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訶婆羅多》(梵文:महाभारत、Mahabharata),是古印度兩大著名梵文史詩之一。《摩訶婆羅多》有七萬四千對以上的對句,此外還有一些散文句,總共有一百八十萬個單詞,是世界上最長的史詩之一,是《羅摩衍那》的四倍。相當荷馬史詩《伊利亞特》((古希臘文:Ιλιάς,Iliad)和《奧德賽》(希臘文:Οδύσσεια,Odyssey)總合的十倍。世界上只有藏族的史詩《格薩爾王傳》(The Epic of King Gesar)和吉爾吉斯族的史詩《瑪納斯》可以與之媲美,如果持續不斷地念頌,得兩個星期才能念完。
《摩訶婆羅多》意思是「偉大的婆羅多」,摩訶(梵文:महा,Maha)是偉大的意思,講述的據說是創立印度王國的婆羅多王后裔的故事,在古代印度以口頭吟誦的方式創作流行,後來流傳到亞洲各國如印尼、柬埔寨、泰國、寮國、緬甸、斯里蘭卡等國度,是亞洲文化的遠古源頭之一。摩訶婆羅多對印度文化和印度教的影響是非常大的,書中第一句說:「這裡有的東西,在所有地方都存在;這裡沒有的東西,任何地方都找不到。」
(Picture from Wikipedia)
手卷中描繪俱盧之野戰爭的插圖
摩訶婆羅多對於印度的哲學和宗教有很重要的作用,其中第六章中的《薄伽梵歌》(梵文:भगवद् गीता,Bhagavad Gita)已經成為印度教的經典。《薄伽梵歌》顧名思義是一段詩歌,描述了阿周那與黑天之間在俱盧之野戰爭前,在戰場上的對話。當時的阿周那看見許多親戚朋友都在敵對陣營,感到難過而困惑,因此向正在充當他馬車夫的黑天尋求指導。黑天對阿周那的勸導採用了許多印度教基本的宗教信念與概念,而且他也向阿周那展現他與宇宙為一體的神身,最終成功說服阿周那參戰。
《摩訶婆羅多》成書於公元3世紀到5世紀之間,作者相傳為廣博仙人(梵文:व्यास,Vyāsa,或譯毗耶娑),但可能只是他收集整理的,原始故事一直在民間流行,最早可以上述到公元前5世紀左右。摩訶婆羅多中包括了大量的印度神話和哲學觀念,有許多神靈和哲學寓言故事。廣博仙人又名島生黑仙人,因為他出生於一個島上,而且膚色黝黑。傳說他是著名的苦行者波羅沙羅仙人與一個生於魚腹的美貌少女貞信的私生子。貞信後來嫁給俱盧國福身王,做了王后,給福身王生了兩個兒子。福身王死後,兩個兒子先後繼位,又相繼死去,無兒無女。為免絕後,貞信太后召來私生子廣博仙人,讓他根據當時的借種生子法與他的兩個同母異父的弟弟們的遺孀同房,生子傳宗接代。
持國和般度的兒子們後來為爭奪王位發生了一場毀滅性的戰爭 ——俱盧大戰。廣博仙人以孫子們的戰爭事蹟為題材,創作了史詩《摩訶婆羅多》,並讓弟子們將詩篇傳揚於世。廣博仙人敘述,由象頭神寫下來的。象頭神提出的條件是敘述不能停止,廣博仙人提出的條件是象頭神必須明白他敘述的內容,在這種條件下一個說一個寫完成這部著作,但是由於大量迅速的書寫,象頭神的神筆都用壞了,他折掉自己的右象牙繼續書寫完成。(在印度神話中,象頭神沒有右牙)。不過व्यास在梵文裡的字面意思是「分開者」,一些學者因此推定這個人名實際上只是「編寫者」的意思,而典籍本身是由印度各地許多不同的作者分別寫成的。
(Picture from ahimsa)
廣博仙人和象頭神
《摩訶婆羅多》是經過很長時間逐漸積累成書的,早期以口頭吟誦的方式創作流傳,最早的證據顯示在公元533年的抄本中已經收集了十萬對對句,有廿卷。最早的抄本可能追朔到公元200年,所以可能在三到四世紀已經編成十八卷本了,目前存在的是十八卷本。
故事大要:
