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27日 星期二
改變世界歷史的傳染病
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冠狀病毒2型(SARS-CoV-2)引起的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冠狀病毒病,俗稱新冠肺炎、武漢肺炎)迄今在全球已造成超過四千五百萬個確診病例,其中逾一百二十萬人死亡!拜台灣剛開始執行時備受質疑的嚴格防疫措施所賜,已兩百多天零本土傳染案例,在秋冬近來多個歐洲大國病例攀升而大舉封城時,台灣還能照常舉辦展覽、藝文、體育活動以及百貨公司週年慶。
疫情肆虐全球時,我們很慶幸能夠戴個口罩就能上街,也不必擔心自己和親友性命受到冠狀病毒的危脅。只是因為隔離檢疫政策,今年甚至明年一整年,我都無法方便地回馬來西亞辦理要事,家人不方便來台灣,也甭想出國參加研討會。待疫苗研發成功後,便利的國際旅行才有可能,但可想而知,屆時機票也不會像疫情前那樣廉價了。
未來如果想要國際旅行,疫苗就不是個選項,而是絕對必要,待全球人口施打疫苗到形成群體免疫前,拒絕施打疫苗的旅客,要嘛被拒入境,要不然就要乖乖待在防疫旅館,因此就連我一些對流感疫苗抱持高度懷疑態度的朋友,都期望冠狀病毒疫苗能盡快研發成功。今年也因為這場疫情,國人一改過去消極的流感疫苗接種,造成公費流感疫苗供不應求。有心人士還趁機不分青紅皂白地幹譙政府,也不管過去公費流感疫苗接種常常不如預期,而且製造疫苗的原料也需要一年前事先規劃。要不是這場意料之外的疫情,很多流感疫苗只能備而不用。
從中可見,一般民眾對傳染病其實不太擔心,過去很多人覺得流行感冒不過是比普通感冒嚴重一點點而已,吃吃藥甚至不戴口罩也能照常上班上街。我從前也這麼認為,2009年H1N1新型流感疫情時,我從未擔心,想說會致命的應該是老人和小孩,結果自己就中招了,症狀不算很嚴重,吃了克流感(Tamiflu®)後很快復原。一直到大概四年前,我得了很嚴重的流感,虛弱地足足在床上躺了好幾天,嚴重地影響了工作,才決定每年都要接種流感疫苗。
我強力支持施打流感疫苗。流感病毒的突變愈多,就愈有機會經天擇演化出愈強的傳染性和毒性,而病毒感染的人愈多,整體的突變就愈多──我們為何要讓病毒有更多機會突變呢?我看過反對接種疫苗的理由之一,居然是認為會因為沒得病而無法形成免疫力,一整個沒搞清楚疫苗的運作機制就是讓人對流感病毒產生免疫反應啊。
還有,我過去也以為老人及小孩最需要施打流感疫苗,但後來得知老人和小孩因為免疫力不如青壯年,所以疫苗保護力不見得可以相提並論。因此,要保護老人和小孩,反而應該是讓青壯年族群接種疫苗。另外,年輕也不見得就有本錢,年輕人熬夜爆肝不會比較強壯啊。前幾年,我不小心莫名其妙感染肺炎而住院了幾天,和一些朋友提起時,赫然發現他們不約而同地有年輕的同事或朋友因流感併發的肺炎,掉以輕心地在個人住處昏迷多日而喪命。
可見整個社會都因為醫療的進步而以為「雖然是傳染病但沒關係」。其實,我有一些高學歷的朋友反對流感疫苗政策,即使有認識的朋友因流感併發症喪命,他們仍認為那是運氣太背,自己和家人沒有必要接種流感疫苗。一些朋友甚至還堅持流感疫苗是國際大藥廠的陰謀——把流感的嚴重性誇大也就算了,還把疫苗故意設計成每年都要接種,以便撈取更多利益。
就算不提流感,如果對傳染病還是沒有正確的認識、繼續破壞生態環境增加野生動物和人類不當接觸的機會,加上全球氣候變遷的推波助瀾,我們有生之年很可能還能再見證另一場全球大流行的瘟疫,一樣要花好幾年才能恢復正常的生活和經濟發展。這本《傳染病的世界史:人類二十萬年興亡史上最大戰爭!》(感染症の世界史)是很值得一讀的好書!作者石弘之甚至在幾年前日文版中,就預測了下一場(也就是這一場)疫情很有可能來自中國南方!
