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標題不是要殺人,是因為對我而言,南極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鳥地方,因為能夠在南極大陸上度冬生存的動物,就只有身為鳥類的企鵝了XD
這麼說一定會有人指正,因為人類也能在南極大陸上度冬啊,可是我們畢竟還是要靠一大堆的裝備和物資啊!有部生態記錄片《企鵝寶貝:南極的旅程》(March of the Penguins),是由法國人拍攝的,內容描繪處於南極洲的皇帝企鵝每年為了生存和繁衍而進行的艱苦旅程。 在2006年,此片獲第78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紀錄片獎。這部生態記錄片在美國上映時,非常的叫好又叫座,在影廳放映了好幾個月,在社會和媒體上得到極大的迴響。為了拍攝皇帝企鵝如何度過極度嚴寒且暗無天日的冬天,拍攝小組是冒死在南極度冬和活動!老法拍攝生態記錄片不屈不撓的精神,非常令人欽佩!
南極真的是一個令人充滿想像的地方啊。2011年,日本TBS電視台為了慶祝60週年台慶,製作了一部紀念性電視劇《南極大陸》。改編自由北村泰一所著的《南極越冬隊太郎次郎的真實》( 南極越冬隊タロジロの真実 )一書,並由木村拓哉擔任主演,後來爆紅的堺雅人也和木村拓哉演對手戲,是亦敵亦友的關係。
《南極大陸》的故事發生在1955年間,戰後十年左右,日本為了重振過去經濟上的雄風,舉國上下都拚命打拚,可是各國仍把日本視為「戰敗國」或者「模仿之國」。當時,世界各地觀測地球的活動很活躍。以美國、蘇聯為中心成立了國際地球觀測年特別委員會,計劃在南極大陸進行觀測。故事中,東京大學的教授白崎優與倉持岳志二人參加了關於南極觀測的國際協調會議,二人回國後致力推動日本參與南極觀測。作為亞洲唯一參加該計畫的國家,日本被分配到的觀測地點是在地圖上被標示為「無法靠近」(Inaccessible)的哈拉爾王子海岸(Prince Harald Coast),那裡攝氏零下50度,充斥著每秒風速高達百米的暴風雪,是最惡劣的地方,完全不被世人所期待。在資金匱乏,並且沒有遠航船隻等困難重重之下,克難成軍的日本南極觀測隊終於在兩年後,帶同十幾頭樺太犬向著遙遠的南極進發……
南極大陸和澳洲大陸是世界上僅有的被海洋包圍的兩塊大陸,其四周有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形成一個圍繞地球的巨大水圈,呈完全封閉狀態,是一塊遠離其他大陸,與文明世界完全隔絕的大陸,至今仍然沒有常住居民,只有少量的科學考察人員輪流在為數不多的考察站臨時居住和工作。南極是各先進國家正積極研究的新天地,過去各國探險家相繼發現了南極大陸的不同區域,英國、紐西蘭、德國、南非、澳洲、法國、挪威、智利、阿根廷、巴西的政府先後對南極洲的部分地區正式提出主權要求,使這塊冰封的淨土籠罩上國際糾紛的陰影。還好從1961年6月通過的各式《南極條約》(Antarctic Treaty),凍結了以上國家對南極的領土主權要求,規定南極只用於和平目的。南極現在不屬於任何一個國家,它屬於全人類!
出自各種各樣的原因,台灣由於種種原因未能參與南極的考察其中。不過到了2009年,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正修科技大學、東華大學、中山大學與中國南極考察隊攜手合作,台灣研究人員得以藉由中國大陸研究船海龍號和研究站前往南極收集第一手資料,帶回包括土壤和各類生物高達數百個樣本,讓台灣正式踏上南極科學考察之旅。
圖文並茂的《零下任務:臺灣科學界第一次南極長征》就是記錄著海生館等組成的台灣南極考察隊的零下任務。《零下任務》是探訪南極的台灣考察團員共同撰寫的,從各種不同角度述說他們在南極的見聞,是寓教於樂的作品,不僅可以當科普書讀,也可當遊記讀,如果有機會(雖然不大)去南極,也能當參考書XD
《零下任務》記錄了他們如何零度C下的垂釣和出海採集,還有逗趣地帝王企鵝的新鮮糞便。除了採集,他們也走訪智利、烏拉圭、韓國、俄羅斯極地站,還有超環保的澳洲站和只見貨櫃屋的印度站,以及丘陵上的雷達天線陣。雖然沒有共襄盛舉,不過看到內陸隊在冰穹上拚搏的故事,真的非常欽佩這些為了科學研究,能夠冒死和忍受孤獨的勇者!
在南極生存,真的不易,不僅嚴寒和風暴會危脅研究和工作人員,連平時能夠輕易處理的意外,在那人煙罕至之處,也可能釀成大禍。《零下任務》描寫了從冰山崩塌現場死裡逃生,還有漂流受困冰洋中,以及工安意外釀成的低氣壓。《零下任務》也提到了過去在嚴寒的天氣下出了門就再也回不去的研究人員,以及他們幾年後才發現保存完好的屍體。
最有趣的是,《零下任務》中的南極生活,在船上的日子以及極地食衣住行等等,連發一個簡單的電郵都不容易,要花錢還要等待。有趣的是,在他們工作站中食物是自取,以致回到現實生活中,隊員常常上商店拿了東西沒付錢就走XD 掛病號當然不是件樂事,不過在南極掛病號,也算是個難得的經驗,在極地過年當然更算是難得。
《零下任務》也圖文並茂地展示了他們採集的成果,如令人驚豔的水底世界,還有超耐寒的極地生物,牠們不僅形態逗趣,也有特殊的生理。不過很不幸的,南極也非淨土了,他們採了企鵝的樣本,測試結果發現,企鵝體內各種污染物的含量居然比地球其他地方的動物還高,顯示我們人類製造的污染之無遠弗屆XD
除了海生館領導和中國合作的考察隊,台灣科學家也相繼踏上南極大陸作科學之旅,台大物理系暨天文物理所講座教授陳丕燊領軍的「天壇陣列國際合作計畫」(Askaryan Radio Array, ARA),從2011年開始預計用四年時間在南極大陸架設37座天線測量站,範圍達100平方公里的無線電天線陣列,,深埋於海拔3,000公尺高的南極冰原中,完工後將是全世界最大微中子天文台,將用於偵測穿透南極冰層內的高能宇宙微中子,藉此探索宇宙的邊際。
我幾年前有次到信義誠品剛好遇到陳丕燊教授的科普演講,講述他在南極捕捉微中子的故事,印象非常深刻!南極是各國展現科研實力的戰場,希望台灣不會因為要做「有用」的研究,短視地失去邁向科研大國的機會了!我們現在享有的科技突破,有多少是當初發現時,就馬上想到用處的?當初日本百廢待興時,仍奮力克難地參與南極考察,這樣堅毅的精神,不是他們後來成為科技大國的助力嗎?
本文原刊登於【GENE思書軒】,並同步刊登於泛科學。


這本《小麥完全真相:歐美千萬人甩開糖尿病、心臟病、肥胖、氣喘、皮膚過敏的去小麥飲食法》(Wheat Belly: Lose the Wheat, Lose the Weight, and Find Your Path Back to Health)在出版中文版前,我就曉得它在Amazon.com非常暢銷,而且佳評很多,有4.4顆星的高評價。不過,美國肥胖問題極為嚴重,迄今沒人能提出具體有效的解決方案,所以根本是場大混戰,如果不是大混帳的話…
所以一些把肥胖和健康問題推給單一種食物的書,想當然爾會很暢銷,因為畢竟在現在物資富裕的社會,少吃一種食物並不會真的怎麼樣。基本上,美國預防性心血管醫師威廉‧戴維斯(William Davis, MD)在《小麥完全真相》,就是要告訴我們,原來全球最受歡迎的穀物小麥,竟然也是最具破壞力的膳食成分。
在討論這本書的內容前,請容許我分享自己的經驗。我長期罹患胃疾,除了潰瘍過,過去長期處於胃食道逆流和胃脹氣的狀態,有時候吃醫生開的處方藥還不夠,自己還得吞幾顆制酸劑。有天吃飯時遇到也長期罹患胃疾的朋友,她問我早餐都吃啥,我過去早餐大多吃麵包,她驚訝我居然還選擇吃麵包,因為麵包會刺激胃酸分泌等等,我回去後就改吃燕麥片,沒想到沒幾天,胃食道逆流和脹氣的狀況大幅改善,雖然還不致於不藥而癒,但生活品質確實改善很多,所以我現在除非不得已,就不再吃任何麵包了。
回到這本《小麥完全真相》,戴維斯醫師就會說,看吧,這就是小麥的錯XD 他在書中指證歷歷地指控小麥和肥胖、糖尿病、心臟病、胃食道逆流、大腸激躁症、破壞腸道的乳糜瀉、氣喘、不明原因皮疹、類風濕性關節炎、多種神經失調症,甚至精神分裂症等等文明病有關。
小麥作為世界最主要的糧食,怎麼可能會讓人生病呢?《小麥完全真相》指出,那是因為經過幾十年的雜交、配種、基因改造,食品加工業者能夠以最低成本生產更大量、更不怕乾旱的小麥,方便做成各種食品。但是現代小麥的結構卻因此被完全改變, 包含更多麩質蛋白質、營養價值幾乎蕩然無存。雖然美國人日益重視健康而改吃全麥麵包等,可是《小麥完全真相》卻指出,全麥麵包的GI值(升糖指數)甚至比白麵包跟蔗糖都高。
《小麥完全真相》中提到的「基因改造」(genetically modified),並非基因工程改造的,而是傳統育種法改造的,是可以用「基因改造」一詞,雖然這個名詞一般專指「基因工程改造」(genetically engineered)的作物,因為小麥的基因工程改造作物還未上市,所以大家請勿讓模糊定義的名詞給誤導,以為問題出在基因工程上。
戴維斯醫師認為現代小麥是罪魁禍首,他在書中表示,他親自做實驗,發現原始的小麥麵粉做的麵包和一般麵粉做的相比,不會讓他不舒服,可是這位醫師卻留下一個敗筆,那就是要親自做實驗當然可以,實驗對象的數量也先不成問題,可是醫學實驗要做雙盲(double-blind)的啊,要不然誰曉得是不是心理作用?
