教養的讀書人服務於公眾而犧牲自我的精神,但這種精神的實際作用卻至為微薄。」;對戚繼光,黃仁宇評「戚繼光的求實精神,表現於使革新不與傳統距離過遠。」;而對李贄,黃仁宇也評說李贄不過是反映明朝在儒家倫理文化趨於僵化下,思想界的苦悶和困局。
咦,要介紹《橡皮推翻了滿清》,可是為何卻大篇幅地談了黃仁宇的《中國大歷史》和《萬曆十五年》?因為如果搞懂了《中國大歷史》和《萬曆十五年》的大歷史觀,就差不多搞懂了《橡皮推翻了滿清》的大歷史觀。《萬曆十五年》之中,黃仁宇展現其超凡的史學和寫作功力,把一連串乍看之下毫無關連甚至看似不重要的事物給串連起來,《橡皮推翻了滿清》不出其右。
黃仁宇的大歷史觀認為,時代之走向及發展狀況,是由無數社會和物質上的各種因素共同堆積起來的,歷史舞台上的某一「關鍵角色」 往往只是一個「角色」,讓任何人來扮演都可以,為眾人所熟知的著名歷史人物只是正好在那個時間踏上了舞台,坐上了歷史早準備好的空缺「角色」席。
《橡皮推翻了滿清》指出,依黃仁宇的歸納,每個王朝前期的「盛世」,就是因為朝代創立期的戰亂造成人口大量減少,於是在朝代建立初期,有了一段因為人口相對於土地等資源較少,這就是「盛世」。在「盛世」中人人過的很好的時期,就會人口爆炸到把可耕地塞滿,因而開始開墾邊緣農地,造成環境破壞,水土保持崩潰,於是產生水災、旱災,旱災又會誕生蝗災,而人吃不飽免疫力就會下降,於是產生瘟疫,而吃不飽、沒地、沒工作的人為了生存,就會落草為寇,或起來造反,於是王朝陷入各種天災人禍,最後政府崩潰、天下大亂,如此循環不息的「傳統王朝週期」。
古中國的多數王朝都符合這個定律。黃仁宇從「大歷史」的角度,指出王朝興衰的真正原因,跟傳統帝王史觀完全不同,一個王朝的傾頹,往往與皇帝「賢明」與否沒什麼關係,因為古中國一直處於黃仁宇所謂的「間架式結構」, 簡單的說就是「天高皇帝遠」,古中國缺乏現代行政體系,而是用一種幾乎哲學式的結構在控制整個帝國,皇帝的任何施政很難貫徹到基層。
藍弋丰指出,清朝自然也無法避免走上週期興衰的鐵律,但清的「盛世」期間特長,是什麼原因呢?這主要是是受益於明末一些高產作物的引進,這個地球上能養活最多人的作物有三種,一種是古中國原本就有的稻米,但是只有華中、華南才適合種植,另外兩種是玉米與馬鈴薯,玉米原產於南美洲,它的高產特性讓印加文明的人閒到沒事做;馬鈴薯也一樣原產於美洲,後來引進歐洲後養活了無數的歐洲人。這兩種高產作物在明末左右引進古中國,可想而知,同樣的土地,可以承受的人口上限增加了,就會花更多時間才繁殖到人口過剩,所以清朝就擁有了中國有史以來最長的「盛世」,這是因為農業上的革命,不是因為滿清的皇帝有多賢明。
如果按照傳統規律,滿清大概在道光咸豐年間就因為民變滅亡。可是清末有複雜的國際貿易關係,在滿清「官軍」有了較優勢的西方火器武裝下,不但太平天國吃癟,連之後的民變通通沒搞頭,因為火力壓倒人力。
可是滿清最終還是滅亡了,教科書裡寫的是孫文的起義,可是《橡皮推翻了滿清》根據這個大歷史觀,指出不是孫文,也不是武昌起義,推翻滿清的就是橡皮筋、橡皮擦的「橡皮」,現代人口中的橡膠!