現在,相較許多諸如癌症、心血管疾病、代謝疾病、消化性疾病、眼疾、姿勢不良等等文明病,傳染病相對不是大多數民眾就醫的原因吧?即使是感染性疾病,有不少都是源自其他原因造成的免疫力下降,而非是有什麼病毒或病菌特別致命。然而,過去這些一般民眾最常就醫的頑疾相較傳染病,反而不是問題。經典科普好書《瘟疫與人:傳染病對人類歷史的衝擊》(Plagues and Peoples)就探討了瘟疫如何肆虐各大洲並且形塑各地的文明,甚至在歷史上改變了政治權力均衡,以及地緣政治的發展等等。
進入農耕時代,人口的高密度讓傳染病成了家常便飯。我記得小正太時看的古裝片,主角一旦咳血就準備等死,害我小時候咳嗽咳到太用力痰中有血絲,就嚇得魂飛魄散,還跟同學交待遺言⋯⋯可是古裝片在這一點並不誇張,因為肺結核過去真的是許多人的死因,在天花仍肆虐的年代,活著的人一臉麻子也不足為奇。只是拜抗生素和疫苗的發明所賜,我們才對傳染病的致死大驚小怪。
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再承受人口因瘟疫大規模死傷的動盪。讀了《傳染病的世界史》,就會發現我們與傳染病的距離沒想像中的遠。病毒和病菌的演化速度比人類快許多,在這場軍備競賽中,我們只能智取。因此,傳染病勢必一直存在,而抗生素及抗病毒的藥物也一定會篩選出抗藥株,我們頂多只能暫時領先。
多種傳染病在醫學發達的先進國家都還能造成公共衛生的問題,況且是在發展中國家。過去瘧疾、霍亂、梅毒、肺結核、鼠疫、痲瘋病、天花、小兒麻痺症在全球各地都是司空見慣的傳染病,現在瘧疾、霍亂、肺結核在一些國家還不㫁肆虐。蟲媒病如登革熱在東南亞一直都三不五時流行,日本近年因為氣候變遷,多處也傳出久違的本土病例,我自己大三回馬來西亞過春節時也中了招,大年初一就痛得死去活來,休養了兩個多月才恢復元氣。
一些致病微生物一直和人類共存,例如我自己過去因感染幽門螺旋桿菌而罹患胃潰瘍,治好後卻多年飽受胃酸逆流之苦,幾年就要因此而照胃鏡;弓漿蟲的傳染在歐美頗流行,有一定比例的人感染,甚至行為因而改變;皰疹病毒感染現今隨處可見,成人感染不算新聞。我小時候大多數同學都感染過水痘帶狀皰疹病毒(HHV-3)而得過水痘;愛滋病患(AIDS)到今天都還在多國上升,只是因為俗稱的雞尾酒療法有效,已經不算是絕症,反而愈來愈不受到重視,不像十幾年前那樣被大眾視為洪水猛獸;人類乳突病毒(HPV)被證實會導致子宮頸癌,男性的感染也不少見,疫苗能有效減少感染機率,但民眾仍不太積極。
《傳染病的世界史》作者石弘之曾任紐約特派員、編輯委員,離職後擔任聯合國環境計畫高級顧問,東京大學、北海道大學研究所教授,駐尚比亞大使等職位,他在書中有許多篇幅是探討日本的狀況和政策,和大多數相關科普書是歐美學者撰寫的很不一樣,對同樣身處東亞的台灣搞不好還更有借鑑意義。日本政府的疫苗和防疫政策對作者來說,是極為消極的,日本人甚至因為消極的麻疹疫苗接種,幾次在歐美造成麻疹疫情。
在冠狀病毒疫情爆發早期,日本政府慢了許多拍,防疫人員的不專業,也讓世界跌破眼鏡,甚至他們連像台灣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的專責單位都沒有,官員和學者互踢皮球的心態也令人嘆為觀止。石弘之對日本政府的責難是愛之深、責之切吧。從中我們也知道不少什麼事都唯日本馬首是瞻,更不需要妄自菲薄,在這方面,日本甚至還該向台灣學習!
