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13日 星期二

【費城、紐約】前言

2007年到費城開會轉眼間已經是兩年多的事了。當時是三月中,差不多算是春天了,想說既然橫跨北美大地從西岸到了東岸,就順道到紐約去遊玩一陣再回加州。那一年四月底,我到台灣做實驗時,中間也回了家,還順道去了吳哥旅遊,那年的三月和四月,算是我到美國以來,旅遊密度最高的時期,也是我近年來,最輕鬆愉快難忘的日子。那陣子的部分遊歷,也完成了完整的遊記【吳哥印象】

在費城,一共待了五天,主要是要去參加果蠅年會,那次是我第四次去參加該年會了。果蠅年會每年三四月舉辦,在美國東岸、中西部和西岸輪流舉辦,我第一次去時是在華盛頓特區,之後在聖地雅哥和休斯頓。我在費城待了五天,在紐約待了總共八天。在費城主要是去開會,會期中間只去了賓州大學和費城藝術博物館,開完會最後一天到舊城去。

在前去紐約前,許多去過的朋友說,紐約真的是世界大都會,一個禮拜的時間根本不夠逛,我到了紐約整整八天,可是那些順便唸得出名字的景點,居然也只去了大概一半而已,如果有機會和時間及體力,紐約可以遊玩個兩週都沒問題。

我們在費城住的是會場附近的旅館The Windsor Suites(1700 Ben Franklin Pkwy, Philadelphia, PA),博物館區,相當靠近市中心,和開會的旅館只有大約五至十分鐘步行路程,一晚大概USD 100吧,我和學姐分攤。我們到費城的路上,在鹽湖城轉機時,飛機就因費城下了場大雪而延誤了,到了費城已經七點多了,而會正好七點開始。我們在費城的前兩天地上還是白茫茫的,不過雪在兩天後就熔光了。


檢視較大的地圖


我們搭計程車到旅館時,旅館職員居然說沒有我的訂房記錄,我理直氣壯地把網路訂單收據丟到他們面對時,才發現原來計程車司機把我們送錯到隔壁的另一家旅館了,於是我們只好在那幾位職員朝諷的表情下很尷尬地落跑,還好那家旅館顧門口的黑人叔叔很有義氣地告訴我們正確的旅館在哪。

費城據說治安不太好,而美國的市中心一般上到了夜晚治安就特別糟,可是費城市中心治安卻相當好,夜晚仍可見正常的行人在路上漫步。我們住的旅館房間類似公寓,還附有小廚房,可惜研討會議程相當充實,從早忙到晚,根本沒空沒心情自煮。

我們很快地步行到會議,一進會場,是特別演講,由當年度最佳博士論文得主主講,我們遲到的只能坐在很後面聽,聽一聽覺得演講者聲音和主題有點熟悉,有可能是認識的人,演講快結束時,終於確定是優秀的台灣學長王佑群,我在清大生科的學妹也得了特別獎,他們真是台灣人之光啊。

話扯回來,費城(Philadelphia;直譯費拉德爾菲亞),也常被簡稱為「菲利」(Philly),有時也有人稱「兄弟之愛城」(City of Brotherly Love),為美國第五大城,並且是賓夕法尼亞州人口最多,面積最大的城市。


View Larger Map


費城是美國最老、最具歷史意義的城市,它在美國史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十八世紀時,費城是美國第二大城與人口最多的城市,在當時,它的政治與社會重要性超過紐約與波士頓,班傑明•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對費城的興起貢獻良多。

在歐洲人來臨之前,費城一帶本來是雷納佩(Lenape)印地安族的聚落,他們把這個地區稱為夏卡馬松(Shacamaxon)。瑞典移民是第一個到這個區域的,1646年,瑞典傳教士在丁尼肯島(Tinicum Island)創立教會,1700年這個團體建立了光榮教堂(Gloria Dei Church)。