《橡皮推翻了滿清》指出,一切都要從太平洋另一端的美國說起,1908年,亨利.福特(Henry Ford,1863-1947)推出T型車,風靡一時,輪胎需求量一夕暴增,製造輪胎的原料橡膠價格也跟著三級跳,全球橡膠股價飆漲,國際一流商業城市上海也不例外;沒想到暴起之後就是暴落,泡沫化的橡膠股一夕崩盤,就這麼撼動了大清帝國的銀根!
事情有這麼簡單嗎?《橡皮推翻了滿清》在第一章闡述了橡皮如何推翻了滿清後,在第二章更詳盡地敍述了清末的歷史,指出讓一個王朝滅亡的原因錯綜複雜,並非僅是滿清腐敗原因這麼簡單而已。
《橡皮推翻了滿清》指出,士紳對滿清離心離德是滿清滅亡的主因。當時的中國,在廣大的鄉間還處於黃仁宇所說的「以倫理統治」的狀態。由於朝廷命官都非同鄉的人,人情和方言都不通,他們得依賴鄉紳的協助才能有效治理地方,有些土豪劣紳甚至還能主宰官員的命運,如同經典電影《讓子彈飛》裡那樣(請參見〈讓子彈飛個不停吧!〉)。
鄉紳在就像是地方上的小型官員,鄉民都聽從他們的領導,鄉紳也負責排解糾紛,甚至當起司法機構,還執行私刑,為了保護鄉里不受土匪的侵襲,鄉紳也經常是負責團練的頭頭,所以還是民兵武裝的指揮,而通常一鄉也只有鄉紳家識字,所以很多事都要委託他代理,鄉紳人比較好的就是像父母官一樣,鄉民也大多服從他的領導,根據的不是法律,而是一種「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從屬關係。
士紳之所以對滿清離心離德,除了上述的橡皮引起的金融風暴,還有鐵路國有的處置不當,以及廢科舉和 「皇族內閣」。當時為了廣建鐵路並且避免外國勢力的介入,各省接連成立民辦鐵路公司, 紳商、地主成了鐵路公司的股東,有些省份就連不少農民手中都有鐵路股票。可是這些鐵路公司缺乏管理人才,又各自為政,搞到路線都銜接不起來,加上人謀不臧, 盛宣懷覺得 「砍掉重練」才有得救,於是他決定宣布「鐵路幹線國有政策」。 可是民間的鐵路公司股份,卻要求各地方政府自行設法償付,地方當然不想償付,於是各地紛紛爆發 「保路運動」這類的動亂。
另外,1905年滿清完全廢除科舉,對士紳階級來說,參政管道被中斷,廣大的鄉間士紳需要一個新的管道讓他們能重新參政,新政又剛好提供了這個管道,那就是立憲。 光緒帝及慈禧太后逝世後,溥儀繼位,光緒之弟(溥儀生父)載灃攝政,他一上台,就罷了袁世凱,並打算逐步加強皇族中央集權。載灃完全沒有考慮政治的平衡原則,其開出的責任內閣13人裡頭,漢族四人,滿族九人,有七人為皇族,還說決定閣員是君主的權力,議員無權干預用人大權,全國議員聽到當場翻桌,至此士紳對立憲完全灰心。
《橡皮推翻了滿清》最後對孫文等革命黨的批評非常不客氣。《橡皮推翻了滿清》指出,孫文的幾次起義都是沒有良好規劃的造反,甚至讓許多人莫名其妙地喪命。尤其是對孫文把高知識份子當砲灰這事很不能理解及諒解。藍戈丰指出,在清末明初,知識份子是稀有的人才,理應把他們用在計畫、規劃、宣揚新思想、引進新技術。
不過我不太同意這一點。藍弋丰在《橡皮推翻了滿清》也說到了,革命不是請客吃飯,是對國家存亡有極大使命感的人,才會願意拋頭顱灑熱血,很不巧的,這類人通常是見識不凡的高知識份子。《橡皮推翻了滿清》也多次吐槽孫文有幾次起義敗事是因為手下是徵招來的莽夫。這不是對孫文太嚴苛了嗎?高知識份子親自出馬也要罵?找山野莽夫等烏合之眾也要罵?況且在國家動盪之時,也不知道會不會有明天和後天了,知識份子動手時還能思前想後?
