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11日 星期四
放空的科學與藝術
遇到官大學問大,可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高官,人們愛用「腦袋裡裝漿糊」來形容;然而,面對紛亂的政局和社會,腦袋裡裝漿糊的人何其多?我們感到無力和不知所措,彷彿自己腦袋裡也裝了漿糊。
過去世代鴻溝是用廿、卅年在算的,現在大概快到兩三年就能有鴻溝了吧?現在的世界變化實在太快了,兩年一次的大選就讓政黨版圖大洗一次牌,還有多個令人大跌眼鏡的結果,專家的預測已經愈來愈失效了,儘管他們的工具應該越來越先進。
在大學教書,要改善所謂的學用落差,其實不是在讓學生去學什麼企業想要的技能,因為愈來愈多大中小企業都快搞不清楚市場的瞬息萬變,他們找不到快速創新並殺出紅海重圍的人才,導致台灣經濟在舊的僵化思維下欲振乏力。
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以及幾乎人人都可念的大學教育下,我們在學生腦子裡塞進的東西夠多了吧?所謂學用落差的改善,或許就是培育出畢業後仍有自主學習能力,並且能夠以創新思維設計好產品和服務、解決問題的學生吧。否則AI再繼續發展下去,就要取代許多大學畢業生能做的工作了。到時沒有學用落差──因為大學畢業生全都不能用了。
著名的科普作家雷納.曼羅迪諾(Leonard Mlodinow)在《放空的科學:讓你的理性思維休息,換彈性思維開工,啟動大腦暗能量激發新奇創意》(Elastic: Flexible Thinking in a Time of Change)告訴大家要如何獲得奇思妙想的能力。曼羅迪諾是位很優異的科普作家,他的《潛意識正在控制你的行為》和《科學大歷史》也是我很喜歡的好書。
曼羅迪諾受過嚴謹的科學訓練,是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理論物理學博士,曾任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學院的洪堡研究員,亦曾任教於加州理工學院,他用最新的心理學及腦神經科學的研究,來解說科學上已知大腦能夠冒出新穎想法的關鍵,讓腦袋不會被漿糊填滿而僵化,保持彈性來激發出創意。
以生物學的眼光來看,人類其實是個很詭異的物種,因為智人(Home sapiens)是地表上,唯一佈滿全球七大洲、五大洲的單一物種!咦,地表上不是到處都有蚊子和小強嗎?是的,但牠們在不同地方可是不同物種,不像人類全是同屬同一個物種,我們幾乎散布到所有地表上的生態環境和海拔高度。我們的祖先源自非洲熱帶稀樹草原,他們為何膽大到敢離開自己熟悉的環境,四處奔走散佈到全球各地呢?
到了新環境,要面對的可是一大堆新問題,新的氣候、新的天敵、新的食物、新的居所、新的交通等等,我們人類天生不僅愛嘗鮮,也要能夠彈性地面對不同問題,而且具有不斷創新的能力,所以我們祖先才能發明許多令人嘆為觀止的新工具和技術、遍及七大洲並且生生不息。因此,我們所有人生來就是充滿創意的奇才,這是根植在我們基因中的,只是等待適當的時機創新!
咦,怎麼把創新說得好像吃飯睡覺那麼簡單啊?根據《放空的科學》,可能就是那麼簡單,但也是那麼不容易。如同本書書名,關鍵在於我們能否放空。科學研究發現,大腦放空時,會進行一種無意識下的思維,那正是大腦啟動彈性思維的關鍵流程。換句話說,我們不是要去操控彈性思維,而是不要去壓抑它,它就會像個活潑的小孩,給你意想不到的驚喜。
和一般認知不同的,很多創意點子其實不是拚命想出來的。創意點子的產生來自潛意識的深層。要能夠激發出創意點子,血汗地拚命工作事倍功半,休息反而才能生出創意,因為人類大腦看似休息時,其實並未休息,如果大腦真的休息,那叫作腦死狀態,它只是在潛意識中以不同的方式處理資訊罷了。只有在分析思維的意識徹底休息時,點子的生成最為活躍。當我們分析力最差的時候,彈性思維反而最強!
要應付複雜的世界,也得先有分析和邏輯思維吧?當然,分析和邏輯能力也很重要,我們只是在分析和邏輯思維暫時休息時,才能讓彈性思維工作。如果沒有分析和邏輯思維,那也只是感情用事,創意也只能用作鬧情緒上吧。只是分析和邏輯能力太講求規則了,會壓抑不按牌理出牌的創意,所以要讓它們休息。
問題是,我們即使讓分析和邏輯思維休息,我們的意識也沒閒著。在智慧手機隨處可見的今天,我們愈來愈難真正地休息。因為難以休息,無聊才會是個問題。很多人都以為無所事事地放空,會產生無聊的感覺。其實這是大錯特錯,想像一下我們祖先過去幾萬年的生活,他們沒有電視機、沒有網際網路、沒有智慧手機,人生中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就做差不多的事情,如果那樣會無聊,我們人類早就因為無聊而滅絕了。放空是我們天生的本領,只是智慧手機等科技給了我們太多刺激,讓我們以為無所事事地放空是異常的。
就因為我們一直需要刺激,職場上一個人當兩三個人用的血汗文化丟了許多要用腦處理的工作,一直被時限追趕不斷應付當前的繁忙,下班和假日又用娛樂填滿,我們才被工作和娛樂灌爆到沒空放空。
曼羅迪諾的《放空的科學》是一本用很多科學研究和實際案例小故事讓我們認識放空力量的好書,但書中許多知識在心理學界是為人熟知的,例如許多研究已發現當大腦啥都不想,或者輕鬆散步時,會進入所謂的「預設網路」(default network),創意會從潛意識中不時湧現。
這也就是為何許多偉大的哲學家、文學家、科學家都有散步的習慣吧!我自己有不少工作或寫作上的創意,也是在散步或半夢半醒時在腦海中浮現出來的。我也聽說不少傑出的科學家說他們研究工作中最原創的創意,是週末在PUB裡兩杯黃湯下肚後在腦海中浮現的。
然而,有趣的是,我們的教育環境卻正在塑造一個巨大的學用落差──面對快速變化的世界,僅會要求學生學習更多的技能和知識,以便企業能夠讓員工習慣血汗的工作環境。整個社會學會放空,或許才會是解決台灣經濟困境之王道,只是政府和企業都在狀況外。歐美的創意遠遠比台灣高很多,他們就非常注重休閒,很排斥老闆下班要不斷煩員工做事的文化。
曼羅迪諾在《放空的科學》也談到了正念禪修。禪修對提升創意是有很大的幫助,因為禪修無疑就是要學會放鬆地放空。科技史上最具創意的賈伯斯,就是勤於禪修的阿宅。日本阿宅的創意也極為令人激賞,我們都以為日本人都是工作狂,但他們工作時間其實比台灣短,而且日本處處都有靜心的禪文化,很尊重人們在公共交通和公共場所不受手機和大聲談話打擾的權益,我想這也是日本人創意無限的主因之一吧。
《放空的科學》對現在異常忙碌的人們很有啟發性。或許我們如果無法讓學生和員工有更多的休息,並且學會放空的方法,並且重視放空的品質,在快速變化的世界,加上AI的突飛猛進,未來可能會遭遇很大的麻煩哦!
本文原刊登於閱讀‧最前線【GENE思書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