如果讀了《傳染病的世界史》對傳染病感興趣,也可以再讀讀剛出版的《瘟疫啟示:流行病是歷史,也是未來》(The Pandemic Century: One Hundred Years of Panic, Hysteria and Hubris),瞭解十場近年的瘟疫在全球各地跌宕起伏的故事吧(請參見〈我們與瘟疫的距離〉)!
本文原刊登於閱讀‧最前線【GENE思書軒】。
2021年4月21日 星期三
製造和設計嬰兒
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疫情(武漢肺炎、新冠肺炎,Covid-19)2019年至今肆虐全球,除了影響國際經濟局勢與人口健康,世界各國普遍有出生率銳減現象。根據美國中央情報局(CIA)近日公布2021年全球總生育率(Total Fertility Rate,平均每位婦女一生中所生育之子女數)預測報告,台灣今年將在全球墊底,15至45歲育齡婦女平均每人僅生1.07名子女。倒數第二至五名則是南韓、新加坡、澳門、香港。
另一方面,台灣今年一至三月累計死亡數為4萬7626人,比去年同期多659人,增幅1.4%,且較出生數多出1萬2709人,已連續三個月呈現人口負成長,情況相當不樂觀。
台灣少子化其實早在廿年前就已是問題了,所以現在才會有不少約廿年前升格的大學要退場,這怎麼會是個新聞,遲到了整整廿年。我想這可能是因為狼來了吧?主流媒體日漸袁失公信力,把行車記綠器影片當正餐,一旦談到該正經的政策,卻只會追逐口水戰來衝流量,幾乎完全沒有完整和嚴謹的調查和報導可言,只能等到外來和尚會唸經,或者外媒也注意到了,全民才跟著嗨翻天!
我臉書已被各種少子化成因見解的分析洗了幾天板,有些是指說房價和育兒費用太高、有些是現代人花費更多時間在高等教育和打拼事業、有些是指婦女朋友已不願意飽受禮教的壓迫、有些是台灣育兒環境極不友善,無關的路人都可以莫名其妙對父母和小孩指指點點⋯⋯這些原因或多或少都對,而且每個人選擇生育與否,是個人自由,是多元價值觀,沒有標準答案,政府對此問題的低效近期恐怕也無法對症下藥。但這都不是我主要想要談的。公視和Netflix上有部影集《未來媽媽》,據說就很深入地探討台灣人面臨生育的困境。
即使想要生育,我們面對的,除了以上問題,還有更嚴重的問題,也就是在已開發國家,這半個世紀來,人類精子數量已打了超過五折,不孕症愈來愈常見,這可能要拜塑膠的過度使用所賜。過了35歲,生育能力更加會下降。
還好,在醫學科技日新月異下,生殖醫學還是有不少手段可以挽救人類的未來,問題只是付出的代價有多少。而這本《設計嬰兒:基因編輯將可根治基因突變所引發的任何疾病?》(Designing Babies: How Technology is Changing the Ways We Create Children),就主要以英美的案例,探討生殖醫學各層面和角度的問題,很值得有需要朋友一讀。
羅伯特‧L‧克里茲曼醫師(Robert L. Klitzman, MD)係哥倫比亞大學醫學院以及梅爾曼公共衛生學院的精神病學教授,這本《設計嬰兒》中,他沒有要科普太多生殖醫學的進展和知識,而主要是要用眾多的訪談案例來給讀者自行思考,畢業個人的人生和後代,自己要負最大的責任。
如果可能,相信大多數朋友都想要遺傳自己和伴侶的基因,這是人性的本能。如果不在乎,只想要陪伴的話,養貓還更實際。只是,有些人可能不滿意自己的基因,想要改造嬰兒讓他們更完美。不過有趣的是,不管未來合不合法,安全地改造嬰兒基因,價格一定是高到富人才負擔得起。可是如果事業能成功到隨便都付得起,那有何必要懷疑的自己基因?即使是富二代,那好歹別懷疑老爸老媽吧?