不過瑕不掩瑜,整體而言《橡皮推翻了滿清》是一本非常有趣且值得一讀的好書。藍找丰不僅學識淵博,提出的觀點新鮮有趣有道理,更重要的是他寫故事的功力讓整本《橡皮推翻了滿清》引人入勝、欲罷不能!
延伸閱讀:
The Sky of Gene - 多元貿易打造的世界
The Sky of Gene - 青花瓷的故事與傳奇
我還常去他部落格,是挺有見識的,我用你講的同一點跟他爭論過
回覆刪除我沒有買書習慣,以科學眼光來看對於橡皮是否真推翻滿清有疑慮,比如說可口可樂銷售量跟景氣成正相關,那我們可以下結論說經濟是靠可口可樂撐起的,或多買可口可樂就能刺激經濟嗎? You see what I mean.
物腐而蟲生,一個朝代要滅亡前各種經濟指標一定不正常,包括橡皮,你讀了這本書覺得我這個質疑得到解答嗎?
plamc 有他的見識,但是他也是人,而人當然就有他的立場。有立場也不是問題,但是去年(2011)發生的一些(跟它的歷史創作無關的)事情讓我覺得他是那種會 shape the fact to fit his believe 的人,而且是到與國王的新衣無異的程度。
回覆刪除當然,不以人廢言,那些東西跟它的歷史根底無關,自然不能據此就認定它的歷史見解必然不對。但是經過那些事情以後我對他的言行實在忍不住要給予一定程度的健康的懷疑...
@mtl:雖然這本書的標題很聳動,不過作者並沒有把滿清滅亡的所有原因推給橡皮,他主要不同意的是教科書中把推翻滿清的主因推給革命黨。橡皮造成的是金融風暴,可是一個建全的國家不會輕易被金融風暴給滅掉,要不然韓國、美國、冰島、馬來西亞、泰國早就亡國了。他在書中指出,金融風暴加上人口爆炸造成民變四起、保守的土紳因鐵路國有化與立憲的皇族內閣和清廷起的矛盾才是滿清滅亡的主因,新思想的革命反而沒那麼重要。
回覆刪除@Bob Lu:我最近才看到他的部落格,對去年發生的事不清楚,不過願聞其詳。
回覆刪除說真的一碼歸一碼
回覆刪除拿那件事來說它的歷史見解如何真的也是不公平
我只能說理智上知道這不公平可是我的 gut feeling 就是無法信任這種人的專業。
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我晚點私下丟臉書訊息給你好了
"不出其右"意思就是:"也沒比較厲害"
回覆刪除因為"無出其右"的意思正是:"沒有更厲害的了"
我也讀理科,但用典的功力與您相較,應該也是"不出其右"
您的理解正確,「不出其右」就是沒有超越的意思。
回覆刪除剛去作者藍弋丰的部落格看了,他把各網誌書評整理了一下,我的書評他摘了這句”「《萬曆十五年》之中,黃仁宇展現其超凡的史學和寫作功力,把一連串乍看之下毫無關連甚至看似不重要的事物給串連起來,《橡皮推翻了滿清》不出其右。」
是謙虛嗎?
不過,說他「不出其右」真的完全沒有貶低之意,因為黃仁宇是歷史大師,別說「出其右」,如能有八九分功力,就已經非常厲害了。
不用刻意去問 palmc 的過去, 畢竟本來就不該依言舉人, 或依人廢言....
