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kenSphere, CC BY-SA 3.0  
彭明輝老師在《獨立評論@天下》的一篇持平而論的文章 〈台灣正在失去未來?〉 和演講,被台灣唯恐天下不亂的媒體斷章取義報導成批評 「台灣企業CEO都在吃軟飯」 ,於是寫了這篇 〈關於今天「CEO吃軟飯」的新聞〉 。對於彭老師的文章,引來兩極化的看法,不在代工產業的朋友大都表示有一定的道理,在代工產業上班的朋友就一面倒罵聲連連。 
很可惜的,批評彭老師的朋友,真懷疑他們讀過文章沒有?因為大部分回應,就連台積電的也一樣,歸納起來,扣掉那些找不到道理就先扣「蛋頭學者」、「百無一用是書生」的,不外就兩個說法(有看到精闢見解的請告知我們,謝謝),那就是不懂半導體產業就不要亂批評,另一個是台積電在世界上有多強大等等。 
不過這兩點都說不過去,姑且不提像是影評需不需要先下海拍電影,因為彭老師主張台灣不應只有代工,而代工產業不需要聘用大量的頂尖大學碩博士,所以本來就是站在台灣總體發展的角度,和懂不懂半導體產業無關;另外,一個更重要的問題是,台積電在代工產業有多強大也不是重點,因為他不是批評台積電的本業做得不好,而是不該用這麼多資源只是在做代工。簡單來說,彭老師批評台灣大企業只會做代工,台灣企業回應說他們代工世界第一,這不是令人@#$%&嗎?
 
台灣還需不需要代工,是個偽命題。台灣該問的,是台灣人想要怎麼樣的經濟發展?台灣耗費了很大的資源廣設大學,鼓勵大學生繼續研讀碩博士,大聲疾呼要創新和產業升級後,實際上仍在做的卻是另一回事。
以IMF 2014年的資料,韓國US$28,101,台灣US$22,598 ),可是他們相同能力的科研人才的薪資和科研經費是台灣好幾倍。韓國企業投入研發的資金遠高於台灣,即使遇到不景氣,韓國企業也不輕易刪減研發經費,人家是努力打拚出來的,不是僅喝政府奶水長大的!
 
 
 
 
 
 
《匱乏經濟學:為什麼老是在趕deadline?為什麼老是覺得時間和金錢不夠用?》 (Scarcity:Why Having Too Little Means So Much )這本今人受益良多的行為經濟學好書!因為當我看到這本《匱乏經濟學》 的中文書名是,心中不禁OS了一下說,這書名也太廢話了吧,經濟學不就研究人類行為及如何將有限或者稀缺資源進行合理配置的社會科學嗎?所以匱乏經濟學不就像是「有機體生物學」一樣重覆了嗎?結果一讀,發現原來我腦補了XD《匱乏經濟學》 作者美國哈佛大學經濟學家森迪爾‧穆蘭納珊(Sendhil Mullainathan)與普林斯頓大學認知心理學家埃爾達‧夏菲爾(Eldar Shafir)聯手提出經濟學的基本命題:在資源有限的時候,人要如何根據需求與供給來做抉擇?他們一位是印度人,另一位是以色列人。和一般研究和管理物資、服務不同的,《匱乏經濟學》 指的匱乏,是針對會讓我們的大腦認知出現隧道效應和認知頻寬稅負的匱乏,簡單來說就是當我們覺得食物、朋友、時間和金錢不夠時,我們的行為模式會產生何種變化,《匱乏經濟學》用淺顯易懂的方式,把理論深入淺出地解說,讓我們瞭解匱乏如何以種種意想不到的方式影響了我們。《匱乏經濟學》 以輕鬆有趣的方式討論匱乏,可是裡頭的問題卻是很嚴肅的,例如貧困為何讓人難以脫身?組織企業為何陷入四處救火的困境?為錢發愁的人為何較難控制衝動?孤單的人為何不容易交到朋友?《匱乏經濟學》 主張,雖然這些問題看似毫不相關,但是在背後都有著同樣的原因:人不斷處於匱乏之中。他們對以上我們習以為常的問題,提出了極為有趣且非常有啟發性的見解,甚實用範圍從個人到企業到政府都適用。
 
在這個社會,有誰的時間和金錢是夠用的啊?通常是兩者都不夠用,即使是有錢人,時間也不夠用,而時間較寬裕的人,錢卻不夠用,如果有人兩者都夠用,那他/她一定是幸運也是幸福的人吧。《匱乏經濟學》 指出,「最後期限」能讓人集中精神,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最大量的工作,獲得「專注紅利」,難怪在期限前,我們總能一個小時做平時兩三個小時才能完成的工作,然後精疲力竭。。但是,因為人把心力都集中在眼前的工作 上,忽略了長遠來看更重要的事。匱乏不僅是一種現象與狀況,久而久之,它會改變心理機制,使得人進入「匱乏模式」,而以錯誤的方式回應,陷入惡性循環。
《匱乏經濟學》 才知道實情原來不簡單,因為當時一群工程師菁英已經為可能的延期而忙得焦頭爛額,沒有人有精力和時間去查證異常的小狀況,結果才釀成笑話。 
 