故事主要講俱盧家族的兄弟,持國和般度的後代,為爭奪王位進行的戰鬥,最終導致發生俱盧之野的大戰(梵文:कुरुक्षेत्र युद्ध,Kurukshetra War)。故事以黑天的死,王朝覆滅,般度家族的兄弟升入天堂為結尾。意味著印度歷史上第四階段黑鐵時代的開始,這時人們失去尊貴的價值觀,喪失了道德、勇敢和公正的行為。在摩訶婆羅多中,許多具有高尚道德的人為了自己的價值觀和持國家族戰鬥在一起,例如毗濕摩,發誓一直保護國王難敵(梵文:दुर्योधन,Duryodhana),不管他的地位怎樣變化,雖然他知道般度家族最終會勝利。
毗濕摩
訶斯提那普爾(印地語:हस्तिनापुर,Hastinapur)的國王福身王(梵文:शंतन,Santanu)和恆河女神(梵文:गंगा,Ganga)生了一個英勇的兒子天誓(梵文:देवव्रत,Devavrata)。多年以後,福身王在行獵過程中遇到一個漁夫的女兒貞信(梵文:सत्यवती,Satyavati),並墮入愛河,但漁夫提出的條件是如果要和他的女兒結婚,必須讓他女兒生的孩子繼承王位。天誓為了孝順父親,發誓放棄王位繼承權,並要一生獨身。這樣貞信的兒子就可以繼承王位。天誓由此得到一個綽號:「宣可怕誓言者」--毗濕摩(梵文:भीष्म,Bhishma)。福身王也賜給毗濕摩一個恩惠,他可以自由選擇死亡時間。
(Picture from Dolls of India)
恆河女神
(Picture from ahimsa)
福身王和貞信
般度家族
毗濕摩成為貞信的兩個兒子花釧(梵文:चित्रांगदा,Chitrāngadā)和奇武(梵文:विचित्रवीर्य,Vichitravirya)的異母兄長。毗濕摩曾以搶親的方式為奇武娶親,搶來迦尸國(印地語:काशी,Kashi)的三位公主,而其中大公主安巴(梵文:अम्बा,Amba)已有意中人沙魯瓦王。可是沙魯瓦王認為安巴已被人搶走,不願再娶她。她轉而要求毗濕摩娶她,不過毗濕摩因堅守誓言不願娶她。因此安巴痛恨毗濕摩,發誓要報仇。她自焚後,轉生為般遮羅國公主束髮(梵文:शिकण्ढी,Shikandi)。後來束髮與一位藥叉交換性別,變成男人。在婆羅多族大戰中,他成為般度族軍隊中的一員戰將,一心想要幹掉毗濕摩。
(Picture from Amba & Salwa)
大公主安巴
貞信的兒子年輕時就去世了,因此由她的孫子接替王位。她的長孫持國(梵文:धृतराष्ट्र,Dhritarashtra)雙目失明,所以她的次孫般度(梵文:पाण्डु,Pandu)即位為王。但國王被詛咒不能有孩子,因此般度放棄王位,到森林中召喚神靈,最後他的第一位王后昆蒂(梵文:कुंती,Kunti)為他生了三個兒子:堅戰(梵文:युधिष्ठिर,Yudhisthira)、毗摩(梵文:भीम,Bhima)和阿周那(梵文:अर्जुन,Arjuna),第二位王后瑪得里(梵文:माद्री,Madri)為他生了一對雙胞胎兒子:無神(梵文:नकुल,Nakula)和偕天(梵文:सहदेव,Sahadeva)。
般度和瑪得里在森林中去世,昆蒂和她的兒子們回到訶斯提那普爾。但持國的兒子們,以難敵為首的俱盧人敵視般度的兒子們。但般度人在教師多羅那的教導下,一個個成長的非常出色,堅戰是最有道德和最聰明的;阿周那是最勇敢的勇士;毗摩最強壯;無神和偕天出色的漂亮。王子們成人後,舉行了一次比賽,阿周那射箭獲得第一,一位駕戰車手的兒子卡爾那(梵文:कर्ण,Karna)不服氣,要和阿周那決勝。難敵偷偷地答應要將安嘎瓦達納王國送給他,從此卡爾那成為難敵的親信。
黑公主
難敵想要消滅般度家族,趁他們不注意時偷偷給他們宮殿放火。但預先般度們已經接到警告落跑,在逃亡過程中,阿周那遇到般庶的黑公主(梵文:सुभद्रा,Subhadra)並娶了她,回來見到母親昆蒂說他帶回一件珍貴的東西,昆蒂以為是食物或物品,要求阿周那與兄弟們分享,阿周那為證明母親是正確的只得很幹地和兄弟們分享一個妻子。在逃亡的過程中,他們還遇到了黑天(梵文:कृष्ण,Krishna,毗濕奴神的化身之一),成為他們終生的戰友。
(Picture from ahimsa)