回覆刪除重覆的留言我刪去了哦 :p
回覆刪除後來才發現,原來我早聽說過這個典故,只是忘了人名,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查:台灣漫畫月刊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和台灣漫畫月刊- KomicaWiki。
不過我完全不是動漫迷,對這件事「沒有在關切」XD
如果說要有意見,主要是不滿他把孫文說得那麼廢。其實,我是有點懷疑他猛批孫文是可能有政治動機的。不過事實勝於雄辯,觀點不同並不足以說明他對孫文的批評沒有事實根據。
這個論點很久以前雪珥就提出過了
回覆刪除上海股災導致大清亡國?
http://14755952.blog.hexun.com.tw/55831890_d.html
雪珥出版的作品
http://search.books.com.tw/exep/prod_search.php?key=%28%BFD%29%B3%B7%D2%AD&f=author
謝謝您提供的資訊,這位雪珥也非職業歷史學者。
回覆刪除《橡皮推翻了滿清》似乎算是通俗歷史讀物,把學界和他人的研究,用更淺顯生動的語言寫出來,不算是創見吧。不過這並不減損其價值,就像科學論文或專書和科普書的關係一樣。
我認為這部小說就像《明朝那些事兒》一樣,是一本對讀者吸引力頗高「歷普」書籍。但《明朝那些事兒》和《像皮推翻了滿清》我也不盡然同意裡面的觀點就是,不過多了些看事情的角度也挺好得。
回覆刪除至於歷史見解,我覺得不管是對誰,都要存有一絲懷疑,即使是所謂言行端正的歷史名家,當然這又有懷疑程度的問題,不過總之歷史觀點,還是要經過思考之後,才能全盤接收就是。
嗯,我同意,不過更需要檢驗的,是裡頭的事實有沒有扭曲。用扭曲的事實來說明對的觀點,也是錯的!如果事實沒有問題,那再看邏輯推導了。
回覆刪除記住了年代、地名、人名,可以有大歷史、大地理的觀照,於是可以:
回覆刪除知道萬曆十五年是西班牙艦隊全部出動征英的前一年;伊利沙白女王將要改寫英國歷史;
知道征服者威廉登陸英倫時,北宋和遼正在對峙;司馬光開始寫資治通鑑;
知道吳哥窟在北宋年間始造;
知道正德皇帝和亨利八世同年出生,次年哥倫布被另一個大陸發現;
知道荷蘭人在同一年進駐台灣和「紐約」,鄭成功也在這一年出生;然後荷蘭人走了,鄭成功同年也就死了。
知道乾隆一生歷經美國獨立戰爭、法國大革命;
知道帝有帝治帝享的乾隆,和民有民治民享的華盛頓是同年代人,同時「退位」,同一年去世。
這個上維基百科就有了吧:http://en.wikipedia.org/wiki/1587
回覆刪除1492年發生了哪些大事?您不上網馬上背出來,我佩服您!
學歷史、讀歷史,有了年代時間基本大事定錨,才能建構東西觀照。上網查維基,那是有概念再進一步去找細節。
回覆刪除不記確切年份也成,但總要有個大約的概念,才不會張飛打岳飛。
您自己不也記得 1492 嗎?不是想聽聽不同意見嗎?