甭說改造基因,因為現在有了基因編輯技術,有興趣的朋友可讀《基因編輯大革命:CRISPR如何改寫基因密碼、掌控演化、影響生命的未來》(A CRACK IN CREATION: Gene Editing and the Unthinkable Power to Control Evolution)和《上帝的手術刀:基因編輯懸疑簡史》和(請參見〈上帝的基因手術刀〉和〈基因編輯大革命〉)。或許有朋友就認為我們可以把人改造得更高大帥、白富美?或者更聰明?其實這個可能性並非沒有,但這些性狀都是多基因數量性狀,參與的基因上百個,每個都只有小小的貢獻,況且環境影響常常超過遺傳,基因編輯的意義真的不大。即使我們用基因轉殖鼠找到所謂的聰明基因,也沒人知道其副作用,畢竟老鼠不會告訴我們,牠們哪不適服,或者有沒有心理變態。
然而,重要遺傳疾病當然另當別論。在基因編輯技術能夠用在人類之前,我們的準父母,就會面臨到一系列的問題。當許多朋友得知我是學遺傳的,就會詢問我許多遺傳疾病的問題,即使遺傳疾病一般都很罕見,絕大多數人進醫院都不是因為遺傳疾病。可是想要保證嬰兒的健康,是許多準父母最大的心願。我已聽過太多父母,只希望小孩健健康康,懂得做人的道理,不需要大富大貴,就心滿意足了。
現在最常見的遺傳缺陷是染色體數量異常,但這個現在可以方便檢測了,拜DNA定序技術的日新月異所賜,只是得知檢測結果後,想要採取什麼行動,這個伴侶和雙方家長最好早點達成共識,比小孩和媽媽都比較好。
《設計嬰兒》就是要探討想要生兒育月的夢想,從挑選治療方式、診所、醫生,甚至需要捐精、捐卵、代理孕母、領養者會遇到的各種問題。克里茲曼醫師也比較了英國和美國制度和法律的不同,而美國更複雜的是各別州法也有區別,經濟許可者可以跨州進行治療。甚至也有人跨國到法律更寬鬆的國家去,書中也提到有幾個例子是富裕國家的夫婦跨國找了代理孕國,但後來離婚導致小孩淪落孤兒院的悲劇。
另外,這本書也多次提到,其實有許多問題,都沒有標準答案,在多元價值的社會,我們需要自己做出判斷和選擇,因此除了醫生,諮商心理師也是可以需求幫助的專業,更清楚自己的內心,對夫妻和家族做出抉擇也比較可行。
除了想要生育的朋友,可以各取所需地讀感興趣的章節,所有在生殖醫學和婦產科工作的朋友,這本《設計嬰兒》肯定也能夠更有深入地回答民眾的各種問題,也很推薦來一讀!
2021年4月7日 星期三
成功和才德暴政的反思
現在要談一本我這十年來讀過最震撼、開腦洞、毀三觀的好書之一。
在台灣史上最被關注的總統大選,嗯,我說的是美國總統大選,大部分台灣朋友,是一面倒的支持川普,並且堅信川普必勝。我從各種資料研判,拜登勝出的機會稍大於川普,和不少朋友賭了好幾把,但因為去年底和今年初忙翻了,沒有一一催收贏得的賭金,時隔太久就作罷了。
如果我是美國人,我會堅定地投票給民主黨。在美國念博士班的時候,所有我認識的教授和同學,全都一面倒地支持民主黨。而美國風氣最開放,經濟最發達的加州,也是民主黨的鐵票倉,看到這麼多我敬仰的聰明人堅定地反保守的共和黨,支持開明的民主黨,加上做過各種政治傾向測驗,我就是個不折不扣中間偏左的自由派,怎麼可能對保守的共和黨有任何好感?
可是看著絕大多數沒有投票權的台灣朋友,別人在吃麵自己在喊燒,我是感到真的很可笑。有不少朋友,人家明明都開完票了,司法機關也裁決了,還一直相信是民主黨作票並收買司法機構。拜託,人家這麼有辦法,上次大選為何會失策?眾議院還丟了一堆票?