我們現在用的麵粉,大多是進口的,大多應該和美國人一般使用的一樣。我從前在美國念博士班時,就在轟趴時問來自俄國的老闆,幹嘛不弄點俄羅斯菜來讓大家嘗嘗,他回說難度太高,因為俄國用的麵粉和美國的不一樣,他們弄不出家鄉口味Orz 我才曉得原來麵粉是有差別的XD
《小麥完全真相》把問題都推給小麥,不是沒有道理的,只要我們清楚美國人的麵粉製品主要是啥,就能夠瞭解為何戒掉小麥對他們健康大有助益,因為基本上美國大部分小麥麵粉製品,除了主食為主的麵包,其他的就是貝果、蛋糕、馬芬、披薩、椒鹽捲餅、餅乾、鬆餅等等高熱量的高度加工食品,其實美國人吃的麵條並不算多,大多數小麥麵粉製品都是隨手隨時可吃的這些食物。如果要完全不吃小麥製品,幾乎就不太能吃大部分垃圾食物了,你說健康還能不改善嗎?
所以台灣的國情和美國大不同,這是讀者應該清楚瞭解的,我們吃到的小麥麵粉製品,大多數是以「麵」的形式,如麵條、餃子皮,或者北方的「餅」如蔥油餅、蛋餅等,還有饅頭、麵包的形式為主。我雖然吃麵包容易胃不舒服,可是吃麵條等卻似乎沒出過狀況,可能是有沒有醱酵還是有差吧?加上,西方人雖以小麥為主食,不過說也奇怪,對麩質過敏的人,據說比以米飯為主食的亞洲人還多,至少美國超市就有還「無麩質」的食品。書中提到差不多接近1%美國人對麩質嚴重過敏,吃了小麥製品會導致乳糜瀉(coeliac disease)。
另一個問題就來了,因為美國不少人麩質過敏,以盛行率來看,大概有兩百多萬人會對麩質過敏,所以行醫期間遇上幾打,也不是問題。而這個麩質過敏又不分男女老少,有人吃了幾十年麵包,到了中年才出狀況,所以他在書中一再提出的案例,我相信都是真實的個案,只是這些吃小麥製品出狀況的病人,究竟佔他的病人的百分之多少,就不得而知了。有多少人戒吃了小麥製品,健康問題仍未獲得改善的,又是個問題了。
從各處書評來看,《小麥完全真相》的原文版應該引用了大量的學術論文,雖然在科學寫作上有欠周詳。可是很可惜的,中文版為了成本吧,就引用文獻全刪光了,所以我也想在此再度呼籲各大出版社編輯和老闆,決定不要印出參考文獻可以,可是起碼在網站上一份電子檔嘛,要不然我們要查證(這個名詞對台灣媒體顯然是很陌生的XD)就會遇上困難(10/09補充:天下雜誌出版社已回應了此訴求,現在參考文獻頁面的電子檔已放上網站供讀者下載,感謝天下雜誌編輯們的用心 :))。
就以我的經驗來說,如果你有上述文明病的困擾,你當然歡迎試試戒斷小麥製品,改吃「原態」的食物,如糙米、地瓜等等,而少吃精製的麵包、餅乾、白麵條等等,照著書中附的食譜做菜也可能會給你新的樂趣,可是切勿把《小麥完全真相》的內容完全照單全收。
相關網誌:
All about teaching...: 現代小麥是怪獸嗎?我讀「小麥完全真相」
讀完呂世浩老師的《秦始皇︰一場歷史的思辨之旅》,發現果真如果是台大學生,沒修到呂老師的課真是遺憾!
我選擇唸理科,主要的原因除了熱愛科學,另一大原因就是厭惡要死背硬記的史地。我迄今仍不懂死背硬記那些地名、人名、年代等等對國家社會有何貢獻,除了證明學生的記憶力和毅力之外,知道的朋友儘管賜教。
雖然討厭背多分,我還是蠻喜歡歷史的。不過在聽故事之餘,真正有興趣瞭解歷史是在大學之後,至少歷史相關的通識課主要是交報告而不必再背多分了。不過過去沒背多分也似乎沒什麼損失,因為長愈大就愈發現,怎麼過去學的好像都又要被改寫了?所以我自己都疑惑了,到底用教科書死背硬記的史地教學法,真的幫助我們瞭解這世界了多少?加上教科書裡的歷史是即得權力者寫的,不見得就是真相!
呂世浩老師的《秦始皇》不僅是要討論一個影響中國最深遠的皇帝的史實,更要我們用心去思辨!還有思索學歷史的意義!並且也同樣重要的,學會懂得如何去讀中國的史書!瞭解中國史書的寫法!
呂世浩老師在《秦始皇》,常常要讀者先放下書,思考一下如果我們是當事者,該怎麼辦呢?這其實是全書最難的部分!因為我們過去太常習慣書籍直接給予的答案了!在學歷史的過程中,我們很輕易可以對一些人物的言行和抉擇下是非的判斷,可是卻常常省略其重要的歷史背景,尤其是在填鴨式教育下。
從呂世浩老師的受歡迎程度當然很高興台灣有這麼一位教學生動活潑,充滿啟發性的老師!他在Coursera的網上課程「中國古代歷史與人物-秦始皇」」和「史記(一)」也有口皆碑,成為最受歡迎的中文課程之一!可是這也暴露出東亞人文教育的一個悲哀。呂世浩老師的教學功力無庸質疑,是高水準的,即使到歐美的頂尖大學,也應該在平均之上。可是,呂世浩老師教導的方法,在歐美歷史教育,恐怕就是常態而已!人家本來就是這麼用思辯的方法學習歷史(以及所有人文學科)的,在台灣反而成了鶴立雞群Orz 不得不說有點淡淡的哀傷……
歐美中學文理不分家。好的大學,文理也在同一個學院。而且即使大學唸文科,也非常注重思辨的訓練,這和亞洲國家文組是背多分的訓練差了十萬八千里XD 可是為何亞洲文科教育傾向背多分呢?我想是因為文科(哲學、文學、史學、法學…),都被統治者視為統理大眾的工具,而非追求對真實世界的認識吧?雖然現今社會已經受了西方教育的影響,不再像過去那麼強調教條式教育。
可是,歐美的統治者比較笨了嗎?歐美的統治者才是用一塊錢做兩塊錢生意的高手,我們的統治者是用一塊錢做半塊錢的笨蛋。君不見歐美表面上雖亂,可是大家骨子裡都吃他們西方文明那一套。不像我們這裡的人們,考試都給一樣的標準答案,可是心裡沒當一回事,表現上和諧,可是骨子裡誰都不信誰。
《秦始皇》這本書的人物主角是秦始皇,當然有仔細評斷秦始皇的功過!雖說我讀過的中國歷史書並不算多,但是這本《秦始皇》是我讀過最具啟發性的史普書之一!僅次於黃仁宇的《中國大歷史》(China: A Macrohistory)和《萬曆十五年》(1587, 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而已,而《秦始皇》更適合高中生和大學生閱讀!
秦始皇是個複雜的人物,呂世浩老師解析了《史記》連〈秦始皇本紀〉這個篇名就暗示了對他的評價。呂世浩老師同時也解析了 「姓、氏、名、字」的變動和中國歷史上的三次巨變作接軌。秦始皇統一了中國,開啟了中國歷史上最好的時代,還是最壞的時代?
《秦始皇》介紹了嬴政的一生波瀾壯闊!秦始皇是曠世奇才,聰明絕頂,他十三歲繼位,他沒有成為中國大多數年輕皇帝被利用到死的下場,反而二十二歲策動計謀剷除權臣親政,這個在巨變中成長的中國第一位皇帝,不僅結束了一個綿延千年的舊時代,也開創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新時代,這個新時代還斷斷續續地延續了兩千多年,直到清帝國的毀滅。
秦始皇極為理性,意志剛強,為了邁向遠大的目標,他時時刻刻克制和壓抑自己的感情。為了統一天下,他忍辱負重,禮賢下士,不計出身和國籍,重用任何對自己有利的人才。他收買六國權貴讓他們腐化敗壞國家的伎倆,在今天仍很令人感到熟悉。他事必躬親,貫徹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強勢改革,秦始皇在位期間亦進行多項大型工程,包括修築長城、阿房宮、驪山陵等,也執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等對後世影響深遠的政策。
他的一生就彷彿一面鏡子,映照出人性的幽暗和光明……他個性的黑暗面,還可以用來對照當今中外的政客。秦始皇極為重視歷史評價,以為他的功業將傳頌千秋萬載,可是所得到的結局,卻是身腐屍臭,斷子絕孫。他強盛的天下,他珍視的帝國,在死後一生中最信任的三個人聯手背叛他之後,短短三年便一敗塗地、灰飛煙滅。這麼一位史上最強皇帝,為何卻成為殘酷無情的暴君、剛愎自用的昏君?讀《秦始皇》這本書,不僅會有呂世浩老師的答案,你也該有自己的答案!
不過盡信書不如無書,讀《秦始皇》也要思索一個問題,司馬遷在漢武帝年代寫作《史記》,已接受儒家為正統,而且把漢朝為暴秦的合法取代者,因此司馬遷對事實的取捨和對秦始皇的評價,應該會有偏見,而這偏見是否該我們忽視了一些問題呢?《秦始皇》僅以《史記》為主,應該是為了通識課的教學方便,可是我們的人生,還有整個時代都不僅是一堂通識課而已,我們必須要做更多的思辨,判斷性瞭解史地知識背後的意義,才能做出對我們的未來而言而好的判斷!
