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整個吳哥寺廟群,基本上就是為了印度兩大神話史詩《羅摩衍那》和《摩訶婆羅多》而建的,一點也不誇張。所以如果完全沒聽過這兩部史詩而去參觀吳哥,絕對是白去了。
印度這個國家基本上是沒有歷史的,他們從來不認為過去的事是值得學習和保留的。古印度的歷史一直都是支離破碎的,許多歷史事件都要從佛教典籍去拼湊。印度人也是不重視著作權的民族,甚至許多佛教徒都承認佛經(尤其是大乘經典)或多或少是集體創作,只是都歸功彿陀釋迦牟尼,兩大史詩更不用說也是集體創作。同時印度人又極其囉嗦,佛經中許多段落都一再重覆,和中國人古文的簡約很不一樣。兩大神話史詩《羅摩衍那》和《摩訶婆羅多》的長度更是極其可觀,一個正常的知識份子,都不太可能用業餘時間在幾個月甚至一年內把它們全部讀完。還有,印度教神話和其他神話很不一樣的一點是,印度神話中沒有所謂的邪不勝正,因為正邪的力量在宇宙中仍是個拉鋸戰,勝負未分。
印度神話的形成與其本身的歷史關係密切。大約公元前三千多年,印度河流域出現文明,公元前兩千多年左右,一支南遷的雅利安人侵入印度,經過無數次戰爭後,他們的勢力從印度河流域攻進入恆河流域,並大肆奴役當地的土著人,印度河流域的土著文明遭到破壞以及改變,可以說是幾乎從此滅絕。
公元前一千五百年至前六百年左右,婆羅門教的《吠陀經》(梵文:वेद;Veda,又譯為韋達經、韋陀經、圍陀經等)問世,這是印歐語系諸民族中最為古老的一部文學著作,印度神話初次較為系統的組合起來。《吠陀經》是婆羅門教和現代的印度教最重要和最根本的經典。「吠陀」又譯為「韋達」,意思是「知識」、「啟示」的意思。它包括很多具體的經典,通常的說法包括「四韋達(四吠陀)」,分別是:
一)《梨俱吠陀》(《歌詠明論》,ऋग्वेद ,Rigveda)
二)《娑摩吠陀》(《讚頌明論》,सामवेद,Sāmaveda)
三)《耶柔吠陀》(《祭祀明論》,यजुर्वेदः ,Yajurveda)
四)《阿闥婆吠陀》(《禳災明論》,अथर्ववेद,Atharvaveda)
更廣義的說法,還包括解釋吠陀之經書。如講解吠陀的內容解釋和祭祀儀式的《梵書》(梵文:ब्राह्मण,Brahmana,或譯為淨行書)、已經無法進行婆羅門教複雜的祭祀儀式的隱居學者寫出來的宗教和哲學著作《森林書》(梵文:आरण्यक,Aranyaka)、討論哲學、冥想以及神的本質的哲學論文或對話錄《奧義書》(梵文:उपनिषद,Upanishads)、講述宇宙和人類的產生、帝王和仙人的世系等內容,並包含故事、哲學和宗教話題的《往世書》(梵文:पुराण,Parana)等。
「四吠陀」中以梨俱吠陀最早,最初的部分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兩千年時代,正值雅利安人從西北入侵印度,移居印度河兩岸的時期。其他三卷吠陀經皆是梨俱吠陀(歌詠明論,ऋग्वेद ,Rigveda)的派生作品,相繼成書於後,最晚集結完成的為阿闥婆吠陀(禳災明論,अथर्ववेद,Atharvaveda)。後三卷吠陀經中的神曲,不是部分梨俱吠陀神曲的復述,便是在它基礎上的發展而來。吠陀神曲有長有短,長曲是一曲多頌。短曲是一曲數頌或僅有一頌。多數頌由四句構成,少數由三句構成。
著作吠陀經的時代被稱為印度的吠陀時期。它使用比印度梵語更為古老的語言,稱為吠陀梵語。
吠陀神話里所描述的最大的神是因陀羅(梵文:इन्द्र,Indra),祂是天帝,眾神之首,彿經稱之為帝釋天。據記載,因陀羅原本是帶領雅利安人入侵印度的英雄,死後成為神,其神格化可以看作是吠陀詩人對於權利的一種附會。吠陀文化後期,印度產生了婆羅門教,入侵的雅利安人為了維持其血統純正,於是建立種姓階級制度,嚴禁統治階統和當地土著通婚。種姓制度的出現是其權力更為集中的一個體現。
公元前六世紀左右,在各方面快速發展的印度進入列國時代,這一時期,舊的神話不斷被編輯,新的神話又不斷產生,宗教方面,出現了佛教與耆那教,而這兩大教派又各自繁衍著不同的神話。公元前四世紀之前,印度最大的兩部史詩出現——《羅摩衍那》(梵文:रमयन,Rāmāyana)和《摩訶婆羅多》(梵文:महाभारत、Mahabharata),因陀羅等神的地位被削弱,印度神話基本上恢復了其最初的體系。
吠陀神話中主要的神祇:
一)因陀羅(梵文:इन्द्र,Indra):天帝。
(Picture from UNDERSTANDING RELIGIOUS EXPERIENCE AND EXPRESSION)
二)阿耆尼(梵文:अग्नि,Agni):火神。
(Picture from pictopia.com)
三)伐樓那(梵文:वरुण,Varuna):水神。
(Picture from Wikipedia)
四)閻摩(梵文:यम,Yama):死神。
(Picture from Dharmapala Thangka Center)
五)蘇利耶(梵文:सूर्य, Surya):太陽神。
(Picture from Surya Namaskar Yagna)
史詩中的主要神祇(請見:【吳哥印象】印度教的三大神祇):
一)梵天(梵文:ब्रह्मा,Brahma):創造之神。
二)毗濕奴(梵文:विष्णु,Vishnu):保護神。
三)濕婆(梵文:शिव,Shiva):音樂、舞蹈和毀滅之神。
四)阿修羅(梵文:असुर,Asura):惡魔。
五)迦樓羅(梵文:गरुड,Garuda):大鵬金翅神鳥,於烈火中涅槃而得永生。
以上內容參考維基百科的資料完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