費城是由桂格教徒(Quaker)—William Penn建立與規劃的,費城(Philadelphia)這個名字是在希臘文中的意思是指「友愛之市」(Φιλαδέλφια)。潘恩希望費城這個由他建立的移民城市,能夠基於自由與宗教融合的原則下發展,成為一個典範。早期桂格教徒或是其他人在購買市區的土地時,同時必須也要購買城郊的農地,這個做法,能夠讓城區的人口能夠很容易的往外發展。潘恩另外考量到火災與傳染病,這兩種在當時為倫敦或是其他大城市常見的問題,因此他在市區規劃了許多小巷子與開放的公共空間。

費城在美國獨立戰爭時,是獨立運動的重要中心,獨立宣言與美國憲法都是在費城市的獨立廳(Independence Hall)起草與簽署的。美國海軍於1775年11月10日在費城成立,當時山繆•尼可拉斯於大桶酒吧(Tun Tavern)募士兵。

我們在費城的研討會會場在市政廳附近的旅館,在旁邊有一個著名的The Reading Terminal Market,在火車站旁,是一個很有名的農夫市場,在費城千萬一定要去參觀,裡頭有販賣很多很有特色的生鮮、熟食、甜點、麵包和手工藝品。我們中午就常到那吃午飯,有吃到費城正宗的起司牛排三文治(Cheesesteak)。


View Larger Map

費城的公共交通相當發達,不過我們只有乘坐過地鐵。費城地鐵由SEPTA經營,車廂和車站都相當老舊,不過看起來還蠻可靠的。地鐵只有兩條線,我們也只坐過其中一線。乘坐費城地鐵要購買代幣,沒記錯的話,乘坐一次是USD 2。

我在紐約的那八天,有四個晚上是住在我大學同學HOLY在Newark的大學宿舍,他唸的是Rutgers University-Newark的博士班。可借的是,基於Newark治安實在是很糟,所以大學僅允許學生帶外人到宿舍過夜不超過連續三晚,所以我前三晚住他那睡客廳,然後再紐約市去住了三晚,再回他那過一晚,最後一天從Newark的相場離開回加州。

我在紐約住的是Hotel Alexander‎(306 W 94th Street, New York, NY),它算是青年旅館,不過因為我有筆記型電腦加上DSLR,所以決定一個人住一間房,一晚差不多要USD 70左右。


檢視較大的地圖


紐約市(英語:New York City,官方名稱為The City of New York),簡稱紐約,是美國人口最多的城市,包括其都會區,它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區。超過一個世紀的時間,紐約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商業和金融中心,並評選為世界級城市。紐約在全球範圍內直接影響著媒體、政治、教育、娛樂以及時尚界,其中聯合國總部也位於該市。


檢視較大的地圖


我在紐約逛博物館和許多景點,用的是七天的NEW YORK CITY PASS,共USD 145,如果把大部分能去的景點都逛一逛,是蠻化算的,而且可以省去買票的時間。

紐約是美國最大城市及第一大港,位於美國大西洋海岸的東北部,紐約州東南部。該市有曼哈頓區、皇后區、布魯克林區、布朗克斯區、史泰登島區等五個區。在人口方面,紐約也是全美國人口最密集的城市,估計約有8,274,527人在79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紐約在眾多美國城市中,有著獨特的太眾運輸系統,並在人口族群上有著其多樣性及高密度。在2005年,該市有將近170種不同的語言及百分之卅六的人口是非美國當地出生的。因為該市廣大、24小時營業的地下鐵路系統,和繁華的建築物、交通及人們,所以紐約也常被稱為不夜城(The City that Never Sleeps)。其它暱稱還有大蘋果。

荷蘭人於1624年成立,作為商業的交易站,並稱該地為新阿姆斯特丹。紐約自1785年到1790年,擔任美國首都,也在1790年之後,成為美國最大的都市之一。

如今,該市有非常多的地標、社區是世界知名的。自由女神像歡迎數百萬移民在19世紀到20世紀初的到來;位於曼哈頓下城的華爾街,則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主導全球的國際金融,紐約證券交易所也位於此地。