《秦始皇》這本書也不完美,最令人憤恨的是,怎麼這麼薄?令人愛不釋手的書一下就讀完了?讀不到這麼好的書怎麼辦?呂世浩老師是在販毒吧?趕快再寫多幾本書來解癮吧XD
關於為何、如何學歷史,呂世浩老師的觀點和建議:
書摘:
從張良的故事談起-《秦始皇︰一場歷史的思辨之旅》
成功的第一個要件-《秦始皇︰一場歷史的思辨之旅》
誰才真正對你好?-《秦始皇︰一場歷史的思辨之旅》
我針對王大師幾篇文章 〈TED死都不想讓你看的兩個演講!〉、〈大演化(生物篇)--《Rupert Sheldrake之型態場域論》〉、〈 大演化(意識篇)〉的兩篇文章〈TED死都不該讓你看的兩個演講?〉和〈為何倡導偽科學是犯賤?〉,在泛科學得到一個很棒的文章〈TED 到底該不該讓你/妳看那兩個演講?〉的回應。先廢言幾句,我個性內向害羞不好戰,可是寫文章加入論戰,最令人欣喜莫過於有人加入把理性的討論提供更高層次的深度。
感謝〈TED 到底該不該讓你/妳看那兩個演講?〉一文釐清了一些我那篇〈TED死都不該讓你看的兩個演講?〉沒說清楚的事,並且也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關於文中提到的「不可共量性」(incommensurability),是孔恩典範說最重要的部分之一,但也是最具爭議性的。我會說那句「相對論與量子力學的出現,是因為當時已經無法用牛頓力學解釋的現象愈來愈多了,於是就出現了相對論和量子力學」,是因為並非把孔恩的學說照單全收,那時沒說清楚,就趁現在釐清一下。事實上,我對孔恩的「不可共量性」的概念是抱持一定的保留態度。
先就孔恩的學說來討論,孔恩(Thomas S. Kuhn,1922-1996)在其經典著作《科學革命的結構》(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提出的這個「不可共量性」觀念,推展出來的觀點之一就是,科學理論無法由客觀的方法來評斷真正的好壞優劣,因為各競爭的理論之間沒有共通的專有名詞、定義和標準等等,簡單來說就是各說各話、毫無交集啦。「不可共量性」並非孔恩學說專有的,另一位著名科學哲學家費若本(Paul Feyerabend, 1924–1994)也早在《科學革命的結構》之前提出這個概念,不過費若本的「Anything goes!」在此先不討論。

這個「不可共量性」的概念,意味著科學理論有其建構的成份,由其在後現代主義的「建構論」下,科學甚至不能說「發現」了什麼,因為「發現」意味著有事物真實存在,對後現代主義學者而言,科學僅是「建構」了描述自然的系統,而非「發現」了什麼「真相」,一直衍伸下去,就沒有所謂的「偽科學」(psuedoscience)這回事了!依照孔恩的學說,科學也無所謂的進步,這個科學界當然無法接受,於是科學哲學家拉卡托斯(Imre Lakatos,1922–1974)就提出的「科學研究綱領方法論」(Research programmes),主張能夠解釋較多事實、能夠預測新的事實就是較好的理論,也就會在競爭中保留下來,在拉卡托斯的學說下,科學是能夠有所謂的進步的。
我們再回到孔恩的學說,孔恩本身有區別「科學」和「非科學」的差異嗎?答案其實是有,孔恩用天文學和占星學來說明,孔恩以常態科學之進行與否來判斷科學與非科學,他認為天文學是科學,因為天文學家有從事在典範的指導下進行「解謎」(solving puzzles)活動,可是占星術並沒有在進行解謎的活動,因為當預測失準了,沒有占星家會在占星術的指導下,依建設性的方法來修正占星術的傳統,所以占星術並非係科學 [1]。如果用孔恩的標準來說,那兩個演講中的理論,是無法被當作當態科學,因為他們並沒有指引出科學社群,哪怕是少數科學家,能夠進行的解謎活動,因為沒有大家共同可以接受的研究方法,「意識頻寬」、「形態共振」、「形態發生場」、「型態場域」、「場域記憶」如何利用客觀的方法測量?
我有看到一些網友指出,好吧,這些理論不是常態科學,那麼還是可以算是「另類典範」啊,現在的常態科學無法進行研究,不代表未來不會有儀器或方法可以研究。好的,「另類典範」只是主流科學因為不可共量性無法接受的「典範」,還是這些「另類典範」根本不算是「典範」?什麼是「典範」?孔恩在《科學革命的結構》一書第一版中,並沒有清楚地說明「典範」是什麼,也沒有對「典範」下一個清楚明確的定義,有學者仔細分析發現「典範」的定義前後變動了不下十次,頗令人詬病。在後來的版本,他才將典範明確定義為範例(exemplar)和「訓練要素」(disciplinary matrix)(即「科學家在訓練過和中必須學習的構成要素」),前者是教科書明白設計的「實驗範例」,後者是共通的符號通式、形上觀念、價值、方法規則。由此定義來看,頗難把那兩個演講的理論當作典範來看,因此沒有實驗範例,更難說有所謂的訓練要素。
也有人批評說,主流科學容忍異己的能力有夠差,怎麼因為人家無法檢驗就把他們踢出科學界。通常這麼說的人,大致不是受科學訓練的,或者關注科學的。其實,在科學界暫時無法驗證的理論,多如牛毛,例如弦論(String Theory)就還無法驗證啊,在生命科學和地球科學等領域,暫時還無法驗證的,或者驗證還不完全的理論更多了。為何我們不把它們視為偽科學呢?道理也不難,就是因為那些理論在提出時,有考慮到當時所有發現,也定義了適用範圍,而且也指引了驗證的方法,只是等待更先進的儀器出現或量產,或者等待更多的資料。常態科學其實並沒有局外人想像的那麼封閉。美國化學學會(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甚至還有「孔恩典範轉移獎」(Thomas Kuhn Paradigm Shift Award)頒給敢於挑戰主流科學的原創點子。
孔恩原本是物理學家,他有次跑錯會場進到經濟學的研討會,發現經濟學家居然還為基本問題吵架,就改行去研究為何自然科學家不會為基本問題吵架。孔恩在《科學革命的結構》提出的學說,其中一個開創性是孔恩拋棄了維也納學圈(Vienna Circle)和波普(Karl Popper,1902–1994)重視的「邏輯性」,轉而重視「歷史性」的研究。也就是說,孔恩的科學歷史主義研究方法著重科學家實際上是如何進行研究和看待科學理論的,而非以邏輯指導科學應該是什麼。孔恩的「不可共量性」解釋了一部分科學革命的問題,但也留下了另一些問題。
在孔恩的學說下,牛頓力學和相對論及量子力學是不可共量的,如果接受相對論,就要摒棄牛頓力學。我用這點去問過了許多念物理的朋友,基本上還沒有找到有人認同。原因很簡單,因為牛頓力學和相對論還有量子力學在物理學教科書也都有教啊,對許多物理學家而言,它們的差異是在尺度上,是都「正確」的理論。孔恩學說的解釋是,牛頓力學在物理學教科書中仍被教授,不是因為它是「正確」的,而是因為它在數學上比較簡單,對絕大部分我們生活中遇得到的現象,都能取得很好的近似值,不是因為它們是「正確」的,只是因為好用。不過,這問題也來了,大部分物理學家都同時接受牛頓力學、相對論和量子力學啊,只有在古典力學那末期有所謂的「改宗」(coversion),可是革命後牛頓力學仍沒有出現與時間推移有關的淘汰過程。物理學家同時接受「不可共量」的典範,似乎還是和孔恩所提的有所不同吧?