另外一個發人深省的案例,是美國的一家醫院,外科手術室總是排得滿滿,可是手術一場接一場卻只有延誤的,搞得醫院大量醫護人員不斷加班人仰馬翻地趕手術。結果他們是如何解決問題的呢?排進更多手術把積欠的手術趕快開完嗎?如果是這麼簡單,就甭由《匱乏經濟學》 來討論了。他們後來研究出的方法很反直覺,就是把一間手術室先空下來以因應突發的狀況。結果因為有了如此寬鬆的彈性,突發的狀況比較不會影響其他排好的排表,於是反而更能夠順利在預定行程中完成大部分手術,因此皆大歡喜,醫院增加了收入,醫護人員不需時常加班。《匱乏經濟學》 指出貧窮原來也有許多後遺症,讓陷入貧窮的人惡性循環,甚至影響到他們的認知能力。他們例用許多實驗一再驗證,甚至只要是暗示,就讓人陷入匱乏的陷阱,影響層面非常廣,從智力到無法按時服藥,還有以債養債,到教養子女的疏忽等等。他們指出,窮人缺的不僅是錢,還有認知頻寬。《匱乏經濟學》 提出的,匱乏的感受會窄化眼界、扭曲判斷,所以只是管理時間還是不夠的,我們應當有效管理我們的認知頻寬,別把時間表排得太滿,允許一定的彈性和寬鬆是有益的。工作期限是一定會來臨的,我們也該善用有富足的資源的時候以因應匱乏的到來。《匱乏經濟學》的諸多研究對個人發展與公共政策應當極有啟發。例如他們提出當認識到窮人的認知頻寬不足時,應當改變社福系統,提供他們托育幫助、設計良好的金融產品幫助他們存錢而非以債養債、設計簡易負擔較少的短期實用課程等等。《匱乏經濟學》 對台灣社會應該也要有更重大的啟示,台灣勞工的高工時,是世界知名的,企業一向習慣一個人當兩個人用,女生當男生用,男生當畜牲用。台灣對寬鬆的極不重視,從中小學塞滿的作業和補習,就可見一斑。當作業都塞得滿滿的,有多少學生還有時間去嘗試尋找真正的興趣?還有探索自己的人生方向?《匱乏經濟學》 就很明確地指出,把班排得滿滿而缺乏寬鬆,是非常有害的。《匱乏經濟學》 用紮實的理論和有趣的實例來說明,寬鬆為何是必須品。台灣近年雖然高工時、高生產力,可是卻陷入窮忙的危機中,因為絕大多數人在上班時,僅能忙著應付眼前的狀況,沒有時間、精力和心力去放眼未來,難怪台灣許多政策僅是為了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甚少長遠的規劃。《匱乏經濟學》 很值得所有企業管理階層一讀,如果不是被漲不動的薪資、超高高工時和趕不完的進度而忙得出現隧道效應和認知頻寬稅負沒法讀書的話XD  不過先別管主管讀不讀了,自己的認知頻寬自己管理,先來讀《匱乏經濟學》 吧!
VIDEO  
 
 
 
 
 
《歷史課本聞不到的銅臭味》 就是要讓我們見識到古人原來對錢,也得斤斤計較,即使他們貴為聖人、偉人。千萬不要以為聖賢都安貧樂道,沒有經濟的支柱,就無法支持他們的理想。所以《歷史課本聞不到的銅臭味》 這本好書頗適合莘莘學子一讀的,讓大家瞭解到,把聖賢過度理想化,是件多麼害人不淺的事。《歷史課本聞不到的銅臭味》 還很有趣的是,作者李開周把古籍翻遍,就為了考證古人的收入,非常有科學精神,這種科學精神才是學歷史真正的手法和目的,和現在高層僅會用黑箱作業操作課綱試圖愚民之舉相比,這種問問題和考證的精神,實在太高尚了!
 《歷史課本聞不到的銅臭味》 檢視的聖人偉人和名人很多,首先是至聖先師孔夫子(前551-前479)。在春秋時代,出身還頗重要,當時姓和氏是分開的,所以孔子不姓孔,孔是他的氏。姓決定了出身,孔子出生於魯國,其先世是殷商王室,所以其實他姓「子」。其十五世祖為宋國第二任國君微仲。祖上也富過,六代祖孔父嘉是宋國大夫,曾為大司馬,在宮廷內亂中被殺,孔父嘉子木金父避災逃到魯國的鄒邑定居,所以「孔」是他的「氏」。孔子父親叔梁紇居於魯昌平鄉鄒邑,為鄒邑大夫。叔梁紇與原配施氏連出九個女兒,他望子心切,於是續娶一妾,得一子名孟皮,卻腳有殘疾。叔梁紇在七十二歲時三娶十八歲的顏徵在,生下孔丘。為得子,顏徵在曾私下至尼丘山求拜,故取名丘,字仲尼。由於孔子父母的婚姻不合禮制、被史書稱為野合,他是單親家庭長大的孩子,他三歲時,叔梁紇去世,葬於魯國東部的防山,孔母未將墓的所在地告訴孔子。顏氏移居曲阜闕里,將其撫養成人。
歷史課本聞不到的銅臭味》 考據,五斗米應該是日薪。不光五斗米,還有三頃公田的收入,可是他可能連公田收入都沒領就辭官了。陶淵明的瘦遁,日子肯定過得相當清苦。 
 
