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26日 星期二
地球毀滅記的真相
我常常看到一種言論:如果要拯救地球,人類該先滅絕。面對這種言論,我只想回說:那您幹嘛不去⋯⋯
不少媒體表示,人類消滅地球生物物種的速度,堪稱「第六次大滅絕」。許許多多存活在地球成萬上億年的動植物,成了人類的食物,在它們絕大部分無法馴養的情況下被人類通通吃光,或因人類大肆開墾野地作為農田、城市、工廠等等而從此滅絕;人類大幅改變河川、湖泊、海洋,也讓生活其中的多個物種慘遭池魚之殃。
人類造成大規模物種滅絕,有無庸置疑的證據。然而,學術界還是有人挑戰這個說,原因是諸行無常,地球上的物種本來就不會永遠存在,物種有生有死,平均來說,許多物種只能在地球上存活個幾百萬年。所以我們得提出現在已經發生、而且進行速度比應有速度更快許多的滅絕事件,才能理直氣壯地宣稱第六次大滅絕已然發生。
美國記者伊麗莎白.寇伯特(Elizabeth Kolbert)的《第六次大滅絕:不自然的歷史》(The Sixth Extinction: An Unnatural History),用生動的筆觸,讓人感到大滅絕事件歷歷在目。藉由五種已消失的物種(乳齒象、大海雀、菊石、筆石、尼安德塔人)以及七種瀕危生物(珊瑚蟲、顆石藻、巴拿馬金蛙、鬼針游蟻、雙翼果、避光鼠耳蝠、蘇門答臘犀牛)的故事,探討地球環境的變遷與人類的處境(請參見〈不自然的第六次大滅絕〉)。
姑且不論現在是不是已經發生「第六次大滅絕」這麼恐怖的事,地球上的前五次大滅絕,應該不關人類的事吧?雖然有些卡通會把原始人和恐龍畫在一起,不過距離上次六千六百萬年前的中生代終結,甭說靈長類,連我們的祖先都還長得鼠頭鼠腦。那麼那五次大滅絕事件,是因為發生了什麼驚天地、泣鬼神的災難呢?
有點地球科學常識,就知道地質學上的「代」、「紀」,主要就是以不同程度的大規模滅絕界定的。只是那五次大滅絕,地球上的生命幾乎被一掃而空。地球頓時(就地質年代而言)從生機盎然變成死氣沉沉;這也顯示,地球上的生命難能寶貴,有五次差點被全數清空。
科學記者彼得.博恩藍(Peter Brannen)就在《地球毀滅記:五次生物大滅絕,誰是真凶?》(The Ends of the World:Volcanic Apocalypses, Lethal Oceans, and Our Quest to Understand Earth’s Past Mass Extinctions)讓我們認識過去五億年中五次大滅絕的原因,讓我們見識到除了外星隕石撞地球之外,那些驚心動魄的大滅絕,是碳循環發生劇變。對照我們現在二氧化碳飆破400 ppm的今天⋯⋯
《地球毀滅記》介紹了四億四千五百萬年前的奧陶紀末大滅絕、三億七千四百萬年前到三億五千九百萬年前的泥盆紀晚期大滅絕、二億五千二百萬年前的二疊紀末大滅絕、二億一百萬年前的三疊紀末大滅絕、六千六百萬年前的白堊紀末大滅絕,還有五萬年前到不遠的未來的更新世末大滅絕,導致過去許多以現代的標準來說奇型怪狀的動植物,只能在化石中供人瞻仰。
《地球毀滅記》指出,依據過往傳統定義,「大滅絕」指的是地球上過半數物種,在一百萬年內完全消失殆盡,但現在發現很多例子裡,生物滅絕的速度遠比這個速度更快。小尺度地質年代學已把地球歷史上,幾次最嚴重的全面浩劫發生時期進行重新估算,精確算出絕大多數生物在數千年甚至更短期內就浩然無存。
上一次的大滅絕太有名了,把我們熟知的大型恐龍全數滅掉,只剩下其中一支演化成鳥類存活迄今,而且還比哺乳動物成功,演化出比後者兩倍多的物種。但是恐龍名氣太大,不僅用不符科學、沒有羽毛的形象拍成的電影仍然大賣,也讓牠們在媒體少見的古生物學新聞中佔了至少大半;另外,恐龍的滅絕也很戲劇化,曾有生涯歷程超奇葩的學界大佬認為恐龍是被火山害死的,甚至連笨死的、染上外星愛滋病、以及飲食不均衡導致便秘⋯⋯等等學說,但稱霸地表兩億多年的恐龍,居然因為一顆撞擊現今墨西哥的直徑六英里小行星而GG。
相形之下,前四次大滅絕,甭說大眾甚少聽聞,連學術界中研究的人都很少。其實,連古生物學家相信有所謂的大滅絕,也是經過典範轉移的。因為地質漸變說取代了災變說成了地質學的主流理論,加上要提出物種演化出現的證據較容易,反之要論證是大滅絕就難多了,因為化石紀錄本身就是離「完美」相當遙遠,某個物種如果連化石都沒留下,要怎麼知道牠曾經存在?