孔恩的典範說,另一個問題是,孔恩在《科學革命的結構》提出大部分案例,都是物理和化學的,生物學的極少。有學者認為用孔恩的學說來解釋生命科學是有侷限的,因為生命科學是常態科學沒有問題,可是又有點像孔恩說的「革命科學」(revolutionary science),因為理論的更迭在生命科學領域頗為頻繁,教科書常常是幾年一整章一整章地改寫。甚至整本大部分章節在改版時整個改寫的,在一些進展神速的生命科學領域是家常便飯,導致常常有二手教科書賣不出去的狀況Orz 可是有學者提出,生命科學裡也沒有出現如同《科學革命的結構》的那樣的科學革命 [2],而且生命科學裡頭還有很多等發現了新現象,再來找理論的狀況,如這十幾年快速興起的基因體學、轉錄體學、蛋白質體學、代謝體學等等的「體學」(-omics)就是先不管理論先狂收資料(data),再來看看有誰能想得出該怎麼找出現象的。所以生命科學要怎麼用孔恩的學說解釋,恐怕要費不少心力。因為不同學科的性質差異不小,有學者認為生命科學恐怕難以完全用孔恩的學說來解釋 [2,3]。
而且生命科學裡頭,尤其是我身處的演化生物學,對一個現象,多個典範並存的狀況也不勝枚舉。當我還是個鮮嫩的大學生時,我們抱著一本本厚如磚頭的教科書去上課時,有學長就問我們說,怎麼知道一個領域進展比較快呢?就去看那個領域教科書改版時變薄的程度。我們疑惑不是該反過來嗎?進展快的領域因為更多發現,所以教科書該變厚啊。學長就回我們說,當一個領域有大幅進展後,很多相競爭的理論,就會有其中少數幾個因為有更強的預測力和解釋力而勝出,而落敗的理論就不必在教科書裡詳細解釋了XD 我不敢保證狀況一定如此,可是對同一現象,許多典範共存共榮的情況真的還不少,例如在我的專業裡要解釋為何鳥類有特別漂亮的羽毛,就可以用性擇中挑好幾個理論來討論,很多理論都有討論的價值因為都有支持的證據,我甚至認為它們只是角度不同,搞不好都有可能是對的。
有人會以共同發現或再發現來試圖反駁孔恩新理論其實沒有贏的理點,因為如果新理論不是更好,那怎麼會有人能夠不約而同地得出同樣的發現和理論呢?科學史上,最著名的「共同發現」例子,就有牛頓(Sir Isaac Newton,1643-1727)和萊布尼茲(Gottfried W. Leibniz,1646-1716)共同獨立確立微積分體系(Calculus),還有達爾文(Charles R. Darwin,1809-1882)和華萊士(Alfred Russel Wallace,1823-1913)共同發現物競天擇的演化論;「再發現」最有名的例子是孟德爾(Gregor J. Mendel,1822-1884)的遺傳學在首次於1865年發表後,就被埋沒直到1900年,荷蘭的雨果·德·弗里斯(Hugo de Vries,1848–1935)、德國的卡爾·柯靈斯(Carl Correns,1864–1933)和奧地利的契馬克(Erich von Tschermak,1871–1962)各自獨立研究,再次發現了孟德爾定律。
孔恩學說對共同發現和再發現的解釋是,共同發現和再發現,仍然和科學的進步無關,是因為當科學社群整個「問題意識」都轉換成對哪些現象需要被解釋、哪些事情值得預測有共識時,因為也進入了一個共同的框架,就會出現英雄所見略同的現象。就以我較熟悉的演化論例子來說,當時博物學家(naturalists)有共同的目標來解釋物種起源現象以及一堆自然史現象,加上讀了科學社群共同的重要期刊書籍時,他們就會作共同的觀察,導致得出相近的結論等等。
然而,孔恩的學說對孟德爾的「發現」,可以解釋它為何被埋沒,因為當時還未出現科學社群共同要解決的遺傳學問題,可是卻無法解釋孟德爾為何吃飽沒事去做那些實驗,因為孟德爾的數據並非純觀察而來的,而是精心設計出來的,可是卻和並沒有科學社群共同重視的問題毫無相關,沒有人知道孟德爾真正要解決的問題是啥,可是他的實驗得出的定律後來卻能被一而再、再而三地反覆驗證。迄今孟德爾為何要進行那些實驗仍是個謎,雖然教科書可能會拗出一兩個。我念遺傳學博士班時,哲學家和歷史學家也來我們系上參一腳來解釋,可是卻眾說紛紜,沒有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解釋。
〈TED 到底該不該讓你/妳看那兩個演講?〉文中指出「如果我們真的嚴刑峻法地排除任何不符合當前常態科學的觀點,那麼我們很可能因此屏棄具有價值的學說(最好的例子是『中醫』)」,那我先來以中醫為例好了,中醫和西醫基本上是不可共量的典範,兩者之間幾乎沒有共同的語言可言,用西醫的方法研究中醫,似乎頂多是拿中藥來萃取有效成份測試,或者統計針炙的有效性等等,對於中醫提到的氣、經絡、穴道等等,迄今仍沒有令人滿意的科學解釋。而中醫以孔恩學說來看,算是常態科學嗎?我想答案應該為否!因為中醫並沒有進行常態科學的解謎活動,中醫學界根據的就是老祖宗留下的知識體系,千年歷史以上的古書仍可當作教材。可是西醫卻有在進行解謎活動,努力尋找疾病的致病原因以及研發新的療法。就算大學的中醫系有在做研究,也是利用西方科學的方法,不是用中醫的理論在解謎。
那中醫到底有存在的價值嗎?我自己的答案是「有」,因為中醫在一定的範圍內,仍有一定的解釋力和預測力,而這樣的解釋力和預測力的確是使用者最在乎的。我自己小時候體弱多病,尋遍西醫都找不出原因,只好求助中醫,吃了幾個月中藥,身體健康狀況有顯著的大幅改善。因此,我不會說中醫是科學的,可是我認為中醫是有價值的,不必強行用西醫的那套來包裝,就是為何中醫是迄今少數存活下來的傳統醫學。雖然我不完全贊同,但還是提一下納西姆.尼可拉斯.塔雷伯(Nassim Nicholas Taleb,نسيم نيقولا نجيب طالب)在《反脆弱:脆弱的反義詞不是堅強,是反脆弱》(Antifragile: Things That Gain from Disorder)這本書中,就提出應用性的科技,主要是建立在「試誤」(Try & Error)上的,和科學理論可以無關,沒有牛頓力學的年代,仍然能蓋出巴黎聖母院(Cathédrale Notre-Dame de Paris)啊(請參見〈脆弱的反面不是強固,是反脆弱(Antifragile)〉)。
最後,來探討一下,如果「我們永遠無法知道我們是否絕對正確,也不知道當前的典範可以走得多久多遠,很可能今日的常態科學到了下一個十年、二十年已經不再常態」,我們需要擔心「如果我們真的嚴刑峻法地排除任何不符合當前常態科學的觀點,那麼我們很可能因此屏棄具有價值的學說」嗎?我想,從孔恩學說的出發點而言,我們更不需要擔心這點,因為假設十年、廿年、卅年、卌年後,「問題意識」真的都轉換成漢氏和謝氏理論裡的現象需要被解釋、事情值得預測了,那麼漢氏和謝氏的理論就會被「再發現」,他們該有的功勞也會有。連孟德爾那個資訊不發達的年代,孟德爾定律都能復出了,在這個資訊年代需要擔心什麼?在言論自由和資訊發達的社會裡,他們仍有自己發聲的管道,我們根本完全不需要擔心他們該不該被常態科學摒棄的問題。倒是寫成科幻小說搞不好也是一個保留和傳播他們理論的好方法呢!
引用文獻:
1. Kuhn, Thomas S., 1974. “Logic of Discovery or Psychology of Research?”, pp. 798–819 in P.A. Schilpp, The Philosophy of Karl Popper, The Library of Living Philosophers, vol xiv, book ii. La Salle: Open Court.
2. Wilkins, A.S. 1996. "Are there Kuhnian revolutions in biology?". BioEssays 18: 695–696.
3. Mayr, E., 2004. "9 - Do Thomas Kuhn's scientific revolutions take place?" pp. 159-170 on E. Mayr, What Makes Biology Unique?: Considerations on the Autonomy of a Scientific Disciplin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續集:〈我們需要擔心科學霸權嗎?〉

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退休教授林中斌在《大災變:你必須面對的全球失序真相》探討全球天災為何人禍愈來愈多。林中斌教授曾任美國Manville公司資深地質師、國防部副部長。以下是《大災變》這本書提出的重點:
-
「全球暖化」並不能充分表達近年來氣候變遷的特色,「氣候極端化」才是更好的描述。
-
風災、水災、傳染病、生物失衡等災變,近年都有上升的趨勢。
-
大約從2000年之後,全球地震和火山活動上升的趨勢更為顯著。
-
全球磁變標示了自然界重大的轉變,這轉變可能超越全球磁變本身,引起地球失序並衝擊地球生靈,但非大絕滅。
-
地磁變化對世界近年來人禍頻仍的影響雖未廣為接受,但不能排除也不能忽視。
-
太陽活動是否觸發地球地震及火山活動?科學界仍有爭議,但肯定性的研究結果數目在增加中。
-
對災變的「末日情結」與「否定闢謠」之外,更可務實準備,樂觀前瞻。
林中斌教授以地球磁場持續變弱,作為全球天災人禍不斷的主因之一。林中斌教授的的文筆非常流暢簡潔有力,也引用了大最文獻,包括學術論文和新聞。他把許多複雜的地球科學的觀念和發現介紹得深入淺出,圖文並茂的教育效果也不錯。
林中斌教授在《大災變》指出,地球磁場持續變弱,全球災變屢屢的深層原因。由於地球磁場不穩,近年來全球地震、火山爆發頻率增加。他還指出,地殼下岩漿也可能因地球磁場不穩而移動異常,於是引起洋流異常,再引起全球氣候極端化:冷的更冷、熱的更熱。各種傳染病包括SARS、豬瘟、雞瘟、肺鼠疫等等也因此出現。動物界也受到衝擊,出現鯨豚集體靠岸死亡、候鳥迷路、蜜蜂青蛙消失等等。
林中斌教授還指出,人體也有磁場,會受到地球磁場弱化的影響,而人心變得浮躁不安。他認為,近年來國際社會亂象層出不窮,全球恐怖份子活動加劇。還有台灣社會的許多殺戮事件也和地球磁變有關。他還提出,同時全球交通事故頻率猛增:英、法潛艇居然海底對撞,還有美國的核動力潛艇和自己的運輸艦在荷莫茲海峽相撞,多次的空難等等也和全球磁變有關。
《大災變》以地球磁變來解釋全球天災人禍頻起的主因之一,算是林中斌教授的創見。不過,很可借的,林中斌教授應該把這論點寫成學術評論論文,然後投稿有同儕審查的國際學術期刊,以促成學術界對此問題的探討,因為《大災變》裡頭提到的證據,老實說,並還不夠強。
《大災變》有兩大問題,一是全球天災人禍的頻率真的有愈來愈高嗎?難道唯恐天下不亂的媒體不是這類新聞愈來愈多的原因嗎?俗話說,狗咬人不是新聞,人咬狗才是!新聞報導的選材本來就有高度偏見,不夠火辣上不了版面。如果說社會動亂是磁變造成的,先要成立的是人類社會真的愈來愈暴力,可是有趣的是,人類社會什麼時候最暴力呢?我想應該是一戰和二戰之時吧?今年剛好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一百周年, 大約有6,500萬人參戰,1,000萬左右的人喪生,2,000萬左右的人受傷。和一戰相隔21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更慘烈,死亡人數高達7,300萬人!這兩次世界大戰前,西方列強的帝國主義擴張時期,也在殖民地大肆燒殺,死亡人數也上千萬。我們這個時期的傷亡人數怎能和那些暴力血腥時期相比?
另外,氣候變遷或許已造成了不少災害,地球磁變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可能還要用同樣的努力才能探索出一二,可是至少要有嚴謹的理論根據。不巧的是,我碩士班的研究主題是探討蜜蜂的磁場感應,我和物理系的同學利用超順磁共振和磁力顯微鏡,推測出蜜蜂確實含有超順磁磁鐵,佐證了李家維老師和徐錦源學長在Science期刊發表的發現(Hsu CY, Li CW. Science. 1994 Jul 1;265(5168):95-7.),所以對地磁場和磁場感應等相關知識算是略懂略懂。事實上,沒有任何強力證據顯示人有磁場感應,很多實驗的樣本數超少,要不然就是統計並不太顯著。因此要以這提出說人會受地球磁變影響,為免言之過早。
還有,林中斌教授指出,在北方的人,通常抗拒改變,他們的政權更替比較慢;而在南方的人,喜歡改變,政權更替比較快。可是之中僅考慮地球磁力分布圖顯示磁力最強在歐、亞、北美洲的北方,最弱在南美和非洲,而沒有考慮到氣候、生物地理、殖民歷史等因素,恐怕失之公允。
認識災變是政府和公民的責任,可是對於災變的認識,我們恐怕要對大自然,以及人類的無知,先懷著謙卑之心!