抱歉,其實我作了弊,因為手邊正好有這本:《一四九二:那一年,我們的世界展開了》(1492:The Year Our World Began)
回覆刪除來認真討論吧。我同意您說的,知識如果不記進腦袋,是很難讓它們產生有意義的關連的。
我雖然過去史地很混,可是卻還是很佩服史地記憶很好的人,例如商周專欄作家公孫策,雖然不太同意他的一些觀點。
有人好奇我這麼討厭背書,可是學生物學不必背嗎?我認為,要讓知識產生作用,是先整理出有意義的邏輯和線索,然後才去記憶細節的。至少我是這麼唸生物學,大學成績還不錯,這招算是管用吧。我過去有機化學也不錯,可是也不是背出來的,雖然顯然大部分學生都以為有機化學是用背的。
我有位朋友,給他世界地圖,他可以正確標出許多國家城市名稱。問他是不是中學地理很用功,他說是從來旅行後,對地理產生興趣才去記的。
我也有朋友記憶強到連高中數理都可以用背的還拿高分,可是卻痛恨數理,也沒有數理上的成就,工作也不相關。
再來,我也不是真的討厭歷史,上歷史課聽老師講歷史故事也獲得很多樂趣。可是到了考試,老師為了所謂的公平,考題全部背多分。有朋友記憶很好,可是對歷史完全沒興趣,上課也在混,就憑考前背多分,就拿將近滿分。這對真正對歷史有興趣,上課認真聽講的學生,可是不擅長背書的學生,真的有比較公平嗎?背多分,真的考出學生對「歷史」這門學問的能力了嗎?
雖然我史地不才,可是也曾說出讓歷史系博士班朋友認為有道理的歷史理論,中間一個人名、年代都沒。
總而言之,我還沒被說服,歡迎繼續討論。
基因大與匿名先生的討論
回覆刪除小弟我想參與一下:P
在我的觀點
歷史都是人為建構的
而且,永遠與歷史所談論的真實發生的事實存在不可踰越的距離-最起碼,時間與現實世界中的距離
這個距離不是這裡的討論重點
重點是當後人,或者說每個不斷先消逝的現在的我們,在建構歷史時,目的是什麼?
我認為基因大與匿名先生的討論
應該回到基因大對台灣國民教育中歷史部分的質疑
匿名先生支持背史實的
這,我也不反對
但其實,我覺得基因大所質疑的對象並非針對背史實
而是,教授歷史方法與目的的部份
台灣學校的歷史教育習慣填鴨式的教學
這是方法上的問題
但這個方法的問題 歸根究柢應該回歸台灣教育機構教授歷史的目的為何
在我的看法
追求歷史真相-這個歷史不可能完全達到但必須永遠堅持的目標-只佔台灣歷史教育的目的中,一小部分而已
台灣的歷史教育
就像當前世界上仍有不少國家一樣
其目的在於建構國族史觀
打造國家認同
形塑國民心
在這種情況下
追求真相-好奇心最重要的活動目標-也必須退位並服務於打造國族認同的歷史建構
所以才會造成填鴨式教學
因為學生不需要學習去解讀史實的意義
意義已經被課本都書寫好了!
以上 淺見
至於橡皮推翻了滿清
我也相當喜歡但也不全認同書中筆法
另外從人類經濟活動的角度解讀歷史
有本「經濟史的趣味」
對照個看相當有趣
一併推薦~
說得好。我這個人過去比較犯賤,如果不瞭解其意義,寧可拿零分被挨罵挨打也不低頭。不過現在的小孩子別學這種態度,父母會氣瘋的XD
回覆刪除這位藍弋丰先生最近關於臥軌的文章實在難以令人恭維。問題不在他有沒有道理,問題在他眼界太狹隘。美國那次罷工不獲民眾支持,有美國歷史社會因素。歐洲的公共運輸員工罷工,民眾反彈不大,那要怎麼解釋?美國那次罷工的鐵路工人,主要是低技術的外來移民,因此比較不獲得一般民眾和媒體認同。另一個可能原因是因為美國本來就有比較重的重商主義,情況和今天台灣的勞工現狀完全不同。他犯的問題是,來歷史發展不同的事物來類比,二來是僅用一個罷工失敗例子而忽視其他罷工成功的例子。
我個人並沒有特別敬重孫文,不過藍弋丰的言論以及他對孫文的批評,讓我愈來愈懷疑,他是不是一個不經世事的阿宅?