經過了幾十年努力,大滅絕的存在已是學術界的共識,但它們是怎麼造成的呢?也是因為小行星週期性地撞上倒楣的地球嗎?過去三十年,地質學家翻遍了化石紀錄,試圖找出因小行星撞擊造成另外四場大滅絕的證據,但總是鎩羽而歸。
博恩藍四處走訪地質學家和參觀地質奇景,發現事實上全球浩劫最可靠也最常見的推手,居然是氣候與海洋的劇烈變化,地質力量本身就是驅動力。他指出,過去三億年來,三場最慘烈的大滅絕都可能和大陸等級的大規模熔岩流有關。
即使地球生命適應能力再強,也總有限度。火山就是有本事製造出毀天滅地等級的氣候與海洋亂象,當時當時極大量的熔岩爆漿式地噴發,而當罕見的天翻地覆大噴發發生時,火山噴出的二氧化碳快速灌飽大氣,把地球化成地獄般的腐爛墳墓,海水也因高溫酸化而缺乏氧氣。
然而,無論火山或小行星,似乎都不必為較早的大滅絕負責任,成為生命大規模殺傷武器的方式有很多種。博恩藍在《地球毀滅記》中指出,大地構造事件、甚至生物自身的問題,或許才是過度消耗二氧化碳、毒害海洋的元凶。大陸規模的火山活動可能讓二氧化碳指數狂飆,但在更早、也可說更為神祕的滅絕事件裡,二氧化碳濃度反而大幅減少,地球被囚禁在冰牢中。
美國華盛頓大學古生物學家暨二疊紀末大滅絕專家瓦爾德(Peter Wald)指出,二氧化碳濃度高、特別是二氧化碳濃度急遽升高的時期,恰巧與大滅絕重合,可能就是造成生物滅絕的原因。博恩藍調侃,最常把這顆行星發展進度打亂的不是其他天體的轟然撞擊,而是地球的窩裡反。
人類文明現在很積極地把埋藏岩石裡的巨量碳元素快速釋放進入大氣,川普的燃煤政策就是如此。碳與上古生命共同埋存了數億年,儲存了遠古的太陽能,現代人把這些以煤炭、石油、天然氣存在的碳挖出來,猛然送進活塞或發電廠,讓機器成為人類的奴隸幹活。這是現代文明賴以維生的方式,讓我們獲得人類史上最高品質的生活,但也把全人類和地球上諸多生物置入兇惡的險境。
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創人類史上新高,從本世紀初開始,最酷熱的熱浪體驗,已成為普遍狀況,而世界許多地方仍然會有更高的熱浪,把氣溫推往未知之境。在恐龍縱橫天下的白堊紀,大氣裡二氧化碳濃度高得驚人,地球因此遠比現在溫暖──有人會用這件事來反駁二氧化碳濃度對地球的影響,但他們根本沒搞清楚狀況,重點不是熱不熱,而是變化的速率、變化的速率、變化的速率!
氣候或海洋化學的改變一旦急劇發生,就會對許多生物造成莫大傷害。最糟的情況下是出現熱到足以致命的各大洲內陸、酸化缺氧的海洋,以及橫掃全球的大規模死亡。過去的大滅絕事件就是教訓我們,把二氧化碳突如其來地大量注入大氣與海洋,會讓維繫生命的地球化學程序整個當機。
五萬年前更新世末的第五次大滅絕之後,第六次大滅絕會在時到來?博恩藍大膽預測了人類未來一百年的狀況,只是他沒給出確切的答案;我們恐怕只能自我安慰,地球還能撐一段時間,才會到達絕大部分物種被趕盡殺絕的階段。
《地球毀滅記》裡提到的各種生物滅絕場景,一場比一場觸目驚心,其中之一甚至發生在我們有生之年,真叫人坐立難安。以現在二氧化碳及甲烷氣體噴放至大氣及海洋的速度,加上有政客和名嘴帶頭推假新聞指稱氣候變遷不存在,真的很難令人感到樂觀。
我們能不能逃過過一劫?我想只能寄望人類及早發明更有效率的能量轉換工具、以及更乾淨可受控的能源、並且更輕易改變調整大氣中的溫室氣體濃度。否則,幾億年後,人類的滅絕,可能會成為另一種智慧生物教科書中的經典案例吧。
本文原刊登於閱讀‧最前線【GENE思書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