而且也有很多明明意識形態不保守的朋友,也一直對左派或中間偏左的喊打喊殺,幼稚地把全世界的錯都丟到自由派頭上。他們卻超級認真,甚至連我多次分析拜登的勝算較大,並且獨立思考地批評川普,都一起被罵。反正我也無所謂,也不在乎寫什麼會失去什麼朋友。
然而,我這個自由派也很難理解,為何這麼多經濟上弱勢者,會投票給為富人減稅、保護富人利益的共和黨,對我和許多美國自由派朋友來說,共和黨的諸多政策就是要讓財富可以在少數人的圈子中不動,然後用涓滴理論唬弄大家,而事實上低層人民只是愈來愈窮。我們也一直無法理解為何反智的川普會崛起,很多台灣朋友說他們真的理解,但絕大多數都是充滿偏見、眼光狹隘的純嘴炮。
美國大學教授不可否認的,在這幾十年內是愈來愈左傾,越頂尖的大學越明顯,我從前也不曾認為這有什麼問題,是因為知識份子是對世界有更深刻認識的菁英。和財富可以繼承的富人不同,大學教授不管再如何聰明,家境多優渥,都要靠自己極度的努力。難道我們為了拚命擠進頂尖大學博士班和教職的窄門,比大部分同儕努力用功,我們還能和眼光短淺的人為伍嗎?知識菁英學者好歹是一群非常認真勤奮的人,會比鄉民更沒理道,又是一堆人吃飽看假新聞不思考才會漠視學者。
對於川普的崛起,我一直認為是民粹主義作祟,是太多人無法獨立思考,沒有批判思考的能力,所以就人云亦云,把票投給無法代表自己利益的人。老實說,一向在這方面傲慢的我,讀到了邁可.桑德爾(Michael J. Sandel)的新書《成功的反思:混亂世局中,我們必須重新學習的一堂課》(The Tyranny of Merit: What’s Become of the Common Good?),震撼程度這十年來首見〔上一次是強納森.海德特(Jonathan Haidt)的《好人總是自以為是:政治與宗教如何將我們四分五裂》(The Righteous Mind: Why Good People are Divided by Politics and Religion)(請參見〈好人真的總是自以為是?〉)。
震撼程度之一,幾乎是被顛覆我從大學以來就培養出的價值觀,那就是桑德爾在《成功的反思》所極力想批判的「才德至上主義」!有人以為桑德爾是想要對才德菁英全面開戰,這其實是個誤會,他其實並沒有,因為他自己這個哈佛大學教授就是個不折不扣的才德菁英!他本身就在自由派知識份子大本營的哈佛大學,他沒有要全面對自由派開戰,也非支持或反對保守派,而是用一個超脫的立場來看美國政治的根本分裂,值得所有不同政治立場的朋友一讀這本有真正見地、不可多得的好書。
桑德爾論述的功力之深,從《正義:一場思辨之旅》(Justice: 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和《錢買不到的東西:金錢與正義的攻防》(What Money Can’t Buy: The Moral Limits of Markets)和《訂製完美:基因工程時代的人性思辨》(The Case against Perfection: Ethics in the Age of Genetic Engineering)的暢銷和超高討論度就可見一斑(請參見〈一場思辨之旅的正義〉、〈錢買不到的東西--一場思辯的正義講座〉、〈人性正義的反對完美〉、〈錢買不到,也不應該買的東西〉)。
桑德爾是政治哲學家,他把整個在哲學和宗教上轉變的脈絡交待得很清楚。他並非要推翻整個才德主義回到封建時代,而是呼籲才德菁英要反思和謙卑。這才是這本書最大的價值所在,因為我也看到太多菁英對菁英開戰,罵對方是不吃人間煙火的菁英,彷彿自己才最接地氣,但旁人看來不過是五十步笑百步。要開地圖炮,是鄉民最擅長的,而桑德爾,卻用了嚴謹的論述和邏輯,試圖讓才德菁英們反思:沒錯,大家都真的很用功努力,但我們也不得不承認,在成為才德菁英的過程中,我們也必須要有好的運氣,以及遇到無數多的貴人,我們能成功是靠自己沒錯,但也需要大量的天時、地利、人和。
先說朋友和自己的故事。我有位大學教授朋友大致的故事是,他在某次搭計程車時,還到一位頗有見地的老司機。老司機說,他最愛和大學教授聊天,其實他原本是資優生,但太有想法了,得罪了一些一心想要填鴨的老師,就被發配邊疆,於是心灰意冷之下就不念書了⋯⋯要不是那樣,他也許也當上了大學教授。
看到這個故事,我不禁捏了好幾把冷汗,因為在我求學的歷程中,有好幾個轉折點,我差點就念不下去了,可能連高中都未必能畢業,更遑論上大學,那在些人生十字路口,要不是運氣好,或者遇到貴人,我的前途鐵定被自己毀掉。因為太多了不方便展開,但至少談談其中一次吧:原本爸媽要我轉學去的升學至上中學,而非讓我在自由開放的中學一路玩滿六年。那家中學打電話到我家,我接了電話被告知可以轉學,但我卻騙爸媽我被拒絕了,因為比起念書,我更想玩。
這個秘密我一直保守到拿到博士學位才敢跟全家說,他們也都很慶幸是我接到電話並且騙他們,因為大家都知道,在中學不念書成天只會玩的我,在那家升學至上的學校我只會被退學,就不會等到高三考統一考試時才奮發圖強。我們一路上就這樣有好運氣和好貴人,只是我們常常都忘了。如果我們今天的成就需要大量外部資源和貴人,我們有什麼資格不謙卑、謙卑再謙卑呢?