我覺得藍先生沒有主張這次的臥軌不正當,只是說那不好;另外他也沒有主張臥軌都不好,只是主張在目前的整體環境下,這次臥軌事件的做法不好。
回覆刪除所以我才說他不是沒道理。他說搞社運要懂歷史,又說到好像只他非常懂歷史。既然他那麼懂歷史,就要做完整的分析。他現在在寫美國建國的書,就拿他自己讀到的一個美國案例來說嘴,還對質疑的留言答非所問,這才是問題所在。他的文筆和知識確實非常優秀,不過離所謂的智慧,仍有一大截。
回覆刪除藍弋丰,小英教育基金會的寶?
回覆刪除2013-04-17 台灣e新聞
在網路看到一則在美國NJ的活動,April 20:藍弋丰先生演講會
講題:從「橡皮推翻了滿清」看台灣的未來
藍弋丰簡介:台灣大學醫學系畢業後,從事翻譯、撰稿及圖文創作,嗜好研究歷史,並關心全球財經產業與環境等議題。曾任《國家地理雜誌》、台灣微軟、集邦科技特約譯者,並有動畫、漫畫、插畫、書籍封面及插圖等作品。著有《海角七號電影小說》、歷史小說《明騎西行記》、歷史書籍《橡皮推翻了滿清》,並於《健康世界》雜誌、小英教育基金會 「想想論壇」、科技網站「TechNews 科技新報」固定撰稿。
看到「藍弋丰」這個名字,立刻讓我想到謝長廷的愛將楊蕙如。楊蕙如與藍弋丰等人合作開辦了《台灣漫畫月刊》,由楊蕙如擔任社長,由七名漫畫家執筆。藍弋丰就是其中的一名漫畫家,擁有台灣大學醫學系畢業的高學歷。可是做事是「靠實力」,而不是「看學歷」。《台灣漫畫月刊》從創刊到停刊只有短短的九天,為什麼會如此慘不忍睹?原因是漫畫月刊惡評如潮,作品根本是電腦修圖而不是漫畫。
再者,歷史是歷史,小說是小說;藍弋丰寫的是歷史,還是小說?
2011年7月17日 FB[全民要求民進黨中央開除楊蕙如黨籍!不要用反智風格把台灣民主當遊戲場!]
回覆刪除「台灣漫畫」(月刊)爭議越來越大!台灣漫畫創刊後惡評不斷,甚至被網友抓包侵犯智財權,擅拿網路照片描圖後改成漫畫封面圖片,ptt和k島以及巴哈三大站更是史上第一次炮口一致大團結的狂轟社長楊蕙如和主編藍弋丰(plamc)。
7月13日,楊蕙如終於在噗浪公開貼文表示開除言行同樣備受爭議的總編藍弋丰(plamc),楊蕙如同時也發表情緒性文字攻擊藍弋丰,諸如連「誤信賊人」、「被人賺飽就跑」之類的涉及誹謗字眼都出籠了。楊蕙如並表示,藍弋丰竟還想找金主繼續要錢。就在楊蕙如這一番猛攻之後,另一方的絕地反擊也出現了。一封疑似由藍弋丰寫給「台灣漫畫」金主「文局叔」,內容瘋狂幹醮楊蕙如的信件迅即被公開在網路上,終於把「台灣漫畫」最醜陋的一面掀開,讓大家驚嘆「台灣漫畫」內鬥內幕的極度醜惡。
依照邏輯,這封信件若為真,不是由藍弋丰公開的、就是由「文局叔」所為。但從操作手法看來,由藍弋丰一方操作的可能性極大。若再GOOGLE一下金主「文局叔」究竟是誰?劇情更是精采!這位出一百萬投資台灣漫畫的金主文局叔,極可能是旅居紐約的獨派軍師黃文局先生。信中還提到另外兩位金主,但名字尚未曝光:分別是一位董字輩和另一位以前輩稱呼的兩位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