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造時代:十二世紀晚期
建造國王:闍耶跋摩七世 (Jayavarman VII)
建築風格:巴揚寺式(Bayon)
供奉主神:觀世音菩薩(梵文:अवलोकितेश्वर,Avalokiteśvara)
出入方向:北門進、北門出
瀏覽時間:30至45分鐘
Neak Pean的意思是「纏繞的巨蛇」,又譯為蛇寺。東方古老的神話常常「龍」「蛇」不分,都叫「Naga」;因此Neak Pean也許譯為「龍蟠」更為恰當。有人把取其音叫作涅槃宮,不過涅槃(梵文:निर्वाण,巴利文:निब्बान,Nirvana)在佛家有特別的意思,Neak Pean和「涅槃」沒有關連,故不恰當。
整個建築布局的中心是一個直徑十四公尺的圓形基台。基台浮於水池上,像一個孤立的島在水中央。大水池象徵古神話喜馬拉雅山上的聖湖阿那婆達多(Anavatapa)。基台分七層,逐層向中央縮小。島上只有一座像徵須彌山的石塔,石塔上雕刻兩隻纏繞的蛇神(Naga),小島東側還有一座白馬雕像。據說從前的朝聖者,在主池四邊的小水池取水,潔淨自己的身體和靈魂。
龍蟠寺的平面圖:
(Picture from Angkor Guide)
(Picture from アンコール遺跡群フォトギャラリーPhoto Gallery of Angkor Ruins)
我帶去的兩本中文書都介紹說,那飛馬雕像說的是佛經裡「飛馬救人」的故事,描述大洪水時佛陀不忍百姓受難,化作飛馬救人,讓苦難眾生攀爬在馬上把他們救出。也有人說那故事是,海上商人因船難受困在住有鬼怪的孤島,眾人正煩惱不知道該怎麼離開,其中一位商人在睡夢中夢到。日初東方之時,菩薩會化身為會飛的白馬,把受難者從水面馱起,當看到這化身時,必須緊緊抱著白馬的肚子,就可以順力逃離孤島。
不過,我查了一下資料,在頂果欽哲仁波切的《唵嘛呢唄美吽》中看到一個故事,所以比較可能的典故是,海上商人因船難受困住有鬼怪的孤島,鬼王派小鬼變成正妹色誘商人們,正當商人們以為身在天堂時,其中一人迷路走到一個鐵堡壘附近,聽到裡頭有人在哀嚎。走近探聽,裡頭的人隔著牆訴他,那些正妹是鬼怪的化身,他們就要被鬼怪吃掉了,要他們趕緊離開孤島。那人就趕回去通知伙伴,正當他們不知所措時,就唸觀世音菩薩名號,觀世音菩薩化為飛馬把受困者救出,受不了正妹色誘的商人不肯離開,就被吃掉了,其他商人都緊抓著飛馬被救離孤島。不過不論哪個典故才是對的,都展現了佛家志在救苦救難的濟世精神。
觀世音菩薩(梵文:अवलोकितेश्वर,Avalokiteśvara):
闍耶跋摩七世在位時期,積極進行各項建築工程,他以民生生活所需的公共工程為第一優先考慮,包括蓋水庫、鋪路修橋、建驛站、醫院等,其中的龍蟠寺算是一座寺廟療養所,在當時是一個大醫院。
龍蟠寺是古代吳哥王朝民眾前來養病生息的地方。這裡有五座水池,被稱為聖池,分別為中間一座四方大水池以及大水池各邊連接的四座小水池,當時這些水池都浸泡滿滿的藥草,讓民眾浸泡藥浴。雨季時池水漲滿,藥草於水中自然分解而成為藥池,藥水由大水池流入小室中的扁平凹槽,再由各出水口流出,底下設有蓮花座,病患便跪在這裏以藥草水淋身治病。
另外,大水池的水,得個別通過四座雕有象頭(北方,水)、馬頭(西方,風)、獅頭(南方,火)、人頭(東方,土)像口中出水,才能流入小水池中。由於四座小水池據說有不同的療效,病人分別被判別病症,將遵循指示去做藥水浸泡。小水池出水口上方的遮蓋屋頂還雕有診治病人和按摩的圖像。
周達觀的《真臘風土記》就對龍蟠寺有段描寫(請見【吳哥印象】周達觀之真臘風土記):
「北池在城北五里,中有金方塔一座,石屋數十間,金獅子、金佛、銅象、銅牛、銅馬之屬皆有之。」
現在銅牛已經不在的,取而代之的是人頭。覆貼在雕像上的金、銅也被取走了,剩下斑剝的石像。
怪妹妹夫婦之前給我看一張照片,是龍蟠寺大水池內的石塔,空無一人。可是他們等了十分鐘才有幾秒鐘能照出一張沒爬滿遊客的照片,我們去的時候已非旺季,故人不多。剛好遇到一個台灣團,可惜正妹都忙著拍照,沒空讓我搭訕。
我喜歡龍蟠寺,羡慕吳哥古人的創意,能把醫療化作那麼浪漫的一件事。
我在那不小心被大螞蟻咬了一口,可借現在的龍蟠寺已經沒有聖水了,要不然正好可以用上。我們參觀了約半個多小時,就離去到塔頌寺。
龍蟠寺(Neak Pean)的整本相簿:
我老弟Steamfish的相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