李白(701-762)有「詩仙」、「詩俠」、「酒仙」、「謫仙人」等稱呼,是盛唐最傑出的詩人,也是中國歷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在交通不便利的古代,李白就遊歷過許許多多地方,他的旅費哪來?李白有傳說中的富爸爸,是富商。《歷史課本聞不到的銅臭味》 不認為李白靠煉丹為生,因為煉丹屬於高消費,他斥鉅資的可能性較大。他的太太未必是富婆,翰林的薪水不算高,可是唐玄宗的賞賜卻有可能頗豐富。現在要靠稿費致富恐怕很難,可是李白的稿費收入卻很可觀,還有多方饋贈。身為官員,李白在旅遊途中也受了不少免費午餐招待。 
岳飛(1103-1142),是中國歷史上的著名將領。官至少保、樞密副使,封武昌郡開國公。北宋滅亡後,他們家從河南流落江西,當以「莫須有」的「謀反」罪名,迫令自鴆,與長子岳雲和部將張憲同被殺害時,他家在江西九江可能有四百九十八間房,在杭州還有皇帝賜的豪華別墅。岳飛為何能成為溫拿呢?原來他月薪有二百五十萬台幣之高,還不包括鉅額賞賜!南宋初年,將軍都有不動產,除了高薪之外,置產不讓皇帝猜忌,也是主因之一吧。《歷史課本聞不到的銅臭味》 推測和柳林瑋被逐出沃草的原因差不多吧XD 抄家後曹家雖不至於斷炊,可是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曹雪芹的薪水可能不高,還好每年還有一筆助學金。曹雪芹是一流的藝術家,還靠了手藝養家。
《歷史課本聞不到的銅臭味》 也不忘近代中國,也探討了蔣介石(1887-1975)和李宗仁(1891-1969)的薪水有多少?經考證出來的,蔣介石月薪有廿四萬,而李宗仁月十七萬。
《歷史課本聞不到的銅臭味》 用各種文獻史料還有作家的科學精神,為我們做了以上古人的經濟生活考證,請這些古人們更有血有肉,而非八股歷史課本中冷冰冰的形象,真的非常值得一讀!《歷史課本聞不到的銅臭味》 也以古諷今,嘲諷了一些中國近年的政治現象。真希望我們的歷史教育,往後是如此多元活潑,而不是黨國洗腦的荼毒!
 
 
 
 
 
 
 
年初,我受邊協助審訂這本好書《鮮味的祕密:大腦與舌尖聯合探索神祕第五味!(收錄39道天然鮮味食譜)》 (Umami: Unlocking the Secrets of the Fifth Taste ),仔細跟著作者的鮮味之旅,非常有趣。《鮮味的祕密》作者之一歐雷‧莫西森(Ole G. Mouritsen)是南丹麥大學(Syddansk Universitet)的生物物理學教授,他愛好美食,和主廚克拉夫斯.史帝貝克(Klavs Styrbæk)合作了這本書。《鮮味的祕密》 當然是本料理書,可是卻是本很有科學根據的科普書,可說是一物兩用,即能學烹飪,又能得到科學知識。《鮮味的祕密》 不僅有食品科學的知識,還包含圖文並茂地以分子生物學和神經生物學解釋人類如何嚐出味道的相關知識。《鮮味的祕密》 連台灣人愛味的臭豆腐都搬上枱面了。不僅如此,很多外國人無法接受的日本納豆,還有東南亞的魚醬等等,都寫得極其專業。《鮮味的祕密》 ,我懷疑是不是我的鮮味受器特多啊(誤)?《鮮味的祕密》 搜刮遍世界各地的鮮味食譜,就像看《料理東西軍》一樣和作者尋覓最佳的食材,海、陸、空都不放過。書中附有大量令人食指大動、垂涎欲滴的照片,結合東西方烹飪知識和食物文化,也是一本食物的歷史,也是作者自己的美食探索之旅。《鮮味的祕密》 讓讀者在自己家廚房實驗各國鮮味!《鮮味的祕密》 有39道精心挑選的食譜,涵蓋各國的鮮味菁華。《鮮味的祕密》 也讓我們知道鮮味可出現的範圍很廣,可以在湯品、肉類菜餚、風乾火腿、貝類、陳年乳酪、蘑菇和成熟的番茄等等食材裡找到,食材之間的搭配,還有醬料的選用,也可以增強其他食物的味道。
《鮮味的祕密》 作者寧可告訴你哪些食材能帶來鮮味,讓讀者知道吃得有營養並不見的要犧牲口感和味道,讓每個喜歡烹飪的人可以在家調理出低脂、低鹽、低糖、又極度美味無比、富含營養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