回到桑德爾的《才德的暴政》⋯哦不⋯《成功的反思》。他大肆批評才德主義,甚至還指出才德主義某些方面甚至封建社會身份地位的繼承更糟糕,因為在那樣的世界,不成功的人很清楚是受困於制度和運氣,而貴族菁英也沒資格驕傲,他們不過是含金湯匙出世。而現在的菁英,卻利用美國大學入學的制度,讓高等教育複製他們的身份地位給下一代,還偽裝成是機會平等的競爭,以為所有自己獲得的榮譽和財富,全都是理所應得的!
知識菁英可以批判華爾街菁英,指責後者在未曾創造真正造福人類的創新時,用數學能力創造虛假的財富,然後還以為全都是理所應得的,可是桑德爾在《成功的反思》卻指出,整個才德至上的崇拜,才是所有美國近年政治和社會亂象的根源,知識菁英別再自以為是地以為他們的研究經費、社會威望、語話權也是理所當然的。如果知識菁英生不逢時,他們的天賦不是社會所需的,受到的重視和地位也會遠不及他們現在嘲笑的人。
在才德至上主義當道的今天,父母都害怕小孩輸在起跑點,揠苗助長地從小把孩子培訓成軍備競賽的競爭機器。我們開始相信成功純粹是個人努力的成果,卻不反思想要複製階級把成功傳下去的人為成功者打造了多少適合的土壤和資源,然後用各種手段把競爭者排除在外。桑德爾在哈佛大學的課堂上觀察到,愈來愈多學生相信成功是自己的功勞,是他們努力的結果,可是他們之中大量來自富裕家庭,教育愈來愈反而成了階級固化的工具,和知識菁英期望的階級流動背道而馳。
是的,我在美國念博士班時,就看到太多教授和同學,調侃那些偏鄉地區票投共和黨的美國人是盲目的愛國主義者、沒知識的老粗。即使同為白人,他們卻把沒高等教育學歷的白人當作「白垃圾」,甚至反而更認同我們這些憑著努力擠進頂尖大學博士班的外國非白人。在加州不少頂尖州立研究型大學,白人反而是被歧視的對象。憑著高學歷移民美國的非白人,甚至比大量土生土長的白人身份地位更高,土生土長的老美情何以堪?在某個程度上,學歷可以比膚色更重要,我們都認為是理所當然,可是大量因為志趣不相投而沒上大學的人,卻飽受低薪和歧視,政治和社會能夠要有怎麼樣的穩定?
在才德至上主義的氛圍下,「失敗者」如低學歷和失業者,往往被認定是不夠努力所以是活該。自由派菁英在厭惡保守派菁英朱門酒肉臭地漠視弱勢的同時,其實對弱勢的態度卻是高高在上的傲慢。即使知識菁英同情他們,很可能也只是認為他們可憐且無助,或者讓社會不動盪。
可是窮人,也可能是因為運氣不好,因為健康或景氣等因素而落入貧困,而社會上沒有及時救助的方式,即使有些手頭緊的人一直努力兼一堆差,反而沒有時間和精力培養專業技能時,努力打拼也未必能翻身,更甭提經濟弱勢者的衣食住行佔收入的絕大部分,遑論儲蓄和投資。在台灣,不必低薪,只要買了個房生了幾個小阿宅,沒爸媽留下來的老本,大概就萬劫不復了。
而在美國更有成功神學的推波助瀾。啥是成功神學?簡單說,就是你信了神,你想要以財富、健康與幸福,神都會賜你五倍的祝福。但是如果財富、健康和幸福都失去了呢?於是成功者高估了自己的實力和努力,而失敗者更否定自己,對社會充滿怨恨。
而台灣在學歷至上主義方面,比美國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大量經濟弱勢被認定是因為不努力念書,所以活該領低薪而不值得同意,不是整個社會的主流價值嗎?而政府官員中,有博士學位的比例遠高過歐美,可是博士和從政能力有什麼關聯?這不也是台灣常常出現官大學問大,然後政策不得人心而灰頭土面下台還從不認錯的高官嗎?