在歐洲最初殖民北美洲之時,勒納佩族族人一直居住於此區域,1613年荷蘭人於此地建立了新阿姆斯特丹(New Amsterdam)和新尼德蘭(New Netherland)。1640年,彼得•斯特伊弗桑特被任命了州長,1652年,此殖民地被授予自治權。1664年,英國征服了此殖民地和把它改名為新約克(New York),因為英國早前就已經有城市被名為約克(York),而當時英國的海軍大臣正是國王查理二世的弟弟約克公爵詹姆士。荷蘭人後於1673年8月收復此殖民地,給城市改名「新奧蘭治」(New Orange),然後在1674年11月此殖民地就永久地被割讓給英國。

英國重奪此殖民地後,把它再次更名為紐約市(City of New York),並且把它包圍著,不許它發展,終於New York Campaign爆發,這是美國革命戰爭早期的一系列的主要爭鬥,以後,紐約市一直續繼被英國管理,直到戰爭結束,是最後一個英國搬離的港口。

根據美國憲法大會,1788年9月13日,紐約市曾是新形成的美國的臨時首都,直到1790年。1825年伊利運河開始運作,紐約市的經濟亦有所增長,成為一個經濟中心。

美國內戰期間,紐約市有不少動亂和混亂的情況出現,如紐約黑幫(Gangs of New York),和1863年的紐約徵兵暴動等等。其中一些成了美國史上傷亡最慘重的暴動。

1904年,紐約市的一系列新運輸系統一一開始運作,最著名的有紐約地鐵,它們幫助鞏固紐約市。歐洲的大量移民為社會帶來大變動,而反資本主義的工會IWW(Industrial Workers of the World)則被抑制了。後來, 在1920年代,大量非裔美國人從美國南部遷移至紐約市,而一些人則協助建造摩天大樓,創造了曼哈頓那聞名全球的天際線。

大蕭條期間,紐約市亦遭受波及,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紐約市亦起了重大的作用。紐約在2003年的區內生產總值估計達到4888億美元,為全美國各城市之首,如果與美國各州比較則排名第六。如果紐約獨立成一個國家,那麼它的GDP則在全球排名第十六。紐約也稱為國際金融中心。

2001年9月11日,恐怖分子攻擊世界貿易中心,幾乎有3,000人遇害。當中有世貿的工作人員,二架商業噴射飛機上的乘客,和上百名消防員、警察和急救隊員。

紐約市為美國最大、最擁擠的城市,亦為世界上最大的大型都會區所在,因此該市的交通流量十分龐大。每逢尖峰時段或假日,經常會有大量人潮、車潮流動於市中心曼哈頓內或五大區之間,經常導致市區內各重要幹道及重要的連外橋樑,出現交通阻塞的情形。

紐約市與其周邊地區的交通流量龐大,因此以紐約市為中心的紐約都會區也有著由各州政府獨自或互相合作成立的單位負責提供大紐約地區的交通需求。紐約州、紐澤西州、與康乃狄克州有著大量的通勤上班族,每天對大紐約地區有著非常大的運輸需要,這更使得大紐約地區擁有全美國最發達的大眾運輸系統。而相較於美國其他大部分都市(尤其是洛杉磯)以車代步的交通方式,紐約人主要是搭乘公車、地鐵及渡輪上下班,而其中,紐約地鐵是世界上最大的公共運輸系統之一。此外,目前亦有可以共通使用於紐約地鐵與公車之間的磁卡票證系統—MetroCard,係紐約市政府為了推廣大眾捷運交通而實施的乘客優惠制度。由於這項改革使紐約地鐵與公車間的轉乘更為方便,因此廣受市民及遊客歡迎。在1997年該卡當發行不久時,紐約大眾運輸系統的乘客人數就已經達到了2,700萬人次。

此外,由於紐約市境內河流港灣錯綜複雜,因此橋樑及隧道數量眾多,是其一大特色。這些橋樑及隧道對紐約的發展貢獻甚鉅,尤對四面環水的曼哈頓島來說更是如此,因為橋樑是民眾往來市中心(即曼哈頓)及郊區間的必經通道,隧道亦然。但每逢上下班尖峰時刻,橋樑和隧道反而變成了交通瓶頸。