阿周那和黑公主
(Picture from Krishna.com)
黑天(毗濕奴神的化身之一)
難敵的詭計
難敵在他朋友卡爾那的幫助下,東征西討,征服了整個印度。但堅戰被加冕成為皇帝。難敵非常生氣,他的舅父沙昆尼(梵文:शकुनि,Sakuni)認為他還鬥不過般度兄弟,因此除了一個主意:強迫持國王子邀請般度兄弟玩擲色子遊戲,在過程中出老千贏了屬於堅戰的所有物品,包括他自己、和他兄弟們甚至黑公主。但持國等長輩們出面干涉,要他們歸還一切。可是後來他們又玩了一次,堅戰又輸了,被要求放逐十三年。
俱盧之野戰爭
(Picture from An Overview of the Bhagavad Gita As It Is)
俱盧之野戰爭
般度們要求在放逐中,起碼給他們五兄弟五個村莊,但被難敵拒絕了。黑天想為他們說和也失敗了。戰爭已經不可避免,雙方準備了大軍在俱盧之野(印地語:कुरुक्षेत,Kurukshetra)會戰。雙方都有許多盟國加入,據說中國也派兵加入難敵的俱盧家族一方。毗濕摩同情般度族,但他長期受俱盧族(梵文:कौरव,Kaurava)供養,出於恪守職責,只能擔任俱盧族軍隊統帥,為俱盧族作戰。黑天為阿周那駕駛戰車,阿周那看到叔公毗濕摩和自己的老師多羅那(梵文:द्रोण,Drona)由於要遵守自己的誓言都站在敵對的軍隊中,心中非常難過。黑天和他進行了一場對話,鼓勵他要認清自己的責任,這部分就是著名的《薄伽梵歌》,後來成為印度教的經典。
(Picture from Chez Krishna)
黑天為阿周那駕駛戰車
在前九天的大戰中,俱盧族和般度族雙方戰將各有傷亡,形勢變化不定,勝負難分。第九天夜裡,般度族五兄弟和黑天決定直接去向毗濕摩請教殺死他本人的方法。毗濕摩指示他們躲在束髮身後殺死他,因為毗濕摩認定束髮是女人,誓不與她交戰。
(Picture from KAURAVAS vs. PANDAVAS)
阿周那躲在束髮身後
第十天,俱盧族和般度族又經過一天腥風血雨的廝殺。在黃昏時分,阿周那躲在束髮身後。用箭射倒毗濕摩。雙方戰仕停止了戰鬥,聚集在毗濕摩周圍。毗濕摩倒在地上,但身體未著地,因為他滿身是箭,像是躺在箭床上。人們想要用柔軟的枕頭墊起他倒懸的頭,他阻止,而讓阿周那用三支箭支撐他的頭,他宣布剎帝利(梵文:क्षत्र,Kshatriya)就應該恪守正法,睡在戰場的箭床上,直到太陽北行之時。毗濕摩躺在箭床上,仍不忘勸說俱盧族和般度族休戰。但他們不聽從他的勸說。因此,婆羅多族大戰還將繼續下去。
(Picture from Yahoo!)
毗濕摩躺在箭床上
經過了十八天的殘酷的戰鬥,最終只有般度兄弟們、毗濕摩和俱盧家族的幾個老戰士活下來了。
般度家族的結局
俱盧家族的母親甘達里(梵文:गांधारी,Gandhari),看到自己的兒子們全部死光,她詛咒黑天作為一位天神,本來可以阻止這場戰爭,但他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親族毀滅。黑天接受這種詛咒卅六年,離開這個世界。般度們也感到厭倦,放棄所有一切,到喜馬拉雅山去,在登山過程中一個一個的死去,到達天堂。只有堅戰,曾經儘力試圖阻止這場殺戮,最終是肉身到達因陀羅天堂。
阿周那的孫子接替王位,最後被蛇咬傷致死。他的兒子加雅麥加雅(梵文:जनमेजय,Janamejaya)非常憤怒,決定發動一個以蛇獻祭的儀式,希望以此方法消滅所有的蛇。就是在這種獻祭儀式上,加雅麥加雅的長輩為他講了這個全部的故事。
(Picture from Wikipedia)
加雅麥加雅舉行蛇祭
以上內容參考維基百科的資料和《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完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