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冬來臨,寒風陣陣。此時人類的宿敵,細菌和病毒容易找到空檔侵犯人類的健康。今年還多了幾種過去較少討論的面孔,例如在中國的「人類間質肺炎病毒」會造成長者的氣管阻塞和倦怠無力;而在日本由微小病毒B19造成的「蘋果病」,則導致民眾的皮膚出現紅斑。再加上餘波未息的新冠疫情,這些看不見的敵人讓我們的冬日雪上加霜。
試問,在新冠疫情肆虐期間,多少人做到口罩不離臉,酒精隨身帶,然而隨著時間流逝,又有多少人已逐漸把那些苦痛拋在腦後。人們總是容易「好了傷疤忘了痛」,當疫情趨緩時,是否還能保持那份對健康的謹慎與珍惜?
冬日時節,在流感、新冠和各種病毒虎視眈眈,伺機捲土重來的情況下,能未雨綢繆地接種疫苗、勤洗手和戴口罩才是明智之舉。身體是安身立命的根本,守護健康,才能笑迎生活中接踵而來的挑戰。 當問起「誰在保衛我們的健康?」人們往往想到醫護人員、藥物、甚至衛生習慣,這些固然重要,但真正的主角是我們那默默勤懇守護的免疫系統。《免疫:認識你的免疫系統,45個打造身體堡壘的必備知識》(Immune: A Journey into the Mysterious System That Keeps You Alive)的作者德特默(Philipp Dettmer)其實並非科學家,而是科普愛好者。他的科普頻道「Kurzgesagt–In a Nutshell 」,以清晰的動畫和深入淺出的講解,深受全球觀眾喜愛,至今已有近2000萬的訂閱數。他的起點來自於32歲時被診斷出癌症,但在與病魔對抗的過程,他對免疫系統產生了深厚的興趣。於是他把這份理解化為對知識傳播的熱情,成為一位自學的免疫學「專家」。
人體裡的特種部隊和情報官
德特默形容免疫系統為忠誠的「守衛軍隊」,不分晝夜地在體內巡邏,阻止病原體的入侵。然而這支「軍隊」有時會疲憊、來不及反應。這時,疫苗的介入便成為身體保衛戰的關鍵。疫苗的機制是以毒攻毒,讓免疫系統能事先「模擬演習」,提前熟悉敵人的樣子,為之後的戰鬥準備。每一劑疫苗的接種,都為免疫系統添加一層銅牆鐵壁,守護著我們的健康。每年在台灣的流感大流行期,接種疫苗約能降低數十萬人感染的風險,並有效減少重症與死亡的發生;新冠疫情期間,全球使用了超過130億劑的疫苗,避免了至少數千萬人死亡,也減輕醫療資源的壓力,對於之後全球的經濟復甦大有助益。
要如何把身體守護得固若金湯?首先皮膚是最外層的「城牆」,它由多層死細胞堆疊而成,堅韌如磚石,另外汗液還帶有抗菌物質,讓病原體無法輕易突破;黏膜則像「護城河」分佈於身體內部如氣管、胃腸道等處。這些黏膜看似柔弱,卻能透過分泌黏液和派駐免疫細胞,築起靈活的屏障。由於這些精巧的防線,讓我們身處在細菌病毒環佈的環境中仍能保持氣定神閒。
但是,如果病原體突破前面提到的第一道防線,免疫系統會立即警鈴大響。體內的巨噬細胞化身「大食怪」,吞噬前來的敵人並啟動戰鬥訊號;嗜中性白血球則是免疫系統的快打部隊,面對敵人,抱持著即使「殺敵一千,自損八百」也在所不惜的模式。這些免疫系統的迅速行動還能引起發炎,透過「火燒連營」來壓制病原體;自然殺手細胞如同「精衛隊」般地巡視身體,如果發現到異常細胞就會迅速出手,消滅病毒感染的細胞或癌細胞;樹狀細胞則像「情報官」,收集敵人特徵,為後續的適應性免疫提供情報。
與先天性免疫的「普遍掃蕩」不同,適應性免疫是支精挑細選、訓練有素的「特種部隊」,核心成員為T細胞與B細胞。適應性免疫的運作像一場高明的戰爭藝術。當病原體入侵時,「情報官」樹突細胞會迅速收集敵人的特徵(抗原),把情報傳遞給適應性免疫的核心部隊。在雙重確認情報準確性,才活化T細胞與B細胞。
一旦T細胞活化,會迅速分化為不同類型:輔助者T細胞如同「戰場指揮官」發號施令,協調其他細胞聯合作戰;殺手T細胞則是「刺客」,能精確識別並摧毀被病毒感染的細胞。B細胞則會進一步轉化為漿細胞,製造大量抗體。這些抗體像網子捕捉病原體,並召募其他免疫細胞將其殲滅。
抗體的標示讓打擊更精確
抗體是適應性免疫中最具標誌性的武器,就像「密鑰」與「鎖」的完美匹配,能精確鎖定病原體上的特定結構,並發揮多重作用。不僅如此,抗體還能黏附在病原體上,將其標記為「待處理對象」,吸引巨噬細胞或嗜中性白血球等免疫細胞前來「打掃戰場」。抗體的存在讓免疫系統的效率大幅提升。正是分工明確、協調有序的「部隊」,讓適應性免疫成為對抗病毒與細菌的終極武器。
如果我們生活作息紊亂,這支「軍隊」就會疲憊不堪,無法全力以赴地抵禦敵人;此外隨著年紀增長,若再加上慢性病例如糖尿病或化療等治療,免疫系統更容易雪上加霜;另外環境污染、季節變化也容易導致免疫系統腹背受敵;飲食中若缺乏維生素和微量元素,會讓免疫細胞像缺糧的士兵,打仗時有氣無力;最糟糕的是,當免疫系統過度緊繃,長期處於慢性發炎的狀態,可能自亂陣腳,反過來搞壞身體!
免疫系統就像雙刃劍,過強或過弱都會為身體帶來災難:羸弱的免疫系統無法抵擋病原體;而過強的免疫反應則會觸發嚴重的過敏,甚至導致自體免疫的疾病。這尤如一場迴圈戰,德特默在討論免疫失衡的時候,也詳細地解釋了如何把免疫「這隻雙刃劍」從失控中拉回。
想要把免疫系統從失控中拉回,最需要的就是「平衡」而非「強化」。這種平衡猶如在做工精良的木製傢俱中一支互相契合的榫卯,需要順應生活的自然規律:均衡飲食、適度運動、不抽菸以及保持愉悅的心情,來維護免疫健康的關鍵。免疫系統在日常中默默運作,幫助我們抵禦外敵,清除癌變細胞,需要我們加倍珍惜。
《免疫》這本書以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描述免疫系統的複雜運作,讓我們了解這個安靜的系統是如何構築了我們生命的銅牆鐵壁。讀完這本書,讓我們懷著感恩之心,為免疫系統的辛勤勞動致上最高的敬意吧!
【欲閱讀全文或更豐富內容,請參閱〈科學人知識庫〉2025年第276期2月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