本文原刊登於【GENE思書軒】,並同步刊登於泛科學。
我寫了篇文章〈TED死都不該讓你看的兩個演講?〉,反駁王大師在這幾篇文章〈TED死都不想讓你看的兩個演講!〉、〈大演化(生物篇)--《Rupert Sheldrake之型態場域論》〉、〈 大演化(意識篇)〉中的論點。感謝王大師心胸寬大地分享到他的臉書粉絲頁,也從那看出那篇〈TED死都不該讓你看的兩個演講?〉不夠白話,也有朋友指出科學哲學的成份太重了,那我就再寫這篇來賺流量…哦不…來更直接了當地說明說明吧。
首先,先聲明這裡針對的是提出偽科學學說的人,就是始作俑者啦,不知情附和者不在此討論的範圍。大多數科學家,包括頂尖科學家,甚至是諾貝爾獎等級等主,或多或少在人生中都有不科學和不理性的時候,可是這和故意倡導偽科學,用力利用科學包裝自己的無稽之談還是不一樣的。因為科學社群的討論是公開透明的,並不是黑箱作業,科學家所有在科學界的公開言行都會遭受到檢視,很多時候被幹譙是正常的,不要以為陰謀論無所不在。
上篇文章,我說漢氏和謝氏的理論是科幻小說等級,而不說是偽科學,只是客氣。不過太客氣反而傷和氣,因為話沒說滿,訊息就不夠明確。好的,那我乾脆說那是偽科學好了。 因為他們過於依賴證言、軼事證據、個人經歷,而且含糊不清,缺乏具體的度量衡。也沒有在限定範圍上定義清晰,明確指出預測現象在何時何地適用,何時何地不適用。「偽科學」(Pseudoscience)的定義,在維基百科有還不錯的解釋,這裡不再贅述。

A Pseudoscience Fair with James Randi
真正的科學,會隨著新證據的出現而作調整,可是偽科學會告訴你,他們說的就是真理!真正的科學,會由同儕檢視和討論,可是偽科學跳過這步驟;真正的科學會考量所有新發現,可是偽科學只會挑對他們有利的,而且也不在乎統計所需要量和再現性;真正的科學歡迎公開討論和批評,可是偽科學把所有批評當作陰謀來處理;真正的科學會告訴你,在何種條件下會得出可驗證的結果,偽科學會告訴你,要有某種特殊能力的人才能做出結果;真正的科學會定義好適用範圍,偽科學會告訴你,它們是萬能的;真正的科學在乎精確度,可是偽科學只會給你模糊的數據。
在科學界,除了少數領域如數學或理論物理,大多數領域,尤其是我工作的生命科學,學術論文幾乎嚴禁使用「prove」這個字,不管你的證據有多紮實,而是要用「imply」、「indicate」、「suggest」、「support」、「demonstrate」、「reveal」等等這樣的字眼,頂多再加上「strongly」、「clearly」這類的副詞,因為絕大部分實驗只能說在特定條件下會得到特定的結果,要其他團隊也能再現實驗下,科學社群才會有所謂的共識。有些高複雜度、高難度的研究(例如抽菸致癌或全球暖化等等),甚至還有上千篇學術論文都得到一致的結果,壓倒性地多過反例的論文,科學社群才會接受。
並不是使用了科學名詞,或者看來像科學的名詞,就是科學。有不少包裝成科學的理論,根本就是天馬行空、天方夜譚、無稽之談,只是借用了科學名詞,或者創造定義不清的科學名詞,這類名詞往往有一些規則,例如量子XX、OO場域、負□□等等,可是無法利用科學的方法和邏輯驗證。好,那麼回到正題,為何說倡導偽科學是犯賤的行為呢?既然不要用專有名詞來說,用白話說,甚至用俗話來說,那我乾脆直接說倡導偽科學者是「犯賤」好了!理由有好幾個,先提三個。
倡導偽科學者,第一個犯賤理由是「懶惰」。學習科學不是件輕鬆的事(其他專業當然也一樣),要從小學、中學、大學,甚至到研究所學習許許多多知識和解題方法,以及科學的方法、邏輯和精神。其中難倒最多人的是數學,不過數學也非關鍵,我數學不好,就念生物學。所以學科學並非數學好的人的專利。到了研究所,還要應用科學的方法、邏輯和精神,還有找問題來作研究。雖然研究科學,過程不輕鬆,有時也很孤獨,甚至受到親友質疑,很多時候也不被社會理解,可是過程中也有許多樂趣。
然而,偽科學的倡導者,往往懶得用心去學習科學的知識、方法、邏輯與精神,不在乎其學說是不是能讓其他科學家在特定條件下重覆再現,就自己抄捷徑去抄襲科學的名詞,或者擅自不在乎邏輯就去修改別人的理論,甚至創造出定義暖昧不清的「專有名詞」來唬弄大眾。他們其中有些人會說主流科學是因為偏見歧視他們,大剌剌指出什麼理論不是讓後來新的理論給修正了嗎等等,沒有告訴大家的是,那些理論的更替是通過艱辛的投稿讓同儕審查過程,以及用心用力地在科學期刊說服同儕,而不是在資訊時代裡靠方便打的嘴砲!
再來,倡導偽科學者的行為還是「詐騙」!是抄捷徑欺騙對科學有信心的大眾,以為那些科學理論和名詞等等真的有那麼一回事!他們也會大剌剌地說什麼多元思考,什麼主流科學霸權,充滿偏見地打壓他們,大搞特搞陰謀論,來順便騙取同情心。所以他們要騙的就是兩點--信任與同情心。他們沒有用心用力地透過科學的方法、邏輯和精神來說服同儕,而是柿子挑軟的吃,對科學專業較不專精和熟悉的大眾下手!
為何倡導偽科學者不尊重科學的方法、邏輯和精神,卻要借用科學來欺騙大眾呢?因為他們是「毫無原則」,是在牆頭草兩頭倒、西瓜偎大邊,並且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他們看到科學受到一定的尊重,就來偎大邊。甚至其實他們有些也搞不好是科學的崇拜者,只是懶得用心學,所以也搞不清楚科學的極限,以為科學萬能,但程度只停在找知道一些專有名詞,於是就亂用一通在自己天馬行空的想像上。
科學並不是萬能的,這世界上沒有萬能的事物。科學是研究事物之間的關連,是相對的真理,並非絕對的真理。科學的價值在於科學知識不是一小撮人的特權,其獲取不分社會階級、宗教、種族或個人因素的,也非基於自己的信仰。可是科學並非人類唯一有價值的文明產物,其他如宗教、藝術、人文都有其價值,並非學習和研究科學的人才比較優勢。我自己也有宗教信仰,也學過氣功,我承認人生中有些現象是難以用科學解釋的,所以就不要偽裝成科學去解釋。如果不認同科學的方法、邏輯和精神,就更不該用科學來包裝自己的學說,為何不堂堂正正宣揚自己的學說是靈學、玄學、神學或神秘主義,一點也不科學也沒關係!
倡導偽科學者的「懶惰」、「詐騙」和「毫無原則」,就是構成倡導偽科學者「犯賤」的理由,其他的理由還有「自以為是」、「傲慢」、「無知」等等。我雖然是研究科學為生的,可是我並不認為在這個多元的社會,所有人都要學習科學,才能成為活得有意義,可是起碼要互相尊重。我只能儘量告訴大家科學的各種優點,以及科學知識和發現的各種樂趣。然而,如果不相信科學,或者不認同科學,就不該碰觸科學的領域,更不該利用科學來招謠撞騙!很多領域是科學不會碰觸的,如玄學、靈學、神學、神秘主義等等,要相信什麼是自己的自由,可是不要自以為是地以為自己是神!
最後,關於TED禁音的事件,也有不少網友批評。可是那篇文章沒有清楚告訴你的事是,事實上那兩個演講,並非TED官方舉辦的話動,而是TEDx的活動之一。 TED在2009年開放品牌授權 (open licensing),讓全世界有心有能力的人用 TED 的模式和在其品牌準則下,來經營一個TED大會。這個由會員自行策劃,TED 官方認可的會議叫做TEDx。那兩個演講都是TEDxWhitechapel辦的,不是由TED官方主辦的,TED是在決定是否收錄這兩個演講(以及其他有爭議性的演講)時,有咨詢網友的意見並開放討論,在「The debate about Graham Hancock's talk」和「Rupert Sheldrake's TEDx talk: Detailing the issues」,並非黑箱作業。這兩則演講在網路上仍可找到,只是決定要不要收錄進官方資料庫,TED和TEDx的演講愈來愈多,篩選是難免的,希望大家別再被誤導了。
續集:〈為什麼那兩個TEDx演講最好寫成科幻小說?〉&〈我們需要擔心科學霸權嗎?〉
知名部落格王大師有篇文章〈TED死都不想讓你看的兩個演講!〉,實在太多人分享了,所以不得不出來說點話。
裡頭提到原本被TED官方刪除的演講分別是:
我完全反對王大師的立場,我並不認為TED不推廣兩個演講的消音有何問題,因為TED的標語就是「Ideas worth spreading」,看懂了沒?「Ideas WORTH spreading」,「值得推廣的點子」,不是所有點子都值得推廣,就是有「Ideas NOT WORTH spreading」。那什麼樣的「Ideas NOT WORTH spreading」?為什麼有些包裝成科學的理論就是「Ideas NOT WORTH spreading」?
科學是很有趣的,如果你要學科學,在過程中就得要先學會一堆有標準答案的知識,例如數學的各種公式、符號和定理等等,不是隨便你來的,一加一等於二,你就不能寫成三;物理學也是,一堆公式、原理、定律等等;化學也是,反應方程式不是隨便可以亂寫的;生物學可能彈性一些,可是還是有一堆標準答案。乍看之下,科學似乎比人文和社會科學僵化死板。有些人文學者甚至批評科學搞得像是宗教,擁有一堆堅不可破的教條教義!可是科學界明明就有一大堆新發現,有些發現還能改寫教科書等等。要討論這點,就要來討論科學研究是怎麼一回事?
