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10日 星期二
先去多元價值的單一文化陷阱
人類是擅長聽故事和說故事的動物,而想像力是我們這個物種極少數區別其他動物而自稱為萬物之靈的能力。我們的社會和國家的基礎,其實是建築在人類群體的共同想像上的,而建構出的共同想像就是一種文化,是一個社會國家裡頭大家共同信仰的價值,簡單來說就是大家都活在一個共同的故事中。
《單一文化的陷阱:經濟效益掛帥的時代,我們失去了怎樣的生活方式和多元價值?》(Monoculture: How One Story is Changing Everything),就直接指出,我們這個時代,主導我們理解世界、社會和生活的故事,壓倒其他的故事,成為這個時代唯一的價值標準,是經濟故事!
麥蔻絲(F. S. Michaels)表示,人類在17世紀時相信科學可以戰勝大自然,而我們這個時代則相信,錢可以買到很多東西,經濟成長就會創造幸福。
過去人類有過更長時間活在宗教故事中,在《人類大歷史:從野獸到扮演上帝》(Sapiens: A Brief History of Humankind)中,作者哈拉瑞(Yuval Noah Harari)指出,我們這個時候,宗教已經被金錢和消費主義給取代了,我們社會信仰的確實是經濟故事(請參見〈虛構事物和集體想像建構出的人類大歷史〉)。
當社會裡的某個故事成了主角,不僅減少了多樣性,也形成單一文化。我們置身於某個歷史時期的主宰故事裡,會傾向於接受主宰故事對現實下的定義。經濟故事主宰了我們,卻又不讓我們察覺到它的存在,就像魚在水中不會察覺到水,可是我們失足掉進水中會不斷掙扎。
醫療需要經費、教育需要經費、藝術需要經費、社會計畫需要經費,所以經濟故事對我們說,GDP增加了,生活水準上升,國家人均收入增加,下一代會更多機會,年輕人一定比中老年人爽。簡而言之,我們現在沒有已出社會的人會不相信經濟成長促成社會成長。
在經濟故事裡,員工成為了成本,只有盡力搾乾才能COST DOWN,老闆口袋才能滿滿,企業才能擴張。於是大家都困在公司裡,把最清醒的時間花在為老闆和企業增加資本。
《單一文化的陷阱》指出,大自然也好、教育也好、藝術也好,能夠有創造出金錢潛力的,才值得投資。保育大自然,是因為划算,否則會造成經濟損失,要不然就沒有價值;教育不再是提升人的品質和素養,也非培養有責任感的公民,而是把人投到市場中發揮所長來換居生活品質的提升;藝術本身無價,但如果在市場上有價,藝術家才受到鼓勵。
經濟故事還說,公共服務也能夠外包,甚至還需要回本;醫療被產品,醫院與醫生是賣方,病人、政府與保險業者是買方。資深醫師是資方,要競逐病人。醫療產業不斷針對產品推陳出新,宣傳各種狀況,激勵民眾吃藥和健檢的動機。
《單一文化的陷阱》 認為,我們失去了曾在某些生活領域使用的「語言」──家庭與人際關係的語言、自然世界的語言、藝術與精神層面的語言、衛生與健康的語言、公共利益與共同利益的語言,因為經濟語言把這些語言全取代掉了。
《單一文化的陷阱》 強調,過度遵循經濟成長的故事,反而讓我們忽視了人性中其他價值,例如家人之間的親情、教育對社會的改造、企業和員工之間的保護和忠誠等,都被經濟成長這單一價值所抹滅,並產生了質的變化。
金錢,是個雙面刃!對文人來說,經濟故事裡有許多令人感到膚淺的劇情。像邁可.桑德爾(Michael Sandel)的《錢買不到的東西:金錢與正義的攻防》(What Money Can’t Buy: The Moral Limits of Markets)也列舉了許多我們這個社會被金錢綁架的故事(請參見〈錢買不到,也不應該買的東西〉和〈錢買不到的東西--一場思辯的正義講座〉)。
資本主義和自由市場,其實並不理所當然,《人類大歷史》就提到要有效護持資本主義和自由市場,我們必須要共同相信許多原則,也必須要能夠互相信任,而許多制度的建立,在人類大歷史中,是特例!例如金融產品要有強大的政府和法律保障才能有效交易,否則一堆鈔票、證券、保險、選擇權、契約不過就是紙張和電子檔案而已,雖然華爾街金融業者幾乎都是反對政府干預的右派。
人類進入經濟故事,不過上百年時光而已。作者是加拿大人,這在最相信資本主義和自由市場的北美兩大國尤其是活在經濟故事中,其他仍有傳統的國家如歐洲和日本還不一定呢!但最崇美的台灣,卻愈來愈崇拜金錢,崇拜到什麼都有人拿來賣,包括土地、空氣、大海、良心和國家都有市場來賣。「拚經濟」,一再成為好用的政治騙術。
過去人類的交易,並不是單純把物品視為物資享受所需而已,人類學的研究就發現,有許多傳統社會,經濟活動是伴隨著其他需求的,人們對物品的看法含有多元的精神意義,同樣的,許多物品的交易,並非是因為有人需要使用到那些物品而已,而是有了更高層次的文化需求(請參見〈債的歷史和演化〉)。
可是在經濟故事下,不僅物品的價值就是其價格,只要是用錢買來的東西,沒人在乎你怎麼使用,只要不是用來傷害別人。就算花自己合法賺來的錢買了一台iPhone馬上把它砸爛,不管是用任何理由,也不會真的得罪到多少人。
金錢並不是萬惡的,但也不是萬能的。有人提出認錢不認人的,才是公平的社會。這我同意,只不過前提是要在相對均富的社會才準(請參見〈「認錢不認人」真的是更公平且道德嗎?〉)。不過,金錢有個好處,就是不需要認人,資本主義是去脈絡的,用金錢交易就不需要認識任何賣東西給你的人,我們認識的是物品或服務本身,我路上口渴了去便利商店買瓶飲料,不需要認識便利商店裡的店員,可是在傳統社會裡,要買杯涼茶喝,是去自己熟悉的藥舖。
經濟故事,在金錢方便的使用下,快速地把整個社會去脈絡,過去傳統社會的交易是靠交情,可是現代社會靠的是信任法律的保障,於是每個人愈來愈像是單一的原子,甚至可以用社會物理學的方法來研究。金錢,讓我們能夠在城市裡和陌生人進行大型的協作,其實就像玩場大型電動遊戲裡所需的點數一樣。金錢,就是現實經濟故事中的遊戲點數。
發展經濟,是為了讓我們更有能力去獲取我們惜愛的事物,可是我們卻在過程中先拋棄了珍愛的事物。我們為了這個經濟故事中的遊戲點數,何嘗不是把自己也當作商品在人力資源市場上叫賣,待價而沽。在認錢不認人的經濟世界裡,我們把賣肝換來的點數用到未來治療傷了肝得到的一身病,用遊戲點數打發下一代來換取賺點數的時間,用點數來換取用心經營感情的心力。我們是否已經迷失在一個只會賺點數和花點數的故事情節裡頭了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