除了都會區內交通發達之外,紐約市與全美各地的往來亦十分頻繁,透過發達、複雜的鐵公路網,紐約居民得以更快速、方便的往返全國各座都市。此外紐約也由於地處美國東北部,距離歐洲也較近,又接近全球最繁忙的北大西洋航線,故不論是與歐洲各地間的空運及海運交通,均十分繁忙。

自兩次世界大戰以後,紐約市成了主導世界的城市,但1950年起,紐約市經濟開始衰落,只剩下工業和商業,70年代期間,紐約市的犯罪率上漲到了危險程度,因而成為了惡名昭彰的犯罪之都,但自在九十年代中期朱良尼上任後,大幅改善了紐約的治安。到了本世紀初,紐約已成了美國最安全的大都市之一。據說是當時紐約市長朱良尼(Rudolph W. Giuliani)和紐約警局(NYPD)成功地應用了「理窗理論」。

美國威爾森(James Q. Wilson)和凱林(George L. Kelling)兩個研究犯罪學家在1982年提出了「破窗理論」(Broken Windows Theory),該理論認為如果有人打壞了一個建築物的窗戶玻璃,而這扇窗戶又未得到及時維修,當窗戶破了沒人修理,路人經過後一定認為這個地區是沒人關心,沒人會管事,別人就可能受到暗示性的縱容,而去打爛更多的窗戶玻璃。因此引發更多人打破其他的窗戶,於是從這棟大樓開始蔓延到整條街,擴散到其他鄰近街道。久而久之,這些破窗戶就給人造成一種無序的感覺。

紐約市大力改善治安用的就是過去書本上講的破窗效應的理論,先改善大環境,使人們不易犯罪,再慢慢緝兇捕盜,回歸秩序。當時這個做法雖然被許多人批評為緩不濟急,「船都要沈了還在洗甲板」,但是紐約市還是從維護地鐵車廂車站乾淨著手,並將不白搭車的人用手銬銬住排成一列站在月台上,公開向民眾宣示市府整頓的決心,結果發現非常有效。

警察發現人們果然比較不會在乾淨的場合犯罪,又發現抓逃票很有收穫,因為每七名逃票的人中就有一名是通緝犯,二十名中就有一名攜帶武器,因此後來警察願意很用心地去抓逃票,這使得歹徒不敢逃票,出門不敢帶武器,以免得不償失、因小失大。這樣紐約市就從最小、最容易的地方著手,打破了犯罪環結,使這個惡性循環無法繼續下去。

很多媒體都把成功整頓治安的功勞歸功於朱良尼。朱良尼在八年任期推動不少市政改革,也成功地改造了不少末落的社區,不過有效地調配警力,從小處大力成功改善治安的大功臣恐怕是當時的紐約市警長William J. Bratton。他在紐約警局的任期僅兩年,就被心胸狹隘的朱良尼換下去。不過William J. Bratton在紐約警局用的系統還一直沿用迄今。共和黨人果然都是不折不扣的政客。

William J. Bratton發現要打擊犯罪除了要增用警力,也還要有效調配警力,把警力優先調配到犯罪率高的地區和時刻。他運用高超的溝通技巧成功說服整個紐約警局重整警力調度。我在紐約時就時常看到警車在尖峰時間呼嘯而過,在各地鐵站外警車一字排開,警察迅速部署,在時間差不多後,又迅速調配到另一處。很樣的配度,甚至可以有效地把一個警察當兩個用,讓紐約市彷彿到處充滿警察。William J. Bratton真的是個很有創意的警政天材,近年來美國各大城市犯罪率開始上升,可是在他當警長的洛杉磯,犯罪率反而是連續五年下降。他在紐約警局的案例,甚至成為美國各大商學院的個案研究教材。


相關網站:

NEW YORK CITY PASS

Philadelphia - 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Philadelphia travel guide from Wikitravel


New York City - 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New York City travel guide from Wikitravel

部分內容摘自維基百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