首先,什麼是科學理論?英國科學哲學家波普(Karl Popper,1902–1994)建立否證或證偽(falsification)的觀念,以「可否證性」(falsifiability)來區分科學或非科學,只有可否證的理論,才佔有科學的地位。科學理論的標準在於它的可證偽性、可反駁性、或可測試性。科學是由假設和推測組成,並不等同真理。可否證性避免了模棱兩可的狀況,像星座算命不能當作科學,就是因為星座算命的辭彙往往模棱兩可,要怎麼解釋都行,可是科學理論不行;可否證性也排除了套套邏輯(tautology),例如「男人是男的」、「白馬是白的」也不能算是科學理論。
波普的否證論開創了科學哲學新天地。波普提出的「否證論」有嚴格的否證精神,科學理論,其存在只是還未被否證,只要假說被否證了,科學家就要服從事實,放棄該假說。可是,波普的嚴格否證論有個大問題,就是如果是那麼理想,那麼全世界大學生不是早就在普物、普化、普生實驗室中把物理、化學、生物學基本定律否證了成千上萬次了?為何每當我們在普物、普化、普生做不 出預期結果,助教和老師都迷信基本定律要認定我們是錯的?而從來是沒有毫不懷疑地把那些定律否證掉?
這個問題,美國科學哲學家孔恩(Thomas S. Kuhn,1922-1996)就提出典範說來解釋。孔恩是哈佛大學的物理學博士。他在其經典著作《科學革命的結構》(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提出了典範、常態科學(Normal Science)和不可共量性(incommensurability)等觀念。此書問世已超過卅年了,雖然其中學說備受挑戰,但其魅力仍只能用方興未艾來形容。而看看他是怎麼說的吧!
自孔恩以降,科學哲學家傾向與科學史、科學社會學結合,不再提供「理性方法」的軌範,而是在描述「真實科學」是如何運作的,提供一個描述性的圖像,雖然科學 家們本身並不一定知道, 或喜歡這個圖像。也就是說孔恩拋棄了維也納學圈(Vienna Circle)和波普重視的「邏輯性」,轉而重視「歷史性」的研究。孔恩的結論是建立在探尋革命家當時身處的時代裡,他的觀點與其團體人們的觀點間的互動關係,而非以今天常態科學界對革命家的典範的看法來評斷科學革命家的事業。
作為一個「群體承諾型態」(the constellation of group commitments)的典範是一組有序的「學科結構」(disciplinary matrix):一、符號式的通則,如公式、定律等;二、形而上學式的信念與模型圖像,如原子論、機械論式的最高原則;三、共享的價值和美學取向,如「精 確預測」、「和諧」、「簡潔」、「太陽中心」、「天上完美的圓形」等;四、共享的具體例子,或「範例」(exemplar),如何從「範例」發展成具有 「家族類似性」(family resemblance)的新例子。
在前典範時期,涉及了沒有理論指導的「歸納法」,如培根 (Francis Bacon,1561–1626)關於熱、 色、風、礦等的自然史中的觀察資料往往只是部份的,不合後來的理論的要求,往往是條件沒說清楚,今天我們無法重覆當時的觀察。而且各學派之間存在著極大的方法論的差異,互相難以溝通。進入典範時期後可以明顯觀察到的現像是協立一致的學刊、學會的成立,科學家們努力地探討更具體而內行的問題,他們逐漸地把研究成果用論文形式發表給同行參考,而不再寫給一般知識階層看的書 。
在典範指導下的「常態科學」(Normal Science)所做的收集事實的活動的研究方向有:第一、下工夫把事實定得更精確,以及了解在各種變化下這些事實的變化情形,如各種物理常數等;第二、 量化定律的形成,即尋找自然和理論之間的數學關係式;第三、向潛在的新領域做探討,例如接受牛頓典範後,繼續完成牛頓未完成的月球軌道等問題,而另外許多 新領域也「應該」可以以類似的方法來探討。還有為了解決問題的新數學之發展、為了美感、清晰量化而進行大量的公式重組與重設 (reformulation)之工作。若非典範之支持與承諾,則深入、專注而集中的研究不可能做成。這三類問題──決定重要事實、使理論與事實相吻合和精煉典範──己涵蓋了常態科學中理論與實驗工作所欲解答的所有問題 。
常態科學的活動在孔恩看來是一種「解謎的活動」(puzzle-solving),就像拼圖、詰棋、猜字和謎語等遊戲一般。當科學社群接受了一個典範之後,它也同時接受了一個判準,并以之來選擇研究的問題,那就是:在典範的保證下,它們必然有答案。大致而言,只有這種問題社學社群才會承認是科學的問題,才會鼓勵其成員來研究。這使得科學家能夠專心致志,這也就是為何常態科學能夠進展神速 。
如果,「解謎活動」並不想解決「沒有預期」的問題、 並不想大肆創新,為什麼科學家仍然不斷地有新的「未預期」的重要發現?今人驚訝的「科學新發現」如何可能?「常態科學」是保守的科學思想,還是對「促進」 改變典範的創新也特別有功能?孔恩本身在書中解答了「常態科學」是保守還是「促進」改變的問題。
常態科學愈發展,對自然的「預期」就愈清楚和全面、對現象 的「預測」也就愈精密,如也就愈容易發覺「異例」、或理論與自然的「不合」之處。「創新」,通常是被那些很「精準」的知道自己「預期」的是什麼的人所發現──但要能「精準預期」,卻預設了常態科學的存在。反之,沒有典範的預期下,對自己要什麼並不清楚,何謂正常、何謂異例的區別也不明,故很難發現什麼「新事物」。「異例」只有在「典範背景」前才會顯現 。
除了孔恩的典範論的挑戰,波普的否證論後來讓匈牙利的科學哲學家拉卡托斯(Imre Lakatos,1922–1974)提出的「科學研究綱領方法論」(Research programmes)給修正。拉卡托斯認為科學研究有其研究綱領,理論有內核,外部有邊界條件、輔助假設。一個理論經過檢驗,若未通過,其內核是不輕易放棄的,可以改變邊界條件、輔助假設再接受檢驗,實在不行才放棄。允許幾個理論相互競爭,看哪個能夠解釋較多事實、能夠預測新的事實。相互競爭下,好的理論就會保留下來。
基本上,以孔恩的學說,就能很清楚地指出,為何主流科學界無法接受魯伯特.謝爾瑞克(Rupert Sheldrake)和漢克(Graham Hancock)的學說了。因為他們的理論一來是在常態科學運作良好的情況下提出的,也沒有更強的解釋力,而且對解決科學家關心的問題也好,異例也好,也都無助。用拉卡托斯的學說來解釋,他們倆的理論也沒有更有預測力。
就算完全不以波普、孔恩和拉卡托斯的學說來吊書袋,我也能充分地解釋為何他們的理論根本不科學,現今頂多有用來寫科幻小說的價值而已。文中指出「比方說牛頓式的物理學,在相對論與量子力學問世後,這個物理宗派就顯現不足處,科學祭司們則被剝奪權力法杖。」這就是因為王大師不是學科學的吧,不曉得科學的發展。相對論與量子力學的出現,是因為當時已經無法用牛頓力學解釋的現象愈來愈多了,於是就出現了相對論和量子力學,而不管相對論還是量子力學,都是建立在嚴謹的數學推導之下產生的,並不是科學家憑想象力硬拗出來的!王大濕似乎把科學當作想象力的純粹產物。
而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為何成為主流,是因為權力或經濟上的運作嗎?還是符合即得利益者的利益?都不是,是因為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基礎,可以讓科學家推導出更多更多理論,而每個理論都有實驗數據來驗證!例如上帝粒子,就是用數學推導出來的,而科學家也花了卅幾年才在實驗室驗證出其真身。相對論和量子力學成為主流科學,不是因為某大濕感興趣或者爽而已,而是要經得起許許多多帶批判性的科學家一而再、再而三地利用理論和實驗來檢驗和修正才成立的!
另外,科學上有個現象稱作「突現」(emergence),簡單來說就是原子的行為不能單純用電子加中子再質子之行為來完全解釋、分子的行為不能單純用各別組成的原子之行為來完全解釋等等;在生物學上,細胞的性質不能單純用組成的胞器之性質來解釋、組織的特性不能單純用組成細胞之性質來完全解釋、器官的性質不能單純用組成組織之性質來完全解釋等等。不同階層有各自的性質。因為有突現這回事,所以才有不同的學科,例如理科最基礎的物理學、化學和生物學。生物學的基礎是化學和物理學,可是生物現象無法單純用化學和物理學來解釋。
儘管有突現這回事現象,基本上一個學科的知識還是不能違背其基礎學科,例如物理學不能違背數學、化學不能違背物理學、生物學不能違背化學和物理學。請問『「形態發生場」(morphogenetic field)所組成,生物的結構並不受限於內在的基因排列,而是從外在的「型態場域」(morphic field)中經由型態場域振動(morphic resonance)』或者『人類可打開自己的第三眼,並與地球母靈(mother spirit)溝通』這些事,究竟是建立在多少化學和物理學的基礎上啊?如果說現今的化學和物理學無法用來當其基礎,那麼它要建立多少基礎學科,全面改寫多少教科書,才能解釋「型態場域」這回事?而且不管建立多少科學和改寫多少教科書,裡頭的理論全都要通過成千上萬的科學家能夠重覆與再現支持的實驗哦!
