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4日 星期一

我們是否能以想像力來降低疼痛感?






「歲月是把殺豬刀」,它不光讓人變胖和變老,還悄悄地送來一份「疼痛驚喜包」。最近我的生活就被莫名其妙的痠痛搞得一團亂。年輕時覺得貼在手臂上的紋身貼紙特別帥氣,現在這裡早被痠痛貼片取代。原本放鬆的睡眠,結果成為身體各部位的「抗議大會」——石頭般僵硬的肩膀、持續酸痛的腰背,連膝蓋也湊熱鬧地不時抽痛。於是我每晚翻來覆去,苦尋不那麼痛的姿勢。三不五時還得補上止痛藥,才能稍微舒服地躺著。結果早上起床,胃部又因為止痛藥的副作用而隱隱作痛。

這些疼痛究竟從哪裡冒出?是因為某個姿勢不對?還是歲數到了,身體開始發出屬於它的小抱怨?有時甚至懷疑是不是大腦對我有什麼不滿,特地發出這些痛苦訊號提醒我該照顧身體。

據說,全世界有超過15億的人正經歷無法診斷的慢性疼痛,這個人數可不少。和因受傷產生短期的急性疼痛不同,慢性疼痛有時會持續超過三個月,而且可能找不到原因,這不僅影響生理,還會讓情緒、心理和生活品質大打折扣。

英國醫師蒙蒂・萊曼(Monty Lyman)在前一本著作《皮膚大解密:揭開覆蓋體表、連結外界和內心的橋梁,如何影響我們的社交、思維與人生?》The Remarkable Life of the Skin: An Intimate Journey Across Our Surface)把複雜的科學知識講得生動有趣,也發人深省,他的這本出道作在出版當年即入圍「英國皇家學會科學圖書獎」決選(請參見〈皮膚的秘密生活〉)。這次在《疼痛大解密:解開痛覺的假象與真相,我們為何會痛以及療癒疼痛的新科學》The Painful Truth: The New Science of Why We Hurt and How We Can Heal)中,他同樣用淺顯易懂的文字帶我們進入疼痛的世界。他指出我們對疼痛的認識早已落後幾個世紀。疼痛雖然難纏,但也是人類的部份經驗,透過理解它,我們才能更有效率地管理並減輕這些疼痛。








慢性疼痛就像敏感的守護天使

疼痛本來是人類的保護機制,但它有時會變得「過度熱心」而造成持續性的疼痛,這種情況的大腦就像重新佈線一樣,敏感且頻繁地感知疼痛。萊曼主張,「持續性疼痛」(他傾向以這個名詞取代「慢性疼痛」)應該視為一種神經系統的疾病,而不是簡單的身體損傷反應。

萊曼巧妙地用比喻來幫助我們理解大腦的運作:大腦就像「國防部」,負責處理來自身體各部位的報告;感官則像是勤奮的「公務員」向大腦彙報情況。大腦會根據視覺、情緒和過去的經歷來判斷疼痛的真實性,這也是為什麼每個人在不同時間對疼痛的感知有所差異。例如我的動作不大協調、身上常佈滿各種皮外傷,因此大腦經常傾向忽略它們,直到我摸到濕黏的血液,才會驚覺受傷。另一方面,筋骨痠痛和胃痛對我來說難以忍受,所以時常意識到它們的存在。

書中的核心觀點之一是,疼痛其實是我們的「守護者」,這位守護者有時會過度警戒。當你拉傷背部時,神經系統會立刻向大腦報告,讓你感受疼痛,提醒你應該多關照背部,讓它有機會康復。但現代醫學告訴我們,疼痛不僅與受傷有關(尤其是持續性疼痛),它更像是大腦過度反應的結果。這個理論認為大腦可以在疼痛感抵達意識前進行某種程度的調節——如果這位「守護天使」太過熱心,即便傷口癒合,疼痛感仍持續存在,讓人誤以為還身處於危險之中。

書中提到的安慰劑效應也是引人入勝的議題。萊曼指出,安慰劑能發揮作用不是因為藥物本身,而是我們對治療的信念,這些信念讓大腦開啟了自己的「藥櫃」。有趣的是,不同的安慰劑,效果也各不相同,例如注射食鹽水比糖錠更有效,而假手術比這兩者都更具效果。這些現象進一步證明,大腦的期望對疼痛感知有巨大的影響力。

認識疼痛,尋找止痛藥以外的良方

《疼痛大解密》也闡述我們如何賦予疼痛不同的意義。例如,當我們在進行馬拉松訓練或分娩時,因具有明確的目標或報償,我們往往更能從容地應對疼痛。反之,當我們感知到恐懼、焦慮或孤獨時,疼痛感則更加劇烈。萊曼指出,社交排斥會無形中加強人類對危險的感知,因此邊緣群體更容易因社會壓力而加劇疼痛,參與合唱團或團隊運動等活動,能因團體帶來的目標感和希望,協助我們緩解疼痛。因此,疼痛不僅受遺傳影響,情緒、創傷經歷以及社會因素也是重要因素。

書中還提到一些奇特的醫學現象。例如,萊曼描述了一個位於巴基斯坦北部的家庭,因為SCN9A基因突變,讓他們無法感知疼痛,經常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受傷,甚至因無法察覺危險而在青少年時期過世。在蘇格蘭,有一位名叫喬的老婦人,她罹患了一種罕見的遺傳疾病,稱做FAAH-OUT的偽基因突變,她不僅無法感到疼痛,甚至不會感受恐懼或焦慮。

萊曼強調,理解和治療疼痛需要從整體出發,讓患者感到安全是治療的關鍵之一。他舉了看似簡單但頗有意義的例子:針頭恐懼。醫護人員如果想要讓疫苗接種計畫(例如新冠疫苗)廣泛施行,就需要營造積極、舒適的環境減少患者的疼痛和焦慮。

雖然本書並非醫療工具書,但萊曼分享了許多關於持續性疼痛治療與緩解疼痛的有效策略,且每個方法都有科學證據支持,例如用虛擬實境技術來分散注意力、語言如何影響疼痛感知,以及如何用催眠療法緩解腸躁症帶來的疼痛。書中還討論了認知行為療法、正念療法和接受與承諾療法在疼痛治療中的應用,並提供了豐富的實證案例。

萊曼在書裡也提出一個大膽的想法,他認為:我們可以透過「重新訓練」大腦,讓它不再過度反應以減少不必要的疼痛。如果這種想法能夠普及,或許我們將迎來一場疼痛治療的革命,解決這個全球公共衛生的難題,至少對於需要長期忍受疼痛的我來說,是充滿希望的。本書最後一章,萊曼也提出有趣的疼痛管理策略:改變、想像和教育。貫徹全書的核心,是有效的治療方法應該讓大腦感到「安全」,他總結幾種可能的解決方案,包括藉由運動和心理治療來改變大腦的環境,運用想像力重新連接大腦神經,並強調知識的重要性。即使讀者從未經歷過持續性疼痛,本書也值得一讀,書中豐富的科學知識,能幫助所有人更加理解並應對疼痛,是寶貴的指南。


【欲閱讀全文或更豐富內容,請參閱〈科學人知識庫〉2024年第273期11月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