才德至上主義,讓經濟上強勢和弱勢的人們,幾乎無法有建設性的對話。桑德爾也舉了許多實例,說明沒有大學學歷者在歐美代議政治中議員的比例下降到完全無法反映人口比例的情況,這戕害了民主政治,因為當人口比例不低的族群在國會中幾乎完全沒有代表,政治人物和人民脫節的狀況愈來愈嚴重。
另外,即使高等教育確實有其功能,身為大學教授的桑德爾,也提出在升學方面,一個激進的主張。以哈佛大學招生為例,他建議可以用這個方式不失公平地消彌無意義的軍備競賽用一堆社團活動、競賽等消磨學生的精力和興趣:如果兩萬人申請入學只錄取一千人,先刪除絕對不合格的大約兩成,其他八成合在一起抽籤。老實說,我在推薦序看到這個主張,心想桑德爾是不是瘋了,但讟完整本《成功的反思》,我卻被說服了!不過這做法要落實,恐怕不太容易,但其優點就可寫本書詳談了!
總而言之,讀完了《成功的反思》,真的改變了許多我幾十年以來對事物的根本理解,我相信自己絕不會是特例。這也是本對公民社會極為重要的一本好書,避免我們陷入不食人間煙火的陷阱。當然,要完全顛覆我幾十年來深信的才德至上主義是很困難的,但這麼震撼很值得。我很肯定,這會是本我這幾年,有人問我什麼書不讀不快,我會毫無保留大力推薦的好書!
2021年4月1日 星期四
演化歷險記
你有問過自己爸媽,你們家的祖上,是怎麼來到今天居住的土地嗎?又有什麼家族的有趣故事呢?
我們每個人肯定有一對父母,對吧?他們又各自有自己的父母,也就是你的祖父母和外祖父母,當然,祖父母和外祖父母也都會有各自的父母,一直往上追溯,不出百代,我們祖先的數量就要淹沒整個地球了。
別為過去操心,因為實情是,不是每個曾經活過的人類,都能夠有同樣的機會存活和繁衍後代的,我們肯定是少數幸運兒的優秀後代。除了春節會發給你紅包的長輩和一起玩耍的堂表兄弟姐妹,全世界的人類,無論膚色和長相和我們相像與否,其實都是我們遠親喔!
不僅是所有人類都和我們或多或少有些血緣關係,地球上所有的生命皆是如此,差別僅是親疏遠近而已。我們和所有生命都共享許多遠古祖先遺留下來的財產,讓我們能夠從一顆小小的受精卵,經過母親的孕育,出生後成長到能夠閱讀這本有趣的書,帶你搭上魔法校車,在卷髮佛老師的帶領下,仿彿有了時光機的魔力,一路回到生命誕生之初,再一起演化成為今天的你我。
我們人類都是屬於脊椎動物的胎盤哺乳動物,每個成人身上有約三十幾兆細胞,比全宇宙的恆星多很多喔,簡直就是個不折不扣的天文數字。可是在生命誕生在汪洋大海的初期,我們祖先在很長時間之中,就只有一顆細胞,就像細菌那樣,然後它們之中的一支,演化出有更多部件的真核細胞,就像發酵麵包的酵母菌那樣。
在合作力量大後,第一隻動物有了多個有一模一樣遺傳密碼的細胞,牠們就如海綿般簡單,然後一些動物經過卷髮佛老師校外教學的旅程,演化成為今天你的模樣。
不僅是我們動物如此,其他細胞也團結成了真菌、藻類和植物,雖然我們人類的祖先沒踏上這些生物的演化道路,可是它們對我們來說也非常重要,大家都構成地球上多姿多彩的生命。讀了這本書,你也可能想再搭多幾趟魔法校車,好好的認識我們諸多遠親的祖先之旅吧。
本文為《魔法校車13:人類大演化(經典必蒐版)》(The Magic School Bus Explores Human Evolution)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