謝氏也好、漢氏也好,他們的理論似乎是異軍突起,可以和其他更基礎的學科毫不關連,甚至和大多數的科學知識及發現違背了也沒關係,所以真的不科學啊。其中有啥是純唬爛的嘴砲,也沒有人(包括他們自己)分得清楚,因為他們過於依賴證言、軼事證據、個人經歷,而且含糊不清,缺乏具體的度量衡。也沒有在限定範圍上定義清晰,明確指出預測現象在何時何地適用,何時何地不適用。
並不是使用了科學名詞,或者看來像科學的名詞,就是科學。學習和研究科學,要先學會一大堆主流科學認可的理論、知識和事實等等,還要能重覆再現先人的各種實驗,乍看之下科學界似乎是有一堆框框架架的僵化的體制,和創新相差甚遠。事實上,就是因為科學有很多「教條」,科學研究的新發現才迷人!因為在即有知識的框架中還能尋找到科學界認可的題目有多難呢?基本上就是定一個科學家在學術界的起落!有人說,大學生是以為教授啥都懂,碩士生是發現教授有些東西不懂,博士生是驚覺教授什麼都不懂XD
如果沒有框框架架的限制,可以任意天馬行空,那有什麼難的?如果不在乎框框架架,也不想要有任何即有知識的限制,那麼去寫虛構的科幻小說不就更好嗎?如果連所有物理、化學、生物的限制都可以不要,然後要充分發揮想象力,那麼去找三歲小娃不就行了嗎?幹嘛從小學、中學、大學,學科學理論、知識和邏輯得這麼辛苦呢?如果說喝了「死藤水(Ayahuasca)」就能有大發現,看來嗑大麻、海洛英、可卡因、安非他命就能當科學家了,元素周期表也甭背了,皆大歡喜了?如果喝了死藤水,遇到的地球母靈和漢氏的不同,那怎麼辦?找評審來喝了再仲裁?
漢克或者謝爾瑞克,並非不能提出他們的理論,但他們可以在科幻小說中暢所欲言啊。著名科幻小說作家阿西莫夫(Isaac Asimov,1920-1992)在其作品基地系列中提出「心理史學」(Psychohistory)的學說,揉合了歷史學、數學、社會心理學、社會學、氣體動力學及統計學,用於統計和預測巨大人口的未來活動,在基地系列中該學科被用於預測銀河帝國的命運和人類的未來。科幻小說大師阿西莫夫也是有生物化學博士的,在科幻小說裡天馬行空看來不是啥丟臉的事啊~
說漢克和謝爾瑞克的理論「Ideas NOT WORTH spreading」也不完全對啦,只是他們找錯了場合,他們或許是優異的小說家,寫成了科幻小說就是「Ideas WORTH spreading」了。因此,我真心建議大家把漢克和謝爾瑞克的理論當科幻小說來看就好,太認真就輸了。
續集:〈為何倡導偽科學是犯賤?〉
&〈為什麼那兩個TEDx演講最好寫成科幻小說?〉&〈我們需要擔心科學霸權嗎?〉

蘇上豪醫師的寫作功力毋庸質疑,是很高超的。 他寫外科醫學史的 《開膛史》就讓人拍案叫絕!(請參見〈借刀醫人的開膛史〉)
他最近的小說作品《DNA的惡力》,也叫人一讀下去,廢寢忘食,我一不小心讀下去,就忘了睡覺了,看完時才發現已經快凌晨兩點了XD
蘇上豪醫師在繁忙的大學時期,就連續國防醫學院「源遠文學獎」1988及1989年小說獎第一名。他的文學作品《國姓爺的寶藏》獲選《中時》開卷一週好書、臺中市文化局「臺中之書」、《亞洲週刊》年度十大小說等殊榮。
《DNA的惡力》算是本推理犯罪小說,我原本以為以蘇醫師的背景,應該也會是本醫學驚悚小說或科技驚悚小說吧,要不然也算是科幻小說吧,沒想到讀完才發現,原來是本奇幻小說XD
《DNA的惡力》節湊非常明快,很想是好萊塢作品的台灣版,相信也很適合改編成動作電影。其元素也頗多,有醫界的勾心鬥角、八卦媒體的狗仔文化、精神醫學的病例、富商業頭腦的營業、令人玩味的暖昧感情、刑警辦案的刺激、天主教的一些歷史和觀點、歐洲的民間傳說、還有人性的黑暗面和光明面,整體而言是相當的精彩。蘇醫師豐富的想像力也令人十分佩服,鋪梗佈局也相當有條理。
雖然瑕不掩瑜,不過《DNA的惡力》還是有一些不足之處,例如許多元素都點到為止,沒有再繼續追下去。深度不夠的結果,令人感覺像是衛斯理的眾多科幻小說一樣,充滿娛樂可是卻無法深入人心;一些人物在遇到人生轉折時,其心理描述也不夠深入,例如獸性大發或宗教受洗這些巨變,應該要有很強烈的心理掙扎才是;還有一些傳說歷史等等,也似乎沒有爆出能讓人感到驚嘆無比的料,只是感到「哦,原來是降」而已。
無論如何,《DNA的惡力》真的算是一本很好看的犯罪驚悚小說,希望蘇醫師繼續努力寫作,日後有愈來愈多更精彩的作品問世。



我在美國唸博士班時,有天我們一伙人在實驗室聊天,提到在野外捉果蠅要用香蕉,而且是要用口嚼爛的香蕉,說我嚼了好幾百根香蕉後,有陣子看到看香蕉就會怕。老闆夫婦說他們上次去汶萊採集,嚼了上千根香蕉,買香蕉的時候,小販還以為他們不會馬來語,數字亂數,老闆就用馬來語從一數到一千,他們才賣XD
不管是上百根還是上千根香蕉,嚼完後有陣子不想吃香蕉了,雖然台灣和東南亞的香蕉比美國超市賣的好吃多了。實驗室的老美助理一直無法理解,我們就解釋說東南亞(和台灣)的香蕉味道是美國超市香蕉的兩三倍濃吧。結果那位老美還是無法理解,因為對他來說,香蕉是沒有味道的水果啊,零不管乘二還是三,都還是零啊Orz
對很多歐美人士來說,香蕉僅是個富含熱量和維他命的食物,甚至可以當正餐吃。我弟在英國求學,他說英國超市有個很有趣的創新,就是香蕉太青不能吃,可是太熟又容易爛,對一些忙碌的上班族,買不夠多要常上超市,買太多又可能會浪費。所以有些超市想出一個法子,把不同成熟度的香蕉包在一起賣,讓顧客可以連續好幾天吃到成熟度剛剛好的香蕉。
這招在美國超市根本不會看到,我跟我弟解釋說,因為美國利用龐大的資本主義力量,把香蕉在超市的價格壓低到「起笑」,在沃爾馬超市,一串十幾根香蕉,才兩塊美金左右,一根不到廿美分,幹嘛要那麼麻煩?我常有吃不完整根黑掉的香蕉,老闆老婆愛吃,就帶去實驗室喂她,她吃不完就拿去做香蕉麵包。
美國超市幾乎就只賣一種香蕉,而且幾乎都是都樂(Dole)的,不像我們東南亞的菜市場可以同時買到好幾種香蕉,有些比較甜、有些較酸,有些要炸來吃,在馬來西亞,炸香蕉(pisang goreng)就像臭豆腐在台灣一樣流行的小吃,有人還會把炸香蕉沾泡了辣椒的醬油來吃,我們在柬埔寨還吃過烤香蕉,只是烤的還是沒炸的香甜。
然而,儘管美國超市的香蕉幾乎只有一種(華人超市偶爾有芭蕉),不像蘋果和柳橙有好幾種,可是原來美國人吃的香蕉,比蘋果和柳橙加起來還多!這本《香蕉密碼:改變世界的水果》(Banana: The Fate of the Fruit That Changed the World)就是要述說香蕉在世界舞台,以及美國超市的演進,還有更重要的,香蕉與人和土地的血淚史!
改變世界並扭轉歷史的植物還不少,可是它們要嘛是糧食,而不然就是經濟作物,當作是水果的並不多(請參見〈改變歷史並扭轉近代文明的六種植物〉)。而香蕉,卻是所有水果裡頭最特殊的,因為它富含澱粉,能當作主食,非洲和東南亞有不少村民是靠香蕉維生的。 香蕉不只是水果,也是亞洲與非洲約五億人口的主食,重要性僅次於稻米、小麥與玉米。貧窮國家民眾吃掉全世界九成香蕉,至少四億人每日攝取熱量的15%-27%來自香蕉。《香蕉密碼》指出,古老的聖經譯本暗示夏娃偷吃的伊甸園禁果,其實並非大家認知的是蘋果,而是香蕉!因為聖經故事的起源地,根本不適合栽種蘋果,可是卻有香蕉。
《香蕉密碼》 作者丹恩.凱波(Dan Koeppel)是科學及戶外活動類著述的得獎作家。他述說了香蕉的生物學:香蕉並不是樹,所以並沒有「樹幹」,因為香蕉雖然長得高大,可是卻是草本植物,所以嚴格來說,香蕉是很大根的草XD 香蕉樹粗狀的「樹幹」,其實是 「假莖」是從土裡真正的莖「球莖」長出來的。因為香蕉沒有籽,我們也沒想吃到有籽的香蕉,所以香蕉都是無性生殖的。這帶來很大的好處,因為遍布各國的香蕉都可以來自每一母株,品質堪稱蔬果界最穩定, 容易種植又便於運送。但其壞處也很可怕,就是疾病可以輕易橫掃千軍地破壞世界各地的果園。
接著《香蕉密碼》探討了香蕉的地理學,香蕉的起源地可能是新幾內亞,香蕉從亞洲一路傳至非洲和美洲。當香蕉登陸美國時,大受老美歡迎,這種熱帶水果取代了蘋果和柳橙成了美國最受歡迎的國民水果。 二十世紀上半,奇基塔(Chiquita)和都樂(Dole)這兩家公司攻占市場,這期間,有「香蕉共和國」(Banana Republic)之貼切稱號的中美洲國家,因為香蕉崛起又覆滅。
香蕉共和國,是一個經濟體系屬於單一經濟(通常是經濟作物如香蕉、可可、咖啡等)、擁有不民主或不穩定的政府,特別是那些擁有廣泛貪污和強大外國勢力介入之國家的貶稱。通常指中美洲和加勒比海的小國家。「香蕉共和國」的綽號最初被賦予經濟命脈被美國聯合果品公司(United Friuts)和標準果品公司(Standard Fruit Company)控制的宏都拉斯(Honduras)、瓜地馬拉(Guatemala)、哥斯大黎加(Costa Rica)等中美洲國家。1871年,美國鐵路企業家亨利·梅格斯(Henry Meiggs)在哥斯大黎加建築首都聖荷西(San José)和檸檬港(Puerto Limón)之間的鐵路,讓中美洲各國出口香蕉到美國。梅格斯之姪基斯(Minor C. Keith)甚至娶哥斯大黎加總統之女為妻,1870年之前美國人並不認識香蕉,然自該鐵路建築後的28年內,美國共消費了1,600萬串香蕉。
自此,這兩家公司操控這些國家的經濟命脈,又自行或透過美國政府插手這些國家的政治、經濟,甚至操縱更改總統人選。例如1951年瓜地馬拉總統阿本茲宣布將聯合果品公司在瓜地馬拉的大片因巴拿馬病而休耕土地的收歸國有,曾任職於聯合果品公司的美國國務卿杜勒斯(John F. Dulles,1888-1959)於1954年策動其競爭對手阿馬斯(Carlos Castillo Armas)從宏都拉斯入侵,導致阿本茲(Jacobo Arbenz Guzmán,1913-1971) 辭職,全身被剝至剩內褲流亡墨西哥。
讀了《香蕉密碼》,才知道原來在美國超市裡扮可愛,看來一點也無害的香蕉,卻讓許多中南美洲國家死傷無數,香蕉工人的罷工曾讓軍人展開大屠殺,這悲劇寫進了不久前過逝的諾貝爾文學家得主、哥倫比亞文學家馬奎斯(Gabriel García Márquez,1927-2014)不朽的世界文學名著《百年孤寂》(Cien años de soledad)裡。種植香蕉的狂灑的農藥,也讓許多農民生不如死。沒想到,為了把香蕉這個非必需品價格壓低到讓老美「起笑」,美國企業和政府曾狼狽為奸,犧牲和殘害了無數的生靈。
為了防範巴拿馬病(Panama disease),美國人愛吃的香蕉從香氣較濃郁的「大麥克」(Gros Michel)換成了「華蕉」(Cavendish) ,佔整體香蕉47%產量。。可是《香蕉密碼》卻指出,目前我們在超市買到的華蕉,正快速遭植物病侵襲。全球已有數十座蕉園毀於巴拿馬病,其威力難以抵擋,而且至今無法根治。 科學家正在在試管中培育新品種香蕉,跟時間賽跑,試圖拯救最受世界喜愛的重要作物。巴拿馬病是香蕉黃葉病(Fusarium oxysporum f. sp. cubense,FOC),「鐮胞菌萎凋病」(Fusarial wilt of banana),主要傳染途徑是土壤傳播。 香蕉樹一旦染病,蕉株下方老葉會先開始黃化,然後向上蔓延到幼葉,終至整株枯萎。
要有效對抗這個疫情,唯有找到抗病株,而且還要有華蕉的諸多優點,例如成熟穩定、耐運送、口味大眾化等等。可是香蕉的品種改良對科學家來說,卻是惡夢!因為香蕉是無性生殖的,無法像大多數作物一樣用雜交選汰的方式來育種,而種籽又是幾十萬分之一的機會才會出現。丹恩.凱波 指出,為了拯救這個上億人口賴以為生的主食作物,基因工程的改造可能是條可行的路,如果環保團體能發棄成見,而政府也能開放的話,我對基改食品的淺見請參見〈基改食品安全之我見〉。
不管你愛不愛香蕉,《香蕉密碼》都能讓你對這個日常水果另眼相看!認識這個水果的前世、今生,甚至是未來。


在美國唸博士班時,上Amazon買書是家常便飯。就算不買書,也常常上去看暢銷書排行榜來瞭解美國民情XD 或者讀讀書評心得,以及瞧瞧Amazon又量身推薦了什麼好書等等。台灣的電子商務和Amazon相比,容我老實不客氣地說,使用起來的方便度和感覺,以及版面、推介商品、評分評言系統等等,無論任何方面,簡直就是停留在石器時代的產物!
即使回到台灣好幾年了,還脫離不了Amazon XD 我上個月有支用了快六年的CASIO登山錶,錶帶快斷了,想在悲劇發生前先趕緊處理,可是跑了幾家鐘錶行,他們都表示無法處理,除非回CASIO原廠。我只好到CASIO的台北維修總部去問,結果他們查了也表示那隻錶的錶帶太特殊了,沒有替代品,可是卻停產多年了,只能舊換新,新錶打八折Orz 我幹嘛換掉一支還用得好好而且有感情的舊錶,再花好幾千塊去買新錶?束手無策下,只好上網找,沒想到就在Amazon的第三方賣家找到了錶帶,還有一家可以作跨國寄送^_^
Amazon從成立起,就是一家超怪的公司,常常和絕大部分公司唱反調。例如膽敢好幾年沒有盈利還狂砸錢。後來還發生一件怪事,就是Amazon的網站上居然允許第三方和Amazon競爭,還可以買到一堆加運費還比新書便宜很多,可是狀況良好的二手書,我有近三分之二的書都是買較便宜二手書。
Amazon推出Kindle電子書閱讀器時,讓許多讀者眼睛為之一亮,當時許多暢銷書都統一定價9.99鎂,而大多數新書的精裝版,Amazon特價完也要13~15鎂左右。當時記得Kindle閱讀器除了用電子墨,不需要背光很省電不傷眼,而且還是用3G免費上網下載電子書。只是考量很多書,買二手的加運費連9.99鎂的一半甚至都不到,加上讀完還能轉賣,所以就沒買Kindle。回台灣後,有同事要購買Kindle,連台灣也都能用3G上網下載Amazon專賣的電子書,而且也能自行把文字檔或pdf檔存入Kindle,害我心動得很,因為每次搬家最痛苦的事之一就是打包和搬運上千本書XD 只是後來研究一下,因為Kindle沒彩色電子墨,有些圖書和論文無法閱讀彩圖,於是就改買iPad。如果Kindle未來出彩色電子墨大尺吋版,我搞不好就會敗下去了XD
Amazon進軍電子商品後,我的第一台數位單眼相機就是在那買的,還有其他周邊等等。說也奇怪,Amazon有許多商品僅標原價,要加入購物車才能看到折扣價。到Amazon購物,好處除了種類齊全、折扣大方外,也不必付消費稅。後來,Amazon賣的東西種類愈來愈多,是逐年…哦不…逐月增加,到後來連食品等超市商品還有尿布奶粉都賣,只是我還沒宅到不上超市XD
忘了從什麼時候開始,Amazon推出Prime的服務,一開始只要年繳79鎂,就可以享受無限次隔天送到府服務,雖說很划算,但我也沒那麼猴急,所以沒用過。況且只要滿25鎂,就有免費運送了,只是要等稍久一些。對窮學生而言,免錢的最實際XD 為了快速到貨,Amazon在全美各地不斷擴張物流中心,也就是他們所謂的履行中心。他們不斷併購或投資其他購物網站的消息時有所聞,台灣之子謝家華創辦的賣鞋網站Zappos.com在掙扎之後,也難逃Amazon的網羅。
Amazon自詡為科技公司,而非零售商,他們在大數據的應用是業界領先的〔請參見〈快準狠的大數據(Big Data)〉〕。更怪的是,Amazon後來還涉及雲端運算市場,提供許多AWS伺服器服務等等,顯示Amazon要賣的,還不僅是實體商品,還包括網站科技服務等等。Amazon曾推出A9搜尋引擎,可是後來似乎又不了了之。後來貝佐斯還買下了《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似乎對進軍媒體蠢蠢欲動,可是沒人知道他葫蘆裡賣的是什麼藥。
一個有個人魅力的企業領導人,究竟對一家企業來說有多重要,在管理學界也有些辯論,有人主張很多時候,企業領導人的成功是因為運氣,所以有「成功偏誤」,其實他們沒資格領超高薪和分紅等等。不過,以個人魅力加上無比遠見來領導企業開創新局的,恕我孤陋寡聞,能想到的,這世界上似乎也只有三個人--蘋果的賈伯斯(Steve Jobs)、維珍(Virgin)的布蘭森(Richard Branson),還有一位當然是Amazon的貝佐斯(Jeff Bezos)!
《什麼都能賣!:貝佐斯如何締造亞馬遜傳奇》(The Everything Store: Jeff Bezos and the Age of Amazon)這是一本解了我許多惑的好書!作者布萊德.史東(Brad Stone)長期追蹤和報導Amazon和矽谷科技產業發展。為了寫這本書,他走訪了Amazon的現任和前任主管和雇員超過300次!
《什麼都能賣!》很精彩地闡述了Amazon的發展史,解釋了以上觀察到現象背後的暗潮洶湧。《什麼都能賣!》有部分也算是貝佐斯的小傳記,只是相對Amazon和許多強勁的競爭對手如B&N、沃爾瑪、Google、蘋果、eBay、IBM交鋒,以及草創時期的克難,到擴大規模後公司內部的鬥爭,和華爾街分析師過招,以及諸多不按牌理出牌的商業招術等等相比,貝佐斯的人生經驗和賈伯斯或布蘭森相比,算是乏味得可以,除了生父因作者而認出貝佐斯那段比較戲劇化。
從《什麼都能賣!》可見Amazon在貝佐斯的領導下,從連老闆都要克難包裝和郵寄書籍,到成為一家超過九萬名雇員的超級大企業,中間歷經了無數困境,可是也創造了許許多多創新而絕地重生,這之間可能有賜於貝佐斯的異常冷靜和遠見,和超乎尋常的堅持,可以不惜虧損和得罪供應商及對手,也不放棄顧客至上的原則。然而,貝佐斯面對競爭對手以及後起之秀的手段之冷血,也令人不寒而慄。Amazon和許多大企業不同的,是堅守節儉的原則,和許多科技公司相比,員工福利算是相當的苛薄,對沒有利用價值的老將也有兔死狗烹的感覺。
讀完《什麼都能賣!》,令人慶幸的有三件事,一是還好有Amazon,二是還好我沒在那上班,三是還好我沒要跟他們競爭生意XD 在美國,被Amazon搞垮的通路不少,例如博德斯書店、電路城、百思買等等,更甭提許許多多小店家。所以Amazon的獨大,對消費者是禍是福還難料。
如果想要窺視這麼一家神奇又神秘的公司,《什麼都能賣!》不會叫你失望,而且還可能會讓人廢寢忘食呢!
本文原刊登於【GENE思書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